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示儿》教案
内乡县王店镇王店小学
王宜敏 《示儿》
陆游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示儿》。
2.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前活动:
1、背古诗《 商山早行 》
2、师生问好
3、呼班呼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示儿》,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示儿)解题 示儿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效果 课件出示
陆游画像图
二、检查预习(出示预习单)
重点检查 朗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划节奏—师出示节奏—生再读---师放录音课件出示 《示儿》 配乐范读---生小声跟读)
师:今天我们按这种学古诗方法来学习,请看《共学单》
三、粗读古诗,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 共学单 1.指名读共学单
2.学生开始按《共学单》 要求读 老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句子:-----------,其中“---”这个字(词)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们组理解词句的方法有----------------。3.汇报交流
三、细读古诗 领悟诗情
师: 诗意同学们理解的很好,那么 诗人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同学们再读古诗,从诗句中那些字、词、句体会到什么?感悟到什么? 可以在书中旁批,稍后交流(1).学生读,旁批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练习朗读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九州同”
板书“悲”。你能读出来诗人那悲伤的感情吗? 引导:有点伤感,但是还不够——
(板书:悲)老师来读一读—— 咱们一起读——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同胞依然泪流胡尘,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国恨未雪,一生志业无了而今就要撒手归去 只盼得—— 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板书:盼)(4)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5)让我们感受一下诗人那悲之切,盼已久,爱之深的情怀吧 师生一起读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但悲不见 但悲不见 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家祭无忘 家祭无忘 告-------乃---------翁
四、以诗代诗,突出主题
师导语: 除此之外,诗人还为啥而悲,到底盼望多久呢?请看 陆游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速读这首诗,结合注释 体会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词?(2).从这首诗,你看出来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3).师评价(4).引读诗句
师读:5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读:10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读:50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师:诗人等啊,盼啊,望啊 如今,已重病在床,60年过去了。八十五岁的陆游还没有听到北方传来好消息,至死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再读“死去元知„„”)
师:祖国没有统一我死不瞑目呀,只能期待死后家人告知。——(一起读“王师北定„„”)
(6).诗人悲-----呀让我们再次体会诗人那一片爱国之情吧-------齐读——《示儿》
(7).谁能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背《示儿》
四、读练结合 激发情感
1.同学们,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父亲,如果你就是陆游的儿子,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生评价。
五、拓展总结 升华情感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六、延学单
推荐阅读爱国诗
《题临安邸》【宋】岳飞 《满江红》 【宋】岳飞 《出塞曲》 【唐】王昌龄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七、作业设置:
1、搜集陆游的爱国读一读,背一背
2、背诵并默写《示儿》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悲 不见九州同
爱国之情
盼 北定中原日
《示儿》课堂实录
内乡县王店镇王店小学
王宜敏
《示儿》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已奄奄一息,他不久将离开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点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示儿》,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示儿 陆游)师: 示儿 什么意思?
生:答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谁来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情况 出示预习单
课件出示
陆游画像图 师:谁能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 生:
生:通过预习我认识了 “ 祭” 左上角有两点 右上角是横钩,捺 意思是 祭祀
生:通过预习我记住了 乃 是奶奶的奶去掉女 它的第一笔画是横折折折钩 师: 谁会读诗?
指名读------评价 师范读--—生读-----录音范读----生跟读---生再读
生: 我汇报:学习古诗的方法是-------------
二、讲授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按这种方法学习------------《示儿》 请看《共学单》—课件出示
指名读《共学单》-----------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师:请同学们小组汇报按温馨提示格式交流,比一比那组最出色 生:读
师:师巡视
生:汇报-----生评价(响亮)(口齿清楚)(声音清脆)(非常流利)师:谁能说一说全首诗的意思?------指两名说
师:诗意同学们理解的很好,那么 诗人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
请看提示
(二)同学们再读古诗,从诗句中那些字、词、句体会到什么?感悟到什么? 可以在书中旁批,稍后交流 生:交流
生:我从“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悲)字,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
生: 我 从“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不见九州同)知道诗人悲伤的原因是(板书:不见九州同)
生:我 发现诗人最大的牵挂是(收复失地)
生:我从“王师北定中原日”,了解到诗人最大的愿望是(板书:北定中原)
生:我从诗人到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祖国 爱国 至死不渝)的诗人 生:我从前两句体会到诗人悲伤的心情-------------师板书----------悲
生:我从后两句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
爱国 至死不渝
师板书----------悲
师:
你能读出来诗人那悲伤的感情吗?
