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收土地的请示(精选8篇)
区政府:
为了加快九嶷大道建设步伐,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九嶷大道基本完成房屋征收任务,并保证通车,该项目的建设施工和房屋征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现急需以下资金
1、胡康健等三户房屋征收款81.18万元
2、预付胡康健夫妻货币安置款34万元
3、忠烈村高压线改造款5万元。共需资金120.18万元付以上款。为此,公司特呈此报告,请示区政府领导批准解决征收拆迁资金120.18万元。
妥否,请批示。
冷水滩区富民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1、土地征收的本质
土地征收, 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强制性取得土地权利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在土地私有制国家里, 土地征收实质是土地购买。在我国, 土地作为一种公有产权, 国家可以对集体的土地进行征收, 同时, 国家给予补偿, 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从集体变成国家, 也是种“土地购买”, 而且这种“购买”行为具有很强的强制性。
2、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特征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规定了我国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制度, 结合我国相关制度和理论,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具有以下特征:
(1) 强制性。农地征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赋予的征地权, 是强制性的剥夺集体所有的土地权利, 国家在进行农地征收时, 不需要取得所有者同意, 他不是一种平等自愿的市场交易行为, 而是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行为, 是基于国家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的合法性就在于“公共利益”, 也就是小集体服从大集体, 当小集体利益与大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为了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就需要对小部分利益进行损害, 从这层面上来看, 这种强制性有一定的合法性。
(2) 补偿性。我国农地征收的补偿性与其强制性是紧密联系的, 《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政府取得土地必须给予补偿, 土地征收不是无偿强制性地取得土地, 而是有偿地进行。世界各国对土地的补偿原则, 普遍是以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为标准来确定补偿范围, 适用完全补偿原则, 不但补偿土地所有人的土地财产损失, 还补偿土地所有人的精神损失。我国农地征收则是以失地农民集体土地原用途给予补偿。
(3) 公共目的性。国家征收土地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需要, 公共利益是农地征收权行使的唯一法定前提条件, 土地征收不需要去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就可以动用国家公权力强制剥夺土地所有权, 是对私人财产权最为严厉的限制, 同时, 也是对公权力的限制。
(4) 土地权属转移性。用地单位通过划拨、出租、出让可以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土地征收是国家依法行使的一项专有权, 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 引起土地权属的单向转变。
二、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1、立法沿革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走市场经济之路。在农村, 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 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一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但是, 对于土地的征收方面, 仍以1958年修订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1958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办法规定被征地对象主要为农村合作社土地, 规定土地补偿费为该地最近2~4年的年产值总量, 对土地附着物采取作价补偿方式, 并妥善安置农民就业 (若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认为社员生活没有影响的可以不必给补偿费) 。) 的征收及补偿标准来运行, 显然原有的“低补偿及宽审批制度”根本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运行。在改革开放四年之后, 1982年2月, 国务院公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分别就城镇建房用地和国家建设用地中的征用标准、补偿条件和补偿额度等补偿问题作了具体规定。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 吸收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内容, 将其上升为法律。规定征地对象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对被征土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3年平均年产值的3~6倍;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实行作价补偿;在安置补助费中, 对需安置人口没人按每亩地产值得2~3倍计, 最高不超过10倍。在本次立法中, 对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基本没有改变。
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要求, “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同时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方针政策, 1998年修改了1986《土地管理法》并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征地的对象仍是农村集体土地, 对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为该地近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实行作价补偿;对安置人口采用每人按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计算, 最高不超过每公顷土地年产值的15倍的安置补助标准;并规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总和不超过每公顷土地产值的30倍。
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以98年《土地管理法》来执行的,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起到很大的作用, 它满足了当时农民的利益需要,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004年, 为了与《宪法》的修改保持一致, 《土地管理法》也相应做了修改, 这次修改仅仅只是“点到为止”。
2、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特点
纵观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 不难发现它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 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在市场经济中, 对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其特点有: (1) 征地的对象主要是农村集体土地; (2) 土地补偿费以近3年平均年产值计算; (3) 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 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 (4) 补偿形式作价补偿; (5) 补偿费有最高限额的规定。
3、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存在的问题
(1) 征地的范围过大, 依据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下文简称《宪法》) 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规定表明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就可以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收或征用, 问题就显现了, 什么是公共利益?我们都不知。而政府就可以以一个“公共利益”夺走农民的土地, 也就是说, 只要政府看上了这块“集体土地”它就可以“随便拿走”, 这样就导致政府的征地范围过大, 而且为其滥用职权提供“合理理由”。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同时我国《物权法》规定, 国家和集体都可以是土地的所有者, 而《物权法》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原则”。国家和集体是可以平等的享有土地的所有权的, 那为什么国家又可以随便的“夺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呢?如果说这是“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 那我们是否应该想到:农民们为了大利益牺牲了集体的小利益, 那国家对其“牺牲”的补偿是否应由全社会来承担呢?全社会获得的利益有多少就补偿多少, 而不应该是集体牺牲的利益有多少就补偿多少。
(2) 补偿费较低
土地补偿费以近3年平均年产值计算, 笔者认为这种“3年平均年产值”标准太低, 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从2008年以来, 我国的物价一直是“蒸蒸日上”, 通货膨胀率也是居高不下, 现有的一百元已不是三年前的一百元了, 其购买力远远比不上过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如果还以“平均值”来计算农民土地的补偿额的话, 似乎是不合理的。这也难怪农民的补偿费低, 它没有将“三年前产值”的时间价值考虑进去, 而只是简单的平均。同时,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 其价值只会升不会降, 而补偿的标准却以过去的产值来衡量, 似乎也说不过去。
(3) 补偿范围不全面
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显然这是种不完全补偿, 它仅仅考虑财产上的损失, 对于精神上的损失被视为特别牺牲, 个人有忍受的义务。而且这种规定的补偿范围仅限于与被征地有直接关系的经济损失, 对于间接以及由此而延伸的其他附带损失都为给予补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种补偿范围当然是不合理的。这也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农民集体信访案件, 因为农民的也是“被逼无奈”。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现在他们失去了土地, 就等于失去了他们生存的条件, 国家仅仅给予物质补偿, 而且是一次性的补偿, 这无疑是国家在“抛弃”农民, 这让农民的利益得以如何保障。
(4) 作价补偿有缺陷
