《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精选12篇)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1
这是一个为生存而不断卖血的人的故事。
在他身上,无不闪着令人敬佩的光。读完全书,主题很明确,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对人们的逼迫,导致无数人被饿死,而面对生活绝境极力求生,很多人去卖血,其中就有主人公——许三观。
他为了赚钱,去卖血;他为了娶妻,去卖血;他为了买家具,去卖血;他为了还债,去卖血……
在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在第十九章,灾荒年景,粮食十分紧缺,许多人被饿死。“到城里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才真正觉得荒年已经来了。每天早晨打开屋门,就会看到巷子里睡着要饭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样,那些面孔也是越来越瘦。”在这饥荒年,全家天天吃玉米稀粥,三个小孩越来越瘦。”生日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饥饿所带来的不仅是对肉体的吞噬,更多的是对精神上的折磨。在饥荒面前,主人公仍不屈服,恰恰相反,他在哀伤、悲愤后学着站起来面对现实。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章。这时一乐肝炎重病住院,需要大量资金,于是许三观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生命,一路卖血卖到上海。“一个戴口罩的护士,在许三观的胳膊上抽出四百毫升的血以后,看到许三观摇晃着站起来,他刚刚站直就倒在了地上……”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寄托了希望,搭上了性命,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父亲的伟大和他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无与伦比的父爱,更多的是为求继续生存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
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许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群众,全书表达了余华对当时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同情。许三观有着刚强、坚毅不拔、与不公的命运作抗争的顽强意志和为家庭负责任的高尚品质。他“坚毅地生存,固执地活着”。从他的身上无数处的闪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你所面对的境遇是多么的糟糕,你也要继续生存下去。来到这世上是上帝给予你的福份,虽然每一个人的归宿都是大地母亲的怀抱,但你要好好归划你这场生存游戏,升华你存在的意义,那么你,将会成为星空中独一无二地闪着光的星。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2
从《活着》认识了余华,于是,便慢慢地开始接触他的作品。他习惯从社会最低层的人物写起,透过朴实通俗的语言,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对这个故事的结局在之前就有了必须的猜测,突然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从心底生起,很不期望往这个方向发展。一开始就已经没有勇气再看下去了。
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用心乐观的人。他读过多少书,在一种简单的氛围里,他平稳的生活了几十年。
卖血,给了他很多改变。第一次卖血,他最后结了婚。娶上了称心如意的老婆。虽然,他明白自己的老婆有一段历史,而且他也认为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他用他的乐观精神,度过了之后的十年平稳生活。
然而,随着卖血的次数的增多。卖血的理由也越来越多。第二次卖血,他为了赎回别人拿走的东西。第三次,第四次。当卖血解决了许三观一次次的现实问题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有用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他明明白,卖身也不能卖血。卖血就是卖命。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必须的节制,到了最后,当卖血成为唯一的选取,当卖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许三观已经将一切都抛至脑后了。在他的心目中,为了家庭、为了妻子、为了儿子,明明白卖血就像吸毒一样的行为,但是不这样,他还有别的选取吗?
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根龙,一个是阿方。根龙最后卖血死掉了。许三观每次见到它们都是在卖血站。阿方的身体不好,再见面的的时候已经显得很老了。他解释是:“乡下人显老,要是城里人,四十五岁看上去就像三十多岁。”再见根龙时,阿方已经卖血把身体“败掉”了,根龙看着也很老了,而且样貌全变了。根龙说:“我们乡下人辛苦,所以人显的老。”在别人看来,许三观的样貌也变了很多,但是许三观自己和家人却没有发现。
结局出乎我的意料,能够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多少让我有些惊叹。但是我认为只有像读者猜测的结局那样,才会让人受震撼。这个完美的结局多少冲淡了前面给我带来的震撼。或许是为了迎合些什么,又或许真的时代就是这样的反映呢?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3
上大学后余华这个名字逐渐走进我的阅读视野,很多同学看过他的作品后也很有感触,都会极力推荐。余华很多人熟悉的作品就是《活着》,这也是我看他的第一本书,活着本来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想要更好的活着,你就得更努力!这本书看过之后我会觉得过于现实和悲伤,并迷茫于自己的人生。余华眼里苦难与重复是孪生,《活着》是以“死亡”的形式出现的,而《许三观卖血记》就以“卖血”的形式出现。所以在读《许三观卖血记》的后面部分时我一直端着一颗紧张的心,害怕许三观会因为卖血而死,但很开心结局没有,他活到了六十岁,许玉兰依旧陪在他身边,三个儿子也很稳定。
在这本书中我很喜欢主人公许三观这个角色。他是一个俗世中人,但他又有违背他安身立命的纲常伦理,而我觉得正是这一点让他没有止于悲剧。当初他用钱和传宗接代的理由说服了许玉兰的父亲,拆散了当时互有好感的何小勇和许玉兰。当时我还觉得他们不会长久,可是许三观婚后对她很负责,从未抛弃过她。在她被别人写大字报举批斗时,他没有划清界限不管不顾。他为她泡脚、送饭、给她打掩护。儿子嫌弃许玉兰时,他替她解释,并大胆承认自己的过错。三个儿子中他最喜欢的就是一乐,当他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会骂骂咧咧,会差别对待一乐,为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份尊严。可当一乐闯祸时,他还是卖血赔钱。当他狠下心不让别人看不起时,还是因为一乐的走失去找他,带他去胜利面馆吃面。仔细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本就自顾不暇,自私自利也不为过,但他还是让爱战胜了他所追求的平等。
许三观在生活的磨难下卖了十一次血,第十二次因为想为了吃炒猪肝和黄酒去卖血,可血头嫌弃他岁数大,不要他的血。许三观彻底崩溃哭了,这场哭的描写让我印象很深刻。他的泪水“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了一张网。”形象的描写让我切身的体会到了许三观的心碎和崩溃,不得不感叹余华不饰文采但却触人的描写!
