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推荐14篇)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体育课 思想品德教育

1 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组成。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体育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强烈的竞争性,这些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发展学生的现代人应有的竞争意识、激进性、开放性、良好个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2 德育的意义和作用

2.1 德育的意义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里,德育居于首要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教是居于首位的。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始终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如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二十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撰写了《道德教育原理》(1909)一书,提出一整套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最重要的问题是知行关系问题,并认为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2.2 德育的作用主要分为社会作用和育人作用

2.2.1 德育的社会作用

2.2.1.1 德育可通过影响人而发挥重要作用

在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阶段,生产力标准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德育能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素养,激发人的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2.1.2 德育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肯定要对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

2.2.2 德育的育人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实施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而且必须对他们实施德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和道德。

3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3.1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

3.2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体现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实施,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3.3 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进行。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

4 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注意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

4.1.1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

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有: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

4.1.2 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

4.2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繁多,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

4.5 以细微的教学环节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特别是在一些细微的、不容易引起师生注意的环节上产生问题,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进程。

4.6 抓住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常常会因为某些观点不和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冲突和矛盾。

4.7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4.7.1 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效果。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

4.7.2 集体训练法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2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1.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例如学生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 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 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 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 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 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

学生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 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 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 要有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

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 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 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积极向上的品质, 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 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 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 因而在体育教学中, 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 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 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 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

2. 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 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 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 不顾集体利益, 不与其他队员配合, 一味过分“表现自己”, 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 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 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 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 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 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

4. 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 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 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在长跑训练中, 采用竞赛形式, 形成竞争对抗, 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 而且要有一定速度, 从而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3

一、根据上课内容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材内容广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武术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讲述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和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精神的培养;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听从指挥教育等。

二、结合课堂常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

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和制度化。课堂常规是对师生共同提出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性、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组织纪律性。还可建立了课堂评分制度,这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性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良好的班风应是友爱,乐观向上的。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行的形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强调课堂常规,并使之得到落实,从而有效地规范师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三、结合学生表现渗透教育

体育实践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与偶发事件多的特点,因而教学难度大。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其思想、观念、情感、意志、道德很容易表露,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上好引导课,重视理论课的讲授

引导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次室内授课,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有关情况介绍,动员与组织学生认真上好体育实践课,并引导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地位作用再认识。上课时,在总结上学期体育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任务,以激发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要重视理论讲授课。理论课大多是因天下雨,不能上室外课而安排的。理论课既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体育卫生文化教养,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培养和发展智力的基本环节,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环节。教材中就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是直接的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如讲授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亚运会、奥运会简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榜样的力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对表现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宏扬正气,树立榜样。事实证明,良好的榜样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以榜样为师,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4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炮梁乡中心小学 张耀宗 摘要: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感染 学生 激发 道德感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每个教材单元的专题加强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光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实到实处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三:语文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级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5

文化基础部 张玲玲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创造的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体育教学承担着提高人才素质的使命,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首先能提高人才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其次它也有助于提高人的智力、道德品质等。国家教委颁发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体育教师制定每一节体育课的具体任务时,都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体育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报告、个别谈话等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育,而是把身心活动、活动内容和活动要求、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检验,这些都是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利条件。

1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1政治思想方面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1.2道德行为方面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文明行为、爱护公物、勤劳诚实、公正无私、谦虚谨慎、有礼貌、有集体主义精神。

1.3个人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勇敢顽强、机智、坚毅、竞争拼搏、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

1.4人际关系方面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等。

1.5体育精神方面胜不骄、败不馁、讲文明、讲礼貌、尊重裁

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2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崇拜效应法崇拜是人对人的尊敬、钦佩、羡慕及至仿效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人格是学生效仿的重要内容;高雅的情趣、稳健的性格、得体的举止等,都会使学生产生仰慕感;广博的知识会引起学生的仰慕感;高水平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是赢得学生信服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只有加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崇拜的权威。

