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文化鉴赏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花文化鉴赏(精选6篇)

中国花文化鉴赏 篇1

简介:梅花品种很多,目前大品种有30多个,下属小品种有300多个,一般花期在2~3个月左右。梅喜温暖,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其品种按枝条及生长姿态可分为叶梅、直角梅、照水梅等类;按花色花型可分为宫粉梅、红梅、照水梅、绿萼梅、大红梅、玉蝶梅、洒金梅等。其中宫粉梅最为普遍,花瓣粉红,花密而浓;玉蝶梅花瓣紫白;绿萼梅花瓣白色,香味极浓,尤以“金钱绿萼”为好。每至寒冬,成片的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的壮观景象,煞是好看。

形态:

茎:梅花是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常具刺,树冠呈不正圆头形。枝干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或以绿为底色,无毛。

果:核果近球形,有沟,直径约1~3厘米,密被短柔毛,味酸,绿色,4~6月果熟时多变为黄色或黄绿色亦有品种为红色和绿色等;味酸,可食用,可用来做梅干、梅酱、话梅、酸梅汤、梅酒等,亦可入药。梅花酒在日本和韩国广受欢迎。其味甘甜,有顺气的功能,是优良的果酒。话梅在中国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话梅是将梅子与糖、盐、甘草在一起腌制后晒干而成的。话梅还可以用来做成话梅糖等食品。

花:梅花可分为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等,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直径1~3厘米,萼筒钟状,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雄蕊多数、雌

蕊离生,子房密被柔毛,罕为2~5(离心皮)或缺如,子房上位,花柱长。梅花的总品种达300多种。适宜观赏的梅花种类包括大红梅、台阁梅、照水梅、绿萼梅、龙游梅等品种。观赏类梅花多为白色、粉色、红色、紫

色、浅绿色。中国西南地区12月至次年1月,华中地区2~3月,华北地区3~4月开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终花15~20日。

梅花属于长寿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经常可以养到十年以上。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

品系

(一)三大系:

1、真梅系;

2、杏梅系;

3、樱李梅系。

(二)五大类:

1、直枝梅类;

2、垂枝梅类;

3、龙游梅类;

4、杏梅类;

5、樱李梅类。

(三)19个型别:

1、直枝梅类分品字梅型、小细梅型、江梅型、宫粉型、绿萼型、玉蝶型、朱砂型、黄香型、洒金型;

2、垂枝梅类分粉花垂枝型、五宝垂枝型、残雪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红垂枝型;

3、龙游梅类分玉蝶龙游型;

4、杏梅类分单瓣杏梅型和春后型;

5、樱李梅类分美人梅型。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梅的药用价值:“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乌梅之分。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即记载了这种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白梅则“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见梅的药用范围很广。近代医学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黄疸。乌梅肉具敛肺涩肠,杀虫生津功能,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梅花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氢氰酸。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豚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

此外,梅花可提取芳香油,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古人根据芳香油与水的沸点不同,利用分馏技术,将芳香油提取出来,用作食品的添加剂。

观赏价值

梅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趋向、情感脉络和道德标准。梅花是中华民族之魂,尊为“国花”,理所当然。梅花自身的形态之美

引起人们注意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貌形态,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个性明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中国美学又十分强调“以形写神”、“神采为上”,因此总有浪漫的想象与精妙的比喻,使之神采活现。

梅花色彩众多,而人们偏爱白、红、黄三色。尤其白色,冰清玉洁与冰雪相和谐。“冰花”、“寒玉”和“白雪”等比喻应运而生:

“冰花个个团如玉”。

“姑射仙人冰雪肤”。

“一枝寒玉澹春晖”。

梅花的香,有“清”、“幽”的特点:

“天与清香似有私”。

“风递幽香去”。

而中国人以其细腻、微妙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浮想联翩,将嗅觉的感受转向视觉、味觉和触觉。“孤”“暗”、“酸”乃至“冷”的感觉纷至沓来:

“孤香粘袖李须饶”。

“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点酸香冷到梅”。

形态

梅花的形态可用:“疏”、“瘦”、“古”三个字来概括。“疏”不仅指出梅花的疏密程度,而且与中国人“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审美习惯相一致:

“疏影横斜水清浅”。

“疏枝横玉瘦”。

“瘦”也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书贵瘦硬方通神”(杜甫诗),“瘦骨清相”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形象。

白梅花

“尚馀孤瘦雪霜姿”。

“蕊寒枝瘦凛冰霜”。

“古”指梅花历数百年风欺雪侮而产生的“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刚强、沉雄和坚毅之美。

“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

“铁干铜皮碧玉枝”。

古到极至,老干虬龙,欲腾空而起:

“他年长就铁龙干”。

梅花的花语:坚强、高雅和忠贞。

梅花的寓意,象征:

1、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别象征着吉祥。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

一、隐者林逋有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三、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民间传说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高风亮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中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在人们心目中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

四大梅园

天下第一梅花山——南京梅花山

南京梅花山梅园、上海淀山湖梅园、江苏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

梅花山梅园: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的钟山南。始建于1929年,植梅面积400余亩,共有230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树,有“梅花世界”之称,被称为“中国第一梅花山”和“天下第一梅花山”,为四大梅园之首。梅花山以品种奇特著称,“半重瓣跳枝”,一朵花上竟然有三四十片花瓣,仅为此山独有。一株“蹩脚晚秋”名梅,花色红中泛白。还有,“朱砂梅”满枝绯红,“玉蝶梅”素静雅洁,“宫粉梅”著花繁茂,“龙游梅”舒展飘逸。山上建有“观梅轩”,登轩观梅,一山梅花尽收眼底。

淀山湖梅园:淀山湖大观园梅园是上海市最大的赏梅胜地,占地190亩,植梅5000多株,有品种40来个,其中不少为百年以上的古梅。无锡梅园:梅园在无锡市西南浒山上,面向太湖。始建于1912年,占地81亩,有梅树4000多株,盆梅2000余盆。园林设计者根据地形高低,结合梅树特点,以梅饰山,依山饰梅,别具特色。目前,梅园扩展面积为812亩,40多个品种。著名的有素白洁净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绿萼梅,有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有胭脂滴滴的朱砂梅,有浓艳如墨的墨梅有枝杆盘曲矫若游龙的龙游梅等。还有造型幽雅、虬枝倒悬、枯树老干、疏影横斜的梅桩艺术盆景。

中国花文化鉴赏 篇2

这场被同行誉为:“社会文化理论之花绽放高等学府”的讲座,以主题鲜明时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生动有趣,并以突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以致用、实践第一”的主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对“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学习”等方面的理解,激励青年人坚定理想、立足实践、奋发有为。

袁垒先生自2005年山西省合唱协会成立以来任秘书长期间,投身社会文化活动实践及文化产业化实践,在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诸多方面成绩斐然,先后组织推出了由央视录播的千人合唱《长征组歌》、首部产业工人合唱套曲一一矿工大合唱《心中的太阳》,山西民歌专场音乐会“人说山西好风光”等创新式音乐文化活动,并组织连续举办7届“三晋之春”合唱比赛,在所策划的“世界合唱山西风”活动中,有10余支合唱团队获国际大奖;在“放歌新山西”系列活动中,推出了20余支合唱团队赴央视、省级电视台参加合唱比赛,今年10月份率太原职工美丽时刻合唱团赴韩国光州参加郑律成国际音乐节首获“和平友谊”奖。他以自己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实践经验以及丰富实例为同学们讲述了社会组织的特点,提出“社会组织是实现文化理想,体现自愿精神,结缘的朝阳职场”的理论观点、其立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启发性,指导性。特别是他在授课中穿插了即兴配乐朗诵和演唱等形式,极大的增强现场感染力,令现场师生、嘉宾耳目一新、深受触动,受到广大师生强烈认同与欢迎,并赞誉有加。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为此评价道: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学科高校的一面旗帜,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宗旨,此次人民大学邀请袁垒先生讲座,就是曾考证了袁教授在中北大学等单位授课的形式和内容后,认为其讲学颇具引领意识和创新特点:一是社会文化艺术理论有前瞻性;二是社会文化艺术实践有成果,三是讲学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有创新,集纳了讲、朗、唱等多元形式,较为鲜见。

人大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方、书记别敏、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郑律成音乐基金主任郑小提、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栏目组总监谢冬娜、著名作曲家金巍、钢琴教育家陈一新、中国交响乐团著名歌唱家赵玉龙、霍园园等到场聆听了讲座,并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花文化鉴赏 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国画;鉴赏;传播研究

中国画,又称为国画,最初称之为丹青。其作画方式与西方油画相比,十分特殊,主要通过毛笔和墨汁,在宣纸、绢帛等上作画,并将做好的成品进行装裱。相比较西方油画的浓重色彩,中国画的颜色简单、色泽清脆而干净,堪称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中国逐步敞开了国门,一方面迎接来自世界的多元文化,另外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示着我们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精华。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文艺作品表达形式的不同,文化习俗互不了解,中国画的鉴赏与传播困难重重,西方世界对中国画的理解存在较多的偏差。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画鉴赏的方法,传播的途径,以期望推动中国画的传播,增强中外文化的较量。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鉴赏方法

