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精选8篇)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篇1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最后一课》导学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2.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基础积累】 3.小说文体知识填空。

⑴“文学体裁”指小说、、散文、戏剧四种基本的文学作品形式。⑵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人物、情节和。

⑶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⑷小说刻画人物常见的方法有:外貌(肖像)描写、描写、心理描写、行动(动作)描写。

⑸环境描写包括两种:自然环境、。

⑹小说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4.从后面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前面横线上。⑴ 惜 转 文(苑、惋、宛)⑵ 闹 泄 染(渲、宣、喧)⑶ 钱 洁 虚(谦、赚、廉)

5.下列语句属于那种描写方法(从列出的答案中选填序号)。A.环境描写 B.行动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⑴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⑵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⑶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⑷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整体感知】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放学的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的。

B.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斯军队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C.作者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D.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7.小弗郎士是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以下变化,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D.从不聪明到思维敏捷、博闻强记。【文段精读】

8.在课文中找出下列重点语句(勾画)并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⑴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⑵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我全都懂”,我感到“他讲的挺容易,挺容易”? 9.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⑴联系上下文,说说今天的环境气氛都有哪些异样?

⑵韩麦尔先生说“不等你了”,你认为他等“我”了吗?谈谈理由。

【探究拓展】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圣经这门课,神甫总是给保尔打满分。新约、旧约和所有的祈祷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上帝哪一天创造了什么,他也都记得一清二楚。保尔打定主意,要向瓦西里神甫问个明白。等到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甫刚坐到椅子上,保尔就举起手来,得到允许以后,他站起来说:“神甫,为什么高年级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并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 他刚说到这里,就被瓦西里神甫的尖叫声打断了:“混帐东西,你胡说什么?圣经课你是怎么学的?”

保尔还没有来得及分辩,神甫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一分钟之后,保尔已经鼻青脸肿,吓得半死,被神甫推到走廊上去了。

保尔回到家里,又挨了母亲好一顿责骂。

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他又恨又怕。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10.瓦西里神甫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的?

11.从瓦西里神甫的“尖叫声”中,你能揣摩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12.保尔的圣经课原来总得满分,可是后来变成了不及格,这是为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悟?

13.比较这段文字与课文,说说它们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各有什么优点?

《最后一课》导学 参考答案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篇2

金亮1976年参加工作, 是朝阳县大平房镇电管站一名普通电工, 由于工作出色, 1984年任电管站站长, 1997年调任台子供电所任所长, 1999年任大平房供电所所长, 2002年任波罗赤供电所所长, 2011年任古山子供电所所长。至今, 他已在供电岗位上工作了36年。36年来, 他扎根农村, 奉献在基层。抄表、收费、抢修, 每天、每月、每年, 他都在默默地工作着。就在这平凡的工作中, 在百姓的赞许声中, 在职工们的钦佩中, 在公司领导的信任中, 金亮奉献自己, 照亮别人, 彰显着平凡中的伟大。

荣誉是最好的证明:金亮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职业道德建设先锋人物”;2008年被评为“感动朝阳十大人物”、“全国工会积极分子”;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学雷锋先进个人”、“辽宁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12年4月, 入选“全国职业道德模范”, 5月又摘取了全国五一奖章的桂冠。沉甸甸的荣誉让人们无法忘记金亮这36年来奉献青春的无数感人故事。

背电进山, 村民最敬仰的人

波罗赤供电所辖区内的小窝铺村有19户村民, 分散地居住在多条山沟里。由于位置实在偏僻, 他们祖辈几代人都是点煤油灯过日子。用上电, 对于他们来说, 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想通电, 最重要的就是材料运输问题。那里根本就没有一段像样的路, 只能在山水河道和满是碎石的山间小道上行走, 别说通四个轮的车, 就连独轮车也难进出, 运送导线和电杆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只能靠人抬、肩扛。而且那里都是石质山, 非常坚硬, 立杆挖坑如果靠人根本刨不动, 必须打眼放炮。想在那里架线通电, 简直天方夜谭, 令人望而生畏。

