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专题训练

2025-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城专题训练(精选8篇)

长城专题训练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

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长城文化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学习本专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先分组搜集资料、制成作品,初步感知长城丰富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知长城形)

2、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识长城用)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抒长城情)

4、训练学生语文写作、表达能力。(我与长城的故事)

(二)教学重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资料的运用、整理、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做成自己的作品(可以是自己绘的长城图;拍、收集的长城照片;做的长城模型等等),开课时展示学生作品,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知长城形

识长城用)

一、导入:

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有八大建筑古迹,而西起嘉峪关,东到丹东鸭绿江畔的中国万里长城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初步了解长城。

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这个专题,通过预习,同学们对长城一定有了初步了解,谁来谈谈你了解到的长城。

(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结合自己所绘的长城图片、所做的长城模型、收集的长城照片边展示边谈谈对长城的了解。)2. 各抒己见,初步感知长城文化。

大家谈了很多。是呀,万里长城蜿蜒于中华大地,见证着华夏民族的荣辱兴衰,那一块块墙砖砌起的,是不朽的长城文化!老师也准备了一些长城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屏幕呈现几幅长城画面)

老师建议大家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系统地、深入的研究长城。课前大家都作了准备,你们来谈谈看长城究竟有哪些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长城文化:长城的军事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和提示)

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长城主要有军事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屏幕上呈现总结出的长城价值)

3、探讨问题,深入探究长城文化。

①(军事价值)几千年前,长城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发挥很大的作用,那么哪位同学来谈一谈在战争中长城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

(投影显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的是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在这一功能上,长城确是起过不小的作用。许多王朝的前一阶段,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长城的保卫作用是分不开的。而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长城的军事价值已经消失,但我们并不能抹灭它在这方面曾经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②(历史价值)巍巍长城,连绵千里,横贯千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城自有它的历史研究价值。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长城建造的历史年代?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应归谁?

(投影显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③(建筑价值)在长城军事价值已经逐渐消失的今天,人们对长城的关注和赞美,更源于它那无与伦比的建筑价值。同学们可以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思考一下: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投影显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明确:(可结合长城的图片、模型来说明长城的组成部分)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墙台、敌台——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故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城、堡、堠——这里所说的城,是指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城,非为州、郡、县城。在河北省围场县境内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了与长城紧密相联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城内有官兵驻守,有的也有居民。“堠”也即是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堡也有住居民的。有些堡内也有烽火台,把驻防与通讯结合起来。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

④(文化价值)几千年来,长城一它独特的魅力屹立在东方,人们围绕长城的话题不断,诗歌、故事、传说等等。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好多人表达了他们对长城的不同看法。下面有两段话,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评价长城?(屏幕上呈现两段话,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材料一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长城 “一时还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也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感到压抑,感到郁闷,“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鲁迅在文章结尾处写了震聋发聩的一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材料二 长城是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杰出代表,万里长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长城精神”(《万里长城——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杰出代表》)。

长城就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

(投影显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明确:一百个人看《红楼梦》,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读法。每个人看长城的角度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眼中长城“是可诅咒的”,有人眼中却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象征”。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三:教师小结:

长城是古代华夏民族战略防御的屏障,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创造伟力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的丰碑。四:布置作业。

1、请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自己试着为长城山海关拟一幅楹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训练学生语文写作、表达能力。(抒长城情)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从长城的军事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深入得了探究了长城的文化,大家对中国的象征——长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很多同学还有了自己对长城的独特的看法。确实,在千年之后,我们应该以理智的眼光去看待长城、去看待长城的价值。去欣赏长城的文化。

二:教学过程

1、诵读长城,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评价、赞美长城的诗文,你能说说你所知道得吗?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一些长城的诗文,如《沁园春·雪》、“不到长城非好汉”、“人民军队、万里长城”等等。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呈现所准备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欣赏)。

材料一: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雄。文天祥题孟姜女庙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萧关城楼对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偏关联:地控黄河北,山连紫塞长。

材料二:长城赞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筑修起伟大工程,聪明智慧,坚强毅力,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常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奇观壮丽。

(可用个别朗诵、齐声朗诵、配乐朗诵等形式诵读诗文)

2、抒写长城,训练写作、表达能力。

①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美的诗篇,也勾起了我们的创作欲望,你们能够谈谈你们心目中的长城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心目中的长城。)

②好,既然大家心中有很多关于长城的话语,我们就拿起笔,去描绘我们心中的长城。老师准备了几个话题,你们可以选择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创作。(教者也可以把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做话题)

第一组:假如你是长城的导游,请你对游客做一个简要而又精彩的介绍。

第二组:从自然力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简述长城的破坏情况,提出几点可行的保护措施,说一句宣传、保护长城的标语。

长城,以其巍巍雄姿、坚强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文物,长城历史悠久、体量庞大、工程宏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长城遭受破坏的情况仍较为严重,2002年长城考察公布的结果:明代万里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部分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量不超过5000华里,里长城上了2004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长城保护的问题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提供参考:

1、对于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墙体与附属建筑进行重点保护。

2、对于长城遗址进行全面保护。

3、对于长城遗址进行适当还原。

4、阻止一切对长城的人为破坏。

5、防止部分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现象对长城造成的破坏。

6、提高公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第三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所起的作用是利大还是弊大?

