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精选8篇)
一、“分层次教学”的提出
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原来小学生升人初中的“筛选”已不再存在,原来小学中已经分化出来的学习困难生也全都升入了初中,使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突出,优生约占25%,而学困生的比例约占31%左右。如何使学困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说到底更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必须探究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新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划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的矛盾。可以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分类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异步教学法。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有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分层施教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三、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方法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入学时调研测试成绩,参照小学毕业成绩及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按好、中、“差”分成A、B、C三个群体。一般好、中、“差”的比例大致2.5:4.5:3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两桌4人为一组。为便于互帮互学,这4人应好、中、“差”适当搭配。
为了消除“标签效应”,消除“差”生自卑心理,分层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家长支持和学生本人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这要依教师的本身素质恰当把握。无论是显性分组的,还是隐性分组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这种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对激励学生上进是非常有益的。对于隐性分层,告诉学生本人的,也要经常把他在班内所处的位置的变迁及时告诉学生,特别鼓励他们,由“下”层向“上”层跃进。分层是手段,递进是目的,分层的成功,恰恰体现在这个“递进”之中。
在学生分层(以及以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分层教育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2.分层模式
(1)分层整体教法:
这是一种在整体教学中分层指导的教法。即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上是整体分段的(A,B,C三类学生同步进入各个教学环节),但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上是分层区别对待的。为了使各类学生与教师都能配合默契,教师要在课堂设问中下功夫,特别在概念与基础知识教学中,要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让各类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当C组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出错时,应请同组学生或让B、A组学生帮助纠正。同样在例题教学中要根据班内各类学生认知水平,对原有例题作变式为题组形式,在课堂练习中要区分对象布置练习,让各类学生都能力所能及,造成“要求虽异步,各类皆成功”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分层复式教法:
这是一种融“自学指导”并借鉴“复式教学”的教法。教师对不同类学生,采取不同教法,对C、B组学生以教师启发引导谈话法讲授为主,注意低起点,缓坡度,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注意非智力因素,尊重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对A组学生,则以布置自学提纲,指导他们自学为主,在C、B组学生开始独立作课内练习时,教师则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后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提问反馈,教师再作重点指导和释疑,以保证A组学生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然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训练。此时,教师通过巡视,重点辅导C、B组学生课内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教师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作好纠正,同时也注意指导C组学生。最后教师与学生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作概括小结,明确要求,总结规律,指导方法。分层复式教法对C组学生有引导、讲解、练习讲评、小结四个环节,对B组
学生有引导、自学、讲解、练习和讲评、小结五个环节,对A组学生有引导、自学、练习和答疑、精讲、深层练习、小结六个环节。
由于分层复式教法较分层整体教法更难掌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所以建议以分层整体教学为主。
3.教学目标分层
初中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教材具有“弹性要求”,使之“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一“弹性要求”又与它的另一特点指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相联系,这为分层次教学在把握教学目标上提供了依据。一般在分层次教学中,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同一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教育目标,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励目标的设定,要有适度性、层次性、阶段性。
适度性,指的是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层次性,是指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目标,加强针对性,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差异,目标分层”模式是目标层次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对学生首先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并根据他们的智能、心理、学习观及其潜能作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将班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层过程中,要采取显性定层、隐性定层、学生自主定层及师生协商定层相结合的办法,防止由于单纯的显性定层所带来的“标签效应”。然后,对各层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目标分层。所有的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目标分层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主体性将起较大的激励作用。
阶段性,指各个阶段应有具体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此达成,不断调整目标的适度性,动态管理各类目标,促进整体目标的提升,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4.教学过程分层
分层次教学的真正落实,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之中。
(1)概念、基础知识教学分层
教学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教学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符合其认知规律。在分层次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防止概念、基础知识教学的简单划一。
(2)例题教学分层
在教学中,相对于概念教学,例题教学要容易一些,而它所占的教时,则远远多于概念教学。通过例题教学,可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因此例题教学的好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颇大。可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要求的例题和发掘同一例题的不同层次教学要求上来体现。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同一例题的解题教学,揭示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等做到例题教学分层。通过对同一例题一题多解,并从多解中寻求最佳解法,或不同例题的多题一解,更是例题教学分层次的好方法。这里对C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掌握一种解法,对于B组学生要求掌握不止一种解法,而对于A组学生则要求会比较解法的优劣,会总结解题规律。
(3)设问,练习,作业分层次
教学的近期效果是通过设问、练习和作业反馈出来的(“反馈-----矫正”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和作业的过程,又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所必需的。这里的恰当是鉴于过去布置练习、作业简单划一的弊端而言的,是对分层学生的实际而言的,它包含量的恰当和难度的恰当。应使A,B,C三组学生在课内花8—10分钟都能完成练习,在课外花30分钟左右时间都能完成作业。恰当的难度体现在对C组学生要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以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模仿学会解最基本的问题为主,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B组学生应起点略高于A组,坡度略大于A组,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难度以例题的简单变式,一、二个知识点的小综合为主,使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对A组学生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多作考虑,能独立解决诸如想一想之类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多变,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编拟问题并求解之,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
还有一种方法是同时给出不同层次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的题目(指出A,B,C三级难度),要求A,B,C三组同学逐题求解,允许较高层次学生从本层次题做起,但必须先阅读该层前面的所有题目,并有切实的把握完全会解。鼓励各组完成本组题后可跨组做题,允许同组间、各组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
