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初中作文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背后的故事初中作文

背后的故事初中作文 篇1

照毕业照那一天,有的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同学脸上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怀。那一天太阳公公似手毫不留情,大大的太阳爆晒在我们脸上。足足站了两个钟头的我们,终于拍照出了一张完美的毕业照。从毕业照中的确看到了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怎可知毕业照后面同学们的情义有多深。

我们也许只是一班兄弟姐妹,虽然在一起只有短短三年,但之前的友谊远远不是能想象的到的!我们就这么一次,打饭时互相谦让。我们有这么一次。科技节互相观察。我们有这么一次,上课时会认真听课。我们就这么一次,作业时会互相讨论。我们有这么一次,拍毕业照时会留下灿烂微容。因为想同学们留那一刻最美好的一面,因为我们是围绕着爱、生活在同一个班的兄弟姐妹。

还记得六年级的最后一个六一,我们坐在一起,互相疑问着:我们的青春年华为什么会来得那么快?这可是我们最后一个六一了,突然听见一个女生说:“好啦,好啦,别不开心了,我们以后没六一了。不过,我们有五四青节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每一次再看毕业照,我会怀念起小学时代的美好,有笑声、有泪水、有意志、有努力、有辛苦。我从这些事情中成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背后的故事初中作文 篇2

守望的明灯

宁启水的家, 在海拔2 000多米高的南宽坪镇裙子沟村山上, 至今还不通公路。每月, 只有上山抄表、收费或为客户服务时, 他才能和父母、妻子有短暂团聚的机会。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 夕阳刚刚散去最后一缕余晖, 一行人经过3个多小时的徒步跋涉, 在艰难地翻过一个豁垭后, 大约七八户人家出现在一处相对平缓的山坳里。

启水明显加快了脚步, 带着我们朝一处门头亮着灯光的农家走去。70 多岁的父母和宁启水的妻子汪前桂, 早早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场院等他。很快, 农家丰盛的饭菜和自酿的柿子酒端上了桌, 一家人围在桌边, 其乐融融。汪前桂瘦弱的身躯、爽朗的笑声, 处处展现着农家妇女勤劳、坚强和善良的个性。提起丈夫, 爱怜之情溢于言表:“他真的不容易, 这些年来, 他吃的苦我看在眼里, 痛在心里。老人都70 多岁了, 好在身体都无大碍。我把家里操持好, 把老人照看好, 尽量给他减轻负担, 不让他分心。”

随后笔者问她, 傍晚天还没黑, 为啥就把门头的灯亮着?她说:“这是多年的习惯了, 每次接到他回来的电话, 不等天黑我就提前把门头的灯拉着。主要是我们这里山大人稀, 我怕他一个人走夜路害怕, 亮着灯, 老远就知道这里是他的家。”说完这话, 她“咯咯”笑个不停, 但眼里分明已溢满幸福的泪花。

编外电工

每年树木发芽的时候, 每当崇山峻岭树木生长茂盛的季节, 在裙子沟村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 经常能看见一名瘦弱的妇女, 挥舞着笨重的刀斧, 协助丈夫清理线路通道的忙碌身影。

多年来, 在用柔弱的肩膀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的同时, 以极大的热情长期协助丈夫清理辖区线路通道, 一坚持就是十七年, 被当地群众和家人誉为“编外电工”。她, 就是宁启水的妻子汪前桂。

既不是供电所员工, 又不是线路“协管员”, 为什么在家庭负担这么重的情况下, 还义务清理线路通道?

汪前桂告诉我们, 大概是1999年6月中旬的一天, 宁启水一大早背着干粮, 沿着家背后山梁上的10 k V线路往万佛山清理线路通道, 直到天黑还没回来。他才到供电所工作不久, 对片区的线路不是很熟悉, 那时也没电话, 山大人稀没法联系, 全家人都十分担心。夜里22时许, 他终于回来了, 满脸都是划痕, 身上的衣服也破了。老人不停地埋怨, 他却说:“看时间还早着, 等清理完天已经黑了, 回来路上走了好几个小时。”

从那时起, 每年在春秋季清理通道时, 不论地里活多忙她都陪着他。她说:“俩人一起有个照应, 我帮一把手, 干活也快些。我家后面山梁上的那座配电房, 是他带着左邻右舍从山下背来沙子、水泥修起来的。他对这座配电房的感情很深, 每次回来都要上去看看。每年在树木生长旺盛的季节, 我就上山把路边、高低压线路下的树枝清理一下。远处的, 等他回来后我就陪他一起去清理。时间长了, 一些常用的工器具我都能叫上名称, 也知道电力安全上的一些要求, 还能分清哪条线路是高压线, 哪条是低压线。”

第二天早上, 宁启水说秋季检查开始了, 想利用这次回家抄表的时机把附近山头上的线路通道清理一遍, 防止冬季出问题。汪前桂戴上安全帽, 换上“解放鞋”, 带着镰刀、斧头就和宁启水一起上山了。

母亲的草鞋

宁启水的母亲魏枝清, 年已古稀, 脚步轻盈, 说话低言低语, 花白的头发, 和善的面容, 始终一脸乐呵呵的慈态。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 天气闷热。母亲趁着午休时间, 从杂物间搬出磨得发亮的草鞋拔子, 娴熟地编起了草鞋。父亲宁成贵闻声从屋里出来, 默默地坐在旁边当帮手, 一会给老伴递龙须草, 一会递去一撮废旧编织袋上拆下来的尼龙线, 配合默契。2 h后, 一双全新的草鞋编好了。父亲找来一个食品袋, 装上编好的草鞋放在儿子的工具包里。看到这一切, 笔者大惑不解:都什么年代了, 还用穿草鞋?

母亲笑着说:“其实你们不知道草鞋的好处, 尤其是在夏天, 穿在脚上不焐脚。山上露水多, 走山路时, 脚湿得快也干得快, 防滑也好, 经济实惠。”

“你咋知道启水的草鞋需要换新的了?”