(可以用讨论的形式进行)

三:教师小结

太阳照,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长城是古代建筑典范的代表,它也是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的见证;它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四:布置作业

1、创作一张关于长城的网页。

附录: 长城传说

万年灰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伕,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伕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伕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伕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伕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废,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伕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北而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马跑长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俄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了。

长城成语:

雄关万里

狼烟四起

烽火连天

兵临城下

众志成城

固若金汤

自毁长城

孤城绝塞

长城诗歌:

【出塞二首】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沁园春 雪》毛泽东

长城专题训练 篇2

千钧一发时, 他甲, 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 他忍住悲伤, 乙!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 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2.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 从所给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 写出下联。

2008年5月8日, 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冲击珠峰顶峰。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通过火种灯点燃。此次登顶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为女队员吉吉, 她曾在登顶前表示, 这是为了实现已逝丈夫的夙愿。

2005年, 吉吉的丈夫在一次登山途中突遇山体崩塌, 不幸遇难。丈夫仁那牺牲后, 家人不希望她再接触这项危险的工作。为了丈夫和自己共同的心愿, 出发前, 吉吉向家人隐瞒了此行的真正任务。作为西藏女子登山队队长, 吉吉依靠坚韧、勇敢的拼搏精神, 终于为丈夫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1) 奥运圣火点燃珠峰峰顶

(2) 共同的心愿峰顶采圣火

(3) 吉吉精神感动中国

3. 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 (节选) , 按后面的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 (节选) 韩惠民———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 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 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 34年的光阴, 青丝转成白发, 不变的是真情。

金晶———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 她用美丽的微笑, 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1) 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 写一段简明的话, 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 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 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4. 叙述英雄人物的故事。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后, 初三某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请你在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 用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

相关链接:“十大人物”有: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

5. 请你在“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英雄, 给他发一条手机短信息, 表达你的崇敬之情。

6. 黄山学校准备开展邀请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校作“感动中国”专题报告的活动, 现请你帮助策划这次活动。

(1) 请你以“黄山学校”的名义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

(2) 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报告会 (不包括会前和会后的安排) 的主要程序。 (不少于4个程序)

7. 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 (只写序号)

(1) 山崩地裂之时,

(2) 他竖起了旗帜,

(3) 是最亮的那束光。

(4) 他26岁的青春,

(5) 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 自己却悄然倒下,

(7) 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

8.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足迹, 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 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 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读了这段颁奖词, 你有哪些感悟?请依据材料自己确定一个相关的话题, 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甲:振聋发聩;乙:力挽狂澜

2.略。

3.示例一: (1) 孙悟空《西游记》 (2) 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 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 他穷追猛打, 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 他有勇有谋, 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 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 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示例二: (1)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保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双目失明却绝不碌碌无为, 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4.示例: (1) 李隆勇当救援先锋。李隆是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 他和他的战友从地震废墟下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他还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3100余次, 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救出群众760余人……他让河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都有人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称号的省份。13年警营生涯, 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 (2) 残疾火炬手金晶捍卫奥运圣火。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12时30分,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正在法国巴黎举行。无耻的“藏独”分子竟毫无人性地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 试图抢走火炬。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 金晶毫不畏惧, 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 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 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5.示例:您是中国的骄傲, 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6. (1)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 主题明确, 语言简洁, 言辞恳切。答案略。 (2) 主持人简介李桂林夫妇的英雄事迹, 向英雄献花, 李桂林夫妇作报告, 学生代表发言, 校长作总结发言。

7. (1) (5) (2) (6) (7) (4) (3)

定语从句专题训练 篇3

she grew up.

A. whichB. whereC. thatD. when

2. In the new city there wasn’t a single person ____ the poor boy could

turn for help.

