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案例教学(共8篇)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案例教学法的导向是问题,基础是探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展开对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应用
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实用性是改革的重点。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研究的问题丰富多样,但是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及应用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是一个综合性教育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地理知识和应用的发展,更有利于发现地理学科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案例教学法符合综合性教育理念。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理念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原理、地理知识的概念[1]。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意识,给学生提供便捷的研究地理知识的途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交流,逐步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地理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要素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会提高地理教学结构的灵敏度、灵活度,而且会提高教学质量[2]。在日常地理知识学习中,案例教学法能够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如《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关系》,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较熟知的农业区域,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如光照、温度、水分、风力等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
二、案例教学应用探讨
以北京市延庆县小丰营村为例: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闻名国内外,80%的蔬菜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广东、港澳等地区。该村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有机物多,土层深厚肥沃;有两条主河流,便于灌溉。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小丰营村延续了百年左右;再加上后来政策的调整,以及本村积极改革创新,天时地利人和,使其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农业区位。
(一)分析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
教师以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案例中体会情境,并剖析解疑。设疑,需要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在此案例中,各环节应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可以尝试设置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浏览案例资料,从中找出影响蔬菜种植的因素?(浅层次的探究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所以此为知识性研究)
找出描述蔬菜种植的关键性句子,分析其如何影响蔬菜种植?(提升层次,升华认识)
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创新机会给学生,加大探究力度)
设疑后,实现两个目标:(1)巡回检查,掌握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对学生的各项活动和创新进行微观调控;(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着手问题,掌握主要方面,把握内在联系,学会系统地分析并阐述问题。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教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主体。
(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对案例中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集思广益。
(三)班级交流,互相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以交流加深对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的理解,发掘并强化已有认识。这项活动的价值在于:(1)肯定并尊重每个人的探究成果,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中获得动力和进取心;(2)众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案例资源开发工作。
知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取是否得当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开发地理知识案例资源。在开发案例资源时,教师要将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首先,确定案例教学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和课件。其次,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并及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进行优化。最后,所选案例所蕴含的知识体系应当具有完整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选择合理案例难度。
案例纷繁复杂,选择合理的案例难度,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案例,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案例选择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目标是在对广大学生基础地理知识水平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的,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一致。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选择教学案例,可以显著提高所选案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次,案例内容应具有趣味性。课堂教学尤为忌讳教师唱独角戏,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所选案例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必然不高,这就与案例教学的理念相悖。再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所选案例为空中楼阁,过于理论化,则势必会降低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三)加强课堂指导,注重师生交流。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教师是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这时急需教师辅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积极的课堂评价。在师生间广泛的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语
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讨论归纳,建立清晰的思路,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氛围,积极改变以往沉闷的思路,挖掘学生潜力,在参与实际中学习知识,高质量地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情感共振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学生都有个体差异,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完事。这样的课堂是灌输课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效率较低。如果我们把学生熟悉的事和人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则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学生所熟悉的, 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案例。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想到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想到教材外的东西;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感受产生共振。 通过这种情感共振,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时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时,有关商业网点布局在环城路的边缘和高速公路出口处,教材用的是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这个案例, 它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直观印象。因此,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我们城市零售市场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两个基本原则。然后让学生想一下我们城市的建材市场和汽车4S店的分布情况,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起来,就会去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学生也会主动去比较零售和批发市场的不同之处,进而自己归纳出它们的布局原则。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乡土地理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二、利用乡土地理时空上的近距离性,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事例和材料,原因就是考虑到地理事物具有整体性和典型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事例和材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家乡的乡土地理和风土人情,让他们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乡土地理具有近距离性,是学生自己身边以及家乡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发生的人和事。