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和被字句练习题(推荐11篇)
关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练习,我记得在第二册语文练习中已经出现过了,人教版第三册的《语文园地七》再次出现了两种句式的互换练习,可见它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学生熟练掌握,下面介绍一下我在以往教学中的体会: 一是让学生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弟弟把水喝了。(弟弟为“主动者”,水为“被动者”,喝了为“动作”。)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
二是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
例如:风 把 树叶 吹落了。(把字句)
主动者 被动者
树叶 被 风 吹落了。(被字句)
被动者 主动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即可。
三是提醒学生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 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是错误的。)
四是提醒学生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到把“陈述句”变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相关学习要点,例如:小明借走了我的铅笔。(陈述句)
小明把我的铅笔借走了。(把字句)
我的铅笔被小明借走了。(被字句)
(一)“把字句”变换“被字句”
1、妈妈把所有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小男孩把小鱼用力地扔进大海。
3、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4、我把作业写完了。
5、我把画挂在了墙上。
6、积雪把大树的枯枝压折了。
7、他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
8、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
(二)“被字句”换“把字句
1、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2、足球被我踢进了大门。
3、小树苗被冒失的风娃娃吹折了。
4、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
6、那只凶猛的大老虎被武松终于打死了。
7、我们被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
8、船上的食物很快被他吃光了
二、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把”字句
“被”字句
2.指导员交给我们一项光荣的任务。
“把”字句 “被”字句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把”字句 “被”字句
4.我记住了这个教训。
“把”字句
“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阶梯训练
一、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2、白公鹅扯走了我的钓鱼竿。
3、他撕破了我的作业本。
4、小明捡起了地上的纸团。
5、敌人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二、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2、小敏家的白公鹅扯走了我上了鱼饵的钓鱼竿。
3、他怒气冲冲地撕破了我放在桌子上的语文作业本。
4、六年级的小明轻轻地捡起了我扔在地上的纸团。
5、狡猾的敌人挡住了我军向“五·一八”高地前进的道路。
三、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聪明勇敢的猎人把三只凶恶的狼打死了。
2、我们把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克服了。
3、他把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送给了我。
4、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把我军冲锋的道路锁住了。
5、我把掉在地上的那支精致的钢笔捡起来。
四、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一束鲜花被我送给了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2、那只受伤的大雁被更羸惊吓得掉下来了。
3、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4、一只正在偷吃的大田鼠被猫头鹰紧紧地抓住了。
5、掉在地上的面包渣被一群小蚂蚁扛走了。
五、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一位落水儿童被隔壁的王叔叔救起了。
2、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3、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练习:将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植树小组把一百多棵小树苗种下了。(2)李勇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地完成了。
(3)《白雪公主与七矮人》这个故事把“书虫”王智迷住了。练习:将下面的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小羊被我从麦地里赶出。(2)它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3)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
小学语文专项训练:把字句、被字句专题练习
一、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1、北纬17摄氏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极限,终于被我省科技人员冲破了。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不少同学会将其“把”字句、“被”字句分别误改为: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把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了。
镭的提纯方法毫无保留地被居里夫妇公布了。
针对这种错误, 我教给了学生一种改写技巧。首先我让学生将这个句子断为三段, 并标上序号。
令我倍感欣喜的是:大家都非常果断地将 (2) “毫无保留地公布了”分在同一组里头, 分别将 (1) “居里夫妇”、 (3) “镭的提纯方法”各分为一组。
接下来进行第二步骤:将以上内容分别代入“公式”: (1) (1) 把 (3) (2) 。 (2) (3) 被 (1) (2) 。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公式”中的异同, 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两个“公式”中, (2) 这部分的内容位置始终不变, 互相调位置的只是 (1) 与 (3) 。
关键词:“把”字句 心理空间 认知语言学