金亮想村民之所想, 急村民之所急。2006年, 为了实现小窝铺村这19户人家户户通电, 他带领员工在没有路的大山深处, 人拉肩扛, 背电进山。他们日夜奋战, 吃住在深山里。当时正值农历端午节, 当千家万户共庆佳节的时候, 当合家团聚举杯欢庆的时候, 他们却奋战在大山深处, 饿了啃干面包, 渴了喝山泉水, 手磨破了, 肩压肿了, 但没有一人退缩, 没有一人掉队。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 硬是提前半个月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共计架设高压线路14 km, 低压线路0.6 km, 架电杆153基, 拉线70条, 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当省公司副总经理王建群合闸送电的那一刻, 耀眼的灯光结束了小山村无电的历史, 更点亮了乡亲们无限的希望。老人、孩子们欢呼着, 雀跃着, 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自此, 金亮又多了一个称号:“背电进山第一人”。

履职尽责, 农民最贴心的人

2011年年底, 公司“三集五大”正式实施, 金亮执掌古山子供电所帅印。乘着“三集五大”的春风, 金亮又一次找到了新的工作支点。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他遍访了当地10多家大用户, 巡视了80多口矿井, 除夕夜又带领员工走访生产企业, 排查设备隐患。

2012年3月, 一场雪灾降临古山子乡, 导致辖区两条线路跳闸, 500多座蔬菜大棚被压垮压塌或严重受损, 700多户大棚断电。雪灾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财产。急促的电话铃就是金亮抢险小分队的集结令。开票、装车、抢修, 他带领员工顶着寒风, 趟着过膝的积雪, 奔波在各处受灾大棚, 逐家逐户帮助抢修, 并帮助他们架设临时三相电以解压塌大棚钢筋骨架的焊接之急。在金亮的带领下, 仅用两天就使停电的700户大棚全部恢复了供电, 从而挽救了价值近600万元大棚里的蔬菜。抢修结束, 菜农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连声说供电人真是他们的贴心人呐!

奉献爱心, 百姓最感恩的人

金亮常说:“是农村生养了我, 我是农民的儿子, 我一定要用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来回报农村, 回报社会!”一个铁铮铮的汉子还有一颗温暖慈爱的心。从2003年开始, 金亮就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 组织员工每人每年拿出半个月的工资,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金亮与员工一起资助15名因家庭困难念不起书的学生, 让他们重返校园, 直到现在。2013年5月, 金亮得知红石村张文良老人患有肾衰竭, 就立即组织全所人员为其捐款, 一上午就为其捐款12 500元, 亲自送到老人手中。手捧善款, 张文良老泪纵横, 说金亮就是他们家的活菩萨!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篇3

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

“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

镶嵌在灰色墙壁里的深灰色挂钟,指向了深夜两点。这个夜晚,仿佛和多年来无数个深夜都没有任何不同。他慵懒地窝在沙发里,面容消瘦而疲惫。而穿着玫瑰红的棉布长裙,金黄的长发随意挽在脑后的她,端坐在矮矮的长凳上,修长的腰肢使劲地挺直着。长达2万字的论文,只剩下最后一页了,她的眼神因此变得澄澈而欢快,时而俏皮地投向身旁的他,忍俊不禁地听他读出那些被涂改得快看不清字母的词儿,时而又眉毛微蹙盯着稿纸在打字机上明快地敲打……

时隔多年之后,季羡林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她叫伊姆加德,当时23岁,是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校友田德望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

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季羡林受田德望之邀第一次去了迈耶家。就在晚餐桌上,季羡林第一次看见了伊姆加德,她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俏皮中透出点羞怯。

从那以后,季羡林每隔两个星期去一次迈耶家,每一次都是伊姆加德为他开门。但是整整两年多时间,他们之间除了简单问好寒暄外,再无更多的交流。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

一天傍晚,当季羡林正在书房里修改论文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伊姆加德小姐第一次造访他,这让季羡林感到局促不安,赶紧慌忙地收拾凌乱的书桌。“羡林•季先生,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一边整理着论文稿一边问伊姆加德:“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

“当然!”伊姆加德一边帮着整理书稿一边说。季羡林尴尬地回应道:“那么,我应该付你多少钱呢?”伊姆加德看见季羡林不知所措的样子,不禁“咯咯”地笑了,她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季羡林听了不禁松了口气。

也就是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当季羡林感到烦躁时她还安慰他:“你必须把你的作品当成心爱的孩子,请微笑而诚恳地对待它吧!”