教师应在教学时把课堂地理知识与这些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并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评价家乡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乡土地理风情,让学生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感悟课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时,书本上的内容很分散, 案例也是一个因素对应一个,整体性较差,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不能很好地消化。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个叫晶桥的乡镇,那儿原来化工企业发展得很快,是我们这个地区乡镇企业的龙头,而现在已经基本上关闭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去能高速发展,而现在却被关闭了。学生能很快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归纳出发展(工业布局有利的区位因素)和关停的原因(污染环境)。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地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环境教育,有利于良好环境观的养成。又如,高一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傅家边的农业发展”这个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表及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和文字材料,展开讨论,回答问题。(1)简要评价傅家边地区的自然条件。(2) 傅家边地区早期农业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效益如何?(3)傅家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得益于哪些社会经济条件?(4)以傅家边地区“梅茶立体套种”和 “果园养鸡”模式为例,分析生态农业的效益如何?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紧紧围绕区域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恢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所讨论的这些话题都是有关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学生对这些农业生产也有所了解和认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所以, 学生在讨论时并不感到陌生,并且讨论得非常热烈。讨论的结果及讨论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课本上所学地理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课本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乡土案例教学,把学生与地理课堂的距离拉近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乡土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准备,认真筛选,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乡土案例。案例在精不在多,案例的运用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为用而用。(2)乡土案例的运用应该与课本案例相结合,不能脱离教材,那样有可能会本末倒置。(3)在运用乡土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加强引导,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有适当的机会和地方才可以让学生去探究,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浪费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4)乡土案例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因此,课堂运用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老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乡土知识的储备情况。(5)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要重视加强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比如,可以对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对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加以评价,包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情感、态度等。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口头讲述、文字表达、线路图的绘画等。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以保护,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等。如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放得开,有的学生胆子小比较羞涩。对于胆子大的学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胆子小的学生,可以及时鼓励他们把想法说出来,或者写在纸上让其他学生帮他来陈述表达。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老师最好不要单独以“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来简单进行评论,应该具体分析他的回答好在哪里或对在哪里。
四、结束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 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且把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地理,让高中地理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摘要:要学会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课堂更有滋味。文章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对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课堂,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申怀飞,翟书梅,郑敬刚,聂柳.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教学与管理,2010(08).
[2]张扬.乡土地理素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徐维娟.利用如东乡土地理开展高中环境教育[J].地理教学,2012(08).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应用
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实用性是改革的重点。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研究的问题丰富多样,但是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及应用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是一个综合性教育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地理知识和应用的发展,更有利于发现地理学科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案例教学法符合综合性教育理念。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理念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原理、地理知识的概念[1]。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意识,给学生提供便捷的研究地理知识的途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交流,逐步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地理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要素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会提高地理教学结构的灵敏度、灵活度,而且会提高教学质量[2]。在日常地理知识学习中,案例教学法能够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如《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关系》,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较熟知的农业区域,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如光照、温度、水分、风力等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
二、案例教学应用探讨
以北京市延庆县小丰营村为例: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闻名国内外,80%的蔬菜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广东、港澳等地区。该村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有机物多,土层深厚肥沃;有两条主河流,便于灌溉。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小丰营村延续了百年左右;再加上后来政策的调整,以及本村积极改革创新,天时地利人和,使其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农业区位。
(一)分析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
教师以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案例中体会情境,并剖析解疑。设疑,需要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在此案例中,各环节应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可以尝试设置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浏览案例资料,从中找出影响蔬菜种植的因素?(浅层次的探究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所以此为知识性研究)
找出描述蔬菜种植的关键性句子,分析其如何影响蔬菜种植?(提升层次,升华认识)
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创新机会给学生,加大探究力度)
设疑后,实现两个目标:(1)巡回检查,掌握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对学生的各项活动和创新进行微观调控;(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着手问题,掌握主要方面,把握内在联系,学会系统地分析并阐述问题。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教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主体。
(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对案例中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集思广益。