生:
师:有点伤感,但是还不够—— 师:读 师 生一起读
生:我从后两句中体会到诗人盼已久
热爱祖国
爱国
至死不渝 师:你能读出来诗人 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王师..,家祭..)
B、师:想我国恨未雪,一生志业无了而今就要撒手归去 只盼得——生读王师..,家祭.)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师:让我们感受一下诗人那悲之切,盼已久的情怀吧 师引读 一起读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但悲不见 但悲不见 九-----州------同„„„„„„.生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家祭无忘
家祭无忘
告-------乃---------翁
三、以诗代诗,突出主题 师:除此之外,诗人还为啥而悲,到底 盼望多久呢?请看 陆游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师 :请同学们快熟读是,结合注释,思考?
读这首诗体会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词?
从这首诗,你看出来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评价(理解的很好)引读诗句
师读:5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读:10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读:50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诗人等啊,盼啊,望啊 如今,已重病在床,60年过去了。八十五岁的陆游还没有听到北方传来好消息,至死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再读“死去元知„„ 王师北定„„”)
师:诗人悲-----呀让我们再次体会诗人那一片爱国之情吧-------齐读——《示儿》
师:谁能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生:诵读《示儿》
四、读练结合 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父亲,如果你就是陆游的儿子,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读练结合 激发情感 生:交流。生评价。
五、拓展总结 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课件出示---拓展总结 升华情感
请看延学单---------------课件出示----------延学单
六、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课件出示
1、搜集陆游的爱国读一读,背一背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教”的环节,所以教案编写更注重教案的程序化,课堂讲授中只要按照教案的程序一步步地执行下去就行了.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从这些理念可看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教案的编写更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时代理念.也就是说,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学程序的设计,而数学新课程的教案重点在于教学、学习策略的设计.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编写教案,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情况与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检测和评估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与同行商榷.
1 教学目标之设计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说法认识模糊,认为这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的口味所做的一种形式而已,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从这里恰恰可以看出一个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一个只注重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师,他所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应付各种类型的数学考试,对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其今后的就业等问题思考甚少.试想一个人将自己最好的十几年时光花在了数学学习上,到头来只会参加一些考试(一生能有几次考试?),对自己的人生再无其它任何帮助,这到底是数学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平行并列、等同看待,就是要从教学思想深处彻底扭转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观念,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数学知识本身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前人经过努力探索而得到的数学结论,这是毫无疑议的数学知识,是结果性的、显性的;二是探求结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是内隐的、依附于显性知识之上的,只有同时占有二者,才能说完整地拥有了数学知识[2].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情意性的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正确的数学观,无疑会对数学学习有动力支持作用,这是人所皆知的.同时,放眼我们的数学教育,它应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珍爱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任务(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任务).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可以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这是发展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不但有现实的作用,而且有着长远的意义.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新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和陈述技术来陈述教学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和技术有了新的变化.以往的教学大纲只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其目标(即教学要求)都是按结果性要求来陈述的.而课程标准把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列入了课程目标领域,因此将原来的单一按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改为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方式来进行目标陈述,并分别使用了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可以测定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中的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如“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思维性的、情感性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即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中的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如“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另外从陈述技术来说,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而且动作的发出者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把教学目标陈述为“教师将说明……”、“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等都是不妥的,规范的目标开头应当是“学生通过……”、“学生应该……”.这样也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归纳、提炼出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又适应学生要求的教学目标;反过来从教学目标的陈述上也可看出一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精通程度.
