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认识“>”和“<”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班数学:认识“>”和“<”(精选8篇)

中班数学:认识“>”和“<” 篇1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 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谜语,(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草,走起路来蹦蹦跳。)引出数字小兔。

让幼儿观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找出后,比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戏:击鼓传包

玩法:教师摇动铃鼓,幼儿传猫头包,鼓声停止,包在谁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从包里抽出一张卡片,比较大小,如“8”和“6”,大数幼儿先说:“8大于6”,小数幼儿说:“6小于8”。游戏依次进行。

五、戴小猴头饰,幼儿做小猴子,学习把不等式边等式。

教师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一个《小猴学样》的游戏,游戏之前先要学样本领—把不等式变等式。”启发幼儿说出“4小于3”,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并说:“猴妈妈说,两边的小猴子不一样多,太难记 了,我想让两边的小猴子一样多,把“>”变成“=”该怎么办呢?小猴子动脑筋想一想。”想出4-1=3、3+1=4两种办法都行。

六、听音乐做“小猴学样”游戏。

中班数学:认识“>”和“<” 篇2

一、合理确定活动区角的内容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角

《指南 》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而幼儿的语言运用又是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所以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敢说、想说、乐意说;其次要给孩子运用语言的机会。 鉴于此, 我为孩子们创设了娃娃家、图书角、儿童超市, 这些区角角色简单、分工明确, 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交往、宽松表达的环境。

2.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区角

着眼于孩子的兴趣, 挖掘区角功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往在创设区角时, 我往往从“我觉得”的角度划分, 并没有真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拿图书角来说, 以前我和大家一样只是投放几本书或者放几张图片, 认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创编能力, 这样就可以。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区角, 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孩子的语言有一百种”, 除了嘴巴说, 还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比如“表演”。 因此, 我在创设语言区时结合表演区的元素, 把图书区布置成舞台的效果, 在背景墙上贴上故事图片作为参照, 一段时间换一次。每次更换图片前, 都会给孩子选择的范围, 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然后将其绘制成几幅图片, 同时把故事的大致情节说一说。 那么, 他们在图书区活动时, 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 在表演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 这就是一种创编的过程。 表演前, 他们必须观察、分析图片, 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表演时角色之间的交流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 同时培养幼儿之间语言交流的能力。 又如我在和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 孩子们很爱模仿其中的情景, 便利用楼道的空间, 创设美食一条街, 为了让这个区角更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大家最熟悉、最喜欢的食物, 并鼓励家长制作道具, 因为摆放的都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食材”, 一经投放便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为接下来开展游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

1.注重自然、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区角活动材料的搜集和制作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教师三者的凝聚力, 共同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如用方便面碗种上葱、蒜等;把各式各样的纸盒变成婴儿床、娃娃家模拟家具、电冰箱、沙发、储物盒等, 使孩子在仿真性的游戏情境中游戏。

2.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在区角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 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 因为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家长们亲手缝制的, 所以在制作前都会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在我班的这个大型区角, (播放幻灯片) 美食一条街, 我把这个区角分为三个部分:烧烤吧、奶茶吧和A理蛋糕店, 因为都是孩子们常见又爱吃的假食物, 为了防止孩子们误食造成危险, 烧烤吧里的烤串及奶茶吧里的奶茶罐和蛋糕店里的蛋糕, 都是三位老师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动手用橡皮泥、海绵纸及布料亲自制作的, 有了共同参与的过程, 孩子们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假的, 不能吃。同时美观、可爱的外形为这个区角增添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三、建立必要的规则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区角活动看似是幼儿随意的行为, 却又有其内部规则, 要使区角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要注意规则的建立。 这里所说的规则, 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 而是幼儿在游戏中应该遵守的他们心目中的这种小环境里的规矩。

首先, 让孩子清楚区角的使用方式。 在更换新的区角时, 我会将新创设的区角向孩子们作简单的介绍, 让他们知道可以怎么玩。 比如在”美食一条街”的区角中, 由于种类较多, 需要进区担任店员的孩子比较多, 开始游戏时, 这些“店员”容易忘记自己的职责, 跑到别的摊位前, 而扮演顾客的孩子会窜到烧烤区自主烧烤, 致使游戏过程混乱。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我创设了一次自助烧烤的游戏情境, 让孩子们随意进入游戏区, 并且不分配游戏角色。 孩子们很快就意识到现场的混乱, 搅乱了游戏的趣味性。 这时我就抓住时机, 鼓励孩子们制定该区的规则, 这样孩子们不仅明白了怎么玩, 还具备了尝试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 给孩子一个活动目标。 在区角活动过程中, 往往会发现孩子在一个区角里转了一会, 再到另一个区角转一会, 或者是在这玩一会, 再到那玩一会, 总看不到成果。 这时候, 我就会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定一个目标, 让他知道“我做一件事就应该把它完成”。 为了鼓励孩子们做事有始有终, 我还为孩子们制作了“通行证”, 当他们完成两项区角后就可到户外游戏。 同时, 肯定和鼓励那些能完成的幼儿, 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