2.2结合教材特点体育教材内容繁多,有的教材本身思想性强,有的则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不同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等品质,但由于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品德方面也有侧重。基础理论教材一般有的思想性,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体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身体好与学习好、思想好的关系,再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大部分游戏教材,都有一定的情节、主题思想、竞赛方法和比赛规则。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中特有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物、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顽强拼搏,争取胜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3利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表扬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可用整体表扬、局部表扬、横向表扬、典型表扬、促进表扬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上课铃一响,全班同学立即集合,队伍快、静、齐、思想集中、精神饱满,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在讲解时有干扰情况,多数学生不受干扰,教师应加以肯定的表扬;对本年级的各班或本班的各锻炼小组,通过横向比较,对学生锻炼态度,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加以肯定的表扬;对班级中表现突出的典型人物及勤学苦练的作风、顽强拼搏精神等,加以肯定的表扬;对体育后进生,取得点滴

进步,加以肯定的表扬;教师对它们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对学生学习和锻炼时,思想不端正,态度不认真,甚至违反纪律的行为等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不能姑息、迁就。总之,教师抓住各个环节及时采取激励、表扬、批评等方法帮助学生磨练意志,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4运用规范指导所谓“规范指导”就是利用制度和规则,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指导学生的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道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在一定规则要求下进行的。那些具体规定能使学生明确行为的是非界线,为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打下基础。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丧失意识,导致教育活动的失败。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意识,从而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

2.5运用实践、组织教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且在实际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寓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认识到体育与生命的关系和“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了解德、智、体、美和辩证关系,懂得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支柱。教师合理地选择运用教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及发展学生体力和智力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在运用和选择组织教法时也要认真研究组织教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程度,同一教法,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其教育效果也有不同。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呢?要做到四项教育和四心:

2.5.1四项教育

2.5.1.1加强唯物辩证体育观的教育教育应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组织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示教材的原理,明确活动的性质。

2.5.1.2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思想情操的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集体感的身体教育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要求学生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需要,并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问正常关系,以及在运动场上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为学生所感知,且在运动实践中得到体验。

2.5.1.3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项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教学应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通过严格的课堂常规,有条不紊的身体练习,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风。

2.5.1.4加强审美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乐于教”,主要是靠优美的形象来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形象美、姿态美、艺术美、韵律美和心灵美等为素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为一位体育教师,不仅应该忠诚社会主义的体育教育事业,端正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还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视徒为已,诲人不倦;通晓业务,端正教风;精心传技,教书育人;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2.5.2四心

2.5.2.1诚心,就是以学生要有诚心诚意。

2.5.2.2热心,就是对学生要满腔热情。

2.5.2.3关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关心学生。

2.5.2.4耐心,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躁。

在体育教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之间才能互相理解,感情相融,在情绪、态度、思想及行为等方面就可达到一致性。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6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习和思考,结合个人的见解,笔者认为:

一、加强多元性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样,涉及内容较广,我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如:《关心父母》,我们就请同学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孩子们进行评价,将自评与家长评结合起来。在各种评价主体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2.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我注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更加灵活多样。

二、注重发展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把发展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起末,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我设置了以下情景,你遇到下列情况该怎么办?(1)父母只我我好好学习,我该怎么办?(2)父母不让我做家务我该怎么办?(3)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些什么?(4)父母生病了,我该怎么办?(5)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6)当父母遇到烦恼时,我该怎么办?(7)自己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7)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我该怎么做?通过这些情景问题的回答,教师可判定学生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履行家庭道德规范情况。

三、重视形成性评价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我就成功地运用了一次形成性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讨论消费者遇到欺诈或质量问题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时,班上有许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找商店理赔,有的主张向消费者协会申诉,还有的认为价值不是很大,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讨说法,不行就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我,想从我这里找到唯一的答案。这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没有将我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并要求将收集到的观点记录下来,并请同学们再熟读一遍课文。

