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电影《地雷战》观后感(共10篇)
今天,我观看了《地雷战》这部经典的革命电影。它记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利用地雷巧妙地与敌人做斗争。
1942年鬼子又来扫荡了。
民兵当然尽力抗衡,但鬼子人多,民兵人少,鬼子武器好,民兵武器差,就是钢枪和铁地雷也是寥寥无几,更别说大-炮什么的了。不过,虽然铁地雷没有,但就象歌里唱的那样“没有铁地雷就造石雷呀,没有炸弹自己碾呀!”民兵们开始自己造起了地雷。更重要的是:民兵们还给各种雷取了很多有意思的名字呢!有——“踏雷”:一踩上去就炸;“绊雷”:一绊上就炸;“子母雷”:把手榴弹放在地雷上,专炸骑兵和行军大队;“碎石雷”:放上炸药,盖上木板,再在外面放上石头,专门用来封锁要地,也叫天女散花;“连环雷”:用几根铁丝把地雷串起来,专炸行军大队;“真假雷”:上面放假地雷,下面放真地雷。用雷主任的话讲:“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死雷活用,到处开花!”
光是地雷战还不够,民兵用麻雀战结合地雷战,把鬼子弄得晕头转向!敌人为了防护,还搬来了工兵,拿着一个只要是金属都测得出来的探雷器,把民兵埋得雷都挖了出来。他们杀人,放火,毁了我们的家园。于是,我们又发明了“飞雷”和“头发丝雷”。“飞雷”到处都可以用,到处都可以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头发丝雷”又称“神经过敏雷”,敌人的探雷器一碰到,就爆炸!
鬼子还不甘心。1944年,民兵和鬼子又进行了更大的战斗!于是民兵用“钉子雷”封锁公路,用“天雷”封锁森林,又用“土水雷”封锁河道。但是,卑鄙可恶的鬼子把村民抓去,让他们领头去踩自己埋的雷。
这可怎么办呢?哈,这可难不倒聪明的民兵,他们又发明了“蝎子雷”,“蝎子雷”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踩着不炸,而引爆了后面的雷,专门对付狡猾的鬼子。这样一来,鬼子走到哪里都有地雷,东一个地雷,西一个地雷,炸得鬼子落花流水,屁滚尿流。剩下的刀枪之战,鬼子必然敌不过民兵,民兵最后终于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电影结束了,可我还未回过神来,仍然沉浸在那胜利的喜悦中。战士们的壮举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国庆节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盘电影《地雷战》的VCD光盘。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的在电视上放了起来。整整一个下午,我在反复的看着这部电影。电影那紧张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
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就是《地雷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抗日时期最艰苦的年月,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强盗斗争的故事。
那一年赵家庄的民兵赵队长刚学会了使用地雷的本领,当时的黄村还是鬼子一个重要的据点,鬼子还在黄村的周围设了很多据点。弄得赵家庄人心惶惶,都逃进山里了。
“我们”准备用地雷和敌人作战,并准备抢敌人的枪。赵家庄联合其他村子用地雷和鬼子作斗争,并趁敌人被地雷炸的时候趁其不备抢了敌人的枪。这时,“我们”的地雷不够用了,上级发了一些铁雷,“我们”还造了石雷…,又给地雷的打法取了很多名字,如子母雷、连环雷、碎石雷…赵队长还把碎石雷叫做天女散花。
日军调集工兵用了金属探测器,“我们”绞尽脑汁又发明了一种专门对付金属探测器的雷,这种雷十分敏感,只要日军一碰马上爆炸。有一次日军来了,“我们”用了新发明的雷:头发丝雷。“我们”果然再一次炸了日军。后来,日军来偷雷,想搞清雷的结构。“我们”特意给了他们一个延迟爆炸的雷。为了避免踏雷,敌人又想出了一条更毒辣的手段,这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跟在后面。为了不伤害群众,“我们”发明了“长藤雷”,前面的群众走后,埋伏的民兵迅速引爆地雷,就这样,敌人被炸,老百姓却安然无恙。“我们”又让其他村的老百姓掐断敌人供给,并教他们埋地雷。
就这样,敌人陆地运粮被地雷炸。海上运粮被民兵发现,民兵又用水雷炸。空中运粮矮了怕被攻击,高了又不能运,运来的大部分都投到民兵那里去了。从此以后,日军天天被炸,死伤无数。最后,民兵们终于获得了胜利。
这时,电影结束了,可我还未缓过神来,依旧沉醉在民兵用地雷炸鬼子的场面上。《地雷战》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他们使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特别佩服他们,因为他们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才能有我们现在美好的日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1], 我国基本步入小康社会, 物质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 国家形象问题成为了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国家形象按语素分类属于复合词, 形象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文艺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等。”西方学者形象界定为:“形象是指人们所出游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李寿源教授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2]杨伟芬教授认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3]解释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国家形象是一个交叉学科中的复合词, 媒体人更偏向把国家形象归入媒介社会学的范畴, 因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必将通过传播, 传播就会通过大众媒介, 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 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影中国家形象更像一个文化符号——能够展现民族素养和文化风貌的特色符号, 如提到德国大家就会对其国家形象产生“严谨”的心理认同;提到英国便会有“绅士之都”的既定印象;而法国则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即使是给我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剖腹自尽的“武士道精神”都在电影中有所呈现。所以电影中国家形象是具有“可塑性”和“重塑性”的, 那么如何在电影中建构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以便于在国际公共关系中趋利避害, 影响外国对我国的认知和政策发挥积极作用是有重大实际意义的。
