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共9篇)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1

见习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见习基地: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工字[2010]152号)和《湖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湘政办发[2012]15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校毕业生参与就业见习

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应向见习基地填报《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表》,双方搭成见习意向后,签署《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基地应于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报本级见习基地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见习期间的管理

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见习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见习政策宣讲会,并做好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包含会议时间地点、政策宣讲提纲、参会人员签到等),保证每一名见习生在见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政策宣讲会。见习基地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档案,并确定专人负责保管,确保及时更新。见习档案内容包括:

1、见习大学生花名册;

2、《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表》;

3、《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

4、高校毕业证复印件或者就业失业登记证;

5、发放生活补贴证明;

6、身份证复印件;

7、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工伤保险证明;

8、《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鉴定表》(附件3)

9、就业见习政策宣讲会议记录等。

三、见习期满后的管理

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或结束见习后,见习基地要对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考核鉴定,并根据其实际表现和工作能力,出具《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鉴定表》,并及时将人员异动情况上报本级见习基地管理办公室,确保见习人员数据动态更新。

见习基地正式录(聘)用见习期满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应及时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密切协调,要加强组织管理、总结和推广有效做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建立见习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

(二)扩大政策宣传。要运用多种形式,大范围、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就业见习计划的意义和政策,宣传见习工作的好典型和好做法,让高校毕业生和 见习基地了解见习政策并参与见习活动。要大力宣传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的经验做法,树立见习基地的良好形象,以推动更多的用人单位主动承担见习任务,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

(三)强化监督管理。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见习基地的监督管理。对存在见习补贴不落实、见习组织管理混乱等问题的见习基地,及时督促加以改正,并视情况扣减财政补贴。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就业见习补贴的见习基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在媒体进行曝光。各级人社部门要对见习档案进行检查,对于不按规定做好见习档案管理的基地单位提出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见习基地资格。

附件:

1、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表

2、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

3、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鉴定表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2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承载着数百万学生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扩大市场主体总量,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支持、鼓励民间投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创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二、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特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优化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开展“创业指导进高校”、发放宣传材料和办事指南等方式,宣传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和工商登记注册流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解读和创业辅导。结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特点和自身意愿,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互联网+”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简便灵活、易转型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小规模经济实体。指导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运用商标、广告、合同等手段,实施品牌经营和规范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市场主体做好年报和信息公示工作,注重自身信用积累。结合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等,积极参与、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建设。

三、发挥数据资源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充分发挥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掌握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和信用信息数据的优势,通过高校毕业生创业分析、企业活跃度研究、新设企业跟踪监测等,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动态反映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情况和政策需求,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引导创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小微企业名录,查询、知晓中央和地方有关扶持政策及获取政策扶持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不了解创业扶持政策、不熟悉办事流程、资金少、融资难等问题。

四、严厉打击扰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秩序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会同公安、教育部门严厉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积极参与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和打击“黑中介”及各种侵害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人力资源服务相关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加强信用监管,促进诚信经营。

五、发挥个私协会作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指导各级个私协会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各级个私协会要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稳定现有用工岗位,努力挖掘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动员引导一批个体私营企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创业辅导培训活动,举办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供需见面的就业招聘会、洽谈会等,帮助和服务高校毕业生到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创业就业。

六、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团组织的作用,促进和帮助非公经济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通过推进非公党建、团建工作,指导非公经济组织党、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增强非公经济组织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党员学生的吸引力,帮助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已经成立党、团组织的非公企业在开展招工、招聘等活动时,主动亮出自己的“红色招牌”。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3

一、认真落实放宽失业登记条件的有关要求

各地要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修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23号)要求,允许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在常住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对符合失业登记条件的人员,不得以人户分离、户籍不在本地或没有档案等为由不予受理。

各地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城镇常住人员享有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并有针对性地为其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要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各地要按照国务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统筹考虑本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保障其逐步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

二、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明更名发放工作

根据促进就业创业工作需要,将《就业失业登记证》更名为《就业创业证》。各地可新印制一批《就业创业证》先向有需求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凭学生证向就业创业地(直辖市除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创业证》,或委托所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向当地(直辖市除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代为其申领《就业创业证》;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直接向就业创业地(直辖市除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创业证》。《就业创业证》的样式、栏目解释、填写办法、印制技术及发放管理等要求继续按照《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执行(封面和内页第1页(暗码)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字样变更为“就业创业证”)。

各地已发放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继续有效,不再统一更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就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工作,以其加载的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电子记录,逐步替代纸质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明。