A. thatB. whoC. from whomD. to whom

3. She heard a scream, ____ brought her heart into her mouth.

A. itB. whichC. thisD. that

4. The boss paid us $10 for washing ten cars, most of ____ hadn’t been cleaned for at least half a year.

A. theseB. themC. thatD. which

5. Mary was always singing high praise of her role in the office, ____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B. whichC. thisD. what

6. We visited a factory ____ makes bikes for children.

A. whereB. whichC. in whichD. at which

7. ____ is known to everybody,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A. ItB. AsC. WhichD. What

8. Last night they went to Tom’s party, ____ they enjoyed very much.

A. whenB. thatC. whichD. where

9. Alic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her boss, and ____ came as a

surprise.

A. whatB. thatC. whichD. he

10. 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____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

A. whatB. whichC. thatD. this

11. His parents wouldn’t let him marry anyone ____ family was poor.

A. of whom theB. whomC. of whoseD. the

12. A child ____ parents are dead is called an orphan.

A. whoB. hisC. whoseD. of whom

13. The house ____ was blown off is being repaired.

A. whose roofB. the roof of that

C. of which roofD. roof of which

14. It’s the third time ____ late this week.

A. that you areB. you are

C. when you arrivedD. that you have been

15. Did all the members ____ present agree to the plan?

A. whoB. thatC. wereD. 不填

16. Keep away from such persons ____ will do you no good.

A. asB. thatC. likeD. who

17. Who ____ has common sense can’t believe such a thing?

A. elseB. whichC. butD. that

18. Who is the man ____ is reading in the garden?

A. whoB. thatC. whomD. 不填

19. That is the town ____ he worked in 1987.

A. whereB. whichC. thatD. in that

20. She doesn’t understand the reason ____ he would like to join them.

A. for thatB. whyC. howD. which

21. The day will come soon ____ he will see his success.

A. whichB. whenC. on thatD. where

22. They walked together as far as the second crossing ____ they parted.

A. whenB. whichC. whyD. where

23. He is learned, ____ unfortunately I was not.

A. thatB. whatC. whichD. who

24. He told me to start work, ____ advice I did not follow.

A. thatB. whatC. thisD. which

25. Anyone ____ agrees may come with me.

A. thatB. whoC. to whomD. with whom

专题长城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4

一、导入(大约4分钟)

师:各位同学,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组关于长城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知识,表达了作者各自的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总结一下,希望同学们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课件: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认识万里长城多方面的价值意义,理解万里长城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学习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把握各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万里长城的不同的见解。

3培养比较思维的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教师简介学习目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万里长城多方面的价值,通过比较已经学过的几篇文章,要能够说出你自己对万里长城的认识和看法。

二、复习检查(大约4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讲学稿。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一、二两题中的字词。(教师点拨)

(1)正音

“券门”中“券”应读“xuàn”,不要误读成“quàn”;“阿房”是秦始皇建造的宫殿名称,读音很特殊,应读“ēpáng”。

(2)辨字

“壁垒森严”中“森”不要写成“深”;“卫国御胡”中“御”笔画较复杂,书写时要看仔细。

(3)检查讲学稿第一部分第三题。

师:哪个同学写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同学们好像有点紧张,不敢举手。老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吧。

四县抗敌总会的遗址就坐落在我们宝堰镇东面的老河边。这是一组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随着时光的流逝,外部墙体已经斑驳脱落。望着这幢高楼,我不由地陷入了沉思:当年,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

(指名学生回答。)

生:我登上万里长城,抚摸着粗糙的墙砖,不由地深思起来:像这样伟大的历史文化遗址,世界上还剩下几个?随着岁月的流逝,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它们还会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吗?

师:刚才这位同学造的句子很好,很有深度。希望同学们课后互相交流,能够取长补短。

三、讲授新课(大约25分钟)

1.衔接

师:同学们,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见万里长城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之高。其实,不仅仅是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万里长城的地位也是极高的。有这样一个证明——在英语中,“长城”这个

单词是怎样拼写的?

生:The Great Wall

师:great的意思是“伟大的、非常出色的”,这足以证明外国人对长城的崇敬。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万里长城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生:因为万里长城是伟大的工程。

生:因为万里长城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师:同学们回答都很好。现在我们来综合概括一下万里长城所包含的价值意义。请大家看屏幕。

(展示课件:长城的价值建筑价值军事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屏幕下方有一个省略号,它表示了什么?生:表示长城的价值很多,不止是屏幕上列举出的四种。

师:这位同学回答地很正确。是的,我们的万里长城所包含的价值意义很多,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列举了其中比较突出的四种。下面,让我们结合手上的讲学稿,分组讨论这四种价值的具体内容。

(布置要求)

第一组的同学,结合讲学稿第二部分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探究一下万里长城的建筑价值。第二组的同学,结合讲学稿第二部分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探究一下万里长城的军事价值。其它组的同学依次类推。讨论时,前后左右的几位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各人把自己的答案读出来给其他人听,其他人进行评议。大家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

