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业税收管理(精选9篇)
谭美均
宜章县煤炭资源丰富,年产量200万吨以上。近几年,通过规范管理,全县煤矿由原来45家整合为31户煤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煤炭税收也大幅增长,煤炭产业对国税的贡献也一路攀升。2008-2010年,宜章县局共入库煤炭税收分别为11212万元、11044万元、12915万元,分别占任务的53.02%、44.30%、33.95%。煤炭产业已成为无法替代的税源支柱。无庸讳言,当前煤炭税收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煤矿据实征收尚有差距,亟待进一步改进。
一、煤炭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项税额抵扣不规范。一方面,受增值税的链条影响,部分煤炭运销企业增值税税负居高不下。由于煤炭产品的特殊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属于卖方市场,现金交易偏多,购货方难以取得进项发票,对外销售又必须开具专用发票,容易形成有销项税额无进项税额的情形。另一方面,非法取得运费发票、油料票、汽车等固定资产票进行抵扣。由于无法取得购进货物发票,部分纳税人取得非法代开发票,这样既增加了进项税额,降低了税负,同时也达到所得税税前成本增加的目的。
(二)隐瞒销售收入情况一定程度存在。一是矸石或次煤后销售不入账。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多数煤炭运销企业都是购进大量的优质煤炭后,在其存放地掺入大量的矸石或次煤后销售,利用原煤和矸石
1之间的价格差价赚取大量利润。由于其购入的矸石或次煤账面没有记载或没有全部记载,账面煤炭的购销数量平衡,隐瞒收入,帐外经营,偷逃税款。二是利用政策偏差,隐瞒运输收入。某些纳税人将煤炭的销售同运输行为分开,通过在国、地税部门办理不同的登记证件,并且在地税部门办理个体运输登记,利用政策上的不完善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由于在法律程序上都是独立纳税人,无法按照“混合销售行为”征收增值税,也无法按照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办法足额征收所得税。三是利用价格差,隐瞒收入。煤炭质量和价格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对煤炭价格监控的难度,导致一些煤炭运销企业通过调整价格或差价转移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如质量好的原煤高达500元/吨左右,而质量差的原煤只有200元/吨左右,中间价格无法以精确的标准来确定。
(三)发票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小煤炭企业由于没有煤炭经营资格,即使办理了税务登记证也无法开具发票,于是一些企业发生业务后就通过非法手段代开、买卖发票,增加了日常发票监管难度。
(四)税费统征据实征收难以到位。宜章县主要产煤炭区现行煤矿煤炭销售不含税单价约为500元/吨,煤矿煤炭销售每吨应缴纳增值税为85元,统征办下属各站、卡及稽查队只查补征收了20元/吨,每吨相差65元。由于国税部门很难掌握税费统征查补的数量,税款流失漏洞也难以堵塞。
二、加强煤炭行业税收管理建议
(一)加强税源管理。一是税收管理员应定期对企业纳税申报、发票使用、税收政策执行以及财务核算等方面加强监督。二是把工作
重点放在税源变化分析、税收预测、责任区巡查、经营情况调查等方面,及时了解煤炭企业资金流、货物流等综合情况,加强企业经营的全程控制。三是对煤炭运销行业税负率、利润率进行全面测算,而且每年测算一次,制定参考性行业利润率和最低税负率,作为纳税评估的参考指标,对偏离参考指标的纳税人进行重点监管。四是确定最低计税价格。通过税收管理员深入矿井采集煤质、企业经营方式、运输条件等第一手资料,再到煤炭集散地、购煤企业调查等方式,掌握煤炭市场销售的准确价格。税源管理部门每季根据煤炭市场价格的变化下达最低煤炭计税价格,对申报价低于最低计税价格的,要求企业说明原因,无正当理由的,按最低计税价格征税。对连续三次申报低于最低计税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移送税务稽查立案查处。
(二)加强发票管理。加强与地税部门的协调,在代开货物运费发票时,应同时要求运输单位提供运输货物的销售发票,并在货物销售发票及运费发票上交叉登记相关金额,不能提供运输货物的销售发票的一律不得代开运费发票,从而堵塞虚开代开的漏洞。加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审核,严把抵扣关口。对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运费发票抵扣时,同其货物销售(进货)发票同时比对,对于数量、金额不一致的、填开项目不全的,一律不予抵扣。对纳税人要求承运方虚开代开运费发票的行为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运费发票的抵扣资格。对金额较大的购货,如油料票、汽车等固定资产票或者突击性批量大的购货,要求税收管理员及时下户实地核查,严格对购进材料的用途、价格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认,用途不符、价格虚假的责令纳税人作进项税额转出,情节严重的移送税务稽查立案查处。
(三)加强链式管理。长期以来,煤炭生产环节未严格控管,大部分煤炭流通企业难以足额取得增值税发票,税负过高,严重挫伤煤炭流通企业经营积极性,流通环节增值税大量流失。如何采取措施,实现煤炭生产企业与煤炭流通企业的衔接,煤矿据实开票与煤场取得增值税发票抵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增设煤炭缴讫证及审核单,凭煤炭缴讫证把煤炭生产企业和煤炭流通企业衔接起来。煤炭生产企业凭已审核的煤炭缴讫证审核单开具发票,防止开票错位,促使煤炭生产企业销售煤炭后据实向购货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煤矿拒不按实开具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按全国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加强部门联动。一是在交通运输行业推行征收增值税,完善增值税的征收链条。二是完善对煤炭企业综合治税的制度,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监控,堵塞税收漏洞。与工商、煤炭、财政、煤炭 税费征收、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的煤炭产业信息平台,定期协商制度。工商部门按月向税务部门提供煤炭企业户籍变化情况;煤炭税费征收办及各相关乡镇如实登记所辖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购票数量、各站点稽查查补数量的分户台帐,月底把分户明细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比对后开具银行进账单把煤矿购票所含增值税划缴至各煤炭生产企业煤矿的银行缴税账户。这样,既确保了煤炭生产企业税款的及时入库,又为税务部门准确了解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五)加强信息管税。通过安装摄相头监控设备,对企业的货物销售情况、运输车辆多少、工作人员等进行监控,防止“收人情”、“关系税”。同时,税务机关要加大检查力度,凡有账外账、两本账,或虽有账务但不健全的,发票弄虚作假的,轻者可督促其改正,补交税款;情节较重的除补缴税款外,要依法从严处罚。对实行所得税按附征率计征的煤炭企业,要随着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波动,适时调整应税所得率,可试行与价格联动的阶梯式纯益率计征法,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保证纳税企业合理的负担水平,促进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近日,河北某国税局加强商品混凝土行业税收管理。一是设立标杆企业。通过对财务核算健全、管理规范的混凝土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掌握设备生产能力和材料配比等多项数据,形成单位产品参照指标。二是采集真实数据。深入企业对其产、供、销数据进行采集,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为确定企业销售额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发挥综合治税作用。密切与电力部门联系,实时掌控企业用电情况,强化“以电控税”。四是加强企业纳税辅导。通过日常巡查巡访,规范企业财务核算,不断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