中国画的作画题材丰富,其作画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类。这三类题材分别反映了中国画的三大审美视角。人物画多注重人物的神情,以传神为主;花鸟画则反映了画师的生活乐趣,多以情趣为主;山水画反映的则是风景的优美与景秀,多以意境为主。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深鉴赏者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中承载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国古今的历史、社会、习俗、环境、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想要品味出一幅中国画的意境与神韵,就必须了解画师所处时代的背景,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社会的主要哲学思想等。这些都是影响画师作画的重要因素,也是画师通过国画向我们所诉说和表达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逐步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文化,相反我们更应当抱着尊重的心态学习传统文化,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充分理解中国哲学中的“形”“神”关系,为鉴赏国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国画的鉴赏方法,多角度品味国画精髓

中国画讲究的是形神的统一,轻“形似”但是又要达到“形似”的效果,这恰恰展现的是国画的传神、意境与气韵。这与西方绘画所展示、传达的内容具有巨大的差异。西方绘画作品一般以写实为主,通过透视学和解剖学来展示绘画内容。在西方绘画作用中,最为注重的因素为“光与影的关系”,通过明暗关系,使作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与文艺复兴,后期西方绘画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思维和科学精神,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所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绘画对象那么简单、客观。相比较而言,中国画在表达过程中更加注重主观的“神”,而不重视透视法和解剖法,更不重视作品的背景,仅仅是采用简单的线条,来勾勒出绘画对象。如中国画在月的处理中,并不直接画出月亮,而是通过勾勒出云朵的样子,然后让鉴赏者自己体味“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意境。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国画的门派与风格,了解不同画家的作画风格,学习国画的写意特点,体会国画的艺术特点。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国画鉴赏方法,如画家的笔墨是如何运用的,构图的基本情况。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的鉴赏国画内容,从简单的画作中品味出画家所表达的精髓与含义。如齐白石的《虾》,运用水墨和宣纸,简单的几笔勾勒,使得所画之虾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凝练传神,可谓是形神表达的极致。

(三)注重文化差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文化的蓬勃发展与交流,势必会导致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中国学者一直强调,对待舶来品,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我们在鉴赏中国画时候要注重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绪,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中国画鉴赏水平,同时又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与美学知识,了解油画等绘画的特点,拓宽知识面,加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懷。通过这两种对比式的文化学习,帮助鉴赏者树立起全球发展的思想与意思,学会站在外国人的视角上审视中国画的特点,采用换位思考来反思中国画的鉴赏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解说来解决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中国画的传播做好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传播途径探索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最好代表之一,通过中国画,能够将中国特色与中国历史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由于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形神统一”的特点,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多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对于绘画的理解差异较大,使得国画的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因此有必要在新时期下努力探索中国画传播的新途径。

(一)慎重选择国画作品,充分尊重文化差异

做好中国画的传播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国画作品。中国古代的国画十分讲究线条的运用,更为注重意蕴的表达,如通过或浓重或清淡的笔墨勾勒出重峰叠岭的群山和气势磅礴的瀑布。这样的国画在我们欣赏起来必然是心怀激动,赞不绝口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其文化讲究的是写实,这样的作品在传播中可能会遇冷,使得中国画的传播受挫。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选择一些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理念的作品,如徐悲鸿的《马》等,从而简化作品的理解方式,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将这部分作品作为敲开国际大门的砖石,可以提高了世界对中国画的认识,扭转某些错误的理念,更迎合了西方社会的鉴赏视角。从而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迈出了中国画传播的重要步伐,进而从这部分作品逐渐过渡到中国传统画作,使得中国画能够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nlc202309040009

(二)鼓励学者走出国门,积极传播国画艺术

做好中国画的传播,一方面需要我们站在外国学者的视角上选取一些他们容易理解的画作,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我国的美术学者,研究者带着我们的瑰宝走出国门,积极传播我国的国画艺术。向各国学者展现我们的文化精髓,解读中国画背后的神韵与意境。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直接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解答疑惑,消除偏见,从而真正将中国画带出国门。这需要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中国画的传播开辟新的“丝绸之路”。

(三)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展现中国画的水墨情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不仅仅依靠纸张与传教士,更依靠网络与高科技电子设备。中国画在传播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这样的新方式与新途径,在西方文化蓬勃发展不断扩大的现状下占据一席之地。如电子影像设备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将静态的水墨画转化为动态。在电子显示屏上逐步勾勒出的中国山水一点一点的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展示中国画的诗意与美好。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宣传片中,就采用了动态的中国画作为开场,让人眼前一亮,引人入胜。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画的传播速度,静态的网页介绍与动态的水墨画过程相结合,缔造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绘画过程与展示,将中国画的传播推到一个新高度。

三、小结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承载着中国的人文精神、社会背景、美学理念、思维和审美方式等诸多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意境和特点。但是目前在中国画鉴赏与传播过程中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外国学者对中国画存在一定的误读,使得中国画在走出国门之后频频遇冷。面对此种情况,我们不能放弃探索,墨守成规。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也要大胆革新,突破枷锁的限制。选取恰当的、能够充分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选择合理、有效的传播途径,将中国文化与中国画的意境解说充分联系,减少世界对中国画的不理解,逐步提高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帮助中国画最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1]梁艳.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鉴赏与传播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15+136.