(三)班级交流,互相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以交流加深对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的理解,发掘并强化已有认识。这项活动的价值在于:(1)肯定并尊重每个人的探究成果,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中获得动力和进取心;(2)众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案例资源开发工作。
知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取是否得当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开发地理知识案例资源。在开发案例资源时,教师要将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首先,确定案例教学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和课件。其次,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并及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进行优化。最后,所选案例所蕴含的知识体系应当具有完整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选择合理案例难度。
案例紛繁复杂,选择合理的案例难度,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案例,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案例选择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目标是在对广大学生基础地理知识水平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的,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一致。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选择教学案例,可以显著提高所选案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次,案例内容应具有趣味性。课堂教学尤为忌讳教师唱独角戏,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所选案例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必然不高,这就与案例教学的理念相悖。再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所选案例为空中楼阁,过于理论化,则势必会降低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三)加强课堂指导,注重师生交流。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教师是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这时急需教师辅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积极的课堂评价。在师生间广泛的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语
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讨论归纳,建立清晰的思路,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氛围,积极改变以往沉闷的思路,挖掘学生潜力,在参与实际中学习知识,高质量地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凤梅.探究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160.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丁成功
[背景描述]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因此我选择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与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关系密切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作为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历年高考试题作为材料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分类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析,分析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及时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
(一):
导入:电脑屏幕中打出课题名称:《地理图表的阅读》。老师设问:为什么要专题复习地理图表的阅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高考考试说明。近几年图表阅读分值占高考地理分值比例情况如何呢?列表统计展示,2002年占58.2%,2003年占95%,2004年占88%。
学生:看到这个表格数据非常惊讶。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破作好心理准备。
近年高考已经考过哪些图表呢?用课件展示2001年--2004年不同类型的高考已经考过的部分图表试题。
课件展示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题:①审设问②审标题③审内容④审附注⑤审联系 第二步作答:①直接从图例或表格中寻找答案。②对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而得出。
③答题时一定要针对图中提供信息,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这样归纳出学生答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准确获取图表相关信息的一般步骤,从而更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解读,同时完成正确解答。
教学片段
(二):
师:刚才大家看过各种各样的近年高考考过的地理图表,可以说出有哪几类吗?
生:等值线图、柱状图、景观图等„„ 师归纳并课件展示:
等值线图的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地理景图的阅读地理示意图的阅: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演示地球仪——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 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读等。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对等值线图作了专题复习,下面哪位来分析一下(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等盐度线图题目,作为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复习。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站起来很快答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老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后,学生马上坐下。
师:慢,你的回答完全正确,你可以分析一下是怎么判断的吗?(其他学生笑了)
生:分析(略)
师:欧雯雯同学不但回答完全正确,分析得也非常到位。看来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掌握的不错啊。今天我们继续重点复习,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论证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理清思路,进行表述,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教学片段
(三):
叠加图的判读,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与潜水位线的叠加图,思考不同地点打水井深浅问题。然后再课件展示:让学生分析2001年广东高考一道地理试题,天山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精彩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如何对叠加图采取“分而治之”进行解答。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前后采用难度不同试题进行分析,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课件展示分解,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专题复习课板块化:用高考题引入,然后分析高考题,再用高考题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高考题来说明观点,指导学生获取有 效信息,解读信息。课中运用例题绝大多数引用高考题,比较典型,更有说服力。
2、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如学生回答2002年高考题等值线图问题后,及时追问学生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3、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如引用大量高考图表。学生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4、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一节课,是不是教师备的教案都完成了,学生都懂了,提不出问题了才算是一节好课呢?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真正的从“备教案”转为“备学生”,真正的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本课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何做到增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评析高考试题时,致错原因分析比较少,这样引发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广。
类别:
中学地理
编号:
【内容提要】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乡土地理知识作为敲门砖,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农业谚语
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人也一直在不断摸索,结合我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提出的:“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现以鲁教版必修二《 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关注生活的习惯。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文章随即给出了解释:“水土异也”。也正因如此,像人参,以吉林的品质最佳;三七,以云南的最好。
2、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则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据此,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所以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灌云地处温带地区,虽理论上属于北方地区,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介于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过渡地带。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比如“枣开花,种棉花”、“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三九四九,满河插柳”等谚语,指导人们适时安排农事。