余华在新序中说“我知道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养育了我的写作,给了我写作时的身体、写作时的手、写作时的心跳。而文学给了我写作时的眼睛,让我在曲折的事件和惊人的现实那里,可以看到更为深入和更为持久的事物。”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情,而真正让人记住的可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文学描述下的细节。《许三观卖血记》让我感受到了每一次磨难中展现的爱与温暖。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4
余华曾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是的,真实,《许三观卖血记》正是诠释了一种真实。当这本书以它血红色的封皮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想着血红色一定暗含着什么,当我慢慢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这血红的封皮凝聚着余华日日夜夜的心血,流淌着许三观承担责任的血液,展露着在贫穷时代人们内心的无助与期盼。
许三观,社会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善良、有责任心、疼爱孩子,尽管一乐不是他的孩子,但他依然对一乐付予无私的爱,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文章的开头便于卖血有关,许三观第一次与根龙、阿方卖血,不懂他们做事的道理,提出许多疑问,作为小人物的许三观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个社会概况一无所知,他的内心单纯而可爱。可是随着他不断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苦难:自然灾害、革命、接受一乐不是自己孩子的事实、为了二乐卖血与队长喝酒差点丢掉性命、一乐得病等等,这些苦难这些生活的压迫使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他开始顺应这个时代,在卖血之前喝水,给李血头送礼物,向这个不平等的时代低头,在那个革命时代的中国,人们开始变了,他们由原来的朴实变得可以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向利益的主宰低头。在当今这个和平的时代,这样的事例也会发生,人们的贪婪,人们的自私使他们想要更多的物质,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折手段。人生本就是多苦难,可是人与人面对苦难的方法不同,是选择直视困难还是逃避无从所知,有些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坚持已久的从幼年生根的那颗初心,开始顺应时代的变迁,成为行尸走肉,没有理想,没有精神的追求,只为物质的满族。
人生多苦难,人性易改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当许三观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不是亲生儿子时,当一家人都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自己只能吃一个没有手掌大的地瓜时,当一乐怎么也不肯给何小勇喊魂且只认自己为爹时,爱在一步步升华。这本书因卖血而写,又因卖不成血而结束。故事中有我们常忽略的亲情,有令人羡慕的爱情,有万分感慨的社会状况,有着那些无从感知的人的本性。
这也正如余华所说的那样:“这本书表达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开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5
许三观,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人,在那个**的岁月里,为了一个个理由,而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为了他的家庭能够存活下去,一次一次不得不去卖血来维持生计。当他的非亲生儿子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他竟一路卖血,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卖了四次血。在大冬天一个50多岁的老头用碗舀着河里冰凉的水一口气喝了八碗,卖了血后在避风的墙角晒太阳依旧瑟瑟发抖的镜头让我心酸不已。
在这一场场卖血场景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凡人作为父亲的义无反顾而承担的巨大责任。他用这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卖血,在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他用卖血来抵抗生命中的苦难,丈量苦难的长度和强度,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眼泪,温情,坚强和不服输的精神。面对苦难和悲剧性的命运,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在这里余华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苦难和不幸无处不在,直面苦难才是最合适的解决方式,要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如果说滚雪球层层积累的主题仿佛命运由缓至疾的敲门声,预示着某种出人意料的重大问题的逼近,那么,钟摆式的往复则意昧着一种宁静、祥和、忍耐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活着。在众多苦难面前,许三观始终有一种幸福感。在胜利饭店“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酒要温一温”成为了他卖血人最大的满足与幸福。
感叹自己这辈子还是生活在好时代,没有经历粮食极其缺乏的荒年,没有饿到只能喝粥的地步,生活无论是环境还是条件都大大的进步,但也阻止不了对他的精神的欣赏,欣赏那直面苦难的担当,欣赏那种亲人间团康的氛围,欣赏那简单的快乐,是实实在在。一顿猪肝配黄酒的饱足感,几张几十块钱的富裕感,那就是满足与快乐,可以追逐的充实的满足、快乐。而现在,我们这代人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种是毫无念想的虚废,一种急功近利的索求,但相同的是我们已经没有人在意奋斗,当担,跨越苦难的意义,而是金钱的万能性,在金钱中生长,在金钱中灭亡。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转型首先是从语言的变革开始,作品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他采用对话、重复的叙述模式,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比起人物描写、情节结构来,作品的语言艺术更有许多妙处,不少地方读时令人拍案叫绝。“首先是以无夸张、无议论、无感慨的纯客观冷静的叙事贯串始终,只在很少的地方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许三观六十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一连串的五个比喻句看来寻常,并无文采,但却切合人物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余华其人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2、作品一览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作者个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在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他坐着,哭了。
小说的具体情节非常生活化,就像讲述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词汇,不过,在这个迷茫的时代,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一些什么,只要存在着感觉,就已经足够了!