三、拓宽就业登记信息采集渠道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做好相关信息的比对核验,不断创新和拓宽就业登记信息采集渠道。要巩固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成果,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一柜式”服务转变,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理”的工作模式。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实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劳动用工备案的,以及劳动者以个体工商户或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相关信息经确认后录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加强就业失业登记信息动态管理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及时掌握辖区内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态,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对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的动态管理。要按照《关于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86号)要求,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信息采集录入质量管理制度,做好省(区、市)内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的比对整理。我部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就业信息监测系统的功能,开展就业失业登记信息跨地区核验工作,逐步实现同一劳动者相关信息的唯一性。要以实名制就业监测数据为基础,做好与就业失业统计报表数据的比对分析工作(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的,在统计上继续按照现行制度执行),及时查找相同指标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支持宏观决策奠定扎实基础。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操作程序便捷高效、登记信息完整准确、数据标准统一规范”的要求,制定完善全省(区、市)范围内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操作办法。要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简化登记程序,取消重复和不必要的表格、单据等填写内容和证明材料,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提供便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我部报告。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4

沪人社规〔2017〕22号

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有关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缓解本市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着力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本市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沪府发〔2015〕3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15〕43号)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本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通知如下:

一、就业创业见习的界定

就业创业见习是指政府为提升青年就业或创业能力,组织青年到政府确定的见习基地的特定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的一项就业或创业准备活动。见习类型分为就业见习和创业见习。见习期限一般为1-6个月。见习期内,见习学员与见习基地不建立劳动关系。

二、就业创业见习对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青年,可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参加就业创业见习:

(一)年龄在16-35岁,具有本市户籍的未就业青年;

(二)参加本市就业创业见习计划的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所属毕业学年学生;

(三)本市应届离校未就业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一)申报条件

1.就业见习基地

符合下列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向生产或经营所在地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成为上海市就业见习基地:

(1)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经营状况良好,管理较为规范,社会责任感强;

(3)符合本市经济发展特点,功能定位或属于区重点发展的行业;

(4)能够提供一定规模就业见习岗位,且岗位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通用性,适应青年的实际需求。

2.创业见习基地

符合下列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向生产或经营所在地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成为上海市创业见习基地:

(1)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经营状况良好,管理较为规范,社会责任感强;

(3)能够提供综合管理、项目策划、企业运营、投融资、创业孵化等岗位。

重点发展符合上述条件且具有一定规模、孵化功能比较健全、成效比较明显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客空间成为创业见习基地。

(二)考察确定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在认真考察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将申报条件符合规定的用人单位确定为就业或创业见习试运作基地,并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试运作的见习基地同等享受本市有关见习基地的政策规定。对于各方面条件较好、持续提供较多见习岗位,且见习运作较规范的试运作见习基地,经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评估达标,并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为正式见习基地。

(三)跟踪管理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日常跟踪管理,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对于正在参加就业创业见习活动的青年,应主动跟踪其工作学习情况,了解见习成效。对于就业见习后被就业见习基地留用的学员,应督促就业见习基地按规定办理相关用工手续、缴纳社会保险。对于就业见习后未就业的学员,应加强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对于创业见习后的见习学员,应鼓励创业见习基地加强跟踪帮扶,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和服务。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承担见习基地的跟踪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四)考核评估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每年对见习基地见习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见习基地的评估工作。经考核评估,见习规模大、见习质量好、见习管理规范的见习单位可评为“上海市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或“上海市创业见习示范基地”并予以挂牌。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结合实际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对于评估结果不达标或日常跟踪管理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见习基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督促其限期整改,并及时上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限期整改不力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有权作出暂缓拨款、中止拨款、追回已拨付经费或取消见习基地的决定,对情节严重的,还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就业创业见习的相关补贴

(一)见习学员生活费补贴主要用于补贴见习学员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每名学员每月补贴标准为当年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80%,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配套补贴。生活费补贴通过银行发放到见习学员本人账户,见习学员应凭本人身份证到指定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见习带教费补贴主要用于补贴见习带教老师的指导费用以及见习基地因见习带教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每带教一名学员每月补贴标准为当年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30%,补贴发放至提供带教服务的用人单位银行账户。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配套补贴。

对于直接提供见习岗位、当年见习留用率超过50%的就业见习基地,按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人数给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带教费补贴,补贴发放至就业见习基地的社会保险缴费账户。经创业见习基地跟踪帮扶,见习学员在见习后六个月内实现创业的,按照实际成功创业人数给予创业见习基地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带教费补贴,补贴发放至创业见习基地的银行账户。

(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商业保险公司,为见习学员统一办理综合保险。保险费标准根据本市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

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年学生参加见习的生活费补贴、见习带教费补贴(包括一次性带教费补贴)以及保险费补贴从本市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中列支。其他人员参加见习的补贴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五、其他

(一)毕业学年学生参加见习计划意愿较强的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可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教育管理部门提出参加见习计划的申请。参加见习计划的学校应将毕业学年学生的见习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并将见习作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相关学校应为学生参加见习活动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做好跟踪服务和指导。对于参加见习期满、符合规定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学分。

(二)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未就业青年就业创业意向的摸底调查,并组织做好见习政策的宣传告知工作。

