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推荐8篇)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篇1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格,促进个性化发展。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限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提出该门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希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关键词:小学教育;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强化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与生活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心智上不成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措施,发挥该门课程给小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意义。1 趣味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均发生了改变,教材中的新颖内容越来越多,客观反映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他们的年龄和特征较为相符。但是单纯改革教材内容,却仍然采用过去枯燥、空洞的教学方法,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鲜活力,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创建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破课堂教学弊端,通过多重角度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价值。根据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教师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知识。例如,“环境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往往对“环境问题的根源”不能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通过观看直观、生动的画面,学生了解破坏环境的整个过程,受到了深刻教育,突破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当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能乐于参与、积极动脑、全面感受,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2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奠定在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基础上,其根本教学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即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知识点,小学生可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引导下,适当拓展教学范围,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品德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点带入小学生的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平安回家》时,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并记忆道路标志,树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些小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路上都有接触,教师可通过小组互动的方法,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上学路线,分析马路上可能发生哪些不安全的因素,总结安全出行的具体做法,最终各小组汇总结果,让小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并牢记在心。可见,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生活的内容,能让小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强化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过去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体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过程,教师应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例如,在学习《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问卷内容,记录中国人民受到屈辱的事件;通过这种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亲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客观反思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教学互动,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篇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与生活贴切的显性目标,又涵盖模糊的隐性目的,然而儿童喜欢新鲜稀奇的事物,注意力长时间不集中,这就需要依据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设计儿童喜欢的课件,如编儿歌、改流行语、编童谣、分组角色扮演、做游戏、绘画、讲故事等方式方法,通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教育。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程度相符合,教学就越强调学习情境的生活化,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亲身体会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去体验生活的节奏,这样,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会更容易接受。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模糊,不精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生动、贴切地认识到书本内容的本质,真正的学以致用,使教材内容结合生活,设计场景、实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该学的知识,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1. 游戏

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具有很大的作用。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在了解人际交往上也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初步形成与人合作的行为习惯。

案例: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1单元第1课《家人的爱》,为了让小朋友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学会尊重、体谅、关怀父母,教师可以设计保蛋游戏,每人拿一只鸡蛋来到学校,在这一天的校园生活中,不能让鸡蛋摔坏、冻坏、热坏,不能让鸡蛋离开你的怀抱。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对活动的感受。在无声的教育中,让孩子意识到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重要性。

2. 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使学生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设计生活片段,设定案例,让学生真正从实例中体会到书本的内容,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案例: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8课《家里来了客》,教师可以让小红扮演礼貌对待客人的主人,小明可以扮演不礼貌对待客人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这个情景模拟来反思自己的情况,想一想如果自己家里来了客人应该如何表现,通过这个情景模拟可以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日常礼貌的养成教育。

四、教学过程生活化

1. 课前,注重调查和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基本认识

案例: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老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材料、调查情况:(1)搜集有关交通安全、交通标志的相关资料,作摘录或制成一份小报。(2)搜集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资料。(3)做交通标志竞赛活动,小组比赛。

2. 课中,注意剖析和体验生活范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案例: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老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破坏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实例,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结果带来的坏处进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环境的保护之心。在“体验”的驱动下,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

3. 课后,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材料,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案例: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教师可以在课后检测学生给自己制定的规则的完成状况,定规则不难,贵在坚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活动,教师还可以在学期末做一个总结评价,看看哪位同学能坚持到最后。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1. 教学评价要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

教师要将课内教学内容向学生课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拓展,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受到教育,从中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认识社会、感受社会、适应社会的相关能力。学习品德与社会最终的结果是让学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和期待性语言去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发展。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认可,被期待,可以更多地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样也会激起孩子更大的探索动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摘要: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廉茂松,王玉伟.小学品德与社会“五步”教学结构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篇3

【关键词】 课程教学 社会责任感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90-02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美好的社会道德情怀,她的培育和形成也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课程教学是主要学习形式之一,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呢?

