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监督请求书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案监督请求书(精选8篇)

立案监督请求书 篇1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赋予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权。而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未能对刑事立案开展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监督对象存空白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都具有对于刑事案件的立案权, 但《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同时又规定, 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仅局限于公安机关, 这实际造成了在立法上的空白, 致使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以上这些拥有立案权的部门特别是人民法院、检察院自身和监狱等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

(二) 监督内容不全面

《刑事诉讼法》中在刑事立案监督方面只规定了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消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 而对于同样性质严重的“不当立而立”的积极立案行为确没有明确规定。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情况, 应明确规定要实施监督并可以通知公安机关撤案。

(三) 监督手段显单调

完整的立案监督权至少应当包含三个部分:对立案活动的调查权、纠正权和处罚建议权,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监督只规定了两项内容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 , 即“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 (可视为调查权的一部分) 和“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侦察机关立案” (可视为纠正权的一部分) , 在司法实践中直接表现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的单调和缺失, 致使检察机关缺乏了监督主动性、权威性。

(四) 监督机构较薄弱

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 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职能应分别由侦查监督和控告申诉两个部门来共同履行。这实际上是将一项职能人为地进行了分割, 混淆了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和控申监督的界限, 从而降低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地位, 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五) 监督效力太弱化

《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于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 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理由不成立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但在司法实践中, 发出通知书的后续事宜更为繁多和重要, 对出现部分公安机关拒不说明理由和拒不执行立案通知的行为却无法进行约束和制裁, 这无疑是削弱了立案监督的效力。

二、刑事立案监督的问题根源

(一) 体制根源

现行的司法体制, 决定了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 检察机关监督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 这一格局造成了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被动;另一方面, 日常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工作限于被动。

(二) 思想根源

一方面,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统治, “愚民统治”思想荼毒较深,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谈法色变, 自身的维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 部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理念明显滞后, 从而造成了当前实践中不敢监督、被动监督的现象。

(三) 立法根源

具体表现为:第一,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监督权设置的力度不够, 法律未赋予检察机关以调查权和处分权, 严重制约了法律监督权的正常发挥。第二,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监督的规定内容不够明确, 制约了检察机关监督权的有效发挥。第三, 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监督的规定不够具体全面, 使得立案监督欠缺可操作性。

(四) 实践根源

检察机关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法律监督职能的不断弱化。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打击重点执法思想的指导下, 逐步加大了对贪污、贿赂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特别是在当前检察系统的考核大多围绕侦查权为核心, 使得检察机关的工作部署和资源配置上过分强调侦查权, 从而忽视了法律监督权,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能力。

三、刑事立案监督的现实救济

(一) 意识救济

1.提高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

公民运用权利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制约权威的过程。只有熟悉法律法规, 真正了解立案监督的运作程序, 才能切实维权。因此, 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应扩大宣传, 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2.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识

当前, 应摒弃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审查起诉、审查批捕、办理自诉案件, 立案监督工作则是“配角”。二是认为立案监督工作不宜过于严格, 否则会影响到与公安等机关的关系, 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对此, 检察机关应在内部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提升办案人员的法律素质, 端正立案监督的工作态度。

3.增强立案主体的自律意识

正人者必先正己。一方面要在立案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引导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法观。另一方面, 各立案机关应建立起立案权力运行的内控机制, 规范各项流程, 排查风险源点, 预防在先, 营造秉公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 立法救济1.扩大范围, 规范程序, 提升监督的科学性

首先, 要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等所有刑事立案权的机关都纳入刑事立案监督的范畴。其次, 刑事诉讼法中还应包括对行政执法领域的立案监督。与此同时, 要扩大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 不仅应包括“当立不立”的情形, 还应包括“不当立而立”的情形。此外, 还要对立案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 规范细化操作流程, 确保刑事立案监督的方法和形式、时间和期限、内容都符合法律的规定。

2.赋予权力, 提供保障, 提升监督的权威性

笔者认为, 完整的立案监督权至少应当包含三个部分:对立案活动的调查权、纠正权和处罚建议权, 否则立案监督权难以自成体系。刑事诉讼法应对此作明确的规定, 只有赋予检察机关这三项权力, 才能树立监督的权威性, 从而确保立案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三) 机制救济

1.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将侦察机关的立案情况、不立案情况、撤案情况和做出行政处罚情况等, 及时传送到检察机关, 确保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活动的充分知情权。

2.构建案件复查机制

由刑事立案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侦察机关的备案材料、群众来信来访材料与侦察机关的受案登记材料进行对照, 从中发现刑事立案中的不法行为。

3.构建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热情。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提高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权的认知度, 让刑事立案监督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使得社会监督与立案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构建专业工作机制

设立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部门, 加强业务培训, 提升办案人员素质能力, 专人进行回复反馈和跟踪监督, 使立案监督程序一旦启动, 即有专人负责, 落实到底, 从而为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刑事立案监督, 指的是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机关的立案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本文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案监督制度进行分析, 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进而提出完善的对策。