“70岁时,你还会带我来这喝咖啡吗?”

有一天傍晚,伊姆加德突然出现在季羡林面前,她穿着白色的羊毛套裙,头戴一顶鲜红的毛绒帽,站在厚厚积雪的街上,就如皑皑白雪里钻出来的小雪花一般美丽纯洁。“羡林•季先生,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母亲邀请你共进晚餐。”她说完就转身离开了。季羡林在房间呆坐了许久,不知道要给伊姆加德送什么生日礼物。事实上,他根本买不起一件像样的礼物。

天色渐渐暗了,季羡林只好空手赴宴。伊姆加德旁边的座位空着,季羡林犹豫片刻后在她旁边坐下来。“生日快乐!”他用并不流利的德语送上自己的祝福。离开时,迈耶太太让伊姆加德送季羡林。她一直将季羡林送到了街道的拐角处。他们都感觉到,彼此心中都有些话想说出来,但是他们谁也没有先说出口。

细心的迈耶太太看出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意,而她也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英俊儒雅的中国小伙子,因此,如果隔几日季羡林没有来家里打印论文,迈耶太太总能找到理由请他来做客。

每当伊姆加德帮忙打印完一篇论文,季羡林就会兑现承诺,带着她去哥廷根的某个地方逛。在温暖的午后,他们前往市政厅广场,在抱鹅女郎铜像下看鸽子纷飞;在雨后初晴的黄昏,他们在布满落叶的小径上散步;有时他们还会去电影院看上一场浪漫的午夜电影……

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他们的脚步也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有一天傍晚,两人相约去城东的一间森林咖啡屋,主人是一对70岁的夫妻。伊姆加德突然问季羡林:“当我们70岁时,你还会带我来这里喝咖啡吗?”季羡林低头不语。

此时的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也会幸福安乐。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亲人。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无数次痛苦的思量和忖度之后,季羡林做出了最后的选择——辜负伊姆加德,学成之后回到中国去。

就让时间的流逝慢慢冲淡一切吧,毕竟伊姆加德如此年轻美好,终归有比自己更好的男人来呵护她的一生……

“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

那个夜晚和多年来无数个深夜没有任何不同,伊姆加德看起来分外活泼美丽,季羡林的回国日期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他却不知如何跟伊姆加德开口。一直到凌晨3点,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才轻声说:“伊姆加德,你累了吧?让我来帮你揉揉肩……”

伊姆加德乖巧地闭上了眼睛,神情看起来就像一个考了第一名的孩子,在骄傲地等待着大人的奖赏一般。季羡林轻轻走过去,他按在伊姆加德双肩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他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伊姆加德的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这个一向坚强的女孩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

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顿了顿他又说,“伊姆加德小姐,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好且更爱你的男子,他愿意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呵护你的一生的。”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她擦干眼泪,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这一天季羡林终生都不会忘记:1945年10月2日。

4天后,季羡林离开哥廷根到达瑞士,他给伊姆加德写去了迟到的告别信,再次希望她找一个适宜的男子恋爱结婚,然后携手一生。伊姆加德很快回了信,希望他回到中国后能和她保持联系。

季羡林回到中国后,却没再给伊姆加德写信,他想:既然自己不可能再回到哥廷根去,既然不能许给伊姆加德一辈子的爱,那么,还不如就这样断了音信的好。

“我一直在等他回来”

1980年11月,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德访问,哥廷根是访问的最后一站。高高矗立的抱鹅女郎铜像下,白鸽如昔日纷飞。35年后故地重游,季羡林觉得自己突然回到了年轻岁月,而漂亮的伊姆加德,仿佛就调皮地躲在自己身后。

在德国停留的最后一天,季羡林在助手陪同下,来到了伊姆加德家的门口。熟悉而陌生的房子就在眼前,台阶两边依然摆放着鲜艳的花儿。季羡林迟疑片刻后健步走上台阶,抬手要敲门的瞬间他的心开始“怦怦”跳起来。“开门的一定是伊姆加德!”他激动地想,“几十年沧桑变化,如今我们都是满头白发了。但是,我一定还能认出她的。”

