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精选6篇)
(一)江南春早 【口播】 深度撞击,打开新闻背后的问号。在江苏省的版图上,常州面积很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整个中国的经济样板。一个仅有50万人口的江南小城,将自己的影响几乎延伸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开启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篇章。遗憾的是,这种舍我其谁的领先优势,在后来的二十年间逐渐被人拉平甚至超越。直到如今,常州人还在反思那段改革之初的流金岁月:我们为什么能创造工业经济的神话?又是怎样放慢了前进的步伐?30年流年似水,留下了太多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同期声】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片段 15秒 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这就是常州了。近年来,常州在全国颇有点名气。常州之所以从一座中等城市成为明星城市,主要在于发展工业的速度„„(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30秒)【正文】 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摄制组到达常州的1985年,这片只占江苏省国土面积4%的地方,创造了全省一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作为全国中小城市的经济样板,常州在80年代初就形成了以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2500多家工业企业,职工25万余人,年产值超过50亿元。“两绒两卡”、柴油机、拖拉机等产品享誉全国,一座名闻遐迩的明星城市正在冉冉升起。常州人创造奇迹的故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叙述呢?(白闪)【正文】 路,有时是被逼出来的。地处长三角的常州,从来就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地方企业多、小型企业多、集体企业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多”加上比周边城市更加灵活的政策,给起跑期的常州留下了充裕的施展空间。【同期声】原常州市常务副市长 汤永安 因为这三多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穿来穿去,才有发展空间。(比如)南京有10个单位,一个单位一个产品,他们都是拳头工厂,互不联系,工艺上重复,效果很差。我自己组织很多工厂跟它干,把许多工厂并起来跟它干,我们可以地方上城市建设给它修路,你们能修路吗?我们能弄自来水给它通水,你们能通水吗?我们的公用设施为工业服务,这样别的城市就搞不过我们。【正文】 在自力更生谋发展的过程中,各企业横向联合,相互协作的“一条龙”的工业组织模式应运而生,并很快在拖拉机、玻璃钢、照相机等其他8个产品上得到复制。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十年浩劫大浪淘沙,务实的常州人埋头发展,厚积薄发。到文革结束时,常州的工业已经在国内领先。(白闪)【同期声】歌曲《金梭和银梭》15秒 太阳太阳象一把金梭,月亮月亮象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 【正文】 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常州人独创的“一条龙”经验,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研究常州现象,迅速成为经济领域的时髦课题。【同期声】原常州市经委 副主任 浦国荣 谈到一条龙当中我采取的内部协作价,就是一条龙体制内,价格比外面优惠,叫内部协作价。赵紫阳马上追问,内部协作价是怎么制订的?内部协作价和现在的政策有什么矛盾?赵紫阳提出了好多问题,在常州都得到了回答,得到了解决。【正文】 1982年初,常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探索企业制度、住房制度、金融制度等改革试验。“小桌子上唱大戏”等常州经验,被写入经济教材。30年后,当我们回首这段风云际会的岁月时,不得不承认,常州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激发出巨大的社会性商品渴求,为常州提供了成就明星城市的历史性机遇。【同期声】苏南经济研究所 所长 安文 副教授 常州在八十年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力的很大释放,人们都需要买录音机啊收音机啊照相机啊缝纫机啊自行车啊,巨大的市场潜能释放出来。常州人正是在这个时候果断地抓住了市场机遇。【正文】 我们要感谢城市改革试点的身份给常州带来的便利。1984年,常州在全国第一个推行厂长负责制,第一次确认了作为经营者的厂长对企业享有掌控权,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1987年,东风牌拖拉机厂一举创下了两个国家金奖,当年底,厂长夏寅堂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巨款”:4800元人民币。【同期声】原常州拖拉机厂 厂长 夏寅堂 那是全市最高的,我拿到奖金以后心里很不安,当时职工的平均收入很低,(平均收入有多少?)大概五六十块,我当时也只有七八十块钱。年终奖拿到4000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正文】 我们还要感谢发轫于上世纪初的民族工商业,为常州培养了一批血脉里流淌着工业因子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此时常州工业的9条龙,已经发展成为32个企业群体,一批在消费者中广有影响的名特优产品脱颖而出。(白闪)【同期声】《东风农机在青藏高原》片段 20秒 西宁市3家农机销售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他们每卖出10辆拖拉机,其中就有9辆是东风手扶拖拉机。东风在西宁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90%。【同期声】西宁当地农民 常州拖拉机买了拉货性能比较好,力量也好,马力很大。【正文】 在80年代,东风牌拖拉机曾经创下过连续使用9年不出故障的空前记录,常州的农机产品也由此成为国内市场上争抢的紧俏物资。从常州拖拉机厂的销售科到工厂大门,只有短短50米距离。不管是谁,只要有办法拿到提货单,走到门外就能赚上小半年的生活费。这在今天完全无从想象。【同期声】常州东风农机集团 销售公司 副总经理 钱舒元 实际上他们是要计划,要了计划以后再卖出去。我手上拿到10台机器了,等的人有的是,你马上把10台机器给我,我给你多少钱。这个里面多少钱,我们不清楚,给你一台可能200,可能300。【正文】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常州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全国争买常州货的盛况。类似这样感激而满足的笑脸,几乎天天出现在常州的各家工厂门前。【同期声】原常州市文联 摄影记者 唐锡勇 那个时候自行车也要凭票,那个时候常州还有生产无线电的半导体厂,无线电厂,还有电风扇什么东西,都到常州来开后门,反正常州出了名了。【正文】 常州产品的知名度在随后的岁月里一再得到验证。1987年,8位常州摄影家骑着金狮公司赞助的自行车环游中国,途经建设中的秦山核电站。当看到崭新的金狮自行车时,工程负责人毫不犹豫地打开大门,允许他们在当时还属于国家机密的工地上拍照留念。(白闪)【同期声】《祝酒歌》歌声渐起,直到本文结尾【正文】 在改革开放的头一个十年里,常州人凭着敏锐的商业直觉,很快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工业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中国,一次又一次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了常州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字幕】 1979到1984年间,常州先后有38种产品荣获40块国家质量奖奖牌,4种产品获得国家金质奖,35种产品获得国家银质奖;市区优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一; 1983年,与全国69个城市的比较中,全部9项经济指标里,常州的人均产值、财政收入、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位居第一; 还是在1983年,常州市区累计上缴国家财政收入达7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拨款的8.2倍。1984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8个亿,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有些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1985年,常州的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国民收入达到44亿元,都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批示:“常州市是全国城市中的一个典型,希望全国一半城市都能像常州一样,吸取常州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正文】 岁月的风尘已经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但从枯燥的历史数据中,还是能看出常州昔日的辉煌与荣光。