下一节思想品德课我仍旧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将准备好的资料在全班作了一个汇报

四、关注全程性评价

成长记录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足迹和最终结果的记录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 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这样,学生们通过记录、反思自己成长历程,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品德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7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地遵守制度、规则的意识

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 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

此外, 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 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 认真执行。否则, 规范不能变成行为, 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 导致教育上的失败。

因此, 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 正确的加以强化, 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 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 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 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 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扬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个人的生活离不开集体, 集体的力量会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活。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 例如球类训练, 团体操训练等, 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 不顾集体利益, 不与其他队员配合, 一味过分“表现自己”, 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 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

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 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 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竞争。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 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 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 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 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 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 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 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 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 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 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 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 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 采用竞赛形式, 形成竞争对抗, 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 而且要有一定速度, 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四、体育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 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 或者言行不一, 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 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 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 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 然后才能要求学生, 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 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 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经过亲身实践, 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 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 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当今, 由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新知识、新技术的竞争, 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才培养的普遍重视。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社会中, 哪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 (思想、文化、身体素质) 愈高其生产力发展越快, 综合国力发展水平更高。所以, 我国需要尽快培养出有赤子之心的莘莘学子,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摘要: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体育课看作是单纯的活动课, 只重视技能训练,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便成为每个体育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笔者拟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鉴于此,我根据目前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从中学生自身成长特点开展诚信教育

马克思主义强调:“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中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也不例外,除了外部的理论灌输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认同与接受。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和世界观形成的角度开展诚信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

第一,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探索中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要想真正实现诚信教育的价值,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条文式、说教式、理论式等教育方式,改用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多元化教育。如运用互动式的主题班会、或开展一些道德是非的讨论活动等等。只有这样切实改变诚信教育的模式,诚信教育才能被中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了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使诚信教育由他律到自律。不言而喻,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道德自律对于当代中学生的自身的道德修养乃至于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中学生诚信品质养成中,培养中学生道德自律是非常重要的。在他律与自律的转化之间,他律是形成自律行为的良好基础,对中学生诚信品德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仅仅依靠他律那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还需要学生通过学会自尊、学会自省、学会自励来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这样将会极大地预防诚信缺失,也会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诚信风气。

第三,把诚信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诚信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世界观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把诚信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在中学生教育中要让他们培育良好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诚信信念,并把这种意识、信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将诚信教育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活动。既然诚信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方面,那么要想提高诚信教育我们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德育体制下去发展、丰富、践行诚信教育,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二、创造一个促进诚信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里,社会环境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就像硬币一样有正反两方面,所以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构建一个能促进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文化、信仰等方面来着手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实行:

第一,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为中学生诚信教育在制度和法律方面提供必要依据。

第二,加强文化创新,打造一个有利于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心理氛围。中学生正是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不成熟性的特点就要求要在外部环境的帮助下才能正确理解他们自身的诚信意识,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道德与信仰建设相结合,创造诚信教育的良好信仰氛围。信仰和道德在本质上都是关乎精神和价值的问题,只是信仰指向的是终极价值关怀,而道德更关乎人的现实的生活规范。所以,我们必须正视道德与信仰度对诚信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教会人们正确选择信仰的能力,向人们传递有关信仰的知识,对人们进行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三、优化学校诚信教育结构,开发校本诚信教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的主要场所,当然也是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会诚信的中心。学校自身对诚信理念的认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诚信度。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状况,还需要优化学校诚信教育结构,开发校本诚信教育资源,从学校自身诚信建设、教师自身诚信修养、课堂诚信教育出发:

第一,加强学校自身诚信建设,创建诚信校园。校园是人生不可或缺育人环境,也是陶冶学生品质的外部条件,更是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对学生诚信品格的训练和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因此校园环境建设既要重视文化,更要体现校园的育人功能。着力优化学校诚信教育结构,树立“诚信行动在校园”的教育理念,使老师和学生时刻处于诚信校园之中,让诚信教育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化。