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及完善 篇2

摘 要: 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之法律规定几经变革,虽然其框架建立起来了,但其制度本身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致使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对于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改进,可以通过检察审查会制度,赋予其相关职权,在制度重构的基础上对立案监督制度加以完善。

关键词: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缺陷;检察审查会

中图分类号:D92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121-04

一、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现行的法律依据及价值定位

(一)法律依据及概念

目前,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从理论法学角度来看,所谓刑事立案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刑事立案主体的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它既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又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特别的司法救济程序。

(二)价值定位

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作为法律监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在于达到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目的,并追求维护公平正义的法理目标。

1.惩罚犯罪。惩罚犯罪是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通过适当的刑罚来惩罚犯罪,一方面可以对潜在的犯罪起到威慑和遏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受害人被侵犯的权利的一种救济。对刑事立案主体进行的立案监督制约了司法机关的非法行为,确保立案主体在进行刑事立案的过程中不放纵犯罪,通过对立案主体进行监督使惩罚犯罪的刑诉目的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保障司法公正。

2.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现代社会法治社会的标志,是必须恪守的准则。法律监督的要义不在于监督民众是否守法而是监督执法者是否依法。监督执法者是否依法,其根本目的之一还在于避免执法者利用权力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权。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来说,保障人权,就是通过纠正刑事立案主体在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防止刑事立案主体以国家名义侵犯公民的人权;另一方面,使得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受到刑事追究以救济受侵犯的人权。检察机关行使刑事立案监督权以保障人权的目的主要通过防止公权对公民个人的侵犯来实现。[1]

3.维护公平正义。法律监督的价值和全部内容就在于维护法的公平正义。法律监督就是要维护法的正确实施和统一。刑事立案监督是法律监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公平正义也是其首要的任务。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来说,维护公平正义,就是监督刑事立案主体依法该立案的就立案,不该立案的就不能立案。

二、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

1.监督对象过于狭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都具有对于刑事案件的立案权,都是刑事案件的立案机关(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但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仅局限于公安机关。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这些部门特别是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自身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中的错误行为和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护司法公正的立法意图不能完全实现。

2.监督的内容过于片面。现行《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消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其中应当包括了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破而不立、以罚代立、立而不究等多种情况),而对于“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积极立案行为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从立案监督内容的性质看,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实质上是放纵犯罪的问题;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实质上是枉法追诉。这两种表现都是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但由于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行为实施监督,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检察机关可以通知公安机关立案,而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要实施监督并可以通知公安机关撤案。[2]“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八十七条也只规定: “对于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意见。”但是这显然是一个软规定,这种“监督” 终究只能是“提出纠正违法意见”,公安机关也往往认为刑诉法中无相应规定而不认为其有约束力。

3.监督手段不完善。一个完整的立案监督权应当包含对立案活动的知情权(或知晓权)、涉嫌违法不立案的质询权和对违法不立案的纠正权三个基本部分 (对违法不应立案而立案的情况同样适用),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监督只规定了质询权和纠正权两项内容,即“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质询权,《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和“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侦查机关立案”(纠正权,法条依据同前),而对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情况的知情权却没有规定。

监督与被监督始终是一对矛盾,监督者工作的成效是以被监督者工作的疏漏为基础的,所以在法无明文规定监督者享有知情权的情形下,被监督者不可能自愿通报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些立法上的纰漏,造成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存在“无米之炊”、信息渠道严重不畅、力不从心的局面,使立案监督工作局限于等待受害人申诉、人民群众控告、上级部门交办的被动范围之内,致使相当多案件未能进入检察机关监督的视线,检察机关缺乏了监督主动性。立法上的这一缺陷,是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信息渠道严重不畅的根本因素。

4.没有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七十二、三百七十三条之规定,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职能分别由审查批捕(现改为侦查监督)和控告申诉部门行使。这一体制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诸多不足。刑事立案监督是独立于侦查监督、控审监督之外的一种法律监督形式,其性质、对象、措施等与其他形式的法律监督有根本的不同。将本该由一个专门部门行使的独立职能人为地割裂开来,混淆了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和控申监督的界限,降低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地位,既不利于刑事立案监督活动的开展,又分散了刑事侦查监督和刑事控申监督的力量。

5.立案监督缺乏执行力度。从理论上讲,监督的重要特点是高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缺乏强制力保障的监督只能是徒有虚名。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于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理由不成立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但这客观上形成了检察机关发出立案通知书后的事后监督无法可依。对于公安机关拒不说明理由和拒不执行人民检察院立案通知的行为如何处理,法律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施。立法上对此回避的态度使得公安机关有了对抗立案监督的一块“挡箭牌”,阻碍了立案监督制度的有效运行。[3]