这时的常州,不再是过去东南沿海的一个寻常的旁观者,它已是共和国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兴的工业明星城市,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开拓者与领先者。然而,就在常州看似如日中天的时候,太阳已经在悄悄倾斜。下一个十年,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常州人的记忆中呢?【口播】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是常州的流金岁月。随着“中小城市学常州”活动的展开,从1980年到1984年,常州共接待了全国各地由市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的代表团3049个,共38366人次;此外,还有17458为外国友人来常州考察。胡耀邦、赵紫阳、万里、胡启立、余秋里等中央领导人都在常州留下了足迹。在自我陶醉中,常州人曾经敏锐的眼光放短了,曾经沸腾的血脉凝固了,历史将会证明,正是在这个时期,很多新的机遇与常州工业擦肩而过。正当常州在闲庭信步,享受着风景这边独好之时,周边的城市却在悄悄发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
(二)大浪淘沙 【口播】 深度撞击,打开新闻背后的问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由此,也拉开了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对话与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在这场竞速赛中,率先跑完第一棒的是常州。此时的常州,工业经济如日中天,整个城市都洋溢着昂扬的乐观和自信。但是,如果放眼全国就不难看出,竞赛的规则已经在悄然改变。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加快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步伐,但是常州工业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常州迎来了狂风暴雨般的市场洗礼。【同期声】旧新闻资料片段两则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原因,机冶产品产销衔接并不理想,经济效益不升反降„„ 随着经济发展和纺织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常州纺织业业困难重重,全市50%以上的纺织产品销售不畅,其中包括一批金银牌产品„„(白闪)【正文】 1993年1月23号,农历癸酉年春节,中国进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后的第一年。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里的供销人员在这一年做了敏感的鸭子,不过他们感到的,却是丝丝寒意。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隐去,各种工业产品都不得不面对买方市场,这让常州感到极不适应。在整个80年代,常州的整个工业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组织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跑部前进”也是常州工业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期声】原常州市常务副市长 汤永安 把这个产品和中央的部挂起钩来,这样就有产品、油粮关系,就会有户口,国家就会给计划。所以只要所有的企业都有产品,这些产品都能报上户口,就有油粮关系,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正文】 伴随着90年代的到来,销售不畅开始成为时代的流行语。只要做得出就能卖得掉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恰恰在这个时期,国家开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市场机制发育滞后导致的库存大量积压和企业巨额负债,成为当时中国企业普遍的苦恼。【同期声】苏南经济研究所 所长 安文 副教授 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是什么呢?4000万人口,1000万营销队伍。25%的人是营销员。我们常州不要说四分之一,十分之一也达不到。因为过去是供不应求的环境。所以常州在大发展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凝聚或者积累、培训、提高自己的营销队伍,一旦市场出现了变化,不是大踏步地前进,去抓新的消费热点,而是从消费品领域退回到工业品领域。【正文】 在孤独领跑了十年之后,常州的工业来到了十字路口。它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继续扩大规模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同时忍受越来越低的盈利率,要么冒着未必成功的风险将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的更新换代。此时,常州的工业企业还沉浸在80年代的空前成功里,过分的自信遮蔽了曾经敏锐的眼光,它们中的大部分选择了前者。从那个时候起,曾经在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常州制造”就已经把命运的主宰权交到了别人手里。【同期声】常州市经贸委 副主任 潘仁贤 80年代和90年代之间,在全世界背景下,是一个制造业进行转移的时代。我们常州受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影响,我们外向型经济的步子没有苏州无锡快,特别是和苏州比较,我们很落后。由于外向型经济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在消化吸收、技术创新上滞后了一步。我们的产品在技术创新上是一个短腿,所以我们主打的产品,在自主创新上存在着很多缺陷,缺乏了在市场当中的核心竞争力。(白闪)【同期声】旧新闻资料 15秒 常州星球集团于9月22号在江南春宾馆举行星球集团94秋季订货会,迎来了全国客户500多家,仅当天签订的合同就高达人民币1亿多元„„ 【正文】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1994年,常州星球集团在秋季订货会上展示出来的,还是十年前的产品:组合式音响。而此时,中国第一款VCD已经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定价是5300元。公开资料显示,当年全国VCD的销量只有2万台,仅仅三年之后,这个数字爆炸性地上升为1000万台,中国从此进入数字音响时代。只是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星球已经无福分享。1997年之后,星球品牌销声匿迹。(白闪)【同期声】旧新闻资料 15秒 3月14号上午,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接群众举报,在位于新区的常州四方农机公司,查获一批假冒农机配件产品„„ 【正文】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常州柴油机厂的主打产品还是研制于1967年的S195单缸柴油机;而拖拉机厂的当家花旦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也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近30年。低技术含量直接导致产品被大量模仿和复制,曾经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常州产品一觉醒来,突然发觉周围已是虎狼环伺,危机四伏。【同期声】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徐小林 95年以后市场竞争逐步加剧了,主要是周边一些小的组装拖拉机厂出来,就造成低价竞争加剧,低价倾销的情况出现。对我们原来这些企业受到影响。(白闪)【同期声】旧新闻资料 15秒 根据江苏炎黄在线有限公司的申请,深圳证交所的全国股票交易系统把代码为0805的股票简称修改为“炎黄在线”,这意味着“金狮股份”这个常州人熟悉的名称从此退出证券舞台„„ 【正文】 这是一个让所有常州人心碎的时刻。2000年初,闻名全国的金狮股份把与自行车生产经营相关的资产以9565万4733元的交易价格出售给常州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此前,这个全盛时销售额超过10个亿,利润3000万的行业巨无霸,早已是负债累累,步履蹒跚。【同期声】常州市经贸委 副主任 潘仁贤 当时享誉全国的金狮自行车在短短几年当中就垮台了。为什么呢?