再者, 隐性提示活动人数。 不难发现, 孩子总喜欢到同伴多的地方去, 以至于出现“有的区角冷冷清清, 有的区角人满为患”的两极分化。 面对这种情况, 我在投放材料时考虑到材料的暗示作用。 比如说, 在手工区放两把剪刀、两把小椅子, 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区角只能同时有两个人一起活动。 一开始, 孩子们可能意识不到材料的暗示作用, 这可以在介绍区角时有意识地提一提:“小朋友, 看一看, 这里有几把剪刀呀? 那这里可以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呢? ”慢慢地, 孩子就养成习惯, 到一个区角, 先看看里面有什么, 再判定可以容纳几个人, 在这样有序和谐的环境下, 孩子的活动情绪一定不错, 同时, 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四、教师参与其中

在区角活动中,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 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 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 鼓励幼儿制作玩具。 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 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盒子娃娃后, 高兴地展示给我看, 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 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 幼儿在我的启发下制作出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等, 激活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 从而取得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重新认识和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篇3

从学的角度看:(1)活动展开不充分,主体主动建构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追求的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2)独立思考不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教师不重视“延迟判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从教的角度看:(1)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等),不能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2)教学改革的极端化。不少教师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结果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要求。鉴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新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三)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它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四)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数学实验)。

(二)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必须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所谓“观念改变教学”,是指就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言,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性修正、改进或发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班数学:认识数 篇4

活动目标1、让孩子认识5以内的数字,并能学会排序2、能够找到指定的数字或者相应的位置3、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反应 活动开展的重点、难点对于找寻相应的位置会存在问题,反应稍微有点慢 活动准备1、有5层高的楼房背景图一幅,幼儿熟悉的小动物5个,如小狗、小猫、小兔、小猪、小猴等。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5只不同的小动物,有5节车厢的火车或有5棵小树的图片等。活动进程1、引入主题。有五个小动物住在一幢房子里,而且他们准备做小火车出去旅游。2、出示房子。这是什么呀?这幢房子有几层啊?提问小兔(或其他动物)住在哪一层?能不能指给老师看啊?3、小动物要去坐火车了,我们送送他们吧,帮他们找找自己在哪个车厢,好不好?先让孩子数有几节车厢,再提问哪个小动物在哪一节4、小动物们想玩游戏了。他们准备玩捉迷藏,你们看看这是什么?拿出树。把5只动物藏在5棵树下,说说什么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下

中班数学:认识单数、双数 篇5

中班数学:认识单数、双数

活动要求: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能认识并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尝试的精神,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大数字卡片若干(幼儿每人一张);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各一张;老狼头饰一个;开火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数玩具”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玩具,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每人抓一小把玩具,数一数有几个玩具,你是怎样知道的?(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二、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出示数字8,并配上相同数量的小黑点,老师示范找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

(2)刚才你拿了几个玩具?幼儿回答,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10、7、5、4、9„„

请幼儿说出:你发现了什么?(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不能找到好朋友剩下一个)

@、我拿了六个玩具,两个两个的分都分完了。

@、我拿了七个玩具,两个两个得分还剩下一个。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那哪些数字是双数?(2、4、6、8、10)那哪些数字是单数?(1、3、5、7、9)幼儿跟念几遍。

三、巩固单、双数

1、游戏“抱一抱”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自己),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两个幼儿抱在一起。

2、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1、教师出示狼头饰引出“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狼说的是单数小朋友赶紧趴在桌子上,老狼说的是双数时小朋友赶紧两个两个抱紧,否则老狼就会吃掉你。

2、第一次游戏:老师扮演老狼。

第二次游戏:小朋友扮演老狼。

5、结束:向你的好朋友介绍完后,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

四、开火车游戏

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是单数的到朱老师这列火车、双数的到唐老师那列火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我们该出发啦„„(放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利用了大班的教材(认识单数、双数),在孩子们通过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中感知对单数和双数的初步理解,让幼儿知道1-10以内的数中单数有1、3、5、7、9;双数有2、4、6、8、10。在整节课中我运用了“抱一抱” “老狼老狼几点钟” “开火车”游戏进一步的区分单数和双数,同时也在培养幼儿积极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活动后,我觉的孩子们对“老狼老狼几点钟”特别是当老狼想吃掉他们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表现出兴奋、高兴的样子。幼儿的情趣再次进入高潮,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再次对到单数、双数再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幼儿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 篇6

2011-11-24

1、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

2、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

活动准备:

1、猴子图片一个,一座大山,一棵大树,桃子若干。

2、各种小动物若干。(如:小鹿、小熊、小猫等。)

3、准备游戏时用的伞、床、桌子、椅子、蘑菇桌等物品。

活动过程:

1、以小猴找食物,导入活动。

瞧!是谁呀?(小猴子)小猴子肚子饿的咕咕叫,多想找些吃的来掂掂肚子呀!他走呀走,找呀找,看!他走到了什么地方?(小猴走到了山下面,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让我爬上山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小猴现在又在什么地方了呀?(小猴到了山的上面。)让我看看前面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有棵树,树上有桃子。)小猴要去摘桃子,先要干什么?(小猴先要走到山的下面。)(小猴再走到大树的下面。)桃子在哪儿呀?小猴能摘到桃子了吗?(不能)怎么办呢?(小猴子爬呀爬,爬到树上)摘个桃子吃饱了,咕噜咕噜滑下树。

2、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1)小猴子吃饱了,找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他们要和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让我们赶快闭上眼,让小动物藏起来吧!

(2)小朋友,小动物都藏好了,我们快来找找看他们都藏在什么地方呀?(请每一位幼儿说一说,能说出谁藏在什么的上面,谁藏在什么的下面。并请他把小动物找出来。)

3、幼儿参与活动,一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小动物藏的这么好也都被你们找到了,你们的本领真大,这回我们也来藏起来,让小猴子来找找我们,好吗?小朋友在藏的时候要记住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藏好,一声不响,一动不动,让小猴子找不到。(教师扮做小猴子,“小朋友,你们都藏好了吗?我要来找了?”)

(2)小猴子找小朋友,“咦,怎么一个小朋友都找不到了,他们都藏到哪去了呢?我实在找不到你们,你们还是出来吧!”

你们刚才藏的这么好,谁来告诉我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说出上下方位。)

4、结束活动:

数学课优化课堂结构的实践和认识 篇7

课堂教学改革已到了深化阶段, “减负增效”成为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共识, 要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以“最佳”的途径, 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是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义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效率即质量, 教学效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的, 因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具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深化教学的关键一步。

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之一的数学, 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极强的逻辑性。在数学的教学中, 无论是引导学生进行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等各种智力训练, 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旦离开了合理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几十年来,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考试、能获得奥数金牌, 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较差;再看一届一届的学生, 基础差的总有那么一部分, 两级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反映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 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深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意义。

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获得理想素质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即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各个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1.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优化课堂结构的灵魂。

数学教学, 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放在首位, 教学过程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展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 要认真钻研教材、大纲, 领会教材、大纲编写者的意图, 体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从局部到整体, 再从整体到局部, 把知识的延续、转化和加深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教材内容, 讲解时就能做到高瞻远瞩, 游刃有余。

2.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优化课堂结构的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因此,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 既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并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把握学生层次,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做到“四针对”。

(1) 目标针对性。力争使全体学生掌握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 其中学习特困生分布达标。在此基础上提出较高目标, 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达到, 并及时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

(2) 讲解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相应的教材内容, 采取多种手段, 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遵循“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原则, 让学生自主地学、自由地想、自然地问。

(3) 习题针对性。课堂练习,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面向全体学生。因而设计习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同时习题的拓展和转化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到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 层层深入。

(4) 评价针对性。评价要着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评价, 尽量使每个被评价的对象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哪怕学生只有点滴进步, 都应及时肯定“真不错”、“你真棒”、“真了不起”, 这样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 学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评价不仅成为一种目标, 更是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最终达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目的。

3. 突出整体性是优化课堂结构的保证。

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由导入、讲解、小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组成。若各个环节缺失必要的过渡和衔接, 关键性的地方缺失必要的点拨和升华, 重点、难点不突出, 甚至抓不住, 那么课堂结构的整体性就无从谈起, 优化课堂结构便成为一纸空文。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必须从整体出发, 围绕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难点, 优化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保证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当前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目的, 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同时, 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得益彰。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在思考和探索的。本文首先通过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意义的分析, 然后从三个方面体现如何实践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思维 数学情景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囿于教材,围绕例题的中心知识点进行设计,偏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忽略关注学生如何學。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参与,造成教学的低效。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坚持以钻研教材与学情调查并重,在此基础上转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认识,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预留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防微杜渐”,不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初步发现规律后,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规律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感受规律的普遍适用性;结合交流的过程,顺势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并在应用平移的知识对规律做出解释的过程中,获得对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展开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小学生还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演绎推理去理解数学,获得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探寻学生理解数学结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探究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

拿破仑有句名言:“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其思想观点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使个人的潜能、智慧发挥到极致。也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得到“高峰的体验”。现在的课堂中有部分学生惧怕老师,没有自信,对明明是正确的东西,也不敢坚持。所以,我们对这样的问题要提高认识,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严,有没有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有没有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以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的表层逐步深入到数学规律的实质,在数学活动中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和参与者。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参考,2002,5.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科普兰(Copeland,R.W.).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李其维,康清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上一篇:物联网介绍下一篇:2022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