三、完善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几点建议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解决立案监督问题,关键在于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备。具体说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我们认为,对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任何一个机关、单位、团体都存在一个监督的问题,这是基于自身存在而享受的管理自身的权力。所以,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包括检察机关自身,并不需要法律的明文规定,关键是如何开展自身的刑事立案监督,这是一个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能否对人民法院的刑事立案进行监督,则应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从理论上讲,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的法律监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度中,刑事立案主体包括了人民法院在内。人民法院也就自然是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但是,从实定法角度讲,一个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时,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现代法治社会,权力的存在、运用都是以法为限。就目前来讲,检察机关开展对人民法院的刑事立案监督欠缺合法性要件,是于法无据的。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将对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立案活动,作为刑事立案监督的重点。而对于法院的立案监督,则应从法院自身来解决。

2.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内容。应当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对于“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积极立案行为的立案监督。

之所以应该将不立案而立案的情形也包括进去,理由有三:首先,从理论上讲,刑事立案监督是对刑事立案活动的全面监督,则积极立案行为和消极立案行为共同成为监督的对象是其题中之义。如果不对积极立案行为实施监督,其中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立案的合法性就失去了保障,这样的立案监督制度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5]其次,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上讲,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价值即在于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二者不能偏废。检察机关既要对公安机关的消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使得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受到刑事追究,也要通过对公安机关的积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使得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实现保障人权的目的。第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安机关不负责任的积极立案行为中的违法现象比消极立案行为更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更容易导致法的威信丧失。

3.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手段。目前刑事立案监督的信息渠道不畅,确实严重阻碍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从立法完善的角度,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知情权,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向检察机关移送有关刑事立案的文书材料,并应定期向公安机关通报立案监督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检察机关也有权向负责案件侦查的公安人员了解侦查进展的情况并调阅有关案件和材料。[6]

4.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专门机构及效力问题。如果说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立法逐一解决的话,那么对于刑事立案监督的机构及效力问题,则应当共同看待,通过设置新的专门机构,并赋予该机构一定的权力来加以解决立案监督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笔者认为,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应由专门机构来行使,这个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可以设在检察机关内部。刑事立案监督有别于侦查监督、控告申诉监督,是一种独立的法律监督形式,同时,刑事立案监督也是刑事诉讼监督的开端,如果这一环节做的好,不至于放纵犯罪分子,可以较好地惩罚犯罪;也可以使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更好地保障人权。所以,设置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是必须的。其次,对于立案监督的效力问题,从有利于打击犯罪、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和加强立案监督的角度考虑,在现阶段是可行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直接行使立案监督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检察机关所共同具有的法律手段。如德国检察机关既有指挥侦查权,又有自行侦查权;在日本,虽然实践中检察机关一般只对侦查进行指挥和监督,但是法律还规定检察机关拥有单独侦查犯罪的权力;在俄罗斯,检察长有权提起刑事案件并依照法定程序委托调查人员或者侦查人员侦查案件,也可以亲自受理案件,在必要时亲自进行某些侦查行为。所以,有必要增加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案件可以直接立案侦查的规定。同时为了防止滥用此项职权,可以规定地市级检察院行使此项权力时,要报省级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但是对于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范围可以不作限制。

5.“检察审查会”的构想。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日本刑事起诉制度中的“检察审查会”制度来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案监督。

日本的“检察审查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占领军占领日本时创立的,是美国小陪审团或大陪审团观念同日本特点相结合的结果。这项机制的主要职能是对公诉人的不起诉决定进行审查,以确定不起诉决定是否恰当,即依靠公众参与控制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故联合力量最高司令部(SCAP)将其描述为“预防检察官不起诉案件的安全装置”。[7]在完善我国人民检察院对于立案监督对象、内容和手段的前提下,参照日本的“检察审查会”制度,再结合我国特色的陪审制度创设一种“检察审查会”制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制度设计。

首先,明确检察审查会成员的产生和组成。检察审查会的人员可由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现改为侦查监督)和控告申诉部门的部分人员,加上一部分人大代表和群众组成。在我国采取人大任免的方法比较妥当,审查会负责人在某些情况下可由人大代表兼任,但应当明确其监督与人大对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不同。形成在“人大监督下部门通力合作,检察审查会统一负责”的机制。

其次,明确检察审查会的性质和权力。检察审查会是带有部分专业性质的顾问团体,其任务就是对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自侦案件的监督也包括在内)。它以下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展开调查程序:(1)遭受犯罪行为损害的人或授权作代理的人可以申请审查会审查,该审查会必须根据这些请求进行调查;(2)根据大多数成员的投票,审查会也可以自行开展调查。检察审查会可以秘密地调查该项请求,可以为审查而传唤证人,询问相关办案人员。然后,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提交书面建议。

再次,是否赋予检察审查会相关约束力的问题,也即对这种监督制度的保障机制问题。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赋予其一定的处分权,即检察审查会对在立案活动中严重违法的侦查人员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决定停止违法人员的立案侦查权,并有权要求侦查机关另行指定人员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还有权建议侦查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对违法人员给予一定的党纪政纪处分,如果构成犯罪,则移送有关司法部门处理。同时,处于提高司法效率的考虑,在公安机关“久拖不决”且检察机关干涉无效的情况下,检察审查会可以代表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案件可以直接立案侦查。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牵涉到一个制度重建的问题。解决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要从法律制度层面行加以完备。这方面可以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进一步完善,或者制定《刑事诉讼法律监督法》、《刑事立案监督条例》等单行法律。

参考文献:

[1]周洪波,单民.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几个问题[J].人民检察,2004(4):46-49.