“建构”一词则是来自建筑学, 原意是指对结构 (力的传递关系) 和建造 ( 构件的相应布置) 逻辑的表现形式。后来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领域中延伸使用。在传播学领域内, 建构一次指文本创作者通过对文本元素的选择运用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间的有序排列来表达特有的含义。就电影作品而言, 建构一词撤了设计文本创作者和电影制作者通过作品可以构建国家形象之外, 还涉及作品的其他属性为国家形象带来的正或负面的影响。
二、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问题:风险与机遇同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 《渔光曲》的上映轰动一时。现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必然会带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和转型, 直接影响和推动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倾向和整体风貌的改观。题材的开放和电影类型的丰富给我国抗日题材影片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因此许多反应社会生活, 政府形象的抗日题材电影大量涌现。
“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报》 ( 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 于1896 年10 月17 日登载的一篇文章, 李小龙1972 年主演原创电影《精武门》中国人不是病夫。引得数亿中国人热血沸腾。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总是自觉地承载着传播文化塑造形象的功能, 它一方面以某种方式承载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记忆, 另一方面又滋长了人们对于国家想象的多重可能性。同时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方面电影是具有主动性的传播方式, 在国家形象展示上是掌握主动权的, 即想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给世人, 而不是被动的被观看, 被发掘。另一方面, 电影是有着娱乐功能的, 让观影人群无抵触心理、敏感性是非强制性的传播行为, 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色戒》中加入了“性”的色彩, 但实质上是抗日题材电影作品。在满足人们猎奇心理和窥探欲的同时无形地将日本曾侵略中国这一事件点明, 并反映了以“王佳芝”为代表的抗日积极分子勇于斗争的形象。1997 年香港回归至极, 谢晋塑造了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的的荧幕形象, 拍摄了影片《鸦片战争》, 实质上是对“东亚病夫”国际形象的反驳。但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上也有一些弊端: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会给国家形象塑造蒙上非理性的色彩, 甚至是扭曲世人对一国形象的认知。还以《色戒》为例, “性”元素是这个影片的亮点却也是它的败笔。过多对“性”的表现难免让人误以为中国国家文化流于低俗和媚俗。
三、没事不惹事, 来事不怕事:爱好和平但不畏强权
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 外交政策的制定无形中给抗日题材的电影作品增加了桎梏, 但正因为这些, 使中国人的心态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 让中国人能够用更新的眼光和更平和的心态去审视抗日战争的历史。也是的中国人的心态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虽然因为钓鱼岛事件和日本高层惨败靖国神社等事件让中日关系依旧变得非常紧张。但中国电影人抛开了往日的非理性的民族情绪, 对以往抗日题材电影中对日本人过度的魔鬼化和愚蠢化提出了批判性思考。战争的双方——中国人, 包括中国的军队和平民, 和日本人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他们开始丰满起来, 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尝试用一些种新的视角去呈现历史、展示国家形象。
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尽管与我国国家的实际形象不符, 但其出现就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抛开其中的政治图谋不谈, 中国以科技和人才为基础, 以经济和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让原本“养尊处优”的强盛国家不得不有所忌惮。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之际的大阅兵更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军事国防实力, 实力的增强会让世界有所敬畏, 但也会滋长“有心之国”的打压和制裁。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质导致外国对我国国家形象长期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才会不断地夸大“中国威胁论”。所以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是及其必要的, 时刻提醒世界中国因为曾遭受苦难, 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避免重蹈覆辙。不同的视角会赋予历史事件不同的意义和阐释。