在练习和作业中的互帮互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让A组学生帮助C组(是启发解题思路,校对解题正误,绝非代做或抄袭),这样既能解决C组学生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后尚未弄懂的问题,又能促使A组学生上课精力集中,对所学知识理解更透彻,从而既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4)课堂小结分层
要改变课堂小结由教师包办的现象,可以让C组学生回答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A、B组学生加以补充完善;特别在把握概念,总结典型例题的解题规律,防范错误;要充分发挥C组学生的作用,使整堂课各类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评估测试分层
数学教育, 不仅对个人发展有重要影响, 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英国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 那些中学毕业数学成绩差的学生, 导致纳税人每年付出24亿英镑的沉重代价。
我国目前的数学教学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普遍禁锢于教学大纲所涉及的知识重点, 缺乏创新和个性, 很容易造成一个结果:即原本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而原本就厌烦学习数学的学生, 则失去自信, 进而产生放弃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论应试成绩的高低, 大部分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 失去了获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这对于他们后来的学习与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而且要将数学这一学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以提高其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推行“魅力教学”, 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数学教育“魅力教学”的内涵
概括当今学术界对于“魅力教学”的探索总结, 多将“魅力”一词的内涵局限于教师身上, 即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以及设置的教学主题所体现出的一种教学魅力。少数研究成果将“魅力”延伸至知识本身, 但多局限于人文教育。针对数学教学的“魅力教学”方案则寥寥无几。
笔者多年从事数学教学, 近年来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对教学实践的感悟, 对数学教育的“魅力教学”内涵的理解逐渐清晰。笔者认为, “魅力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兴趣培养的一种升华, 其实质与素质教育和兴趣培养的出发点相同, 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魅力教学”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向学生最大程度地展现知识本身的魅力, 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将产生强烈催化作用, 形成“质”的飞跃。而对于数学教育来说, “魅力教学”所期待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寻找到数学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魅力并被其感染, 进而对学习产生热情, 获得学习灵感的迸发, 使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全面提升, 并获得成就感。但是, 受长期以来传统数学教学方式、数学学科本身的理性化思维模式以及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育“魅力教学”的推行难度很大。但正因为有难度, 其相关研究才有珍贵价值。
数学教育“魅力教学”构想
要实现数学教育中的“魅力教学”, 需要对数学教学做出一系列改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明确培养目标推行“魅力教学”, 首先, 要明确培养目标。数学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长久以来形成的“唯分数论”的培养目标, 正视数学教学大纲明确的培养目标, 并将其升华为“魅力教学”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其概括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所必需的知识, 增强学习兴趣, 并培养其形成有利于学生一生学习的数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推行数学教育“魅力教学”的重要前提。
把握教学细节注重对数学教学的细节把握, 是“魅力教学”的一种体现。例如, 在习题或作业中, 引入包含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点的趣味思考题。这样的思考题较一般习题更具趣味性和难度, 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也乐于接受。通过解题, 学生能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增加学习兴趣。又如, 在讲解某个以数学家命名的公式及定理时, 可从这位科学家的生平、轶事、数学贡献、代表例题中选取有助于知识点学习的部分介绍给学生, 也许仅仅是数学家说过的一句话, 或者一个故事, 便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改革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与“魅力教学”是相悖的。所以, 通过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来达到“魅力教学”的效果, 保证“魅力教学”的良性运行, 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互动教学是达成“魅力教学”的有效手段。这里可以采取多种互动教学模式。在此列举两种: (1) 当堂检测:对上次课所讲的知识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炼, 拟出填空、选择、判断、解析等各种题型, 在每节课开始时, 教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 然后, 指定学生前来解题, 之后, 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由学生来解答。根据黑板容量, 一轮可以供4名学生解答4道题, 15分钟约可进行2轮, 共8道习题可考查8名学生。 (2) 分组测验: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 以组为单位共同解答1份试卷, 试卷可以是教师自己拟定的针对某一知识点的题型汇总, 也可以是包含知识点较多的综合试卷。试卷人手一份, 但每组的每个学生分别负责不同题型。全部完成后, 教师对每组的试卷当场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 教师设置问题由学生解答。然后, 根据各组完成的时间、正确率等标准对小组进行评分。分组测验适合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总结性考察, 可用1课时完成。类似的互动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自豪感, 同时, 便于教师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追踪其学习状态的变化, 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以促使“魅力教学”随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避免脱离正常轨道。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教师是“魅力教学”实现的最终落实人, 作为数学教师, 要将数学的魅力展示给学生, 必须以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为前提。教学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 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和激情,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先学生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再以自己体会到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专业知识, 而且要对数学家、数学发展史以及最新的数学科研成果有所了解, 以便于在教学中与“魅力教学”进行合理搭配。这些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下功夫。其次, 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养成, 做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要阅读与数学教育相关的书籍、剪报、影视作品, 从中汲取养分, 取其精华, 使教师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教学风格、品味、思想。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教学风格的教师, 就算是讲授最枯燥的知识, 也有办法让学生爱听, 何况根本没有枯燥的知识, 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专业知识的魅力。再次,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闪光点, 对于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超常能力的学生, 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使其才华和兴趣得到尽情的施展。而对于不喜欢数学的学生, 要耐心、细心地引导, 保证使其不掉队。
开设数学“魅力教学”实验班“魅力教学”的推行必须按部就班, 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开设实验班级是尝试新式教学、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开设数学“魅力教学”实验班的同时, 还可以组建数学“魅力教学”科研小组, 由小组内的教师负责实验班级的教学, 小组内的研究人员对教学情况要随时跟进, 并做出及时调整和总结。
教材与教学课件的编写和推广“魅力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形成一定规模后, 可组织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数学“魅力教学”配套教材以及制做教学课件。配套教材应结合数学教学大纲, 从数学教学导向、知识侧重点、编写模式和顺序、排版、插图、习题选取等方面, 体现“魅力教学”的内涵。教学课件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灵活性和示范性, 力求每个重要的知识点, 都有相对应的“魅力教学”课件供教师使用。
数学教育的“魅力教学”与应试
考试是考察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 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的必要手段。