就是这个金狮自行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含量,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每况愈下。【正文】 在90年代,常州的工业经济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大批三资企业挤占了高端产品的空间;而以温州等地为代表的个体私营经济,也开始以低廉的价格全面围剿“常州制造”。【同期声】苏南经济研究所 所长 安文 副教授 九条龙纷纷瓦解,企业趋向小型化。我们现在单独的企业,它再也没有力量形成过去生产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的势头。这是从供应的方面来看。那么从环境的方面来看,我们也觉得在那个低谷时期,常州对国家的税收贡献比较大,但是如何进行体制创新,如何进行政策超前,为我们这个区域的企业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招商引资方面,大大落后于周边地区。【正文】 80年代的辉煌期留给常州的另一个隐患是,作为上缴钱粮超过江苏半壁江山的利税大户,常州从工业中获得的巨额财富,并没有被完全用在发展地方经济上。在“中小城市学常州”的年代,常州作为改革试点,实行的是固定基数、利润提成包干的财政体制。在80年代,常州每年向国家贡献95%的财税收入,而同时期无锡上缴的比例不及总数的一半。事实证明,这种体制难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直接导致了常州工业在二次冲刺时后劲不足。在观望与等待中,汽车、手机等新兴行业相继与常州擦肩而过。(白闪)【正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彰显常州力量。1993年,名不见经传的万燕公司发明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第一台VCD样机。当时还是星球集团一家下属企业负责人的秦志尚注意到了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创新,立刻决定进入VCD市场。一年后,星球五厂更名为新科。但新科向市场推出第一款VCD播放机,却是在万燕播放机上市17个月之后。新科之所以没有火急火燎地去赶第一波浪潮,是因为它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产品技术路径。新科在市场调查中发现“纠错能力”在中国成为最为主要的性能参数,作为跟跑者的新科明智地放弃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而是以清晰的市场概念为导向,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迅速成为国内VCD市场的主要厂商。从1996年开始,DVD逐步成为世界市场主流。面对新技术的威胁,许多人预言DVD将完全替代VCD,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VCD企业将会走向死亡。但新科的表现再次出人意料。秦志尚选择和日本索尼公司合作,进而掌握了世界顶尖水平的影碟机视频关键技术,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主导产品由VCD向DVD的升级,新科的身份,从此由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90年代,常州工业在沐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抹阳光之后,迎来了无情的市场洗礼。这是悲欣交集的十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十年。【口播】 截至2000年,常州在全省所处的位置是: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六位,财政收入居全省第四位,引进外资居全省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居全省第五位,虽然仍旧坚守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中,但工业明星城市的耀眼光环已经渐渐褪去。下一个十年,注定不是凯歌行进的轻松岁月,时代在召唤常州,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世纪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
—在变化中成长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
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衣
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俗话说“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70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服装风格上,性别差异进一步被淡化到最小程度,除了领口和衣袋等细节之外,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其他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
与美苏两个大国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峙,使中国处于长期战备状态,而国内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各种思想的对抗发展成生活形态的剑拔弩张,因此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中国人的服饰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和战斗化色彩。“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
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90年代:名牌服饰随处见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她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女人品位、档次的主要标志——中国女性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
在大城市里,这一时期女性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21世纪:追求个性、标新立异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食
外国人经常抱怨中国人有不按秩序排队的习惯:无论是在商店里还是在公路上,中国人总是习惯性地推挤和插队。
关于中国人的这个习惯,我们大概可以有这样一种解释:中国人过去排了太多的队,为了
太多的东西而排队,也排了太久的队。如今他们的“妄为”大概是出于一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逆反心理。
照片的拍摄地是在上海,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现代,排队的人们把冻僵的化商业中心。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双手塞进口袋里或缩到袖子里。队伍很长,很显然,大家都不高兴,没有人在家长里短地闲聊取乐。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前非常典型的中国消费者生活。
相比之下,2008年在北京山姆会员商店拍摄的这张彩色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上的大米供应已十分充足。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5亿吨,增幅约60%。
同时,由于肉类和其他食品的供应大幅提高,城市居民对粮食的人均消费呈稳步下降趋势。因此,中国到目前为止可以不用花大把的银子在进口粮食上。
世界上,可以在工业空前发展的情况下稳定国内粮食供应的国家并不多见。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腾飞之后,从粮食出口国变为了粮食进口国。
而中国却在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将粮食年产量比30年前提高了60%。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为世界食品价格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住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而古人所憧憬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于今日。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全国人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现在不论你走到哪座城市,到处是一片片新的住宅小区;农村不少家庭盖起了新房,一些新房外观装璜漂亮,一点不亚于城市的房子。
70年代:时髦的筒子楼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