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获得了第53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 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他以普普通通老百姓的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 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表现出了普通老百姓的麻木和愚蠢和苟且。跳脱出了电影以二元对立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刻画智慧团结的抗日军民和凶狠残暴的日本敌人, 打破了人物形象脸谱化和概念化的特征。《鬼子来了》塑造了国家形象中民风淳朴的一面, 真实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传统文化取向。表明了如今中国强盛但不是威胁, 爱好和平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抨击。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2011 年张艺谋执导的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抗日题材电影。影片看似是以十三位妓女命运脉络的曲折历程展现的, 实际上这部影片却是以这个美国人的视角呈现的, 也就是同盟国的视角。第三者的视角选择让影片显得更为理性, 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中国历史苦难中不屈不挠的国家形象。并且时刻提醒那些“有心之国”不要看到中国崛起了就有意制造事端。更向世界喊话中国因为曾遭受苦难, 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避免重蹈覆辙, 军备的增加不是为了战争, 而是为了避免战争。塑造爱好和平但不畏强权的中国形象。
日本首相夫人安倍昭惠28 日在其社交媒体个人主页上称其参拜了靖国神社。靖国神社, 供奉的大多数是在中国抗日战争 (1937-1945) 及太平洋战争 (1941-1945) 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三万名台湾高砂义勇军等日本兵, 是国家神道的象征。日本政客的数次参拜反映出其并没有正视其侵略的历史。如果说在外国人眼中只要中国人为主角的影视作品都难以避免的带有中国人妖魔化侵略者的主管倾向, 并不能让他们真的完全相信电影所传达的信息。那么陆川执导的《南京!南京》的独特视角就显得足够有说服力了, 电影以一个日本军人角川的视角叙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 表现了日本军人严重的南京大屠杀, 通过对角川人物命运的讲述和对他心理变化的刻画, 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施暴者尚且如此, 受难者又该如何呢?这种队人性复杂的表现显然更为真实, 因为人本身就是具有复杂性的存在, 而且在日本人中也存在共产主义者, 如中西功也曾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贾磊磊在《国家电影的文化责任中提出电影队医构建我们国家的文化共识, 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感化作用。[4]出现了这样的作品, 引导和感化着世界人民, 日本政客依然不正视历史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世界人民心中早已有评判的标尺, 曾经饱受欺凌的中国如今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体现了中国包容的国家形象。
文化的拓展实质上就是对世界民众眼球资源的掠夺, 饱含中国文化的抗日题材电影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抗日题材电影不是好拍又好赚的, 首先在资金上, 国产抗日影片成本甚至连好莱坞战争片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抗日电影又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 因此制作成本非常高。制作出来的影片有又不能够完全被市场认同, 《金陵十三钗》实质上也有歌颂美国同盟的元素, 但美国人并不买账。其次我国的抗日题材影片大多是出现在特定的时间节点的, 更有一种“献礼片”的意味, 难免总是摆脱塑造英雄人物的模式, 伟人一定要演讲, 英雄总是一身帅气长衫干脆利落的击毙敌人。最后抗日题材难免涉及政治问题, 虽然现在政策放松很多, 但我们可以看到抗日题材电影中内战元素依然是被“潜规则”的。如何在抗日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更好地发展抗日题材电影, 建构国家形象,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依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国际地位已毋庸置疑, 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展示出的的拥有核技术的军事装备, 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 这些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上有质的飞跃。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一百年之内不会为世界提供新思想, 其断言结果尤未可知, 但中国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总让外国错误解读为没有标准信仰, 缺乏思想文化根基是西方的共识, 体现出我国以国家形象为意识形态的文化“软实力”却尚未得到国际认可。本文旨在以抗日题材电影为案例分析论证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思考。
关键词:抗日,中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第62卷)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2132.