[2] 戴御忠.当前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与法,2002(5):86-88.

[3] 赵景川,宗淼.论立案监督的制度保障[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21-23.

[4]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 张子强.立案监督问题与对策探讨[J].法学杂志,2002(6):17-18.

[6] 卢庆春,丁振东. 浅谈立案监督后公安机关消极侦查的应对措施[J].检察实践,2004(5):36-37.

昆山检察院监督立案 篇3

申请单位:昆山钢钻贸易有限公司,申请人:张运祥,姓别:男,1980年10月08日生,身份证号:***739,昆山钢钻贸易公司法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新松江路1388弄65号1802室。

申请立案的事实:

陈华中系昆山泛日钢材仓储管理公司和上海中泰担保公司法人。2011年陈华中让会计叶秋茑以做帐、报税为由,以欺骗的手段,盗用我公司(昆山钢钻贸易有限公司)的公章,做了虚假报表,并私刻公章,仿造购销合同,虚构事实,串通银行人员,跟南昌银行永兴支行签定了银行承兑汇票合同,在江西南昌银行贷款1000万(两张500万的承兑汇票,银行承兑号码:24288182,24288183)并非法占为已有。其行为已给申请人带来直接损失。2013年南昌银行永兴支行只为了走走程序,把我告了,南昌市西湖区法院把我在上海松江新松江路1388弄65号1802室唯一的房产也给查封,现正在执行。

昆山市公安局于2015年3月11日作出昆公(经侦)不立字【2015】14号不予立案通知书,以经过审查没有犯罪事实为由,作出不予立案的行政行为,随后申请人就申请复议,昆山市公安局刑事复议决定书决定维持不予立案的决定。申请人自2013年起就开始报案、申诉、控告,而昆山市公安局一直推脱不作为,甚至说案子太多没空查,一拖就拖了两年多的时间,使我全家生活陷入困境,精神受到折磨。即使如此,在申请人于2014年底书面控诉、向各部门反映,无法再行推脱的情况下也只是以经过

审查没有犯罪事实为由草草了事,作出不予立案决定。所以,申请人认为昆山市公安局认定事实错误,现特向昆山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

申请立案的理由:

1、贷款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申请人昆山钢钻贸易公司的公章是被盗窃的,关于南昌银行贷款申请人并不知情,也没拿银行贷款的银行承兑,贷款的钱去哪了,谁拿了昆山市公安局并没有查清。

2、在此案发生之前申请人从未去过南昌,又怎么可能于2011年4月26日向南昌银行永兴支行申请授信办理50%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1000万,又马上签定授信协议、最高额保证合同、还签定银行承兑放款合同,然后马上就放款,申请人又没拿到钱,这不切实际,也不符合逻辑。申请也没有能力存500万保证金,根本没打过什么保证金。

3、合同诈骗。陈华中以欺骗的行为,盗窃申请人公司公章,并私刻他人公司公章,仿造购销合同、骗取南昌银行永兴支行贷款。合同编号:2011年8070字第1129号是陈华中盗窃昆山钢钻贸易有限公司的公章与南昌永兴支行签的银行承兑合同。

4、非法占有为目的。陈华中是欺诈、偷盗不正当手段取得南昌银行永兴支行开出的银行承总,票据24288182,2428813,陈华中并无享有票据权利,属非法持有。

5、银行承兑汇票24288182,242882183是费票。银行承兑合同上的上海旷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与实际不符(矿字不一样),上海矿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给予本人出过证明从未收过昆山钢钻贸易有限公司的承兑汇票,银行承兑号码;24288182,24288183,已经证实不存在真实的交易。

6、银行工作人员内外沟结,存在职务犯罪。永兴支行在整个贷款流程开户、申请贷款、贷前调查、审批、签订合同、落实贷款、放款、贷后管理、永兴支行工作人员,从来都没有跟贷款主体有过任何联系和沟通,在整个贷款流程中银行有重大的过错,给申请人国家和申请人造成重大的损失应当追究责任人刑事责任。

综合上述事实理由,陈华中以“合法”的外衣掩盖犯罪的事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真相,采用、欺诈的手段,盗用他人公章,又私刻公章,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产,数额巨大,扰乱金融制序,严重损害国家和个人利益,以构成犯罪。为了维护社会和诣稳定、国家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恳请昆山市人民检察院给预监督立案,并商请南昌西湖区法院停止拍卖申请人房产,查明整件案子的来龙去脉,还申请人之清白。

此致

昆山市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昆山钢钻贸易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张运祥

试论检察机关的内部立案监督 篇4

件而不报请立案侦查的,首先应当建议侦查部门报请立案侦查;