(摘自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关键词:空调配套行业 税收征收 管理
空调配套行业是苏中区域的传统产业,例如县级市靖江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中国空调之乡”美誉,全国知名空调企业格力集团、春兰集团都来参观取经,成为区域经济的老牌支柱产业。但近十年来该行业产业转型相对滞后,资金和科技投入也有所欠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空调末端设备,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整个行业的产能没有实现大的跨越。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资金准入门槛低、市场欠规范,在税收征管中存在收入隐蔽性强、征管难度大的特征,如何加强对集群产业的税收征管值得我们探讨。
一、空调配套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空调设备制造行业仅指空调末端设备,主要产品有组合式空调器、新风机组、风机盘管空调器及各种风口、散流器、防火、排烟阀等系列,属于空调制冷设备的末端产品。由于产品是配件设施,该行业形成鲜明的发展特征。
(一)准入门槛低布局相对集中
空调配套产业对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一般制造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都能成为生产流水线,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由销售业务员自立门户产生,往往是先找到定单再来组织筹备生产或者找生产成本低的厂家生产。空调配件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小,规模企业少,以靖江为例,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户,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有4户,区域内共有空调配件企业共有400家之多,其中仅孤山镇就有将近300家,占全市空调配件企业总数的75%。
(二)配套能力强大综合优势明显
早在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空调配件产业带,采购商可以采购到生产空调的所有零配件,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这已成为全国各地多数空调企业的共识。同时,由于地处长三角地带,交通、信息十分便捷,配套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近年来价格优势也成为了行业发展新亮点。空调配件本身技术含量低,而且当地空调配件产业链比较完整,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低,空调配件又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劳动力成本低下,这些原因造成了空调配件的总成本有很大吸引力。
(三)市场无序管理造成税源流失
孤山镇不到10里的一条孤山路上聚集的空调配件厂家和销售门市就达到300多家,而且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竞争相当激烈。市场管理欠缺的集中表现是各厂家相互压价无序竞争,使整个空调配件行业的利润打了折扣,同時也给当地财政造成了税源流失。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企业缺乏完备的价格机制和长远目标,产品定价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品牌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少数规模支柱企业虽极为不满但是也只能跟风无奈压价来保住竞争力。空调配件市场目前还处于较为低级的价格竞争阶段,虽然已经崛起了几家规模相对较大企业,但市场占有率并不是很高,品牌竞争的时代远没有到来。
(四)龙头企业发展前景向好
部分企业已经放眼未来,将产品定位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并不断地更新换代。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多家知名院校进行广泛合作,把握市场信息,引导市场潮流,开发系列产品;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也突破设计和工艺上的瓶颈,开发出中央空调高端系列产品,使产品在款式、性能、高效节能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先进性和竞争优势。
二、空调配套行业存在的税收征管缺陷
(一)税收管理存在盲区
空调配套产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周期不确定,有的甚至是接到订单才运营作业,造成了部分不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企业存在。经过与工商部门信息比对,靖江仅2011年度就清理了110户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私营企业,对这部分企业往往只能靠信息比对才能进行事后征管,造成了税源监控的极度滞后。
(二)内控制度薄弱带来征管局限
大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实行的仍然是“供销员买卖制”,即由供销员采购材料并提供销售渠道,导致了采购环节取得票据入账不规范、销售环节以上游材料票直接冲抵、产品废料收入不入账等情况的发生。这些都给税务部门对查账征收企业进行全面税收征管形成了障碍,使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于被动局面。
(三)混合销售造成税种管理脱节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可综合表述为以下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除特殊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空调行业在销售上较之其他制造业有其特殊性,风机盘管、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器中以风机盘管产销量为大,主要用于在建工程及房屋建筑物,其销售对象主要以各地的建筑安装公司为主。由于目前税制的不完善,增值税链条在建筑安装行业脱节,致使风机盘管、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器的生产厂家可以不开具国税机关的销售货物发票,而由建筑安装企业在当地开具建筑安装发票交由总发包方入帐。由于建筑安装营业税差额征收,安装总合同可减除分包合同征税,总包方将供货方视作分包方,则在营业税环节又进行了二次税负转嫁。
