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管理,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外商投资管理和广告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广告企业,是指依法经营广告业务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本规定合称为中外合营广告企业,以下同),以及外资广告企业。
第三条 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除必须遵守本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资质标准及广告经营范围核定用语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第四条 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审定。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合同和章程,由商务部及其授权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五条 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经批准可以经营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国内外各类广告业务,其具体经营范围, 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资质标准及广告经营范围核定用语规范》予以核定。
第六条 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中方主要合营者,向其所在地有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呈报第十二条规定的文件,由其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审定,或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转, 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收到全部呈报文件二十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
(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定意见书》后, 由中方主要合营者向拟设立企业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呈报第十三条规定的文件, 经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三)中方主要合营者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定意见书》、省级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按企业登记注册的有关规定, 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有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
第七条 设立外资广告企业,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外国投资者,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呈报第十四条规定的文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自收到全部呈报文件二十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
(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定意见书》后,由外国投资者向拟设立企业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呈报第十五条规定的文件,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在二十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商务部审批。
商务部自收到全部呈报文件二十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经审查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三)外国投资者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定意见书》和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按企业登记注册的有关规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
第八条 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外商投资广告企业分别向其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呈报第十六条规定的文件;
(二)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在征求同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意见后,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同时将批准文件抄送设立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及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三)外商投资广告企业持设立分支机构的批准文件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到其分支机构设立地有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手续。
第九条 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除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合营各方应是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
(二)合营各方须成立并运营二年以上;
(三)有广告经营业绩。
第十条 设立外资广告企业,除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投资方应是经营广告业务为主的企业;
(二)投资方应成立并运营三年以上。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注册资本全部缴清;(二)年广告营业额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由中方主要合营者按第六条规定的程序,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的申请书;
(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合营者股东会(董事会)决议;
(四)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及合营各方共同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合营各方的登记注册证明;
(六)合营各方的资信证明;
(七)广告管理制度;
(八)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初审意见。
第十三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营广告企业,应按第六条规定的程序,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送下列文件:
(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定意见书》;
(二)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合同、章程;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合营各方的登记注册证明;
(五)合营各方的资信证明;
(六)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七)合营企业的董事会名单及各方董事委派书;
(八)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
第十四条 申请设立外资广告企业,由投资者按第七条规定的程序, 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申请书;
(二)投资者股东会(董事会)决议;
(三)投资者编制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投资者的登记注册证明;
(五)投资者的资信证明;
(六)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第十五条 申请设立外资广告企业,由外国投资者按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向商务部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申请书;
(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定意见书》;
(三)投资者编制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投资者的登记注册证明;
(五)投资者的资信证明;
(六)设立外资广告企业的章程。
第十六条 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按第八条规定的程序,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及同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交以下文件:
(一)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分支机构的申请书;
(二)董事会决议;
(三)广告经营审计报告;
(四)企业营业执照;
(五)经营场所证明;
(六)企业验资报告。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广告企业设立后,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按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另行报批,并办理企业变更登记:
(一)更换合营方或转让股权;
(二)变更广告经营范围;
(三)变更注册资本。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设立广告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中介服务代理机构代为办理申报手续。
第十九条 按本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应使用中文表述。
第二十条 通过并购境内广告企业投资广告业的,按照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有关规定和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内地投资设立广告企业,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增加广告经营业务的,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允许外资拥有中外合营广告企业多数股权,但股权比例最高不超过70%;2005年12月10日起,允许设立外资广告企业。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印发的《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若干规定》(工商广字[1994]第304号)同时废止,其他与本规定相抵触的文件,同时失效。 附件:
为了促进香港、澳门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鼓励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设立广告企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现就香港和澳门投资者投资广告业作出补充规定如下:
一、自2004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广告公司。
二、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应分别符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关于“服务提供者”定义及其相关规定的要求。
三、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应是经营(含非主营)广告业务的企业法人。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发布文号】2016年第3号
【发布日期】2016-10-8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商务部第8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发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高虎城