二、人物叙述的特色
1、许三观人物形象的叙述
作者用简朴自然的语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淳朴,善良而天真的许三观。综其平凡的一生,简单质朴得就像一眼就能见底得小溪,对于命运中的苦难,他唯一的抗争的方式就是“卖血”。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他获得了家庭,然后又拯救了家庭,救活了儿子。他老婆第一次得知他去卖血还债时,激动地说:“你怎么能去卖血,就是卖身也不能去卖血,卖身就是卖自己,卖血就是卖祖宗。”但许三观的简单,平凡的一生正是因对“自己”的出卖,而变得深厚而有力。在卖血的过程中,他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看到了他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还有他对待生活中的苦难的一种有如孩童般天真的执着的态度。
2、叙述人的隐退
在小说中作为叙述人的作者大部分时间隐退到台后,将自己的权力托付给小说的人物,由小说人物通过大段的对话,动作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叙述人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出来亮相也只是极其简短地匆匆交代一下人物或情节。于是我们发现先锋小说中充盈的氛围的营造,人物心理的描摹在这儿难觅踪迹。作者在本书的单行本《自序》中说道:“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着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的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必别人多。”余华在故意轻慢“叙述”的过程中,却令这种朴实简约的文本散发着纯净自然的民间气息。
三、情节叙事的特色
1、重复的叙事特点
在《许三观卖血记》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犹如信天游一般的跳跃的节奏,这种节奏感推动着读者带着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一步一步享受小说营造的愉悦,而不至于枯燥呆滞。余华曾说:“我发现自己所掌握的叙述很难接近到活生生之中。这让我苦恼了一段时间,显然用过去的叙述,也就是传统的叙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可是同时我又会失去很多,这样的叙述会使得我变得呆板起来让我感到叙述中没有音乐,没有了活波可爱的跳跃,没有了很多。”
很大程度上小说对于节奏的构造都是靠重复来完成的。如作品第五章记述到一乐不是许三观亲生的时这样写到:“城里许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乐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脸上,他们看不到许三观的影响”;这样的话传到了许三观的耳中,于是他找来三个儿子,仔细确认,却没发现有何异样。之后文中又重复写道:“城里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脸上……看不到许三观的影响……”这样的话一次又一次传到许三观的耳中,余华用这种几乎相同的语句,渲染邻里的传闻,造成一种终生喧哗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许三观卖血记》中所表现的重复是一种声音的重复,并不是主题的重复。
对于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卖血的主题,作者的处理是不断变化的:第一次卖血突出的是阿方根龙的经验的教授,卖血之前一碗一碗喝大量的水,买完后是“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第二次则是叙述和李血头的打交道,到了第三次,虽然又碰到了根龙,但是卖血前后的及其简略地带过,第四次为了全家的口粮去卖血则连卖血的过程都只用了寥寥几笔交代了……卖血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变化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推动叙事的节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卡尔为诺说,童话的重复声调是“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的“无休无止的重复”。余华自己也谈到过他对重复的理解,表现他们驾驭“重复”的能力,真正的重复是单纯和丰富和二为一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卖完血后许三观去饭店吃猪肝总要说一句“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这句话在文中许多次重复,就像一些音乐中都有的主旋律一样,不但加强了作品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声音控制着小说叙述的情感基调,读者一次又一次在不同背景下听着重复的声音,每一次都被拉回熟悉的情感中,从头到尾不曾走远。
2、民间的叙事角度
在小说叙事中余华一改以往先锋派的叙事风格,没有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清节,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高深复杂的艺术技巧,只是以日常平凡的生活场景自然本色地体现民间的生活状态。对比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许三观买血记》无疑是一部繁华灿烂之后归于平淡的作品,是一部艺术上被高度简化了的作品。正是这种不经刻意雕琢的画面,向我们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的温情与世俗,民间的混沌与狡黠。使得小说处处透着一股来自人间最原始的勃勃的生命力。
何小勇出了车祸,他妻子此时找到许三观家,希望一乐给亲爹何小勇招魂,一乐死活不肯,虽然许三观最初幸灾乐祸,可是最后出于善良的本性竟自哄着一乐为何小勇喊魂。这正是人性纯情的流露;最能感动人的是一乐与许三观之间的一份特殊的父子情深,许三观不是圣人,发觉到自己最疼爱的一乐竟不是亲生非常不满,一乐被全家排除吃不到面条,后来十分伤心地离家出走,作品对于许三观这一段心理变化的刻画十分地生动鲜活,读者看到许三观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从整日悠闲地躺着到着急地出去寻一乐,寻到一乐后起先对他骂骂咧咧:“他妈的,把我急得半死……你要是永不回来了我才高兴……你这个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下辈子你作我后爹吧……你等着吧,下辈子我要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骂道这里许三观突然温和的说道带一乐去吃面条,读到这里,任凭铁石心肠的你都会被父子的温情感动的一塌糊涂。作者全段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刻画,全凭许三观一系列动作和言语,却达到了大段抒情铺排都达不到的煽情效果;再来看:许三观上上海沿途一路卖血,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们,有对他冷嘲热讽,有对他关怀体贴,还有和他一见如故……一路下来,不自觉的发现余华给我们展现了民间的世俗百态相。;令外:许玉兰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勤俭持家的宝典,还有根龙一生的卖血只是为了家中的生活更加地增色的思维,这些都让我们清晰感受到贴近最本质的质朴的生活态度。余华在其中文版的《自序》中说道:“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3、小说中的对话力量