作价补偿是拆迁补偿的三种形式之一 (另外两种形式是产权调换和产权调换与作价补偿相结合) , 是指拆迁人以支付货币的方式, 赔偿被拆迁人因拆除房屋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作价补偿的标准, 按照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计算, 即以重新建造被拆迁房屋的造价, 结合该房屋的新旧程度核算出该房屋的价值, 并以此作为补偿的标准。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屋不是用来经营, 不是用来盈利, 更不是用来交易。显然这种“作价补偿”是不合理, 通过“重置成本”来计算补偿费更是不合理。重置成本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考虑该资产的成新率, 也就是资产的折旧。房屋是农民的生存生活地, 不是交易的商品。国家一方面强调要构建“新农村”, 另一方面在对农民住房补偿时以“旧房”值为标准, 让其住房水平尽量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农民永久性的失去了自己的“家”, 国家也答应给其一个“新家”的时候, 却以“成新率”来补偿, 表面上农民的生活水平、住房条件提高了, 实质上比以前更差。因为, 很多情况下, 农民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新环境让他们的生活更困难。
(5) 补偿费有最高限额, 但没有最低限额
安置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每公顷土地年产值的15倍同时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总和不超过每公顷土地产值的30倍, 也就是说“30倍”就是补偿标准的最高标准。那最低标准呢?从法律条文上我们无法确定。这种“有高无低”的标准, 就赋予了地方政府在补偿费上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为政府腐败创造条件。
(6) 补偿程序上, 往往为事后补偿
2004年10月21日,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 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也就是说被征地农民有知道、确认补偿标准的权利, 可事实上, 行政机关往往不愿及时将信息告知给农民, 补偿标准也只是有关机关的单方面意思, 是事后补偿。而且很多情况下, 被征地农民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自己就失去了土地, 失地不明不白。
三、外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从实践来看, 我国现有的补偿标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如何完善, 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1、范围上
英国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包括: (1) 土地 (包括建筑物) 的补偿;其补偿标准为:公开市场的市价, 并且不得因征收而给予被征收救济或其他优惠; (2) 残余地的分割或损害补偿;其补偿标准为:市价的贬值价格; (3) 租赁权损失补偿;其补偿标准为:契约未到期的价值及因征收而引起的损害; (4) 迁移费、经营损失等干扰的补偿; (5) 其他必要费用支出的补偿 (如律师或专家的代理费用、权利维护费用等) 。
加拿大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包括:被征收部分的补偿, 必须根据土地的最高和最佳用途, 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补偿;有害或不良影响补偿, 主要针对被征收地块剩余的非征地, 因建设或公共工作队剩余部分造成的损害, 可能还包括对个人或经营及其他相关损失的补偿;干扰损失补偿, 被征地所有人或承租人因为不动产全部或基本征收, 因混乱而造成的成本或开支补偿;重新安置的困难补偿。
2、程序上
法国的公用征收的补偿程序规定在1958年的公用征收法典总, 属于公用征收中司法程序的一部分。对补偿金的确认, 可以在公用征收程序任何阶段、任何时候进行。征收主体与补偿金权利人就补偿金额事先协商, 协商不成, 前者可以在任何阶段、后者可以再公用征收裁判后请求法庭裁判补偿金额, 当事人不服, 可上诉于上诉法院公用征收庭, 若还不服, 还可以在收到裁判后的两个月内就法律问题想最高法院提起复核审诉讼。
日本的土地征收补偿额以双方协调为准, 如果协调不成, 则由中立机构收用委员会对补偿金额做出裁决, 若对裁决不服, 当事人不能对裁决本身起诉, 但可采取当事人诉讼的形式, 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英国在补偿金额上也是以协商为主, 如果协商不成, 可诉讼于土地裁判所, 不服还可以上诉于上诉法院。
3、外国土地征收补偿的特点
(1) 征地目的明确
各国都规定了征地的目的, 而且征地目的只能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并对公共利益作了明确的规定。
(2) 土地补偿标准也较合理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征地补偿标准以市场价格来对农民进行补偿, 不仅补偿土地现有价值而且还考虑补偿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及其他可能由征地导致的损失, 这样农民基本上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补偿。
(3) 注重保护被征地人的利益
西方国家在对征地时, 比较注重“协商”, 以协商为主来调和征地者与被征地者之间的矛盾, 协商不成的, 可以上诉, 这样农民就有更多的救济途径, 就更好的保障了其的利益。
四、对完善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标准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每一部都对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作出了规定, 足见其重要性, 但我国迄今尚未出台关于土地征收 (或征用) 的单行法律法规, 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和《国土资源听证制度》等法律、法规中。对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标准的立法规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基于公平、公正原则
我国现行的补偿标准是以“不完全补偿”来进行,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种补偿方式的合理性, 我们应当清楚, 在现代的法治理念中, 国家通过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并给予弱势群体以物质、精神或者道义上的保障, 这是现代法治应有之意。既然弱势群体能为国家、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 那国家、社会是否应当给予其合理公正的补偿呢?不言而喻, 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 补偿标准应当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说了, 宪法规定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然是平等, 就没有“二等公民”之说, 那么对农民的补偿就应当跟城市公民的补偿标准一致, 让他们享有平等国民的权利。
2、扩大补偿范围, 确定最低补偿额
就征地补偿范围来说, 应当将现有的直接补偿损失, 扩大到间接补偿损失。这也是许多学者一致赞成的, 原因很简单, 征地行为不仅带来土地及附着物的直接损失, 还会导致因征地而发生的可预期利益及其他相关经营利益等间接损失。显然, 仅对直接损失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应完善现有的补偿费范围, 除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外, 还应考虑社会保障补偿。社会保障补偿主要是为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失地农民的具体生活情况, 使其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 同时也要鼓励失地农民“再就业, 再创业”, 对失地农民施行免征个人所得税和“3~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同时, 为确保农民的权利被保护, 应规定“最低补偿额”。
3、建立地价评估制度
显然“产值倍数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征地现状了。它最大的缺点就在于, 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的购买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断在下降的, 将过去的价值与现在的价值对等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 建立完善的地价评估制度是必要的。许多学者认为, 地价的评估应以采用国外的市场价来进行评估。笔者认为, 国外的地价评估是建立在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之上, 能合理的评估出该土地的市价来进行的。而我国, 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 是禁止买卖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我们很难以“市场价”来进行评估, 同时, 如果真的要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进行土地的市场评估的话, 很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土地投机行为”, 这样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利益, 个人、集体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所以, 虽然国外的经验是好“经验”, 但这种“经验”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就不能盲目借鉴。正如朱苏力教授所说, 中国地大物博, 法治建设应当本土化, 而不是盲目引进。所以, 当务之急, 不是借鉴外国的做法, 而是要结合我的实际情况, 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所以, 笔者认为, “产值倍数法”应考虑土地产值的时间价值, 同时, 三年的产值也不能很好的反应该地的产值, 在计算的年限上可以适当延长到5年。
4、实行事先补偿
事先补偿是指未经事先合理补偿, 行政主体不能获得征收客体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国外主要以“协商”为主, 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通过权力机构与农民的“对话”, 不仅可以监督国家权力, 也能保障农民的利益。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农民, 传统的家族伦理在他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只要国家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他们是不会计较什么的, 就怕平白无故, 让他们没法说理, 这才会迫使他们信访。所以, 笔者认为在补偿程序上, 这种官民对话是必要的, 而且执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在补偿原则上要以公平、公正为基础;在内容上对地价的评估应当以考虑产值的时间价值, 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土地供需状况、当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 将这些都考虑后, 确定一个最低标准, 并对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进行帮助, 对有收入的失地农民进行税收优惠, 帮助其度过困难;在程序上, 要较强政府与农民的对话, 维护农民的知情权、确认权等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J].法律科学, 1994 (5) .
[3]陈泉生.海峡两岸土地征收补偿之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 1998 (3) .