2016年10月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决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 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 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国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备案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的商务主管部门, 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机构是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备案机构, 负责本区域内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备案管理工作。
备案机构通过外商投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综合管理系统) 开展备案工作。
第四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当依照本办法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备案信息, 填写备案申报承诺书,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妥善保存与已提交备案信息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二章备案程序
第五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的, 在取得企业名称预核准后, 应由全体投资者 (或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体发起人, 以下简称全体发起人) 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在营业执照签发前, 或由外商投资企业指定的代表或委托的代理人在营业执照签发后30日内, 通过综合管理系统, 在线填报和提交《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申报表》 (以下简称《设立申报表》) 及相关文件, 办理设立备案手续。
第六条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 发生以下变更事项的, 应由外商投资企业指定的代表或委托的代理人在变更事项发生后30日内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在线填报和提交《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申报表》 (以下简称《变更申报表》) 及相关文件, 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一) 外商投资企业基本信息变更, 包括名称、注册地址、企业类型、经营期限、投资行业、业务类型、经营范围、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进口设备减免税范围、注册资本、投资总额、组织机构构成、法定代表人、外商投资企业最终实际控制人信息、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变更;
(二)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基本信息变更, 包括姓名 (名称) 、国籍/地区或地址 (注册地或注册地址) 、证照类型及号码、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资金来源地、投资者类型变更;
(三) 股权 (股份) 、合作权益变更;
(四) 合并、分立、终止;
(五) 外资企业财产权益对外抵押转让;
(六) 中外合作企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
(七) 中外合作企业委托经营管理。
其中, 合并、分立、减资等事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告的, 应当在办理变更备案时说明依法办理公告手续情况。
前述变更事项涉及最高权力机构做出决议的, 以外商投资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做出决议的时间为变更事项的发生时间;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企业变更事项的生效条件另有要求的, 以满足相应要求的时间为变更事项的发生时间。
外商投资的上市公司及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 可仅在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累计超过5%以及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发生变化时, 就投资者基本信息或股份变更事项办理备案手续。
第七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或变更备案手续, 需通过综合管理系统上传提交以下文件:
(一) 外商投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材料或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
(二) 外商投资企业全体投资者 (或全体发起人) 或其授权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申报承诺书》, 或外商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申报承诺书》;
(三) 全体投资者 (或全体发起人) 或外商投资企业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包括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四)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或法定代表人委托他人签署相关文件的证明, 包括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未委托他人签署相关文件的, 无需提供) ;
(五) 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 (变更事项不涉及投资者基本信息变更的, 无需提供) ;
(六) 法定代表人自然人身份证明 (变更事项不涉及法定代表人变更的, 无需提供) 。
前述文件原件为外文的, 应同时上传提交中文翻译件,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确保中文翻译件内容与外文原件内容保持一致。
第八条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在营业执照签发前已提交备案信息的, 如投资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应在营业执照签发后30日内向备案机构就变化情况履行变更备案手续。
第九条经审批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发生变更, 且变更后的外商投资企业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 应办理备案手续;完成备案的, 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同时失效。
第十条备案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变更事项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 应按照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在线提交《设立申报表》或《变更申报表》及相关文件后, 备案机构对填报信息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 并对申报事项是否属于备案范围进行甄别。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的, 备案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不属于备案范围的, 备案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在线通知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按有关规定办理, 并通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备案机构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填报的信息形式上不完整、不准确, 或需要其对经营范围做出进一步说明的, 应一次性在线告知其在15个工作日内在线补充提交相关信息。提交补充信息的时间不计入备案机构的备案时限。如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未能在15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信息, 备案机构将在线告知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未完成备案。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可就同一设立或变更事项另行提出备案申请, 已实施该设立或变更事项的, 应于5个工作日内另行提出。
备案机构应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发布备案结果,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可在综合管理系统中查询备案结果信息。
第十二条备案完成后,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可凭外商投资企业名称预核准材料 (复印件) 或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 (复印件) 向备案机构领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回执》或《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回执》 (以下简称《备案回执》) 。
第十三条备案机构出具的《备案回执》载明如下内容:
(一)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已提交设立或变更备案申报材料, 且符合形式要求;
(二) 备案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或变更事项;
(三) 该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或变更事项属于备案范围;
(四) 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进口设备减免税范围。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商务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遵守本办法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商务主管部门可采取抽查、根据举报进行检查、根据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的建议和反映的情况进行检查, 以及依职权启动检查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
商务主管部门与公安、国有资产、海关、税务、工商、证券、外汇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密切协同配合, 加强信息共享。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有不属于本部门管理职责的违法违规行为, 应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十五条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备案编号等随机抽取确定检查对象, 随机选派检查人员, 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进行监督检查。抽查结果由商务主管部门通过商务部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存在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的, 可以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举报采取书面形式, 有明确的被举报人, 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 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十七条其他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 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的, 可以向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监督检查的建议, 商务主管部门接到相关建议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对于未按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备案, 或曾有备案不实、对监督检查不予配合、拒不履行商务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记录的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 商务主管部门可依职权对其启动检查。
第十九条商务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 是否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备案手续;
(二)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所填报的备案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三) 是否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中所列的禁止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四) 是否未经审批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中所列的限制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五) 是否存在触发国家安全审查的情形;