(二)建议不被采纳的,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

依照笔者的设想,如将内部立案监督的权力赋予上级检察机关的批

捕部门,并将下级院决定不立案的案件也纳入内部立案监督的对象。那么可以借鉴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监督的做法,确定以下程序:

(一)上级检察机关批捕部门发现下级院自侦部门对应当立案侦查

的案件不报请立案报请立案侦查的,应制作《说明不报请立案理由通知书》,下级院自侦部门应在十五日说明不报请立案侦查理由;经审查下级院自侦部门不报请立案侦查理由不成立的,应制作《通知报请立案书》,下级院自侦部门在接到通知书十五日内应报请本院检察长决定是否立案。

(二)对下级院自侦部门已报请立案侦查而检察长不批准立案的

案件,上级院批捕部门经审查认为需要立案侦查的,应制作《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要求下级院在十五日内说明不立案理由;经审查下级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报请本院检察长决定向下级院发出《通知立

立案监督请求书 篇5

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我国现行法律对其规定是相当的少,即是《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中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有细节规定,这些规定给基层检察院如何开展立案监督工作明确了工作程序,但由于这些规定还不够细致、具体,使得在司法实践中,立案监督工作往往大打折扣,成效甚微。接下来,本文通过对我院近五年(2008至2012年)立案监督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8年至2012年,我院共受理的立案监督线索共50件,平均每年收到的线索10件,成功立案监督5件,平均每年1件,这些线索大多说来源于受害人的控告。通过对我院近五年立案监督工作分析来看,发现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线索来源过窄,渠道不畅

从近五年来的数据来看,立案监督线索主要来源于受害人及家属的申诉、以及其他信访部门移送,平均每年只能收到10件左右的立案监督线索,来源过窄,且质量不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线索根本不涉及刑事而只是一些经济纠纷的上访上告案件,这些类型的线索根本没有价值。导致立案监督来源窄且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民众的法律意识不强,有的受害人在案件发生后缺乏通过法律途径保护权益的意识,有的受害人在事情私了后不再控告、申诉。二是宣传不够到位,很多受害人在案件发生后,根本不知如何维护自己权益,更加不知检察机关有立案监督权这一回事,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立案监督线索质量不高。

(二)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现象普遍存在

2008年至2012年,近5年时间我院成功立案监督5件案件,其中有2件案件至今尚未结案,久拖不决。对于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案件,有些公安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对此存在着抵触情绪,认为检察院的监督行为是在同自己唱反调,从而对立案监督的案件产生消极甚至是对立情绪,影响了监督效果。

(三)侦查监督部门的干警消极不作为

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的干警通常在行使立案监督职权时表现的很消极,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行使立案监督职权时心里负担重、顾虑多。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主要对象是公安机关,而平时侦查监督科的干警与公安机关的干警接触较多,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在行使立案监督职权时,就会错误的认为这样是在扯朋友后腿,挑他们刺,因此,他们有时为了避免伤了大家和气,睁只眼闭只眼,消极行使立案监督权。特别是对于有领导打过招呼的案子,他们更是不愿办、不敢办。

(四)缺乏强制力,监督措施难落实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七日内书面说明不立案的理由;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这些规定只是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在应该立案而不予立案时应该怎样做,可对于公安机关不按规定办时下一步该怎么做缺乏规定,即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这种情况就和我国关于证人出庭的规定相似,只是规定了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对于违法此义务后,相应的惩罚措施却没有。司法实务中,就有检察机关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公安机关却未在规定期限内说明不立案的理由。要求公安机关立案的,公安机关也未立案。强制措施的缺乏导致立案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五)立案监督人员少,力量薄弱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相对其他业务科室来讲,基层院侦查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人员少、力量弱的问题。就我们花都区人民检察院而言,侦查监督科总共有13人(包括两名书记员、三名文员),每年批捕的案件大约有2500件,平均每个干警大约每年批捕200件案件,审查逮捕工作已经占去了部门工作人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注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人员力量的相对不足,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立案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刑事立案监督问题的对策

总的来说,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立法层面的原因,也有司法实践方面的原因。但本文认为造成此困境主要还是立法层面的原因,亟需从立法角度予以完善。因此,当前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首要任务是完善立法规定。

(一)明确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将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监督对象规定为“应该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以及“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和其他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只有将对“应该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以及“不应立案而立案的”行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刑事立案监督体系,才能确保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刑事立案监督活动中的相应权力

刑事立案监督调查权、刑事立案监督决定权、刑事立案监督处罚建议权,具体包括: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立案主体工作人员在刑事立案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时,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进行纠正后,对方仍然拒不改正的,人民检察院有权依照监督处罚程序,建议刑事立案主体停止其职务活动,由刑事立案主体另派办案人员,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在纠正违法过程中,认为需要给予违法责任人员行政处罚时,有权提出行政处罚意见书,刑事立案主体接到意见书后,应当对违法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