[4]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收制度及其借鉴[J].中国土地, 2000 (8) .
[5]王明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和经过
我市1998年制定并实施了《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该条例对规范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调整和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该条例面临和上位法抵触、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亟须修改。
《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订)》是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预备项目。2013年8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提起的《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草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同时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由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个别问题出现分歧,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未对《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草案)》进行表决。会后,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对条例草案又进行研究,形成了《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的制定,主要是修改与上位法不一致的条款,由于原法规名称变动,根据《浙江省地方立法技术规范》的规定,这种情形应视为重新制定,因而采用了立新废旧的方式。《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分总则、补偿管理、住宅用房补偿、非住宅用房及其他补偿、法律责任、附则,共六章三十四条。
(一)关于条例的名称
条例原名《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由于征用已被征收取代,同时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日趋激烈,条例不再使用拆迁概念,而尽量用补偿代替。条例的名称也修改为《杭州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补偿条例》。
(二)关于拆迁许可制度
《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设定了房屋拆迁许可制度,多年来对规范拆迁行为、保障被拆迁人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11年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取消了该项制度,随后中纪委、监察部通知要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应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相关规定的精神执行。为此条例取消了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许可制度,改为征地房屋补偿实施方案审批,同时增加了公开告知被补偿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权利的内容。
(三)关于补偿主体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明确了政府直接作为房屋征收人的法律地位。根据这一精神,条例将补偿主体规定为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或者指定的实施征地房屋补偿工作的机构。
(四)关于迁建安置
在实际操作中,各区、县(市)农村宅基地审批标准不统一,执行统一的迁建安置标准操作性不强,且容易产生矛盾纠纷。条例不再采用《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的迁建安置标准,规定为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农村私人建房审批标准执行。这样规定,既体现了物权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精神,也便于实际操作。
条例同时对其他与上位法抵触的条文进行了删除或修改。
** 关于扩建学校征用土地的请示
市**区管委会:
**位于白桥路南段翠柏路13号,市工业集聚区西部,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始建于1957年,2008年12月由开发区划归到市教育局直管。目前,学校有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三个办学层次,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含幼儿园幼儿)1686人,教职工90人。校园占地面积10479.12平方米,建筑面积6879平方米。
2015年,按照**市城市发展规划,学校西边相邻的白桥路将进行扩建,由原来的20米拓宽到60米,道路两侧分别有30米的绿化带。按照这一规划,建设的白桥路由西向东将向我校东扩近50米,我校东西宽(北面宽102米、南面宽90米),南北长120米,白桥路的扩建将会占用我校近6000平
方米的面积,我校需要拆除学生食堂、部分教学楼,操场也将大部分被占用。届时学校教育教学将严重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学校面临的难题,市政府专门对此事做出了批示。在市工业集聚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金桥办事处、全庄居委会进行了沟通,就**东侧新征用地达成协议。全庄居委会同意出让该地块,用于学校发展。经**市征地事务所测量,该地块面积为10.0413亩。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该地块土地补偿、附属物及房屋拆迁补偿进行了审核,确定拆迁补偿款共计2022035.8元。按照市有关要求,特请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向市财政局申请此项资金,该资金到位后,尽快对该地块进行拆迁与补偿,并办理相关征用手续。
妥否,请批复。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谈谈关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
谈谈关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 作者 王卫洲
1、土地征收概述。
土地征收简称为征地,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的所有,并对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予以补偿的行为。
在我国,有关土地征收及补偿的条款最早出现在1944年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中,该条例确立了“租用、征用或者以其它土地交换”的初级形式,后几经发展完善,但一直沿用“土地征用”这一名词,对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大多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或修改前,没有区分“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统称“征用”。从实际内容看,《土地管理法》既规定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的情形,实质上是征收;又规定了临时用地的情形,实质上是征用。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第十条第三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私有财产权和补偿的概念,明确了征收和征用两种土地流转方式,为今后农村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宪法上的基础和保障。8月28日,《土地管理法》也对相应条款作了同样修改,我国的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正逐步得到完善。
但是近年来一些文件、报告时常混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实践中人们还存有模糊认识,认为二者没有实质区别,只是表述不同。实际上,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征收的法律后果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所有权由农民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征用的法律后果只是使用权的改变,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
农民集体,征用条件结束需将土地交还给农民集体。简言之,涉及土地所有权改变的,是征收;不涉及所有权改变的,是征用。
2、土地征收的特点。
(1)强制性,土地征收是一种行政行为,在土地征收法律关系中,由有权的国家机关代表国家来行使,征地方与土地被征收的集体组织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土地,无需被征收土地的所有人同意。国家征收土地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被征收土地的集体组织必须服从。(2)行政性,土地征收行为并非基于双方的自愿和一致的民事行为,而是有权行政机关行使其职权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有人认为土地征收属于国家行为,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土地征收和其他行政行为没有区别都是由行政机关行使法定的职权的行为,国家行为是不可诉的,征地属于行政行为,可以对其申请行政复议和起诉。(3)公益性,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唯一原因。
(4)土地征收必须以补偿为必备条件。国家在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同时,应当对被征地的农民集体和享有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民进行补偿,的应当保障被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征地下降。
3、目前的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各地掀起投资热潮,城镇周边的大量耕地被占用,变成了开发区和商品房。这股“圈地”的热潮给我国带来了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负责人郭宝平先生介绍说: “(非法占有土地)主要是指违规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目前,全国的开发区(面积)比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面积还要多。有些地方(政府还)滥用征地权,大量征地,造成农民的利益受到侵犯、社会不稳定。”据介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大片的耕地被以各种名义征用,而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的经济补偿却很低。郭宝平先生指出,由于目前中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普遍以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为主要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出“政绩”而盲目设立各种不必要的开发区,或开工建设重复性投资项目,这是当前中国出现圈地热潮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方政府热衷于征收土地,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最为突出的是农民与政府的矛盾,土地征收引发 2 的群体性案件迅猛增长,据了解,2007年,国土资源部受理的涉及农村征地纠纷的来访为887起3157人次,其中因安置补偿问题来访的为776起2757人次,分别占87.49%、87.33%。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补偿标准偏低;二是违法征地;三是在占地过程中存在暴力行为。