第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做好学生诚信的榜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非常重大,是学生最重要的模仿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对成长成才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可否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完美结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具此,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诚信方面应当以身作则,将诚信道德与学识内化为一身。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第三,加强诚信教育在其它学科中的渗透,发挥课堂育人功能。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平台,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还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如情境教学法、榜样激励法等,提供与现实生活同样的场境,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进而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并外化于行动之中。此外,各门学科都应渗透诚信教育,把握学科教学与诚信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认真开发有效的校本诚信教育教材,让其蕴涵丰富的诚信教育与文化知识内容一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诚信教育。

四、发挥家庭育人功能

家庭是个人文化知识孕育的摇篮,对人的诚信意识素养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诚信教育的社会责任。对此,作为孩子启蒙教师的家长来说应深切关注孩子诚信意识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思想上重视诚信教育。其次,在行动上注重言传身教。再次,树立民主观念,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诚信氛围。

如何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 篇9

韩森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各种教法、学法的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则会制约各种改革的进行,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看评价制度改革能否与课程改革配套进行。评价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促进评价由 “单一考试评价”向 “多元性评价”转变

学生生活的领域是广阔的,可以外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学之间,家庭之中,老师面前,社会空间等等,这些无不是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地方。而传统思想政治评价仅依靠一张考卷来评定学生,这种评价往往是学生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恰恰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良好行为习惯的考查。用这种“单一考试评价”来考评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单调的,也是不全面的,最终造成的是学生的“两面皮”和“双重人格”的形成,招生学校“一考定乾坤”“认分不认人”,致使考生的“分数”和“行为习惯”脱节,出现了“一俊遮百丑”的现象,甚至将“高分低德”的考生录取,而有些思想素质过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表现优秀的考生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被招生学校“拒之门外”。为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真正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教育和约束自己,自觉践行思想品德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原则”中规定,“要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并倡导“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等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过程性”的综合评价,不仅符合了课程改革评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和生活实际,使评价深入了实际生活,营造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真正成为帮助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二、促进由只重结果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

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指标单一,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这种做法却少有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过程的忽视,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这不仅可能养成学生在知识探究中,一些似事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新的评价要求,评价作业的设计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及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三、促进评价由侧重“选拔”向侧重“学生发展”转变,变“考查学生的过去”为“帮助学生的未来”。

促进发展,是指在评价观念上,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让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例如使用激励类评价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1

第一,课堂气氛没有使之真正活跃起来。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不多增加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话,学生更如同听天书一般。

第二,学生没有充分重视这门学科。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副科,到时候一背就行了,平时听不听无所谓。

第三,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学生接收的信息多而且复杂,由于他们处于青春期,还缺乏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尤其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不懂得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所以在教学上要多做一些思考: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句话是对应试教育最真实的写照,这也充分说明了应试教育给我们的正常教学带来的危害,即教师“死教”,学生“死学”。今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迫使我们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的挑战。由此,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實施,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和把握素质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这一原则呢?

一、 在教学中要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

《大纲》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突出政治课这一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把逐步确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贯彻始终。

2.科学性原则。教学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直观,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都应经过缜密核证。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伟大实践,联系国内、国际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及国内、国际的新问题、新变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道理。教育过程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4.正面教育原则。教学中要注意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

二、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相联系,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去哺育我们的学生。可以这样说,没有超前意识、没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就无法创造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每堂课必须先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想知道知道什么,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该不讲,哪些内容需要补充更深、更广的资料,哪些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等等。

2.创新性原则。要敢于推陈出新,本着为学生而教学的思想,大胆在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3.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武装自己的原则。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必然要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当今政治课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运用这一手段下载资料,制作课件,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为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2