《春天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篇3

歌曲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春天的故事》,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大变化。

蒋开儒:邓小平的弟弟邓垦说“小平听过,也看过MV,他很喜欢听”

蒋开儒是中国最知名的红色歌曲词作者之一,他的两首成名作——《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至今仍是各类晚会压轴曲目。

1992年,在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召下,57岁的蒋开儒只身南下深圳闯荡。在深圳兜了一圈后,他预感到整个国家的春天来了。

蒋开儒想起了小平的南巡讲话。“印象最深的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蒋回忆,“为了计划和市场,我们曾经斗得你死我活!小平就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圈里搞市场,叫‘关内,圈外搞计划,叫‘关外。”

感觉一来,蒋开儒很快写出了第一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接着便一气呵成写了这首《春天的故事》。

最初它是以诗歌的形式在《深圳特区报》副刊发表的。那是1993年1月。之后它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深圳赛区落选,后来经时任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推荐,直接交给组委会。

据叶旭全后来对媒体回忆,有评委认为这是政治歌曲,“画了一个圈”、“一位老人”太过通俗。也有评委认为,正是因为通俗、有生活气息,才更能显示人民对小平的崇敬。这首落选歌曲最终夺得大赛金奖第一名。

蒋开儒最关心的是:小平听过这首歌吗?他喜欢吗?

2002年1月的一个早晨,在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前,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和妹妹邓先群约见蒋开儒。邓垦告诉他:“小平听过,也看过MV,他很喜欢听,很喜欢看,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还有一次,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在深圳办摄影展。蒋开儒去找她签名,蒋开儒回忆,“邓林当时对我说:‘你对我父亲的历史定位很准确。我说:‘我不敢,你父亲是领袖,我是老百姓。”

王佑贵:这首歌改变了颂歌的创作模式

王佑贵是湘籍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歌舞团创编中心主任。

尽管这样,他这个名字,也许人们并不熟悉,但他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却传遍了五湖四海,响彻了中华大地。作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题歌,曾在亿万观众挥泪之际响起,让人心灵震颤,长久思忆。

王佑贵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县迳口村,母亲是一位爱唱歌的客家妈妈。无论是在河边洗衣、在菜园浇水,还是在厨房做饭、在堂屋门口纳鞋底,母亲都不停地吟唱,一支接着一支。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王佑贵正赶上宜章县文工团招生。他凭着那支自制的竹笛,吹得招考老师眉开眼笑,从此成了县文工团的专业演奏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佑贵又回到了生养他的秀水河边那个小山村,竹笛便成了他的好伙伴。耕作之余,他总要到秀水河边坐在石块上吹几曲。

“一天,县城的朋友告诉我,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家澧老师来了,要在全省招民族吹管乐学生。等我赶到县城时,周老师却离开宜章到郴州市去了。于是,我一路追到郴州师专,找到了周老师。周老师听了我的竹笛演奏后,特准我参加文化考试。我就这样成了湖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王佑贵感慨道。

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王佑贵1982年进武汉音乐学院进修,1986年调北京艺术研究院音研所,1988年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当年创作的《哥哥把你栓在心头》一炮打响,此后又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如意杯”歌曲大赛中以一曲《活着不容易》夺得金奖。

1989年,年近40的王佑贵,踏入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深圳这弹丸之地,当时云集了数十万名下海者。王佑贵初闯深圳,饱尝了人间酸苦。正当窘迫之时,一家公司找他编一台文艺晚会,他爽快答应并顺利完成,获得了第一笔报酬。接着,他担任了深圳艺术节音乐设计,顺利完成后,他被聘为深圳企业家艺术团总监。

“是什么灵感,竟让您把《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写得那么优雅,那么抒情而又动人?”

面对无数人的提问,王佑贵娓娓道来:“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想起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小平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合唱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

对此,蒋开儒也有生动的叙述——

歌词出来后,我前后给作曲家王佑贵送了3次歌词。前两次给他,他觉得挺好,但这些词句长的长、短的短,写法既非民歌,也非美声,不符合习惯上的创作方法,他便一直搁着。

第三次,我到复印店把歌词放大,与王佑贵相约上午9点会面。王佑贵拿着4开放大版的歌词,一开始依然不知如何作曲,便用他的湖南腔开始朗诵:“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方言一念,词句顿时有了韵味,我一听,赶紧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迅速将一摞稿纸往他怀里塞,告诉他:“就这样!王老师,您赶快记!赶快记!”到上午11点半,整首歌的曲子便基本搞定了。

此后,王佑贵觉得歌词中的“春风”和“春雨”还不够劲,我便又加上了“春雷”和“春辉”两个词。我喜欢“春”这个心灵意象,大概是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寒冬,我对“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几经锤炼,《春天的故事》终于诞生了,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也表现出领袖的个人魅力。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策划,张国立导演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很多人问,这首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为什么王佑贵能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王佑贵说,“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70、80、90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而我在创作时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们这辈人大都和共和国同龄,可以说建国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选择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

除了《春天的故事》,王佑贵的代表作还有《多情东江水》、《想家的时候》、《我属于你》、《大三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其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春天的故事》、《归去来兮》和《真情永存》连获中央电视台MTV金奖,令他成为“四连冠”唯一得主。2004年《唱起春天的故事》又获“金鹰金曲奖”。

2007年,王佑贵担任了中国红歌会南昌赛区评委。

叶旭全:神来之笔用“老人”

1994年,一个平常的中午,在办公室工作的叶旭全没有想到,他将参加一次让他毕生自豪的创作。

“《春天的故事》初稿创作出来之后,1994年上半年参加了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和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但在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当时王佑贵和我是好朋友,也是创作时的搭档,所以王佑贵就和蒋开儒来找我了。”