三、加强空调配套行业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信息交换平台,从源头防范行业风险
通过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建立数据交换机制等方式,加强与工商、经信委、空调行业协会等部门的协作,积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改变过去年底“一次比对集中清理”的局面,按月或按季进行数据交换,督促新办企业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从源头上抓好征管的主动权,提高实效性。
(二)加强日常税源管理,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其实质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税务部门在实地巡查过程中,督促引导企业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形成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与仓储、工资与人员、筹资与投资等各个环节的闭环运行,规范其纳税行为,促进行业良性运行有序竞争。
(三)抓好行业关键指标,加强区域内风险评估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是帮助纳税人“体检”的必要途径,空调行业的销售模式基本固定,企业通常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收到预付款即作为合同成立要件,合同预付比例行业内默认为20%。可以选取合同预付比例作为测算销售收入的主要指标,并以务费结算、行业税负率、毛利率、投入产出率等作为辅助指标进行比对。通过这些指标分析,既能反映行业整体水平,又能暴露单个企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则可据此找到企业的“软肋”, 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税务违规风险,确定对企业会计核算及相关资料的依赖程度和可信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工作,切实评估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四)协同国税齐抓共管,积极曝光偷逃税行为
针对目前空调配套行业普遍存在的混合销售开票欠规范的现状,要加强国地税之间的部门协作,联合开展对该行业的税收清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针对性,集中力量对各种形式的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在行业内曝光反面典型。国地税部门在各自征管体制下分别加强对增值税、营业税两大税种的用票监督和管理,积极排查企业现金流,及时监控企业销售行为,堵塞国地税体制并行之下产生的征管漏洞。
(五)加大宣传辅导力度,引导全行业诚信纳税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安装行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长地税发[2010]26号
2010-05-21 来源:税政三处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 | 【纠错】 | 【关闭】
各区、县(市)地方税务局,市局涉外分局、稽查局、机关各处室:
为加强税源控管,强化征管手段,理顺征管秩序,实现税收征管精细化、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全市建筑安装行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关事项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税务登记管理
(一)凡在我市境内从事建筑安装(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的纳税人,必须到核算地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二)凡在我市境内从事建筑安装的纳税人必须在工程项目中标或开工后30日内,持以下资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到施工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办理施工项目登记手续:
1.税务登记证副本;
2.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
3.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
4.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身份证等其他相关资料。
(三)外地来长的施工企业,除需提供第(二)项所需资料外还应提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跨区的施工企业,凭《建筑安装跨区施工证明》到施工项目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施工项目登记手续。
(四)施工单位应在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后的1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报送竣工结算报告,结清税款,办理施工项目登记注销手续。
二、发票管理
(一)凡在城区内从事建筑安装行业的纳税人,一律由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统一开具《建筑安装业统一发票》(代开)。
(二)工程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直接在建安项目登记时登记分包信息,系统根据分包登记信息和总承包人、分包人的缴税情况自动判断可以开具分包发票的金额;如分包工程单独建立项目登记的,总承包人根据接收的分包人发票报县市区局征管(综合)科审核并主管局长审批后,增加总承包人可开发票金额。
三、征收管理
(一)凡在我市境内从事建筑安装的纳税人一律在施工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缴纳有关税费(涉外企业除外)。
(二)凡在我市境内从事建筑安装的纳税人为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从事建筑安装业的工程承包人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承包建筑安装业各项工程作业的承包人取得的所得,应区别不同情况计征个人所得税:经营成果归承包人个人所有的所得,或按照承包合同(协议)规定,将一部分经营成果留归承包人个人的所得,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项目征税;以其他分配方式取得的所得,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税。
凡在我市境内从事建筑安装的纳税人在开具建安发票时由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2%的个人所得税。对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的施工项目,由建筑安装的纳税人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核查,按有关程序审核确认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即征即退、按月、按季、按年或项目竣工结算后的方式,按“退库程序”办理退税。