应试教育, 虽然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教学, 但却往往因为过于注重应试结果, 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无奈经历, 到考试时, 学生已经身心俱疲。数学教育“魅力教学”注重的是带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的学习过程, 要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 更灵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培养良好的应试心态。
在数学教育“魅力教学”中, 数学教师在展现教学魅力的同时, 也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考试的魅力”, 让学生不惧怕考试, 把考试当考验自己、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做到:
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海量练习, 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点和解题套路加以熟练和强化, 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方面, 习题过多, 质量不能保证, 代表性不强、考查点不明确, 题目过难或过易, 会致使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 超过强度的数学测验, 会使学生丧失解题的兴趣, 抑制解题的创造性, 而形成固定思路, 造成学生在应试时缺乏应变能力。所以, 教师应精心挑选习题, 并控制习题强度, 给学生休息的时间, 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并消化解题中的经验心得。
自拟题目, 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测验首先, 测验要体现质量, 质量的体现不是追求难度, 而是追求角度。题目的拟定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其次, 要控制题量, 题目过多会使学生厌烦, 注意力分散, 降低思考质量, 哪怕只有一个测验题目, 只要是精心雕琢, 学生也能在解题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心态良好的心态对于应试至关重要。在平日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应试心态。首先, 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一种不以分数论成败的价值观, 对分数不应过分强调, 不搞成绩排名。一些小的测验, 甚至可以将分数淡化,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题方法上。其次, 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把学习目标瞄向更高的追求, 这需要教师通过课堂上下与学生交流来帮助学生。
数学教育“魅力教学”的推行实施, 必然会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其间需要学校领导层、地方乃至中央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学改革给予政策和配套设施建设上的支持。需要包括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学校教育管理者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仅凭少数人的努力, 数学教育的“魅力教学”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无从形成清晰的实践方案, 便难以改进与发展。
摘要:分析了当前数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数学教育“魅力教学”的概念, 对其内涵、必要性以及数学教育中推行“魅力教学”的构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育,“魅力教学”,理论构想,应试
参考文献
[1]沈康身.数学的魅力[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2]吴媛.构建合作学习模式体现数学教学魅力[J].新教育, 2007, (10) .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总体评价 构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一)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
(四)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在本阶段中,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
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一、现行劳动教养立法的缺陷分析
翻检劳动教养的规范性文件,可见以下主要缺陷:
1.劳动教养的规范性文件由行政部门作出
现行劳动教养规范性法律文件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主要有:(1)行政法规。共有两部,第一部即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8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第二部即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所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该行政法规主要规定在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成立劳动教养委员会,劳动教养收容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劳动教养的期限,以及劳动教养的监督等;(2)部门规章。即公安部于1982年1月21日所公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它对劳动教养有关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是迄今为止劳动教养制度最为全面、详尽的规范性文件;(3)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系由公安部或由公安部会同其他部门下发的各种通知、报告、批复等,一般是针对劳动教养的个别问题所作的规定。由上述可知,现行劳动教养规范性文件,均由国家行政权力机构制定。应当说,这种做法,是背离法治国家原则和程序法定原则的。因为在现代法治国家,对于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必须依据法律;任何人,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剥夺其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他处罚。该原则要求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应当通过反映民意的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狭义法律来规定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程序。如果由国家行政权力机关制定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范,行政权力可能会沦为不受约束的专制工具,行政权的滥用就不可避免。应当通过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来规定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及程序的原则,在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也有体现。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人身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行使各种权利的前提。“公民、组织的基本权利和其他法定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要对其予以限制,也必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宪法和法律,而不能由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来作出限制。”劳动教养是一种在较长时期内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但其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却均制定于行政权力机关,而非国家立法机构,是很值得研究的。
2.在劳动教养法规体系中,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扩充处于相对层次较高的行政法规所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
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所规定的对象有4种:(1)不务正业,有流氓行为或者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盗窃、诈骗等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的;(2)罪行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反革命分子、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受到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3)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内,有劳动能力但长期拒绝劳动或者破坏纪律,妨害公共秩序,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4)不服从工作分配和就业转业的安置,或者不接受从事劳动生产的劝导,不断地无理取闹、妨害公务、屡教不改的。1982年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将劳动教养的对象规定为6种,即“劳动教养收容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以收容劳动教养”;1982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军队执行国务院〈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几个问题的通知》,将劳动教养的对象扩大至军人。1987年公安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对卖淫嫖宿人员收容劳动教养问题的通知》规定卖淫嫖宿人员无论来自城、乡,只要符合该通知中的相应规定,则一律被收容劳动教养。这种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扩充处于相对层次较高的行政法规所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的做法,也是欠妥当的。
3.适用程序缺乏制约
劳动教养法规规定劳动教养的审批机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公安、民政、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管理劳动教养工作。但另一方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有关通知规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公安、司法、民政、劳动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和管理劳动教养工作。劳动教养的审批机构设在公安机关,受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在实践中,劳动教养审批由公安机关一家负责,架空了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使之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4.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的监督权难以落实