(三)失业青年参加全日制见习活动,见习期间不列入失业统计范围。

(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全市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指导协调、组织督查和评估工作。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切实加强一线工作人员配备,做好相关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本通知自2017年5月4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5月3日。《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青年职业见习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劳保就发〔2007〕10号)、《关于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者能力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人社就〔2009〕14号)、《关于开展上海高校毕业学年学生参加“上海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0〕88号)、《关于调整本市有关就业扶持政策补贴标准的通知》(沪人社就发〔2012〕36号)同时废止。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5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物价局鄂价费[2006]183号 2006-8-29 2006-8-29 有效

【颁布机构】 【发 文 号】 【颁布时间】 【实施时间】 【效力属性】

【正文】

【打印预览】

湖北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各市、州、省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006]2号)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我省高等学校教育收费政策,切实加强高校收费管理,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坚决治理乱收费,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高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高校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

高校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三类。(一)学费

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可以向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的各类学生收取学费。其学费收费标准分别为:

1、普通高等学校

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4000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八所部属学校和按一类学校招生的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4500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由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发展、专业设置、学生报考志愿、社会对人才需求及培养成本等情况确定,其学费标准可在本校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30%;上浮专业数量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的30%。

普通高校师范和体育专业学费按本校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执行,不再上浮。农林、航海、民族专业学费按本科一般专业学费标准的75%收取,不再上浮。

专科生按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的75%收取,不再上浮。

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及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本科生每生每学年学费为9000元,专科生按本科生学费标准的75%收取。在此基础上,允许学校根据专业及人才需求情况上下浮动15%。

湖北教育学院(含2006学年招收的艺术类普通本科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05学年及以前已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仍按规定的学费标准执行。

2、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

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0元。

本科重点专业由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发展、专业设置、学生报考志愿、社会对人才需求及培养成本等情况确定,其学费标准可在本校一般本科专业学费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30%;上浮专业数量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的30%。

专科生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7500元,不另上浮。

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中表演、导演、摄影、美术、音乐五类艺术专业学费标准为本科生每生每学年20000元,专科生每生每学年15000元;其他艺术专业学费标准为本科生每生每学年15000元,专科生每生每学年10000元。艺术类专业学费标准不另上浮,下浮不限。

3、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高职生每生每学年学费为5500元,其他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高职生每生每学年学费为5000元,独立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高职生每生每学年学费为4000元。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专业学费标准可按本校一般专业学费标准上浮30%。

4、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或成人高校

全日制脱产生学费标准按本校或省属一般院校同类专业收费标准执行;半脱产生学费标准按本校或省属一般院校同类专业收费标准的70%执行;夜大生学费标准按本校或省属一般院校同类专业收费标准的65%执行;函授生学费标准按本校或省属一般院校同类专业收费标准的50%执行。

参加高等学历教育文凭考试、自考助学班、应用型自考大专班学习学生的学费,参照以上规定执行。

5、广播电视大学

省电大招收的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普通本科计划学生的学费标准,一般本科专业每生每学年4000元,不再上浮;专科生按一般本科生学费标准的75%收取,不再上浮。

艺术类本科生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9000元,专科生按本科生标准的75%收取,在此基础上允许学校根据专业及人才需要情况上下浮动15%。

对中央电大与省电大举办的远程开放教育招收的学生,考虑其培养方式和办学成本等因素,实行按学分制收费,学分制学费标准为:本科100元/学分(总学分71);专科理工类55元/学分(总学分114);专科文经类80元/学分(总学分76)。

6、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的本科预科生按本校同类专业专科生标准收取学费,升入本科阶段后按照当年本校同类专业本科生学费标准执行。

7、专科生升入本科后,其学费按照当年本校同类专业本科生的标准收取。

8、辅修、选修、第二学士学位、双专业及双学位课程,实行按学分向学生收取学费的方式,其学费标准计算办法为:入校当年该专业年学费标准×学制规定的学年数÷该专业所规定的总学分数=每学分学费标准。

其中,旁听生学费按上述标准的70%收取。

9、由国家批准招生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其学费实行按学分核定的方式,最高限额标准为:本科及第二学士学位每生每学分最高不超过400元(总学分不高于80学分),工程硕士学位每生每学分最高不超过1000元(总学分不高于40学分)。

10、2005学年及以前军事院校已招收的地方生仍按原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11、普通高校招收的各类国家没有安排财政拨款的普通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暂按国家和省对本校招收计划内研究生当年的财政拨款标准,并适当考虑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平均培养成本的原则,报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核定具体标准。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含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公共卫生硕士(MPH)、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军事硕士、兽医专业学位、医学专业学位、建筑学专业学位等)以及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学费,暂由各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培养成本等情况确定,报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费按本校同类专业年学费标准的50%收取。完成研究生进修课程后,符合硕士、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的人员进入硕士、博士学位阶段学习的学费暂由高校按办学成本确定具体收费标准,报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12、高校招收的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形式学习的学生,学校只能收取本科阶段的学费,其学费按学生入校当年本专业本科阶段学费标准收取。本科阶段学习年限按省及省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13、在省内以联合办学形式举办的高等教育,其学费标准不得高于主考院校同类专业学费标准。