(三)整合资源,加强联动

首先,检察机关应该做好与公安机关的协调工作,建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公安机关将发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等文书材料移送检察机关审查,使得检察机关能够更好的做好立案监督工作。其次加强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动,借助税务、工商、卫生防疫,药监和烟草部门等行政执法部门查办案件中,发现构成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未移送或已移送司法机关却未立案处理的案件,展开立案监督。这样既扩宽了线索渠道,又节约了办案资源。借助其他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职权搭好的“梯”子使基层检察院的立案监督工作更上一层“楼”。

(四)加强学习,进一步强化干警对立案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是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目前我国的检察院还没有设立一个专门处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科室,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对于在基层院干警来说业务还很生疏,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借鉴其他院的成功经验,多多组织相关业务的研讨会,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从思想上使干警认识到立案监督是当前也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是体现法律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培养干警立案监督的工作意识,把立案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侦查监督工作始终。

(五)成立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

试论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 篇6

(一) 检察机关行使立案监督权的依据

1.

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是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同时又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而立案监督权是制约关系的突出体现, 更是监督权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 检察机关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具有充分的宪法依据。

2.

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是互相配合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 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该条规定标志着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中被赋予了立案监督权, 而且明确了在侦查监督环节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具有制约性。所以,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能否有效地行使该项权利, 会直接影响着监督职能发挥的有效性。

(二) 检察机关行使立案监督权的必要性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履行立案监督权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检察机关是监督机关, 在监督公安机关立案方面能够客观地判断案件事实, 做到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公安机关办理了大量的刑事案件, 其中一部分向检察机关呈请批准逮捕, 一部分案件直接向检察机关直诉, 然而还有一小部分案件未纳入侦查监督的范畴, 在这一小部分案件中存在着个别案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 或者少量的案件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情形, 因此, 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权的行使, 既保障了司法的公正公平, 防止权力的滥用。

二、司法实践中立案监督权行使的程序和方法

(一) 立案监督权行使的程序

要充分有效的行使立案监督权,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就必须严格依照现行法律规定, 严格坚持案件的实体标准和程序条件。在具体行使立案监督权时, 通常所采取的实体审查步骤是:审查案件是否与其他案件具有牵连性, 审查主罪与附罪是否具有因果性, 审查案件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捕性可诉性可判性和可罚性, 关键的还在于重点审查案件中所涉及到的案件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构成是否符合证据规格;从程序角度讲, 在检察机关内部由承办人提起启动立案监督建议, 由科 (处) 长审核, 科 (处) 内集体讨论, 主管检察长审批, 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再行规范向公安机关依法提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书》。

(二) 立案监督权行使的方法

在具体的侦查监督工作实践中, 所发现的有限的公安机关个别案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 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 一般均是轻微刑事案件。而且发现的途径有的是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线索, 有的是在审查批捕工作中发现。随着立案监督新规定的实施, 其他部门移送或者被害人控告的立案线索基本消失。所采取的立案监督方法往往还是通过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线索, 调查复核证据等一般性的方法和措施。

三、关于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的机制完备

要保障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的依法正确行使, 就必须清楚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所起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采取更有效的途径, 拓宽立案监督渠道。

首先, 要正确行使立案监督权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制约与监督的关系, 应该明确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 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对公安机关立案方面的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 不姑息、不纵容。同时也要处理好互相配合的关系, 充分地认识到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诉讼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 各自行使诉讼权利的目的都是在于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的统一正确实施, 基于以上关系的明确才能保障检察机关行使好立案监督权。

其次, 从立法角度, 建议增加立案监督权的保障条款, 即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基础上, 赋予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于部分刑事案件的直接立案监督权: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发现公安机关个别案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情形后, 依法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 公安机关说明了不立案理由, 而检察机关仍然认为确实应该立案的, 再发出《通知立案书》, 而公安机关仍然坚持不立案的, 而检察机关仍然认为确实应该依法立案的即可以依法对部分刑事案件行使直接立案监督权, 该项权利只能限定于部分重大疑难、社会危害性较大、影响较大的案件, 如果依法决定立案侦查, 必须经上级检察院批准, 此项建议实质上是赋予了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少数刑事案件限制性的侦查权。

再次, 要依法拓展立案监督的渠道和途径, 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联系沟通制度, 如与公安机关建立案件信息情况通报沟通制度, 与行政执法执纪机关和部门建立限制性的信息平台制度,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取证制度, 科学规范提前介入制度以及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职务犯罪侦查、控告申诉、民行检察等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制度等。

最后,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行使立案监督权, 必须坚持“依法”、“正确”、“有效”的原则。“依法”在于严格遵守立案监督案件的实体标准和程序条件;“正确”在于行使立案监督权务必在犯罪的本质体征和犯罪构成上以及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规格上搞准;“有效”在于及时的发现线索, 立案监督的指向有价值, 采取的措施合法有效, 以确保立案监督案件的质量。

摘要:立案监督权是侦查监督三项权利中的重要监督内容之一, 它是对于审查逮捕权和侦查活动监督权的重要补充, 并且立案监督权发挥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侦查监督权的实施。立案监督权是一种制约性的权利, 为了更好地行使立案监督权, 本文则从立案监督的依据、立案监督权机制的完备等几个方面加以重点阐述。

关键词:监督,制约,侦查,立案

参考文献

[1]试析侦查监督中的询问犯罪嫌疑人[Z].刘毅.