门开了,是一位身材矮小健壮的中年妇女。季羡林的眼神骤然黯淡下去,他问:“请问伊姆加德在吗?”对方客气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伊姆加德这个人。”这一句冷漠而陌生的回答,让季羡林热泪盈眶,他轻声地道了歉,在助手的搀扶下走下台阶。看来,这辈子要再相见已无可能……

十年之后,一直将这段感情深藏于心的季羡林,终于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提到了伊姆加德。

那个一直深藏在季羡林心中美丽而善良纯洁的女子,是早已离开人世还是藏在某个偏僻的角落呢?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幸运的是,伊姆加德还在人间。

依然是季羡林1980年重访的那间房子,这一次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着玫瑰红长裙的妇人,她笑脸盈盈地向来客问好:“你好!我是伊姆加德。你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吗?”

女导演激动地问:“还记得60多年前那个中国留学生季羡林吗?”

伊姆加德迟疑片刻后,眼泪潺潺而落:“是羡林•季吧?我们都这么叫他。我一直在等他的消息,他还好吗?”当得知季羡林尚在人间,而且还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时,伊姆加德欣慰地笑了:“我知道的,他一直就这么优秀。”

洁白的桌布,银灰色的老式打字机,桌前并排放着的小方凳和深蓝色沙发椅……伊姆加德说:“瞧,一切都没有改變,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甚至还能打字!”

原来,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她曾多次想到中国去寻找心上人,但都遭到了父母的阻挠。而当父母离世,她终于能自己做主时,伊姆加德又有了顾虑:羡林•季一直不曾跟我联系,也许他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爱侣和家庭。如果我贸然前往,可能会伤害到更多的人。

最终,伊姆加德选择了一个人孤独的守候。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感人的故事爱情故事 篇4

这女孩终于大学毕业分到了一家相当不错的大公司工作,她靠读书离开大山的梦想终于实现,她曾发誓再也不回到那穷的鸟都不愿意待下去的大山中,这女孩由于知识渊博又姿色出众很快受到了提拔重用,出入的都是那男孩想都不敢想去的场所,终于一天这女孩接受了一个同样是高学历的富家子弟的追求,她愿意嫁入豪门从此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跟她的未来的丈夫找到了这个男孩,找到他时他正在工地上装卸着重重的水泥,这女孩终有些不忍,但是最终还是拿出来一踏厚厚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这男孩一辈子恐怕靠在工地也赚不到,当这男孩接到这钱时候,没有说什么,只是盯着这女孩看了半天然后对她说:祝福你,我们的确不合适,我没文化,连电脑都不会用,我想你以后不需要我了,这钱我用不着,假如你有一天回到那大山中用这钱给山里修条路吧,说完这男孩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工地,自此后这个城市里再也没人看到过这男孩。

过了许久就在这女孩要跟这富家子弟举办婚礼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这女孩双腿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有可能下辈子都站立不起来,得知这一结果后,这富家子弟的父母宁可背负骂名也不愿儿子娶一个下半辈子有可能都有要坐在轮椅上的女人。结果很快这富家子弟选择与这女孩分手。

经此**后,这女孩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她原本以为属于自己的幸福,她开始自暴自弃,她以为她的人生就此应该结束了。终于一晚她选择一次性喝下了整瓶的安眠药。。。。。

等她醒来后,她发现那个已经消失在了的男孩又站在了她的面前,他二话不说背起了这女孩就离开了病房,他一路背着这女孩回到了他们儿时玩耍生活的大山,还是那石头垒的房子。还是那条河,一切似乎都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每天这男孩都要背这女孩来到这小河边,然后他把她放在河边,他去这大山中采摘各种草药,每天用这大山里的草药给这女孩煎服跟擦洗双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这女孩能够站立了起来,双腿恢复的甚至比以前还要好,这女孩激动的抱着这男孩对这男孩说:我终于能站起来了,我们一起到城市中吧,我们会生活的很好的。这男孩摇了摇头说,你是属于那里的,我是属于大山的,我的家我的根都在这里!