在作品中,余华把对话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光是人物的一般的言谈,还把情节的叙述,作品的结构,人物经历的交代,现实场景的描摹,心里世界的刻画等等功能都赋予其中。例如第十八章全章只由五段“许三观对许玉兰说”和一段“许玉兰说”组成,在这几段对话中却把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大锅饭……这段历史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全部自然地囊括其中,在浑然不觉中历史事件,意识形态,日常生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样在第二十五章的开头,接连用三段许三观说:“你知道吗?……”将文革期间贴大字报,个人崇拜,以及阶级间的明争暗斗流畅地揭露出来,特别是用许三观那略带顽童式的口吻传达给读者,使得本来残酷血性的历史岁月罩上了一层轻松的色彩,可是读完后我们却感受到轻松下面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深深的讽刺。
关键词:生命;血缘;温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1、血与生命的象征
血,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失去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得知自己的血可以换来巨大“利益”时,他在屋顶上嘻嘻哈哈笑了一阵,于是他开始跃跃欲试,到后来卖血成为许三观家里的主要收入。许三观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贫民小镇。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鲜血已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而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所以,卖血前要喝够水来稀释血,卖血后又要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来补血。血,在许三观眼里成为了可以依赖的财富之源,正如他讲:“卖血的钱要花到刀刃上”。血,是许三观觉得可以归自己支配,并且可以支撑自己以至全家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念所在。“卖血”成为许三观一家度过困难和窘境的唯一辦法了,卖血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2、血:血缘
长期以来,“血缘”、“血脉”是我们维持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小说主人公通过第一次卖血,娶了老婆许玉兰,许三观之所以能娶到许玉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也姓“许”,在向许玉兰父亲提亲时他说道:“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给了我,我本里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女婿一样。”正是这句话使得许玉兰父亲答应了这门亲事。第五章里,许三观得知了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他心中也很矛盾。一乐是别人的孽种这个事实是许三观最无法忍受的事情,可到头来他对一乐最好,最后几次卖血都是为了一乐。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许三观经常对许玉兰说:‘一乐像我,二乐像你,三乐这小崽子像谁呢?’许三观说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在说三个儿子里他最喜欢一乐,到头来偏偏是这个一乐,竟是别人的儿子。有时候许三观躺在藤榻里,想着想着会伤心起来,会掉出来眼泪来。”按血缘关系来说,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他也不是一乐的亲生父亲,可当一乐说:“我最爱的是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你(许三观)”时,他直直地看着一乐,眼泪流了下来。他接受了一乐,接受了这个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儿子,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对于一乐,他已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儿子,就像他自己戏谑的话:“一乐不像老子没关系,像兄弟也行。”小说中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这就突破了旧的血统亲缘论,他们只是名义上父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而无血缘的冰冷现实被巨大的温情所融化,为了家庭他义无反顾地去卖血。许三观为了挽救一乐--这个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生命,差点丢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中另一情节是在何小勇被车撞到时,许三观曾幸灾乐祸地说:“说起来我做了十三年的乌龟,可你们看看一乐,对我有多亲,比二乐、三乐还亲,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总要问我:爹,你吃不吃。二乐和三乐这两个小崽子有好吃的,从来不问我。一乐对我好,为什么?是老天爷奖我的……”这些话都表明在他心中,一乐已经是和亲生儿子一样重要了。
3、血与温情
在小说里,许三观一家人靠卖血勉强维持生计,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不得不卖血,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卖血。在这里,“血”这个原本是组成生命生存的东西却被拿来卖掉以换取生命生存下去,这无疑是一个讽刺。小说以“血”为线索,以“卖血”贯穿全文。为儿子不惜性命,许三观一生共卖了十二次血,其中就有七次是为一乐的。替一乐赔方铁匠的医药费,给他零用钱,为他治病……这一次次都是他在用血去救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别人的孩子,经历种种之后,他宁可背着“乌龟”的恶名,不顾世俗的偏见,用血液对一乐倾注如河流般的父爱。苦难的生存中又有深深的温情围绕。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当一乐负气出走,许三观把又饿又困的孩子找回来,背着他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这个画面是让人很动容的。人性的温情让许三观在生活磨难中即使再苦也能坚持下来。许三观对一乐不计回报,无私的付出。全书的高潮,便是一乐得肝炎,去上海住院,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钱,一路卖血到上海的部分。许三观不顾自己的生命,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晕倒在医院里,也要想各种办法卖血给一乐筹钱。许三观对一乐的包容和爱,正是人性温情的表现。四十年来,每逢家里遇上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所以,当许三观年老不能卖血时,他才会失去了生存的支柱而恐惧得老泪纵横。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12年9月.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35页.