(六) 是否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备案回执》;
(七) 是否履行商务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第二十条检查时, 商务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被检查人提供有关材料, 被检查人应当如实提供。
第二十一条商务主管部门实施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得接受被检查人提供的财物或者服务, 不得谋取其他非法利益。
第二十二条商务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掌握的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诚信状况的信息, 应记入商务部外商投资诚信档案系统。其中, 对于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备案, 备案不实, 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备案回执》, 对监督检查不予配合或拒不履行商务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 商务主管部门应将相关诚信信息通过商务部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
商务部与相关部门共享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的诚信信息。
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前二款公示或者共享的诚信信息不得含有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或国家秘密。
第二十三条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可以查询商务部外商投资诚信档案系统中的自身诚信信息, 如认为有关信息记录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 可以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修正。经核查属实的, 予以修正。
对于违反本办法而产生的不诚信记录, 在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改正违法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3年内未再发生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商务主管部门应移除该不诚信记录。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违反本办法的规定, 未能按期履行备案义务, 或在进行备案时存在重大遗漏的, 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 或情节严重的, 处3万元以下罚款。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违反本办法的规定, 逃避履行备案义务, 在进行备案时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误导性或虚假信息, 或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备案回执》的, 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 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未经审批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所列的限制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的, 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 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所列的禁止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的, 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 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逃避、拒绝或以其他方式阻挠商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 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可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有关工作人员在备案或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实施前商务主管部门已受理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事项, 未完成审批且属于备案范围的, 审批程序终止,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按照本办法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条外商投资事项涉及反垄断审查的, 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外商投资事项涉及国家安全审查的, 按相关规定办理。备案机构在办理备案手续或监督检查时认为该外商投资事项可能属于国家安全审查范围, 而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未向商务部提出国家安全审查申请的, 备案机构应及时告知投资者向商务部提出安全审查申请, 并暂停办理相关手续, 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商务部。
第三十二条投资类外商投资企业 (包括投资性公司、创业投资企业) 视同外国投资者, 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三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投资者投资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 参照本办法办理。
第三十四条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仅投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对香港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 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仅投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对澳门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 其公司设立及变更的备案按照《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办理。
第三十五条商务部于本办法生效前发布的部门规章及相关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六条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机构依据本办法第三章和第四章, 对本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遵守本办法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摘要:资本投资效率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而高层管理者作为公司资本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和实际执行人,其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资本投资的效率,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外在治理机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都一直缺乏实证检验。文章以我国沪深A股2007年~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我们考察了管理者能力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他们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能力强的管理者会增加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倾向,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抑制管理者能力提高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关键词:管理者能力;过度投资;机构投资者;投资效率
一、 引言
资本投资效率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已有文献从董事会结构(Chung & Ding,2011;陈运森和谢德仁,2011等)、股权结构(Goergen & Renneboog,2001;简建辉和黄平,2010等)、管理层激励效应(Aggarwal & Samwick,2006;詹雷和王瑶瑶,2013等)等内部治理机制和产品市场竞争(Srinivasan & Jagannathan,1999;刘凤委和李琦,2013等)、负债融资(Ahn et al.,2006;黄珺和黄妮,2012等)等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过度投资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纵观已有的文献,研究大都假设高层管理者是同质无差异的,而现实并非如此。管理层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谢建等,2015),决定着企业投资的规模、方向及方案的选择(潘前进,2016),其资产管理运用能力的高低无疑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效率。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缓解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约束管理层的自利行为(Jensen,1986)。机构投资者已逐渐发展为我国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以其规模化、专业化和独立中介的特性,逐渐发挥出监督公司投资决策,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金玉娜等,2013)。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及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企业重要人力资源的高层管理者对过度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机构投资者在管理者和企业利益博弈的过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与已有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将公司过度投资的研究框架中加入了公司高层管理者,探讨了其运用既定资源创造产出的能力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第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管理者能力的增强,企业过度投资的倾向更加严重,而机构投资者能减弱能力强的管理者过度投资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层管理者、机构投资者及过度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过度投资。资本投资有效与否,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在新古典经济框架下,公司的资本投资效率是和最大化、最优化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现实世界中资本投资效率与否深受代理问题和不对称信息的影响(Stein,2003等)。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是由包括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共同组织,契约是各利益相关者联系的纽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不对称信息等市场缺陷的存在,再加上高层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使得管理层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其他原因投资NPV<0的项目,从而产生过度投资,降低公司的资本投资效率,损害了公司的价值。而信息不对称性的降低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信息的不对称性越低,公司经理的自利行为越易受到更有效的监督,越有助于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已有文献基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表明管理能力高的管理者能缓解公司信息的不对称性(Panayiotis et al.,2013;Cornaggia et al.,2014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加剧了公司之间的竞争。