2.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简单巡视,或参与某些小组讨论。)(大约8分钟)

3.检查

师:大家都讨论结束了吧,老师相信大家都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下面,我们来集中交流一下。首先看讲学稿第二部分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长城的构造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生:长城的构造主要包括墙身、顶部、台子和烽火台。

师:这些构造各有怎样的作用?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生:烽火台是专为传递军情用的。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师:继续看讲学稿第二部分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

在古代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生:在古代战争中,“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来犯之敌要想循着山势攀登到长城脚下,再无依无傍地进行仰攻而破城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在现代社会,长城几乎没有军事价值。因为现在长城内外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领土。

生:我不同意作者吴祖光的观点。因为“实用价值”中不仅仅是包括军事价值,还包括历史、文化、旅游等价值。

4.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对于万里长城的价值意义应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老师作了这样的一个总结。请大家看屏幕,齐读。

(展示课件)

长城是古代华夏民族战略防御的屏障,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创造伟力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的丰碑。

5.深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讲学稿第一部分第四大题。

在专题中的几篇文章里,几位作者从建筑、军事、历史、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谈论长城的价值,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不同点又在哪里?

生:他们的共同认识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对万里长城都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

生:由于他们对长城认识的角度不同,也各有侧重点。

师:提到万里长城,人们总是会想到赫赫威名的秦始皇。参考专题中的几篇文章,说说你对秦始皇的评价。

生:秦始皇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建造了万里长城,避免了匈奴对中原人民的侵略和骚扰,保卫了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是一个有功之人。师:对刚才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有没有反对意见。

生: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的君王。他统治的手段极其残忍。历史书上记载了许多残酷的刑法,都是出自他手。而且,在修筑万里长城时,他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使多少老百姓累死病死在长城脚下。孟姜女的传说就是最好的例证。师:这位同学的回答中特别强调了“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回答很准确,也很有道理。对他的回答,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从总体上来说,秦始皇这个人还不错。虽然他犯下不少过错,但他毕竟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生:我反对这样的说法。大家知道,秦始皇是用血腥的战争来取得统一的,有多少生命在战争中失去。这样的统一值不值得?

生:我也反对你的话。大家看过电影《英雄》,秦始皇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六国,统一了六国,也就消除了六国之间连年的征战。

师:同学们的辩论十分精彩,可以说各有各的道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辩论,相信大家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大约10分钟)

师:大家一起看讲学稿第二部分第二大题。男同学迅速完成第一小题,女同学迅速完成第二小题。

(教师下位巡视。在看到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指名两位学生上黑板来交流答案。)

1.颁奖词

男生:各位旅客,欢迎你们到我们中国来旅游。现在矗立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她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她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当你登上高大的城墙时,你会领略到万里长城雄伟壮观的美丽风光。

2.保护长城的建议

女生:禁止在长城城砖上刻画,在有些地方装上隐蔽的摄像头,一旦发现,重重罚款,以儆效尤!

女生:在长城边上架设高空缆车,让游客在缆车上观赏景色,避免游客直接接触长城墙体,以保护长城不受到破坏。

五、总结(大约2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万里长城有了更明确、更深入的认识。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一片石。爱我们伟大的长城吧,爱我们亲爱的祖国吧,拿出我们所有的力量,支撑起我们永不倒的万里长城!

(播放背景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宣布下课。)

教后反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现有的水平,使他们了解自己现有的接受能力,从而确定适合学生自己的合理的学习目标。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适当的教学目标(即学习目标)应该是稍高于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建立起自信,保证学习动机的持续。

本节课的教学,是《专题长城》的第四课时。前三课时已经对专题中的几篇文章作了详细的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和提高。结合课后的几道习题,我给同学们提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学会综合和概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个目标,应该是稍高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的。在课堂上,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接受”的目的来展开学习活动的,而很少有学生考虑能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创造”,即通过学习别人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还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似乎更困难。课堂上在回答“你是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的”这一问题时,同学们的回答大都是摘录课文或资料中的话,缺乏个性,不够新颖。虽然,我在课堂上及时表扬了有些学生回答中的“我认为”“我觉得”,但仍然没有出现一些有新意的、独到的见解。这应该是本课欠缺的,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倍努力的。

附:课堂讲学稿

专题 : 长城

.回答问题。

1在专题中的几篇文章里,几位作者从建筑、军事、历史、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谈论长城的价值,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不同点又在哪里?