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在外省举办的各类形式的办学活动,其学费按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14、省及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有关规定批准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外(含港、澳、台)高等学校签订办学合同协议合作举办的本科、专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教育,在国内学习的学费,由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按办学成本核定,但研究生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32000元,本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5000元,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7000元。

15、自费来华留学生学费,按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教外来[1998]7号文件执行,具体收费标准见附件一。收费标准中有幅度的,由高校根据具体办学成本在规定幅度内确定具体收费标准,报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16、海外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学生来内地(祖国大陆)高校接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与大陆学生执行相同的收费政策。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经省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收费和非学历教育的收费,可按正常办学成本兼顾社会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

18、学生缴纳学费后,如因故退学、休学、转学或提前结束学业,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按每学年10个月计退剩余的学费。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或触犯刑律而被劝其退学或被开除学籍的,其学费不予退回。

19、高校学费按“新生新政策,老生老办法”的原则执行,按学年收取,不得跨学年预收。

(二)住宿费

高校为在本校接受各类教育的学生提供住宿的,可向学生收取住宿费。

高校本、专科学生住宿按房间生均使用面积(不含公共面积)分档收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住宿费收费标准为:单人间每生每年2000元,双人间每生每年1500元,住三人间以上的按本、专科生住宿费标准执行。具体住宿条件及相对应的收费标准见附件二。

高校住宿费中含每生每月用水3吨,用电8度,超额部分可按国家规定的居民生活用水、用电价格向学生收取费用。

住宿费应按学年收取,不得跨学年预收。如学生因故退学、休学、转学或提前结束学业,高校应根据其实际住宿时间,按每学年10个月计退剩余的住宿费。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或触犯刑律而被劝其退学或被开除学籍的,其住宿费不予退回。

来华留学生住宿费标准按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教外来[1998]7号文件规定执行,具体收费标准见附件一。收费标准中有幅度的,由高校在规定幅度内确定具体收费标准,报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海外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学生来内地(祖国大陆)高校的学生,按大陆学生相同的住宿费收费标准执行。

(三)考试费

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代教育行政部门或自行组织的考试,可收取相应的考试费。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如下:

1、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的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为:公共科目每生每科25元,专业综合科目每生每科50元,参加由主考学校举办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及笔试)收费标准为每生100元。

2、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含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全国入学联考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科80元。

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外语水平、学科综合)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科100元。

4、普通高校专科起点本科入学考试费(“专升本”报名考试费)。“专升本”考试采取全省统考和培养院校专业课程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统考科目为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考综合英语),由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并收取费用,收费标准为每生30元;专业课程考试(二门)由本科培养院校负责组织并收取费用,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科50元。

5、参加报考音乐、美术、体育专业(含艺术及体育特长生考试、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报名考试费为: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统考或联考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科25元,费用由省教育考试院收取;由主考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科60元,其费用由主考学校收取。

6、成人学士学位外国语水平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次50元。

7、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是指在自学考试学生专业计划课程全部考试合格后,由主考学校对毕业生进行的实践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答辩,其收费对象是未向学校交纳学费的学生。其中,实践课程考核费收费标准为每生100元。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答辩费收费标准为每生400元。

8、计算机等级报名考试费(第一级、二级、三级)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级80元(含等级证书费)。计算机等级报名考试费(四级)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级135元(含等级证书费)。

9、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为每人每次30元。

10、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报名考试费一级B、一级、二级的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级60元(含口语考试费20元),三级、四级、五级的收费标准为每生每级90元(含口语考试费30元)。

11、普通话水平测试收费标准为每人每次50元;对在校学生按每人每次25元收取费用。

12、来华留学生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为每生400元?800元,具体收费标准由学校制定,报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备案。

二、规范高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

(一)服务性收费

高校在正常教学之外,为在校学生以及校外人员、单位提供自愿选择的非教学服务可收取相应的服务性费用。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不得与学费合并统一收取,严禁强制服务或只收费不服务。

1、学生公寓内床上用品、日用生活品、学习用品和军训服装等由学生自主采购,学校不得强行统一配备,强制收取费用。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后勤部门组织定购,以实际支付的费用与学生结算,不得营利。

2、学校在满足正常教学以外为学生提供的网络通讯、课外计算机上机、体育及其他活动场馆(如:游泳馆、网球场、健美馆、娱乐设施)出租、出借,打字、复印,以及学生在课程之外自愿参加的体育、艺术等培训班的收费,由学校按照不营利并补偿成本的原则确定具体标准。

3、高校以学校或院(系、所、中心等)名义,按照自愿原则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或单位提供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部门规章规定强制进行的培训业务以外的各类培训服务,可向其收取培训费及相关服务费。培训及相关服务费具体标准由高校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的原则自行制定,报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备案。