“把”字句是汉语里独有的句式。从黎锦熙(1924)以来,学界对其研究角度涵盖了从句法语义(王力,1943;叶向阳,1997)到语用(曹逢甫,1987;薛凤生,1987;张旺熹,1991)等多角度。研究理论也涉及从形式(沈阳,1997)到认知(沈家煊,2002;张伯江,2000),以及语言类型学等很多方面。《马氏文通》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语言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史,每当新理论出现都会给“把”字句研究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前贤的研究成果,主要阐释了“把”字句所构造的“心理空间”情况。
一、“心理空间”概念及理论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是心理空间理论的重要部分,最早由Fauconnier(1985)提出:指储存在思维中暂时的、在线的话语信息的集合。(张辉,2008)心理空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体验(embodiment)哲学基础上的,同时也以承认语言对应于认知世界为前提。根据(刘正光,2004):“Fs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大概分为两个时期。1985~1994年可视为‘心理空间’理论时期,其标志是专著Mental Spaces。1994年后至今可视为‘概念合成理论时期’,其标志是专著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以及一系列相关论文如:‘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CIN)’”本文讨论的汉语“把”字句构建“心理空间”问题主要以第一时期理论为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之中。面对这一现实世界,人类一直都在进行着自己的认知体验,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世界。认知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图景,有时未必遵循自然逻辑。我们的语言来自于每个人的认知世界,一部分象似于现实世界(如汉语“时间象似原则”),另一部分又有着特殊的顺序系统(如汉语中的“把”字句)。所以,语言只是间接反应客观现实世界,语言结构也不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这中间经过了认知的调配、重组,甚至为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性而忽略掉某些东西。
心理空间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在认知世界中,交际的实时性在线(on-line)信息处理与构建。它是语言结构与信息的一种“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Fauconnier,1999)。所以,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实际就是逐步建立心理空间的过程。
心理空间的构拟过程中需要依赖空间构造词(space-builder),如“in his mind”“in 1929”等,构造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信仰、观念、方式等心理的空间。同时语篇的动态建构还需要体现基点空间(base space)、视点(view point)、焦点(focus)以及事件空间(event space)。基点空间即现实空间,是意义建构时一直都可以返回的出发点空间;视点是指建立其余空间的支撑点;焦点即为目前注意聚焦空间;事件空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状态相对应,经常与空间焦点相叠合。正是靠这些类空间内容的动态建构才建立起了话语的认知表达。
二、“把”字句所构造的“心理空间”
随着“把”字句语法化的逐渐完成,“把”字句也形成了一种“构式”,整体上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句法、语用意义。比如,王力(1943)的“处置”特征;叶向阳(1997,2004)的“致使”特征;张旺熹(1991)的“目的性”特征;张旺熹(2001)、张伯江(2000)的“位移”特征。所有这些对“把”字句特点的研究和综合考察都是在试图证明:“把”字句的这一“构式”的独特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本文认为“把”字句在现代汉语运用中也在线构建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空间。这一独特的心理空间是由“把”作为构造词,以“把”后NP作为基点空间和视点的叠合,以VP结构作为语义焦点,建构了从初始状态到最后具有终结性(杨素英,1998)、“界变”(张黎,2007)性事件的动态复杂的心理空间。“把”字句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里事物存在或发生的序位顺序,而是以“把”字句“构式”整体意义为基础而产生的特殊心理空间类型。
(一)关于“空间构造词(space-builder)”——“把”
“把”在“把”字句中充当空间构造词的作用。在汉语“把”字句中,“把”已经逐渐由上古时期的“动词”虚化为现在的“介词”,意义相对而言比较空灵。本文认为“把”所起的空间构造作用即是将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如:“你总不能把房子盖到人家去吧。”中的NP进行圈定、定位,从而引入心理空间。特别是“把”字句独特的“构式”意义使得“把”与整个“构式”语义相连。(“把”字句式“A把B VC”的整体意义是: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张伯江,2000])。“把”的运用便激活了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并与其他构件形成关联,进而为心理空间的进一步构造提供前提。另外,“把”的语源学意义为:“以手持、握”,在语法化初期主要表达与手相关的动作。这正说明了“把”在现实世界中所具有的将物体“固定、把持”等作用。只是经过了语法化以后,现在的“把”已经表达比较虚的意义了。
下面通过例子来看一下①:
(1)周大姐已经把她所了解的情况告诉了他,但他找不到陈景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2)有时出差一定把马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马垫子备得平平贴贴,生怕打背。(杨朔《英雄爱马》)
(3)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抢一摔,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些例子里“把”均具有空间构造词的功能。很明显,“把”具有将事件带有一定目的性地引入、激活这样的作用。实际上,因为“把”字句所具有的句法结构早已尽人皆知,所以在现实交际中,“把”一将运用就激活了这一构式的全部意义,建构起了这一构式的心理空间。
(二)关于“基点空间(base space)”和“视点(view point)”——“把”后NP
上文说到“把”作为空间构造词的作用是:圈定、定位,进而引入。那么,所引入的对象即是与现实关联的“把”后NP。基于“把”字句“构式”,“把”后NP具有起始性、原初性(语义角度)和已知性(语篇角度)。“把”字句就是以“把”后NP为基点而进行心理空间的拓展和延续的,也为继之的动作施行提供了前提,也就是说之后的“VP结构”进行动作施为的时候一定是对于起基点作用的NP的一种动作施行,而不能是其它。NP在此即起到了奠定空间基础性的作用,如若没有这一基点,那么整个“把”字句也就没有一个稳定的空间点来支撑。如:
(4)宝堂叔,你叨咕些什么,把李子俊的果园分了就打破了你看园子这碗饭,你还高兴?(杨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李子俊的果园”即为现实性的一种事物。当“把”将其引入“把”字句空间以后,即是在此形成了确定的基点空间,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行为动作。