第二天这男孩找来了一辆出租车,他知道这女孩还是注定要回到那繁华的城市中去,这女孩也没有推辞坐上了出租车离开了这大山跟这男孩。

又过了许久,这男孩依旧在这大山中,只不过他从砍柴人变成了护林员,他生活简单而又单调,日出而起,日落而归。又过了许久大山里喧闹了起来,有家大的投资公司决定要投资这大山,要帮助居住在大山里的人脱贫致富,而这家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居然就是修路,千百年了来这深山不通公路的岁月就要成为历史。这男孩听到这消息也不由得激动起来,在修路的奠基仪式上这男孩又再次看到了这女孩。此时这女孩已经是这家投资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就是因为这女孩的极力游说,这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才决定投资大山,这男孩看到这女孩后默默的走开了,而这女孩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追上这男孩一把抱住了这男孩对众人宣布,这个大山里护林员是她一生的最爱,她要嫁给他,除了他任何人她都不会嫁!因为她知道只有这个男孩才是真正爱她的人。

一个感人的故事 篇5

中午,我和表妹盈盈躺在床上听妈妈讲故事,我选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四个便士》。

开始讲故事了。妈妈讲着讲着,就讲到了一半,我恍恍惚惚听到了以下这段话:“您是向桑狄买了一盒火柴的那位绅士吧?绅士点了点头。哦,那么——这是一先令剩下的四个便士。桑狄不能来,他的双腿被一辆马车撞断了,医生说他活不了啦。他丢了帽子,丢了火柴,也把您的十一便士丢了。这是能够找到的给您的零钱。”

小男孩把四个便士放在桌子上,伤心的哭了。绅士把小男孩安慰了一番,然后就和他一起去看桑狄。两个小家伙和他们肮脏、酗酒的继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可怜的桑狄躺在一堆木屑上面,绅士一进去,他就认出了绅士。他说:“我换了零钱,正要回来,一匹马把我撞倒了,我的双腿断了。鲁比,小鲁比!我肯定活不了了。我走了,谁来照看鲁比?你怎么办,鲁比?”

绅士拉住可怜的桑狄的手,告诉他:“我将永远照顾鲁比。” 桑狄懂得了绅士说的,使劲看着绅士,好像要向绅士表示谢意,然后,光彩的从他蓝色的小眼

睛里消失了……

作文感人的故事 篇6

有一天,我在书上看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至今使我记忆犹心、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一起到公园玩。当时,动物园的管理人员正在准备将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侧的铁丝网拆除了一部分。当这位母亲带着儿子走到饲养黑熊的铁笼前时,调皮的儿子趁母亲不注意,竟迈过刚刚卸下的铁丝网!而后,他走近内侧铁笼,将手中的一块糖果隔着铁笼伸到黑熊的嘴里。在那千钧一发的关头,母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只手喂给黑熊,然后用另一只手来护住儿子的小手。

尽管旁边的工作人员急忙奔上前来救助,用木棍将黑熊击打开了。但是,那位母亲的双手仍被咬得惨不忍睹,一只手的肌腱已经断裂,而儿子的手因为有了母亲的保护,伤得较轻。故事中的那位母亲因为用了自己的双手保护了儿子,所以儿子才脱离危险。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篇7

曹军利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供电分局农电管理中心副主任, 一位在降损路上风雨无阻、寒暑不移的电力人。他始终以躬行者的姿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执著的敬业精神, 在基层辛勤地工作着, 努力推动长安农电的经济指标不断迈上新台阶。

围绕目标紧抓不懈

2013年, 长安供电分局将提升经济指标定为刚性、不可动摇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 曹军利提出农电营销工作以降损为重点, 以高损供电所、高损台区、高损馈路为突破点, 全面开展用电营业秩序整顿活动。辖区内共有1 273个台区, 其中线损在20%以上的台区有388个。面对降损压力, 当很多人开始望而却步的时候, 他以“不走形式、不畏困难、不计条件、只求结果”的坚定信念, 做出了以一天一个台区 (营业普查) 、一周一次分析 (线损分析会) 、一月一个总结 (降损总结) 、一点 (线损降一个点) 一份奖励的降损攻略, 以技术线损为基础, 以管理线损为抓点, 全力以赴打好降损攻坚战。

在制定明确的降损目标后, 曹军利立即组织召开科室班组会议, 围绕如何把线损降下来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加班加点健全机制, 完善制度。在经历了几个日夜的商讨后, 进一步完善了线损管理组织体系, 形成了科室、供电所、员工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同时调整分配机制, 严格指标管理, 超奖欠罚, 奖惩分明;完善降损管理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20余种。