高校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或接受委托承办的培训班,向接受培训的人员收取的培训费,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代收费

为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在学生自愿前提下,高校可以替提供服务的单位代收代付相关费用。高校不得强行统一收取代收费,也不得在学生缴纳学费时合并收取,并应及时据实结算、多退少补,不得在代收费中加收任何费用。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如下:

1、申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每证20元,补发、损坏换领每证40元,由需要申领、补发、换发身份证的学生缴纳。

2、户口迁移证工本费每证5元,由需要迁移户口的学生缴纳。

3、健康检查收费。学校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应纳入学生档案。学生在入学时由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的健康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含皮肤)、妇科(含宫颈刮片)、五官等科常规检查]按当地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收取体检费用。

4、预防免疫接种收费。按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434号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价格[2005]620号、省物价局鄂价农工[2005]101号文件规定,学校和接种单位对学生接种计划免疫(即第一类疫苗,包括①皮内注射用卡介苗,②麻疹减毒活疫苗,③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④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药品由政府免费提供,学校和接种单位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包括药品、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费用等)。

5、学校和接种单位对学生进行的非计划免疫(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由学生按自愿的原则进行,学校不得强制,费用由学生负担。其中:免疫药品费由学校按实际进价据实向学生计收,注射费用(含一次性注射器等)按每人次2.5元的标准执行。

6、学生使用的教材由学生自主采购,学校不得强行统一配备。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定购,以实际支付的费用与学生结算,不得营利。

7、保险费按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保险公司收取,高校不得参与或组织收取保险费。

三、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推行收费阳光工程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6

(残联发[200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局)、财政厅(局)、残疾人联合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教育局、财务局、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普通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含高等特教学院全日制本专科残疾人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蔓延,就业形势仍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确保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享受相关政策

(一)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纳入现行政策扶持范围。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切实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纳入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扶持范围,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整体推进,确保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惠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

(二)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施重点扶助。各地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要充分考虑残疾人毕业生特殊困难,切实体现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给予适当倾斜照顾。在开拓就业渠道、落实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过程中,应本着优先、优惠、优质的原则,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优先扶持,实施重点援助。

二、积极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

(三)鼓励用人单位安排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发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特殊保护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用人单位安排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在享受国家统一规定政策基础上,按规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给予奖励。2009年至2011年,执行按比例就业的用人单位每安排一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从2009年起,县级以上残联及直属单位新录用、聘用工作人员中,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不得少于20%。

(四)鼓励和引导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发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各地要继续开发乡镇(街道)残疾人专干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优先招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对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五)鼓励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有创业意愿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可按规定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其集体从业、个体经营;针对盲人、聋人就业最难、最不稳定等现实状况,对这两类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可适当提高扶持标准。

(六)强化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各高校要针对残疾人身体、心理状况,强化对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就业预期,优先安排其参加实习实践,重点组织培训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重点帮助对象,为其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把招聘会、供求洽谈会、用工需求、扶持政策等信息送进校园、送进残疾人家庭,切实让每一位求职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免费享受公共就业服务;要加强与高校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协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抓紧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立残疾人大学生数据库,发挥网络功能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动员组织一些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

(七)加强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残疾人毕业生给予求职补贴。对离校回到原籍未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按规定提供相应就业服务,对其中符合规定人员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对未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生源地有关部门和残联应鼓励其参加当地的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从就业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返回原籍求职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所在市、县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将其列为重点援助服务对象,通过建立帮扶责任制,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开发公益岗位安置、支持自主创业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加强部门、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残联之间,各高校、公共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之间,要建立联系沟通渠道,加强政策协调,细化具体措施,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抓好落实。各部门和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工作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扶助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贯彻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加强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求职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通过就业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渠道,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把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尽快摸清底数、重点研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强化就业服务,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

(九)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加强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以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用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引导全社会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做法,使不同地区相互学习借鉴,扩大社会影响。要通过宣传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创业典型,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和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7

京教学[2011]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1]16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区县、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相关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重点就业促进项目顺利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时期,本市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及本市提出的各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要更加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及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更加注重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注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北京生源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不低于95%;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有就业意愿的北京生源困难家庭毕业生当年全部实现就业。

二、结合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积极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要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着力发展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结合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拓展相关产业的就业规模,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硬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及时发布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

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岗位对接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

(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小企业招用北京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在职职工人数规定比例,符合本市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可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市和区县两级财政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三、深入实施各类就业促进项目,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进一步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围绕首都农村改革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以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管理服务、加强培养锻炼为重点,努力将大学生村官工作引向深入。认真做好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的流动发展工作,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动态平衡和稳定。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跟踪培养,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等工作,不断拓宽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领域。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团队工作模式和不同批次村官的工作接力模式,发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优势,持续推动首都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服务领域就业。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选聘高校毕业生进入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鼓励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充实基层卫生服务队伍;拓宽农科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一线工作;选聘优秀毕业生参与国家及本市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积极鼓励引导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三)加强各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的政策整合和衔接。落实各项政策保障,确保就业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研究建立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工作。街道、乡镇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参加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四、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对于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凡开办个体工商户或创办企业,符合本市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经营项目属于微利,符合本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的,可享受贷款贴息。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按照本市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积极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对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要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基地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各区县要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本地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贷款担保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树立一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有条件的区县要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资金,探索财政资金、风险投资等与大学生创业赛事的对接模式,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加大创业资金投入。要迸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鼓励青年社团组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相关服务,提供见习和就业机会,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