1.工商登记证、税务登记证、施工许可证俱全且财务核算健全的正规施工企业。
2.其工程收入和支出必须纳入承建施工企业财务的统一核算,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且盈亏核算真实,利润分配权归属企业所有。
3.建设单位支付给承建施工企业的工程款,由承建施工企业统一结算,并全部通过双方的合法银行账户承收、承付。
4.工程项目购、用的材料纳入施工企业的材料成本核算,真实反映工程项目材料的购、领、耗、存情况。采购的材料全部有合法票据。
5.承建施工企业对建设方的工程项目签订总承包合同后,不再将承建工程项目向其他单位和个人转包(挂靠视同为转包行为),因承建单位自身无法完成的专业工程作业确需分包的,必须在项目登记时进行分包登记,结算时,必须有合法、有效分包发票。
(三)对此文下发以前已审批不附征个人所得税的项目,各县市区局要切实加强后续管理,对在后续管理中发现不符合上述五个条件的纳税人,应取消其不附征资格,补征个人所得税。
四、具体要求
(一)要求建设单位不得接受施工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以外的建安发票,否则,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二)以前已缴纳税款,凡没有开具建安发票的,必须由开票单位提出申请,并携带相关原始凭据及有效证明,提请县市区局审核,凭《建筑安装发票填开审批表》经主管局长审批后,补开建安发票。
(三)施工单位一律由核算地税务机关检查结算。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只对项目进行征收、管理、结算。
(四)实行项目责任制,施工项目地的税收管理员是该项目的责任人,对项目的各项税费全面负责。市局对每个项目进行跟踪管理,采取谁管理、谁负责的征管原则,如有不按规定征收的,追究税收管理员、科(所、征收分局)长及主要领导责任。
(五)各县市区局应严格按市局要求执行,严禁征收机关从部门利益出发、税务人员因人情关系等原因跨区域开票征税或不附征应征税款以及未经批准向纳税人提供建安发票的行为,否则,一经查出,将追究主要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并视其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税收舆情是“涉税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涉税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税务机关及其工作的方法、实效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涉税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税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内容有关于个别税务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国税机关法制建设、国税窗口服务态度、国税干部生活作风、国税机关队伍及作风建设等问题,其所依赖的媒介包括媒体和网络等能够传播信息的所有途径。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了舆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论坛、微博、贴吧、网站等各个方面。
网络舆情可以分为真的和假的两类,假的大抵是传播谣言。对于真的舆情应该,对于假的舆情应该,税收舆情监测现状。国税工作是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
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取得的好经验,存在的不足。
税收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一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关系税收工作的稳定和谐开展,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国税机关的工作现状和实质,能够自觉关心和支持国税机关工作;二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能够促进国税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三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能够树立良好国税形象,税收舆情管理的方法。
(一)是及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利用电台,12366网站,办税服务大厅等平台及时发布涉税公开信息;
(二)是确立专职舆情管理人员,定期关注涉税舆情信息。尤其是要关注贴吧、微博、论坛上面的涉税信息;明确建立六个机制,强化税收舆情管理,切实做好税收舆情的监测、应对和引导工作。一
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有关媒体,纳税人权益保障中心、纳税人之家等有关组织以及市局局长接待日、纳税人来信来访、12366网站等方式反映出的舆情信息,研究舆情变化趋势,及时监测,有效防控。二是建立舆情研判机制。监测到或收到涉及本部门和由本部门引发的舆情信息后,及时组织人员召开舆情研判例会,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建立舆情应对机制。针对各类舆情信息,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进行应对,切实解决问题,有效化解危机,不断提高舆论处置和引导能力。四是建立信息报送机制。重点坚持重大、紧急信息报告制度,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影响范围较大的敏感事件发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部门报告;要持续坚持税收舆情信息月报送制度,基层单位按月收集报送纳税人关注的热点、各类媒体关注的涉税舆情、各单位税收工作动态以及涉税舆情研判等方面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信息内容。
五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把税收舆情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等现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舆情监测工作中,凡出现不监测、不按要求报送监测信息,或因瞒报、误报、漏报舆情信息的,在绩效考评中
予以扣分;对因以上原因造成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
六是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对内,加强舆情信息防控工作的沟通、汇报,及时交流工作中的好方式、好方法,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升舆情信息防控水平。对外,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与宣传、通信、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拓宽与各类媒体的沟通渠道,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税收工作。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一大特点是,内容多、规定散、补充繁、变化快。这种状况虽然充分体现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灵活性,及时反映了国家的政策意向,但从整体上说,这样的优惠显然缺乏系统性,也不够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大为降低。实施中,这样的税收优惠对征纳双方来说都难以准确把握,加大了征纳双方的成本,容易形成新的税收漏洞。而税收优惠政策较低的透明度,也与WTO规则不相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投资环境,不利于外资的引进。