一、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改为“被”字句)
例: 大 水 淹 没 了 庄 稼。
(什么1)(动 作)(什么2)
把字句:大水把庄稼淹没了。
被字句:庄稼被大水淹没了。方法1:
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
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练习: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1、这道难题终于被我解答出来了。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3、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
14、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15、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6、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7、我的作业从头到尾都被老师用红笔批改了。
18、灯光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我的文具盒。
20、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21、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26、敌人的一架飞机被英雄的空军击落了。
25、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五(1)班被五(4)班打败了。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被字句。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蒙蒙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10、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1、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波光粼粼,美丽极了。
12、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1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4、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5、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16、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8、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心里十分着急。
19、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20、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
21、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2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3、雷锋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任务。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
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1 夕阳染红了西天。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3 战士们消灭了敌人。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5 少先队员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6 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7 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8 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9 树木挡住了风沙。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11 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12 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缩写就是去掉句子中所有的修饰词语,留下句子的主干部分,使其成为最简短的句子。扩写与缩写相反,扩名则是在简单的句子上,加上合适的修饰词,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明确。
怎样扩句
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
(2)“是”和“动作”的前面:
(3)“什么”的前面;
(4)“怎么样”的前面;
(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
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
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海娃非常高兴。(“怎么样”之前)
海娃高兴极了。(“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
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
第一,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缩句
1缩句,就是减少修饰、限制的词语,把一个较长、较复杂的句子或者单句压缩成与原句意思基本相同的较短、较简单的句子。这是一个大家认识都比较一致的关于缩句的概念。但是,在如何准确的把握这个概念,以及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往往各执一词,答案不一,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至于会出现文章开头描述的镜头。
因此,我们为了能准确的把握这一个概念,应该先达成三个共识。 1.1 我们把一个长句缩成较短的较简单的句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分析和理解长句。以便能更好的掌握汉语。
1.2 在缩句的过程中,我们要去掉的是句子的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保留其主干。 1.3 压缩后的句子,在其意思的保留上必须和原来的长句基本相同。保持句子的清晰和完整性。
2.我们的误区
我们在对缩句的理解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有如下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2.1 缩句练习就是句法的分析。
2.2 缩句就是把所有的附加成分都减去。浓缩的就是精华。
所谓同位词组,即由两个部分重叠在一起,指示的是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在作这样句子的处理时,只要保留能表示人或物的主要词语即可。如“身穿整洁服装的工人叔叔一起去参加工厂的奠基大会。”在此句里,缩为“工人参加大会。”就可以,若缩为“工人叔叔参加大会”也行。