一、课程教学中应有机融入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是其主要任务,但终究要在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后,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而成为一名社会成员,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具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功能。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從观念上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作为所授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真正树立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牢固意识。

其次,要正确认识课程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关系。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也好,专业基础课程也好,虽然侧重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一样,但不能由此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无关。所有的课程教学都有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和目标,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有机融入、渗透和贯穿在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上,知识传授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重

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涵盖三个领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要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 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1]这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也就是说,社会责任感培育应该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其他教学目标的内容同时进行统筹考虑,不能只侧重设计知识与技能传授、只侧重过程与方法培养方面的内容,而完全不纳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或者漠视和抵制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在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方面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社会责任感是很虚的内容,不像知识与技能一样可观可感,也不像过程与方法一样可讲可授;另一方面则泛泛而谈,认为只要列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者社会责任感培育这几个字样就可以了。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我们要把二者并重考虑、有机融合,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要求,并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真正落实。

2.教学内容上,课程设计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举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既然纳入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融入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要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这一点,就要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在观念上接受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去,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情怀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我们可以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渗透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要素,体现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学课程都面向一定的社会实际生活,作为教师一般都会在实际生活中选取相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和分析。那么,在选取案例时,最好选择既反映所授课程的知识,同时又能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案例来向学生进行讲解。如学科知识中的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的分析,理工科课程的内容上可选取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导致失败的案例,不仅可以从正反两面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思政类课程则可以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社会意义的时事,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有机衔接起来,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上,课程教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行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成了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蕴涵在其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教师来说,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掘和丰富教材中所蕴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因素,采用多种方法来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把学科教育内容始终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交融起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能仅靠灌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行不悖,可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强调学生要负责任地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运用;同时在情感上进行引导,特别是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更要侧重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评价上,课程考核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存

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课程考核的方式来鉴定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我们认为,在这个环节上同样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要在评价体系中增加社会责任感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中的社会责任感评价方式有多种,除德育课程外,不一定要单列考核项目或考核标准,只作为参考性考核内容,可结合课程考核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用情境性试题的方式或案例分析的方式直接命题考试评价;也可以结合课程知识有机融合进行,不能单独地考核;也可以结合实践操作,在可以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践行情况。

三、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要求

1.把握社會责任感培育的融合性

一般来说,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德育为类课程可以作为专题或单列章节来讲授外,社会责任感是作为总体要求和相关内容镶嵌在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中,课程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也就具有了融合性的特点。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握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融合性特点,讲求教学方法和技巧,不能进行强制性的社会责任感的灌输教育,而要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来渗透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要注意做到与课程知识、技能的传授紧密融合起来,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机地融合起来,不是简单地植入或相加,二者的结合更不是生搬硬套或排列组合,而是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作为红线贯穿其中,在不同的知识体系下作为总揽性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高扬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体性

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这个主体的体验学习上来,课程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也是如此。“学习者要进行充分学习,首先要实现主体在场。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体验中,才能让他们得到切身的体会,才能从多种角度去反思观察他们自己的行为,才能形成新的认识和概念,并在今后类似的场景中能运用这些知识来采取适当的行为,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道德问题。”[2]因此,要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知情意行统一,最终实现自觉的社会责任行为、达到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目的。

要高扬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就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强烈的人文关怀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在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借鉴体验学习理论、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利用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效果。

3.强化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论问题能清楚地知道和把握,但是一遇到实际问题就表现得不尽人意甚至完全相反,这就说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知和行之间存在着差距,也就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强化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

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一方面要看其对社会责任感培育可行性的把握,是不是真正把课程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实现了有机融合,而不是两张皮,要随时校正是否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随时反思是否能真正达到培育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强调价值取向和内心转化,要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让社会责任理论的学习自觉转化为自我的意志行为,真正把社会责任感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从而实现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当然,这种激发和转化需要多种因素的作用,课程教学在其中也可以发挥反复强化、不断提升的作用,从而协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梁萍云.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四个相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7 (1).

[2] 朱理鸿.体验学习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3] 李上献,王媚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长沙大学学报,2010(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篇4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阐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念。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篇5

A卷

I. Read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nd decide whether they are true or false.()1.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reading is to learn language, namely vocabulary, grammar, etc.()2.Classroom management is the way teachers organize what goes on in the classroom.()3.If students get enough chance to practise us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y do not need to learn grammar.()4.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lassroom routin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5.A good primar school English teacher need to develop competence in at least three areas: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and the good teaching material fo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II.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Why do teachers ask questions in class?

2.What basic components should a lesson plan have?

3.What are the overall objectives for Level 2?

4.What makes a good primary English teacher?