尽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有法律监督权,但由于有关法规对检察机关对于劳动教养的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缺少明确、详尽的规定,使检察机关对劳动教养工作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及《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工作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劳动教养工作有法律监督权。据此,检察机关对于劳动教养工作的监督,应当体现于劳动教养的提出、审查批准、申诉及执行等各个环节之中。但是,由于劳动教养实际上由公安机关行使审批权,加之《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公安机关是劳动教养审诉的复查机关和错误劳动教养决定的纠正机关,使得检察机关只能对劳动教养的执行环节加以监督。即便如此,人民检察院对于劳动教养的执行监督也远不尽如人意。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提前解除劳动教养、延长和缩短劳动教养期限,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人员若对延长劳动教养期限的决定不服,只能向劳动教养管理场所或上级主管机关提出。检察机关可以对此提出纠正意见,但并无约束力。
5.劳动教养法规对劳动教养的期限规定过长
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及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都规定了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至3年。劳动教养所适用的对象,为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者,对其人身自由的剥夺长达1至3年,实际上与剥夺自由的刑罚无异,甚至要比刑法所规定的某些轻刑还要重。至于公安部及司法部198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劳动教养和注销劳教人员城市户口问题的通知》将劳动教养期间规定为2至3年,使劳动教养期限的下限延长至2年,就更成为问题。
二、完善劳动教养程序立法需明确的问题
1.关于劳动教养的性质
在立法方面,关于劳动教养的性质,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议》将其定位为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其安置就业的方法。因此,劳动教养具有双重性,即它既是对劳动教养人员的一种处罚措施,又是对其的一种安置方法。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做好劳动教养工作的报告》将其定性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1982年国务院转发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劳动教养的定性与前者相同。1991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人权状况》,以国家的名义宣布劳动教养的性质是行政处罚。在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对其性质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国内行政法学界对劳动教养的性质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行政强制措施说。认为现行劳动教养制度是对大中城市中有违法行为但又不够刑事处分的人员实行强制性教育的改造措施。从性质上说,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不属于行政处罚。第二种观点是行政处罚说。该观点认为,劳动教养是对有轻微犯罪行为,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且又有劳动能力的人实施的一种既有强制性质,又有教育性质的一种处罚。有学者认为,行政处罚当中的人身罚包括拘留及劳动教养,前者时间短,后者时间长,劳动教养是由劳动教养委员会审批的,属于行政管理范畴。然而,将劳动教养界定为行政处罚,是值得研究的。譬如,有学者提出,“无论是多高规格的法律文件,把劳动教养的性质定义为一种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实质上与刑罚相当的特性并不会改变。对于构成犯罪但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适用,实质上与刑罚并无区别的而名义上被称为行政处罚的劳动教养,是明显不合适的„„”。
劳动教养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是设计劳动教养制度应当首先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劳动教养性质是劳动教养制度最基本的问题,关系到劳动教养制度本身的法律地位。所以,明确劳动教养的性质,是十分必要的。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多次违反治安管理法规,屡教不改,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还有一类是实施了轻微犯罪行为,但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够或不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对于前一类人,治安处罚显然对其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适用刑罚,又明显欠妥,所以,应当采取其他相应措施。至于第二类人,他们本身已经触犯了刑律,但由于其犯罪情节轻微,够不上或者不需要判处刑罚。从当今世界各国情况看,对该类人员,采取轻刑化与非刑罚化的手段是一种趋势。适用刑罚方法以外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犯罪,就是非刑罚化的刑事政策。对于某些情节轻微的犯罪,从矫正及预防犯罪的目的出发,应当尽量避免适用刑罚。因此,对于第二类人作非刑罚化处理,可以使这些犯轻罪者免于蒙受曾受刑罚处罚的耻辱印记,有利于其重返社会。鉴于此,在将来的劳动教养立法中,劳动教养似应定位为一项独立的法律责任制度,它介于刑罚与行政处罚之间,其性质,是国家为了惩戒、控制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对符合条件者所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劳动与教育的一种非刑罚性的司法处分,是行政处罚与刑罚的替代或补充方法。
2.关于劳动教养的功能
劳动教养是国家旨在预防及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对违反治安管理法规屡教不改而又有劳动教养必要者,或者实施轻微犯罪行为而不够或无需刑事处罚而又有劳动教养必要者所采取的限制其一定期限人身自由,以进行劳动、教育、改造的一种处分。就其功能而言,与国外的保安处分相契合。所谓保安处分,是国家为避免和消除对社会的危险因素,预防犯罪、保卫社会安全而采取的补充或代替刑罚的强制处分的总称。西方国家在刑罚之外设置保安处分,是社会防卫论思想在立法上的反映,是以往报应刑主义与预防犯罪主义相结合的体现。保安处分将着眼点从报应刑转向犯罪的预防,其重点,旨在防卫社会。刑罚与保安处分各有侧重,即刑罚以报应及一般预防为目的,而保安处分主要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根据,旨在消除这种危险性,重在特殊预防,两种手段相互配合,并行不悖。从设立劳动教养制度的宗旨及采取的方针与政策研判,其所发挥的功能与保安处分类似。理解这一点,对于构建未来的劳动教养立法十分重要。
三、完善劳动教养程序立法的构想
(一)劳动教养基本原则
未来的劳动教养立法,应规定劳动教养应当贯彻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应当体现劳动教养的基本目的和任务,决定劳动教养的基本特征并且对劳动教养的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劳动教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劳动教养制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它要求劳动教养必须依法进行。具体是指以下内容:首先,劳动教养的依据是法定的,劳动教养机关在对劳动教养人员适用劳动教养时必须存在法定依据。对于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得适用劳动教养。其次,劳动教养的程序法定,即有关机关在适用劳动教养时,必须遵守法律所规定的程序,不依照或者不严格遵守程序,将导致该劳动教养决定的无效。程序合法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
2.公正、公开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在适用劳动教养时,应当具有公正性。公正,首先要求对于任何人,在劳动教养的适用上应当一律平等。其次,公正还要求劳动教养的适用应当适当和适度,不得滥用。再者,劳动教养的轻重程度应当与行为人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及人身危险性相当。保证劳动教养适用的公正性,需要劳动教养法规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如程序公开,回避制度,劳动教养机关可能对当事人适用劳动教养时当事人拥有知情权,当事人有聘请和委托律师权、陈述权、申辩权,对劳动教养决定不服拥有相应的救济权利等。
公开是指劳动教养决定过程应当公开,要有当事人的参与了解,这样即可以对有关机关及其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同时也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公开也是劳动教养公正性的必要条件。公开原则要求有关机关在作出劳动教养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及申辩,要告知当事人事实理由及根据,并公开裁判过程及其结果。
3.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教养立法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应当赋予当事人相应的程序性权利,包括:决定机关作出劳动教养决定时,当事人拥有了解权或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回避权、上诉权。其次,明确有关机关所负有的保障当事人权利的义务。包括权利告知义务、权利保障义务、为其实现权利提供便利义务以及侵犯其权利的法律后果。
(二)劳动教养的权力机关
劳动教养权包括其申请权、决定权、执行权及监督权等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决定权。
关于劳动教养决定权归属问题,学界一直存在激烈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教养决定权归属问题应当在现有劳动教养制度的框架内解决,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批。至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加以解决。另一种观点主张废止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把决定权直接交给公安机关。其理由是:首先,既然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名存实亡,不如索性使其退出历史舞台。再次,劳动教养系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所以,劳动教养决定权交由公安机关行使,存在合理的法律根据。再次,公安机关行使决定权简便、易行,符合效率原则。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劳动教养的司法化,即由人民法院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决定,改劳动教养行政决定程序为司法诉讼程序。这种观点的理由是:(1)劳动教养决定程序司法化,可以一扫以往劳动教养实践中的诸多弊端,准确适用法律,保障公民合法权益;(2)可以在国际人权斗争与合作中争取主动。