感恩并不是人生与俱来就有的, 它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进行引导和培养。因此我们教师有责任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学生, 树立感恩意识, 形成感恩的心态和责任, 进而完成感恩行为。就对当代初中生来讲, 进行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并有势在必行之势。首先,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是尊重的基础, 是一种品德。学会感恩, 知恩图报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其次, 感恩教育有助于实施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再次, 现在中学生中的一部分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 感恩意识严重缺失。最后,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能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 最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溺爱孩子, 孩子成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爱成为“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很少涉及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从而“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感恩意识的“冷漠一代”。在学校教育中, 学校沦为升学的工具。由于来至社会的压力, 升学率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成为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学校教育教学范围。虽然感恩教育本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上学校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疏于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

三、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感恩教学

事实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已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呢?我认为:

第一, 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 做好“感恩”的榜样, 用表率作用去影响和感召学生。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榜样。教师要善于把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感恩教育寓于精心创设的情境之中。做到以德服人, 达到春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此外, 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 积极发挥表率作用, 把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 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形成“感恩”意识。

第二,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非常丰富的, 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我在教学《珍爱生命》时, 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 珍爱生命。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 这是对大自然、父母、祖国和社会的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 珍爱生命, 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 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 一生平安, 珍爱生命就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和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珍爱生命就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2、我在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时, 让学生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更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养育的艰辛, 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能默默回忆父母爱护、养育自己的事例。每年寒假我都要给学生们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 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恩孝敬父母, 题目是:我为父母做实事——给父母洗脚。很多学生能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深深懂得爱父母, 孝敬父母, 感激父母。

3、我在教学《我知我师我家吾师》时, 课前先让学生们搜寻古今中外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或事迹, 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老师被称为“春蚕”“红烛”, 是因为老师们特有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他们不仅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学生, 有时甚至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学生。例如:5.12地震中绵阳南坝小学的杜正香老师用生命守护五个孩子;龙居小学的向倩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灾害, 将三名学生双手环抱于自己胸前……。然而我们班却有同学不理解老师, 给老师起绰号, 用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来回报教师……你们说这样的同学对吗?通过这节课, 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把感恩老师的教育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4、我在讲授《承担社会的责任》一课时, 引导学生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陶行知“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陆游“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等为榜样, 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教育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 要胸怀天下, 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 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恩。

5、我在讲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人类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 造成今天的资源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加重。作为中学生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要联系自身实际, 结合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自己怎样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回报大自然。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 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做起。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我们每个人对大自然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激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摘要:感恩, 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手段或方法使用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 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和施恩的教育。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发扬。为此,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篇13

(关心幼儿成长的妈妈们请看过来)孩子呱呱坠地后,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想到给他充足的营养,给他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可见,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地说,可从以下方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一)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还会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

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幼儿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三)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

(四)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

幼儿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

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幼儿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家长还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

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若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孩子确实不够勇敢,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当孩子完成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好处的。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4

中共中央1985年18号文件要求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 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要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 答案,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把有关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内化为个体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时候才能实现。这就提出 了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品德问题。本文试图对内化问题进行一些探索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深化教改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 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课题。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对课题作了如下论证:

(一)课题符合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学大纲》要求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外部要求到内部需要的过程,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 在反复训练中,使道德认识在不断内化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纲》指出:教学要注意科学性,要遵循由近及 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教育自己。这些 要求,实际上就是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的问题。

(二)课题反映了教改的必然趋势和深层次的育人功能

长期以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教师,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少研究学生接受教育的心 态和学生的品德内化问题。因此,教学效果甚微。确立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要把立足点由教师迁移到学生, 把教学外部要求迁移到学生内部,使其成为自觉需要,这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三)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的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思想品德课是按社会对小学生的品德要求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小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思想品德课中 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向着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 一。从总体上讲,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的内化问题,对提高思想 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品德内化具有 重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特别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 我们确定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品德内化规律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当今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 ,而且是学习的主人。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很强的具体性,易受情境暗示,他们的情感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易激发也容易 消逝;他们的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肤浅,辨别能力差,知识少,理解能 力差。