对于时态助词的处理。一些表示小、时态的词,如“着”、“了”、“下去”等,要予以保留。因为它们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时态。如“叔叔在今年夏天到了北京”若缩为“叔叔到北京”,其意思就和原来的有差别。
对于连动词组的处理。连动词组是指两个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主次之分。只是在动作上的先后而已。如“走上去握手”,都表示干什么,应予以保留。 对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都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句型。“把字句”的作用是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面,以加强动作的结果。而“被字句”的作用是以“被„„”为状语,用“被”引进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所以,在缩句的过程中,“把„„”“和被„„”都成了句子的主干,都要予以保留。 对于兼语词组的处理。
兼语词组指的是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连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如“让我走”等。在“妈妈托在城里的叔叔给我捎来了一件毛衣。”此句子只能缩为“妈妈
托叔叔给我捎来了毛衣。” 对于后补词组的处理。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个部分补充说明前一个成分。如“干的好”“听得不清楚”等。在对于此类的句子缩减中,应加以保留,否则意思会觉得别扭。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如“我笑得流下了眼泪。”后面的“流下了眼泪”是对“笑”的补充说明,可以减去。其意思会更加的简洁。
其实,在具体的缩句中,针对不同的句子,我们要做不同的处理,但应保持和原来的句子意思基本不变。浓缩的不一定就是精华。缩句练习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 ”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
是句子的主杆。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 ”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一、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把字句:
被字句:
2、白公鹅扯走了我的钓鱼竿。
把字句:
被字句:
3、他撕破了我的作业本。
把字句:
被字句:
4、小明捡起了地上的纸团。
把字句:
被字句:
5、敌人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把字句:
被字句:
二、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2、小敏家的白公鹅扯走了我上了鱼饵的钓鱼竿。
3、他怒气冲冲地撕破了我放在桌子上的语文作业本。
4、六年级的小明轻轻地捡起了我扔在地上的纸团。
5、狡猾的敌人挡住了我军向五·一八高地前进的道路。
三、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聪明勇敢的猎人把三只凶恶的狼打死了。
被字句:
2、我们把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克服了。
被字句:
3、他把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送给了我。
被字句:
4、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把我军冲锋的道路锁住了。
被字句:
5、我把掉在地上的那支精致的钢笔捡起来。
被字句:
四、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一束鲜花被我送给了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把字句
2、那只受伤的大雁被更羸惊吓得掉下来了。
把字句
3、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把字句
4、一只正在偷吃的大田鼠被猫头鹰紧紧地抓住了。
把字句
5、掉在地上的面包渣被一群小蚂蚁扛走了。
把字句
五、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一位落水儿童被隔壁的王叔叔救起了。
2、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一、“把”字句意义
1.“把”字句的动词含有处置的意思。如:A、王二把瓶子打碎了。B、王二打碎了瓶子。通过A、B两句相比较可以知道, A“把”字句具有处置意思, 同样地, B句的主谓宾结构也含有处置意思。但是, 并不是所有“把”字句的动词都含有处置的意思, 如:“李红把饭卡丢了”与“李红丢了饭卡”, 这两句中“把”和“丢”都不具有处置的意思。
2.致使说表明“把”字句后的动词一般有结果补语。除此以外, 还有V+地点、V+与事、V+结果宾语、状语+V等等这些形式。如“把李红吓怕了。”与“吓怕了李红。”这两句都含有致使义。但是, “把这个苹果再洗洗”这个“把”字句中不含有致使义。
3.位移型“把”字句, 即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使受事发生位置上的变化。汉语“把”字句的原型句义是“移动”, 别的意义是隐喻。但是, 如:“我向高洁小姐提出把账结一下。”, 在这个“把”字句中由于物体没有了位移的终点, 因此也就没有物体位移的标记。
二、“把”字句的特点
1.“把”字句的动词前面或后面, 一般要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就如:“把瓶盖拧紧”中“拧”字后面有个“紧”;“请把书给我”中“给”字后面有个“我”不能是什么也没有。但是, 对于歌词和戏曲唱词而言, 由于受到字数限制或考虑押韵, 可以不用在动词前后没区别的成分。如:广为人知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此外, 还有一些双音动词, 它本来就含有结果义或完成义的, 可以只用动词充当谓语, 不用带上词语。如:“马上把东西收好!”
2.主要动词可以与“把”字后面的短语构成动宾关系。但是有的时候动词本身并不能跟“把”后边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 如:“张大姐把肚子吃坏了”“她把嗓子哭哑了”, 但是, 动词短语能和“把”字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关系, 如“吃坏肚子”。同时, 动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 即动作的承受者, 我们把它称之谓受事宾语。“把”字后面的词语, 不仅可以指受事, 也能够是处所。在“她把房间都塞满了”“李明把教室清洁完了”, 这两个“把”字句里面, “房间”和“教室”都是表示处所, 同时, “塞满房间”和“清洁教室”都能构成动宾关系。
3.“把”字句动词一般能带有施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如上文所讲的“吃”“给”。但是在北方的口语里, 有些把字句使用不及物动词, 就如“一定不能把犯人跑了”, 这个把字句中, “把”后面的词语既不是受事, 也不是处所, 而是行为的发出者, 而动词则是表示消失意义的不及物动词。这个动词不能直接和施事名词构成动宾关系, 不能说“跑犯人”。但是, 在动词后面加个“了”字, 还是能够构成动宾关系, 如“跑了犯人”。这种宾语在语法结构上称为存现宾语。另外, 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能能充当把字句的主要动词的。如动词“有、是、像、感觉”, 这些都不能用于把字句。不能说成“你把这个味道闻到了吗?”