四年前看了他第一本书《活着》,和《活着》一天看完的是加缪的《异乡人》。
四年之后,后者留在我脑海里面更多的只是阿尔及利亚,耀眼得令人窒息的阳光,还有那句“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而《活着》却给我烙印下了华夏土地上承载的重重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不同的是,活着写的是地主出身输光钱财的农民的一身,过长的寿命,让他在时代的巨变中,如海里的舟,时而顺风,时而沉舟;而《许三观卖血记》,虽也写小人物,但是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里,作为工人的许三观,有没有就翻身把歌唱了呢,没有,就因为你是小人物,通货膨胀时你只有饿饭,政策出台时你只能接受,被人绿了你都只能忍气吞声地替人养儿子。
小说前半段甚至让我想到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不过,令人觉得诧异的是,作者刚写完许三观对林芬芳的好感,接下来就表述另一个漂亮姑娘许玉兰,再然后就是许三观对她的追求,对于他的选择,作者直接就跳过了。后来,他在胖得像个球一样的林芬芳的病床前说:“我现在想起来就后悔,我当初要是娶了你,我就不会做乌龟了.....林芬芳,你什么都比许玉兰好....”就像是在分岔路口选择两条未知的路,不管是铺满落叶的小径还是野花遍布的那条,没走到后面,都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风景,而人呀,不管是怎了哪一条路,做了怎样的选择,总是会在面临困难时想起,要是当初走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
当你辛苦工作的钱,只够满足最低等的生存需求,没有一点应对灾难不测的存款,走投无路之时,只能想到去卖血,在你辛苦几个月只能转来几块钱,卖一次血就能赚到三十几时,在耗时短,回报大的诱惑,迫于生计,他也只能够去卖血。文中带他走上这条路的人,两个都有着悲惨的结局,一个是因为卖血前喝水太多膀胱憋坏了,一个是最后一次卖血后脑溢血死亡。在地里挣的劳力钱只够吃饱饭,要想娶妻盖房,还是只能靠进城卖血。卖血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也把他们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文中无数处细节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风气,不写历史,不着眼于时代环境,而是用小人物的生活去隐射一个时代。
许三观是个真男人,是个好父亲。谈起一乐,人们都说他长得像妻子许玉兰的情人何小勇。因为这事,许三观觉得自己当了“乌龟”,他恨,他恼,他不再喜欢一乐,他也愁,为什么他最喜欢的一乐是别人的儿子。饥荒时,许三观卖血带妻子、二乐、三乐去吃面条,却唯独不带一乐去,这是他卖血的钱啊!他怎么舍得让别人家的儿子共享呢?在知道一乐无比委屈后,他心软了,带着一乐去吃面条,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待一乐如亲生儿子。最动人的是一乐患病时,他去筹集医药费,一路靠卖血艰难来到一乐作文治病的上海,而这其中的艰辛又有谁知道。他身子发虚晕倒醒来再卖,终于在上海见到思念至深的儿子,许三观就是这样散发父爱的光辉。
故事的最后,许三观想为自己卖一回血,他怀念以往卖完血后在胜利饭店吃炒猪肝,喝黄酒的时光,却发现自己的血不再有人收了,妻子许玉兰对他说:“我们现在不用卖血了,现在家里不缺钱了,你想吃什么,我就给你要什么!”
没有华丽情节,《许三观卖血》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听余华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悲欢。感叹许三观这一生坎坷的命运,面对不同逆境,他选择乐观。全书以卖血为主线,将许三观的一生勾勒出来,也让这个男人有血有肉,他隐忍善良,他人性的光芒体现出对四叔、对妻子刘玉兰、对情敌何小勇和出轨的林芬芳身上。
哭着,笑着,看完这本书,心中早已悲喜交织,这样的爱也很珍贵。世上像许三观这样的父亲真的很伟大,尽管他们平凡或卑微,但是他们也很崇高,值得我们用一整颗心去爱戴。
法国的《读书》杂志介绍说: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看到卖血记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又会和《活着》差不多,该是一个十分悲凉的故事了。可没想到,却不完全是如此,虽然这其中夹杂着些许辛酸,悲惨的元素。但是结局却可以算的上是大团圆的欢喜结局了。而且故事中更是有许多诙谐,幽默的东西。不似悲剧结尾带给人的震撼,这种平淡无奇的结尾带给人的或喜或悲或无的感觉却更加真实,更加持久。毕竟,生活,表面风风火火,大悲大喜,这却是从人的角度所得。天若在看,人的一生便是平平常常,冷冷清清。也只有平凡才能更好的阐释人的一生。只不过,这夹杂着欢喜的寻常结局,却是许三观用自己的半条命,用一身血换来的。
其主要历史背景有①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
②全国性饥荒
③城市青年去农村上山下乡
小说主要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许三观卖血记》是读后内心畅快的一部小说。归因于结尾是给人希望的,即使是要卖血救命,最终三观的一家日子总体是熬过来了,许三观靠卖血迈过了人生中重大的坎坷,结婚、因一乐打破铁匠儿子的头赔偿医药费、卖血补充林芬芳、饥荒年月让老婆孩子吃上一碗面、为二乐讨好生产队队长、沿路卖血去上海凑钱救一乐。许三观是个纯粹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不在乎外界的评头论足,按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他无力左右世道是否平等,但他做事追求平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质朴,性情,暖意,浪漫。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许三观至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教了我一些东西。存在和劳动形成一个人得价值,我们的价值,很难衡量,但肯定每个人都不一样。许三观的价值就是维持一个家,他的劳动维持正常的生活,他的血用来应对他生活中的大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他的那个家,所以他的价值就体现在他的那个家上,到年老,卖血被拒,他很伤心,伤心的理由就是他觉得自己没用了,对于他那个家没有用了。这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共同价值,虽然有些人可能要多做点,但根源不变。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许三观一家在饥荒年代饿的吃不上饭时,用生动的话语给家人炒菜的情景,生动形象,好似真的吃到了梦寐以求想吃到的饭。