筒子楼有着昏暗潮湿的楼道。因为筒子楼里所有房门都一摸一样的样式,加上楼内采光极差灯光昏暗,为此经常走错门误闯民宅。在当时,能住上这样的单间住房,也是大企业职工在结婚后才能可以的,房源十分紧俏。将要分到筒子楼住房的人们,总要弄点涂料或白灰,自己把房子粉饰一新在搬进去住,所以70年代,很流行自己刷房子。
随着时间消逝,筒子楼渐渐破旧,它再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了,人们把它重新改建,里面的单房改成了套房,单元的门前都安上了厚厚的防盗门。如今,筒子楼只能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道风景了。
八十年代:住宅出现分水岭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用今天的眼光看房子面积是很小,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在这之前,大家洗澡都是凭澡票进大澡堂,住进单元房后,在家里就可以洗澡了,那种的幸福感是用一、二句话说不完的。
九十年代:住房时代的新开始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房改后,无产阶级拥有了房产,变成了“有产”阶级,在住房问题上,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市场经济模式的商品房所取代。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房子很舒适
随着高层住房的普及,许多人也搬到了新式的现代小区。不少小区有地下停车场、24小时的热水供应、单元门口站岗的保安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眼摄像头,每间房子的用水、用电、取暖、照明都处于最佳状态,足不出户,能够通过联网系统方便、快捷获取外界信息,居住在里面感觉自然不错。
住房的样式除了拔地而起的高层之外,还有小高层,多层洋房,花园洋房,别墅等等,多得五花八门。
此外,房屋改变了人的生活,人们选房的眼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挑房,地段最受重视,尤其是要靠近市中心或者工作单位,至少是在自行车的车程之内,少一些奔波。但现在随着交通的扩展,环境更好、生态更优的楼盘成为人们的新选择。而城市近郊的一些比较大的、漂亮舒适的房子,正吸引着人们离开市中心,更多拥抱大自然。
行
30年前的中国,出行难、买票难、乘车难,人们望出行而却步。
那时,城里老百姓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就是自行车了,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城市尚且如此,乡村就更难出行了,出门等长途车的焦虑,成了大多数人不愿回首的往事。
弹指一挥三十年,现在,我们看到现代都市一片生机勃勃,交通工具花样繁多,世界上一线二线品牌的轿车都会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招摇而过。公交线路大大增加,公交车辆出现了双层巴士,许多车上还安装了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乡村,公交车也陆续通到了家门口,大巴、中巴、小巴随你选,叫出租车也不再是难事。
自行车
八十年代,仅北京就有自行车730万辆。这730万辆自行车若一齐出动,以2米的间隔计算,就是14600公里,可以从北京排到莫斯科还要有余。
而如今,骑自行车不仅是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且也为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私家车
八十年代,国内几乎没有私家车。
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指出,至2007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6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4万辆,增长20.8%。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
除了个人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三十年来,我国在公共交通方面取得的飞跃性的进步,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杭州湾跨海大桥
通过以上一组组图片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今非昔比。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作为当代中国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发展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也已昭示中国的未来,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继续前进,中国必将达到胜利的彼岸。
同学们,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一代,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坚信,我们不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新的推动者。
县工会八大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工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创新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在县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工会组织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各项工作继续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十年来,全县各级工会认真抓基层、打基础,工会组织发展迅猛,全县基层工会组织由1979年的106家发展到现在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主的630家,覆盖654家,工会会员由1979年的6197人发展到现在的4.67万人;职工之家建设实现零的突破,现已有全国模范职工小家3个,省模范职工之家8个、省模范职工小家10个,市先进职工之家37个,市先进职工小家17个。三十年来,县总工会先后荣获全国工会基层工作先进县、送温暖先进单位、经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劳动保护、财务、经审、信访、调研、信息、技协、女职工等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泉州市第十、十一届文明单 位和全市“县级工会机制创新先进单位”;县总工会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人阶级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显现
全县各级工会牢记新时期工人运动主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生产第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围绕“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职工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德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县各级工会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发展目标深入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县总工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通过广泛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开展“六个大面积”行动,组织企业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和技术攻关,争当“工人先锋号”,积极开展以“五个应知五个应会”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干部职工岗位练兵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县总在陶瓷、酒店等行业和金融、通信、电力、运输等系统组织开展全县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125场次,参加职工130000人次,并成功举办了由1300多名干部参加的公共科目笔试、办公自动化决赛、普通话演讲比赛。改革开放以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域不断拓展,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全县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新成果,县总工会推荐的职工科技成果有8项在国际展览会上获奖,有23项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在第一至三届的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上,推荐的职工创新成果项目荣获17金、12银、9铜的好成绩;做好在县陶瓷博物馆设立的职工科技成果奖的展示工作,推动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实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县总认真组织全县职工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举办了节能减排知识竞赛、“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三十年来,全县职工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共提合理化建议3000多条,被企业采纳并组织实施2000多条,创经济效益18500多万元。县总工会组织推荐的两个职工节能减排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合理化建议。