2.税收优惠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由于现有税收优惠范围较为宽泛,临时性税收优惠所占比重较大,同时税收优惠分析、评估制度和预算制度尚未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缺乏必要的制约与监督,再加上在税收优惠作用的估价上存在着过分夸大的倾向,致使税收优惠逐年递增。据估计,每年全国各种税收优惠的税收额在1000亿元左右,大致相当于全国同期工商税收的11%~12%,有的省份高达20%左右。由于有些政府支出项目,必须采用一般财政支出的形式,而这部分支出必须通过政府
取得足够的税收收入来满足,若税收优惠规模过大,势必影响政府的财政的收支平衡。
3.税收优惠存在错位现象
要实现某一社会经济目标,既可以依赖财政直接支出,也可以依赖间接支出——税收优惠;既可以采用税收优惠,也可以采用金融优惠和其他优惠政策。选用何者,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但目前由于对税收优惠效应的不适当夸大,以及对各种优惠政策的分析、评估制度尚未建立,造成税收优惠范围失控,效应低下,政府预期难以达到。这是税收优惠的越位。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逐渐明晰,税收优惠的“缺位”问题日益暴露。税收优惠的范围与政策取向,取决于财政职能的需要。据此,税收优惠的范围和重点应随着“全能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换,而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是一个过程,转向过程中出现“缺位”不可避免,但新的税收优惠活动领域界限不明,转向速度过慢,甚至滞后于体制的转换,则会延迟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甚至延迟体制的转换。
二、加强税收优惠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税收优惠法制
为改变税收优惠多、散、乱的局面,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制定单独的税收优惠法规。可以考虑在总则中规定税收优惠目标、原则、方式和审批程序。分则中或按税种或按优惠目标分章,将当前各税种中的税收优惠的具体项目、内容、办法、立法执法权限等,归并整理后一并纳入税收优惠法中。同时应注意税收优惠的时效性,除优惠政策制定时应加强预见性外,对税收优惠法实行定期修订。税收优惠法的制定实施,可以加强税收优惠法制的规范性、透明性和统一性,防止人为因素的越权减免和攀比减免,有助于税收优惠政策的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同时又便于征纳双方了解,堵塞税收漏洞,吸引外资。
2.逐步建立税收优惠分析评估制度
为改变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的局面,应该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税收优惠分析、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税收优惠项目,按照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对各类骗取税收优惠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惩,对保留下来的税收优惠项目加强执行监督,对拟发布的新的税收优惠项目,必须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决定其取舍。
3.明确税收优惠的活动领域,加快其转向
一、医药制造行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求生存,恶性降低生产成本,采取各种手法,其中不乏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导致药品安全隐患突出,药害频发,群众频频因药罹患。为了吸引下级经销商进货,维系经销商的忠诚度,很多医药企业都会给经销商或代理商在一定市场、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指定的销售额的基础上给予多少个百分点的奖励等,医药企业往往也都会将返利点数计入产品成本或销售成本,而销售返利是企业销售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企业销售利润的一部分。医药企业经常出现利用销售结算方式的隐瞒收入转移利润,虚增收入以粉饰财务状况。一些医药企业存货丢失损耗严重,账实不符,采购无控制、销售无监督。
为了推进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现代化和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认真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的税收政策,例如:药品生产企业向农业生产个人收购初级农产品时使用,向农业生产单位、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进行再加工,可凭企业自己为农业生产者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款,作为抵扣进项税额的优惠政策。由于农产品物流量大、范围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广泛,且基本都是现金交易,同时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优惠政策,给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偷逃国家税款。
二、医药制造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设置账外账
当前有不少医药制造企业往往以接受纪念收藏品、广告促销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或现金返利、实物返利和折扣返利等形式收取销售返利。这些企业对接受现金返利、实物返利和折扣返利的使用,均走“账外账”,造成相应的进项税额未转出,或盈亏相抵后作进项税额转出,导致了帐目库存商品虚高,实际库存商品与库存商品帐实严重不符,经营情况失真。虽然可以从企业出现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但“账外账”行为比较隐蔽,多与现金交易,事后税务稽查取证界定难,企业偷税难以定论。
2. 假发票太多,导致财务开支混乱
当前,由于有些发票管理部门发票管理意识不强、纳税人发票开具不规范,甚至开具发票混乱,为某些医药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提供了可趁之机。另一个就是利用假发票、不规范发票、虚增人员冲抵销售返利,有些医药生产企业要铤而走险去大量购买假发票,来平衡企业为支付返利、返点、促销费、进店费、管理费等支出所发生的费用,这导致税务稽查人员辨别发现某些制药企业支出票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虚假发票入账现象仍然存在。
