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无为作文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为与无为作文(共9篇)

有为与无为作文 篇1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仅以方寸之心得窥“有为”之功,而不见“无为”之治;抑或囿于樊笼得知“无为”之治而限于“有为”之功。实则“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有为”与“无为”各谙治世之理,处世之方。

有人以“有为”开疆拓土,享誉天下,流芳百世;然亦不乏人者以“无为”行有所止,洞见天下,察明至理。唯有因时而定,审时度势,凝“有为”与“无为”之风,方能破利益与思维固化之藩篱,行千里之风以立于高格之地。

洪流裹挟双足,诡谲风云仍未偃旗息鼓,鉴此之形行大国“有为”之道。中国政府历经三年之久的“有为”力争,终将孟晚舟迎回国土,这是何等道有光明照千古的大国之“有为”!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赤日煌煌,其芒未央;东方有龙,名为中国;博弈而起,直指苍穹。中国选择此时的“有为”是救国民于水火,渡轻舟行过万重山的必行之道,是一股向上的热风。若弃“有为”择不为,则必错失良机,万劫不复,重蹈历史覆辙。

从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到浦东逐浪,雄安扬波,到粤港澳大湾区碧波逐浪。“有为”之风,当如鲲鹏奋云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便不像那蜩与学鸠控于地而已矣,便不像那斥鴳栖野草,翱翔蓬蒿之间。而是让这风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有为”之风自当乘御千里而不止,吹遍神州万里,拂平动荡人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扩张,少年当有凌云志,少年当行有为事。正如陆放翁“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更如袁隆平“万里寰宇忧无粮,一片丹心酬四海”。古往今来,“有为”之士无论身处何境从不缺席,他们为后世创造的`幸福,无不是以“有为”破高墙,开荒野。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肩上,争做有为之士,血荐轩辕,殒身不恤。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之风,当孳孳汲汲,驰而不息;而“无为”之风,当秉节持重,光风霁月。

舜者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天下平;中国投弃权票,律己正东方而国无事。“无为”之治便如那千里快哉风,虽起于青萍之末,却仍能抱朴守拙藏辉,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韫玉于山中泽自辉。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有为”,是君子持身善养的一种浩然之气,虽百邪难辟也。“夫唯不争,故无尤”。若不该“为”时肆意进取,横冲直撞,即使转拙为巧,也终将为自身所噬。何以“无为”?不是那庸俗之为,而是那君子之治。唯有不为世事所累,不为迷雾遮忘眼,深知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举世皆醉唯我独醒,方能成就怀瑾握瑜之人,鸿业远图之国。唯有秉承浩然之气,不乱为,弃不为,方能以“无为”成“有为”,以“无为”胜为。野芳虽晚不须嗟,这便是“无为”的至理。

须“有为”之时勿踌躇不前,错失良机,必要不甘雌伏,舍身求法;须“无为”之时,君子当持光风霁月之心,万不可学舌拟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必要以谨肃之心坚守正道,以无暇白璧之身,凝北辰之光,烛照后世之正道。

催榆火,传薪色,看九州风云尽相阖。以“有为”与“无为”之风,行过祖国神州大地,万千华胄为唤醒东方雄狮而浩歌“有为”与“无为”之道。

有为与无为作文 篇2

一、“有为”即有所作为,表现在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上

1、精心谋事。

万事谋为先。“谋”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具体来讲,谋事,就是深思熟虑地谋划主意,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一是吃透上情。就是要认真领会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大政方针,始终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掌握实情。就是要对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既要掌握好大学生的思想特色和成长规律,又要掌握学生全体和个体问题,创新工作方法与技巧。三是借鉴外情。精心谋事绝不能闭门造车、自我想象,而应有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习惯,通过学习借鉴,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激活拓展自己的管理思路。

2、用心干事。

俗话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用心干事,就是求真务实,将谋划出来的思路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是对工作专心,带着责任干事。一个人只有真正专心工作,才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才会对工作充满感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生工作繁杂、琐碎、重复,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容易产生疲倦心理,只有带着责任做事,才会责尽心安,苦中蕴乐。二是对事业热心,带着快乐干事。美国社会活动家贺拉斯·格里利说:“热心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热忱并具有极高心智的工作者,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最成功的果实。”辅导员唯有热心,才有激情,唯有激情,才能全身心投入。三是对学生有爱心,带着感情干事。“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相对较多;有些学生因多种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或高考失利,或者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只能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导致他们心情压抑、缺乏自信、目标迷惘,学习缺乏动力和主动性。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辅导员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