这段的细节动人,以至于以后每次我想吃炒猪肝的时候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来,雾气腾腾中一盘掺着椒红蒜绿的猪肝端上来,筷子夹住猪肝片微微颤抖着,边缘泛起油色明亮的光,牙齿迫不及待咬下去,爽利干脆的切断经络,舌尖清晰的分辨出酒香蒜香辣椒香和肝脏特有的感觉,略加咀嚼已经不见了。一片接着一片,一盘猪肝浅下去,最后只剩盘底汪汪的油映着食客略带疲倦的神色。
全文共记录的卖了十一次血,在那个连生存都难得的年代,帮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度过了难关。他坚韧的性格以及文章中对无数历史时代的不着痕迹的讽刺,真的令我看完后受益匪浅。
第一次,是因为好玩,听人说,血这玩意是越卖越有,人身上的血就想摇钱树一样,缺的时候摇一下,立马就有了。而且卖血是证明身体好,看你身体好不好,就看你有没有卖过血,卖了几次。因为你的身体要足够好的话,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首次的卖血钱挣了35元,这让他在四叔的瓜地里坐了一天萌生了娶媳妇的念头。于是,他大刀阔斧的发起了爱情攻势,拿下了城镇里人尽皆知的油条西施许玉兰,很快,他们就有了三个儿子,取名分别叫一乐、二乐、三乐。
第二次,一乐在外面闯了祸打了方铁匠家的儿子,缝针住院之后方铁匠来家里闹腾讨要医药费,许三观因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拒绝付医药费,等到方铁匠来家里清空家里所有家具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去了医院,卖了血,赎回家具,这场**才算一笔勾销。
第三次,许三观小日子过得算是不错,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不缺吃少穿,他听说了年轻时他仰慕的女人、所谓的梦中情人林芬芳摔断了右腿住院了,他再一次用卖血换来的钱给林芬芳买了肉骨头和炖黄豆、绿豆、菊花。
第四次,19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年代,一家五口人愣是喝了将近两个月的稀米粥,为了防止饿的太快,所有人吃完饭都躺在床上减少活动量,这样没吃饱的状态让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极力想讨要一口面吃,于是,许三观再次卖血为的就是带着孩子们去解放饭店吃碗油泼面。
第五次,一乐从乡下回到城里,骨瘦如柴,在家呆了一阵后,硬是被父母亲劝回了农村,临走的时候许三观又一次将卖血的三十元给了一乐,并且叮嘱他节省着用,拿去补身体,去贿赂生产队长,争取能让自己早日抽调回城里。
第六次,二乐的生产队长要来家里吃饭,可家里就剩两元钱,许玉兰哭诉着许三观再去卖血,这是他一个月内的第二次卖血了,医院的老李头再三拒绝后碍于许三观的苦苦哀求和老相识根龙的面子上同意了他卖血,这次卖血后在解放饭店吃炒猪肝喝黄酒的席间他听说了一件事“跟他第一次卖血的老熟人阿方卖血时把尿肚子撑破了”虽说,捡回一条命,但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卖血了。
第七次,一乐因为肝炎被送进了上海的医院,二乐也肺炎发烧。他四处借钱在去上海的路上途径的大医院他连着三次卖血,第二次卖完后他自己都垮了住进了医院,最后还是硬挺着病愈后又卖了一次才找到了一乐母子。最后,一乐康复出院了。
第八次,这时的许三观已经年过60了,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三个儿子都已娶妻生子。这一天,他走在街上闲逛,路过胜利饭店闻见了飘香的炒猪肝,嘴馋的他又想到了卖血,这四十多年来他每次卖完血后都会来饭店下个馆子,吃一盘炒猪肝喝上二两温好的黄酒。他来到医院,李血头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的胡子都没长齐的年轻血头,听到他要卖血,年轻血头嘲讽道“你身上的死血比活血多,没人会要你的血,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他走出医院,一个人孤独的在街上晃悠,脑子里反复循坏年轻血头说过的话,越想越委屈憋屈,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上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的血没人要了,他遇到灾祸该怎么办,越想越难受,老头在街上哭了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从上滚到下。
许三观的一生是用“血”铸就的一生,他活的大半辈子,卖了近10次血,一次未遂。卖了大半辈子的血,最后这次因为血不够好被人嫌弃。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最近,新出的一档纪录片记录了太多普通人因大病家里突遭变故,有抗癌女博士闫宏微,有儿科重症监护室整天面对生死考验的女医生,有记录阿尔兹海默症生活完全无意识的可怜人群。在看完一期期让人泪目的节目,长呼一口气:感觉活着真好,身体健康真好。人真正的幸福不是腰缠万贯,而是有一陋室却家庭和睦;不是职位权利能量的运筹,而是有一踏实务实的走哪都有饭吃的本领;不是昙花一现的欲望满足,而是平淡时的长长久久。
因为曾经因为姐姐阿z的原因,知道了有一名叫余华的作家,也因此知道一本其代表作之一的《许三观卖血记》。
首先,该本小说的线索全程围绕着许三观卖血而展开。一开始,许三观因为阿方和根龙的介绍而进行了第一次的卖血,从而赚得了35块钱。因为许三观认为这钱卖的血,而不是汗,所以把这钱视为娶媳妇的本钱,就如许三观所说: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自然而然的,许三观娶了一女人——许玉兰。后来,俩人有了三个儿子,分别叫一乐、二乐、三乐,其中,一乐是何小勇的种。尽管这样 ,许三观仍为救肝炎的一乐而三个月卖血五次。在四十多年里,许三观前前后后多次为撑起一个家而卖血,可谓是真正的血汗钱。
许三观,一开始看上许玉兰而表现得像一个痞子。但结了婚,有了孩子,他不得不在着艰苦时代撑起一头家,让家人都好好活着。血,小说中的许三观多次卖血都是因为家人。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一个愿意为家人而焚烧自己的一家之主。
在小说的最后,三个儿子都在城里娶了媳妇,有一天,年过六十的许三观突然想吃炒猪肝和喝黄酒,就去医院卖血,但新的血头嘲笑鄙视道:你的血只配让工匠拿去刷油漆。听了这话后,许三观一人在路边涕泗横流。仅仅这一次,许三观是想为了吃猪肝,喝黄酒而去卖的血。
故事的最后,是一个温馨而圆满的结局。回顾许三观的前半生,历经坎坷,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而我想的是,许三观只是当时千万无数父亲的一个缩影,他,为了家人而变得‘无所不能’……
许三观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有一段平凡的人生和一连串自然演进的卖血经历,他用卖血来对抗生命的苦难,丈量苦难的长度和强度,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眼泪、温情、坚强和不服输的精神。面对苦难和悲剧性的命运,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多的勇气。他在苦难中依然能够有寻常人的悲喜,面对苦难,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思考解决办法。他就像是一个扁担,挑起了家里所有的苦难。