叶旭全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大概11点钟,两位因在广东青歌赛受挫而愤愤不平的创作者跑到办公室找他,希望他能在作品原有基础上改一改,看能不能“救活”这首歌。

看了《春天的故事》初稿,叶旭全感觉眼前一亮:“以春天来引出、比喻改革开放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别具一格,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而这首作品,也引发了叶旭全的共鸣——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

于是,当天中午叶旭全和王佑贵、蒋开儒仔细聊过后,立即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改:

一是精简结构,就是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因为他认为,作为群众歌曲这样的长度比较合适。

二是扩大视野。“原歌词中只是说深圳,而我觉得应该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大好形势中去,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因此,叶旭全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三是将原歌词中一些词语进行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也更富有诗意。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叶旭全认为,不应该分“南中国”、“北中国”,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还有原歌词中“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所以就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神来之笔是用“老人”来形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叶旭全表示,用这种笔法写国家领导人,也让这首作品遭到非议。“当时的人们思想的解放程度不够,因此这首歌在广东青歌赛初赛和决赛阶段,都曾经遭到非议”。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 篇4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一)

翻开我的一本相册,一张照片映入我的眼帘。乘上记忆的快车回到我的老家――临安淤潜。

那天中午,雪停了,我在姨夫家玩雪。本来想过几天回去的,但是姨夫那里没有地方睡觉,只好当天回去。况且姨夫现在住的还是矮小的平房呢!这件事的起源还要从**年说起。那时我才十岁,根本听不懂那里的话,但我有时候会去问问妈妈每句话的意思。当我有一天问妈妈的时候,她不紧不慢地说:“这幢房子要拆掉了因为有人说必须和别的房子一样高别人的房子三层,姨夫的.房子也得三层!”说完,边用手指了指准备拆掉的这幢房子。我仔细地看了看,心想:这么古老的房子拆掉,多可惜啊!

直到过年,再回去看的时候,看到了一幢有阳台的三层楼的房子,我的董英姐姐正坐在阳台上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吃着瓜子呢!我走进去一看,这幢房子可真够宽敞的呀!有两张桌子放在客厅里桌子上放着好几瓶热水壶,楼下还有一间厨房和一间开小店的房间。楼上一共有四间卧室,一个厕所,一间通往阳台的房间。我走到三楼,那里是一个储藏室,里面放着很多东西呢!

我合上相册,久久地回味着。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二)

看!照片上那个手势像“v”的小女孩,那就是我。脸上带着成功的笑容,背后却是别人的家。

关于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发生在童年的一件成功的故事。

那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就连知了也受不了。我闲着没事干,便看起书来。过了一会儿,我想起了平日里跳棋比较好的门玉蝉。心想:她到底跳棋好不好呢?她能超过别人,不一定能超过我呀!想到这儿,我便马上起身,走到她家,她正好在家,我们便开始了殊死拼搏。

她走了一小步,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兴高采烈地叫着。我第一步连走了一大串,她脸上依旧保持着冷静、沉着。我十分奇怪,她又向前走了两步,我犹豫了,为什么我第一步不和她一样?下面这步我该怎么办?一会儿,又轮到她走了,她依旧跟第一步一样:又走了一步。我像她那样走,却未想到她第四步一连走了七步,“这是一步好棋啊!”我连声赞叹。后来,她比我走得快。我十分肯定地对她说:“这一次你肯定赢了!”她神情十分庄重地对我说:“你赢了,因为你现在有一步好棋,顶我四步棋!”我在沉默之中下完了这盘棋,果然不出她所料,我真的赢了!我问她我怎么赢的。她不在意地说:“记住,谦虚使我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最后,我特意让妈妈给我照了这张照。

一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门玉蝉说得那段话。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三)

我很喜欢拍照片,外出游玩时,过生日时,演出时……爸爸妈妈都会给我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我的照片装满了好几本影集。这些照片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张去年拍的照片。

这张照片中的我画着谈谈的妆,头上扎着一条五彩丝线编成的丝带,身上穿着藏族服装,手里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也许你要问了:你怎么变成了藏族小姑娘了?我来告诉你吧,那是去年冬天,天骄舞校在公路局礼堂举行汇报演出。舞蹈老师给我们排练了一个藏族舞蹈《格桑花的祝福》,表演时,我们穿上藏族小朋友的服装,在宽敞、明亮,漂亮的舞台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台下的观众不停地鼓掌,我的心里也高兴极了。表演结束时,我们把哈达献给了来宾,妈妈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 篇5

我有一条手工小金鱼(形状)。鱼儿是蓝色的,张着白色的嘴巴,鼓着白色的腮,好像在吐泡泡。一对大大的、乌黑的眼珠在太阳下泛着光,透明的尾巴蓬松开来,仿水晶串成的身体里还有一个纯蓝的铃铛。这条鱼不是在商店买的,也不是别人送的,这条鱼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呢

八月的一天,妈妈从医院回来,经过一条小巷,巷子很窄。忽然,一个人喊道:当心,后面有车!妈妈连忙躲开。道谢时发现提醒她的是一名中年妇女。妇女头发比较凌乱,穿的裙子上有一些补丁,脚上穿着一双拖鞋,推着一辆旧自行车。妇女欲言又止,妈妈好奇地看着她。她问:“你家有小孩吗?”妈妈答:“有。”妇女便把车子上的包拉开,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工艺品。“自己编的,10元钱一个”。妈妈想,太贵了吧!就想离开。但又一想,这个妇女可能是真的有困难,在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挣钱,还是应该帮助她的。于是,妈妈花了10元钱买了这条鱼。

这是一条鱼背后的故事。这条鱼现在就挂在我的笔袋上。我想,那位阿姨家里一定有和我一样的哥哥姐姐在上学。我祝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名字背后的故事作文 篇6