4.特殊的“把”字句短语作谓语, 后面不出现动词短语。就像“我把你这个冒失鬼啊!”通常情况下, 只会出现在口语中, 并有固定的格式, 如:“我把你这个……!”, 意思是责怪、无奈。
三、“把”字句的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仔细读课文, 并找出文中的“把”字句, 教师把学生找到的“把”字句写在黑板上,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遍“把”字句。如“把衣柜搬到房间里去。”再对学生找到的“把”字句进行归纳、分析, 如: S+把-O-V, 然后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析“把”字句的意义。如“把”字句表示通过某个行为动作, 使某个对象受到影响而变化, 产生的结果。其次, 教师应以具体的语境来使学生更加了解“把”字句的意义。具体以学生找到的“把”字句语境进行解释, 例如, “请你把书本递给我”“请把书本放到桌面上“你把书本放进书包里去”, 总结得出, 假如这儿有个东西, 我们对这个东西做了动作, 使东西发生了变化, 这时我们可以用“把”字句。最后, 根据上文中“把”字句的结构特点, 教师让学生练习使用“把”字句, 并注意其结构特点。让学生自主去造句子, 并进行一些句子纠错练习。
总之, “把”字句的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是由于一方面“把”字句的意义复杂, 结构繁多,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不正确也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把”字句的意义和结构, 在语境中使学生建立对“把”字句的大概认知, 再根据其结构特点、用法规则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把”字句, 再通过多操练“把”字句, 讲与练密切结合, “把”字句的教学工作将会变得更为轻松、更有成效。
摘要:“把”字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句之一。随着前人对汉语语法的不断研究, 使人们对“把”字句的意义及特点理解得更为透彻。通过论述几点“把”字句的意义及特点, 提出一些改进“把”字句教学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汉语语法,把字句,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志清.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把”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2.
关键词:语义特征;指称性;句法特征
一、“把”字句宾语的语义特征
王力认为“把”字句是一种“处置式”句式,它可以表达如何处理人事物,他提出:“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那就是‘处置式,形式上来说,它将宾语移动到动词前,语义上来说,它表示了一种有意致使的行为。”吕叔湘,胡付和文炼认为“把”字句没有处置意味,“处置”是动词的特征但不是“把”字句的功能。“致使式”的提出试图提供一个语法框架来解释“把”字句尽管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修正,“处置式”依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句法学领域被广泛接受,但有许多“把”字句的现象不能用处置式解释,比如:这顿饭把他们吃得不亦乐乎。着这个句子里我们不能讲“这顿饭”理解成为一个对“他们”带有处置意味的名词。所以,王力提出在“把”字句句式中有另外一种结构叫做“继事式”,表示的是由前者导致的一种特殊结果。
许多学者认为“把”字句具有“致使”的意味。邵敬敏将“把”字句的作用归纳成“致果”。郭锐和叶向阳认为“处置式”表达的是一种有意的致使行为,可以将其看作是“致果”的一个分支。王红旗认为“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控制性的致使行为”的表达形式,“控制性”可以通过“把”字表达,“致使”意味则通过动词表达。在说话人看来,句子的主语是改变事物的原因,结果是在主语的控制性行为下导致的。
“影响”说是解释“把”字句的另一主流说法。戴浩一和孙朝奋认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可以解释为“高及物性”,也就是说宾语被“完全影响”。但是吕叔湘提出在“把”字句中也有“偏称宾语”的情况,例如:“把蛋糕吃了一半”,“把桌子挪一下”。因此,宾语是否完全被影响还需进一步讨论。
“结果”说是“把”字句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分支。薛凤生认为“把”字句中的VP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用来表示由于某种特定原因而导致的特定结果,他进一步将“把”字句归纳成“A把B+C”,可以解释为因为A,B变成了C的状态。然而,并不是所有VP都可以都可以改变B的状态,例如:“你把这本书再看看”和“你把作文念一遍”。
二、“把”字句宾语的指称性
JosephMullie认为“把”字句宾语是“有定”的,傅雨贤认为“把”字句的功能可以被理解归纳为“让某人做某事;将某事完成”,它的宾语必须是一个“有定”的。他还将“把”字句的宾语总结为六类:(1)宾语是一个特定的人称代词;(2)宾语是一个限定词,比如“这,那”;(3)宾语是一个带有限定词的短语;(4)宾语是一个疑问代词;(5)宾语是带有修饰词的词组;(6)宾语是名词。王还认为“把”字句的的宾语也可以是“无定”的,但是它的宾语必须是一个确定的存在的人或物。在他看来“把”字句可以分为“特指”、“有定”和“无定”,在英语里可以追溯到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范畴。然而,在中文里我们使用“专指”和“泛指”更加合适。
三、“把”字句宾语的句法特征