3. 不按规定设置账簿,少记收入
有些医药生产企业收入入账金额不正确,漏记、虚增其他业务收入,有的医药生产企业由于申报经营收入不实、未开具发票,收入不入帐及成本核算混乱等原因,造成企业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涉税检查工作难度较大。
三、对策及措施
1.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打造税收宣传品牌,提高医药制造行业纳税意识。
一是开展广泛宣传,通过张贴公告、社区宣传、上门走访、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制药企业、经营者的纳税意识,更好的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从贯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优化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税收公益广告、税收题材专题片、新闻片以及电视剧、综合文艺节目等,申明国税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执法监督,坚决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决心,从而警示纳税人规范纳税行为,增强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2. 联合有关部门,加大税收控管力度。
加强对医药制造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组织开展对医药制造行业发票使用及管理的宣传教育、辅导和学习培训,严格执行发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实施以票控税。
3.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促进医药涉税信息共享。
建立与卫生、社保、银行等医药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部门联席会议要形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上各部门提出的好的想法与建议要尽快予以落实,减少信息重复采集、政策矛盾和监管漏洞情况的出现,并互通信息,避免了重复检查,共创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医药制造企业税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对医药制造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全过程控制来带动税收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东升.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要实现税收公平.《税务与研究》,2009;6
[2]马国强.中国税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传媒行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机制得到有序发展,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从零散走向整体,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在传媒行业的整个发展进程之中,财务管理作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传媒行业的经济效益,并且也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在发展进程之中,传媒行业需要以发展经济效益作为发展原则,从实际出发,从传媒企业基本特征出发,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传媒企业的创新发展。
一、现阶段传媒行业财务成本管理的现状
1.财务管理呈现滞后性
自我国传媒行业发展以来,单位性质历经多次变革,无论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还是传媒集团,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市场的繁荣性。现如今,我国传媒产业多以集团形式呈现,这种模式将事业单位阶段财务全额拨款的模式打破,虽然这种方式推动了整体进步,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冷落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市场化。从时间角度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已经发展了十几年,虽然传媒行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是却无法真正跟随传媒集团化的发展方向,无法实现传媒产业的有序发展。
2.缺乏完善的成本可控性
当前我国传媒行业最为主要的成本便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以及频道落地覆盖面积。一般而言,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性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纷纷更新电视节目,导致节目制作成本费用具有变化性大与可控性差的基本特点。另外,对于频道落地覆盖成本而言,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网络运营商,当前有线电视的出现造成了垄断局面,各个地区网络落地管理费得到上涨。同时,我国国内的传媒产业依靠广告经营作为主要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经营风险。
3.预算控制效果差
现如今,有非常多的传媒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流的影响,导致成本提升出现问题,另外传媒集团总部缺乏对分公司约束的管理,导致分公司资金调动采取不合理的态度,资金流无法得到迅速运转,集团资金也无法实现最佳配置。在这种发展局势下,有非常多的传媒企业因考虑到利益问题而采取隐瞒手段,或者企图占有公共资源,致使传媒集团财务收支呈现出滞后性。与此同时,传媒企业的预算指标多以净利润进行核算,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资金的投入,但是因预算编制时间比较久,导致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核控制力度有所欠缺。
4.财务管理分散现象严重
现如今,有非常多的传媒集团因为行政手段会形成新的发展产物,该产物是以资本纽带所形成的,是一种行政力量下的集团,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媒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缺陷与不足。另外,在这种发展局面下由于结构分散,整个传媒企业难以形成整体战略意识,导致各成员忽视整体利益,过分重视局部利益。
二、解决传媒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1.制定财务战略目标