据介绍,2006年1至11月,中国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7.74万件,清理非法占用土地1万多公顷,然而土地征收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在上涨。
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以下严重的问题和弊端。
(一)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
由于片面的追求政绩,以及部分地方领导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之土地征收属于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部分地方在征收土地的时候没有全部依照甚至完全没有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在笔者的执业过程中,当事人咨询以及我承办的案件中,60%以上的征地行为存在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的行为;90%以上没有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履行失地农民知情确认程序;80%以上在征地规程中没有依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组织失地农民参加听证,此外征地补偿标准偏低、截留征地补偿款、以租代征、越权审批、占地过程中滥用公检法部门等现象也非常严重。另外,发生纠纷后部分地方政府组织人员截访,法院对于农民的起诉以各种借口推脱不予受理,并不做不予受理的裁定。致使失地农民的权利受到侵犯后连最起码的司法救济权都受到侵犯。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在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群体性事件。
(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且补偿对象不一致,部分地方截留征地补偿。
征收土地补偿标准时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来执行的,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作为征地补偿的主要部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都是按照土地年平均生产值的倍数来确定的,而不是由国家(政府)和农民协商或按“市价”补偿。也就是集体所有的土地没有按照市场应当有的价格来实现其价值。由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所以地方政府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会自己制定本区域的补偿办法,所以出现了各地的补偿款分配不一致的现象,如山西省明确规定了将土地补偿费的80%支付给失地农民,但是贵州省可能未作这样的规定,区县政府、国土资源局和村委会有可能会支付该部分款项给失地农民,也有可能不予支付。此外各个地方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农民如出嫁女、外迁户等给予的补偿 3
都不一致。最为严重的是部分地方政府截留农民的征地补偿款,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助的原则是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用土地而降低。征用土地后通过补偿和采取各项安置措施,要使被征地单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征地前的生活水平。如果达不到,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提高补偿标准,最高能提高到30倍。这样即使存入银行,按目前的利率也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高于被征用土地之前的水平。如果30倍仍然不能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用土地而降低就应该由国务院批准继续提高,但是事实上这种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再提高补偿标准的,是很少的。
(三)公共利益的界限模糊,大量占地不属于公共利益需要。
土地征用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公益目的而抵偿取得非国有土地和个人土地的行为,行政征用权的行使仅限于公益目的虽然《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却没有明确何为公共利益,如何确定公共利益。这就导致国家的土地征收权事实上不受限制的情况,造成权力滥用。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征地中80%以上的征地都是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而非公共利益,一些地方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工程”的促使下,滥用土地,把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存在大量的非法占地现象。
土地征收属于行政行为,无论如何它根本上是依据法律来实行的,但是由于征地报批的时间较长、程序比较繁琐、审批比较严格的原因,部分地方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回避正规的征收程序,采取如“村改居”“城中村改造”“以租代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非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这种没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占地的行为属于非法占地。
综上,我国土地在制度上和时间上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现在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以及其他高层国家机关对此已经很重视,对于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在逐步的加大,相信这些问题终会的到解决。作为一名土地律师,笔者希望本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所帮助。
4、对土地征收纠纷的分析和对策
为防止土地问题的大量出现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农民权益的实现,如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协调裁决机 4
制,征收土地确保农民之请确认、开展百日行动查处违法占地、健全严格征地审查报批程序、制定土地区片最低价等,这些措施使农民权利保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细化,但是并没有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相反在农民土地维权行为反而比以前增加,不少地方政府解决这类问题的靠的是“公检法”,这种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的激烈。
土地问题为何愈演愈烈而且难以制止呢,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归根于征收土地过程中土地审批及实施的违法,对此笔者持不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地区在征收土地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的违法情节,如征收土地知情确认程序没有认真履行在报批中呈报材料一书四方案过于的简单不符合要求;土地征收后没有依法公告和履行登记程序;没有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召开听证会听取群众的意见;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肆意征收集体土地;截留征地补偿款;或者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等,严重的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但是最近在国土资源部一直严格规范土地征收审批程序,在百日行动之后地方政府征收土地呈报的程序不敢严重、明显的违法,特别是截留农民征地补偿款这一行为已经大幅度的减少了,一般情况地方政府都会制定征收集体土地补偿安置的办法和征收土地补偿的区片最低价格,由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截留补偿款的问题已经很少发生了,可以说很多地方征收农民土地进行的补偿是基本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但是土地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呈报和审批过程中存在违法性,对于农民属于来讲属于程序上的问题,并不是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根本原因征收土地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即土地被征收后农民能够得到多少的补偿,失去土地依靠什么来维持生活的问题。
关于现行的征地补偿依据是《中华人民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该条对于征地补偿是这样规定的: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5
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关于征地补偿如何分配,对于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安置补助费在法律和实际操作中没有争议,应当属于失地农民。但是对于土地补偿费我国现行法律有着不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按照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土地补偿费应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土地被全部征收,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撤销建制的,土地补偿费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
集体土地被征收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是没有问题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也是按照土地所有权进行规定的,但是就集体财产应当如何分配并不是集体经济组织自由支配,而是必须按照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进行分配,各地省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具体的分配办法,一般情况下分配比例为8/2,即80%分配给被征地农户,20%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由其依据村规等依据进行支配。
从法律的规定和征地实践来看,这种征地补偿制度并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价格对农民进行补偿,而仅仅是对征收土地给农民造成的直接损失进行的补偿,这样的补偿制度对于农民失去土地而间接产生的一切经济损失是不予补偿的,在法学界这种补偿的原则被称之为不完全补偿原则,这种不完全的补偿制度对于农民而言极具不公平。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征地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为国家所 6