李錦熙提出了“提宾说”,他认为将“把”字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可以形成“把”字句。比如在句子“我把这篇课文读完了”,“课文”是“读”的宾语,它被介词“把”提前到句子前面了。李锦熙将把字提前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过多的形容词使得宾语过于复杂,宾语提前可以使其得到强调;再者,过多的副词也会使得动词显得复杂。吕叔湘进一步研究并提出,“把”字句在某些情况下,将宾语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某些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动词后有额外宾语;动词后有补语;动词前有前缀。
Sybesma认为我们可以将“把”字后的名词词组看作是主语小句,但主语的原来位置是在动词后面。“把”字后面的名词词组和动词后的名词词组之间是存在语义关联的,比如“部分与整体”。这种语义关系可以用复杂的名词短语表示,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动词后面的一个整体。但有些情况下,一些名词短语很难被看做是一个整体,比如:“他把水浇了花”和“他把这件事写了报道”。
“原位主语说”可以被理解为“把”字句中的NP是一种主谓结构。朱德熙认为受事主语句与“把”字句有着密切的关系,(1)许多把字句不能还原成SVO句式,所以名词原来的位置应该是在动词前面(2)许多把字句去掉“把”自依然成立,剩下的部分则是受事主语。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4.
[2]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中国语文,2008(6):514-517.
[3]邵敬敏.把字句研究纵横观[J].语文导报,1987(6).
[4]王还.“把”字句中“把”的宾语[J].中国语文,1985(1).
[5]王力.《王力文集》第二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1943年第1版).
[6]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7]张伯江.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分。2.能转换“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相转换。难点:能仿写把字句和被字句。【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把字句和被子句的格式
1.什么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者的“什么”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的表示: 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阳光把乌云驱散了。(阳光为“主动者”。乌云为“被动者”,驱散为“动作”)
2.“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什么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什么”为被动者,后者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乌云被阳光驱散了。(乌云为“被动者”,阳光为“主动者”。驱散为“动作”)知识点
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
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互换,把被互换”即可。注意:
1、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要互换。
2、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3、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随堂练习】 一、基础巩固
(1)大灰狼把小羊吃掉了。(改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在山顶上插上了标志着胜利的队旗。(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知能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已经烧好了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每日小诵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成分,提到动词前来表示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把”字句。
基本结构:
名(施事)+把+名(受事)+动+其它
运用“把”字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处置和动词的处置性
强调动作对引进的受事给予积极的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时,才能用“把”字句。
我看完了那本小说。──一般叙述
我把那本小说看完了。──强调对受事的处置。
没有处置性的动作──非动作性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
例如:
(1)屋里太热了,把窗户打开吧!(打开窗户)
(2)玛丽把房间布置得漂亮极了。(布置房间)
(3)*把花香闻到了。
(4)*把他认识了。
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感觉,认知──看见、听见、闻见、感到、感觉、觉得、以为、认为、知道、懂等
存在、等同──有、在、是;不如、等于、像等
心理──同意、讨厌、生气、关心、怕、愿意等