所谓财务战略主要是企业为顺应时代发展而制定的资金筹资方略。按照单位成长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调整期;按照财务管理对象分为筹资战略、分配战略、投资战略;按照经营方针分为扩张、防御、稳固。我国传媒企业为得到创新发展,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立足制度,则需要选择实施专业化战略以及多元化战略。其中传媒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目标的时候,主要从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等因素进行考虑与分析,保证财务战略具有整体性与多样性,只有如此,才能为传媒企业的财务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财务风险监测力度
现如今,积极保障传媒集团财务安全是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所以我国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性的构建财务风险监控系统,其内容包括财务风险变异系数、财务风险运营系数等。通常情况下,在判断资金流状态的时候需要对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数量、时间、结构的平衡性进行分析。在进行风险监测的时候,主要监测的内容包括债务期限结构、产权比率、经营杠杆系数。如果传媒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在实施财务风险分析的时候需要到期债务、资产变现的规模、结构的匹配现象进行探析,要保证现金流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符合基本要求与标准。除此之外,传媒企业还要制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实现对敏感性财务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对财务困难、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监管。预警指标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传媒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息倍数、传媒企业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资产安全边际率等。
3.加大对节目制作成本的控制
传媒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财务成本管理的稳定性,则需要加大對节目制作成本的控制,并且需要按照栏目的类型制定不同的节目策划方案以及节目运营模式,将节目制作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掌握。另外财务管理部分需要凭借栏目年度预算对栏目的各项支出进行控制,对节目制作时所产生的费用的弹性特点进行分析与了解。或者财务部门需要针对每一个栏目设置成本费用台账,实施全成本核算,这样一来才能全面体现节目运行成本的基本现状。在对节目制作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还要以栏目作为基本单位对栏目的最终收视目标的完成情况、日常费用、管理成本进行全面分析与考虑,针对性的构建全成本核算的预算控制体系。
4.加大对传媒企业资金管理力度
传媒企业在实施资金管理的时候需要从收支方面出发,分公司的收入需要转进集团公司的账号,集团公司依据分公司的资金预算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将资金拨到分公司账号上;集团公司需要对控股子公司的资金应有权进行挑拨。传媒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力度,无论是资金的结算、运作还是经营都需要资金结算中心全权处理,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管理各项资金,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资金。
5.加强传媒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从现代企业发展角度分析,内部会计控制是传媒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也会强化内部管理,对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由于传媒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加强传媒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比如像巨人集团、亚细亚的破产均表明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所以我国传媒企业需要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核心基础,不断规范企业的会计与财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将财务隐患消除,避免出现会计漏洞,并且传媒企业还需要杜绝与打击各类财务会计弄虚作假的现象,以此保证企业资产得到完整性与安全性。
6.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1)传媒企业需要依托集团战略实施预算管理。在实施预算管理的时候企业需要仔细进行市场调研,并对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分析,构建未来发展规划,完整各个时期的预算编制,保证传媒企业各个时期预算编制均可以得到有效衔接,这种情况可以避免传媒企业预算工作出现断层现象。
(2)传媒企业需要依托市场实施预算管理。传媒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通过市场检验,一方面预算管理是收入预算的前提,只有进一步确定预期收入额,才能确定各项分支预算。另一方面,编制预算指标的数值需要具备弹性,这样能够为企业全面实施预算管理留有余地,并且也可以降低过度预算刚性所带来的预算管理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媒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我国传媒企业已经逐渐走向了规模化,但是其中所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却成為了传媒企业发展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所以,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增强内部会计控制、加强预算管理、加大财务监测风险预警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传媒行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传媒行业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119-198
[2]刘娜.传媒行业加强财务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176.
[3]文学东.传媒行业成本控制探究[J].会计师,2013,14:32-33.
[4]孙文慧.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分析——以光线传媒为例[J].金融经济,2014,06:105-107.
[5]李娟.新闻传媒行业加强纳税筹划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49-50.
[6]李晓宏.传媒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管理浅析[J].时代金融,2012,30:29-30.