我们认为,劳动教养的实践表明,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负责劳动教养的决定权,并不能解决劳动教养中存在的问题,相反,这种做法极易因治安形势变化而实际上变成其中一个机关说了算。至于第二种观点,只是对现实中由公安机关一家包办劳动教养做法的认可,同样不能解决劳动教养实践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法治原则及公正适用劳动教养以保卫社会与维护人权的角度考虑,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
(三)劳动教养的程序
基于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未来劳动教养程序立法中确定的劳动教养程序模式似应为:公安机关提出申请,人民法院作出裁决,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司法行政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在办理劳动教养案件时,由公安机关负责案件事实的调查,并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申请人民法院判处劳动教养,是较为妥当的。具体程序可以设计为: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认为违法、犯罪人员违法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劳动教养的条件时,应当填写法定格式的文书,报请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查。如果公安机关负责人拟同意办案人员的意见,则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如果在法定期间内当事人未提出举行听证的要求,即视为当事人放弃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在接到公安机关告知听证权利的《听证告知书》之日起,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并参加听证。经过听证,如果公安机关认为行为人确应处以劳动教养的,应当写出《劳动教养意见书》,连同案件有关卷宗移送基层人民法院,并将该意见书副本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基层人民检察院。被指控人收到意见书后,有权聘请律师为其辩护。
劳动教养由人民法院裁判。劳动教养案件由基层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具体审理程序的设计,应当兼顾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审理劳动教养案件,应当充分听取公安机关和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的意见。在作出裁判时,除当事人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个人、家庭情况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社会危险性。劳动教养期间的确定,应当改变现行规定一次即可确定较长期间的规定。考虑到我国刑法关于拘役刑期的规定,对劳动教养期间的确定,不宜过长,应当以不超过6个月为宜。结合定期审查制度,如果需要延长的,可以依法延长,但立法应当规定延长的条件及最高期限。对初次确定劳动教养期间的限制及定期审查制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教养。
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进行监督,目的是保证公正地适用劳动教养。具体监督活动表现为:审查公安机关拟移送人民法院进行裁判的案件所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对公安机关的不当决定提出纠正意见;对人民法院第一审未生效裁判,认为有错误的,按照上诉审提出抗诉;对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认为存在错误,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受理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申诉;监督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管理,审查延长或缩短劳动教养期限,保外就医、清理和提前解教是否合法等。
劳动教养的执行主体应当是司法行政机关,具体由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监管机构负责实施。在劳动教养立法中,应当确立与设立劳动教养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一致的劳动教养环境,建立开放式劳动教养场所;充分保障其与外界联络的权利,与其亲友会见的权利。对于执行期间的所外执行、延长或缩短劳教期限、保外就医、提前结教等问题,应当明确其条件、申请主体及听证的方式。
1.协调社团内部合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第一,团体内部成员明确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团体内部成员严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其他相关事项也应学习;第三,社团的茁壮发展必然有矛盾,在工作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有充分理由可当即立断,不可解决的通过民主抉择,选择正确意见;第四,多进行内部联谊活动,拉近内部成员关系,使集体内部和谐。
2.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定期进工作汇报,总结前期工作问题,提出后期工作计划,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
3.走出社联新闻部。新闻部是一个小型组织,要想较好较快的发展,不仅要开展好本部门的活动,也要积极与其他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敢于创新,开展高品质、有亮点、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并且要大力开拓,扩大社团的活动空间,积极开拓社团活动的社会空间。
4.积极对社团进行宣传,提高社团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创建部门社团报刊、微博、贴吧等平台;及时整合校内外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新旧媒体,构建良性的社团宣传平台。
文章加入时间:2006-7-25作者:姜冰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六大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推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力争在新世纪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本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兴隆台区是一个文化积累相对薄弱的新兴城区,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和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兴隆台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总体构想。
一、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和定位
所谓文化产业园,是在政府整体规划和引导下,按照兴办经济开发区的成功模式,以文化为载体,以优惠的产业政策而建成的经济产业园。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市内外的艺术家、文化产品经营者和文化中介组织向园区集聚,逐步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中心。
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定位是幅射东北地区,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以当代著名书画家及其作品为依托,集书画、雕塑、图书、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经销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立体化、高效益的文化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
二、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条件:一是区财政有一定的投入能力。既可以保证硬件的及时投入(建文化市场、美术馆、画家村),又具备招才引智的实力,吸引高层次的艺术家来兴隆台区工作生活。这是建设兴隆文化产业园区的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与周边城市相比较的一个优势;二是盘锦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城乡居民逐步开始出现文化需求和具备了初步的文化消费能力,需要政府推动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繁荣,引导居民提高文化档次和艺术品位;三是现在已经有了一批以兴隆大厦、老祖文化商厦、英利画廊等为代表的较有实力的文化产业经营者和一个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四是有何连仁、赵世杰、崔志安、胡泽涛等为代表的,一支在全国、全省和石油系统有影响的艺术家队伍;五是有一个170多人的爱好收藏的群体;六是盘锦的交通环境极为便利,使文化产业园具备了较强的辐射力;七是辽河油田是全国第三大油田,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油田职工来自祖国各地,文人雅士众多,与文化艺术界有密切的联系,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八是区政府有建设文化产业园的优惠政策,可以不断吸引周边省市的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向这里集聚。
(二)不利因素:一是盘锦市知名度和文化吸引力小,难于在短时间里吸引著名艺术家和企业来这里经营;二是自身文化积累匮乏,起步阶段必定艰难;三是没有足够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三、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总体思路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经济运作理念,以高水准艺术家为核心,以高素质代理人、经纪人队伍为基础,以相关服务业为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收藏家、艺术爱好者、普通百姓,打造文化服务业→艺术家→经销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供销
相互衔接的文化产业链条。同时,倾力培育文化产业支柱,努力构建文化产业群。注重文化和经济发展、文化与旅游的相互渗透、影响和带动作用,使辽河文化产业园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市场活跃、繁荣、有序,融文化、旅游、益智、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开发区。
四、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目标
逐步建成完善、幅射性强、带动力大的文化网络;建成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和辐射力的,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文化市场;推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高质量文化精品和特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在省内、全国享有声誉的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建成一定数量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一批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普及型文化设施;逐步培养发展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群。