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外公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们长大以后有所成就,而不要碌碌无为。后来,妈妈的兄妹几个都没有让外公失望。妈妈生下我的时候外公非常的高兴,决定亲自给我取个响亮的名字。外公希望我能好好做人,将来出人头地,有更大的作为,于是刘大为这个名字便诞生了。

我想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我现在不是做的很好,但我一定会实现外公的愿望的。

名字背后的故事作文200字

名句背后令人意外的故事 篇7

二.“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是杜甫的《赠花卿》中的千古名句。而《赠花卿》中的花卿是唐时猛将花敬定, 此人恃功骄惰, 曾让部下的士兵对百姓肆行抢劫。

三.“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是元稹悼念亡妻的。元稹与亡妻感情深厚, 相濡以沫。其妻死后哀伤不已, 写下不少著名的悼亡诗。但其妻死后不到一年半, 元稹娶妾, 不再写悼亡诗。

四.“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是《圆圆曲》中最著名的一句, 已经成为说明吴三桂为红颜背叛大明的铁证。而《圆圆曲》的作者吴梅村深受崇祯的恩惠, 却最后在清朝做官。吴三桂成了铁杆汉奸, 吴梅村倒没事。

遗嘱背后的故事 篇8

在西方,遗嘱是一部“家庭宪法”,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许多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在孩子刚出生时就立好遗嘱,因为一份遗嘱不仅牵涉到孩子的抚养问题,还牵涉到复杂的税务问题。

在华人社会,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立遗嘱往往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正是这看似不吉利的举动,能够保证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上给自己的亲人一个万全的交代。在日本,遗产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公司之间,甚至是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遗嘱指南类书籍在日本很流行。在东京最大的书店里,与遗嘱有关的书籍就有101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人民法院处理的遗产继承案件和股份转让纠纷中,涉及到“股权继承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私营企业的股权继承何去何从,成为广大私营业主最不愿意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份无效的遗嘱

按照人们的一般逻辑,只要立了遗嘱,身后事情就已经安排好了。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有了遗嘱,并不意味着立遗嘱的人的意愿就能全部实现,特别是涉及到公司内部的股权继承时,纠纷更是数不胜数。

刘女士与周先生原是一对夫妻。1999年1月,周先生出资35万元、刘女士出资15万元成立了北京保利泰克贸易有限公司。双方约定周先生持有公司70%的股份,担任执行董事、经理职务,刘女士持有公司30%的股份,担任监事职务。保利泰克公司成立后,一直由周先生负责经营管理。而在保利泰克公司的工商登记中,刘女士和周先生都是公司的股东。

2000年,刘女士与周先生在法院调解离婚,并对财产进行了分割。

离婚后不久,周先生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去世前,周先生立下遗嘱,其中一项内容为:从2003年10月31日起公司由王某接管经营,2003年10月31日之后的公司财产归王某所有,一切债权债务由王某处理。

2003年10月31日,王某遵照遗嘱开始接管保利泰克公司。

半路突然杀出个“王某”,这让作为前妻,同时又是股东的刘女士既气愤又觉得莫名其妙。

刘女士于是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周先生所立的遗嘱中关于财产和经营权的部分无效,并将保利泰克公司的财务报表、账簿、合同给予刘女士查阅。

刘女士的请求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吗?

一中院审理后认定:刘女士在保利泰克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中均被记载为股东,其与周先生离婚时约定:共同财产在谁处归谁所有,但双方并未对所持有的保利泰克公司股份进行分割、转让,亦未对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进行修改。因此,刘女士有权行使股东权利。

根据《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周先生作为保利泰克公司的执行董事,在其遗嘱中擅自处分保利泰克公司的财产、经营权,违反了法律及公司章程规定,侵害了刘女士作为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资产受益权和对公司事务的重大决策权,故法院认为,周先生所立遗嘱中关于公司财产和经营权的内容是无效的。

同时,据《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根据公司法及保利泰克公司章程的规定,股东享有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权利。因此,保利泰克公司有义务将其从2003年10月20日至今的财务报表、账簿、合同给予刘女士查阅,从而保障股东知情权的实现。

据此,一中院作出终审判决,判令保利泰克公司执行董事周先生所立遗嘱中关于2003年10月31日之后保利泰克公司由王某接管经营、公司财产归王某所有、一切债权债务由王某处理的部分无效,保利泰克公司将其从2003年10月20日至今的财务报表、账簿、合同给予刘女士查阅。

已离去的周先生知道结果后不知作何感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围绕股权继承的纠纷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缺失与迷惑

无独有偶,我们从一项调查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有90.0%的公司在成立之初,发起人之间没有一起讨论过股权继承问题;有84.2%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在公司章程中没有涉及股权继承的条款。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只有15.8%的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涉及了一些股权继承的条款,内容主要涉及股权继承人的资格、股权继承的有效性以及股权继承的程序等。这些忽视往往成为不经意中的巨大隐患,而大家对于遗嘱的避而不谈,更让公司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混乱不堪。

同样,我国的现行法律也有这方面的缺失。我国《继承法》没有规定股权的继承问题。该法的第二条关于遗产的范围中,并未明确规定股权。虽该条第七项规定“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可以作为遗产继承,但我们综观《继承法》的诞生经过,就会发现这一项规定在立法之初是不可能包括股权在内的。现行的《继承法》颁布于1985年,在此之前只有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但中方股东只能是“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并不包括公民个人,因此在法律上还不存在个人拥有和继承股权的可能性。

而被寄予厚望的《公司法》虽然出台于90年代,然而其主要在于规定公司组织和公司行为,并没有涉及股权继承问题。虽然该法第三十五条对股东之间、股东与非股东之间出资转让问题作了规定,但这一规定无法适用于股权继承问题。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也罕见有股权继承的规定。

但法律中关于股权继承规定的空白,似乎并没有妨碍现实中的股权继承按照传统的逻辑行进。李海仓去世后,李兆会不仅继承了其父亲的股权,而且接替了其父亲在海鑫(集团)公司中的领导职位。像海鑫公司一样,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很多问题可以按照传统方式去解决。李海仓去世后,就其股权继承和领导权接任问题,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的一句话就统一了家族中的不同意见。