[2]<听取犯罪嫌疑人申辩、确保逮捕案件质量>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负责人就<关于产生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答记者问[Z].

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侦查机关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的现象依然存在

实践中,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后,侦查机关仍存在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因为有关立案监督的规定缺乏保障性措施。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后,侦查机关出于认识上不同等原因,存在抵触情绪,虽然不得不立案,但怠于侦查,而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侦查机关消极侦查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又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有效的督促手段,导致案件侦查迟迟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二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配合机制。由于侦查的相对封闭性,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后很难掌握案件的进展情况。而实践中,侦查机关的案情反馈机制、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机制、侦检双方的信息沟通机制等或尚未建立,或没有很好地落实,如果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对立案标准的理解存在分歧,或者侦查机关认定的事实与检察机关认定的事实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在侦查方向上把握不准,立案后的侦查效果不尽如人意,使案件不能及时侦结。

三是因为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的重点不突出。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因种种原因,监督立案的案件多为盗窃和偶发性抢劫等轻微刑事案件,由于警力有限,侦查机关对此类案件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破案效率不高。

四是因为检察机关跟踪监督不力。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监督立案后三个月未侦查终结的,检察机关可以发出《立案监督案件催办函》,而实践中检察机关很少运用这一手段,多数情况下监督立案后就不再过问,对公安机关办案的督促力度明显不够。

二、检察机关存在片面追求立案监督数量的问题

由于考评机制的不尽科学,加之存在片面的考核观,一些地方把立案监督案件数量的多少当作反映立案监督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一味追求监督数量,忽视监督质量,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立案监督工作的权威性。

一是监督立案案件起诉、判决率低。2012年以前,我省的监督立案案件起诉率仅维持在40%左右,判决率仅有20%左右。去年调整了考核办法后情况稍有好转,起诉率提升到了68.1%,有罪判决率上升到了47.6%。截止今年3月底,去年立案监督的1771起案件仅有877件被法院作出了判决,有多达350起案件仍然处在审查起诉和侦查阶段。

二是监督立案案件判处重刑率偏低。2013年我省立案监督案件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的人数虽然同比上升了285%,也仅仅有25人;判处3年至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人数同比上升了51%,也只有145人,监督立案案件判处三年以上重刑率仅为20.6%。

三是个别地方为应对考核,与公安机关协商产生默契案、协调案,打擦边球,存在“假”监督、不按规定范围和程序监督等现象。

三、对刑事立案监督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立案监督机制,是司法改革的任务。但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不能坐等立法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而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最大限度发挥立案监督的作用。

(一)全面、全程使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

检察机关在办理立案监督案件时,应当全面、全程使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开展相关工作。在进行立案监督流程创建时,要严格执行《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系统内创建文书、审批、用印。公安机关制作的不予立案决定书和不立案理由说明书等相关工作文书,必须扫描上传,作为附件进行网上归档,任何人不得违反要求脱离该系统办理有关业务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规范性,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默契案、协调案、擦边球案的发生。

(二)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

一是检察机关应当严格遵守高检院侦查监督厅《侦查监督部门实施刑诉法若干问答》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的报案、控告、举报受理后公安机关长期不作出是否立案决定,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刑事立案条件的,应当将案件线索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并要求公安机关书面回复审查处理情况。公安机关未在合理期限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决定,也未向人民检察院说明情况的,人民检察院方可进行立案监督。

二是建议公安机关内部考核工作要以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数据为依据,包括接到检察机关《通知立案书》或《通知撤销案件书》后立案或撤案的案件;接到检察机关《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或《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主动立案或撤案的案件以及检察机关发出立案监督案件催办函催办的案件。

三是各级检察机关必须按季度将立案监督案件数字与公安机关进行确认,确认函上必须有公安机关相关办案部门负责人亲笔签名和加盖公安机关公章。未经确认的立案监督数字不能作为考核依据。

这样,既可以使检察机关认真对待刑事立案监督工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又可以促使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的案件引起重视,主动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对监督立案的案件达成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三)完善立案监督工作考核机制

对立案监督工作的考核应当实现从以数量为重心向数量、质量、效果并重的转变,从年终考核向动态考核的转变。

一是应当设置合理的考核内容,以立案监督案件的生效有罪判决率为引导,坚决遏制不注重案件质量、片面追求办案数量、监督重点不突出的现象,真正实现立案监督工作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统一。

二是省级检察机关应当定期对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的立案监督案件进行检查和分析研判,对于不符合立案监督案件标准的,要求立即纠正,并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或者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实现对立案监督工作的动态监督、过程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严肃性。