而能力强的管理者能更透彻的了解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更迅速的掌握和处理信息,更准确的研判投资项目,降低投资NPV<0项目的概率,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假设其他条件相同,能力强的管理者能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2. 机构投资者对管理者能力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关系的影响。理论界的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独立中介的特征,有动力和能力对公司的治理机制产生重要作用。首先,机构投资者投资的资本都是从资金持有人中募集而来,一旦投资收益较低,就会面临资金赎回的压力。这种机制能约束机构投资者,使其有动力监督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计方和刘星,2011)。其次,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规模优势,持股比例相对较大,其监督的边际成本递减,使其有能力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再次,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性的投资机构,拥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财务分析人士,在信息搜集、加工处理、投资决策运作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可在投资项目的评估与抉择时,提出自己的专业建议,防止公司投资于NPV<0的项目而造成过度投资。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假设其他条件相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大将加强能力强的管理者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
三、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07年~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在研究过程中,对初始成本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及被ST、PT 等特殊处理的公司;(2)剔除了已退市及交叉上市的公司;(3)剔除了数据有缺失的公司;(4)剔除了样本量较少的印刷业和其他制造业公司。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均1%缩尾处理。
2. 变量定义。
(1)过度投资(Oinv)的度量。借鉴Richardson (2006)模型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现有的研究文献,本文用如下模型估计公司的预期投资水平:
Invi,t=?琢0+?琢1Growi,t-1+?琢2Levi,t-1+?琢3Cashi,t-1+?琢4Sizei,t-1+?琢5Agei,t-1+?琢6Retsi,t-1+?琢7Invi,t-1+?撞Year+?撞Ind+?着t(1)
其中:Inv为公司的投资水平;Grow为销售收入增长率;Lev为资产负债率;Cash为企业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Size为资产总额的对数;Age表示企业上市年限;Rets为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回报率。模型(1)的残差为正表示过度投资,用Oinv表示。
(2)管理者能力(MA)的度量。管理者能力是指高层管理者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公司既有的资源创造产出的能力。Demerjian等(2012)先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计算出企业全效率,再对之进行分离出管理者影响部分的方法,由于简单直观,又能对每个公司每年的管理者能力进行计量,已被很多文献采用(Cornaggia et al.,2014等)。该方法首先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行业计算单个公司的全效率值,如模型(2)所示。然后,对公司效率值进行Tobin回归,如模型(3)所示。由于公司效率不仅受管理者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公司其他因素的影响,把其他主要因素的因素分离出去,剩下的就是管理者能力的影响,即管理者能力。
maxv?兹=■(2)
其中,?兹为公司既定资源转化为最大收入的全效率值;Sales为公司销售收入;COGS为公司销售成本;PPE为公司净资产、产房及设备;R&D为公司净研发支出;SG&A为公司销售及管理费用;Inta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净值。
FE=?琢+?茁1Size+?茁2MS+?茁3FCFI+?茁4Age+?茁5BSC+?茁i?撞Year+?茁j?撞Industry+?着i,t(3)
其中:FE为公司效率,即模型(2)中的?兹值;Size为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MS为公司的市场份额,FCFI为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虚拟变量,自由现金流量非负为1,否则为0;Age为公司上市年限的自然对数;BSC为公司经营分部的自然对数。残差ε为公司管理者能力,用字母MA表示。
(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SH)的度量。随着中国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在公司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文献研究表明,基金公司(姚颐、刘志远,2009)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孙立、林丽,2006)与上市公司业务联系较少且投资决策比较独立,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而信托投资公司、券商、保险公司等与上市公司业务联系较多,难以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钱露,2010)。故本文选取基金公司、QFII持有的A股比例之和作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代理变量。
(4)控制变量。参照现有实证研究(李青原,2009;Biddle et al.,,2009;Habib,2014等)的模型设计,本文选取资产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自由现金流量(Fcf)、总资产收益率(Roa)和高管薪酬(Pay)作为实证检验模型的主要控制变量。
3. 模型设计。为检验研究假设,借鉴Habib(2014)等的研究,构建了回归分析模型(4)。同时,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潜在的同期性偏见,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采用滞后1期的指标进行多元回归。模型具体如下:
Oinvi,t=?琢0+?琢1MAi,t-1+?琢2MAi,t-1×ISHi,t-1+?琢3ISHi,t-1+?撞Controlsi,t-1+?着i,t(4)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1是各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知,Oinv的最小值是0.000 006,最大值是0.435,均值是0.059,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中过度投资的程度差异很大。管理者的能力(MA)的最小值为-0.898,最大值为0.419,均值为0.002,说明公司中不同的管理者运用公司既有资产创造产出的能力有显著差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并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持股(ISH)的最大值为0.896,均值为0.079,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的比例相对较小,并且不同公司之间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比例差异非常大。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ev)的均值为49.4%,表明样本公司平均负债水平较高。高管薪酬(Pay)的最大值为15.558,最小值为11.49,表明高管薪酬的差异都很大。最终控制人性质state的均值为67.07%,说明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过度投资的比较高,而非国有的比例相对较低。
2. 回归结果分析。表2列示了管理者管理能力、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从中可知,在全样本、国有控股或非国有控股子样本中,滞后一期的管理者管理能力(MA)与当期的过度投资程度分别在5%、10%和5%的显著水平下为正,这表明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显著的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倾向,假设1没有得到支持。原因可能是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更强的动机和机会构建“企业帝国”(Jensen & Meckling,1976);而管理能力强的管理者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强(何威风、刘巍,2015),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其构建“企业帝国”的能力。管理者能力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交叉项系数均为负,且分别都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抑制管理者过度投资的行为,提高公司资本投资的效率,假设2得到支持。控制变量中,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回报率均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自由现金流量越高、总资产回报率越高的公司越易发生过度投资行为;而高管薪酬与过度投资显著负相关,说明高管薪酬的提高能有效的抑制管理者过度投资的倾向,提高公司资本配置的效率。
3. 稳健性检验。为检验研究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1)重新界定了第t年的资本投资量。参照童盼和陆正飞(2005)、陈运森和谢德仁(2011)等的做法,第t年的资本投资量用经期初平均总资产标准化后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的净值变化量之后来衡量,重新计算投资效率并进行估计,回归结果没有实质性变化。(2)把Richardson(2006)模型计算出的残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等分为三组,取最大的一组为过度投资组重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没有实质性变化。这些测试表明上述结论是稳定可靠的。
五、 研究结论与启示
公司的投资效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高层管理者作为公司资本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和实际执行人,其管理能力的高低如何影响资本投资的效率,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外在治理机制能否发挥作用都一直缺乏实证检验。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2007年~2013年间过度投资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管理者能力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他们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力强的管理者会增加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倾向,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抑制管理者能力提高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企业过度投资、管理者能力及机构投资者之间关系的文献,也对深化企业当前改革有很大启示。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增强对公司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机制,高效的监督体制和公开、合理、竞争性的管理者聘任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国企混改,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以规范管理者行为,提高企业资本投资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Jensen M C, Mc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2] 陈运森,谢德仁.网络位置、独立董事治理与投资效率[J].管理世界,2011,(7).
[3] 何威风,刘巍.企业管理者能力与审计收费[J].会计研究,2015,(1).