五、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原则
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欢迎各类投资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形式投资项目,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精品项目和重要名品项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的同时,广辟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所有投资者均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以点带面,筑巢引凤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重点开发和建设,以现有优势文化产业建设为突破点,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
与提高兴隆台区知名度紧密结合的原则。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城市整体进行包装宣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六、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构成及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一)构成。辽河文化产业园由文化市场、美术馆、画家村、主题文化广场、大学城等五部分构成。
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园的主体,由著名书画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书店及各类艺术品经销店组成。文化市场由政府引导和规范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运作,优胜劣汰,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东北地区知名,影响全国的文化市场。
美术馆:美术馆是文化产业园的灵魂。美术馆由国内知名的艺术大家和评论家组成的艺术顾问支撑,以收藏、展示、研究、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保证文化产业园的艺术方向和品位。美术馆初期由政府扶持运转,逐步向会展经济模式发展。
画家村:画家村是文化产业园的人才基地。既可以为来文化产业园展销作品、艺术交流的艺术家提供交流、休息的场所,也可以为美术馆和画廊吸引优秀人才。画家村由政府扶持运转,物业管理市场化。
主题文化广场:主题文化广场处于文化产业园的中心区域,是连接文化市场、美术馆、画家村的纽带,既可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又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它与美术馆一道将成为文化产业园的标志性建筑。
大学城:大学城是以美术、音乐为主要专业的艺术院校,旨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同时使艺术人才向园区集聚。
(二)重点产业及发展方向
书画业:重点建设一批高档次的书画收藏、展示基地,发挥美术人才的优势,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独具的书画精品展示,把书画产业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工艺美术业:重点开发经营民间刺绣、纸扇、花卉、根雕、石雕、陶艺等工艺品种,吸引全国各地工艺品厂家来我区办厂,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艺术培训业:逐步兴办艺术基础教育、加强专业艺术人员培训,建立各门类的艺术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拓展艺术培训业,使文化艺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文化用品业:建成规模较大、品种齐全的文化用品营销产业,形成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用品集散地。
七、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过程
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起步阶段(2003-2004):正式成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管理机构,招聘补充相关人员;到国内外发育比较完备的文化市场进行调研,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对“辽河文化市场”进行总体规划,按功能分区;引导辖区内的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向“辽河文化市场”集中,非文化类企业迁出,文化市场形成初步规模;完善“辽河文化市场”的经营环境,安装监控设备,保证安全;成立“辽河画院”,聘请知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为画院顾问;组建“辽河画廊协会”,规范文化产业经营者行为;完成“辽河美术馆”的设计与施工,并以此为标志,把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推向第二阶段;完成“辽河画家村”的建设,使文化产业园成为辽宁省美协、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创作基地;“辽河文化产业网”设计、维护正常化,逐步提高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专业杂志“辽河艺苑”试发行;加大宣传力度,每年举办5次专业展览,快速提高文化产业园的知名度。
整体推进阶段(2005-2010):按照文化产业园整体开发方案,吸引省内艺术家和文化产业经营者向文化开发区集中,现代艺术馆和艺术家村等一批有带动作用的文化建设重点项目落成。本地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支柱产业、企业。文化市场进一步活跃、繁荣。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特色文化建设支撑点。群众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人们的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文化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并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
一、豫剧的现状
当代河南豫剧的现状让人亦喜亦忧。可喜的方面是豫剧是河南的大戏, 普及面广, 政府扶持力度大, 国营剧团目前有好几个, 比较大的有河南省豫剧一团和三团, 同时在各地市还有市级剧团, 省电视台和各地市电视台都设有豫剧这个栏目, 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 由于这些因素河南豫剧一直不断的向前发展着。忧的是豫剧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原因是一方面它的舞台性、完整性、规范性、写意性、综合性等这些特点使它的演出、受众群体、传播方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 大众文化生活内容及方式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对豫剧的传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卫星电视、多媒体电脑、英特网为代表的荧屏文化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选择性、自主性、参与性强而迅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 这些文化现象在短短二十年间就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 对豫剧的影响和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使曾经被誉为“国人娱乐”的豫剧成为戏曲工作者和老年人无奈的自娱自乐。
二、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冲击。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中可以看出, 基本上还是借鉴西洋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很多器乐学生修的是钢琴、小提琴、西洋管乐等, 少量学生修的是民族乐器。声乐学生经常演唱的是外国的艺术歌曲及西洋歌剧咏叹调, 还有民族歌曲, 但是地方戏曲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体现少之甚少。谈起戏曲音乐, 都认为“没劲”, 是“下里巴人”, 很少有人了解戏曲, 更少有人会演唱戏曲, 千年的民族戏曲音乐文化大有被遗忘、丢弃之势。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家周大风先生大声疾呼:“我们所培养学生如果不从民族艺术方面进行熏陶, 而唱的、听的、接触的都是洋腔、洋调、洋味, 对有千年文明史的祖国的感情也会渐渐淡薄起来。”
三、豫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
1. 豫剧艺术具有极大的吸纳力和辐射力。
豫剧在清代乾隆年间诞生, 那时它需要依附在罗戏、卷戏的门下, 并与其同台演出以求生存。它有一个包容性极强、擅于吸纳其他成分的好胃口, 吸纳了罗戏、卷戏、弋阳腔、昆曲、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语汇和剧目, 吸纳了鼓子曲、河南坠子、大量的民间舞蹈等等姊妹艺术的艺术营养, 到了清末, 便由一个不起眼的剧种发展成万众瞩目的大剧种, 剧目众多, 表演语汇丰富。南到驻马店, 北到滑县, 东到商丘, 西到义马, 河南的大部分区域都成了它的领地。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它的包容性。豫剧作为一个地方性剧种, 不仅能够在河南的邻近省份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山西、陕西安家落户, 而且能够在贵州、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等边远省份安家落户, 在中国地方戏剧种中是不多见的。这正是因为它的身上流淌着中原文化的血液, 更容易为炎黄子孙们所认同。
2. 豫剧剧目中体现着惩恶扬善的重要美学原则。
豫剧《目连救母》, 刘青提是一个贤妻良母, 她下地狱压根就是一个冤案, 是她的弟弟刘甲陷害的结果。这样, 豫剧的《目连救母》所救的对象就是“善”。这一剧目与其他剧种的演法不同, 对于豫剧的创作者和观众来说, 只有是善的对象才配让目连僧不辞辛苦地去拯救, 如果是不善的或者恶的, 就不应该受到拯救, 明显地表现了豫剧更为看重惩恶扬善的文化品格。
3. 豫剧蕴含着一种自然之美。