中年级学生个性、兴趣、爱好易于表露,自我意识与独立性有所增强,自制力有明显的发展;知识少,对 一些事情、现象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心目中教师权威高,容易接受教师讲授的观点,逆反心理和情感障碍较 少;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自我控制。

高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肤浅,理性情感较弱;他们开始不以 教师、父母的评价作为唯一依据,有了对周围的人或事进行评价的愿望,有了要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兴趣,这 种需要的.萌动,有助于高尚情感的培养。

(二)小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等诸种心理成分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循此基本规律,思想品德 课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内容的言传身教,启发学生领悟和消化课的内容, 经过学生个体主动选择、模仿、理解和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德需要,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不 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的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 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是单纯内化的过程,而是内化与外化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其特征是:

第一,品德内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内化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品德内 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无目的的内化是没有的。内化必然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活动。内化虽然是人 的意识活动、智力和非智力心理活动,但它总是同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相联系的,内化的目的又是与人的一 定需要相联系的。内化的目的,是一种期望,是一种指标,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启发功能、导向功能、激励 功能。教育者要善于设计内化的目的,充分发挥目的在内化过程中的功能。目的有近、中、远之分,也有大、 中、小之分,教育者可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恰当地设计内化的目的。

第二,品德内化具有主体性特征。人的主体性,即人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是自觉自愿地独立完成 一项任务,并能自己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只知道任务和有完成任务的意愿,而不知完成任务的方 法,则不能称为主体性。只有把完成任务的意愿和方法手段统一起来,才能说这个人是有主体性的。教育者在 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并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第三,品德内化具有的情感性特征。情感是人的品德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教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品德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 情感性也是品德内化规律的反映。情感总是与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需要、态度、观念等内心体验相联系的。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第四,品德内化的实践性特征。品德内化是外部社会要求转化为内部意识活动的过程,这里,实践是基础 ,是前提,也是归宿。离开实践的内化是没有的。所以实践性是品德内化规律的又一种表现。教师组织思想品 德课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品德内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条捷径。

第五,品德内化的反复性特征。人的品德需要多次反复方能形成。反复性也是品德内化规律的表现。内化 的反复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这种反复性,有时来自学生自身思想品德不健全,有时来自社会环境的 不良影响,有时来自家庭环境的不良或父母教育不当,有时来自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懂品德内化规律和小学 生身心发展特点,缺乏良好的教育艺术。为了尽可能减少品德内化的反复性,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预防上述诸多 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的基本操作过程

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可以发挥这样几个促进作用, 即突出道德观念教育,为品德内化奠定基础;发挥情感功能的作用,增强学生品德内化的内驱力;创设教育环 境为学生品德内化提供外部条件;注重行为指导,为学生品德内化指明方向。

(一)挖掘教材的内化因素,找准品德内化的结合点

所谓教材中的内化因素,即指教材中能突出道德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具有说服力和感人 至深的教育因素。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含的内化因素大致有:

1.道德认识因素 它包括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道德认识中的洞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等等,都是进行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再 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使学生明白蕴含其中的道德要求。

2.道德情感因素 即让学生与教材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因素,让学生从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 思想和光辉形象中受到感染。教材中的故事、童话、插图以及打动学生心弦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波澜的情景 ,都具有十分丰富的感情色彩,这些都与品德内化有关。在分析教材时,只有抓住这些内化结合点,才能起到 内化作用。