[2]鲁浩.画意诗情——浅议中国画鉴赏与古诗词欣赏的统一[J].新课程学习(下),2015,01:209.

惜 花古诗鉴赏 篇4

惜 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

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

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

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

明日池塘是绿阴。

韩偓诗鉴赏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题咏景物的高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外貌,把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叹 ,将咏物 、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本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题惜花 ,是对于春去花落的 一曲挽歌 。 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 :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在即, 离情十分悲伤;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知到未来的命运,在静寂中愁态转深。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 。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 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契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伤的心情。

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 、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看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打,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 ,都是实景,但添上了眼 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 。随,有 追踪的意思 。不说眼看,而说眼随 ,更进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 。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怅满 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透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再进一层,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 ;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染,岂不更令人黯然伤神?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而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悲悼,也从中得到了体现。

末了,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郁郁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诉说的内心矛盾。

西方文化影视鉴赏 篇5

公元前1200年,在那个人神共存的时代,那个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时代,浩浩荡荡的战争气势扑面而来。有人为正义而战,有人为和平而战,有人为一己之怨而战,有人为爱情而战,有人为权利而战,有人为私欲而战,特洛伊充斥着战争的喧嚣,特洛伊弥漫着战争的苍茫,也沐浴着英雄的荡气回肠。战争終会结束,英雄注定要湮灭,青春会逝去,梦想会幻灭,爱情会消散,但是,英雄们的精神必将横贯历史,泽被古今。

英雄的人永远有着自己的执着而高贵的追求,在平凡中显现出伟大。阿基里斯追求英雄的荣誉,他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战争中的荣誉。他要留名,他要成为最伟大的英雄,让千年后的人们依然传诵他的传说。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为某一个人而站,我是为了全希腊,我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尽管他明白,无论英雄还是凡人都将湮没于历史,他还是敢于抛开外界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信仰。出征前,母亲文预言,他将因战争而名垂千古,也会因战争失去生命,但他无畏的选择了战斗。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在战火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当英雄的梦想与凡人的爱情不可兼得时,他放弃了一生的最高追求,选择了飘渺但高贵的爱情。这种追求的抉择让平凡的爱情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也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

赫克托尔一生追求完美。他让他的士兵明白一个男人的尊严:维护自己的荣誉,爱护自己的妻儿,保卫自己的国家。做个简单的男人,是那个时候多么难以实现的梦想!尽管他鄙视弟弟的怯懦,可是作为兄长他承担了罪责;而在误杀阿咯琉斯的堂弟后,他坦然地接受挑战,走向死亡。当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包围的时候,他毅然代替年迈的父王指挥军队,担起了保卫家园的重任。即便妻子请求他留在家里不要参加战斗,也被他委婉地拒绝了。一个已经习惯了在最前线作战的英雄,当他安排好唯一挂念的妻儿的退路以后,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阿喀琉斯的决斗。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这是两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之间的决斗,赫克托耳虽然在这场决斗中死去,可是他英气的面庞永远留在了特洛伊民众的心里。一个人的取舍自己的追求远比追求本身伟大的多。

英雄的人永远敢于用生命去担当责任。

阿基里斯眷恋生命,却又死之泰然。作为男人,他爱得英雄。在弥留之际一面忍受利箭穿心的痛苦,一面还要微笑着安慰痛哭流涕的布里塞伊斯:“不要紧,我没事,走吧,特洛伊在沦陷。”阿基里斯真正实现了杜拉斯所谓的“爱情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一种英雄的壮举。”他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作为战士,桀骜不驯的阿基里斯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战。他挥舞着手中的利刃勇往直前,一个转身,一个穿刺,一个旋跳,让举剑对着他的特洛伊士兵胆战心惊,无人能与这位战神媲美。战无不胜,无人能敌,当他杀死特洛伊最善战的将领赫克托尔时,甚至连天上的众神也因他的勇猛议论纷纷。阿基里斯蔑视所有敌人,甚至不把希腊国王阿伽门侬放在眼里,他奔跑在希腊军队的最前锋,以震慑天神的勇气与特洛伊人作战,他的呐喊威慑着特洛伊的每一个士兵,激励着希腊的每一个战士,他的利刃轻而易举地撕裂特洛伊军队守城的阵列,用敌人的鲜血为希腊大军开出进攻的道路。没有人能够阻挡他威猛的攻击,他像是怒发冲冠的雄狮,狂吼着冲入特洛伊军队,如入无人之境,一个人就击溃了特洛伊的密集防线。但是,夜晚降临他呆在白天被他杀死和蹂躏的敌人面前静默,泪水落下:“兄弟,我们马上就能见面了。”因为,英雄们知道,真正的英雄要敢于用一切去担当责任。赫克托尔向往幸福,也不惧为了责任舍弃自己的幸福。作为自然人赫克托尔有着正常人的恐惧,毕竟他面对的对手是所向披靡的半神,但恐惧眼神的背后有着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更大的责任。出战前赫克托耳怀抱自己的小儿子,眼中满是父爱,他对妻子说:“我真想能看着他长大,看着姑娘们围绕在他身旁...” 其实这就赫克托耳自己最大的心愿。可是,他不只是一位父亲,也不只是安德罗马克的丈夫。他是特洛伊的王子,是特洛伊的统帅,是特洛伊人民的守护神。是那个危难来临时必须站在最前面的人。“我这一生都遵守一个原则,这原则很简单:敬奉神明,爱护妻小和捍卫祖国!特洛伊是我们的母亲,fight for her!”喊出了它独有的气势。在误杀阿基里斯的弟弟后他毅然接受了阿基里斯的挑战,即使自己没有胜算但出于道义不惜一死。为国为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英雄。英雄的人永远有分明的爱与恨。