[2]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9.
[3]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赵虎民兵队长学完了使用地雷后回到赵家庄与那些村民们一起埋地雷,对付小日本鬼子。可是过了几天铁雷快用完了。雷主任提议大家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做雷。石大爷建议大家可以做石雷,因为他们那里是山区,所以石头很多。赵虎队长带领村民们一起去采集石头、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做出了石雷。
石雷的种类有很多,有拉线石雷、天女散花、连环雷······它们每种雷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连环雷是开头爆一个,之后,后面的才跟着一起爆,炸大部分的行军部队有利,放在鬼子进攻赵家庄的大路上;天女散花是在树枝上放上石头,然后将放在石头堆旁的炸弹引爆,石头就会一个劲的往下掉,把日本鬼子砸地无处可躲,把它放在悬崖旁有利;老百姓被日本鬼子抓走了,鬼子让老百姓走在队伍的前面踩地雷,自己跟在后面慢慢的走。但是让鬼子万万想不到的是,民兵们居然发明了“蝎子雷”。让村民们踩前面的机关,炸死后面的鬼子。
鬼子被石雷炸怕了,用上了探雷器。探雷器探到雷就会发出警报,告诉日本人哪里有石雷。民兵们得知日本鬼子正在使用探雷器后,就使用了真假战术,有的地方埋的是真地雷、有的地方埋的是假地雷、还有的地方将真地雷埋在假地雷的下方······鬼子们被真假地雷所迷惑,我们那聪明的民兵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这周末,9月3日,正是世界抗法西斯胜利70周年,在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举办了“纪念世界抗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式”。而我也在家中看了一部中国抗日的电影——《地雷战》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山中的民兵们利用地雷防止日本鬼子扫荡入村的故事。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连杆枪都没有。当地的民兵就用自己做成的地雷,用它来对付日本鬼子。鬼子见每回扫荡都炸死许多人,也使出了杀手锏:他们从营里调来了许多工兵,到这里来排雷。许多雷被挖了出来。鬼子进村了,抢走了许多粮食。我们的民兵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们又发明了一种头发丝雷,鬼子的扫雷器一碰到头发丝,地雷就会立即引爆。后来鬼子又用村民做人质,威胁民兵挖出地雷。但民兵又设计了一种地雷,村民在前面触动了机关,地雷却把村民后面的鬼子炸死了,村民逃走了。民兵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以前,中国人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也不会被侵略了,但我们也不能忘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本文为抗日电影观后感300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红岩》讲述了1984年6月因叛徒告密被特务逮捕,押在“重庆集中营”。在敌人一个多月的酷刑审讯中,江姐始终守口如瓶,特务们在她指尖上钉的一根根竹签使她一次次痛昏过去,十指连心,这肉体上的疼痛可想而知。但“严刑考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具有保尔·柯察金一样的钢铁般的意志的江姐是丹姐的的化身,是苏菲娅的精灵,是中华儿女的典型。
《红岩》中,像姐这样的革命先烈又何止一个呢?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黑牢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的自由幸福,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他们“愿把牢底坐穿”,表现出革命先烈大公无私,“先天下而忧而忧”的崇高精神,也体现了“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浩然的正气。”革命先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压倒了一切敌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今天的中国,和平兴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鲜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为我找到了人生的楷模,它促使我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英勇的人,一个坚强的人!