中原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它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不生硬, 不做作, 不矫情, 自然而然, 顺理成章。这种推崇自然的心理是由老子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出生于河南鹿邑的老子, 提出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正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亮点。“自然”的原则被另一位河南人韩非引入文学写作领域之后, 自然之美逐渐成为艺术家的最高追求。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豫剧, 天生一副质朴自然的本性。它是一个贴近生活, 具有泥土气息、乡土气息的剧种, 这是豫剧令人感到自然质朴的基本原因。它的演唱常常唱中有说, 半说半唱, 唱中有笑, 唱中有哭;它的表演, 不像其他大剧种有那么高的程式性, 常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节奏化, 纳入表演语汇;语言采用生活化的语言, 妇孺能懂……最后, 中原文化的恢宏大气与豫剧的阳刚之美。这一文化风格的形成与河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状况关系甚密。河南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山陕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 有苍莽的大山、高原, 有无际的平原, 不同于南方的青山秀水, 也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单调、荒漠, 能够给人既雄浑又开阔的感觉。从历史渊源看, 这里历来为兵家常争之地, “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又让人顺理成章地养成崇拜英雄、尚武好斗的心理。这一切, 都使中原文化显出一种大气磅薄的特色。在这样的文化的、自然的背景下形成的豫剧, 豫剧也具有与这种文化相一致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激昂, 以呐喊为主调, 它的表演幅度大、力度强, 最善于营造热烈红火的气氛、激昂慷慨的场面……
四、以豫剧为突破, 依托高校音乐专业的优势, 让二者结合
1. 有利于保护、传承豫剧并推动豫剧的繁荣和创新。
知识与教化是高等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前者指高等教育通过教学、研究以及职业培训等活动在知识的传播、传授、生产及应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后者指高等教育在道德伦理方面的功能。文化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中, 文化对高等教育起直接的作用, 高等教育内含有文化功能, 它包括文化的传承、选择、批判、创新等, 属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范畴。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四项高校职能:培养高级人才、发展高深学问、参与社会生活、对外学术交流。
豫剧是河南地区核心文化之一, 在高校音乐专业这个集各种音乐思想与理论、音乐研究、音乐艺术实践、中西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中, 无疑对弘扬豫剧艺术、推动豫剧的发展与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2. 豫剧艺术为构建多维文化视野中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增姿添色。
对于多元文化及其文化背景的认同早已成为21世纪颇为强调的学术理念。音乐界内, 多元文化主义在众多国家的音乐教育研讨中已经呈现出来。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有三层含义: (1) 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 (2) 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类不同文化间
论高职英语词汇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自然演绎
董雷1 (1.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6)
张媛2 (2.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江西景德镇333403) 马丽3 (3.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26)
摘要:高职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当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产生了很多困惑与不解, 影响了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导致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文章提出了把词汇学习放到生活当中去, 在生活中接收自然鲜活的词汇信息, 逐渐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关键词:生活;自然;鲜活;演绎
引言
但凡英语学习者都会很深切的领会到词汇学习对整个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无词不成句, 更不要提文章。然而很多进入高职的学生仍然对词汇学习迷惑没有方向感, 尽管一直没有忽视词汇的学习, 但仍然达不到词汇量的标准。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英语水平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退步。究其原因, 即学习词汇只限于书本及词汇书, 死记硬背, 没有策略没有章法。
很多研究都在强调语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大力提倡在课堂上制造情景。其实有一种更加实用的手段, 那就是走入生活, 而不是制造生活。而且《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因此到现实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词汇, 更加轻松, 更加随意, 对高职学生来说效果会更加事倍功半。
一、生活中词汇学习的自然随意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生活各个角落都在与世界接轨, 词汇学习变得伸手可及, 一目了然。超市购物, 选购商品的同时就学习了英语。如薯片包装上标有“番茄味”的同时, 会有Tomato Flavor的相应标注, 那么学生马上会轻易的接收到信息:Flavor这个单词有“味道, 风味”的意思。如使用EMS服务后, 会有一份邮件详情单, 背面的使用须知即为中英文对照, 里面会有很多词汇。“为使本单各联字迹清晰可辨, 请在填写本单时使用圆珠笔或打字机, 以正楷详细、准确、用力地逐条填写单式中各项内容”, 此句翻译为To make every letter and number on all copies clear and easy to be identified, please complete the waybill item by item, using ball-pen or typewriter and with the neat handwriting.学生很轻松地就学会了“字迹”是handwriting, “款项”常用item表示,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圆珠笔”则是ball-pen。学生在闲暇时间逛购物广场的同时, 会发现类似NEW ARRIVAL“新品到货”的标牌, 那么思维过程中会联系到最熟悉的动词arrive, arrival即
的互相尊重; (3) 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等发展的必然, 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的特性使然。我们高等院校必须基于全球多元文化的思维框架, 考虑音乐文化教育之路, 来考虑多维文化视野中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构建。这样做有益于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表演水准, 解决如何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另外, 在河南高校音乐专业中有60%至70%的学生学习、生活在河南, 他们亲身体验着河南的民俗、民风, 耳濡目染地接受着豫剧文化的熏陶, 再通过对河南豫剧的表演实践, 使学生拓宽表演视野、亲身体味各种表演艺术的内涵, 使学生在各种表演艺术 (舞剧、歌剧、声乐表演、钢琴表演) 的知识与实践中塑造自己的表演个性, 创造新的表演形式等。
基于以上研究, 河南地方大戏豫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为其名词形式。以上几个例子表明, 学生在接受词汇知识的整个过程是轻松随意的, 有一种发现的愉悦感, 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去死记。
二、精细加工达到深入演绎
随着词汇的积累, 进行归纳总结, 就会发现在课堂上词汇学当中一直反复提到的构词法, 联想记忆法和分散记忆法等都是很自然就能够领悟的。如中国银行的客户回单上, “支取帐号”为Withdrawal Account No., 其中名词“支取”withdrawal可联想到其动词形式withdraw,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名词后缀-al。而且回单上还会出现“支取”反义词——“存入”deposit, 这就又涉及到了语义学。
词汇不单单是表层的意思, 还体现深刻的社会文化含义。如坐公交车时会路过加油站发现“中石化”简称为Sino-Pec, 就要想一想这里Sino-的表达方式, 带着这个问题去查询字典或者网络, 发现其表示“中国”, 多用于组合词的前缀, 如表达中美, 中日等场合:Sino-US, Sino-Japan, 中欧关系:SinoEuro。除了“中石化”中含有Sino-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机构中的“中国”用该词缀表示, 如中国外运Sinotrans, 中国重汽Sinotruck, 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Sinosure。
此时, 随着学习词汇的探索逐渐深入, 学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词汇量迅速增加。
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尤其强调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学生将来主要不是通过阅读外文专著来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 而是要看懂应用文献 (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 来进行涉外业务工作;有时还要书写应用文 (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广告、合同等等) 。而在生活中对商品说明书以及服务项目回执单等应用性文体的经常性接触, 让学生不但积累了词汇, 而且能够对词汇用法更加准确地掌握。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M], 西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3]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刘润清, 英语教育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以及一个地区的高品位核心文化之一, 与高校音乐专业相结合不但有益于社会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还有益于在学校多维文化的构建中增添新的文化元素;对于挖掘豫剧艺术精华, 为音乐教育所用和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意义巨大且影响深远。
摘要:豫剧是河南一地方大戏, 对中原的文化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音乐教育是沿用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 没有自己的特色, 让豫剧和高校音乐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保护、传承豫剧并推动豫剧的繁荣和创新, 同时豫剧艺术也可以为构建多维文化视野中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增姿添色。
关键词:豫剧,高校音乐教学,结合,构想
参考文献
[1]于平.河南地方戏旅游资源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J)
[2]郭克俭.豫剧起源新探中国音乐 (J) , (季刊) 2007年第4期
[3]伍枚羽.“豫歌”音乐与表演初探 (J)
[4]王改军.近代豫剧艺人群体研究 (J) .