五、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习。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坚持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与用人单位需要相结合、所学专业与岗位技能需要相结合、职业能力提升与实现就业相结合,根据本市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情况,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基地,为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根据本市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见习基地单位应加强见习场所的安全管理,并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基地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就业见习管理办法,明确见习对象范围、见习基地条件、见习补贴标准、见习考核评估等事项,进一步规范见习活动。

各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并积极探索建立相关制度。

(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积极组织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六、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各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特点,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措施,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各区县、各部门、各高校要加强协作,通过就业指导进校园、就业服务进校园、创业扶持进校园等形式,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提供政策宣传、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规模,畅通信息渠道。大力推动互联网就业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强信息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求职就业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求职、用人单位积极招聘和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鼓励各类人才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并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做好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为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登记办法,建立就业登记与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费缴纳联动机制。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全面落实为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活动。

(三)强化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各区县要将本地区生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纯农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登记失业一年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列为本地区就业援助整体工作的重点,建立台账,逐一登记,全程跟踪,及时提供援助,给予“一站式”、“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优先为其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服务,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要确保所有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都有就业岗位。

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一)消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简化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和人事档案接转程序。已在京就业北京生源毕业生调整工作的,可以不再办理调整改派手续,工作变动时,按照人员调动程序办理档案接转手续。北京生源毕业生就业后,除进入事

业单位就业的情况以外,不再统一要求填写《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不再统一要求办理转正定级手续。简化人事档案审核手续,往届北京生源毕业生人事档案中就业或调整单位手续缺失的,不需补办手续,按照个人档案中记载的有关招录招用手续及社会保险缴纳记录认定参加工作时间。高校毕业生从企业、社会团体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

(二)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申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对于登记为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人事关系发生变动时,与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一视同仁。加大对各类企业在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有关规定,保障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要切实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有关规定,防止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利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及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树立和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就业时不等不靠,尽快实现就业。引导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登记,寻求就业指导和帮助。积极宣传用人单位在接收高校毕业生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观,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区县、各部门、各高校要继续深入落实“一把手”工程,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动会同有关部门,把毕业生就业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教育部门要指导各高校积极开展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民政、工商、税务、社会办、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组织好各类就业项目,做好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8

咨询电话:88316700/01/02—15联系人:蔺荣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按照《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7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暂行办法》(陕人社发[2009]133号)、《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09]188号)的要求,为建立健全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规范西安市就业见习管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以下简称就业见习基地/单位),是指西安市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批准设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

第二条、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时也为我市用人单位扩大选才范围,建立较为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加强人才储备,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条、就业见习管理应坚持学校、毕业生、见习基地/ 单位“互惠互利、各方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管理,见习基地/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愿协作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四条、见习基地/单位接受见习对象:陕西籍应届和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大专以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第二章 见习基地/单位的设立与管理

第五条、凡参加我市就业见习计划、接收毕业生见习的单位都必须在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备案。

第六条、申请见习基地/单位的资格:

1、申请见习基地/单位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并有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应当能够保证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数量至少在30个以上,并且留用人员人数要在10%以上。

2、见习基地/单位要具有一定的见习场所(岗位),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章制度,具备较完备的培训教育体系,有相对稳定的见习指导及辅助人员,能够按实际需求进行岗位培训。

3、见习基地依托单位应具备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能够对参加见习的毕业生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

4、见习基地必须建立配套的见习管理制度,认真解决见习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见习生进行考核,见习结束后出具见习证明及鉴定。

第七条、见习基地/单位申报材料:

1、单位书面申请(介绍单位基本情况);

2、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申报表》(见附件1);

第八条、见习基地/单位的审批:

1、单位向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交书面申请、经营资质、申报表;

2、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单位进行审查和实地考察,了解申办单位师资队伍及专业人员情况;

3、申请单位与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签订成立见习基地/单位合作协议书(见附件2),制定毕业生见习管理方案;

4、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方案进行批复,见习基地/单位开始运行。

单位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数量为100个以上的可设立为见习基地。

第九条、见习基地/单位应制定见习方案,确定指导老师,组织开展和就业培训活动,落实各项见习措施。

第三章 见习人员的接收与管理

第十条、见习基地/单位应主动向社会进行宣传,接受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报名。也可将见习需求岗位信息通过人才服务中心进行发布,或参加由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招收见习毕业生。