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弘扬。县总积极做好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管理、服务和宣传工作。三十年来先后推荐评选全国劳模2名,省级劳模34名、省“五一”劳动奖状4个、省“五一”劳动奖章17名,市级劳模39名。召开劳模协会第一、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劳模理事会,审议通过劳模协会章程和劳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劳模管理工作。县总每年召开“五一”劳模代表座谈会,“两节”期间慰问劳模,组织劳模参观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新成果和进行健康检查。倾听劳模的建议和呼声,在全县劳模中开展“我为德化经济发展献一计”活动,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模的 先进事迹,扩大先进模范人物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发挥劳模的典型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主旋律。
三、参与改革,完善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取得了新成效
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完善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作为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把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使工会的维权工作成为推进“平安德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成立了德化县职工维权工作委员会,下设联动办公室挂靠在县总工会,由县总工会组织协调维权工作,各成员单位选派一名维权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并制定了职工维权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同时,龙浔镇成立维权工作站,浔中镇成立了维权工作委员会。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德化县总工会《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拓宽维权途径,创新维权载体,完善维权方式,增强维权实效,努力把工会维权机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广泛开展科学理论和维权法规政策进企业、进职工活动,向企业主和职工广泛宣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 规,把个别无序的劳动争议、纠纷纳入有序的法律渠道解决,使职工在解决劳动争议过程中提高法律意识,使工会与仲裁、司法、法院等部门形成良性互动的依法维权机制。
源头参与力度加大。以《工会法》、《劳动法》为依据,建立源头参与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积极当好职工“代言人”,依法处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解决了许多涉及职工利益的具体问题,依法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创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县总工会积极参与德化瓷厂、德化第二瓷厂、县煤矿、石龙水泥有限公司、戴云中心茶场、外贸公司等一批国有、集体企事业改制工作,参与改制方案和涉及职工利益政策的制订,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职工群众合理合法的意愿和要求,认真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依照政策促进改制企业职工各项政治经济待遇的落实,维权关口进一步前移,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基层民主管理成效彰显。各级工会把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工会构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主要维权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劳动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县总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区域性集体合同和新建企业 集体合同的签订,对已建立的不同类型企业集体合同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并不断做好集体合同的中期管理和续签工作。现全县企业已建立集体合同制度213家,覆盖企业392家,工资集体协商专项合同130家,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211家,覆盖企业382家。在基层民主管理方面,突出抓好厂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和职工代表大会的规范工作,各级工会积极承担起职代会、厂务公开日常工作的职责,对职代会和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式进行规范,保证职工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推行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不断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全县已有216家非公企业建立了职代会制度,169家非公企业实行厂务公开。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扎实推进。县总工会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活动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和推广“一法三卡”工作,历年来共组织4200家企业、20万人次职工参加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有12家企业、2个乡镇、8名职工获省先进单位和个人,40家企业、25名职工获市先进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县综治办、安委办等部门开展的综治、安全生产检查,认真做好元旦、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历年来,参与全县的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 48次,参与处理企业工伤事故90多起,并配合做好全县安全检查验收。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农民工免费发放 《法律援助证》15000本,方便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认真做好职工来信来访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维权工作委员会和职工法律援助站的作用,历年来共受理职工来信、来电、来访1500批次25000多人,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120件2300人次。加强与人大、政协、劳动、司法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强化规范用工,突出抓好外来工欠薪追讨的落实,历年来共参与劳动争议仲裁460起,及时化解突发性劳资纠纷案件90起,制止了大规模上访和恶性案件的发生,为500多名职工解决企业拖欠工资2700多万元、企业欠交职工养老保险费200多万元。