另外,像“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高粱熟,收稻谷”、“麦扬花,排黄瓜”、“青蛙打鼓,豆子入土”等谚语,非常浅显易懂,指导人们不违农时,以适时地完成“春耕夏种秋收”等各类农事活动。
这样,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加上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再让学生尝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等。
1、在讲解气候(水源)因素时,可以引用谚语“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因为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因此在我们灌云,历来就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等的说法。
究其原因,春季紧随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土壤墒情本身就不好,较易形成冬春连旱。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有风日多,在阳光照射下,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强烈。同时春季我国夏季风势力还较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在华南、江南一带与冷空气交锋,在那里形成丰沛的降水。而西北、华北地区要形成雨季的话,往往要等到7月份,随着
夏季风的增强,大量暖湿气流到达这一带才可以。总之,华北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而导致了春旱。
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可以用来通俗地说明技术条件中的“化肥”这一因素;而像“种子不纯,坑死活人”、“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种子买得贱,空地一大片”等,则可以充分说明良种在保证农业丰收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工业地域有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形成两种类型。
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一般属于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本人便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为例。首先简介临港产业区的一些基本概况,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在临港产业区内,企业之间并无产品上的紧密联系。但它们为什么会集聚在一起呢?通过分析得知,其集聚的最大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协作和交流。如果时间、条件许可,再带领学生对临港产业区进行实地考察,在获得了基本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探究,将使课堂教学与活动探究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背景介绍
首先,当今应试教育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初中只要最后通过统一考试即可,根本就不作为考试科目,更有一部分地区并不进行地理考试,只在初一的时候学习一年,而到初三时学科多、知识多,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然而到了高中,学校又会开设地理教学,这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出现了断代,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非常不牢靠。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非常不重视,再加课时的不足,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贫乏,进而形成对地理教育的新一轮冲击。
其次,学生对地理学科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单纯地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或者国家等一些地理事象的名称,错误地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意义不大,并且他们不了解现代地理学科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最后,学生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注入式的教授方式为主,确实令学生乏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然后影响了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对他们讲解《地图》这一节时,我决定要让他们从这里开始喜欢上地理课堂。案例描述
上课以后我说:‚同学们,假期外出旅游的时候,除了带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件东西是必须要带,或者到了旅游景区必须要买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顺利而快乐的旅游。猜猜是什么?‛说完以后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指南针,有的说雨伞,竟然有一个人说零食。。。这是我看到罗泽胤想说又不敢说,就把他叫起来鼓励他说,‚没事,大胆说吧,错了也没关系。‛ ‚我,我觉得是地图。‛
‚同学们听到他说什么了吗,没错,就是地图,地图可以是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甚至了解整个宇宙。‛
听了我的话,学生们都很惊奇,觉得我是在说大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地图,顺序依次是宇宙图——银河系图——太阳系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通过这几幅地图让大家不仅了解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臵,更是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发现。趁热打铁,我让他们在最后一幅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上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例如自己的家、学校、医院等。看着这幅图,大家都热烈的讨论寻找,这一个发现了学校,那一个发现了自己的家……在大家找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地图神奇不神奇?‛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神奇!!‛
‚正所谓一图在手,天下我有,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幅地图?‛ ‚想!!‛
‚那么咱们先来学习一下制作地图的三件‘法宝’吧。第一个是比例尺,也就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第二个是地图上的方向,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方向呢,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三个是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有文字说明的地理事物名称。‛
由于刚才同学们见识到了地图的‚神通广大‛,而且都迫不及待的想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地图,所以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里我讲的关于地图制作的方法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一些原来爱走神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在这一节课快下课的时候,我留下了课下作业,‚希望大家下课以后可以画一幅咱们校园的地图,明天咱们来比一比谁画的最准确,最漂亮。‛
第二天作业收上来一看,发现大家都很棒,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同学预习了下节课的内容,应用了等高线的知识来描绘学校的假山,虽然对等高线的取值有一些错误,但这种精神令我很感动。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兴趣大小对于一节课成功与否有着巨大的作用。
案例反思
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过程和经历,所以教师应对每一节课的内容都作精心准备和认真备课,再对学生认真指导。最好提前给学生布臵任务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有话可说。更要给学生精心指导,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确保让学生使用已有经验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当中。
而且教师要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创设操作情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交流情境,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去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确认是去探究的起点,在问题确认后,开始对问题结果进行一系列的猜测预测等等,进而自然形成了‚探究式‛的学习。
为了能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中能做到想说、能说、会说,教师就必须要精心准备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提示与鼓励,这样学生才能感到有趣,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去探究,才会积极参与进去,这样的一堂课才算成功。案例附件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宇宙图
银河系图
太阳系图 世界地图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为此, 在高中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案例的选择, 笔者在多年尝试中, 认为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下列一些要求。
1. 客观真实性要求
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客观真实性, 案例不真实, 就不能反映客观的存在, 这样假设的条件也只能得到假设的结论。地理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也就不能凸显出来。
地理学是有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 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地理学科在学生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探究自然、了解自然特征上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地理学在服务于人口和城市、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业、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旅游、医学、航天和航空等等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因此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应用客观事实, 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联系, 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生产和生活。