第十一条、毕业生参加见习采取个人自愿申报方式进行,具体报名程序如下:

1、毕业生可到市或区县人才服务中心领取《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登记表》(见附件4)(一式三份,也可登录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服务网下载),填表后到学校或档案所在单位签署意见;

2、对于已落实见习单位的毕业生,应持本人《登记表》、身份证、毕业证(应届毕业生持学生证和学校介绍信)到单位报名;对于暂未落实见习单位的学生可将《登记表》交与市或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并进行登记,人才服务中心根据个人意愿和专业情况进行推荐就业见习单位;

3、毕业生与就业见习单位签订《见习协议书》(见附件3),见习时间由学校、毕业生和见习基地/单位协商确定,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见习生岗位在见习期内原则上不作变动。凡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见习人员,单位应及时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

第十二条、见习人员日常管理与考核

见习人员见习期间由见习基地/单位负责日常管理与考核,考核重点为制度执行、岗位职责履行、专业技能提升、总结分析能力、见习成效等情况。

见习人员如出现下列情况,见习基地/单位可提前终止与该见习生的见习协议,并及时上报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

1、无故旷工连续一周或累计旷工十五天以上;

2、不遵守见习纪律、影响较坏,经两次书面教育无效;

3、因故意或过失给见习基地造成损害。

见习结束后,见习单位应出具见习考核意见(见附件8),接收或推荐其就业。见习后未就业的毕业生享受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就业指导、培训、免费推荐等服务。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三条、见习人员见习期间享受见习专项经费补贴,根据当年就业见习列支计划,列入计划的见习人员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补贴和20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基地/ 单位享受每人每月培训费用100元。

第十四条、西安市就业见习专项经费的发放与管理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西安市当年见

习计划统一管理支付。

第十五条、见习生活补贴的发放与管理:

1、首次申领见习生活补贴所需材料:

(1)、毕业生本人身份证;

(2)、毕业证(应届毕业生持学生证);

(3)、报到证或就业介绍信复印件;

(4)、《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登记表》;

(5)、《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见习人员申报表》(见附件5)。

2、见习基地/ 单位次月5日前向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交上月《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见习人员考核表》(见附件7),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见习单位见习考核情况发放见习生活补贴。

第十六条、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购买:

1、见习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首次购买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见习单位申报的《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见习人员人身意外保险申请表》(见附件6)及见习协议起始日进行购买;

2、见习基地/单位每月20日前上报在岗见习人员明细,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在30日前为见习人员购买下月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五章 见习工作检查与评估

第十七条、见习基地/ 单位应当认真履行见习管理的义务,自觉接受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监督与检查。

第十八条、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每年对见习基地/单位的见习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评估不达标的见习基地/单位,及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连续两次评估不达标者将取消见习基地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的通知 篇9

昨日,记者从兰州市人社局获悉,《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日前出台并实施。今后,三年择业期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市的高校毕业生),均可在兰州市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开发园区申请参加见习,每个见习生每月1000元见习补贴。

对象:三年择业期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办法》中规定,见习基地认定范围包括兰州市辖区内具有一定规模及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开发园区。用人单位申报见习基地时,直接向辖区内县区就业局申报;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向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申报。见习基地每年认定两次,时间分别为当年的6月和12月。

接收就业见习生主要采取见习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级就业服务局组织见习对接会或推荐符合见习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基地参加见习。申请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须为三年择业期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市的高校毕业生),每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期内只能参加一次见习。

时限:毕业生签订见习协议之日起6个月

《办法》明确,高校毕业生见习时间为本人与见习基地签订见习协议之日起计算,时间为6个月。见习期内原则上不得变更见习岗位。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见习基地和见习人员双方协商后以书面形式确定。见习基地负责发放市财政提供的每个见习生每月1000元见习补贴,有条件的见习基地在住宿、用餐等方面为见习生提供便利。见习基地应根据实际情况,为见习人员提供一定的基本生活补贴,同时要为见习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基地在需要正式录(聘)用人员时,可优先从留用的见习人员中录(聘)用。凡被见习基地正式录(聘)用的见习人员,单位应及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参加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或有其他就业意向的,与见习基地协商一致后,可办理离职手续,就业见习单位应及时反馈至人社部门,并停发政府补贴。

政策:见习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办法》强调,见习补贴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申领和拨付,确保补贴经费专款专用、安全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虚报、谎报见习人员数量及见习周期,骗取、套取见习补贴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见习基地资格,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见习基地在当年与择业期内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皆视同为当年见习人员(本人与单位约定并在劳动合同书中注明见习期),见习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以下为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以下简称就业见习毕业生)的管理,根据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兰政办发〔2015〕43号)精神和省、市有关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政策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就业见习毕业生的管理采取各级就业服务局和见习基地双重管理,以见习基地为主的管理办法。