3、专心成事。

成事,就是做成事并产生好的结果。有志者事竟成,非专心难以成事。无数事实证明,思路、目标确定之后,成功的要诀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地做。一是攻坚克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干成事就要与困难作斗争,克服工作中的懒惰、懈怠、不作为等不良习气。攻破了难事、战胜了困难,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干成了事。二是持之以恒。专心成事,其实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执著追求。工作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棘手的事情,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脚踏实地、专注向前的精神。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步入胜利者的殿堂。三是立说立行。立说立行就是对要做的工作在第一时间去做,不把当前应该完成的事推到以后,这是成事的大忌。

二、“无为”即“无为而治”,表现在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1. 重“理”轻“管”。

一是理顺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工作成功的前提。辅导员应该以朋友、师长的双重身份,多与学生交谈,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话语,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麻烦、困难。二是理清职责。辅导员对自己应该管理的范围需有个明确的认识,不要事无巨细,一概都管,而要“专管自己应该管的事”。辅导员在完善了班级管理体系后,就要放手大胆地发挥团学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是做团学干部的领导指挥,而是做他们的后盾、顾问甚至导演。三是健全制度。辅导员应当在建立健全制度方面先有所为,即在班级先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一切按制度办、按规矩办,一切工作按规矩运转,实现“无为而治”。

2. 模糊监管。

一是顺应于道,无为而无不为。对班上一些不良现象或学生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要太过“敏感”。要学会“听不到”、“看不到”、“想不到”,因为,人无完人,不必对学生太过苛刻。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反而更适合于他们的身心成长。有时有意创造一些管理上的“模糊”,表现出“无为”,更有利于造成和谐的教育氛围。二是隐藏意图,重在唤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辅导员在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可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通过提醒、暗示等方式促其反省思考,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教育的艺术就在于用最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觉悟。

3. 人格示范。

知识可以学,能力可以练,但是要在管理上达到高境界,就必须通过不断的修身、修德来实现,靠知识、领导艺术、个人魅力来让人服从。一个有威信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学生以教师之是为是,以教师之非为非。因此,辅导员要注重炼好“内功”,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着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楷模与表率,让自己布下的每一个“空白”都能激发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 篇3

老子有句名言:“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主张,一直都没有得到中国人的重视,这和中国人其实没有领悟“无为”的实质、精髓有关系,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而事实上被抛弃。真是可惜,我试用“无为”主张来浅读一下中国的教育。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万能的,其实教育真不是万能的。人的很多能力,是无师自通的,比如我们常说“社会教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经历,你让学生走进社会,去经历,去历练,就能形成一些能力。

我们更错误地以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教育。事实上人的很多能力,是不必由学校来传授的,家庭、社会都有相应的教育功能,而且会做得比学校教育更好。可学校却不遗余力地妨碍甚至剥夺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又不相信学生能够正确地“自我教育”。单一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都极端片面、狭窄,“高分低能”“有才无德”就是这样炼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老子的教导,懂得“无为”,至少我们也应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据报道,4月13日晚上7时30分左右,胜利油田第一中学13岁初三女生莹莹(化名)从家中五楼跳下,14日早上7时许,因经抢救无效,莹莹永远离开了人间。莹莹父母称孩子跳楼与学校要求学生剪短发有直接关系,胜利油田第一中学甄校长表示留短发是校园文化,发生这样的事儿学校不承担责任……

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问题只在于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它站在学校德育万能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养成教育,用一种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追求。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并不主张完全无所作为,学校德育可以做很多工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除此之外,可以无为矣。如果学校不采取管制措施,不强迫女学生剪短发,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我们再看近期发生的另一个悲剧。据报道,4月8日19点20分左右,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晚自习期间,高一(10)班学习委员廖某因维持课堂纪律与同班男生李某发生口角,李某用水果刀往廖某身上捅一刀,随后逃离现场。20分钟后,廖某抢救无效死亡。

还原事件经过,可能李某属于那种不能专注于学习的同学,影响了班上的纪律,廖某出于班干的职责进行了干涉。这种现象,每天在全国的中小学校频繁地发生着,所幸这种悲剧还只是个别。如果学校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没有统一的晚自习,没有双休日的所谓的补课,那些在学习上没有优势的同学,不至于被捆绑在学校,不至于那么无聊,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休息理所当然,所以,休息的时间就不应该用来学习。而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全部被学校占领。无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我们常常担心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自由时间,但你以为学生只会把时间用来做坏事吗?你以为学生都不会妥善安排好这些时间吗?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会不会全部学生都恰当地利用好时间,这倒不一定。但喜欢读书的同学,一定会用来多读书,有其他爱好或者理想的同学,也一定会利用好这个时间来圆自己的梦。那些所谓没有理想的同学,把他赶到学校来不但对其学习没有益处,反而对其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想想看,我们的教育做了多少不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无为”呢?