[4] 潘前进,管理者能力、产品市场竞争与真实盈余质量[J].现代管理科学,2015,(1).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号:2014-CXTD-10);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号:15240041053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71573086)。
作者简介:潘前进(1978-),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金融理论与实务;李晓楠(1990-),女,蒙古族,河南省叶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学。
【颁布单位】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经贸委\国家档案局
【颁布日期】 19951229
【实施日期】 19951229
【章名】 全文
第一条 为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 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维护企业 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 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是指外商投资企业筹建以来的各项活动中 形成的对本企业以及对国家、社会具有利用、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不同载体形式)。
第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属企业所有,受国家法律保护。企业承担 保护档案的义务。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 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工作,是国家全部档 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有关法律、法 规,建立健全本企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统一管理本企业的档案,并对本 企业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加强对其档案工作的领导,把企业档案工 作列入企业管理计划,并确定管理档案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企业的档案工 作。
负责管理档案的人员应有档案专业知识、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
各级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有权对本级行政区域内 或本系统、本行业的下属外商投资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承担 有关服务工作。
第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
1.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的申请、审批、登记以及终止、解散后 清算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章程及投资各方签订的合资、合作合同);
2.董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形成的文件材料;
3.财务、会计及其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
4.劳动工资、人事、法律事务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
5.经营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
6.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
7.产品生产方面的文件材料;
8.仪器、设备方面的文件材料;
9.基本建设方面的文件材料;
10.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方面的文件材料;
11.教育培训方面的文件材料;
12.情报信息方面的文件材料;
13.中共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文件材料;
14.其它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第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各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原则上由本部门负责立 卷和归档,按本企业的规定,定期向档案部门或指定的部门移交,任何个 人不得据为已有。
第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所形成的档案参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国际先进 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
第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有库房和必要的设施及保护设备保管档案,确保档案的安全。暂不具备档案安全保管条件的企业,可委托主管部门 或当地国家档案馆代为保管。档案代管单位必须保障代管档案的安全,做 好代管档案的所有者利用档案的各项服务工作。
第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根据档案的实际价值和国家有关规定,编 制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保管期限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具有长远查 考利用及研究价值的永久保存;在一定时期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长期或短 期保存;凡是介于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档案,其保管期限从长。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对保管到期的档案应当进行鉴定。鉴定工作 由企业负责人、专业人员和档案人员组成的鉴定小组负责,直接对档案进 行鉴定。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列出销毁清单,报经董事会审批后销毁,销毁清单永久保存。其中,会计档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 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中外各方都有利用档案的权利,应当建立 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利用制度,防止失密和泄密。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执行公务需要查阅企业档案时,企业应予提供。
第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终止、解散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 作经营企业的档案交由原中方合资、合作者妥为保存,或向当地国家档案 馆移交。外资企业的档案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外资企业延长期限、分立、合并或其它事项变更的,该企业的档 案向变更后的企业移交。
2.外资企业期满或依法宣告破产的,该企业的档案按第十一条规定 执行。
3.外资企业因违反法律、行政规章被依法责令关闭的,按照有关机 关的决定处理。
4.原企业根据需要可保存有关档案的复制件。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或处罚 ;造成损失的,根据档案的价值和数量,责令赔偿;构成犯罪的,应当依 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损毁、丢失或擅自销毁应当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和档案的;
2.涂改、伪造档案的;
3.私自出卖、倒卖档案的;
4.擅自占有和非法携带档案出境的;
5.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
第十五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者 个人在中国大陆举办的企业比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家档案局负责解释。
1、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
总投资5亿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审查,合同、章程由商务部审查,分别报国务院审批;
(依据:国家发改委[2004]1927号文)
总投资(包括增资)1亿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合同、章程由商务部审批;
(依据:国发[2004]20号)
总投资(包括增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省发改委(省经委)审批,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合同、章程由省级商务部门审批,报商务部备案;但该限额以上涉及国家综合平衡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仍要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合同、章程仍要报商务部审批;
(依据:国务院[2002]346号令;国发[1999]73号文;计外资[1999]2147号文;[1999]外经贸资发字第615号文)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省政府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到各设区的市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但国家对审批程序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委托各设区的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审批总投资(包括增资)5000万美元(不含)以下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
委托太原市审批总投资(包括增资)1亿美元(不含)以下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不含)以下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
(依据:晋 发[2006] 号)
2、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
总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审查,合同、章程由商务部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依据:国家发改委[2004]1927号文)
总投资(包括增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申请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合同、章程由商务部审批;
(依据:国发[2004]20号)
总投资(包括增资)5000万美元以下(不含),项目申请报告由省发改委、省经委审批,合同、章程由省级商务部门审批;地市级发改委、经委商务局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不享有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
(依据:国务院[2002]346号令)
3、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项目
涉及配额、许可证的外商投资项目,在批准项目申请报告之前,须先向商务部申请配额、许可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或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增资减资、转股、合并)事项,由商务部审批。
(依据:国务院[2002]346号令;国发[2004]20号文)
4、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项目
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法规规章规定审批。没有专项法规规章的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由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及要求进行审批,报商务部备案。
信用。从国外企业发展经验来看, 商业信用被大量使用, 成为企业间最大的短期资金来源。随着商业信用发展, 买卖双方开始将商业信用票据化。商业信用票据化, 有利于防止企业间相互拖欠, 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可以协调企业季节性产销矛盾。另外, 中小企业可以凭票据向银行贴现, 可得到资金, 有利于中小企业突破资金的束缚, 扩大生产和销售。
四、结论
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不相同的定义, 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 成为“新现象”。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发展中国家认为, 来考虑问题, 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和行业的讨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融资困难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成为经济理论界的难题, 世界工业和政府相关部门, 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重量。在美国, 从银行信贷渠道的小企业至少20获得间隙所需资金。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根据自己的情况, 很多国家的政府, 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 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 融资和发展。在这些国家或地区, 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已得到有效缓解, 并没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必须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因此, 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娅.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2]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凤.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刘文.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国际经验比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5]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6]陈淑君.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7]王国刚.中国创业板市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陆立军、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与对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 .