赫克托尔对其弟弟帕里斯的爱,将其弟弟的风流视而不理,在那样“女子是男人奴隶”的社会,无非流露出对弟弟的溺爱;还有当弟弟与敌国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搏斗失败后,帕里斯抱住哥哥的腿,赫克托及时将弟弟送回国后,与敌奋战,并大获全胜,这表明弟弟对哥哥的依赖和哥哥对弟弟呵护,这种相互关系就是兄弟之爱。阿基里斯对堂弟手把手的传授作战技巧,并将道理与其,体现了兄弟之爱;当其堂弟被赫克托误杀后,阿基斯里恼羞成怒,戴盔披甲,杀死了赫克托,为其弟报了仇,这也是爱的体现。

特洛伊国王对次子帕里斯犯的严重错误给予理解,无非体现了对儿子的伟大父爱;他在长子赫克托被杀后半夜亲自前往敌国要回长子赫克托的尸体,年老体衰的他,不为生命危险,这种举动更是父爱使然。赫克托对自己尚嗷嗷待哺的儿子更是无限的关爱,当确信自己必死无疑时,他提前指给妻子一条暗道,让其将儿子抚养大,便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种父子爱不但体现在上层阶级之间,而且在普通士兵中也有所体现,一个很小的镜头——在特洛伊沦陷后,阿基里斯释放的那个普通士兵说“我还有个儿子,放了我吧”,试想假如他没有子女,一个有骨气的士兵绝对不会乞求敌人给自己生路,也许因为父爱,他放弃了尊严。

阿基斯里里为堂弟复仇,就是对杀兄弟者的仇恨,更是对亵渎亲情的仇恨。还有帕里斯在特洛伊沦陷后不顾堂妹布利塞伊斯的阻拦仍然将箭射向了阿基斯里,这也是对杀兄弟者的仇恨,对次子帕里斯来说更是对杀死自己一直依赖者的人的极大仇恨。

当帕里斯逃回来抱着赫克托的时候,赫克托一剑刺死了门内劳斯,保护了他“懦弱”的弟弟;当他错杀了阿基里斯的表弟时,他也毅然接受了于此而来的后果;当阿基里斯大叫着他的名字时,他抛下了心爱的女人儿子,走上了战场,不畏死亡。所以在决斗时,即使作为影片正面描述的英雄形象阿基里斯也丝毫不能掩盖赫克托的光芒。影片中,有人是英雄,有人是小人。其实他们都是个人主义的产物,为家为国的个人主义成就的就是英雄,仅仅为自己的个人主义就是小人,英雄与小人的距离并没那么遥远,一个人可以由小人变成英雄,也可以由英雄变成小人。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应考策略 篇6

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 鉴赏, 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 鉴定和欣赏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鉴赏的过程是鉴别、分析与审美的过程, 往往是鉴中有赏, 赏中有鉴。