3.道德激励因素 这是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教材中的革命领袖、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及社会主义建设成 就和科研成果等内容都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如教《主动学习》一课,课文的结尾是:“主动学习是具有进取精 神的表现。这样学习不但学得快,而且学得好。我们要以陈毅为榜样,主动地学习。”这段话概括了本课的道 德观点,指明了行为方向,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4.道德评价因素 道德评价能力,是一个人道德认识能力的直接反映,通过评价抑恶而扬善,近是而远非 ,爱美而憎丑。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方向,从而提高了内化的实效性。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设计与“内化过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市普遍运用的“四段式”结构,即“定向导入,主题教 育,深化认识,指导实践”。这种课型结构,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为了使 课堂教学结构与学生的品德内化过程相适应,我们对“四段式”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在认识 上有什么盲点,心理上有什么矛盾,情感上有什么障碍,行为上有什么误区,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入新课 新颖,教学注重层次,深化认识求水准,指导实践讲实效。

(1)导入新课新颖 试验班教师十分重视开课设计,能运用歌曲欣赏、故事、游戏、幻灯、挂图、实物观察 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一开课即紧扣教学要求,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注重层次 即围绕道德观念教育,把教学内容按教学要点划分为若干个层次,让学生广泛参与观察 、思考、阅读、议论等,注意讲清基本概念,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爱惜”、“珍惜”、“尊重”、“礼节”、 “礼貌”、“诚实”、“勇敢”等概念的内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层次组织教学活动。

(3)深化认识求水准 安排“深化认识”一段,目的在于让学生对道德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 清晰的过程,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准。例如:《保护环境卫生》一课要达到培养良好卫生习惯、讲究社会公德的 高度;《认真做作业》要讲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要有责任心的高度。

(4)指导实践讲实效 一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二是检查学生行为实践,是否把掌握的道德观 点,变成自身的行为准则;三是针对学生行为上的误区,采用启发诱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向正确方向迈进。

设计与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只有“四段式”一种,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动态的, 可变的,因教材内容不同和学生实际不同,还可以创造新的教学结构。例如,有的试验教师在教《不上当受骗 》一课时,采用了“学习教材,由不知到知;深化认识,由知到信;指导实践,由信到行。”这种三段式的教 学结构,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掌握小学生的情感特点,发挥情感对品德内化的作用 试验班的经验证明,在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学生 情感在品德内化中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特色。

(1)低年级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

低年级试验班在教学中采用“愉快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做,在快乐中进步,千方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儿童的情感。具体做法是: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和好奇爱动的特点,采用直观教具来吸 引他们的注意力,变单一的听课为听看结

[1] [2] 下一页

合。一看图(课文插图、教学挂图、教师自绘的补充图),二看物( 实物、模型),三看演示(幻灯、录像、电视、电影等)。通过看和听达到引发兴趣,调动情感的目的。在教 学中要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模仿中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大脑兴奋并产生浓厚的情感。要采用儿歌、 小表演、小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有利于内化。还可以结合教学 内容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中年级重在教学中发挥“三情”作用。

所谓“三情”,一是真情架桥。中年级学生心目中教师权威性大,易接受教师讲授的观点,教师的真情实 感能较好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于学生难以体验的情感,都要以教师的真情起搭桥引路作用。二是实情明理。 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凡是实在的东西学生就相信,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如教 《关心父母》一课,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妈妈的吻》,创设母爱气氛,然后出现四张母爱投影片,具体介绍 母爱的生动事例。再启发学生讲述自己父母关心自己的事例,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爱的温暖,并悟出自己成长离 不开父母的培养与教育的道理。三是动情选择。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不够强,又缺乏社会知识,对一 些事情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辨析题和补充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辨析题,引导 学生辨析。

(3)高年级重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启动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中的情感诸因素的基础上,从创设情感教育的氛围,确定激发感情的启动点,把握学 生情感转化的契机,指导学生情感实践等方面探讨了情感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试点学校从 高年级学生实际出发,着重从激发情感的启动点上作了一些成功的研究。