我对《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是充满期待的,当它正式上映时,我被它那黑白的画面,一行行令人惊叹的字幕和令人震撼的声音所感染了。
我看这场电影前,心里很紧张,看的时候,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得了这场惨无人道、惊心动魄的屠杀。看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一次又一次这样“疯狂”的景象:惊慌失措的人们在不知所措,不安地狂奔逃命;地上一具具已经根本没了人形的尸体;日本人“发疯”了似的抢着看中国的财产,中国人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侮辱;许多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想道这,我仿佛耳边又响起枪与大炮的轰鸣声,不安的人们哭喊、哀求声。听我的父母说,这场屠杀,卷入了30多万人那鲜活、无辜的生命,到处都是尸体,有战死的,更多的是战士的尸体。
这部电影仅仅几个小时的片段,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有抱负、有历文化背景的泱泱大国,却让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对自己进行大量的屠杀,并且“杀光、烧光、抢光”是日本的宗旨,中国却奈何部了,无能为力。就是落后,咱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设备,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
这部影片我看了不止一遍。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想。同学们,虽然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中国在某些技术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不如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
我们应该不忘历史,更应该珍惜现在。化悲痛为力量,化思想为力量。为历史续写新的辉煌。
抹不去的记忆,永远的国耻!勿忘国耻!
一部精彩的革命影片,能反映出人民的机智勇敢;一部感人的革命影片,能使人百看不厌;一部成功的革命影片,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斗志!上个星期应老师的要求,我看了一部革命影片──《地道战》,它让我感动,令我震撼!
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察冀边区的高家庄常常被日寇扫荡,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大肆屠杀着可怜的老百姓。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扫荡,队长高传宝在上级的指导下,带领全村老百姓挖起了地道。挖地道谈何容易?可老百姓不怕,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全村老老少少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全村一片欢腾。可是,由于缺乏经验,挖好的地道无法排水防毒,在日寇的一次扫荡中,老百姓差点儿被淹死、毒死。后来,传宝充分吸取了教训,在上级的指点下,扩大了地道的建设范围,把村与村、户与户通过地道连成一片,地道口也做得极其隐秘,还装上了排水、排毒阀门,并设置了陷阱。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竟然在鬼子的炮楼底下挖通了地道!最后,在上级的严密布署下,经过几个村子的共同努力,老百姓们把日本鬼子打得是四处逃窜、溃不成军。
有几个精彩的片段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在地道战中,老百姓把墙壁上的一些砖块拆开,让枪口从砖缝儿里伸出射击,鬼子是四面受敌,处处挨打,一个个抱头鼠窜。林霞嫂还把少数敌人引入地道,结果敌人没走上几步,就掉到陷阱里去了。地道里还设有机关,敌人一进来,就可以把他们关起来痛痛快快地打,这就是著名的 “关门打狗”的战术。
这部影片和以往的那些抗日题材的影片不同,没有什么英雄和鬼子,也没有过多的表现日本鬼子杀人放火的镜头。但是他却能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一部人性呼唤的影片,一部站在维护人类文明和生命尊严高度上的影片。通过对那些“战犯的审判”,痛斥了发动那场战争的人丑恶和疯狂的灵魂,批判了那场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命尊严的漠视和践踏。
东条英机的顽固不化,不思悔改,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疯狂,表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怎样走入罪恶战争的深渊的。那些战犯们的荒谬的申辩,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把国家和人民变成杀人机器和魔鬼的。通过异国的恋情,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日本人,和日本家庭真实原貌。在所谓“神圣的理想”愚弄下,那些原本“纯净”善良的人们,人性被扭曲和泯灭,变成了杀人魔鬼,变成了疯狂的种族仇恨报复者。在他们成为沦为战争工具的同时,也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当他们一些人醒悟过来的时候,大声呼喊:“为什么?为什么?”“我是鬼子,鬼子!”,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灵魂的振荡。人类文明和人性的丑恶,在这部片子里剧烈的撞击,给人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看过这部片子后,中国人哭了,日本人也哭了。几位看片的日本电影人看过此片后满面泪痕,泣不成声。此片在日本试演时,播放厅内一片唏嘘之声。一位老人看完此片后,甚至不能够站立起来。日本人为什么会为中国人拍的这部片子哭泣呢?是什么触动了他们那早已淡忘和麻木的`灵魂呢?他们一定有着和中国人不一样的复杂感情。一位中国作家访问了一位日本老人,那位老人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痛哭失声。他说:“我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那时我们是那样愚蠢,怎么就听信了那样一群疯子的话呢?”“我们被人欺骗了,出卖了。”这位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痛苦的经历,和他那些死去的亲人们。我们这位作家原本想问他:你知道不知道多少中国人死在你们的刺刀下?你知道不知道南京的屠杀?但是当他看到老人那抽啜的肩膀后,这位作家终没有忍心去问他了。可怜的老人呐。
我为什么流泪呢?为杨玉福眼睁睁看着日本鬼子的刺刀刺进母亲的胸膛无奈地嘶吼?为娜佳在敌机轰炸中丧生的活泼可爱的幼子?为秋叶子倒在自己人枪下而滚落的八音盒?