许三观过生日那一天,许玉兰特意为了庆贺,煮了一顿加糖的、比平时稍稠一些的玉米粥。孩子们并不能满足,想的都是肉。在那样一个只能喝粥的苦难时期,许三观给孩子们来了一顿“精神会餐”。他用嘴巴给儿子们“做”好吃的,“先把四片肉放在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红烧肉就煮成了”,最后他给自己做了一道菜“爆炒猪肝”,说着许三观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一尝我的爆炒猪肝吧。”许三观的笑声笑出了乐观、坚强,笑出了对苦难的抗争。苦难是真实的、残酷的,但是在人类这种有关顽强意志的生命面前,它是一座可以攀登而过的大山。在做红烧肉的过程中,苦中带甜。菜肴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亲情却很丰富。苦难只是暂时的,而温情将永远存在。
许三观一生卖了十一次血。第一次卖血和最后一次卖血的收场比较具有随意性,第三次卖血则具有戏谑的喜剧色彩。除了这三次卖血,其余八次都是被生活所迫,都是对苦难的顽强的抗争,为了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为了饥荒之年改善生活、为了招待二乐的生产队长、出于对一乐的怜爱、以及最后四次为了一乐的病情。每一次卖血的缘由都是为了生存、为了抗争。许三观面对伦理、自然、社会、亲情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难,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虽然他只能以生命做赌注来赢得生存的权利,但他从来不曾被打倒过。当最后一次卖血不成功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上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可见许三观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他思考的永远都是家人。当许三观老去,无法再用卖血来对抗生活的困境的时候,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还会有千万个“许三观”成长起来并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苦难。采取何种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种苦难中的坚强乐观以及生存的信念和不服输的精神。
在众多的苦难面前,许三观始终有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幸福感,关键在于他始终认为自己对有血可卖的生命状态表示确信。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用自己的生命来抵押幸福,然而他为什么这么确信自己的身体呢?是因为他所坚持的生存观,他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当知道让自己做了十三年的“乌龟”的何小勇被卡车撞了的时候,许三观特意光着肩膀跑到街坊四邻面前,一边展示自己的身体,一边说道:“这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做了坏事不肯承认,以为别人就不知道了,老天爷的眼睛看的清清楚楚。”“经常做善事的人,就像我一样,老天爷时时要惦记着要奖励我些什么,别的就不说了,就说我卖血,你们也都知道我许三观卖血的事,我就是天天卖血也死不了,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这棵摇钱树,就是老天爷给我的。”这几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深藏在许三观心里的信仰般的生存观念。他认为自己善良所以老天爷奖励他身体很好,可以不断的卖血来对抗苦难。虽然说认为有老天爷作为评判是一种迷信,但是却是一种非常朴素自然的生存观。在这样的生存观下,许三观生活的踏实善良并且自信。作为一个农民,他不会去思考什么迷信不迷信,他坚信这世界上存在着公正和评判标准。
在苦难面前,许三观这个如草芥一样的普通人的生存观普通却不平凡。
在希腊有这样一则神话:诸神为了惩罚西绪福斯,判他把一块巨石不断地推上山顶,石头因为自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下来。明知这种劳作既无用又无望,但西绪福斯仍然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将巨石一次又一次的向山顶推去。正如人类,明知人生最后无法逃避死亡但依然在坚定的活着。我想这并不是悲剧。当西绪福斯每一次将巨石推向山顶的时候,他都战胜了命运,他比巨石强大。这一次又一次的巨石的跌落象征着人世间不断跌落的苦难,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下一次的苦难是什么样子的,然而在这苦难的生命里我们体味酸甜苦辣,感受悲喜离合,更加为人类的生存意志和坚强所震撼。
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身上也有着缺点和不足可是正是在最普通最平凡的人身上所体现的抗争更具有普遍性。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更是丰富的一生,无论是眼泪、温情还是欢笑、乐观。我们从中得到的是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的明显的高-潮,但是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感觉。人物性格似乎简单,但是又如此的矛盾,有些情节可以说是很可笑,但是又觉得也许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许三观和徐玉兰的糊涂婚姻仅仅是因为可笑的八角三分钱,但仅仅因为如此何小勇就曝露了自身的无情与自私;当许三观知道徐玉兰的不贞时气急败坏,一反常态,不再唯妻子命是从,看着方铁匠搬自己家东西帮忙不说还更卖力气,对于养了九年的一乐,心情十分复杂,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终走不出他是别人儿子的阴影。而徐玉兰的心情呢?到底他已成为这一家的女主人,她可以在不为妇之前,痛快的花掉八角三分钱,但是在嫁给许三观后,她比谁都会过日子,大声的对菜贩砍价还肆无忌惮的挑选每一颗菜,未雨绸缪平日攒米,以备不时之需,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很贤惠的女人,但是也许她的遗憾就是她经常说的那句话,不知她到底造了什么孽,让她承受如此之多,她犯了女人的禁忌,也许当初她有把握嫁给何小勇的,并不知道会有一个许三观出现,于是她接受了来自何小勇的引诱,不贞成为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烙印,愧疚,罪名,批斗,一乐的怨恨,她承受了太多,接受了太多的惩戒。但她却保守了一个秘密,一辈子都没有说出真-相,她一口咬定是在婚后出轨,甚至都已经承认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去不肯交代自己的第一次送给了何小勇,也许考虑到许三观,自己的丈夫最大的承受力就是此种程度吧!