2提到万里长城,人们总是会想到赫赫威名的秦始皇。参考专题中的几篇文章,说说你对秦始皇的评价。

第二部分:课堂学习

一、让我们深入思考:

1.长城的构造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2.在古代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3.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建筑赵长城被后人称作英雄,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孟姜女哭诉的究竟是什么?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4.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

二、让我们愉快活动:

1、当一回导游:

长城除了有历史、文学、军事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她更具有旅游价值。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正站在万里长城的脚下,面对着一群外国游客,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长城,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导游词。

2.提几点建议:

万里长城上了2004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她、保护她。针对这种状况,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课后巩固

1.会背一首关于长城的诗,会唱一首关于长城的歌。

2.出一期以“长城”为刊名的手抄报或电脑小报,自己设计、编辑。

3.课后小练笔。

题目:我的长城梦„„

要求:参考专题中几篇文章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第四部分:补充资料

关于长城的知识

1、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

2、谚语、歇后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3、楹联:(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相传她是铜川黄堡镇孟家原村人,成人后和范喜良结为夫妻。婚后3天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却没见到丈夫的面,她悲痛不已,放声大哭,一下子哭倒了800里长城,在倒塌的废墟里她找到了丈夫的骸骨。于是带着骸骨往回走,遇见了一个石匠,她请求石匠为她凿一个石窟,然后把丈夫的骸骨安放在石窟内,自己就守在石窟旁静静地死去了。当地人敬重她的气节,就把她的尸体埋葬了,还为她修了庙,塑了像,进行祭祀。

6、歌曲:

《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

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 新的长城万里长 /

《长城长》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 /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 /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 都说长城内外白花香 /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 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 太阳照 / 长城长 / 长城雄风万古扬 / 你要问我长城在哪里 / 就看那一身身绿军装„„你要问我长城在哪里 /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 /

7、散文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òu):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地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你不语。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2018高考专题训练 篇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 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又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进行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使得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今天的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西文明在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地域隔阂使不同文化走向交融,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B.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到了唐代它就更加繁忙了。

C.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虽历经中华王朝不同的好恶态度,但仍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B。根据选项句意,“其”在此处代指“草原之路”,而依据文意,成为陆上丝路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应是张骞出使之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草原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前身,这是东西方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的。

B.中国与波斯的交流持久而友好,双方既有物质层面的众多物品的交易,更有代表精神层面的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

C.丝绸之路上修筑的佛寺,为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和僧侣提供了方便和保佑,更反映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怛罗斯之役”胜败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意义显得微不足道。

【解析】 A。文章有“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说明这条丝绸之路是由古代游牧民族开拓的,但由“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可以推断,“草原之路”的开拓其他国家的游牧民族也有参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及交流,其意义至今仍对沿路国家、民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B.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种族因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但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冲突,也无碍于文明的交流。

D.怛罗斯之战不经意间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它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和和谐共存的鲜明特征。

【解析】 B。对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形成的原因理解有误。陆上丝路是双方贸易互动的结果,而海上丝路则是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吸引的结果。

二、(吉林省百校联盟高三九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做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因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体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做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未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推行的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解析】C。A项,“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其实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就变成全部的意思;三是“旨在”表示目的,“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做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解析】 D。“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D.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解析】A。混淆时间。早在明中叶,商人炫耀奢华已成了常见现象。

三、(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80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书,包括不下10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价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日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家教的基本精神。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溶“好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节选自《光明日报》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11月26日11版)7.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所以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

C.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

D.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解析】 D。孔府档案记载的资料表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而且,“在于……”的判断扭曲文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们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解析】 A。衍圣公凭借大宗主地位在家族中建立的是“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而非宗族体系和族规等。另外,原文强调的是完整性、完善性和完备性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孔子世家谱能够窥见孔氏家族的变化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D.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坚以及嘉庆与孔庆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间有所往来。

九年级专题训练 篇6

(二)材料分析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4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颁发奖励证书,()

A、甄哲明、王小莫 B、张存浩、程开甲 C、王亚平、刘翔 D、袁隆平、邓稼先 2、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A、嫦娥三号 B、天宫一号 C、玉兔号 D、神舟十号

3、法国巴黎当地时间11月5日下午4时许(北京时间5日23时许),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七届大会主席。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中国人首次当选“掌门人”()A、习近平B、李克强 C、俞正声 D、郝平

4、众多市民参与建言献策,说明我国公民亨有()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人身自由权 C、控告检举权 D、监督权

5、党和政府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

A、总体小康 B、全面小康 C、基本小康 D、温饱型小康

6、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

A、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 B、富国强兵 C、打日本 D、建设小康社会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主要机关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最高人民法院 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④ 最高人民检察院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8、九年级学生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是 A.升学与就业 B.理想与现实