一阵阵八音盒发出的音乐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声音很清脆,很悦耳,但让让人心碎,它带着我的思绪又进入了那个弥漫着硝烟的年代……
影片没有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内容,却真实地记叙了三个人在逃亡路上的艰辛坎坷。一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爷们”;一个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女少校;另一个则是单纯的日本女学生。他们本是三个不同国籍的人,但战争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片中最令我感触的并非是战场上的拼杀,而是在逃生路中,三人互帮互助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深深地爱。正是爱让他们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到后来的包容,信任,友爱,正是爱让他们爬山涉水,克服重重障碍,走出了一望无际地原始森林。
片中,当忠厚老实的农民杨玉福举刀对准日本少女秋叶子时,他脑子里闪现出被日本兵残杀的母亲,但却不忍伤害一个手无寸铁的日本女孩。在这生死瞬间,是爱战胜了仇恨,是爱拯救了日本少女。而这爱也犹如一颗种子,在日本少女那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的心田中生根、发芽、成长。她恢复了人的本性,恢复了她善良、清纯的一面。
战争,只是政府的错误选择,它无法扼杀住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需要爱,都企盼着和平。
即将在北京举行的29届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将是一届超越国界、超过的一次盛会。到那时,没有枪声、硝烟,只有鲜花和掌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黄皮肤的、黑皮肤的、白皮肤的……在爱意的包围中,在和平、友好地气氛中,公正、公平地角逐着。
影片中,令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小英雄海娃。他是儿童团的团长,才12岁,是个放牛娃。小海娃每天都站在山上,手握红樱枪,一边放羊,一边放哨。
丧尽天良的日本兵抢劫、杀人……无恶不作,老百姓恨透了他们。龙门村由于“猫眼”狗司令的存在,八路军的行动有些防备。
有一天,海娃的爸爸让海娃送一封信给连队长。信封上插着鸡毛,海娃意识到了情况紧急。爸爸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不能让敌人发现,要安全地把信送达目的地。”途中,海娃碰上了敌人。为了掩护鸡毛信,情急之下,海娃忍痛割爱,牺牲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小羊群。他顺利的把鸡毛信交给了连队长,出色地完成了爸爸交给他的任务,安全地返回了龙门村。
八路军及时获得了准确的敌方信息,很快便向目标敌人发起进攻,一举歼灭了敌军,打了一场漂亮仗。
我知道,虽然海娃没有持枪扛炮,亲临战场,但他的功劳却是显赫的;虽然海娃年幼人小,但他的机智勇敢却是令人敬佩。他的形象是光辉高大的。
当你提到张嘎子时,每个人都熟悉这个人。小时候,我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我和我唯一的亲戚,——奶奶,张嘎子和奶奶一个人住在一起。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毫不犹豫地英勇牺牲,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也被日本鬼子带走。张嘎子非常愤怒。为了救钟老舅,给祖母报仇,历尽艰辛,找到了,成了。在后来的路上,张嘎子的“嘎”字引起了许多笑话。张嘎子不仅性格“嘎”,脾气也很倔。俗话说,他像驴子一样倔强。他虽然性格坚强,脾气倔强,但头脑聪明,每次都能为八路军做出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充满了想法,我也想到了自己。我总是想起张嘎子的形象。张嘎子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与我相去甚远。我看起来很虚弱,就像我生命中的弱者。我真的很惭愧。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抗日题材电影《地雷战》观后感】推荐阅读:
抗日电影的观后感11-25
反法西斯题材电影《浪潮》观后感11-27
电影创作题材12-03
抗日纪念碑观后感07-24
抗日纪念馆观后感12-01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05-26
抗日英雄小故事读后感10-04
抗日战争读后感作文11-05
初二以《活着》为题材的读后感800字12-09
抗战题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