(作者单位:江西临川二中)

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 篇4

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

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 刘翔平01月18日 18:32 我要说两句 为什么许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为什么一些孩子小时候温顺乖巧,长大后却变得非常任性粗暴?为什么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沦为一个整日沉迷于网络不回家的不良少年?为什么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教养和付出不仅不感激,反而牢骚满腹?这些都可以从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想法中找到原因。 想法一:家长努力了,孩子的成绩就“必须”得跟上 心理不健康的家长主要是认知不健康,即用以偏赅全式的、主观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客观现实。很多焦虑的家长脑中都有这样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这就是:我努力了,所以我的孩子的成绩就“必须”得跟上。 当孩子成绩落后时,家长努力想办法帮助孩子补课,或者批评教育孩子,要求其努力改正身上的不良行为,这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求孩子“必须”得跟上就值得商榷了。 一天,一个妇女前来咨询,她的孩子有脑瘫病史,直到七八岁才能说简单的话。她本人曾因为政治问题被劳教,孩子被送到专门机构收养。现在,孩子在语言记忆方面稍有进步,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但在精细动作和简单的推理方面严重落后,不能理解稍微复杂和抽象一点儿的问题,尤其是数量关系方面的能力最为落后。可是,这位妇女似乎过于乐观,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上正常学校,并一再重申孩子一上午就学会了10以内的计算,她问孩子五加三等于几,孩子脱口而出等于八。我当场问孩子:“如果你有两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孩子回答说是一个。我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是用记忆来计算的,他还没有能力理解数量关系,是因为条件反应和死记硬背使孩子记住了语言,所以,他知道10以内的加法。我建议孩子去特殊学校,但这位妇女坚决不同意。 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去特殊学校,而是母亲有偏见,不肯正视现实问题,她固执地相信,经过努力,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够跟上正常人。她还一再问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得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就好了?她的这种相信孩子有希望、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的愿望令我佩服,但它是主观的,是一厢情愿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孩子是特殊的个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些孩子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就是与同年龄人有差异,甚至出现严重的落后,无论你如何努力提供教育的机会,他的成绩还是不及格,还是和同年龄人有明显的差距。落后永远是存在的,不及格也是必然要存在的,总有一些人成为不及格的人,如果这个人正是你家的孩子,你尽管可以努力地帮助他学习,为他找家教,为他补课,但是,你不能保证你的努力必然有效,也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会有大的改变。学习本身有其规律,人的能力的差异 也是客观存在的,你只能希望你的孩子学习有进步,但不能认为只要我付出了,那个美好的愿望就必须实现,而且一定要实现。 其实,作为家长,你只能改变自己,你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给孩子找家教,报学习班,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但是即便做了这一切,仍然不能保证孩子一定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基础,取决于大脑的成熟和发育程度,取决于注意力的专注与否,取决于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家长可以控制的。 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有无数家教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是无人问津的家教失败个案。所以,家长在努力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最好要降低姿态,不妨希望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效,期望付出得到回报,而不要走极端地认为自己的努力必须得到回报,孩子的成绩必须跟上班级的进度。其实,只要孩子有一些进步,家长就应当满足。 想法二:孩子成绩不好,这辈子就完了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一切焦虑和担忧都是因为有一个大前提,即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前途就注定完了,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是未经检验和认真分析的,看上去合理,但实际上却是许多消极情绪的来源。 首先,其不合理性在于,“这一辈子”和“前途”这两个字眼实在很难说得清楚。我们知道,人的前途是很长远的和不确定的事情,作为家长很难预料孩子的前途。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上了中学后就开始迷恋电脑游戏,注意力不能集中,虽然智力优秀,但就是不往学习上用。星期天大家都补习功课,只有他独自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逛遍整个城市。每次玩儿篮球,其他人都回家了,球场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玩儿。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为这个独生儿子费尽了心思,与学校配合做工作,向各种专家求助,但这些努力似乎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孩子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后来,孩子又迷上了网络游戏,开始整夜不回家。打骂不管用,表扬与鼓励还是不管用,最后,家长不得已只好放弃了努力。多年过去了,我偶然在地铁站遇到了这个朋友,不经意地聊起了他的儿子。他告诉我,他的儿子变化很大,与从前判若两人,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了有两三年左右,后来,无事可做,便出去打工,在一家电脑公司卖电脑,因为他的电子游戏玩得好,各种游戏都精通,销售业绩非常突出。老板非常重用他,现在让他当一家电子游戏软件店的经理。他还神秘地告诉我说,儿子现在挣的钱比老两口工资加在一起还多。这些年来,儿子的性格也变得温和了许多,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他到现在为止也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就开始懂事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客观成长的力量,孩子自己是会成长的,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本能。有时,我们越是着急,越是恨铁不成钢,就越是适得其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无数理由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说教和帮助,有权力批评一个不那么用功的孩子,但是,我们不能对孩子的前途进行所谓的预言,因为这种预言是不保险的,一个人的前途是无法预测的。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我们甚至也不能预测说,这个孩子将来也不可能学习好了。