II.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and the teacher’s behaviour.Are the teachers motivating learners or demotivating them? What are the reasons hehind these behaviours? If you do not like any of these, can can you improve them? Situation 1: The teacher is showing a very exciting cartoon and the purpose is to ask children to pick up what is being said in the cartoon.The children get so excited that they stand up and move with the music.The teacher gets very angry and she says:------再有一个人起来我就关掉了,不看了。

Situation 2: The teacher is going to start a game.Pupils get very excited and they put up their hands high and start shouting “me, me”.The teacher stops this by saying:-------谁叫呢?再叫,5轮不叫你。OK,开始,大家不许说话,只许做动作。

Situation 3: Some pupils are making a lot of noise and some are playing with each other.The teacher suddenly stops talking and the games she is organizing.She waits silently and says: III.------我还在等一个人。

Case analysis.A teacher plans to teach the name of six animals today.When she walked into her classroom, she put six animal cards upside down on the board.She told the children that there was one animal on each card and she asked the children to guess what they are.Why does the teacher use teh cards to start her class and is there a better way to do so?

小学英语教学法

B卷

I.Multiple choices.()1.What type of learners can benefit most from listening and drawing activies? A.Kinesthetic learners B.Spatial learners C.Individual learners D.Visual learners()2.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n’t belong to affect objective? A.Confidence B.Motivation C.Patriotism D.Communicative()3.Which of the following grammar items do the overall objectives for Levels 1 and 2 involve? A.the present participle, the simple past,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he past perfect B.the imperative mood, the simple present, the simple past, the present continuous C.the simple past,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he simple future, the passive voice D.the simple present, the simple past,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he simple future()4.What’s the requirement for vocabulary learning at the primary level? A.600-700

B.400-500

C.1000-1100

D.700-800()5.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Children are not good at analyzing language rules.B.The sooner the children begin to learn English, the better they will learn it.C.Children know what they want.D.Children shouldn’t be given too many restrictions.III.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What are the principles for good lesson planning?

2.Explain Howard 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3.What should be the overall aim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篇6

上海闵行区民办文博小学

陈钧虎

【提要】

本文通过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从民办小学信息化教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征,阐述了目前农民工随迁同住子女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状;分析了民办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利弊;对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谈了自己一些中肯的看法;提出了今后民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一些设想和建议;展望了民办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前景,肯定了信息化教学是今后民办小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民办小学的信息化教学起步不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叙述的是上海闵行区的一所民办小学在应用信息化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方面作的一些有限尝试,尽管是肤浅的,算不上什么经验之谈,但还是愿意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民办小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形式

信息量

当今,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大家已经习惯于上网聊天、学习、游戏……,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可喜现象。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如此,作为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基础的小学教学,更要适应时代与形势的需要,使之既能有效地完成思想、道德的教育任务,又能以先进技术传播基础的文化知识;既能使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又能寓教于乐地为小学生服务,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民办小学(又名农民工随迁同住子女学校)的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今后民办小学教学发展的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手段,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面是我们在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尝试。一.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目前的状况

(一)什么是小学的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他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民办小学这个特定的教学环境里,信息化教学应该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它与传统的教学不是对立的关系。

上海市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知识如不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将是无的放矢。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熟悉社会,正确地了解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完成人生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而信息化教学可以更形象、更具体地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1.在形式上,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主要条件,强调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在思想上,以与信息时代特点密切相连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3.在技术方法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构建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选择更侧重于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角度进行考虑。

4.在内容上,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内容的组织编排上,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三)目前上海市民办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实施了惠民的实事工程,上海民办的农民工随迁同住子女学校都已配备、配齐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由于信息化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老师们利用现有先进教学设备的优越条件,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先进方法,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各自的教学领域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教学成就。

但现代化教学的教学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维修需专业人员;民办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普遍较低,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的软件应用知识;在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完成教学角色的转换;小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匮乏,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质量、数量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适应、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些现代化设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现有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教学事业服务。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优势

(一)学习气氛浓厚,教学效果显著

由于在执教前教师已对教学对象进行了分析,了解了他们预习准备的材料和学习的习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选择。因此,信息化教学的针对性很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师生互动、积极配合,学习气氛相当浓厚。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沪教版)“飞天不再是梦想”这一课之前,老师发现学生经常在课间咨询我国的科技成就,表现出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因此,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老师选择了教材《科技振兴中国》这一节中的部分内容,即我国航天和航空事业飞速发展作为教学内容,重点宣扬我国航天和航空事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和航天人的伟大精神。在教研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对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围绕着教学目标,对如何结合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向我国宇航员学习的思考题,进行了热列地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为建设祖国的未来而胸怀大志,立足现在,勤奋努力,不断进步的激情和决心,课堂的学习气氛极浓,教学效果极佳。