[9]俞建国.国小企业发展战略.北:人民出社, 2012.
[10]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11]C.巴罗.小型企业.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6) .
[1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玉娟,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学、管理学;曹杰,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 会计专业;席爽, 国营沈阳无线电厂, 会计师。
1002总01第3年7094期期
■王迪代维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激烈, 很多弱势企业也都被淘汰, 有些企业在被淘汰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需要严重的经济问题, 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活动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 就是把企业的资本投向蕴含着高失败几率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领域, 其目的是能够尽快的把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 通过这样来获得更高的利益。
一、企业风险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风险投资要素单一。
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时, 普遍都只是认为只要是高成本的投入, 就一定会有高利益, 甚至会认为只有高投入才会产生高利益, 这样就忽略了那些投资资金少但是却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项目, 而企业的被投资方也有这样的心理, 盲目的把项目做大, 认为只有把项目做大才能够吸引资金。
2. 风险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决策时, 总是不能够在决策前进行科学周密的调查工作和项目可行性分析, 使得投资的项目不能够拥有科学的依据, 理性的决策才是风险投资的基本前提, 在进行风险投资前是需要对项目经过各个方面的科学周密的调查的, 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各个被投资企业也只是盲目夸大项目的收益性, 而不能够给出对于项目的精确的风险分析, 投资企业也受到高收益的迷惑, 非常容易忽略风险, 面对风险的时候也不能够引起重视, 对风险也不能够拥有必要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盲目的进行投资, 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风险投资的态度就不明确, 认为企业的风险投资本身就必须要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性, 所以在风险投资中的失败率也非常高。
3. 风险投资管理水平较低。
操作性强是企业风险投资的突出特点, 所以说, 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以后要不断的加强对于项目的管理, 但是目前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以后普遍都存在这投入后不能够正确的管理以及管理制度不全面等问题, 并且为了要加大利润, 而把投资项目的行业领域拓宽, 这样反而更加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 更加加大了风险。并且, 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监控不能够进行日常统计和深入分析, 而仅仅是满足于表面的数据, 导致了投资企业不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从而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非常大的潜在危机。
4. 风险投资外部环境不足。
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不足主要体现在了政策、体制和市场环境存在不足。首先是我国对科技投入程度不够。对科技投入所需的经费需要经过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层层审批从而进行分配, 科研工作和商品化的生产严重脱节, 并且我国一直缺乏对发展风险投资的鼓励措施, 对相关发展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不明确。同时, 对风险投资的扶植政策, 高科技企业税收以及出口的优惠方面距发达国家有着相当的差距。
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5. 风险投资缺乏专业人才。
企业若进行风险投资, 那是必须依靠复合型专业类人才, 这些人才既要擅长管理, 又要专业知识过硬。这些人才素质的高低会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家比较稀少, 真正懂得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的专家更是稀缺, 因此我国应亟需培养此类人才。
二、企业风险投资管理的对策
1.注重风险投资要素的集成化。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 必须要有具有投资价值和市场前景的技术或产品, 这样风险投资公司才能够根据企业这些具有投资价值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技术进行融资和投资, 以期获得超高的回报和资本膨胀, 所以, 在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 有价值的技术或产品才是企业风险投资的第一要素。与此同时, 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 因为科技产品专项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是需要大量资金的, 而且在生产力扩张和产品实现市场的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来投入。
2.提高风险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的风险投资是一个群体性的决策, 个人的决策使具有很大的风险的, 所以, 企业在风险投资决策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一个人专断独行, 另外, 要进行对市场和技术的调查, 对风险投资的项目进行细致的调研工作, 让风险投资的决策能够建立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在调研的评价中, 要请风险投资公司和财务以及法律上的专家来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调查评估, 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3.提高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水平。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的风险投资管理体系, 风险投资体系在运作的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的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高科技企业能够更好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投资的管理体系, 其内容要包括监管对象, 监管主体, 监管要点和监管内容等, 其次, 要强化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监管, 其根本上是在于国家政府部门对于金融活动的监管, 在国际上,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所以企业风险投资的监管模式也是不同的, 大体可以归纳为自律型, 中间型和集中型, 我国风险投资的总体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属于集中型, 但是我国金融投资者的发育不是很成熟, 而且投资者的自身自律性也是比价差的, 所以, 我国对于风险投资的监管模式比较适合集中性的监管体制, 对于风险投资业的监管自然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4.改善企业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要改善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 首先就要充分的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来对风险投资的收益和收入给予减税的优惠, 政府可以放宽企业股票的发行条件, 可以制定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规划等, 新成立企业的股票发行和股票上市将会成为我国风险投资制度确立的关键, 只有这样, 风险投资者才能够把从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收益和回报, 所以, 应该结合我国正在实行的各项开发性计划从而制定出针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指导计划, 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面支持, 同时, 要和国家专门进行科技研发的部门进行配合。
要改善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 其次就是要营造完善的市场上的环境, 要实现市场环境的规模化扩张, 并且要让风险投资也形成规模化, 政府要就要积极的推进技术市场的发育, 要更好的促进科技资源进行流动, 这样能够让技术的提供者更快的为市场提供出先进的新技术商品, 能够使企业成为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主体, 所以。政府应该要努力的规范好正确市场交易的秩序, 要加大力度的培养进行长期投资的观念和机构投资的主体。
5.加强企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投资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 要建立起一个有序竞争, 充分流动的人才市场。
首先, 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培养具有保险、管理、金融、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 以及能够进行预测, 处理和承受风险的人才, 这样才能够适应风险投资的发展, 在高等的教育当中, 要改变本科专业设置过细的情况, 要培养出跨学科, 夸专业的具体复合型能力的专业人才, 此外, 也可以外进国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 这样也能够快速的弥补我国的风险投资人才紧缺的情况。