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年轻时不爱学习,可能成年后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知道了为什么学习,可能会选择新的学习道路。 退一步说,即便是孩子从事了一个平凡的职业,难道就真的那么可怕吗?当一个普通工人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天下凡是从事普通工作的人都应当无法活下去。其实,没有上大学,没有所谓的好工作,并没有那么可怕。无数人辛苦地劳动,幸福平凡地生活着,没有抱怨,没有牢骚。 我们的现实社会鼓励人人都要成功,这种成功教育有其好的一面,能激励人们去奋斗,努力进取,但是它也有其消极、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一面。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成功。一个人当了冠军,意味着其他人只能得到亚军。所谓成功就是以人际间的比较,以其他人的失败来衬托成才者的.光环。如果大家都成功了,成功就不再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了。一味地追求成功,就会使人害怕失败。一个以成功为生活唯一目标的人,一定会过着索然无味、焦虑不安的生活,因为他害怕丢掉这个好不容易才到手的位置。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成功者并不快乐,而是疲惫不堪,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此,我们并不是提倡家长不要让孩子成功,或者是说成功有害,而是主张家长不要盲目地相信所谓成功教育的理念。成功可以是我们力求的目标,但不能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人生是多彩的,需要成功,但也需要其他的内容。 想法三:大人的话,孩子“一定”要听 一天,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前来咨询,他谈到孩子的问题时,慷慨激昂,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说:“我是部队的营长,全营那么多的人,我能管得服服帖帖,无数个不听话的战士,都让我教育过来了,我怎么就管不了一个10岁的儿子?我不信我就制服不了他!”他的孩子不爱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时还旷课,老师经常找家长,这让他这个当家长的觉得很没面子。测验发现,孩子的智力优秀,学习能力优秀,但是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对我说:“最恨的就是爸爸和奶奶,因为他们俩只知道批评我。我上课时经常不听讲,画小人,小人拿武器对奶奶进行射击。”他还跟我说:“我就不怕他(父亲)打我,有时,我明明做了作业,在放学的路上,就撕下扔掉,我故意气他们,让他们打我。”看来,这个孩子现在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变态的报复心理,只要看见家长生气,他的心里就会非常痛快,哪怕是以身体的惩罚为代价。 家长的行为来自一个逻辑前提,即“我是父亲(母亲),我就是权威。我就是说了算,你必须听我的”。可事实上,家长的这种权威是值得怀疑的。在许多情况下,大人的话是正确的,因为孩子不成熟,所以必须接受成年人的看护和教诲。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话,一定是我说什么,他就要做什么,则是走极端的思维方式。 首先,孩子是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的独立个体。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情,也许你认为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应当做的,是对孩子有益的,但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孩子未必这样看问题。所以,你最好是说服孩子接受你的观点,而不是强迫他。如果你具备了这种大度和豁达,当孩子有时不听你的话时,你就不会感觉到伤害了自尊,你就不会大发雷霆了,因为你没想控制孩子。如果你抱着“孩子是我养的,必须听我话”这个不合理的想法要求孩子,你很容易受到挫折,你会经常因为控制与反控制、虚假的自尊而纠缠于服从和反抗的怪圈中,反而离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远。就上面我们介绍的个案来说,家长要解决孩子的作业问题的初衷是正确的,但由于采取高压政策,结果事与愿违。 其次,有些孩子逆反心理较强,存在着反控制心态。这种反控制体现了控制的欲望:“你想控制我,没门,我还想控制你呢,看谁能斗过谁?!”如果一个专制的家长面对一个怯懦的孩子,似乎麻烦少一些,但更大的麻烦是培养了一个无主见和怯懦的人。而一旦专制的家长面对一个有主见的、意志同样坚定的孩子,一个不服从管教的孩子,则会形成一个权力的争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觉顺从大人的个性,对于这种个性,家长要有充分的认识。事实上,一个强硬的家长往往遗传了一个强硬的孩子,家长越是专制,孩子反控制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防止家长自身因为孩子不听话受到自尊心的打击,为了防止孩子反抗而导致家长情绪失控,作为家长,我们最好冷静地告诉自己:“是的,作为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听从于我,按照我的意见去办,我甚至十分愿意孩子处处听我的话,我说东他不能往西,但是,我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要求孩子听话的同时,我也作好了准备,他有时会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对于这个现象,我并不感到意外。” 家长的“无为”与“有为” 天下太多的家长平时不管孩子,只忙于自己的事情。确切地说,是为自己的事情而焦虑不安,失去了爱的能力。当孩子学习成绩正常、行为正常时,他们无忧无虑,可一旦孩子出现学习的波动和不良行为时,他们就会惊恐万分,产生过度反应。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充当一个救火队员,或者是一个灵魂的改造师,以情绪化对待孩子的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家长经常是无能为力的。当孩子已经犯错误时,矫正与教育是很困难的,而且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家长这个时候的“有为”恰恰有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此时,不妨无为一些,反应不要过激。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学会了吸烟,再去矫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意味着孩子已经接触不良朋友,并受其影响。这时候,过分批评和责备,反而有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而当孩子没接触不良朋友,没有学会吸烟时,家长的教育和以身作则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那么,哪些方面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呢? 第一,在家庭气氛的调节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家长平时要善于为家庭制造欢乐和幽默,给家庭带来欢歌笑语,创造祥和安逸的家庭气氛,夫妻和睦,邻里和谐。 第二,在塑造自身的积极品质方面,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长首先自身要快乐,要积极乐观地度过每一天。家长要具备乐观的能力和积极的个性,要热情、慷慨、仁慈、公正、善良、轻松、幽默、主动、宽容,总之,具备的优秀品质越多越好。 第三,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课外活动上,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如让孩子参加游泳班,练习踢足球,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指导孩子写周记等。总之,在各种课外学习上,家长可以投入精力和物力,尽最大力量帮助孩子学习,丰富孩子的视野。 家长的这三个大有可为,可以预防矫正他们的“无为“。因为家长在“有为”之后,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少一些,教育中出现消极情绪的机会也会少一些。 来源: 原载于《心理与健康》第6期