三、心系职工,重办实事,扶贫济困工作取得新业绩 各级工会以职工为本,按照“工会就是要职工需要什么,工会就去解决什么”要求,叫响“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充分发挥“节日慰问”、“医疗互助”、“金秋助学”和“温馨服务”等项目带动作用,不断丰富和拓展扶贫济困工作的内涵和效果,协助党委和政府切实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
送温暖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工会认真履行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职责,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自身优势,广泛开展“两节”送温暖工作,大规模走访慰问困难企业、特困职工、下岗失业的困难职工、困难劳模等,历年来县总工会慰问困难职工9300人次,发放慰问金400多万元。县总女职委每年还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六一”儿童节慰问特 困女职工、下岗女工、外来工和特困职工子女。认真做好四川地震灾区在德务工人员稳定和救助工作,对受灾的15名四川籍农民工进行慰问抚慰,发动全县职工捐款49万多元,尽已所能帮助灾民。
真情关怀外来工活动形式多样。全县各级工会千方百计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办实事、解难事,尽心尽责当好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娘家”。与县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开展移动通信杯“十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评选表彰活动,有10人荣获“十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20人被评为“优秀外来(进城)人员”;启动了向“新德化人送温暖工程”启动仪式,开展了“情系外来工、畅通返乡路”活动,近6000人次在连续三年“百万真情关怀活动”中得到通信话费和工伤保险赠送;在每年大年初一举办了春节游园系列活动,近年来举办慰问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文艺晚会,召开优秀外来工代表迎新春座谈会和共尝年夜饭,开展留在德化过年的外来工春节期间免费游德化景点活动,提供移动电话供外来员工免费拨打,各基层工会为外来工提供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宝美农民工公寓建设稳步推进。县总认真做好县重点工程——宝美农民工公寓和职工服务中心的建设,在完成小区总体规划设计和前期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的基础上,首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住房分配方案经县政府审批出台正在组织实施。宝美农民工公寓的投资建设将进一步解决我县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大 大改善了我县企业用工环境,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深入开展。县总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瓷都德化》和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城关繁华地段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以及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发放近万份宣传材料,让广大职工知道参加医疗互助活动的好处,实现“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的目的,现该项活动正不断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和拓展。从2006年10月开始至今,全县已有187个单位、18105人次参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总金额1291099元;已有904名职工受益,发放医疗互助金682566.5元。
“金秋助学”活动成为工会助困的品牌。县总工会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企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会员及社会各界捐款,奉献爱心,把助学活动拓展到全社会。历年来共筹措资金129.036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609名,发放助学金100多万元,确保不让困难职工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强化宣传,注重教育,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各级工会把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职工的宣传、教育和文化生活,不断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政策法规宣传有声有色。各级工会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关于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宣传咨询活动、知识竞赛、培训班、座谈会、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历年来,县总先后举办了多场全县性的以工会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多场大型法制教育宣传咨询活动,举办了维权法律法规座谈会,切实把科学理论和维权法律法规进企业进职工落到实处。县总积极组织工运理论研讨,举办了共七届工运理论研讨活动,表彰了优秀调研文章。继续做好《瓷都工运》编发,及时向上级工会、党政部门报送信息,三十年来,工会工作调研文章、典型经验、信息不断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工会网站和《工会之友》栏目的宣传阵地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创争”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工会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积极推动以“创争”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职工素质工程,深入开展职工读书自学和岗位成才、女职工自我成才达标、“职业道德双十佳”等活动,并通过培育“创争”示范点,建立职工书屋,把非公有制企业的“创争”活动作为特色和重点来抓,进一步把“创争”活动延伸到车间、班组。县总在每年9月份全县“统一学习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把“创争”活动引向高潮。历年来,举办职业技术培训550场次,共有职工 66000人次参加 了培训,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继续在全县工会系统组织实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窗口、文明行业、文明班组、文明岗位、文明职工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推进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县总连续两届被评为泉州市文明单位,县财政局被泉州市授予“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称号。
职工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县各级工会大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历年来,县总工会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个代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以工人俱乐部为主要阵地,开展了全县职工演讲比赛、非公企业职工卡拉OK大赛、歌咏比赛、南音大合唱、电子琴比赛、春节游园、职工书画展等系列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县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环城跑、全县非公企业员工趣味体育比赛(运动会)、职工拔河赛、游泳比赛、钓鱼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各级工会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在“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各种职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演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