诗歌鉴赏常考的对象主要包括: (1) 字词的品评。 诗歌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当属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 有时并不只是表现动作和形态, 更是一种思想心理的反映, 远远超过字词本身的内涵。 因此, 品评字词, 首先要把握字词本身的含义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其次要领会它的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 (2) 语句的品评。一首诗歌, 因为有了一个或一联佳句, 就能为整首诗歌增色不少。 好的语句一定是凝练的, 即用简练的文字, 勾勒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情感。 容量大, 意味深, 是好句的共同特点。 (3) 意境的品评。 所谓意境, 即情景交融, 或由景而生情, 或融情于写景, 依托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意境, 涉及描写和抒情, 最能反映诗歌特征。 (4)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就表达方式而言, 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就表现手法而言, 有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渲染象征、起兴用典、借古讽今、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有些方面是兼容的, 比如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达方式中抒情的细化, 而表现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由远至近、从上到下、 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等则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细化。 就修辞手法而言, 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和互文等。 就篇章结构手法而言, 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和首尾呼应等。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鉴赏, 可以是一个角度, 也可以是多种角度。 (5) 人物形象、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诗歌同样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也有线索结构, 以此展现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有质朴和绮丽, 或简练或繁复, 或豪放或婉约, 其本身无优劣之分, 运用得当, 都能展现艺术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 艺术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目的,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形式有一首诗歌的鉴赏和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1) 没有读懂原文, 或者是理解错了。 没有读懂原文, 有些是因为对相关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不甚了解造成的, 理解错了则是对某些字句的意思和寓意弄错了, 因此如果试卷中有相关的注释就不应放过, 则必须予以关注。 读不懂, 理解误, 感受也会错, 越鉴赏, 结果越糟。 (2) 只是复述大意和内容介绍,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 达不到鉴赏的要求。在诗歌阅读过程中, 有什么想象和联想, 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才是鉴赏。 从某种意义上说, 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3) 要么泛泛而谈, 要么评价过高。 泛泛而谈, 有的言之无物, 有的离开本文, 随意发挥;评价过高, 则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 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注] (1) 长门事:汉武帝时, 陈皇后失宠, 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 奉黄金百斤, 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 武帝阅后深为感动, 陈皇后复得宠幸。 (2) 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的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 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 (美貌女性) 遭妒。

题目要求是对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作鉴赏。鉴赏对象是语句的品评。 鉴赏步骤:1.“玉环飞燕皆尘土”中有用典。“玉环”指杨玉环, “飞燕”指赵飞燕。杨玉环、赵飞燕, 一个是唐明皇的妃子, 一个是汉成帝的皇后, 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 皆专宠惑主, 最后因此败亡。 2.借助注释联想:作者实际上是用杨玉环和赵飞燕这两个人, 比拟他心目中那些当权得势的小人, 既然骄横一时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那些像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的当权得势的小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3.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 (或:奸臣小人) 没有好下场。 词中“愁”是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因而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 用典的主要作用有二, 一是增加诗歌的容量, 二是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往往能够起到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的作用。

案例分析2:《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题目要求是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词作鉴赏。 鉴赏步骤: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三幅画面:“歌楼听夜雨”———风流正少年;“江舟听秋雨”———飘零过中年;“僧庐听时雨”———孤冷到晚年。 表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芜的过程。 形象清晰惟妙惟肖。 2.从线索的角度鉴赏。 本词的词眼便是“听雨”, 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情感的跳动紧随“听雨”展开。 少年时期, 春风得意, 听雨是一件乐事。 人到壮年, 历经悲苦, 听雨之后, 陡增惆怅。 而今听雨, 百感交集, 难以言传。 3.从结构的角度鉴赏。这首词采用时空跨度的结构, 简练概括。上片写少年到壮年, 只是形象描绘, 无一议论;下片单写老年, 夹叙夹议, 增加了悲怆情感的力度。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本词语言简练, 少年、壮年和老年, 阅尽人间沧桑, 历经悲欢离合, 一生坎坷, 只浓缩在四十个字中。 词中写年老在僧庐下听雨, 只用“鬓已星星也”点明如今岁月, 花白鬓发, 含蓄地表明愁苦满怀亦满头。 5.从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角度鉴赏。 (1) 对比角度的鉴赏。 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和如今愁苦满怀的对比, 构成了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就是“悲欢离合总无情”。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 心情愉悦的时候, 听雨是一件乐事, 增添美感。 情绪消沉的时候, 听雨便有了一种苦味, 益增愁思。 (2) 以实寓虚角度的鉴赏。 如写少年在歌楼听雨时, 只用“红烛昏罗帐”五个字写尽温馨、 欢怡和缠绵的情怀, 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红烛”“罗帐”和具有喜庆甜蜜气氛的 “昏”字组成一个境界, 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3) 情景交融角度的鉴赏。如用江阔、云低和断雁 (孤雁) 构成背景, 渲染气氛, 突出在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湖的悲凉心境。

案例分析3:甲:《从军行七首 (其五) 》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乙:《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

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描写手法。 鉴赏步骤:1.两首诗都是写夜战。 2.甲诗用了侧面描写。 它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 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 从侧面进行烘托, 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 3.乙诗用了细节描写。 比如写战袍, 只突出“金带连环”这一细节, 便显现出将士们的俊逸丰姿。 “冲”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情感。再如“缺”这一细节描写好, 用宝刀砍杀, 砍到缺了刀口, 其肉搏拼杀之烈, 战斗时间之长, 最后胜利夺得之不易, 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正是因为细节描写, 使得整首诗雄壮夺目, 激情飞扬。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古代诗歌, 虽然不一定要像古代散文那样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但大致的意思还是需要了解的。 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认识误区, 比如所考诗歌的主题一定是政治性的或社会性的, 或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或反映民生疾苦, 等等, 其实不少诗歌反映的是个人的生活意趣;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豪放派词人的词总体是豪放风格的, 但也会有个别或部分是婉约风格的。