C.玩乐与幸福 D.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

9、我们自己在做选择时,应该考虑到

①兴趣爱好 ②个人能力 ③祖国和社会的需要 ④优势特长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 ②战争和** ③ 长期饱受殖民侵略和扩张 ④建国时基础差底子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世界文化的特点:()① 丰富性 ②多样性 ③开放性 ④科学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民主集中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人民政协的主题是()A.和平与发展 B.团结和民主 C.民主与集中 D.自由与平等

13、周末,小明全家回乡下看望爷爷。一进村就看到墙上有一醒目标语:“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接受村民监督,为村民当家提供服务。”标语生动地说明我国广大农村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包括()

①民主选举 ②民主决策 ③民主管理 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在下列政治权利中,你认为初中学生能够行使的政治权利是()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关注国家建设,行使建议权 ③对违规、违法现象,行使监督权④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监督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表明,在我国

①人民代表植根于人民,对人民负责 ②各级人民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 ④人民代表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物价上涨慢一点,收入增长快一点;就业机会多一点,资源消耗少一点;孩子学费降 一点,医疗费用低一点„„”这一民谣从根本上反映了()A.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干群矛盾 B.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矛盾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

17、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①对外开放 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计划生育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而且仍在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我国15岁以下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12%。上述材料中反映的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

①人口素质偏低 ②新增人口多 ③人口分布不平衡 ④农村人口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对扶贫开发认识正确的是()①我国的扶贫以实现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 ②我国的扶贫开发成功的解决了贫困问题③我国的扶贫成就,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④经过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最近,小明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经常听到弱势群体等词语,他不知道弱势群体指哪些人,请你告诉他()①居住在农村的人 ②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③残疾人 ④遭遇灾祸的人 ⑤农村贫困人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21、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为弱势群体做的是()

①学会尊重 ②学会关心 ③学会宽容 ④学会帮助 ⑤学会理解 ⑥学会敷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22、我国税收的特征是()①规定性 ②强制性 ③无偿性 ④固定性 ⑤免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3、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A.超过发达国家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

①民族文明的创造史 ②民族精神的生长史 ③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④涵盖一切文明成果的文明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坚持()A.独立自主的闭关外交政策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D.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6、认真阅下列一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2)为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2分)(3)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4分)

27、2012年9月24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市原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对王立军以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以叛逃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阅读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实施的是什么治国方略?(2分)

(2)王立军受处罚体现了治国方略中的哪一基本要求?(1分)其他三 项是什么?(3分)

(3)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需要基本哪些法律素养?(3分)

28、材料

一、据中央台警示广告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

达2000亿,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1年的口粮。材料

二、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北京一家公益组织推出“光盘行动”,倡议就餐者吃光盘中的食物,或者将没有吃完的食物打包带走,“光盘”离开饭店。

材料三: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

(2)谈谈总书记为什么要求全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3分)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2分)

29、我们党十分关注和重视弱势群体,并把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自2010年底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通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低保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举措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1)弱势群体有哪些特征?(3分)党和政府重视弱势群体的原因是什 么?(3分)(2)我国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采取哪些措施?(3分)

(3)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样关爱他们?(3分)

30、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一位世界银行家评论说:中国只用 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现今,“钱包鼓起来了,私车多起来了,通信快起来了,学历高起来了,寿命长起来了,歌儿唱起来了。”(1)请你再列举两个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变化的例子。(2分)(2)你能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总结发生这些变化的奥秘吗?(3分)

3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奏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1)与歌词反映的内容相关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2)回顾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32、材料一:2012年,某中学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想去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占50%,去大中城市的占30%,去三资企业的占20%。

材料二:小刘是四川省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三年前大学毕业后,一心想留在大城市,结果在连续考研失利、求职碰壁后,最终回到了自己家乡的小县城,在一家事业单位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英语好、计算机熟练,没多长时间,小刘就在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工作自信而快乐。观念一变天地宽。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像小刘一样,在基层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1)材料一中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什么问题?(1分)眼高手低,怕吃苦,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去(2)“观念一变天地宽”。材料二中小刘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好高骛远,要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客观的社会需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选择更符合实际,从而使自己的理想更易于实现

(3)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3分)

长城专题训练 篇7

1 目前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偏向社会化, 即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帮助中职学生找到一个好工作。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 喜爱这门学科的学生不多,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1.1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升, 尤其是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仍然存在很多缺点问题。这对这一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养成了对学习不重视的习惯, 导致学习概念较为模糊。加上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够关注, 普遍使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小。甚至有些学生在长期得不到关心的前提下出现强烈的抵制心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严重影响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学习效果。