五、强基固本,党工共建,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呈现新局面 各级工会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共产党 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会基层工作扎实开展,工会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工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为职工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得到加强。
1、工会基层工作扎实开展。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始终把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作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组建工会”的原则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新路子,采取工会干部挂钩指导建会、地税代收经费促进建会、会员优惠活动吸引建会等多种措施,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使非公有制企业建会、职工入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十年来,从1988年第五瓷厂建立全县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开始,全县基层工会组织累计发展到630家,覆盖 654家,其中乡镇工会18个(乡镇总工会2个),产业工会2个,系统工会7个,行业工会1个,非公有制企业工会413个,全县工会会员数达4.67万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优势互补、运转有效的工会网络基本形成。特别要指出的是,2005年4月率先在龙浔镇建立的全省首家乡镇总工会,进一步创新了乡镇工会组织体制,为全省乡镇建立总工会工作探索了新路子,德化工会的影响力得到有力的提升,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新的起点。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制订下发工会干部培训规 划,每年组织工会干部进行培训,使工会干部普遍得到培训,不断提高了工会干部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小三级”工会规范化建设达标竞赛活动,实施“典型培育、亮点再造”工程,按照“六个有”的要求,切实做好工会工作的“十进”活动促进“双进”工作和“工会组织亮牌子示职责、工会干部亮身份许承诺”等活动,唱响德化工会以“有工会”到规范建设“像工会”再到真正发挥作用“是工会”的“有、像、是”三步曲。三十年来,涌现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3个,省模范职工之家8个、省模范职工小家10个,市先进职工之家37个、市先进职工小家17个。
2、工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加大投入,健立和完善县总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设立统一的维权热线12351和欠薪举报电话(23581643),并以其为工作平台,为职工提供困难帮扶、职业介绍、职工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在龙浔、浔中成立总工会时同步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站,使帮扶中心的服务覆盖整个城关地区,成为工会工作的新亮点。2005年以来在全县职工中开展和完善“情系工会会员”优惠服务活动,组织了30多家企事业、个体经营者加盟优惠服务活动,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了工会的社会影响。
3、工会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工会的各项基础工作也取得新进展。1987年县工人俱乐部大楼竣工投入使用,结束了县总工会无址办公的历史;1993年12月,县总工会 机关成立了“三部一室”中层工作机构,保证了县总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2003年12月,县委常委兼任县总工会主席,加强了工会工作的领导;2007年11月,成立了中共德化县总工会党组,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工会建设,县总工会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全国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县总连续两届被评为泉州市文明单位。企业依法应上解的工会经费委托地税部门代征顺利推进,工会资产管理、实业管理得到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力度加大,为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发挥了作用,县总经审委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经审工作先进集体。县总女职委利用“三八”、“五一”等节日召开座谈会,举办了庆“三八”文艺晚会和“女职工保健知识”、“家庭养生保健”等内容知识讲座,开展女职工妇科病普查和女职工保健达标活动,组织学习外来工、女劳模先进事迹。工会档案、统计、职工疗休养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健全。县总积极参与依法治县、综合治理、文明县城和文明片区、农村扶贫、计生挂钩、双拥等工作成效明显。
三十年来,工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职工的认可。可以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工会组织在社会上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三十年,是工会组织在职工中凝聚力不断增强的三十年,是工会组织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工会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和市总工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和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奋斗、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十年来的工会工作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密切党和政府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依法治会、依法维权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必由之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会工作的组织保证。以上六点体会,既是三十年工会工作取得成绩的基本经验,也是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工会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我的家乡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地处黄土高原,曾经,这里交通闭塞、沟壑纵横,人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得靠国家扶贫。然而,地理位置的偏僻并不阻碍它沐浴改革开放的和风煦日,短短三十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一.忆往昔,贫穷落后,生活困顿
三十年前,我的家乡旬邑县经济落后,人们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几亩薄田的收成根本不能养家糊口,更不用说教育及其它事业了。思想落后守旧的人们,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辛勤耕作,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更早时公社化,人们干活挣公分不挣钱,积极性不够,吃大锅饭,稀粥,也是各家抬着瓦罐去领。几斤白面,农忙农闲时都不舍得吃,待到过年时,做一顿面条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尤其到了农历的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饿得没有力气,甚至浮肿,许多小孩被活活饿死,每每提到这些,爷爷奶奶一辈人总会潸然泪下,痛苦的记忆,停留在三十年前黄土高原沟沟坎坎的贫穷里。