有,这就决定了我国征收土地的行为属于国家征收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不会按照标的物具有的价值来进行补偿的,即法律授权政府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标准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成国有,将农民正合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权终止并转让到他人手中。
该原则从强调“所有权的社会义务性”观念出发,认为财产权因负有社会义务而不具有绝对性,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加以限制。但征收土地是对财产权的剥夺,它已超越了财产权限制的范围。因此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地依法准许财产权的剥夺,使财产权的保障成为一纸空文。
(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象严重。
在法律授权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地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同时。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和办法,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后,方可使用土地。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即在土地出让金百分之七十属于地方政府财政,在发达地区,土地出让金数额巨大,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土地收入除了增加政府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各个部门 可以借此征收土地规费,也提高了部门的积极性。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将卖地作为自己的主要财政收入,我们称之为“卖地财政”。陈锡文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披露“每年可以向农民征收多少土地是由国家根据发展规划来确定的,比如在金融危机暴发以前,正常年景下,国务院审批的对各省可以使用的建设用地大约是400万亩,其中有280万亩是要征用农民的土地。今年由于情况特殊,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各地的建设规模就比较大,所以今年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总量是630万亩,其中315万亩是要征用农地的。”。其实在国家控制指标外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量的超标占地,未批先占的行为时大量存在的,而少批多占的行为则更为严重。
并且对于土地出让金这种不稳定的财政收入也不会纳入财政预算,这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腐败现象。为追求业绩地方政府依靠卖地的收入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搞形象 工程大肆挥霍,甚至土地违法、腐败等现象滋长,对于这些行为农民是非常反感和愤怒的。
(二)、征地补偿款与国家土地出让金相差太大,集体土地的价值不能平等交换。
以耕地年产值来确定的补偿标准不能正确的实现土地的价值,且集体土地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受限的所有权,农民集体自己无权对其进行处分,只有作为非所有人的国家才有权进行处分,这一规定一方面维护了我国集体土地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集体土地价值的实现,将集体土地大量限制在农用地范围上时,以用途来确定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实际上不符合平等公平的原则。农民在土地被征收时其得到的补偿一般在2—5万元人民币以内,但当这些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进行出让时其价格达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这样的明显的差价使农民难以接受。
(三)、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行为与法律不一致,法律对地方政府没有产生限制作用,这进一步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占地的欲望。
物权法规定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但在现实中大量被征收的土地是用于房地产等商业用地,商业开发当然不能归类公共利益。而且在实施征地方案时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的反抗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协调和解决。在有些地方常常会出现农民因土地纠纷采取上访、阻工等措施来抗议而受到了行政处罚甚至刑罚,公检法等专政机关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纠纷更加显得严重。
一方面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一方面征地补偿不合理,同时有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采取强制征收的措施,对群众思想和民生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土地问题越来越显得严重。
对我国土地纠纷的处理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发表过观点。温家宝在承诺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永远不变的同时指出,必须对那些被占用土地的农民给予应有补偿,其中“土地出让金主要应给予农民”。昨日,他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出如上表述。温家宝简明扼要地陈述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观点。他称,中国政府面对新的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他进一步解释,更加坚定是指“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表示,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英国金融时报一位记者问道,如何让中国农民更好地实现土地价值,抵御非法侵占。温家宝表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属于集体,但生产和经营权属于农民。对此,他认为,“这是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势”。随后,他论述了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此,他使用了一组排比句: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保护农民对土地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占用农民土地必须给予应有的 8
补偿。土地出让金主要应该给予农民。必须依法严惩那些违背法律、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的人。
总理客简明的话语,其实已经客观的为我国土地问题解决指明了方向。结合总理的观点和当前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笔者以为解决土地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改变以往以耕地年产值来确定补偿标准的原则,在征地补偿中要充分农民集体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二、限制征收土地的条件,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应通过政府主导和监督下与农民协商的方式处理,在协商难以解决时方可采取征收这种国家强制手段。
三、对地方政府征地进行有效的监管,严格履行征收土地审批制度,对征收集体土地的理由是否属于公共利益作为审批的重要条件。
我们是阳山县七拱镇塘坪村委会蛇坑村蛇三小组的村民。原是本县太平镇牛鼻村委会单竹村民小组村民,单竹村是石灰岩山区,石灰岩山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七分石头三分土,耕作条件十分差。我们的口粮是靠在旱地上种植玉米及其它旱地作物为来源。遇上天气干旱,农作物就处于失收或半失收状态,日常生活就靠国家统销粮来维持。石头山上难以发展经济,一年到头每家每户只靠养1-2头猪和7-8只鸡的收入来维持日常开支。食水更为困难,每年有8个月是食天下雨在山沟积蓄的水,其余4个月则要到相距5公里的牛鼻河挑水食。交通不便,农用化肥等生产生活物资需在公路肩挑5公里才到住址。子女无法就近入学,有病无法就近求医,生活非常艰苦。为求生存、谋发展,为下一代子孙着想,走出穷山沟,于1990年得到七拱镇塘坪管理区蛇坑村一队、二队全体村民的同情和支持,同意我们五户搬迁到该村建房居住,并在集体农户水田腾出田地给我们永久性耕作,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直至2008年长达18年之久。在未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前,我们五户移民均按时到七拱镇财政所(设立专户)交纳国家农业税和各项统筹粮,从不拖欠。18年来,我们五户移民与当地群众亲如兄弟,和睦相处,相互团结,扎根该村发展生产和经济,1998年该村民小组同意接纳我们五户移民,并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正式成为该村的村民,享受该村村民福利。近年,县委、县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充分利用本地有利的资源优势,建造一个绿色工业园区,修建与清连高速公路相接的二级公路,把珠江三角州民营企业引入来,发展工业生产,振兴当地经济。这对山区经济发展起了带动作用,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需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我们都给予支持和配合。为此,我们蛇三小组村民请求被征用的田地和房屋的补偿款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补偿标准补偿,并对我们五户人今后的生活、居住给予合理的安置。以上请示,恳请批复。
此致
敬礼
附件:
1:户口簿复印件;2:身份证复印件。
蛇坑村蛇三小组村民:
第一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案件, 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管辖法院。
[解读]本条是关于作出征收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管辖问题的规定。