说说他们的儿子吧!我是最喜欢一乐的,是长子的原因吧,他特别的懂事,对于二乐三乐,他很有当哥哥的担当,三乐被打,找二乐帮忙,后来又拉来了一乐,一乐赢得很睿智,读后感《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一乐是许三观的得力助手,许三观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看了让人心酸的一句话,一乐从九岁就开始承受着这种本不应由他承受的压力,当许三观说他不是亲生儿子时,当一家人都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而一乐只能吃一个没有手掌大的地瓜时,他的心有多疼。当找何小勇做亲爹时,何小勇打他,骂他,他只能一路向西,他伤心难过,没有人是他亲爹,最终他回到了许三观的身边,许三观对于一个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也许真正的亲情并不来源于血缘关系,而是熟悉,习惯而已,一乐很孝顺,除了许三观的话谁的话都不会听,许三观不计前嫌让一乐为惨遭横祸的何小勇叫魂,那一幕,一乐和许三观一个屋上,一个屋下,他们的对话感染了我,那才是父子之情。
再说二乐,个人认为二乐是很八卦的,呵呵。哪里有事儿他哪里到,也许是那种年龄,他专门打听一些没用的事儿,无意间又跟别人说,消息多半是很可靠的。三乐呢,有点儿傻,但是是最幸福的一个吧,小时候是狗都闲的年龄是,大家都对他说:三乐走开。长大一点还没有脱离傻气,总是傻傻的笑,没有什么主见。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广布出版,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该书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丝厂工人许三观用一生追求平等的血红色故事。为什么叫“血红色故事”?因为许三观这一生都是通过卖血来解决各种灾难,即使他显得庸俗、荒诞,卖血也不会使人同情。可是真心是可以融入血肉之中的,不信,请看下面的血红色故事。
当许三观快要步入老年时,家里又出现了灾难:许三观的长子一乐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中积劳成疾。不过这个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儿子,但许三观最终坦然接受了他。既然已经坦然接受了,就应该想想救自己儿子的命啊。许三观最终还是选择去卖了血,可一卖就卖得不要命了,一路卖血的坎坷他全部忍受,即使差点将自己卖死,也不甘心将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交给阎王爷!终于!终于!一乐,他醒来了!但是已经年迈的许三观他害怕了,他的血老到没人要了,如果家里再碰上什么麻烦该怎么办啊?即使家里的人告诉他现在家里有的是钱,可说到底他们终究不了解他呀……
也许在作者幽默文笔的欺骗下,你们觉得这类似原始煽情故事并不值得人同情。可是透过本质来看问题啊!一乐为什么会病,他真的热衷于农业生产吗?请结合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这一背景啊!这肯定是他无可奈何,他回城要看上司的脸色呀!只能这么累死累活的干啊!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为什么求别人买血?因为在那个病态的世界,你个低等人有什么理由抬头啊!这就是一种不平等啊!
他们是父亲。
正如许三观。
许三观是个艰辛的人。”来一盘炒猪肝,来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这是许三观卖血后说的。他颤巍着迈进酒馆,扶着墙坐下,心里却高兴着。口袋里,是糊口的钱啊。许三观卖血,一辈子也不过几次,而我的父亲,起早贪黑了一生。他早早醒来,轻手轻脚下床,做早饭。天蒙蒙亮,沉寂着,他骑车出发了。后面载了昏昏欲睡的我。他中午坚持着接送我,只为了让我睡得更舒适些。这样,一天六趟,一年两干多趟,他从不叫苦。
许三观是个幽默的人。他用集市上的小吃,哄来了老婆许玉兰。“吃了我的东西,就是我的人了。“他对妻子这么说。“您女儿嫁给我,孩子还跟你们姓许,香火不会灭。”他对老丈人这么说。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在我家,父亲是个老顽童。他眉飞色舞地讲笑话,不时引吭高歌,惊得路人侧目。苦难被他揉成球,丢进垃圾桶。父亲回到家,总是笑嘻嘻的,对我们说一天中他所见的趣事。
许三观亦是个慈爱的人。父亲爱孩子,正如许三观爱他的一乐、二乐、三乐。然而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许三观撇下一乐,带着一家人去胜利面馆吃面条。只吃到红薯的一乐气得离家出走,许三观找回他,背着他往家走。一乐见了明晃晃的“胜利饭店”招牌,问道,爸爸,你是要带我去吃面吗?许三观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沉思说,是的,儿子。父亲出差,记住了我爱吃的,捎了两盒回家。我喜得蹦跳,他的一颗父亲的心,化成一汪春水。父亲十分节俭,对我的要求却是尽力满足。他看我高兴,抿了嘴笑,很欣慰。
许三观是父亲,他是世上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父亲也是“许三观”。他们都是平凡的。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愚笨。但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是无比高大的,威武的。他们大大地张开手臂,只因身后站了小小的你。
他们都很平凡。
【《许三观卖血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推荐阅读: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09-24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07-08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有感寒假作文06-25
“三思三观”学习讨论10-23
三思三观讨论发言材料06-23
三观教育主题班会班会06-30
学习优秀纪检干部许大勇事迹心得体会10-22
人生的答卷优秀作文700字10-09
我们的快乐之旅优秀作文700字05-29
冬天的雪优秀作文700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