[5]刘景亮.河洛文化精神与豫剧艺术特色 (J) .东方艺术2005
而初中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教育战线同仁重视。
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研讨,发现农村大多数初中的作文教学流于形式,与教材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谈谈问题之所在。
一、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基本上没有衔接好小学六年级的作文要求。六年级学生只要求写通顺的文章,有中心,有情感。恰当的描写,有一定的技巧等简单要求。学生一到初中,老师们对学生就提出议论的要求。什么叫议论?怎样议论?议论什么?学生很茫然,交上来的作文不知所云,往往提到作文就头疼。即使偶尔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是被“逼”出来的,生拼乱凑,更谈不上文章的意境与写作技巧。如此难堪的局面,让很多教师忧心忡忡、束手无策。于是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敷衍塞责,一学期胡乱批改七八次就完成任务。不重视写作前的指导,不管批改质量的优劣。学生只是重复一些简单的文字游戏。在农村初中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语言功底差。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批改发现,我们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毛病,他们在作文中存在语句不通顺,错字、别字满篇飞,病句读完又有病句等情况。甚至是这些学生又长期养成了一种不喜欢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导致其语言难以得到锤炼,语言功底较差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二、作文训练按部就班,千人一面,没有阶段性,不循序渐进,没有层次性。从初一到初三重复同样的内容,学生缺乏写作的激情,内容枯燥无味。而且脱离生活实际,无病呻吟。教师的评改则往往简单化、程式化、庸俗化。“中心突出(不突出)”“语句通顺(不通顺)”“层次分明(不分明)”之类的评语从初一写到初三,遍及全班每一位学生。千篇一律,毫无创意,缺乏针对性,不能对症下药。究其原因,是我们农村部分中学教师对农村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于是敷衍了是,完成任务。
三、语文课与作文课脱节。老师不研究,不思考课文与作文的关系,刻板教条。为了上课而上课,完成任务。学生书本上满篇都写满了笔记,每一句话都记录透彻,记录规整。学生笔记一大推,问他们这篇课文讲啥,谁也理不清楚,什么结构、篇章一概不知。他们知道了一些零碎的东西,对于课文讲什么,中心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整体感知。所以,学生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上完一课书,学生大脑里就留下了一点点印象。
四、作文教学与生活、自然、社会脱节。艺术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丰沃的土壤,离开现实生活,艺术的幼苗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老师的作文教学局限在教室,没有把学生引入生活,学生没有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而是被关在教室和书房,闭门造车,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
五、受城市化影响,老师对农村孩子的要求偏离了农村生活轨道,扭曲了农村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总认为在自己的作文里要出现城市的光、影、都市风情才是最美的作文,只有宽宽的街道和美丽的公园才是最美的风景,只有襟飘带舞、名胜古迹才是最美的人文。殊不知,农村是广阔的认知天地,是所有人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别让他们立即进入初中作文要求,而忽略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凝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去收集写作素材。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时认真结合某些课文特点,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感情认真联系起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倡导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所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老师更要懂得如何引导好自己的学生,让其热情洋溢地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感人之事,用心去赞美大自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并没有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就要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社会人生百态而善于发现美,从而让自己拥有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粗糙的手、父亲被生活佝偻的背影,奶奶站在路口边等你回家的双眼、每一次给你的报名费都要在父亲衣服的最底层拿出来,还带着父亲的体温、那一只总要送我到半路上学的看家狗、秋天农人收获庄稼的喜悦、在外打工的亲人们回家时的感人情景。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认真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不能有排斥农村的的抵触情绪和厌 倦情绪。诚然,农村学生性格上因为活动的空间大,要桀骜不驯一些,但是,引导好了,就是一种豪迈,一种洒脱,一种大方处事的态度。获得写作素材的又一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多看报纸、多关心时事动态,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名言警句、格言和一些可以摘抄的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力求在写作实践中去体现自己学以致用。
其次,重视学生借鉴和学习优秀作品,把握作者的感情表达。
争对学生平时的作文立意不深刻,文章不感人的实际现状,我们平时都要给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博采众长。正确把握自己文章的情感表达,从根本上让自己的文章感动读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为文的至高境界。学生也要树立较高的写作目标,要做到多写、多练、多改。
最后,重视作文课堂教学质量,正确给予学生理论上的写作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提出明确的修改目标,这样学生的作文有针对性完成,化复杂为简单,作文教学迎刃而解。
【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推荐阅读:
关于爱的作文教学设计10-02
关于风筝的作文06-13
关于彩虹的作文06-29
关于写信的作文07-03
关于地方的作文09-25
关于启迪的作文09-28
关于诗词的作文10-21
关于橄榄的作文11-05
关于诗词作文的开头的作文范文06-13
小学作文:关于品味幸福的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