当然,李海仓股权继承一案发生在家族公司内,中国原有的传统规则对它还能起到调整作用。如果股权继承发生在非家族公司,譬如发生在我们之前提到的保利泰克公司的股权继承案中呢,问题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自由与强制

在我们围绕股权的继承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现实正沿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前行。现实中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股东生前没有就股权继承作出任何契约(包括章程和协议)安排,股东死后其继承人与其他股东达不成协议,或者继承完成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股东反悔,谈判陷入僵局。当事人往往就在这时才诉诸法律,寻求法律解决途径。

人们做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更是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发起人,之所以相互信任,能够合作的基础。股东将股权转让给股东以外的第三人,似乎就会动摇股东之间的和谐稳定,对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各国的公司法中部比较强调股东的稳定和股权当中的人身权,强调股权在转让时必须充分尊重其他股东的意见。这似乎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公司中股权继承的最大障碍。

那么,是不是股权就真的继承无门了呢?

我们不妨再看看《继承法》和《公司法》,又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股东身份或股东资格都不具有特权性质,因此,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不构成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的障碍。继承人能否取得股东资格,取决于股权是否具有人身专属性。而股权是否具有人身专属性,主要与股东的出资形式相关。在现行《公司法》所规定的出资形式中,只有非专利技术才可能具有人身专属性。

其次,我们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其他股东对继承人是否取得股东资格享有决定权,继承人与其他股东之间协商就缺乏平等的基础,其他股东通过这种限制牟取私利,必然会导致对继承人非常不利的结果,遭殃的除了这个继承人更有处于动荡中的企业。

因此,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董律师认为:在继承人能否取得股东资格的立法选择上,应赋予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受公司章程或已故股东生前与其他股东之间所订协议的限制。

私营企业,特别是当家族企业准备把权力移交给下一代或者其他继承者时,正是这些公司最脆弱的时候。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管理不当,是造成家族企业管理失控和衰落的主要原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让中国广大私营企业能够几代传承,一路走好,广大私营企业主在公司章程中对股权的继承问题最好事先做出约定,或者公司的负责人在自己的遗嘱中参照《公司法》和《继承法》早做安排,以免日后节外生枝,让自己多年的心血在股权继承的争斗中飘摇。

背后的故事高一作文 篇9

犹记那个洱海边的夏天。这样的场景出现过多少次?我记不太清了。那次我们一家每每去洱海旅游,到了一个景点,我总会让母亲给我拍照。女孩生性爱美,母亲却是一个不喜拍照的人,每次拍照都难令我满意。

正是雨后,阳光穿透层层厚云,道道金光出现在洱海之上,照的水波潋滟,真是好一番美景!我急忙摆好姿势,这时,母亲意会到了我的心思,她举起手机边上蹿下跳边指挥着:“下巴抬起来一点,诶诶,腿收进去些,好了!别动!好看好看……”最后,她一般还会加上一句肉麻的“我女儿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儿呀!”我纵然再爱拍照,还是被她弄的心中烦躁,况且还有些腼腆害羞。我急忙就走下来看她拍成了什么样,结果凑近一看,照片中人面色蜡黄,腿短身长,姿势做作,原本就烦躁的我顿时心头火起,抬头冲母亲气道:“这拍的什么呀!真是的,下次不让你拍了!”母亲一怔,将手机一甩,眉头一拧,便叫起了“罢工!”。

没了母亲为我拍照,我便无聊的翻起手机相册来。相册中,照片上那个含笑的女孩,几乎都是母亲给我拍的。翻着翻着,我的心中渐渐燃起一缕内疚的火,愈渐灼热滚烫。都是母亲在给我拍照,我,似乎没给她拍过。

可我还是倔强地往下翻着,终于,翻到了一张。我的目光定格在了眼前的照片上,这,是我的母亲吗?眼角的纹路还不清晰,一张红润精神的面孔上绽开着优雅不失俏皮的笑容。这位家庭生活的记录者,将镜头对焦,笑着指挥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在我摆手,转头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记忆中的母亲,只有一张含笑的面庞,而她的思绪与爱意,都悄悄存进了照片里。她可曾希望过,在未来,在她的儿女看到照片时,也能想起拍照的她呢……

正是由于母亲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童年回忆才会这样完整清晰地保存下来。那一张张笑着、跳着的身影背后,是母亲永怀温柔的目光。每一张照片背后照片,都是她关于家庭,关于幸福,关于奉献的漫长故事。

这时,母亲走了过来,她发现我正在看相册,犹豫着说:“要不,还是我给你拍吧?你拍不好的。”我一惊,看看照片,再看看母亲,看看母亲眼角清晰深刻的纹路,我心中的酸涩瞬间汹涌。我努力压制着情绪:“妈,我们什么时候出去走走?我给你拍几张照吧!”

“妈,就这样,很美,你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妈妈!三——二——一”

背后的故事800字作文 篇10

每当我看见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从我身边走过时,我的会想起上次在路旁的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小男孩……记得那次,天空中正下着倾盆大雨。一个皮肤黝黑发亮的小男孩撑着雨伞从我身边走过。我正在屋檐下躲雨,我心想:“该死的天气,该下雨时不下,不该下时偏下。”这时,街上的人很少,整条街只有几个清洁工。突然,映入我眼帘的是个瘦的如火柴棍的男人,他眼睛上带着一个老气的大墨镜,身穿一件朴实的衬衫,手上拿着一根细细的拐杖,给人一种很朴素,自然的感觉!只见他拿着拐杖,在地上敲敲打打一点一点的摸索着路,显得这么的茫然,无助。

啊!他原来是一个盲人!那个“红领巾”大步走上前去,扶着那个盲人的手,雨水湿透了“红领巾”的衬衣,我隐约的听见男孩问盲人的家在哪里?他们就往前面的巷子走去,“红领巾”不紧不慢的扶着盲人。我也跟了上去,只见,在一个破烂不堪的小屋旁,他们停住了脚步。盲人摸了摸男孩的胸前,笑了笑,感激的对那个“红领巾”说:“谢谢你,少先队员,你真是个合格的少先队员!”男孩笑了说:“没关系,我是少先队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他们的身影远了,模糊了,渐渐的消失在我的眼睛里。这时,雨停了。虽然这天有的凉,我的脸却热的发烫,我惭愧不已,后悔当时不是我去帮助那个盲人,而是比我小的那个男孩。他的精神多么的高尚啊!