其次, 要完善并且统一社会的保证体系, 过去我国由于缺乏对于住房, 养老, 事业等社会保证的体系, 让很多的专业人才不能够流通, 无法满足风险投资对于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也得到了很好的小树, 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负担, 能够让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 从而为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充分流动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第三, 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 在风险投资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企业的工人和技术专家都能够拥有企业的股权, 风险企业的利润和发展和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薪酬是紧紧联系的, 通过这样的激烈制度, 能够更好的刺激风险投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才能够更好的吸引优秀人才并且更好的激烈他们努力工作, 从而推动风险投资的成功。
三、总结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经济观念更是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之中, 然而, 风险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因此, 要寻找到我国企业在风险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要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风险投资管理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 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投资管理意识, 要提高管理的水平, 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在风险投资中的风险, 从而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摘要: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就是通过企业对风险的衡量、识别和控制, 使企业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将投资过程中所会遇到的风险和各种不利的后果降到最低限度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 本文通过对企业风险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解决企业风险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更好地规范企业在风险投资中的活动, 为企业创造更多了利益。
关键词:企业,风险,投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军.风险投资业发展对策初探[A].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上册) .2001.
[2]窦雨.风险投资管理及控制工作的落实开展[J].商情.2011 (33) .
[3]罗煜.刘德业.加强投资管理减少企业风险[J].文教资料.2006 (29)
[4]韩萍.穆杰.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理论界.2006 (01) .
[5]谭红秀.浅谈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协论坛.2007 (07) .
[6]孔祥威.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管理面临的困难与建议[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 (06) .
[7]史永胜.浅析如何加强我国企业风险投资管理及其发展意义[J].会计师.2012 (08) .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国际经验;启示
一、 引言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是指基金管理人与被投资企业签订协议后,从私募股权基金向被投资企业注入资金后直至私募股权基金退出被投资企业的期间内,基金管理人参与被投资企业董事会、追踪监控企业的行为以及提供各种管理上的帮助以实现价值最大程度增值、防范风险的行为。那么,投资后管理与被投资企业绩效有何关系呢?本文拟通过整理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总结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与被投资企业绩效:国际经验
1. 企业黑箱视角。所谓企业黑箱视角,是指将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企业视为黑箱,研究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后管理和被投资企业的公开上市价格、股票回报率以及投资回报率之间是否正相关,从而判断基金管理人的参与管理活动是否对被投资企业的价值绩效产生积极作用。目前国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后管理对被投资企业具有积极意义,基金管理人的参与管理活动提高了被投资企业公开上市后的经营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如表1所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企业与无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企业在市场绩效方面并未有实质差别,如表2所示。
2.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主要研究私募股权基金哪些投资后管理行为积极作用于被投资企业的成长,而非单纯地将被投资企业视为黑箱,简单研究投资后管理与被投资企业绩效的关系,具体如表3所示。这种分析方法也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后管理是被投资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被投资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投资后管理可实现知识共享、整合或接近关键资源、缩短企业产品市场化时间,从而增加被投资企业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被投资企业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绩效,他们质疑投资后管理是否真的能为被投资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从而提高被投资企业的绩效,具体如表3所示。
三、 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的启示
1.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私募股权基金有效的投资后管理,应能够支持被投资企业,研究和协助规划发展战略,帮助优化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构建最优的公司架构、透明规范的财务体系和业绩评价体系,以促使目标企业迅速发展,实现投资增值。而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后管理远未达到上述目标,投资后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笔者认为,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还跟不上资金规模膨胀的速度,专业的人才更为匮乏。其次,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具有地域性,导致其规模较小,且缺乏统筹规划和风险的合理分散,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而能够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私募股权基金更是少之又少。其三,因Pre-IPO盈利更可观,大量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侧重于对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无心提供有益的决策意见和增值服务。其四,我国募股权基金一半以上具有政府背景,其运营体系受到行政关系的干扰,导致决策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并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其五,我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多数未建立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业绩作为对目标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重要考核指标,也为在投资协议中就资金使用的监管、优先股权、一票否决权、明确股东派生诉讼权等权利进行明确规定。
2. 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的启示。国内关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绩效的研究比较少。龙勇、庞思迪和张合(2010)针对投资后管理中的两种主要形式——项目监控和增值服务,研究了两者对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股权结构、约束激励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认为项目监控和增值服务都对企业董事会、股权结构、约束激励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孟卫东、江成山和刘珂(2009)认为基金管理人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最终是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通过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投资后管理通过提升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转化能力等方面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分析框架。
综合国内外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与被投资企业绩效的关系,笔者认为值得国内私募私募股权基金借鉴的主要在于管理体制创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深化管理对象。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后管理,其核心是对企业家的监管。由于企业家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本,具有独特的属性:低担保性、高专用性、强显示性、可抵押性。因此,投资后管理不仅要考虑对企业家的激励,也要实施严格的监控和约束。笔者认为,基金管理人要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发展阶段,结合企业家的特性,设计合理的机制。对于处于早期阶段的被投资企业,由于企业家拥有较高的股权,其努力程度的收益大部分归其所有,但担保能力却不明显不足,造成激励与风险承担的不对称,此时,基金管理人必须通过提高最终控制权,保证被投资企业的利益高于企业家的利益,以降低投资风险和损失。随着被投资企业的发展,企业价值不断提高,企业家的能力不断显现,担保能力亦不断提高,基金管理应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整体运营状况、企业家的能力动态调整控制权,在对企业家进行良好激励的同时,对其严格的监控和约束。