可为与有为高考作文 篇5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可为与有为高考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为与有为高考作文1

余于近人,最服左文襄公,“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位晚晴重臣39岁在长沙一战成名,能力和脾气一般大,乃有“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举荐。后来,左宗棠战马尾、平陕甘、收新疆,居功至伟,成为那个时代“高考落榜人”屌丝逆袭的巅峰。评其一生,扛起棺材率部收复新疆,就没打算活着回来,大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豪气,因为有了这股豪气和锐气,才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大有作为。

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是抉择。人的一生,贵在选择,也难在选择,成败也在选择。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选择了不因个人祸福而规避为国献身;鉴湖女侠秋瑾的“谁言女子非英豪,夜夜龙泉壁上鸣”,就选择了非同一般相夫教子的女字生活,以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选择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无数的先哲先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若惧生死,可“不为”,不惧生死,活成了这个民族的一束光。去年武汉保卫战中逆向而行、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出发前一封封按满手印的请战书,诠释着我想“有为”,可放下生死而作为。正如电影《无问西东》中透射从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良知、情怀和担当。

坊间有一句俗话:“人不要脸,百事可为”,在“为”与“不为”之间,要有底线、有界限,“法无授权不可为”,可为的`一定是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否则当不去为之。“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底线,即“知耻”。做“可为”之事方能“有为”,否则就是胆大妄为。

时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激荡,世界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有人说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东方文化的核心是秩序,事实已经宣告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并未终结。那么,形式上的摧枯拉朽后,那些珍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优秀品格依然煜煜生辉。伟大的时代,我们当积极有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对全人类、对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的一切生命充满共情,一起去成为不导致雪崩的雪花。

可为与有为高考作文2

青春无期,年少有为;青春无悔,年少自强。

——题记

“长风破浪会有时”是诗仙李白的青春;“山入潼关不解平”,是谭嗣同的青春;“年少万兜鍪”是孙仲谋的青春。年少有为,青春灿烂。正值年华,青春无限,何不敢尝一搏乎?