《左右》背后的故事 篇11

向左,还是向右?

其实,这个略带离奇的影片并非杜撰,它源自于一个发生在四川的真实故事。

自2月中旬在柏林影展上斩获银熊奖后,王小帅的新作《左右》在国内却迟迟没有露面,影片“因为裸戏太多而未通过审查”的传言随之甚嚣尘上。4月1日,《左右》终于在全国公映。

伴随着《左右》的宣传攻势,影片女主角枚竹的原型——四川女子闰英的命运再度为人们所关注。

变故

“我刚到杭州,两个孩子也带来了。浙江卫视请我过来参加一档节目,而且联系了两个民营企业家来资助孩子上学。”3月26日下午,当记者拨通闫英的电话时。她的声音显得有些疲惫,“《左右》?我听说了,但是不太清楚,我没觉得电影和我有什么关系,它离我的生活太远了。”

的确,电影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真实的生活却更加残酷。

1990年,刚刚结婚的闰英和丈夫秦德强离开了小山村,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到贵阳打工。秦德强搞搬运,闰英在餐馆里打工,每月两人加起来能挣上千元,日子过得平凡而幸福。

1993年和1995年,大儿子新华和小儿子新富相继出生。然而,就在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的时候。厄运降临了。

新华长到7岁多时,常常感觉膝盖疼痛,下肢无力,闫英背着儿子四处求医,结果被诊断为是普通的生长痛。

2000年6月的一天,新华突然病倒了,面部发黄,四肢软弱无力,到医院查血、抽骨髓化验后,医生把闫英悄悄拉到一旁,告诉她,“你儿子可能得了白血病,但不能确诊,你要有心理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闫英一下子呆住了。

儿子刚上小学,不能让他的人生之路刚刚开始就中断。为救儿子,闫英夫妻开始了艰难的求医之旅。

2000年7月,闫英带新华去北京儿童医院治疗。北京的医院不准家属和孩子同住病房,闫英只能每个星期探望一个小时。为了节约钱给孩子治病,闫英没舍得去住旅馆,而是在大街上躺了整整13个夜晚,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但第14天晚上,她被当地派出所抓走了,那天正是探望孩子的时间,闰英急了,在派出所耍了横。当派出所民警了解清楚她的情况后,用车送她去医院看望孩子。送她去的民警被她感动,当场捐了500元钱。派出所所长后来还安排她免费住进了招待所。

离婚

儿子生病给夫妻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缝。

“那段时间家里确实很困难,两个人经常为钱的事争吵。”闫英回忆说,“他(秦德强)脾气不太好,一吵起来就动手打人,我又打不过他。其实他很喜欢儿子,只是经济压力太大,他又没能力负担,心里也着急。”

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宁静的环境治病,2002年3月,闫英与丈夫秦德强离婚。两人协议:生病的新华跟闫英,新富跟丈夫,挣的钱给儿子治病。

“当时他死活不同意,但我铁了心,一方面考虑是不想让儿子看到我们争吵,这对治病不利:另一方面,我对他也很失望,我天天为了儿子的病东奔西走,他一点也不体谅我。”

离婚后的闫英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赚更多的钱,闫英甚至还学会了开车,开始在贵阳三桥综合农贸市场里送货。白天,她到处跑运输,而到了晚上,也顾不上休息,出门捡破烂。

“为了救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回忆起那段日子,闰英哽咽着说。

2003年6月,贵阳几家报纸分别报道了小新华的病,引来了更多的关爱。贵阳市多家单位数次对闫英一家给予救助并进行募捐。贵阳市贵惠路小学还为新华兄弟俩免除了所有学杂费。

闰英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了,但新华的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

2003年暑假,闰英怀揣捐款和积蓄,带着儿子北上,再次来到北京儿童医院。经过三次骨髓穿刺,确诊秦新华患的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这个病在以前被称为白血病前期,虽然不是所有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的病人都会发展成白血病,但却和白血病一样危险,即使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也只有一线希望。

怀孕

闫英每天忙着赚钱存钱,但她也在关注着新闻,关注着身边的每一张报纸,她希望能找到最终可以救孩子的最新方法。

2005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兄弟之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白血病的消息,这让闫英兴奋不已。当年5月17日,她带着新华、新富哥俩,怀揣借来的两万多元钱,踏上了去成都的火车。

这一趟没有白跑,四川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移植配型报告单”显示,患者秦新华和供者秦新富配型完全相合,医生告诉她,新华的病有希望了,可医生又告诉她,骨髓移植需要20万元的费用。

20万元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自从新华生病后。我们总共已花去近20万元,还欠下了好几万元的外债。”

随后,另一个消息更让闰英绝望。“医生告诉我20万做骨髓移植。当时我疏忽了,没有给医生说供者只有10岁。”

由于新富只有10岁,而在医学上年满18周岁才能捐献骨髓。与此同时,医生在检查时发现,新华患有乙肝大三阳,需先进行保肝治疗。

骨髓移植手术又被搁置了。

刚刚燃起的希望又再度破灭,但一心想救儿子的闫英并没有灰心,她又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可以生一个小孩,用脐带血救哥哥的报道,她向医院咨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医生同时告诉她,新生儿的脐带血和秦新华吻合的可能性只有25%。

“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试。”于是闫英作出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与前夫再生一个小孩,来救小新华!