2 教学重难点之设计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局部,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最根本的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较深刻地认识,从而抓住其思想本质.一节课的重点应该集中、具体,这样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去研究重点,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重点过于分散或笼统,会制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的实施.另外,在教学重点的陈述上应该做到:用词准确,语句精炼,陈述到位.一般地,是用一个名词短语或一个动宾词组或一个完整的句子陈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其主要产生于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差异最大之处.教师只有在完全把握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及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估计教学中的难点,并设法突破难点.一般地,难点的可能来源有: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不断深化与学生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综合性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3].难点的陈述方式和技巧应与教学重点的陈述要求基本一致,有时可能为了说明难点的来源、化解难点的办法,在具体陈述时显得比重点的陈述语句冗长一些,这也属正常.如在课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教学重点宜陈述为“掌握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几种方法”,教学难点宜陈述为:“理解合情推理,体会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证明的逻辑推理步骤”[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例题、习题,这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3 学情分析
传统教案编写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可有可无.再者,教师也觉得这一环节的内容不好陈述,在实际教案中往往缺少这个环节.数学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好这一理念,在教案中应当体现出这一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状况分析和即将在本节课所要面临的学习任务分析.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连续的过程,特别是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对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知识技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该复习的复习,该补充的补充;同时也只有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前后节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深刻地分析,才能细化分解出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点,这样也便于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细化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对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采取的措施越得当,相应地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也就有根有据、条理清楚.教师对这个环节陈述的明了程度可以反应出他对本节课的钻研挖掘程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钻研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面对新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心的数学教师应当在这一被人忽视的方面下些功夫.在具体陈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详可略,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有针对性而不能面面俱到.
4 教学、学习策略之设计
以往的教案在这里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施教的问题,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施教者与受教者、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学策略的设计往往也就演绎为教学方法,而且陈述也极为简单,诸如讲解法、讲练结合法等.我们说,教学过程既有教师“教”的过程,也有学生“学”的参与,教和学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是共生共息的,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教师课前所作的预设在真实课堂中可能会有偏差,单凭一两种所谓的教学方法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编写教案时应从单纯的考虑教学方法层面上升到教学策略层面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教学、学习情境之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策略的设计要考虑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产生积极情感的教学、学习情境.
2)学习资源之设计.新课程的教科书只是为了达到课程内容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所编制的一种范本.在“一标多本”的现实下,教科书的编制也不是尽善尽美,学习内容存在跨度、梯度也再所难免.因此,开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本节课所需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资源的获取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学媒体种类繁多,其功能各有所长,选择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去考虑,遵循“经济、实用、有效”的原则.同时教师应提倡、鼓励学生自己搜寻、查找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习惯.
3)学习活动(方式)之设计.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选择并把这些学习方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学习活动中,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5 教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我们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等环节;同时还应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内容.不同的学习主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大相径庭,这里不再阐述.
6 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
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基本技能形成状态;二是根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程度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标准;三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4].
根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又可分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基本概念、式或图的基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渗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要求严格不留后患;二是数学基本技能的检测,包括运算能力、判断和辩析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要重视对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检测;三是数学综合能力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际中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观察分析.显然,对教学活动的检测与传统的考试有着明显区别,我们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同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9.
[2]陈明华,等.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64,106-112.
[3]吕世虎,等.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62.
一、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方法
对于这首爱国诗篇,深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是关键。教学时,我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就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歌曲《满江红》。奠定悲壮的基调。
一、激情导入
1、说岳飞,介绍时代背景
刚才你听到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说起岳飞,你可能比较熟悉,那么你知道岳飞生活在哪个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历史吗?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分享我这里有一分关于这段历史的介绍:(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轻声阅读)
同学们,刚才你听了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看了这段历史的介绍,你有什么想
说的吗?
2、简介陆游
是啊,当时岳飞等一批爱国志士,义愤填膺,他们纷纷站起来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而呼喊、战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当时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板书)(课件出示陆游像)
这就是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揭题,粗读全诗
在他86岁临终之时还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出示诗并板书课题)欣赏名家朗诵片段:
【百度视频】-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
出示课件
二、粗知大意
1、理解字词
同学们,古诗文比起我们现代文来说是比较难懂,哪些字词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理解呢?大家来交流交流。(体现235以学定教)
2、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那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同学
们的交流,并结合下面的注释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可以自己说,也可以说给同桌听),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3、诗的意思理解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吗?