2. 创新管理手段。笔者认为,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安排是基金管理人投资后管理机制最核心的手段。通过合理治理机制,使基金管理人企业家之间的重复博弈形成最优的博弈结果。基金管理人可通过契约的设计,实现控制权的逐步、分层次转移。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对企业的激励约束的创新手段有如下几种:(1)以可转换证券的投资工具。可转换证券等投资工具是一种严格的控制权激励,可促使企业家将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企业,促成经营目标,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和企业家的效用最大化;(2)分阶段投资策略。基金管理人可根据项目的进展判断企业家的努力水平选择追加投资还是终止后续投资,以减少企业家试图对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行重新谈判的机会主义行为;(3)创新激励性报酬的形式。笔者认为,以股票赠与和股票期权(如对赌协议)为主的激励报酬形式可实现基金管理人与企业家的利益高度趋同,降低委托代理中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4)退出约束。基金管理人可以要求在被投资企业业绩低于预期目标时将前期投资以预先设定的价格回售给被投资企业。这种形式不但会导致被投资企业的资本数额减少,而且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影响被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后续融资,从而对企业家的努力水平产生市场约束。
3. 创新激励方式。由于基金管理人与企业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他们之间所签订的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单纯的显性激励或隐性激励都不足以形成对企业家的强而有效的激励,而只有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的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激励目标。在显性激励方面,笔者认为,可通过被投资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以及薪酬结构最为重要。一方面,基金管理人应根据项目的发展和业绩,动态调整被投资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另一方面,可按照企业家的经营业绩连续支付薪酬,这不但可有效提高企业家的努力水平,亦可为基金管理人提供激励与约束企业家提供手段。在隐性激励方面,主要包括相对业绩激励和声誉激励机制。前者通过过滤企业家补课控制的经济环境因素,评价其经营绩效,以间接考察基金管理人关心的企业家的努力程度、智力因素、诚实和创新能力。后者通过利用市场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以其前期的业绩为依据,驱使企业家根据其人力资本、潜能,提高声誉,以在融资过程中处于有利竞争地位和获得更强的谈判力量。
参考文献:
1. 安国俊,李飞.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发展思路.中国金融,2011,(1).
2. 黄亚玲.私募股权基金文献综述.国际金融研究,2009,(3).
3. 贾宁,李丹.创业投资管理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11,(1).
4. 李琼,周再清.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风险成因及其管理对策.金融经济,2011,(6).
5. 刘二丽,崔毅.风险投资后管理与被投资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07,(8).
6. 龙勇,庞恩迪,张合.风险资本投资后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
7. 孟卫东,江成山,刘珂.风险资本投资后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3).
8. 彭飞.风险投资后管理概念辨析及分类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6).
9. 彭飞,汤海溶.风险投资家投资后管理效果研究综述.探索,2010,(4).
10. 朱奇峰.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理论、实践与前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1. 郑德程,欧阳铭,孙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研究——以金融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新思路.金融发展评论,2010,(8).
12. 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3. 张亦春,郑振龙,林海.金融市场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林木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生。
第一条 为指导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下统称外商投资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规范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办法,使其工资收入合理、适度的增长,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职工。
本办法所称高级管理人员,是指正副总裁或正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参与日常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
本办法所称实得工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资金、津贴、补贴等全部工资性收入。
第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据本办法,自主确定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成立时的平均工资水平,由董事会按照不低于当地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予以确定。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应在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应根据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并参与当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资指导线等,由董事会确定或通过企业集体协商确定。
第六条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没有外方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或外方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不由企业支付的,其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实得工资收入管理办法。
第七条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方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由企业支付的,其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名义工资与实得工资收入的管理办法。
第八条 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名义工资由企业董事会根据同工同酬的原则,比照外方高级管理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予以确定。
第九条 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实得工资收入由中方投资单位商中方企业主管部门,根据本企业内部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和本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实现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以及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第十条 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名义工资与实得工资收入的差额部分,用于合资(合作)企业中方职工的企业补充社会保险、职工福利和住房基金,并由企业工会监督使用。
第十一条 未在企业担任实职的中方正副董事长、董事,不得从该企业领取任何工资性收入。
中方正副董事长、董事由中方投资单位按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国有财产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考核、监督、奖惩。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总额、平均工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的工资收入报中方投资单位、中方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劳
动行政部门备案,其中,外方人员的工资收入部分单列。
第十三条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名义工资和实得工资收入管理办法的,按实得工资收入依法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
第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使用《工资总额使用手册》,如实记录企业工资收入发放情况。
第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劳动工资统计,并向所在地区劳动行政部门、统计部门报送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第十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中外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劳动部备案。
【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11-07
外商投资企业合同范本06-11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条件和程序07-13
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成员变更程序09-19
《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10-27
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解析10-24
福建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管理暂行办法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