她打电话给秦德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我没有同意。我俩已经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什么感情。”秦德强事后对记者说。

就这样拖了两个月,到了2005年冬天,闰英找到秦德强再度商量此事,“我当时想要是他不同意,我就给他下跪。”

就在前夫沉默不语时,儿子新华开口了,“爸爸你就和妈妈和好吧,再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来救我,我不想这么快就离开这个世界。”

儿子的哀求最终打动了秦德强。

2005年底,39岁的闫英如愿以偿再度怀孕。

丧子

在闰英怀孕期间,小新华一直在住院接受化疗。虽然挺着大肚子,行动不便,可为了照顾儿子,闫英还是一天24小时待在医院里。

医院租躺椅每晚要5元钱,闫英舍不

得,她花了10元钱买了一张草席,每天晚上就直接睡在地板上。硬梆梆的地板经常把她的背和腰硌得生疼,但她早已顾不上这些,对配型是否成功的担忧,和对腹中宝贝即将出世的憧憬,让她在希望和忐忑中,久久难以成眠。

2006年9月1日,闰英在成都剖腹产下一男婴,随后,装有脐带血的血袋被工作人员带出了分娩室,立刻送往脐带血干细胞库,等待已久的专家将对其进行配型。

然而,命运却跟闰英母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承担着救活哥哥使命的男,婴脐带血配型不成功,不能对秦新华进行脐带血植入。这就意味着,试图用同胞弟弟脐带血拯救哥哥的希望完全破灭。

配型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不忍心将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闫英,但闫英仍然从身边人们的眼神中读懂了一切,可她表示,自己不会放弃,“虽然这次失败了,但干细胞库要为我寻找适合儿子的配型,我仍然抱着希望,我一定要将我的儿子治好!”

让闰英没有想到的是,死神却在一个多月后突然降临到儿子身上。

2006年10月的一天,病床上的小新华突然告诉妈妈,他想吃稀饭。闫英摸了摸口袋中的钱,想想懂事的儿子很少提什么要求,于是二话不说走出医院给他打稀饭。“我一生中,哪样都不遗憾,就是新华最后想吃稀饭没有吃到。”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闫英一回忆起自己和儿子最后的一刻,还是禁不住泪如泉涌。

就在闰英出门买稀饭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小新华病情突然恶化,神志不清离开了人世。

现状

给儿子办完后事,闰英带着两个月大的小儿子秦家川(他依旧随了父姓)回到四川老家——泸州市古蔺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希望让时间来抚平自己的伤口。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闫英抚养幼子,伺候母亲,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静。

2007年年底,闰英前往成都,“以前新华生病的时候,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们,我本想在春节前一一拜访感谢,没想到刚到成都,就得到母亲病危的通知,当我赶回老家时,母亲因心脏病已经去世。”

伤心欲绝的闰英带着一岁的小儿子离开家乡,投奔在贵阳打工的妹妹。

通过职介公司,闫英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早上7点去,晚上8点下班,每周还可以休息一天,一个月800元钱。”闫英说本来每个月只有600元的,但是雇主知道她的情况后,主动加了200元。

对于现状,闫英觉得已经很满足了,“我上班的时候带着儿子,能天天和他在一起,我觉得很好。”

闰英告诉记者,离婚后跟着前夫的二儿子新富现在也回到她的身边。

“新富上六年级了,很懂事,知道家里穷,学校里要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因为怕花钱。”提到儿子,闰英的眼眶湿湿的,“家川也很乖,我做事的时候,他从来不哭不闹。”

面对生活,闰英又恢复了坚强。“只能靠自己,孩子的父亲只能养活自己,他眼睛不好,找工作也成问题,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家里又穷,在农村老家守着百孔千疮的住房,盖的是发了霉的被子,感冒了也没钱买药,他们也只能顾自己。”

谈起前夫,闫英表现得极为宽容。

据记者了解,秦德强在大儿子患病期间,视力就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因忧郁过度造成视神经堵塞”,需做手术,但没钱,一直拖到现在也没做。

“今年春节期间,他来看儿子,我们见过一面,从那以后就没见过了。”闫英说。不过,她也知道,秦德强经常趁她不在家的时候来看儿子,“他很喜欢两个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和闫英一样,秦德强离婚后也一直没有再婚。

有沒有考虑过和前夫复婚?或者重新寻找另一半?很多亲戚朋友都这样问过闫英,但她的立场似乎很坚定,“新华生病时,他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这一点我是不会原谅他的。而且我的前半生已经很不幸了,下半生我只想和儿子在一起,不会再找其他人了。”

但血缘是无法隔断的,闫英无奈地说:“家川现在已经一岁半了,却只喊爸爸,不喊妈妈。”

《破茧成蝶》背后的选题故事 篇12

从生活中来到心灵中去

从事过电脑制作活动辅导的教师都有深刻的感触——选题难。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我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习与生活中的“小事情”, 关注学生的心灵。这里, 我给大家讲两个案例。

案例一:2009年获全国二等奖的电子期刊作品《雪后心晴》

一天课间, 我无意中看到有位女生趴在电脑台上哭, 当时没有太放在心上, 但在这之后, 我发现她真是一个特别爱哭的女孩子, 经常在课间看到她哭。为什么爱哭呢?是女孩子的天性, 是问题家庭, 还是自信心出现危机?……职业习惯使我对她产生了兴趣。