1.2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重视

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相结合。而教学中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是学生, 教师主要充当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意识才能够科学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展开教学任务,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占据的比例较大, 因此, 大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就会失去教学的主动权, 并担心学生无法掌握内容的实质。这样导致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单纯依靠教师的个人讲解, 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严重降低教学质量。

1.3 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轨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导致教师在迫于时间和考试双重压力之下, 单纯站在考试大纲的角度制定教学方案, 从而严重脱离了实际。这样不仅会降低该课程的应用率, 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集中精力, 最终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把《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当作基础学科, 并没有对其引起高度重视。认为学生只要熟练操作Photoshop软件处理图像相关问题即可。甚至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重讲解基础理论, 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

2 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专题训练策略

2.1 色彩训练

色彩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视觉效果呈现出来。对于没有美术基础或者美术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 他们对色彩的运用和把握较差。针对色彩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专题训练。比如在“色彩调整”这一专项训练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入课堂内, 结合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弥补图片中的色彩缺陷问题, 以此作为引申色彩相关知识的切入点。

例如在讲解“Photoshop色彩调整”时, 通过该软件的调整和处理。如果原图片中的光线不足, 可以借助Photoshop软件微调和处理, 使处理之后的图片更加美观。假设原图的颜色部分不够饱满, 可教师应该先向学生介绍Photoshop软件中的调色工具, 再通过实际操作演练加深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识。比如在“花朵变色”案例中, 包含的色彩知识点较多。不仅涉及色相概念, 还包含饱和度的调整方法。在常规的操作中, 学生只会运用一种着色处理方法, 即选中红花调节色相。但是这种方法处理图片色彩具有局限性, 教师需要引入一种简单又便利的色彩处理方法。即在“色相”对话框“编辑”中, 选择红色单独调节。这样可以省略红花步骤的选择, 提高图片着色处理的效率。

同样, 教师在讲解曲线工具相关知识点时, 首要的任务是布置课堂作业, 即将图片的绿树运用Photoshop软件调得更绿。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第一, 色阶的概念。主要从曲线命令的讲解作为出发点, 并在课堂内向学生演示通道调节, 选中绿色通道曲线处理图片绿树的颜色。但是在操作中不能从整体上提升图片的绿色, 否则图片的其他部分也会变成绿色。其次, 找到树木亮度的位置, 并与曲线位置行对应, 对绿树的局部部分调色。

2.2 案例训练

采用案例法教学时, 其教学质量与案例方案的合理性和案例内容的针对性等因素息息相关。对于这一专题训练, 需要站在典型性、趣味性、生活型三个角度入手。

第一, 典型性。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典型的案例, 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教师在选择案例时, 首要考虑的特征是典型性。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分析典型的案例是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同时又要凸显案例的鲜明特色, 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指导功能。在设计案例时, 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画面效果的新颖程度、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创作形式的多元化等。比如在“奥运五环”实例讲解中, 学生不仅要理解图层与选区加减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分析每两个环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站在多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操作演练, 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第二, 趣味性。案例的趣味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中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问题,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元化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对案例的挑选问题上, 教师应该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比如“灯泡中的金鱼”就是一副干净、自然的画面。将这幅画呈现给学生, 能让大家产生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作品完成后进行评价, 可以使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并在评价中吸取经验教训,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完成更好的作品。

第三, 生活性。针对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轨这一问题,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贴近生活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广大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比如讲解“选区工具”这一章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完成课程内容讲解之后,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张海报。海报的内容和主题形式不限,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 运用所学知识, 制作的作品交由大家一起评审。在评审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耐心点评, 并提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学生应认真倾听同学和教师的意见, 以便以后完成更好的作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案例是否贴近生活, 教师应该交由学生自我评价, 然后再由教师评价。采用师生讨论的教学形式可以达到完善案例的目的, 并促使课堂氛围更加愉悦。具体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否紧密、案例作品的构图是否具有教学价值、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鲜明突出、操作是否熟练、构思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等等。

2.3 造型训练

在造型能力专题训练中, 图形图案的制作需要通过选区工具完成。在图形图像Photoshop处理选区学习时, 首先,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Photoshop选框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 比如生日贺卡或者节日卡片。然后, 在卡片中添加颜色、图案等。并设计投影和浮雕等技术效果, 使卡片更具美观。学生在任务学习中能够勇于创新思维, 并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 创作出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卡片。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习致用。

例如在“曼妙轻纱”实例教学中, 教学任务是定义一个S型画笔。所用主要工具是钢笔, 借助钢笔调整锚点、控制片段等, 就可以完成一个S型画笔。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钢笔工具的原理理解、提高学生钢笔的绘画技巧, 可以结合学生以前所学知识, 训练26个字母的钢笔画法, 将元素转变成图形。

3 结语

图形图像处理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借助文化课的讲解模式, 需要结合这门课程的特征和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 活跃教学课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习致用。

参考文献

[1]曹利敏.在职业教育课程《Photo Shop图形图像处理》中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王秋实.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2.