三、感悟诗情、知生平,悟诗情
同学们,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一份遗嘱,我们说一个平常人在生命快要终止的时候,在亲人面前,一般会说些什么呢?(财产分配,牵挂家人健康等家常话)而陆游在临死前,牵挂的却是祖国的统一,念念不忘北定中原,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份陆游的生平介绍,相信你看了之后,一定会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资料,指名读)
陆游出生后两年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
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民不聊生,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屈膝投降后,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苟且偷安,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86岁临终之时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
2、读了这份资料,你再读《示儿》,你体会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为什么而悲?(板书:悲)请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以及自己搜集的陆游诗歌介绍说一说。
a.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悲,山河破碎,国家分裂——这让老师想到了杜甫写的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同的诗人,一样的爱国情怀,都是为祖国的破碎而悲伤。
b.为沦陷区的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而悲,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正如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那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敌手,沦陷区的老百姓眼泪都流尽了,流干了,他们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一年一年地盼望着朝廷军队来解救他们。(课件出示诗歌)
c.请你再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看看诗人还为什么而悲?
为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而悲,正像林升在诗中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把杭州当作了曾经的首都汴州,不思收复中原,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课件出示诗歌)
d.为自己不能继续为祖国效力,驰骋疆场而悲。“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连做梦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候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场景,是何等的盼望“九州同”啊。(课件出示诗歌)
4、诗人为沦陷区老百姓苦难的生活而悲,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而悲,为自己不能再为祖国出力而悲,更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悲,让我们带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歌)。(师生齐读)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节奏来读?(指名读)(低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
5、除了悲伤、悲愤,我们再来读读后两句,还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什么情感?(师生一起高昂地读)(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统一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板书“信心”)
6、让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诗,读出他的遗憾与悲痛,读出他坚定的信心。
7、是啊,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这就是诗人临终绝笔图,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已奄奄一息,无力再睁开双眼,然而他的嘴唇却微微颤动着,他断断续续地说着,他有满腔的话儿要对儿子说啊,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诵这首绝笔诗吧。
四、拓展其他爱国诗篇
1、同学们,《示儿》是陆游一生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哪些千古传诵的爱国名句呢?(学生汇报,诵读,简单说诗意。)
2、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几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五、师:陆游的遗愿到底实现了没有?
先猜一猜之后,再出示相关材料了解,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上百度查资料阅读了解。
板书:
示儿
陆游 不见统一悲
示儿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有选择地讲述,不必讲这么多)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放课文录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 告乃翁
蓟北 襄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article/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指导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soft/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让学生在读诗句中理解,不必逐个讲解)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一、要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案与实际上课过程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为学生设计了很多条条框框,但是在实践上课过程中,这些很难面面俱到,这就导致了课前设计得越多,课上学生自由空间就越小,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案的设计内容上不要过于详细,形式上不易繁琐,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化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结构上的不确定性,留有一定的空间,以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相共振、互相新知、互相建情留有余地。这样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随课堂情景的不同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适应新的情境,实现动态生成。
二、要有多项选择的设计
传统的教案设计是: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在程序化的表格中书写教案,每个程序中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没有体现教材的特点,导致了一学期的教案千篇一律。在课改以后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努力跳出传统课堂的程序设定模式,充分估计学生在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拓展点,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问题,怎么引导、采用什么方法能较准确获得反馈信息,通过观察表情、个别提问、现场演示、集体讨论等,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菜单,以便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这样即使出现打乱教案的现象,也不会太紧张,可以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设计教案时不能只有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双向设计。师生互动、师生互补,更多的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促进“怎样有效地学习”为主,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
四、要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
我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工作,体育课教案也写了很多,教案的设计也借鉴了很多,改来改去,最终发现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教案,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案设计时,要从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结构出发,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选择、开发、组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对学生了解的情况下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案。
一、教材解读: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思路
(一)理念
1、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二)教法: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小学阅读教学的共识和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导领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1、情景教学法。
2、小组探究法。
3、拓展补充法。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情感的通道。
2、初读。
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大方向上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初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品读感悟。
在品读这首古诗时,前两句我引导学生先理解词、在理解句。前两句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两句,包蕴着沧桑、透着一股悲凉。这份沧桑、悲凉不是缘于个人的得失,不是源于个人对尘世的不舍,而是缘于对祖国的牵挂、惦念。这时使人最感动的。所以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对于三四句的理解,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在前面的学法的引领下相信学生会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小结之后,我又把重点又放到了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崇敬和感动,进而指导背诵。
在这里,学生对这份生命的热爱会深深地铭刻在心了。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五)、立足现实,激发爱国
(六)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教学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体验诗人临终前的心愿。
3.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上网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歌,了解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
2、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1、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2、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3、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4、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来提两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最遗憾的是——(生答)板书: 不见九州同
他死后交待儿女一定要告诉他的消息是——(生答。)板书:北定中原日
师:同学们,当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中?谁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说:悲凉、忧伤、期望……。)你想读好这首诗吗?