二.三十年,飞速发展,家乡的面貌换新颜
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迅速提高。县政府帮助农民脱贫,引进烤烟,然而交通不便致使烤烟大量堆积,烟农们眼睁睁看着烟叶坏掉。政府出资修公路,“要想富先修路。”渐渐的人民收入有了明显 1的提高,有余力发展教育,商业,矿业,畜牧业,林业,旅游业等。尤其是教育事业,家乡人民摒弃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关注女孩成长成才。此后,县上又引进果树,人们未曾料到苹果极大的推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现如今方圆几百里全是苹果园,旬邑成了文明的果乡。果乡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个乡镇因地制宜,在各界农高会上引进新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出现各种专业户,农业税的免除让果农们的积极性更强了。此外,农闲时人们发展手工业,剪纸,刺绣等行业又为家乡人民,增加了不少收入,保留了民俗文化。剪纸艺人,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石门山森林公园、唐家民俗馆、宋代泰塔、古象化石、翠屏湖等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县上借机会吸引外商投资办厂,拉动经济增长,人民收入水平很高了,思想意识开放了,开始追求更舒适方便的生活。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有了名,20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走进旬邑,唱响新农村建设,摄像机镜头把美丽的家乡搬上荧屏,展示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
三.现如今,家乡人民齐心致富奔小康
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交通便捷,水电暖供应通畅,人民生活幸福安定,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已经普及了,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县第一中学2007年被评为省级标准化高中,九年义务教育费用全免,人民素质正在提高,秀美的风景,又让家乡赢得了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西安市“后花园”的荣誉。而全国推行的新政策,真正以
人为本,今年九月份,高速公路的通车,更方便了家乡与外界的联系。
引子:爷爷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伍老兵,一九七八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绵阳一个工厂从事人事工作,现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他是绵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见证人,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爷爷总是喜上眉梢、眉飞凤舞„„
一九七八年,我从部队转业到绵阳工作,住在厂里一间平房里,(当时算是比较好的待遇。)全家五口就一间房,白天是书房、客厅,晚上铺开床是卧室。每次一打雷下雨就是我们家的“苦难日”也是家里最忙碌的日子„„“为什么呀?”因为房屋是砖头和石灰砌成的,不结实,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家里的脸盆、茶缸、痰盂就发挥了它们的功效———接雨。一张吃饭的桌子总是要用砖头支起来才能用。做饭用的是蜂窝煤,炒菜用的肉,穿衣用的布„„那可都是排很久的队才用供应票买到的。起早摸黑的工作,苦巴巴的干一个月就五十多元的工资,把你妈妈他们学费交了以后,精打细算才能熬到月底,如果遇到谁生病、谁娶亲嫁女,那将会捉襟见肘。整个厂里就一台黑白电视,厂里的孩子会早早端上小凳子,一个台也看得津津有味„„
就在那一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个体、农民企业相继出现,中国的生产力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绵阳———这座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成长起来了,一项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绵阳变样了。改革开放成为绵阳科技城发展的动力。
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愎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温暖怀抱100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
2001年7月13日,万众瞩目的08奥运会举办城市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中揭晓,中国北京凭借过人的优势、完美的报告,脱颖而出,取得举办权,亿人喝彩。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大家记住了航天英雄的名字:杨利伟。
08年黑瞎子岛的收复,中国成为了陆地面积第二的国家。非典、百年不遇的雪灾、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曾经让中华儿女彻夜难眠,“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爷爷斩钉截铁的声音响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中国圆满举办两个同样精彩的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受到了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中华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勇拼博,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神
七、神八在世界人民的欢呼声中,带着中国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相继问天„„
爷爷喝了一口茶,继续说:“现在国家减免了你们的学费,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教室只有又旧又破的课桌,坐上去吱吱呀呀的响,现在是崭新的课桌椅,明亮的教室,一流的师资。条件这么好,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你再看啊!就绵阳来说,以前的水泥路变成了一条条宽大的柏油路,车水马龙;一座座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好又多、沃尔玛、百盛、茂业百货、梅西百货„„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购物天地;公交车、的士、自行车、私家车、火车、飞机„„人们出行多方便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家里有电视机、空调、电脑、冰箱„„这都很普遍,不足为奇。每天吃肉、喝牛奶、穿新衣服„„再也不是一件奢望的事了。做饭用微波炉、电饭锅、燃气灶、电磁炉„„可口的饭菜,舒心的日子„„人们追求的都是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努力就会被社会淘汰„„”
爷爷的千言万语说不完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绵阳,我可爱的家乡,我为你骄傲!你有山清水秀的容貌,你有勤劳勇敢的市民,我坚信美丽的绵阳科技城明天会更好!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07-11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07-18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09-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家的变化01-19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章09-26
改革四十年开放感悟06-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新变化11-11
改革开放四十年调研报告12-24
会展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公司)01-08
改革开放中国工业经济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