(二)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由于信息化教学必须经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课件中运用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使教学的信息量增加了20%—30%。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进程一面点击放映,一面进行讲解。结合教师的教学进程,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力地配合、论证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增强了教学的连贯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有了多媒体课件,板书也只需写些关键词,节省了时间,使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密度增加,相应的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沪教版)“北面南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南北方各种各样的主食品种,介绍了在我国不同的地域,同样的食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同样的节日里也会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南北饮食文化的种类繁多和许多差异,感受到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生活习俗。

(三)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可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用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满足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外界信息

中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只有1%来自味觉。因此,运用信息化教学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证感到兴奋,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沪教版)“飞天不再是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选择了神舟七号宇航员在太空中出舱行走的视频,让学生聆听了宇航员与地面指挥员的通话,观看了两个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我国科技的先进和宇航员的勇敢精神,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他们留下一段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印象和回想。

(四)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空间

根据师生活动的关系,目前在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二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的师生互动型综合型模式。第三种教学模式应该是我们采用的模式。

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许多旧框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比如在教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沪教版)“吃出健康来”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力较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了实物、表格,图片等教学手段外,还让学生一面用手打着节拍,一面看着多媒体上的提示,集体朗诵了一段有关健康饮食的顺口溜,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记忆,又丰富了教学手段,生动地教授了一堂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信息化教学还能真实地拓展教学空间,比如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沪教版)“飞天不再是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航天人令人敬佩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的伟大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

二、三十年后,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要实现这些景象的科学家又将会是谁呢?”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我们自己!”老师马上又让学生思考:要想在将来挑起建设祖国事业的重担,自己现在该怎么办?为学生留有一个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都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激起为祖国的将来学习的热情,拓展性的思考题把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三.目前上海民办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课件制作过多地追求形象的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从而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运用过多的信息技术和情景,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信息化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自身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一味地演示多媒体的信息,忽视这些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的感召,会使教学变的机械、教条和枯燥。

(三)过多的增加信息的数量,忽视信息的质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脱离教材内容的需求,盲目增加课外知识和材料的容量,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演示多媒体课件,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们忙于接受,无力思考,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受到阻碍。造成“贪多嚼不烂”,变成“死机”。

(四)小学教育的群体对象是广大的幼、少年,他们年龄偏小,从思想、认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阶段,也是一个尚待完善的发展阶段,他们对课前预习的资料收集有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四.民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今后设想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尽快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运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前的课件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认真备课。

(二)营造学科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教学目标,课前教师需寻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点和课外材料,根据情境创设好教学中的问答题,设计好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主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结论。

(三)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和协作探究精神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篇7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的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 忽略了其实践性, 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得教学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

该门课的课堂教学, 经常出现教师在上面卖力地讲, 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讲得费力, 学生学得无味。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但对于干瘪的纯理论说教, 往往无法保持浓厚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小学数学内容简单, 随便拿一节内容就能讲, 进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体系不够了解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 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增加了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 削弱了对于计算的要求, 学习的过程也由重视结果转向重视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等。这些都与学生当初上小学时的学习内容与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学生对现行小学数学知识的体系不够了解,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论》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教学中过多的注重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 而忽略了它的实践性。所以, 在教学中, 要加强实践环节, 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实践, 在丰富学生数学教育理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把《小学数学教学论》相关理论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的一个桥梁。它可以贯穿《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的始终。在第一大模块“课程论”中,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后, 单就“教学目标”环节, 可以选取优秀文本案例让学生了解针对相应小学数学内容可以确定哪些目标;也可以选取优秀视频案例, 让学生观摩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还可以选取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些内容, 让学生自己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看相应内容可以进行哪些目标的培养。在“学习论”中, 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案例, 让学生讨论分析。在“教学论”中, 更要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是优秀的教学案例, 也可以是一些比较失败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可以是文本案例, 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教学录像。可以是教学片断, 也可以是完整的教学过程。还可以针对某一个主题:如“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如何运用合作学习”、“如何由浅入深进行练习”等。具体案例的选择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案例教学, 可以使学生逐渐熟悉小学数学内容体系, 帮助学生充实小学数学基础理论, 避免学生用自己头脑中残存的小学数学知识逻辑体系去主观地处理教材;可以使学生及时把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论》中所学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 加强了该门课程学习的实践性。

2. 进行试讲训练

如果说观摩优秀教学案例是给学生以教学示范的话, 那么进行模拟教学则是给学生以警示。教师应在教学“小学数学各领域内容的教学”的同时, 安排学生进行试讲练习, 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在试讲练习时, 可以由三、四个学生进行集体备课, 写出一份完整的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 进行试讲时, 亦可以由学生进行分工, 一个同学讲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 几个同学合起来是一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这样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同学都有试讲的机会, 同时, 大家都在试讲, 同学之间也有一个通过比较共同提高的机会。