(一)年少有为——成长

话说,成长是一切的的基础。在孩提时,我喜欢阅读。在我眼中,书是一颗糖,甜味溢然,让我幼小的心灵得以滋润。

从最初的《格林童话》到四大名著,都曾有过我阅读的痕迹。古人曰:书墨世家,子弟慕书。童年时期,有一颗写作的种子,种在我的心田上。

(二)年少有为——低谷

人生总是夹杂着斑驳血迹。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没有特别优秀,而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差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根本没有一点天赋。但是我经常忽略老师鄙视的目光,拿着自己新鲜出炉的作文向老师请教。

结果仿佛已经料到,老师对我的作文不屑一顾,还讽刺我的作文写得幼稚。同学们对我的成绩常表质疑,认定语文不好,作文一定不好。更气愤的是,老师把我的作文跟她认定好的作文进行比较,还大声说:“米粒之光,敢与皓月争辉_?”所以,在这时期,我的青春如股市的低谷。而我的泪珠,常常沾湿、打穿作业本,我还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学习语文。

(三)年少有为——崛起

经历了我的青春低谷,我来到了中学。虽然换了一群新同学,但是我依然不敢将作文展示,害怕被自己的新老师、新同学所嘲笑。

出乎我的意料,经过几次语文的测试,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并用一种鼓励的眼神看着我。刹那间,我头脑发蒙,不知所言。坚持一分钟的缄默后,老师问我,要不要参加作文投稿,并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我心中波澜起伏,中学的照顾和小学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下意识地答应了老师。

于是,我开始在同学面前展示作文,并尝试向报社投稿,还得到了一笔不菲的稿费。最后,我跨过了青春低谷,重新走上了青春崛起的主线上。

即使,我没有诗仙李白的才华,谭嗣同的志向,以及孙仲谋的能力,我也能够在我的青春中有所成就,做到年少有为。

白马过隙,日月如梭。青春正好,志存高远。年少有为不自卑,年少有为知进退。即使小为,也不负青春。

可为与有为高考作文3

人的.一生,其实浓缩来说就是“可为”二字,无数可为的事,人穷其一生有为也只一二三。在乱世中,有人如浮萍般随风而去,有人以自身为路逆势而行。我认为我们只有冲破可为的枷锁,心中坚定着必为,才能有所为。

以俗世标准来看,可为不一定有为,有为不一定可为。可为与有为看似是包含关系,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正通往了人性不同的道路。为何旧中国能冲出桎梏?为何伟人能名垂千古?都是因为他们以不可为而为之,而于他们来说,他们的所做所为,才是他们心中的必为,是社会前进的必为。

传统封建的中国步入民国,剪掉辫子,摒弃裹脚旧俗,看似国人脱胎换骨,步入了一个“民主”的社会,然而国人视野之浅短,政府之腐败,霸权的虎视眈眈都注定着当时的中国与真正的民主相差甚远。在那时中国的头上,戴着封建思想的高帽,做着现世道德的空梦,如果惰性腐朽了整个社会,那么所有人的心中,就只剩了可为,而没有了有为。

新文化运动,我国觉醒的先进分子们,在彷徨中发出了一声声呐喊,反孔教三纲、腐朽政权、创文化新风。他们身陷囹圄,在一片黑暗中前进,没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为,但他们内心无比坚定,心中只有必为。被压迫必然要反抗,知公理必然要追求,停滞就必须要寻求新道路。如果为之奋斗的终点是可以预知的,那么奋斗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为之奋斗是为了一个结果,而不是知晓了那个结果而奋斗,我们要去可为不是为了有为,而是为了心中的必为。真正地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发展,哪怕是一点一滴、无人知晓。由此来说,如果被可为禁锢住自身的思想与行动,那么许多有为也就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了。

高考作文:可为与有为 篇6

有人问我许的愿望是什么。我笑着摇一摇头不语。其实我这样反应慢半拍的人,短短几秒的时间,怎会来得及许愿。只是用闭眼时一脸认真的表情骗了所有人。

那个巧克力生日蛋糕最后被瓜分得几乎干干净净。每个人都吃到了一块,除了我。我分到的那块,被我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转身递给了身边的妹妹,然后起身离开。

没有人对我有一丝挽留或询问。仿佛我是可有可无的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几个孩子身上。年幼是被多关照的资本,而我已经失去了这个资本。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被定义为“长大了”的。好像就在我不停地抱怨大人管这管那、生活太拘束的时候,周遭却一下子安静了。再也没有人一天到晚跟着我不放手了。我逐渐习惯了一个人来去自如,甚至开始管理别人。

QQ里的一段聊天记录一直被我反复浏览: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我迟疑了一下。我害怕的事物有很多,小到老鼠、蜈蚣;大到背叛、离别。但最终,我打上去的是:失去。

“失去?所有的东西你都会失去,除非你能长生不老,有无数次机会重头再来。”

“你要真害怕失去,倒不如害怕没有好好珍惜。”

我和那个陌生人的交谈到此为止,再无音讯。但是我愣在电脑前,久久沉思。

母亲以前常和我说:生在福中不知福,福去再懂一场空。我想起我那时任性地别过脸,还有母亲皱眉时眉间深深的纹路。失不复得,时间的历程永远是一次性的。就像看着一次性的饭盒被垃圾车运走,你不知道它会被运往哪里,但你十分清楚,你再也找不到它了。