征收具有强制性, 表现在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该决定具有执行力, 当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义务时, 作出该决定的政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政府所在地、被征收人户籍地和被征收房屋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防止法院之间推诿扯皮, 必须明确征收非诉执行的管辖法院, 实现责权统一。鉴于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若干解释》) 第89条规定,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 由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不动产的, 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基层人民法院认为执行确有困难的, 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执行;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决定由其执行, 也可以决定由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征收执行规定》第1条规定征收的非诉执行原则上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符合《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专属管辖原则。考虑到基层法院在人财物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现状, 征收拆迁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对于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很难进行公正的司法审查。征收的非诉执行管辖法院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决定, 其中包括高级法院作出规定提级管辖和异地管辖, 防止管辖法院在审查中不负责任, 从制度上对法院和政府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第二条申请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除提供《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及附具材料外, 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 征收补偿决定及相关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二) 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
(四)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
(五)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申请机关负责人签名, 加盖申请机关印章, 并注明日期。
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应当提供的材料及申请期限的规定。
征收补偿决定应当包含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即唇齿关系, 被征收人拒不履行义务, 政府依法申请法院强制实现行政行为。同时,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必须审查行政相对人权利落实情况。人民法院审理 (包括审查) 行政行为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为此, 需提供一些必要材料。综合上述内容, 《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 向人民申请强制执行, 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 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应当坚持“不告不理”的原则, 政府未依法定程序, 法院不宜主动采取强制性手段介入政府的“中心工作”, 政府不应把法院看成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政府和法院享有同等的宪法地位。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申请机关负责人签名, 加盖申请机关印章, 并注明日期。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若干解释》第88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政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应当在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申请。
(二) 专户存储账户和补偿金额。先补偿后拆迁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一个亮点, 申请强制执行时, 必须按照市场评估价及补偿安置方案的规定, 准备足够的补偿金。
(三) 产权调换房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 征收时必须满足被征收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的选择权, 在提供足额补偿资金的同时, 还需提供符合补偿方案或者“公平补偿”原则条件的产权调换的房屋。产权调换房屋应当符合“就近安置”和“等价有偿”原则。
(四) 周转房。如果属于“回迁”的期房安置, 还需要提供周转用房, 确保被征收人不至于流落街头, 以体现民生保障原则。
(五) 征收补偿决定。征收补偿决定是法院据以强制执行的依据和法律文书, 是征收中核心的法律行为。
(六) 相关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包括:1.《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30天征求意见材料;2.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材料;3.征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4.入户调查情况和评估报告;5.住房保障的有关材料;6.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7.无照房屋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情况;8.“住改非”的有关材料;9.营业执照、纳税情况核实的有关材料。
(七) 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没有送达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 但是在实践中, 被征收人躲藏或者拒不签收法律文件, 让征收工作人员很无奈。公证 (见证) 留置送达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4条规定, 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 应当催告被征收人搬迁。
(八)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征收强制执行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就征收补偿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前, 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精确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估,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 为有效预防、避免、控制群体性事件、自焚等自杀事件、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对象包括:1.反对旧城区改造的被征收人;2.住房困难户;3.相邻权受到建设项目影响的人;4.被征收房屋的抵押权人;5.被征收房屋的承租人;6.被征收房屋的所有权人与经租人;7.被征收房屋的出售人与买受人。对社会稳定风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群众反映强烈, 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 评估为A级;群众反映较大, 可能引发一般群体性事件的, 评估为B级;部分群众意见有分歧的, 可能引发个体矛盾纠纷的, 评估为C级。评估为A级和B级的, 评估主体要制定化解风险的工作预案。
(九)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被执行房屋是否影响公共利益实现, 是否存在天然气、水电影响强制执行, 强制拆迁是否违反比例原则等。
(十)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与被执行房屋是否存在所有权关系、共有权关系、抵押权关系、承租权关系、继承权关系、相邻权关系。
第三条人民法院认为强制执行的申请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齐全的, 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立案受理, 并通知申请机关;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材料不全的应当限期补正, 并在最终补正的材料提供后五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逾期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材料的, 裁定不予受理。
申请机关对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强制执行立案为形式要件审查及对不予受理裁定救济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56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 应当在五日内受理”。根据法院“立、审、执”分离原则, 非诉执行包括立案庭立案阶段、行政审判庭审查阶段和执行局执行阶段。立案庭立案阶段的审查标准为形式要件审查, 行政审判庭审查阶段为明显重大排除标准, 执行局执行阶段为形式要件标准。具备《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要件的, 立案庭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立案受理, 并通知申请机关;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材料不全的应当限期补正, 并在最终补正的材料提供后五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逾期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材料的, 裁定不予受理。
《征收执行规定》第3条第2款重申了《行政强制法》的规定, 是对行政强制法的彻底贯彻。人民政府对不予受理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对受理法院是一种监督, 也防止上级法院久拖不决, 兼顾了公正与效率。
第四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房屋征收非诉审查期限的规定。
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1.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 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2.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关于审理期限延期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57条规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征收执行规定》第4条将审理延期的规定推而广之应用于征收非诉审查期限的延期, 是一种创新, 具有积极意义。在人民法院作出不予执行裁定之前, 政府可以完善征收程序、补充征收材料、通过非强制程序解决搬迁问题, 政府有实现行政目标的余地。但是, 《征收执行规定》第4条却忽略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规定的区别, “一刀切”地规定三十日作出裁定, 似存遗憾。
第五条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 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
[解读]本条是关于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规定。