一、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全方位协税护税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协税护税主体。年初,我市明确把房地产行业作为今年税收工作挖潜增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抓,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经常召集地税、国土、房产、建工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题研究房地产行业地方税收工作重点、难点和对策,明确房产局、国土资源局、建工局为具体的协税护税单位,并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规范管理流程,明确责任追究,确保各部门协税护税力度执行到位。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优化协税护税环境。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通告》,在城区主要街道、广场发放和张贴。在常宁市电视台开办了“今日说房”栏目,由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对全市房地产行业现状和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作专题讲话,提醒广大市民“要买商品房就买照章纳税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在买卖房屋过程中一定要取得相应的地税发票,让广大购房户积极参与到对开发商纳税情况的监督活动中来,形成了全民共识,为征收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和谐的征纳环境。
三是建立确价机制,统一最低征收标准。由地税、国土、房产、物价等部门联合建立了交易确价机制,对单位和个人的房地产交易行为,应纳税款原则上从实征收,对确属无法核实而纳税人申报纳税及开票金额低于确定市价的,由上述部门根据土地位置、房产规模和市价等因素,综合确定房地产基准交易价,制定常宁市房地产开发地方税收最低征收标准,统一征收口径,统一协调征缴。
四是强化任务考核,严格协税护税奖惩。市政府与各协税护税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地税局与各协税护税单位签订了委托代征协议,明确协税护税责任。市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对各协税护税单位完成基数任务,或超额完成的,由市财政给予该单位一定比例的奖励,对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也一并奖励。反之,对把关不严造成税款流失或未完成全年协税护税任务又无正当理由的单位,财政部门从其安排的下拔经费中如数扣回,在年终市政府对各单位目标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对协税过程中违规操作人员予以及时通报和处罚。
二、坚持先税后证,完善多角度征收管理举措
一是实行环节把关。房产局、国土资源局、建工局在办理相关许可和产权手续时严格把关,协助地税部门在地方税收缴齐后才能办理相关手续。具体方法是,国土资源局协助土地转让和矿山转让环节地方各税,在纳税人办理相关过户手续时,凭税务部门的发票和纳税证明单才能办理过户手续;建工局在纳税人办理施工许可时,先到地税部门办理税务管理预案登记,在办理竣工验收手续时,把建筑安装环节的地方税收足额缴纳;房产局在办理房屋产权手续时,对房屋销售环节的地方各税,在税务部门足额缴纳后方可办理。
二是实行以票控税。对土地使用权转让方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实施“以票控税”办法,地税部门依法对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销售以及房屋产权的转让、采矿权转让和建筑安装项目征收税款,开具相应的专用发票,并按项目登录台帐、加强管理。各协税护税单位必须凭地税发票和项目纳税证明单,才能办理相关手续。
三是实行先税后证。地税局办税大厅对各开发商开具无形资产专用发票,销售不动产发票和特殊专用发票,一律实行按项目进行台帐登记管理,做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位开发商已经缴了多少税,开了多少发票都能一目了然。同时做到一票一证,没缴税,就不能开具发票;没有发票,国土、房产、建工等单位就不能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开了多少发票,就只能办理多少面积的产权登记。
三、坚持重点稽查,加大房地产税收依法清缴力度
一是澄清税源底子。我市组建了房地产税收联合稽查队伍,分成三个小组,由各协税护税单位专管负责人牵头,地税部门派专人参与,对全市范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安工程项目和土地及矿产转让项目实行全面清理,对每一个项目的开发面积、已完工开发面积、已销售和办证面积、以及应纳税与已纳税情况进行澄清和掌握。1—4月,全市清理财务核算健全的房地产企业3户,个体挂靠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12个,没有开发资质的零星开发项目4个,清缴税款170.6万元。
二是依法催报催缴。对已澄清的房地产开发商,分项目调查核实,对能如实核算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的,实行查账征收;对不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按不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征收标准进行核定征收。对按开发和施工进度未能足额缴纳税款的,下达纳税事项告知书、税款核定通知书,对逃避和欠缴税款的纳税人,下达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督促各开发商及时缴纳税款。
三是重点稽查突破。地税局在年初的稽查选案中明确房地产行业应占一定的比例,对举报和相关协税护税单位移交的案件实行从快从严稽查,做到查处一起,处罚一起。对一些性质恶劣、构成移送条件的案件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并予以媒体曝光,从严维护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秩序。1—4月,全市稽查房地产开发企业3户,查补入库税款160.3万元,加收滞纳金及罚款57.8万元,对1户性质恶劣的典型户进行了曝光,敦促了房地产开发商及时申报、如实缴纳税款。
【加强行业税收管理】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城市客运行业车容车貌06-09
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09-12
“医院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计划”医院工作计划11-05
医院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计划工作作风建设09-17
煤炭行业税收筹划07-26
进一步加强基层税收调研工作的思考09-20
关于加强社区管理05-31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06-24
加强工会经费管理09-07
加强企业预算管理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