第三条 就业见习基地设立条件:兰州市辖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能够接纳一定规模见习生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开发园区可以申请设立就业见习基地。申请就业见习基地平均每年提供见习岗位应不少于5个。

第四条 就业见习补贴申请条件及标准。

(一)就业见习毕业生是指在择业期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择业期内未就业毕业生是指毕业之日起三年内暂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时间从毕业证上注明的发证时间算起,取消就业见习生源地限制。

(二)就业见习毕业生就业见习期为6个月,见习期间由就业见习基地给见习生预支见习补贴并办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手续,见习期内地方财政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0元,其余部分由见习基地每月根据见习毕业生具体工作岗位发放,要求见习基地补贴与地方财政补贴总额不低于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如最低工资标准变动,见习基地补贴相应调整。

(三)就业见习基地提出财政补贴申请需提供下列材料:

1、《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申请书》(写明补贴的人数、补贴总额、联系人、联系电话、以及补贴专用账户、账号等基本情况);

2、《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名册》;

3、《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发放登记表》(见习生本人签字按手印);

4、见习生见习期间单位工资发放明细(见习单位加盖公章);

5、申请就业见习补贴信用承诺书。

第二章 职责及分工

第五条 各级就业服务局(以下简称就业局) 具体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推动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就业见习基地负责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具体管理和实施工作。

(一)建立规范的见习管理制度,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建立清晰明确的见习台账记录,按要求上报见习相关数据和工作资料。

(二)按照规定向见习毕业生及时、足额发放企业基本生活费及岗位补助,无拖欠和克扣等问题。同时为见习毕业生办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手续。

(三)见习基地与见习毕业生签订《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

(四)见习期间若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责任在单位的投诉,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相关事故和投诉。

(五)负责对毕业生见习情况及考勤等进行考核,根据要求出具见习毕业生考核鉴定,配合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做好考核工作。

(六)积极推荐并吸纳见习期间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长期就业(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毕业生留用率不得低于当年使用见习毕业生人数的20%)。

第七条 见习基地如实向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及县区就业局上报见习毕业生在岗情况,如有离职或人员岗位调整,在每月5日前上报备案(如遇法定假期或非工作日,上报时间顺延)。如有瞒报或不报的,一经发现,取消就业见习基地资格。

第三章 见习人员管理

第八条 就业见习毕业生见习期间应遵守见习基地的规章制度,自觉服从见习基地的日常管理,在见习期间请假管理按照见习企业的请假制度或《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见习期间申请离职或被企业辞退的,政府补贴数额以当月具体在岗时间为准,在岗时间为15日之前的发放一半,15日之后的全额发放。

第九条 就业见习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不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无故旷工、年度考核不合格以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情况的,见习基地可根据本企业管理制度或《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予以辞退,并上报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停发政府补贴。

第十条 就业见习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不遵守见习基地的规章制度而给见习基地造成损害,由此引发的民事责任由就业见习毕业生本人承担。未经见习基地批准擅自行动发生意外的由就业见习毕业生本人承担责任和后果。

第十一条 见习双方要遵守协议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见习基地应维护就业见习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见习期间产生的问题,不得随意解除见习协议。就业见习毕业生原则上必须固定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提前终止见习,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终止的,必须征得见习基地同意并报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备案。各县区就业局要做好就业见习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协调处理见习期间产生的问题。

第十二条 就业见习毕业生见习期满后自主择业的,各县区就业局、各见习基地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就业,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章 考核方式及内容

第十三条 就业见习基地及就业见习毕业生见习期间的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不定期抽查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平时考核:由见习基地根据自身管理规定组织自查。以见习毕业生平时考勤记录、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对见习毕业生进行考核。

(二)不定期抽查:由各级就业局组织工作人员对就业见习基地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根据见习基地管理制度、见习台账记录、及时足额发放见习基地基本生活费及岗位补助、为见习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见习毕业生的日常管理等情况进行考核。

(三)年度考核:由各级就业局对见习基地每年进行一次考核,经考核对不能履行见习基地职责的,取消其就业见习基地资格。

各级就业局会同见习基地根据见习毕业生平时考勤记录、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四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第五章 见习人员流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见习毕业生可在纳入管理的见习基地中有序流动。

(一)对不符合见习基地岗位性质及用人需求的就业见习毕业生,在本人、见习基地与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三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推荐或调整到其他有一定规模并经过审批、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并可继续享受政府补贴。

(二)因见习基地试用不当、经营不善或倒闭等情况造成毕业生无法继续就业见习的,经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研究同意后,见习毕业生可以另选其他有一定规模并经过审批、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可继续享受政府补贴。

(三)就业见习毕业生见习期间参加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或有其他就业意向的,与见习基地协商一致后,可办理离职手续,政府补贴停发。

(四)因不服从见习基地管理或个人原因多次流动,对见习基地造成影响的,取消见习毕业生享受政府补贴资格。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细则由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细则中规定的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如有调整,按照新的标准执行。

上一篇:高压电力试验下一篇:关于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