身体状态──站、坐、躺、蹲、趴、跪等
趋向──来、去、上、下、起来、过去等
例如:
(5)*大家把这个计划同意了。
(6)*他把沙发坐了一会儿。
(7)*我把西安去了一次。
2“把”的宾语有确指性
把那本词典递给我。
*把一本词典递给我。
“把”字宾语前尽量少用具有泛指意义的“一”。
3“把”的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尤其是单音动词例如:
(8)我把今天该办的事都办完了。(*把该办的事都办)
(9)他把衣服放到衣柜里了。(*把衣服放)
(10)把这杯奶喝了吧。(*把这杯奶喝吧)
一般来说,“把”字句的动词含有“分离开”的意义时,动词后只接“了”了,结构上是允许的。这类动词如:脱、拆、倒、扔、寄、发等。例如:
(11)他把毛衣脱了。(*他把毛衣穿了。)
“把”字句动词后一般要求接其它成分,这类成分包括:动词重叠式、动态动词“了”、补语、宾语等。例如:
(12)咱们把屋子打扫打扫。(重叠)
(13)把这些词记住。(补语)
关键词 使用意图 信息类型 相关信息 上下文 语义关系 可推断性
把字句是一种很重要的句式, 在汉语中运用非常广泛, 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关于把字句的意义, 最传统的说法是王力先生( 1 9 8 0提出的“ 处置” 说, 认为“ 把” 的宾语的语义角色属于“ 受事” , 动作行为对“ 受事” 有所处置, 即施加某种影响。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人, 人们发现不少“ 把” 字宾语为非受事成分的把字句用处置概念不好解释。于是, 蒋绍愚( 1 97 、19) 、邵敬敏( 2 。 。 5等方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致使” 说。这种说法认为: 由于“ 把” 字功能扩展, “ 把” 所引进的名词性成分是谓语动词的施事或当事, 去掉介词“ 把” 后, 所剩的部分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 当事主语句, 这种把字句表达的就是致使义, 句中的“ 把” 可看作虚化的动词, 其理性意义相当于“ 使” , 致使义把字句是处置义把字句功能扩展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是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的。我们要讨论的是, 这种把字句与受事类把字句比较起来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征, 整个句式表达什么样的语义, 具备什么样的语用价值, 以及句子的成立要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下面, 我们就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对致使义把字句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 结构特 征
根据“ 把” 字宾语的语义类别及谓语结构的构成成分, 我们将致使义把字句分为三类:
1 . 1 “ 把” 字宾语是施事, 谓语是单音节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例如:
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到底是什么病?(红楼梦》 7 回) 。
( 2 ) 我老年不幸, 把儿子、媳妇都亡了, 丢下这个孽障种子。(儒林外史》 2 回)
() 宝姑娘那里, 出去了一个香菱, 就冷清了多少, 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 红楼梦》 7 回)
( 4 )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儒林外史) 回)
钱学烈( 1 9 9 2和蒋绍愚( 1 9 9 7强调, 这类句子不能像受事类把字句那样转换成述宾格式,
只能变成施事主语句:
・ 晴雯姐姐没了。 儿子、媳妇都亡了。
・ 云姑娘落了单。 他低低的进了学。
1 . 2 “ 把” 字宾语是施事, 谓语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后面带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 5 ) 把花姑娘急疯了!(红楼梦)3回)
( 6我烦你做过什么, 把你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红楼梦》 6 回)
( 7到七日上, 把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 儒林外史》 6回)
我们没有将“ 把个宝钗气怔了(红楼梦》 4回) ” 这类句子纳人, 因为这类句子谓语是及物动词, 属于受事类把字句, 它可以转换成相应的被动句“ 宝钗被气征了” , 而施事类把字句则不可以,即不能说“ 花姑娘被急疯了” 、“ 你被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 、“ 白白胖胖的孩子被跑掉了” 等。1 . 3 “ 把” 字宾语为当事, 谓语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谓语后面有时带补语。例如:( 8 ) 说到“ 欺负” 两个字上, 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转身就走。(红楼梦》 2 3回)() 想到此处, 倒把一片酸热之心一时冰冷了。(红楼梦》 1 1 3回)(0 ) 严贡生把脸红了一阵, 又彼此劝了几杯酒。(儒林外史》 6回)( 1 1 ) 一夜, 又梦见你把腿跌折了。“儒林外史》 1 回)
前四例的当事是人体器官, 钱学烈( 1 9 9 2区分了这类句子与“ 把头扭过来” 、“ 把手举起来” 这种
同样以人体器官作“ 把” 字宾语的受事类把字句, 认为受事类把字句能处在祈使句中, 其中人体
器官作为动作涉及支配的对象。如:
・ 请把头扭过来! 请把手举起来!