几次交谈后, 她向我坦承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并交给了我一本厚厚的日记。原来, 每逢节假日该回爸爸家还是妈妈家的选择让她很痛苦。我及时引导她正确看待父母的问题, 并鼓励她坚持用日记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后来, 在一次电脑制作辅导课上, 我展示了往届的全国获奖作品。课后, 她找到我并问:“我能不能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成电子刊物?”我点点头, 指导她进行了作品的初步规划。让人意料不到的是, 当作品初步完成时, 她却告诉我:“我不想让其他人看到我的作品。”孩子的决定我很理解, 因为这可能会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但如何打开她的心门呢?我展示了往届类似作品《聆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是一位听不见声音的孩子, 她通过作品讲述了爸爸、妈妈像太阳一样温暖着她;老师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她;同学们像成群的蝴蝶一样陪伴着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幸福、快乐以及自己的感激之情。我留意到她边看边哭, 最后变成了“小泪人”。第二天辅导课, 她跑来告诉我:“老师, 我也要参加比赛。”问她原因, 她说:“我也要像小作者一样勇敢地扬起爱的风帆。”就这样, 展示她心路历程的作品《雪后心晴》便诞生了。

案例二: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的电子期刊作品《破茧成蝶》

一次家长会上, 一位家长问我:“苏老师, 您是不是心理辅导老师?”我很纳闷。他解释说:“我听其他家长介绍过您, 您让一位离异家庭的孩子通过参加电脑制作活动敞开了心扉。我儿子是一位长相非常特殊的孩子, 也想进入制作班得到您的帮助。”第二天, 我到班里找到了这位学生, 他的长相真是“非常特殊”, 原来他小时候脸部曾被开水烫伤, 留下了凹凸不平的疤痕。不知道为什么, 这孩子让我一看就心痛, 就有想帮他做点什么的冲动。可是, 为了不伤及孩子脆弱的心灵, 我又不能直说为了帮助他而吸收他到电脑制作班。于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我不断创造让他展示自我的机会。慢慢地, 他乐于助人、思维敏捷、聪明能干、勤奋刻苦等优秀品质表现了出来, 并在班里助教职位竞岗中当上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总助教。课后, 他来到我面前说:“苏老师, 谢谢您, 请相信我一定不会令你失望。”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拨动了他那颗脆弱而又坚强的心, 便顺水推舟地跟他说:“老师负责电脑制作班的辅导工作, 如果你有兴趣, 可以过来试听几节课。”就这样, 他成了我从事电脑制作辅导收下的一位最特别的学生。他就是今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作品《破茧成蝶》 (如图1) 的作者黎景承。由于他写下的文字都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 在陪伴和指导他制作作品的过程中, 我一次次被他的文章所感动。

在作品面试现场, 专家是这样点评作品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及作者的现场陈述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情是从心田里‘流淌’出来的。我们也从中看出小作者是多么乐观、坚强与勇敢。我只说一句话:黎景承同学, 我非常佩服你身上那股‘坚强’的力量。”会场上, 教师和学生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深深的赞赏。台下, 小作者的母亲与我紧紧拥抱, 泪水潸然而下。后来, 黎景承同学在日记里写道:“《破茧成蝶》作品必将成为我人生一笔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专家点评的意见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夜明灯。”

以上两个作品的选题都着眼于学生的心灵, 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创作, 深入他们的内心, 最终让他们敞开心扉, 健康成长, 我认为这是选题智慧的重要来源。

从实践中来到活动中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孩子最好的老师, 不是我, 不是你, 而是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孩子。”在他看来, “好为人师”是每个人的天性, 每个学生都具备当“小老师”的资质。为让更多学生得到煅炼和成长的机会, 我校于2 0 0 8年成立“助教协会”。我及时引导制作班学生将各阶段参加“助教”实践活动的经验与体会加以总结, 并运用信息技术将其加工和表达出来, 这就形成了今年获得网页作品全国二等奖的《助教大本营》。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我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辅导的。先精心选拔电脑制作苗子, 再根据兴趣、爱好、特长, 将学生分为电脑动画组、电脑绘画组、网页制作组和电子报刊组, 进行分类、分时的辅导。

分类, 即把软件分为通用类 (如P hotoshop、Office常用组件、COOL EDIT PRO 2.0声音处理软件、会声会影等) 和专用类 (如动画组的Flash、网页组的D reamweaver、绘画组的CORELDRAW、Corel Painter 11等) 。

分时, 即把软件的学习辅导分为统一培训与分类培训两个阶段。每接到一届新生, 我都先对一些通用类软件进行有计划的统一培训。其间, 采用以老带新、能者为师的兵教兵辅导策略高效完成辅导任务。接下来, 再根据不同组别的需要进行专用类软件的学习辅导。此时, 小助教开始发挥作用, 使教师能“分身有术”, 大大提高了辅导效率。具体做法是:进行分类培训前, 各组正副助教先制订本组的辅导计划, 并写清楚哪些内容可由正副助教负责培训, 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授。教师对各组的计划进行统一调配, 确保各组能按计划完成辅导任务, 一些难点问题也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当然, 在实施分组辅导的过程中, 各组正副助教必须及时向教师反馈每节课的学习情况, 以便教师及时做好排难、补缺、补漏工作。

三年多的尝试实践证明, “小助教课堂管理”模式是一种省时、高效的电脑制作辅导策略。它给学生们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帮助, 小助教们在参与助教活动的过程中, 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并且体验到了学习和助人的快乐, 因此, “助教协会”第一任会长邝子凌同学、第一任秘书长邓煌光同学合作制作了《助教大本营》这一网页作品 (如图2) , 反映了“助教他人, 快乐自己”的助教宗旨。

在作品面试现场, 专家是这样点评他们的作品的:“选题特别好!设计的专题‘做不厌的实验课、乐不完的英语课、玩不够的信息课……’充分体现出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 将学生在‘助教’课堂实践中的学习乐趣以及积累的各种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如果细心观看往届的获奖作品就会发现, 许多优秀作品的选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如《咸盐细语》、《走近草编》、《我要赚钱》等, 正是因为他们在制作作品之前已经对实践活动过程有了丰富的体验, 制作出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上一篇:小语种就业形势分析下一篇:关于高二清明节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