让英语教师“于无为中显有为” 篇7

一、遵循规律, 将有为的冲动转化为教学准备

英语学科虽然与其它学科分属不同语言系统, 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它理应遵循的规律。对于英语教师而言, 更应认真学习和坚决执行普适的教学规律。经常听到英语教师这样表述:“英语是学生生疏的学科, 需要大量地记忆词汇和语法知识, 因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知识, 让学生有个努力的方向。”客观地讲, 这里面有合理的因素, 因为不少英语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但是, 把英语学习全部归结为记忆则是个错误的认知。教学实际中的情况常常是教师教得很全面、细致、准确, 但是学生学得很零碎、吃力, 漏洞较多。

为什么教师的理想没有实现?因为他们将全部的学习任务在既定强记策略的前提下, 全部交由学生漫无边际、毫无方法地自行完成。这就像交代给小孩一个做饭任务, 他没有任何经验, 连间接经验都没有, 怎么能煮出可口的米饭呢?不管任务交付者出于怎样的良好动机, 这种无指导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为此, 在教学之前, 意欲有为的教师都应做好教学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

以这节复习课为例, 教者可事先编制摸底练习, 让学生自行排查在这类语法现象掌握方面的漏洞, 继而通过组内互助的方式, 初步“补漏”。课堂前半部分, 应着重各人疑难问题的集中呈现和答疑;后半部分则通过检测练习的方式, 再次“查漏”, 继而借助全班 (包括老师) 的力量, 完成二级“补漏”工作;课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构起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动词带不定式的语法体系, 借机完成三级“补漏”工作。

二、突出主体, 将无为的设想转化为学习行动

无论怎样, 只有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 学习活动才真正开始;只有当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了, 学习活动才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效能。为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自己隐身于幕后的无为设想转化为学生实在的有为活动。例如, 有学生在做动词带不定式检测题时, 不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不带to的方式。教师应不急于将自己的认知情况不假思索、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而是先让学生自行比较习题中带to和不带to的情况, 用归类的方法探究其规律。经过比对, 学生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make、let、see、here这些动词之后带的是不带to的动词。但是, 还带有死记硬背的印记。为此, 教师可鼓励学生再比较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 学生终于领悟到规律, 像make、let这一类使役或祈使动词和see、here这一类感官动词之后带的是不带to的动词。事实上, 经由这种学生主体倾力参与的学习效益突出, 以后再遇到这类题目, 他们总能准确而迅速地完成答题。需要补充的是, 教师要积极营建学习小组, 让先进学生从中发挥引领作用, 让后进学生从中引发追赶冲动和实际学习行为。在这样的小组内, 每位学生都会有为, 而学生越有为, 教师就越无为, 而且无为的效益就越好。

三、强化反思, 将有为的思考转化为无为的自觉

有为与无为作文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70-03

【作者简介】陈胜英,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

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

笔者认为,生态课堂中,教师既要“有为”,更要“无为”,应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高能力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引导者。

“有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面对新课标下“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迫切需要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等,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用教师的“有为”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把握学情

在生态课堂中,教学不是教师根据教材把问题原原本本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来解决,而是先要由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发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既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又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把预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预习,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注成长

课堂的功能关系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在校的生活质量。在生态历史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由的个性、美好心灵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注知识的积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课程、教材所提供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更广博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知识的积累除了来自课堂的教学,更多来自课外的积累。以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课内容为例。一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选出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二是补充史学动态。比如“积贫积弱说”几乎成了对宋朝评价的“定性”结论,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补充了邓广铭先生(《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以及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人的观点,以供学生拓展思路。三是推荐阅读书目。如推荐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的《南宋社会生活史》等书籍。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学生丰富的史学知识。

关注方法的掌握。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由老师逼着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有一个精彩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其他问题时进行迁移。生态的课堂不是灌输一个正确的结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一种有效的思维来完成探索的过程。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我特别强调“预习历史”的方法。如必修一政治史,我强调从制度建立的背景、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去预习。二是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学会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如能否用“魔鬼的化身”来评价太平天国?三是以正确的史观来引领。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要帮助学生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以此来看待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有多种,但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淡化革命史观,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去正确地分析。

关注人格的健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一些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重大历史问题,如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环境保护、反腐败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热点。

(三)合理设计

生态课堂最大的亮点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安排;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从设“计”开始,帮助学生越过认识过程中的障碍,借“计”发散思维。