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 需要根据《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提交一些材料, 对于材料的真实性, 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 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通过上述职权活动, 人民法院可以审查征收补偿决定是否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是否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是否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是否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是否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是否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是否超越职权;是否存在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也可以在审查期间, 做执行和解工作, 通过非强制的方法实现政府的行政目标, 符合和谐社会要求。
第六条征收补偿决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三) 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 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或者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
(四) 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
(五)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
(六) 超越职权;
(七) 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予执行的, 应当说明理由, 并在五日内将裁定送达申请机关。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不予执行情形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2条第2款规定:“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根据《征收条例》的规定, 在征收方案既定的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安置协议的, 征收部门提请政府依法作出补偿决定。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4条的规定, 人民政府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后, 被征收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又不搬迁的, 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对该补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 其标准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进行: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三)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此乃称为明显重大违法排除审查标准。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标准有形式审查、明显重大违法排除审查与合法性审查。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 下级服从上级决定了下级对上级的审查系形式审查;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决定了不具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审查系形式审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行政诉讼的审查系合法性审查即实质审查。为了便于理解, 笔者将行政行为区分为无效行政行为、可撤销行政行为和合法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在三种标准的审查中都应否定其效力;可撤销行政行为在诉讼审查中必须撤销或确认违法, 在非诉审查中维护其效力;合法行为在三种标准的审查中都应当维护其效力。根据《征收执行规定》第6条规定, 下列情形属于明显重大违法: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根据《征收条例》的规定, 作出征收决定应当具备七个要件:1.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2.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期限不少于30天;3.旧城改造多数人反对的, 应当进行听证;4.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5.属于公共利益;6.遵循公平补偿原则;7.具有足够的专项补偿资金;8.满足被征收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选择权;9.在征收方案规定的期限内无法达成协议才能作出征收补偿决定。不具备上述证据材料, 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就属于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征收补偿决定的做出应当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其下位法的规定, 不能依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与《征收条例》规定相违背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 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 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或者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公平补偿原则包括纵向不低于市场评估价, 横向被征收人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对社会保障家庭的被征收人保障了基本居住条件, 保障符合产业政策的被征收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
(四) 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征收条例》第8条对公共利益界定做出了明确规定。不符合公共利益的项目不能动用征收权, 打着公共利益旗号进行征收的, 人民法院不予强制执行。
(五)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法律通过把规则程序化, 可以使国家及其权力行使机关的行为合法化, 从而有效地进行社会控制。“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公正合理行使的规范体系, 其巨大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至今为止, 中国的行政程序法尚未出台, 只是在单行的行政法中对程序进行规定。法律意义上的程序正当, 通常又译为“正当法律程序”或“正当程序”, 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将会导致行政行为违法。我国房屋征收补偿的正当程序包括:1.征求意见公告, 组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依法评估;3.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收决定公告;4.协商补偿;5.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征收的细化工作程序大约有几十个步骤, 其中许多并非法定程序。
(六) 超越职权。征收补偿决定由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辖区属地原则依法作出, 包括区政府、旗政府、自治州政府。除此之外, 开发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征收部门无权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七) 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
第七条申请机关对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机关对不准予执行裁定救济的规定。
本条是对《行政强制法》第58条第2款规定的重申, 该款规定:“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法院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通过向上级法院申请行政复议行使救济权。被执行人在起诉期限届满后丧失刚性救济权, 只是在法院审查听证中享有陈述和辩解的权利。通过复议权的行使, 对防止受理法院推诿、不作为是一有效制衡和监督。
第八条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 应当在五日内将裁定送达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 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申请机关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保障征收与补偿活动顺利实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准予执行裁定送达及建议的规定。
不属于《征收执行规定》第6条规定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五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在五日内将执行裁定送达给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征收的实际情况, 向申请强制执行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确保征收目标顺利实现及补偿中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例如, 哈尔滨某征收项目中有11户“钉子户”, 针对其中的4户国有土地上房屋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而后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是, 法院在执行中发现有两户存在上千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和5户集体土地上房屋尚未协商搬迁, 法院于是建议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 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罚, 责令限期拆除, 而后依法申请政府强制执行;建议按照《土地管理法》第65条规定, 村委会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 收回土地使用权, 而后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 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裁执分离的规定。