三、鉴赏举隅

(一) 一首诗歌的鉴赏

1.字词的品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

鉴赏:对这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是否用得好,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用得很好:“着一‘闹 ’字, 而境界全出。 ”也有人认为用得不好:“闹字极粗极俗。”字词的品评其实也是对炼字的评价。有人认为“闹”字用得粗俗, 是因为他只是从字的本身意思 “吵闹”这一层考量, 然而这里的“闹”并没有停留在“吵闹”这一层面, 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新的意义, “吵闹”看似纷扰无序, 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景象, 这是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 怎不让人喜悦高兴呢? 用一“闹”字, 把春花开放的无声姿态描摹成了有声音的活动, 春花在此仿佛有了知觉, 不仅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 而且引发了读者共鸣。 如此看来, 字词用得好不好, 一是所用字词是否贴切。 二是所用字词能否出新。 三是所用字词有无感染力。

2.语句的品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

鉴赏:语句的品评实际上是对炼句的评价。 结尾三句“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使这首词成为名作, 其中的道理是:他人言愁, 或以山喻, 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 未抵闲愁一倍多”;或以水喻,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都只限于用一个比喻。“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却连设三个比喻, 而且这三个比喻, 又都不是单纯的事物如山如水, 而是复合的景色。“一川”:即满川;“烟草”:谓如烟那样茂盛的草, 满川像烟那样茂盛的草, 就是指多, 而且是多得没法数;“风絮”:风吹柳絮, 团团相逐, 也是多得没法数;“梅雨”:旧历四五月间, 梅子成熟时色黄, 其时多雨, 而且是蒙蒙细雨, 那雨点是多得不可能数得清的, 也是形容闲愁之多。

语句是否有新意, 通过比较就能感知。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 司空为优。”应该讲三人所写的诗句都很好, 司空曙这一联之所以“为优”, 只是比韦应物和白居易的诗句多了“雨”和“灯”, 大大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头盔。 这儿指士兵。

鉴赏:本词有用典也有对比。 “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把孙权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作出比较之后, 称赞孙权的话。 孙权抗曹, 最终保卫了吴国;刘琮投曹, 结果为曹操所杀。 其实孙权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相比, 不知差了多少。 赞扬他, 只是因为他肯抵抗曹魏, 因此保住了江南小朝廷;赞扬他, 也是为了和辛弃疾所在时候的主政者比较, 如今的宋朝, 也占有东南半壁, 然而在当权者中, 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4.人物、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人物与语言风格)

《清平乐·晚春》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

鉴赏: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全词塑造了一个惜春人的形象, 痴情到春可问、可追和可同住, 简直到了忘我的地步。 “春归何处”, 爱春者在晚春时节, 见春色凋零, 春将过去, 因而茫然发问。 然而一找, 却没有一点向何处去的痕迹。找不到更着急, 于是痴情地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因为要唤取归来同住, 就更急于找春, 问黄鹂, 黄鹂的回答之声无解, 又被风吹到蔷薇花那儿去了, 蔷薇开了, 才知夏天来临, 春不可能回来了。 问春、找春与追春, 抒写了爱春人惜春的心情。 (2)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象, 把惜春之情和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如“问取黄鹂”, 设想新奇, “百啭”答而不解, 是以有答代无答。 “因风吹过蔷薇”, 引人看到蔷薇, 因看到蔷薇, 表示夏已来春不可回, 委婉而又含蓄。 语言典雅优美, 具有婉约的特质, 不同于作者那些豪放旷达之作, 意象之中, 充满了静穆而柔和的美感。

5.人物、线索、结构和风格等的品评 (结构)

“余尝谓柳子厚 ‘渔翁夜傍西岩宿’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首, 末二句蛇足, 删作绝句乃佳。 东坡论此诗亦曰:‘末二句可不必。 ’” ([清]王士祯《分甘余话》)

鉴赏:柳宗元《渔翁》的诗末二句是否应该删除, 其实删与不删, 都是好诗。删, 人在景中淡出, 突出的是景, 景象的静穆之美意味深长。 不删, 景于渔翁眼中显现, 突出的是人, 景象之中蕴含着哲理, 嚼之余味不尽。

(二) 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1.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描写)