每周一早上9时, 是长安供电分局的例会时间, 会议结束后, 雷打不动的就是农电降损周会。不管工作多忙, 曹军利每周都亲自主持, 根据12个高损供电所和农电稽查队汇总好的线损报表和每周开展的营业普查结果, 同时结合各供电所高损台区自身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当前降损工作中的不足, 查出影响线损升、降的原因, 列出切实可行的降损工作计划, 同时找出低压线路结构的薄弱环节, 发现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确立各自降损的主攻方向。

曹军利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开展供电所和配电变压器台区同业对标, 按照平原、梁塬浅山及深山对供电所和台区进行分类, 每月例会对各供电所、各台区的指标完成情况, 特别是对线损情况进行分类比较排名, 树立标杆, 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对策, 促进管理。

身先士卒寒暑不移

要降损, 营业普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决农电线损的症结, 长安供电分局农电稽查队到各供电所开展用电普查。由于每年的用电高峰都处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和天寒地冻的三九天, 如果能在这些时段里控制线损的波动, 那么指标下降将会是水到渠成之事。为了加大普查力度, 曹军利在全局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检查小组, 会同农电稽查队开展拉网式用电检查工作。组成反窃电工作小组, 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 加强供电所人员反窃电知识培训, 提高反窃电整体能力, 将定期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 查总表与查分表、用电表相结合。采取多种分析方法、多种技术手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对窃电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在曹军利经常巡视的388个高损台区线路上, 陪伴他的不是三夏正午毒辣的太阳, 就是数九寒天清冷的月光。入冬后, 天一黑曹军利就带领小组人员从分局出发, 到台区开展用电普查。对于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人们来说, 冬天没有暖气, 取暖设备除了火炉之外就是空调器、电暖气等电器, 因此这个时候是查窃电最好的时机。即使外面天寒地冻、雨骤风急, 即使农村的路面泥泞不平, 他们全然不放在心上, 只是一街一巷地走着, 一表一户地查着, 眼睛始终随着手电光盯着线路、表箱, 却看不到地下的泥水坑, 顾不上衣服被雨水打湿, 脚已踩进水里……在曹军利的带领下, 长安供电分局的农电降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综合线损较2012年同期比较下降1.31个百分点, 为企业增加收入430.9万元。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 篇8

为革命失去自己的孩子

1925年8月,国共第一次合作。21岁的邓颖超从天津南下广州,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秘书,协助部长何香凝开展妇女运动。不久,邓颖超就与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结婚。婚后,邓颖超怀孕了,周恩来率领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出征,她母亲又不在身边。邓颖超全身心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她认为自己还年轻,生下孩子,会影响革命工作,便悄悄地做了人工流产。

1927年4月,邓颖超第二次怀孕,因工作颠沛流离,操劳过度,以致胎位不正而难产,三天三夜孩子生不下来。当时医院不能做剖腹手术,只能用手术钳助产,致使婴儿头颅受伤,孩子生下后,便夭折了。从此,邓颖超再也没有怀过孕。

邓颖超和周恩来是党内外公认的模范夫妻。周恩来非常理解邓颖超的所思所为,深为夫人邓颖超全力投身革命事业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给烈士的孩子以慈母情怀

邓颖超和周恩来关心、教育、抚养过许多烈士的孩子,但真叫他们爸爸、妈妈的只有孙维世和李媚两个小女孩。

孙维世是老同盟会会员孙炳文烈士的女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孙炳文在上海郊区龙华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周恩来与他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因此,对这位烈士的子女更是十分关爱。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在武汉工作。有一天,孙维世和她哥哥孙泱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要求工作。周恩来亲自作了安排,然后带着他们见了邓颖超。邓颖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认真地对孙维世说:“你做我们的干女儿吧!”聪明的维世,立即甜甜地叫了妈妈和爸爸。在经常接触中,邓颖超发现维世有一定的戏剧艺术才华,便送她上延安“鲁艺”、“抗大”学习,以后又送她去苏联学习戏剧理论和导演专业,培养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解放后,孙维世在中国青年艺术戏院担任导演,由她导演的《保尔·柯察金》、《初升的太阳》等名剧,先后在北京上演时,邓颖超总是拉着周恩来总理去观看。这是对干女儿工作的大力支持。