2011年5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明传[2011]327号明传通知《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下称“紧急通知”) 规定:“鉴于目前有关征地拆迁的具体强制执行模式尚待有关国家机关协商后确定, 各级人民法院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 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凡涉及征地拆迁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 必须事前向地方党委报告, 并在党委统一领导、协调和政府的配合下进行。同时, 积极探索‘裁执分离’即由法院审查、政府组织实施的模式, 以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的政治、资源和手段优势, 共同为有效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环境”。制定该“紧急通知”时, 正赶上《行政强制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理通过的前夕, 本以为最高立法机关能够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执分离的立法建议, 遗憾的是并未如此。最高人民法院考虑到征收的强制执行难度很大而许多法院的执行力量非常有限, 难以担此重任, 于是规定由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由政府强制执行。事实上完全实行裁执分离并非上策,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人民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后,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 视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 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进行司法拘留。辽宁省昌图县人民法院率先尝试此方法效果显著。通过司法拘留这一强制执行措施的威慑力达到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的目的, 比起政府组织现场强制拆除效果好、风险小、成本低, 值得推广。
第十条《条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项目, 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房屋拆迁裁决的, 参照本规定第九条精神办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拆迁裁决强制执行的规定。
2011年1月21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但是, 此前已经颁发拆迁许可证的拆迁项目, 仍然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办理, 拒不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 由拆迁管理部门作出补偿安置裁决, 被拆迁人拒不搬迁的, 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参照《征收执行规定》办理。
在广义的“拆迁”工作中, 还包括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违法建筑的拆除。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 国土部门作出“责令限期交回土地决定”;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5条规定, 县级政府作出“收回土地决定”;根据《城乡规划法》第66条规定, 规划执法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上述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执行力, 作出的机关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 按本规定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其他司法解释与本司法解释效力关系的规定。
《若干解释》第88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本规定的申请期限为3个月, 缩短了申请期限, 值得政府重视。
“紧急通知”第5条规定“凡涉及征地拆迁的强制执行案件, 相关法院在执行前必须报上一级法院同意后方可实施”。部分地方法院迫于信访的压力, 对于正当合法的征收强制执行申请也不受理, 以需上级法院同意为由进行推诿和“打太极”, 本规定是对“紧急通知”部分内容的纠正。
【关键词】集体土地征收;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缺陷及完善
一、目前我国土地征收的法律概况
我国土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那么作为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土地所有权也相应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而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的规定,我国的土地征收也只能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因此本文所谈的土地征收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征用。
二、当前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
(一)土地征收权被滥用
当前土地征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我国土地征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政府对土地管理的缺位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实际上公共利益的概念已被扩大到经济建设,可以说许多企业都打着“公共利益”的名义来申请用地,那么这就存在一个“公共利益”如何界定的问题。
(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范围不合理
1、补偿标准和范围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按照目前的土地征收制度,实际上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即由农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既然是两种所有制的转移,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价格就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就应该由法定的土地价格评估机构来评估。而现行法律规定是按照被征用土地前3年的平均产值的6—10倍来计算的,一方面这种制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土地用途、地区差异、种植条件等。另一方面按照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征收是单方强制性的,被征收单位不得拒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3款的规定,被征收土地的农村组织和农民只有对土地补偿标准有异议的,才有权要求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2、征地补偿范围小、标准低
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土地征收的补偿范围一般限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土地复垦费或耕地开垦费等。这样的补偿范围在土地市场发展的今天远远弥补不了农民失去土地的损失。因此是否能考虑一下象国外一样进一步扩大征地的补偿范围,如加拿大的土地征收补偿一般包括(1)被征收部分的补偿,必须根据土地的最高和最佳用途及当时的市场价格。(2)有害或不良影响补偿,主要针对被征收地块剩余的非征地,因建设或公共工作对剩余部分造成的损害,可能还包括对个人或经营损失及其他相关损失的补偿。(3)干扰损失补偿,被征地所有人或承租人因为不动产全部或基本征收,因混乱而造成的成本或开支补偿。(4)重新安置的困难补偿。
(三)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缺乏民主
我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虽然对建设用地的规划、批准及其实施方案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严重侵犯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3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而事实上在征收土地的过程中不但不听取意见,甚至在补偿方案未出台的情况下用地单位就将推土机开到地里。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早已不是新闻。实质上不管是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或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其立法目的都是为了规范和监督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防止征收权利被滥用,在这里主要是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主任、组长,因为他们的民主法律意识很淡薄,有些事情不要说召开村民会议,甚至事后也不通知群众,严重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条规定的民主议定原则。一个小组长甚至连上百亩的土地都敢私自出卖,完全不顾村民的利益,更不考虑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后的生计,这也是近年来土地上访案件逐渐增多的原因之一。
三、对完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从立法上明确“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的概念
我国2004年《宪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也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上述两部法律虽然对土地征收和征用作出了规定,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土地征用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还未作出相应修改,立法上有点滞后,在现行土地征收、征用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法律空挡。那么什么是土地征收?什么是土地征用?实际上征收和征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之处在于,征收是所有权的改变,征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
(二)尽快制定《土地征收法》
土地征收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懒以生存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土地征收法,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有关土地征收补偿的内容还很不全面和具体,因为土地征收涉及到许多问题,比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征收的范围、土地征收补偿依据和标准、非农业人口安置形式、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因此仅靠一部土地管理法和一些行政法规是远远解决不了的。另外,现行法律中关于土地征收权及其他方面的规定也相互矛盾,彼此不尽协调。而且最关键的是虽然现行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和征用,但是所有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作出区别性的规定。
【关于征收土地的请示】推荐阅读:
关于利辛的土地征收批复09-17
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10-21
集体土地征收政策07-05
关于征收2010年度残疾人就业10-14
土地征收协议书07-12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07-15
土地征收法律法规10-05
国有土地征收评估办法11-23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