甲:《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乙:《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鉴赏:甲、乙两首诗选择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 甲诗从大处着眼, 诗的一开头, 就写出了辽阔的江南春色, 不是某处园林名胜, 仅限于一个角落, 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色调错综, 层次丰富, 具有立体感, 再加上掩映于迷蒙烟雨之中的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 使得这幅“江南春”的画面变得恢宏庞大。乙诗却是从细小的景物入手, 竹子、桃花、蒌蒿、芦苇及鸭子戏水显示了早春的到来, 特别是以鸭子对水暖的感知, 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气息。

2.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想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鉴赏: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甲: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现在变成了能了解诗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她能够并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 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人。 乙:想象诗人把朋友送上船后, 船已扬帆远去, 但他仍然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直至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江春水, 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反衬)

甲《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乙《早梅》 (道源)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 影落野人家。 ”

鉴赏:甲诗中, “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 两首诗用了相同的反衬手法, 王安石诗以“凌寒”反衬梅花的“独自开”;道源诗则是以“万树寒无色”反衬“南枝独有花”。两首诗都意在说明梅花凌寒怒放, 笑傲霜雪的精神, 并有高洁的品格。

4.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结构)

甲:《[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一) 》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 金谷名园 (1) 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 野花开暮春时候。 ”[注] (1) 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乙:《[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二) 》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2) 。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2)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鉴赏:甲曲的结尾一句“野花开暮春时候”, 看似写景, 实是抒情, 只是抒情比较含蓄, 它是全曲画龙点睛的一笔, 和“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两句相连, 旨在表明曾经代表穷奢极欲的阿房宫、金谷名园和隋堤, 如同他们的主人, 都已消亡, 留下的是发人深省的感慨。 乙曲的最后一句“读书人一声长叹”, 则是直接抒情, 接应“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两句, 是卒章显志, 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意思, 迸发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

5.意境的品评

甲:《送梧州王使君》 (张籍) “楚江亭上秋风起, 看发苍梧太守船。 千里同行从此别, 相逢又隔几多年。 ”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

鉴赏:前一首诗虽有景有情, 只是直叙情事, 缺乏意蕴, 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没有写出意境。 后一首诗通过江头春色, 杨花柳絮, 离亭宴饯, 暮霭风笛, 写出了离情别绪, 最后一句, 内涵丰富, 离别的伤魂, 各奔天涯的愁思, 漫长旅途的无边寂寞, 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 令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诗歌的形象美, 主要表现为意境美,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意蕴深长, 启人遐思。

比较往往是要比较出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异, 可以大处着眼。 同, 则需小处着手。 既可以评判思想境界的高低, 又可以分辨艺术手法的优劣。

四、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 题目虽然不多, 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除了有关诗词曲的基本知识之外, 还包括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等的了解和运用, 所以在备考中, 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作者。 如果作者是学生不太熟悉的, 一般来说,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等不会对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熟知的, 则应联系其生平和创作解读诗歌。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因此他的作品,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及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二是审清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 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这类词是怀古词, 常常表达忧国忧民和建功立业的主旨或是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之中借古讽今。

三是读懂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 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 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中隐含的信息,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评价诗歌做准备。 2003年高考语文 (全国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维的《过香积寺》, 其中两个注释, 一是“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座, 不生杂念;二是 “毒龙”:指世俗欲念。 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超脱世俗杂念, 向往清净隐居生活的内心思想。 2008年高考语文 (上海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其中对“寒食”作了注释:清明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如果说对寒食节有所了解的话, 就会对作品的寓意有正确分析和评价。 一般来说, 不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有注释的, 因为注释是一种提示, 所以在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时候, 一定要用到注释中的内容。

四是弄清概念。 如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运用的主要是后两种, 即描写与抒情。 描写的细分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和白描细描等;抒情的细分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 表现手法有很多,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有象征、烘托 (衬托) 、托物言志等, 大多时候, 描写与抒情的细分也当做是表现手法。

五是文字整理。 对于鉴赏题, 无论是说明理由还是分析评价, 文字不会超过百字, 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叙述清楚颇为不易, 这里面应该注意的是, 首先是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 应整体把握, 联系全诗 (词曲) 评论, 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力求准确、合理和有理有据, 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术语表述要正确, 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其次是要透过一字一句, 揭示隐含在诗歌当中或背后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再次是抓住重点, 即抓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中的某一项或几项 (根据题目要求而定) 进行鉴赏。需要指出的是, 鉴赏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更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 (如果是课文中所学典故的运用, 则须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不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最后是文字组织应有条理性与逻辑性, 也就是能自圆其说。

综合说来, 诗歌赏鉴的重要几个方面是: (1) 琢磨重点字词。 (2) 读懂关键语句。 (3) 体味意境氛围。 (4) 理解情感主旨。 (5) 区分语言特点。 (6) 分析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摘要: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本文就诗歌鉴赏的常考对象、案例分析、鉴赏举隅和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应考策略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去海边游玩的作文下一篇:车间管理制度(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