2. 目的性要求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 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 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中以田纳西河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首先是该流域为什么要治理, 为什么要开发;其次是治理什么, 开发什么;第三是怎样治理, 怎样开发;第四是治理开发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有什么值得其他流域学习借鉴的地方。学生在一系列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发现了关于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 即首先分析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其次找出该流域的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 以及有利条件和开发优势;再次在遵循因地制宜要求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发展拥有地区特色的经济;最后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以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 我们对学生提出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的探讨, 从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现在则要求教师要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 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归纳, 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运用,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 时代性和科学性要求
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某些地理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地、广泛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地理信息, 尽可能使自己的讲解符合客观实际。同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 地理科学研究也不断地取得新成果, 出现新理论, 这些都要求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比如对《产业转移》的讲述,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在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移入地区, 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成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出区, 时至今日已基本实现产业的升级。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移入和移出在形成的原因和对该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了解可以看出, 案例的剖析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才能客观地、科学地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
4. 启发性要求
案例教学,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掌握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对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治理上, 学生在一系列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讨论荒漠化的治理时, 有些学生就说暑假时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把旅游活动变成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甚至有些学生说西北荒漠化不就是缺水吗, 于是学着电影《不见不散》中葛优说:“如果把喜马拉雅山炸开形成一道五十公里的口子, 世界屋脊还留着, 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 试想一想, 那我们美丽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不算, 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有各种奇思妙想冒出来。
启发性要求是案例教学中的灵魂,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5. 综合性要求
案例内涵应较丰富, 不能过于简单, 案例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原理, 以帮助学生学会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案例教学的实施,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
比如在《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中以田纳西河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田纳西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和经济落后, 根源是洪涝灾害。对于洪涝灾害的形成我们就要进行综合分析, 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又要从地理位置、流域内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水系特征、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人为原因则要从历史上工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加以分析。通过综合分析, 找出形成的主要原因, 学生也就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地形落差大, 由山地进入平原, 流速突然降低, 排水不畅, 学生提出降速、减量可以通过筑坝拦水来解决, 而降水季节变化大也可以通过筑坝拦水调节径流来解决, 就这样通过综合、推理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案例分析需要我们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丰富, 以便于学生获悉更多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 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地理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 各种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因此, 在案例选择和分析时要避免孤立片面地、绝对地阐述地理现象和问题, 要用综合的观点来解决。
6. 突出实践性的要求
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和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0多个, 几乎全是实践内容, 它包括地理演示、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案例都是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快速转化。因此, 在案例选择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开展一些有效的观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 以实现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当然在案例选择时还要同时考虑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审美水平、道德水平、兴趣、思维方式和活动能力等情况。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 掌握着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思考, 组织讨论研究, 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 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 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 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 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 有利于学生的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案例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 加之采用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易于学习和理解。案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 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 而是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例:关于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如案例:隆昌县古宇湖有一大片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了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成大型休闲旅游度假村,消息传出,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希望将来可以到度假村工作。但也有人为该湿地的命运担忧,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吴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角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实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浅析地理案例教学】推荐阅读:
初一地理教学案例06-29
教学案例乡土地理11-04
案例教学实例高中地理11-22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例10-28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1-01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11-21
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9-13
浅析快乐识字教学09-27
语文教学创新浅析07-12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