研究表明,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情感,不是抽象地说教所能实现的,因此要确立激发情感的启动点。所谓情 感的启动点,是指在教材中既能启动学生情感又能触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情感朝着教学目标深入的某一具体 内容。情感的“启动点”,具有敏感性、共同性、速效性的特点。“显情”课文,一般情感分布点比较广,会 有多个启动点,教师要分析比较,抓住重点。“潜情”课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暗含的情感启动点,对学 生进行启迪、引导,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行为实践指导,由外化引向内化

儿童有了道德认识,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知行脱节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思想品德 课一定要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学生行为实践指导,促进学生言行一致,把外化引向内化。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指导,一是行为意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设计一些辨析题 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行为的方向和要求。二是行为实践指导。教师根据教材对行为的要求,进行行为 训练。学生的品德培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让儿童有反复练习的机会,才能保持 良好行为的连续性,克服反复性和不良影响所造成的行为障碍。

(四)消除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认识上的障碍 有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有关“行为规范”内容的课文前,对全班学生遵守行为规范 的表现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遵守行为规范原因时,有15.8%的学生是为受表扬;有30%的学生是怕同学批评和教 师处罚,共有45.8%的学生,处在遵从阶段。要使学生达到认同并信服,就必须消除学生认识水平上的障碍,使 学生的认识与规范要求一致,才能实现品德内化。

2.情感上的障碍 即学生由于内心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障碍。例如,有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发现有个 学生不爱护公物,就当众粗暴地批评他,并通知家长来校赔偿损失。这个学生怀恨在心,对教师产生反感,认 为教师整人,因而对教师的什么话都不听了。可见学生的消极情感往往成为接受教育的障碍。

3.动机上的障碍 有时学生由于个人某种需要,出现不良行为动机与正确行为动机之间的冲突,这便是行 为动机障碍。例如,有个学生虽然拾金不昧,但他不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而是为了得到学校或班 级的表扬。出现这种行为动机障碍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从内心克服自己的错误动机,促使动机向正 确的方向发展变化。

4.道德信念上的障碍 道德信念是个人意识中坚信正确并认为一定要遵循的道德观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 ,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但是不少学生由于受到某些不良影响而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 信念,从而影响品德内化。要消除这种障碍,优化教育环境是必要条件。

(五)制定课堂教学品德内化评估标准,检测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必要措施,是巩固内化效果的保证。课堂教学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评教;二是评学。评估标准,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详见下表: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化评估标准 项目及权重 标准 一、深入钻 1.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课文,教学目的明确具体, 研教材,把 合乎大纲要求。 握内化因素 2.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找准促进道德内化的着力点 。 ,处理教材合理。 0.15 3.补充材料得当,有助于儿童道德内化。 二、明理清 1.明理突出,要点清楚,概念准确。 晰,把握内 2.论证充分,过程明晰,逻辑性强,说服力强。 化要求。 3.有层次,有坡度,合乎儿童年龄特点。 0.20 三、教法得 1.根据教材类型和儿童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当,保证内 教学有层次。 化到位。 2.重视启迪儿童思维,学生参与面大,课堂气氛活跃。 0.25 3.突破难点、克服学生认识上的障碍,解惑透彻,释疑

有效,学生心悦诚服,内化到位率高。 四、激发情 1.重视情感的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 感,增强内 握情感的基调,发挥情感的催化激励作用。 化力度。 2.能采取定向导入,激情开课;主题教育,调动情感, 0.15 深化认识,转化情感;指导行为,因势利导,发挥情感

的激励作用。

3.采取有效方法,化解学生的情感障碍,为学生接受教

育创造有利条件。 五、以身作 1.教师对所传授的道德观念真正理解和接受。 则,增加内 2.教师情感投入到位,说到动情处能动真情 化信度。 3.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带头做到。 0.10 六、导行落 1.指导行动要求具体,切实可行。 实,提高内 2.对学生的行为能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 化效率。 去做,受教育的面在75%以上。 0.15 3.有布置,有检查,促进儿童持之以恒。

上一篇:网络文明传播宣传稿下一篇:《与企业共成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