(四)完善立案监督工作机制

一是在侦查机关设立检察官联络办公室。检察机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公安刑侦大队、经侦大队及派出所设立检察官联络办公室,通过登陆其警务信息平台、列席刑事案件例会、查阅相关案卷材料、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等形式,拓宽立案监督案源渠道,增强与侦查机关的信息沟通,介入立案监督案件的侦查活动,加强对案件侦查工作的督导,保证立案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落实建议更换办案人制度。2011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渎职行为加强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了建议更换办案人制度。这一规定,弥补了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手段刚性不足的缺憾,检察机关应当认真落实,对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或确有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不依法履行职务、影响公正司法等行为的,及时提出建议更换办案人,确保监督的力度和实效。

立案监督请求书 篇8

一、粗略探析国外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一) 英美国家刑事立案程序的启动从逮捕开始。对立案侦查的权力也归检察机关所有。美国的检察官主要职责是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 但其可以用自己的侦查人员或侦查力量进行侦查工作, 当警察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影响到案件的侦查工作正常进行时, 检察官就会主动进行调查工作。侦查人员的特有性和借助于地方警察局的帮助组成专门的小组去帮助检察机关侦查。由此看出, 英美国家对案件的立案侦查的主动权仍然是掌握在检察机关的手中。

(二) 大陆法系国家中, 比如意大利, 对案件主要的调查职能由检察院掌控, 检察官可以要求警察按照他的命令行驶任务, 检察官拥有对全套立案活动的控制权。法国司法警察的一切权利也是有检察官掌控, 警察也要听从检察机关的命令, 为所有的犯罪活动提交报告同时向检察机关移送案件, 并可受理告发与告诉。日本的诉讼模式是以当事人主义为主, 职权主义为辅的一种诉讼构造。普通情况下警察负责侦查, 行为活动不受拘束, 尽管如此也无法逃脱检察官的指示和命令。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在日本, 有两种方式, 一是罢免不服从指挥的警察;二是决定自行侦查。苏联检察长监督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法律监督权的一种模式, 主要表现了检察机关或检察长的主要职责, 却没有表现出作为下属行政机关的检察机关可以行使公诉和侦查的权力。

在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在一系列的规则和解释中, 司法实践对检察机关监督权的补充,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操作中, 我国的立案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 (1) 侦查机关对群众的控告、举报材料中符合立案条件的采取只受理不立案的“有报不立”; (2) 通过媒体或自行发现等途径对已经发现并掌握犯罪事实的, 本应立案, 但托词缺少控告和材料不立案的“不报不立”; (3) 对案情复杂, 难以侦破的案件, 跳跃立案环节就开展侦查, 直到破了案再补立案手续的“不破不立”; (4) 立案主体在发现犯罪线索, 确定案件犯罪嫌疑人后, 不立案或者用惩罚代替刑法的惩罚、用劳动力换取刑罚等“有罪不究”的情形;

二、对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引发的思考

以上所略微综述的我国刑事侦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形, 或多或少在各方面反映出了我国立案侦查过程中的不足, 在考量国内外有关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过程中, 引发笔者对于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相关思考。首先, 在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立法方面的不健全与对象受限, 导致了我国立案监督机制的诸多问题。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 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

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由此可见, 检察机关的监督仅局限于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的对象, 对其他主体的立案职能是否同样具有监督职能无从考据。然而, 检察机关对立案主体的立案活动进行的法律监督是否拥有正当性的权力, 当然不能狭隘的认为只拥有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监督权力, 这个范围过于局限。结合先行刑诉法第四条、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一百零八条、第二百八十五条的规定, 检察院、法院、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及监狱管理机关都有和本职权先关的刑事立案权。因此应把刑事立案主体主要是公安机关。

其次, 我国进入法治社会起步较晚, 立法不健全, 范围过于片面这些都会导致刑事立案监督客体的片面性。结合国外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我国的立案监督的客体应当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立案活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 只明确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要受到检查监督, 因此会给公众造成一种, 我国的立案监督的客体只有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因此提出扩大刑事立案监督客体范围的观点。在我国负责社会治安和普通刑事案件侦查, 承担大量刑事立案的侦查工作, 主要由公安机关负责, 是主要的刑事立案主体, 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是无可置疑的, 但如果片面的作为唯一的监督对象难免不具说服力。要将刑事立案监督的客体呈现出全面客观的面貌, 是惩治当前违法行为多样性最有力的工具, 将其他不受监督的盲区一网打尽。这种完善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不仅有利于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有效实现, 也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各立案主体依法立案, 正确启动刑事诉讼程序, 保障刑事诉讼的公平与公正。

三、结语

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在当今时代对我国法律公平公正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虽然还有诸多的不足, 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为法治的进行解决了一定程度的后顾之忧。虽然国内外的立案监督制度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 以当事人为代表的英美, 抑或是依职权主义为代表的法德, 还是混合主义代表的日本, 检察机关对所有的侦查立案活动都有监督的权力, 这必然是想带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

摘要: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标志着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完善的法律监督, 不仅有利于检察机关监督活动的顺利进行, 也有利于其他侦查机关合法有效完成侦查活动。在国外有关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研究中, 尽管监督的主体和对象不尽相同, 但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刑事立案监督,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例文集编下一篇:三鹿内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