设计活动。我们要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形式,有以口头表达为主的,以阅读、书面表述为主的,以观察为主的,以讨论探究为主的,以动手为主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多种能力;活动式教学要注意全员、适度和及时评估。如高三复习课“驯服权力的笼子——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从“笼子的编织”“启示与梦想”两个方面整合教材。第一个主题用分组探究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四组,确定小组名称,提供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分绅士组合——英国、梦想组合——美国、浪漫组合——法国、思想组合——德国四组进行,分别探究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内容和特点,再总结其产生背景、政体特征、主要影响方面的共性,最终得出“不断完善、法律至上”的规律。通过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让沉寂的课堂生态起来,让狭隘的思维开阔起来。

设计主题。在教学中我根据“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尝试主题式教学,即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两课我合并在一起,主题是选择与命运。古代希腊罗马为什么选择民主政治?而古代的中国为什么选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17世纪欧洲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代议制?而中国为什么选择专制制度日益强化?从个人选择到国家选择到文明的选择,层层推进,让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无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无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陌生化的眼光和学生一起去面对知识,让精彩于学生。“无为”在于我们的态度,这往往比经验和专业更加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地让自己变得“无为”,让学生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机会。我认为恰当的时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师生商议教材时。由于新课程的教材是按照专题来编写的,教学内容跳跃性比较强。这就需要师生对教材进行判定,适当补充内容。我们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参与对教材的判定和组织教学。如在上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学生根据他们学过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时要求我在教学中详细地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关于一战、二战的内容则要求我详细讲述发生的背景,对具体过程他们认为初中已经学过不需补充。

当学生预习反馈时。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出示给学生课程标准外,应不作任何暗示,让每个学生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把最初的想法暴露出来,教师在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学生合作讨论时。在合作讨论环节,我们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尽可能地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争辩。在相互讨论时让学生自行解决基础问题。在相互质疑争辩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告诉学生观点,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呈现出来。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共同的错误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和新的生长点。如在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错误严重:实行生产责任制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我没有马上纠错,而是让学生讨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内容,理清了建国后我国农村所有制的变革。通过讨论,让他们自纠错误,教师适当点拨,这种“自救运动”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能力;既增强了自信,又融洽了感情。

当课堂角色互换时。在生态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学生的互动。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由于初中学过这一知识,我就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组来讲。学生通过PPT展示掌握的史料,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经过、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让我惊喜的是,一组学生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引用了《历史教学》2011年第5期刊登的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的文章《再谈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雷海宗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则洞见》一文,认为开辟新航路是西欧内部竞争的结果。这一新观点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当角色互换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独立精神无疑会逐渐得到提高。

当教学评价反馈时。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评价改革也在不断改进。评价的对象从“教师的教”转为“教师的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法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评价从确定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持续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如在讲述《克伦威尔》这一人物的评价时,一部分学生认为他是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他是独裁者,是暴君。也有学生认为兼而有之。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先自评,然后让学生互评,最后师生互评。我让学生讨论并归纳科学评价人物应遵循哪些基本方法。这样的教学评价改革,教师更多地放下架子、放下权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发言的品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开放度。

当价值观念传播时。历史学承担着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历史史实,更多的是进行价值引导。在讲述一个历史史实之后,我们经常会问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往往我们会详细地解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对我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讲得越详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小。学生的感悟,教师无法代劳;学生的体验,教师难以包办;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代替。因此我们要无为而治,引而不发,将理解、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消化吸收。

可为与有为高考作文 篇9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爱国青年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精神,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冲锋陷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祖国开发和建设的热潮中,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年代,无数青年在改革创业的大潮中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一代更要善于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来,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敢试敢为、敢闯敢干,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在量的积累中完成人生的质变,实现人生的理想。

新时代青年增长本领,一要靠学习。在学习中勤奋钻研、百折不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的学习,既要“专”,立足本职岗位学习,又要“博”,博观约取,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既要“精”,培育“匠人”精神,精益求精,又要“广”,多向不同领域的人请教。

二要靠实践。在实践中上下求索、求真务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理论知识要转化为实际能力,只有躬身实践,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主力军的加入。因此,新时代青年,一方面要沉得下心来钻研科学理论知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扑得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练就真才实学,“曾益其所不能”,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新时代青年要有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时代境遇,都必须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规划人生,奋发展现新作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历史新方位和时代新特点,顺应时代潮流,担当时代使命。青年一代有担当精神,就是要在深入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在积极利用现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善于创造新条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句话正是说明人的主观意志对于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作用。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我们不奢望时代的眷顾,不苛求命运的垂青,我们要立足现实,胸怀远大的理想,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中,各行各业的有为青年都应该重任在肩,牢记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潜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到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从落后挨打的苦难时代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的不懈奋斗。“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

上一篇:物业日常考核办法下一篇:意想不到550字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