[3]刘崴.项目教学在中职图像处理课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4]胡小伟.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设计[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 :110-113.

[5]黎灿龙.项目教学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3 (7) :87-89.

传记专题同步训练 篇8

七十年代中期,当曾宪梓创立金利采,在香港站稳脚跟,开始可以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四处奔波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该是为祖国、为家乡做一些有益事情的时候了。

于是,曾宪梓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

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并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当曾究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学校已变得破烂不堪,教室的桌椅板凳只剩下三只脚,足球场早已荒废用来种番薯,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及解放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曾宪梓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

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努力从商、一定要继续节衣省食的信念。他渴望创造和积累更多更大的财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男一种方式,为他的祖国,他的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虽然这时候,曾宪梓的生活实际上刚刚步离温饱阶段,他的事业的发展更需要一点一滴的资金的支持,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千辛万苦赚来的金钱,捐献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在当时,身家并不优厚的曾宪梓能够率先为家乡建设出心出力。立刻受到了中国领导层的关注。不久,叶剑英委员长在广州接见了曾宪梓,他们是梅县同乡,而且还是东山中学的校友。一见面,大家就亲切地交谈起来,叶剑英对曾宪梓说:“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

曾宪梓说:“这正是我多年的理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曾宪梓言出必行。他一方面逐步发展金利来的生意,稳中求进;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捐赠也由小至大地不停地进行着。从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多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内容包括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方方面面,并带头在穷乡僻野的梅州山区投资设厂,为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对于曾宪梓的爱国义举,家乡人民不禁交口称誉他“爱国如家,爱乡如命”。梅州市的市长曾多次赞叹说:“曾先生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故乡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曾经挥毫为曾完梓写下了“梅州增宪,誉满桑梓”的条幅,表彰他的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1文章开头三段介绍海外客家人爱国爱乡的传统,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简述。

2结合全文看,表现曾宪梓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的行为有哪些?

3,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中所写的曾宪梓先生的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由“面”到“点”,为表现曾宪梓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铺垫、蓄势。(2)既巧妙、简洁地表现客家人这个群体的爱国爱乡传统,又强化了曾宪梓这个个体的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增强了文章表现的广度和深度。(3)说明了曾宪梓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有着深厚优秀的民族传统,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真实,更深刻。

2早年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捐献巨资;带头投资设厂,促进海外同胞关心、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3,结尾以家乡人民、领导人的赞誉来间接表现曾宪梓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使曾宪梓先生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完整,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提示:(1)远大目标是创业的动力(2)创业的口的在于奉献(3)乐于奉献能更好地促进事业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多年来,许多和爱因斯坦(1879-1955年)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在各种访谈或出版物中讲述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印象。这些人中有爱因斯坦的妻子以及他继女的丈夫和传记作者,他的医生、学生和同事,他的朋友、邻居和房东太太的女儿,还有科学界的同行、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小说家、编辑、摄影师、画家、剧作家、以色列政治家、以色列总理和来自俄罗斯的政治委员,甚至还有陌生人。

苏珊娜,教师,爱因斯坦在瑞士读书时第二个房东太太的女儿。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听到有人在邻近的一所房子里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他问这是谁,我说这一定是住在阁楼上的那个钢琴教师。他立刻夹着他的小提琴冲了出去,连领子和领带都没系上。“你不能这样出去,爱因斯坦先生,”我大叫,可是他头也不回,也许他根本就没听见,或者假装没听见。花园的门砰的一响,然后我们就听到小提琴的声音伴着莫扎特的奏鸣曲。回来后,爱因斯坦兴奋地说,“那老太太真是可爱极了,,我要天天去找她合奏。”几个小时后,我们就见到了她,那是弗罗莱恩,她穿着一件黑色丝绸套裙,羞怯地问我们,那个不寻常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我们安慰她说,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她说,那个陌生的小提琴手把她吓了一跳,他一头冲进她的房间,嘴里嚷着,“继续弹吧。”

菲什,爱因斯坦的学生。

他对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语气说话,不论是大学的主要负责人、食品杂货商,还是实验室里的清洁女工,,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兰于1915年9月6日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以下这段文字:

上一篇:高二学生的入团申请书下一篇:学生会个人工作失误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