1950年7月,孙维世和著名演员金山结婚,邓颖超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并送给一本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扉页上亲笔书写着:“亲爱的维世女儿,爱你的、你爱的妈妈赠。”

“文化大革命”中,孙维世惨遭迫害致死,邓颖超一直深深怀念这个有艺术天才的干女儿。

李媚是李少石和廖梦醒烈士的独生女儿。抗战时期,李少石在中共南方局工作,1945年不幸牺牲。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悲痛。邓颖超将小李媚搂在怀里,深情地说:“你就当我们的女儿吧!”从此,李媚也就叫邓颖超妈妈,叫周恩来爸爸。邓颖超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李媚,李媚也像亲生女儿般地孝敬干爹、干妈,彼此来往非常亲密。

全中国孩子的好妈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崇文区煤厂有对工人夫妇相继去世,留下5个孤儿,最大的15岁,小的只有3岁。区人民政府每月发给他们生活费,街坊邻居轮流帮助料理他们的生活,送他们上幼儿园、小学读书,体现了新社会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邓颖超十分关心这5个孤儿,对他们倾注了慈母般的爱心,这里仅举不同寻常的一例。1964年8月17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一次驻华使节的子女和中国儿童的联谊活动。为了温暖这5个孤儿的心,她把这5个孩子接到人民大会堂和驻华使节的孩子一起联欢。中外儿童一起唱歌、跳舞,互相赠送纪念品。他们虽然肤色不一,语言不同,但都有一颗天真的童心。联欢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外儿童的友谊,而且温暖了这5个孤儿的心。临别时,邓颖超嘱咐孩子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要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几句简短话语,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同声表示:“谢谢党中央,谢谢邓妈妈,我们一定努力学习,长大了为人民服务。”

邓颖超还以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关爱着全中国广大少年儿童,对他们倾注着无限深情。她把中国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1989年6月1日,庆祝国际儿童节40周年。邓颖超给全国少先队员写信:“我历来关心着全中国的孩子,我盼望着你们在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下,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1990年10月12日,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给他们颁发了金质奖章,并鼓励他们说:“国家的未来靠你们去创造、去开拓!”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一个老革命、老妈妈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与关爱。

1991年7月,一部反映邓颖超艰难的童年,英勇奋斗的青少年革命生平事迹的电视纪录片,在全国上映。亿万青少年在银屏上看见87岁高龄的敬爱的邓妈妈、邓奶奶那慈祥的面容,端庄的仪表,听到她老人家充满激情的讲话:“我已经走过80多年人生历程,与中国革命风雨同舟,我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希望你们有充实的今天,更期望你们塑造辉煌的明天。”这部电视纪录片和邓颖超激励奋进的讲话,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了一次极为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后代不怕担风险

“文化大革命”时,刘少奇被定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惨遭迫害,一家人深受磨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下放到农村劳动,唯有7岁患病的小女孩一个人留在北京,生活不能自理。

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下放在山西农村,对小妹妹的生活实在放心不下,他想到了一贯关爱儿童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于是他向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要求组织把他调回北京,以照顾年幼患病的小妹妹。这封信是托人交给邓颖超转周总理的。

邓颖超自己有个规定,历来不让人家通过自己转给周恩来办事的,况且这件事在当时是要承担风险的。但是,邓颖超却破了这个规定,因为这个7岁患病的小妹妹,也属全中国的儿童,应该得到关爱。基于这种对下一代负责的理念,邓颖超毫不犹豫地把信交给了周总理。周恩来总理毅然地作了批示:“调刘源回北京当工人。”

教养鼓励亲属中的后代

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有6个孩子。解放后,周恩寿要过继一个孩子给哥、嫂。这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可是,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没有同意。邓颖超回答说:“全中国儿童都是我们的孩子,何必要过继到自己名下呢?”而对周恩寿家庭因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的实际,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周恩来和邓颖超负担,其中3个女孩“文革”前一直和邓颖超一起生活。邓颖超就像亲母亲一样抚养、教育她们。

上一篇:想象作文克隆奶奶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周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