师:第一句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诗人本来知道什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
生发散答:财产、烦恼、牵挂……
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谁来试一试。
师范读。(读出陆游临终前豁达的生死观。)
师引读:人死之后,一切财产都已成空——人死之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人死之后,一切牵挂都已一了百了——
4.学习一二句 汇报诗意,探究交流。
师:诗人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但他心中却有件事始终都放心不下,那是什么?
师: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跟着百姓,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就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的心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
5、学习三四句
汇报诗意,探究交流。
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无忘)
当陆游念念不忘统一中原,他对自己的大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担心大儿子会忘记统一中原的事,他又对自己的小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千叮嘱万叮咛时,他会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只剩最后一点力气,但还是费尽力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离他的儿子而去,我们再次吟诵这首绝笔诗时: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1、能说说你从《示儿》这首诗体会到哪些情感?
(1)课件出示《示儿》,生自由谈。
A、诗人知道人死了,什么都跟自己没关系了。可是在弥留之际,他不谈其他,唯独为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悲哀。师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国家统一,是诗人毕生的心愿,也是唯一的愿望,他至死不忘。
B、诗人在遗嘱中没有别的任何要求,只是告诉孩子们,将来有一天,南宋的军队收复了失地,家中祭祀时不要忘记告诉他。
指导朗读:是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的两句嘱托中,我们听出了诗人的牵挂,更听出了他的深切期盼,诗人期盼什么?(他盼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心愿,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父亲纵使身在九泉也依然热切盼望着国家统一的消息。)
(2)〈出示图画〉师述:这幅图再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仔细看一看,你想说点什么?(生自由谈,引导注意一个细节:诗人眉头紧皱,奄奄一息,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南宋军队挥师北上的情景。)师结: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是被金人霸占的土地;遗嘱之中,诗人谆谆告诫的是让孩子继承遗志、收复中原。这份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谁能带着这份情,来读一读古诗?〈指名两生〉
(3)诗人身处乱世,这份爱国之情由来已久,读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会给同学更多的启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材料与大屏幕上内容相同,请同学们先轻声朗读其中的第一部分,朗读过程中可以随时与组员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相关资料,生自由读〉
(五)、立足现实,激发爱国
过渡:陆游的诗歌曾经激励宋代军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英勇奋斗。我们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应如何发扬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做些事情呢?
(1)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统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教师小结学生发言,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
(六)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教材依据
本课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1册第4课。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抓住诗中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准备: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1、搜集陆游两位爱国诗人的相关资料。
2、搜集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句。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那么,大诗人陆游会在遗嘱中对儿子说些什么呢?本课,我们将一同学习《示儿》
(二)交流展示
1、朗读《示儿》。
2、陆游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质疑
1、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设问题:
关键词语的理解:元,万事空,但,九州,同,定,无,乃,翁。
重点诗句的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四)互动探究
方法: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理解,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去解决。
也可借助同学的工具书去解决。
备案:(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诗句大意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精讲点拨
1、强调“元”、“同”、“无”、“乃”的意思。
2、诗人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能够看到国家的统一。弥留之际,诗人陆游最大的心愿是能够看到宋朝军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
(六)迁移运用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的异同。
3、完成巩固案习题。作 业
完成《补充习题》本课第三、五、六题。板 书
古诗两首
示 儿 陆游
悲———不见九州同 毕生的憾事 望———北定中原日 无限的期望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能够背诵。
2、能理解《示儿》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诗句的大意。
3、能体会《示儿》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学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请教家长、老师或其他人。学习内容:
1、写出诗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元知: 万事空: 但:
九州: 同: 定: 无: 祭: 乃翁:
2、说说诗句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3、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
4、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5、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
巩固案设计
1、先解释诗句中带划线的词,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
2、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的相同与不同。相同点: 不同点:
3、摘抄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