. 而施事类把字句一律不能放在祈使句中, 因为句中谓语是不及物的, 只能表示某种状态和
变化, 不能对人体器官产生处置或支配的作用。下面的句子都不成立:
・ ’ 请把眼睛圈儿红了。 ’ 请把一片酸热之心一时冰冷了。
・ ’ 请严贡生把脸红一阵。 ‘ 请你把腿跌折了。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知致使义把字句跟处置义把字句在结构上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一是“ 把” 字宾语的语义类别不同, 致使义把字句的“ 把” 字宾语是施事或当事; 二是谓语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同, 致使义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大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这两点使得致使义把字句不能像处置义把字句那样转换成述宾句式、被动句式或祈使句式。再进一步分析, 又发现在把字句与其他句式变换的过程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个特征, 即正是由于谓语动词的不及物性决定了谓语动词不能对事物产生支配作用, 从而使得致使义把字句不能发生相应的转换。那么, 第一个特征对于从本质上区别处置义把字句有什么作用?这些特征对于致使义把字句的整体句式语义会产生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句式语义的分析来寻找致使义把字句的更深层的解释。
二 句式 语 义
崔希亮( 1 9 9 5将把字句语义分析为两类: 结果类和情态矢量类, 认为薛凤生( 1 9 8 7的“ 由于A的关系, B变成了V P所描述的状态” 的语义解释不能解释情态矢量类把字句。金立鑫( 1 9 9 7在崔希亮( 1 9 9 5的基础上将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分成三类: 结果类、情态类、动量类, 但他认为这种语义解释还不是构成“ 把” 字句的充分条件。张伯江( 2 0 0: 3 9从整体出发, 运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对把字句进行分析, 将把字句“ A把B V C ” 的句式语义整体表述为: “ 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 ”沈家煊( 2 0 0 6 : 5 8曾指出: “ 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 G et a t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 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 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做出相应的概括。 ” 张伯江( 2 0 0 0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的思路很具有启发性, 能概括更多语义类型的把字句, 但对于致使义把字句仍然有不适应的地方。如果将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格式抽象为“ 把+N P +V P ” ,首先, “ 把” 字前经常不出现起因, 或者起因根本不可知; 其次, “ 把” 字后的名词N并不受把字结构中动词V的影响, 而是受“ 把” 字前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前文也分析过, 这类把字句的V大
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处置性本来就不显著; 再次, “ 把” 字前某人或某事对名词N产生的影响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单纯的状态。
把字句是一个表义非常复杂的句式, 我们不能指望对其做出一种涵盖一切的解释, 任何盲目的努力都只会使人陷人一种窘境。为了更有利于揭示把字句的特点, 我们将致使义把字句单独拿出来, 以“ 把” 字宾语的语义角色特征为突破口, 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 来分析整个句式的语义。
程工( 1 9 9 5 ) , 徐烈炯、沈阳( 1 9 9 8 ) 介绍了D o w t y 关于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 D o w t y认为原型施事的特性包括意志性、感知性、使动性、移位性、自立性, 原型受事的特性包括变化性、渐成性、受动性、静态性、附属性。通常所用的题元角色是原型蕴涵不同组合的结果, 比如“ 施事” 至少要包括意志性或使动性, 具备越多特性施事性越强, 反之就越弱; “ 受事” 至少要包括变化性和任一其他特性。张伯江( 2 0 0 0 : 3 1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假设: “ 凡是处于动词后面的成分, 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受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受事的性质; 凡是处于动词前面的成分, 不管他是不是最典型的施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些施事的性质。 ” 我们讨论的致使义把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居于动词前面, 语义角色是施事和当事, 理论上应该具备原型施事的特征, 排斥原型受事的特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把” 字的宾语失去了原型施事最典型的意志性和使动性特征, 表现出原型受事的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加以论证。
2 . 1 把字宾语的非意志性
致使义把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多为施事, 施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意志性, 即施事可以通过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控制动作作为, 但考察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的施事不能通过主观愿望来控制动作作为, 表现出非意志性, 也就是说, 施事者发出不发出动作并不是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例如:
( 1 2偏又把凤‘ r 头病T。(红楼梦》 7 回)
( 1 3 ) 打紧又被这瞎眼的亡人在路上打个前失, 把我跌了下来, 跌的腰跨生疼。(儒林外史》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