大学一节课50分钟, 小学一节课40分钟, 所以学生试讲时, 每节课教师可以留10分钟~15分钟时间来进行学生的自评与学生间的互评, 教师再作出总结, 这样, 在实践中, 在同学间的共同合作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此外, 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微格教学, 这样, 学生能对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反复推敲, 学生进行评课、反思时也更具有针对性。

3.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 所以采用单一的笔试的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学理论的记忆情况, 而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在这门课中的表现, 比如作业、撰写教案、教学小论文、说课、讲课、期末考试等。这样, 既重视了理论的学习、应用, 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 我们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教学论》理论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联系, 强化它的实践性,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 加强学生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 不断提高高师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

[2]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12.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 篇8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也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改革的实践情况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增加互动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互动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以加强学生的主关能动性。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生自身的情感特征与能否成功的学好一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动机较高,兴趣度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要比那些没有学习动机,兴趣度不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是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学习礼貌用语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组的每个同学都安排一个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一组模拟商城购物的情境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桌子,上面摆好各种小商品,使同学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的角色,随后,让一组的两个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下面当观众。首先,顾客走到售货员的面前,售货员会说您好,请问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吗?顾客可以回答,我想买一个发卡,您能帮我推荐一个吗?经过短暂的挑选与对话后,当顾客选完发卡的时候,售货员说:很高兴为您服务,欢迎下次再来。顾客接着回答说,谢谢您的帮助,再见。待场景模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下面的观众进行互相讨论,看看他们的礼貌用语使用是否得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样一来,进行角色模拟的学生在模拟中学会了礼貌用语,而观看的同学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礼貌用语的印象。

二、采取新型教学方法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数字故事教学法,它将动画、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元素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口头故事变得可视化,使得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动画的内容,更容易被动画的效果所吸引,从而更容易从故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来对数字故事进行编辑,例如powerpoint、premiere、Flash等软件都可以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动画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确定主题、编辑文本、收集素材、编辑整合这四项原则,以制作出生动的数字故事。

例如在制作‘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程的数字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篇课文的内容,确定如‘地震来时不要慌这样的故事主题。随后即可以编写故事的文本并收集素材,在编辑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时间设定为地震来临前到地震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而人物和地点分别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屋子里面。随后教师可在网上收集像卫生间之类的一些能够有效躲避地震伤害的空间和容易造成伤害的举动之类的素材。随后配上音乐,音乐的选择应该适合场景的发生,例如地震来临之前,可以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而地震来临的时候,应该立即更换为紧张激烈的音乐音效,最后利用powpoint等办公软件将这些素材和音乐音效整合起来,以达到生动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

三、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看,品德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全部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素材中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与教材内容上发生共鸣,引发学生的体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会面临着离开自己生活学习六年的学校,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许多学生都会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着一种不舍之情,这时我们在讲授‘我的成长足迹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在小学六年来的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忘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一件件事情列举出来,例如从学前班升入一年级时的感受、人生中第一次当值周生的经历、入少先队时的激动之情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在自己的小学学习阶段所经历过的,自己完全能体会其中的感情,从而使增加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研究的课程,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在美国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我听了,然后我忘了、我看了,随后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才真正的懂了。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当中,而是应该使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接触社会,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体验这个社会,来认识社会,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了解社会,感恩于社会,最终做到回报社会。

例如在在讲到‘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附近的社区,在走进社区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提出此次去社区活动的要求,看看社区内有什么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能变得更好的。在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同学们纷纷回到了老师的身边,这时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询问他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为社区做了些什么事情,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扶行动不方便的老爷爷老奶奶上楼,有些同学则会说:我们把社区地上的垃圾捡了起来,扔到了垃圾箱,使地面变干净了,还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把运动器械擦干净了,不会弄脏锻炼的人的衣服了。从此可以看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改善了社区的环境,而且还学会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学会了对老人的尊重,学会了对环境的保护,真正使学生的品德从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五、结束语

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将最贴近学生平时生活的内容带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采用故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使课程的内容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与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进而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导学互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36

[2] 郑芝玲.“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160-162

[3] 朱红.浅谈品德与社会教育[J].科技世界.2014(21)225

[4] 梁思存.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多彩课堂[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04-105

[5] 金玉淑.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5(5)213

上一篇:企业班长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的作文500字:一个人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