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节好课(精选8篇)
叶澜提出的活力课堂的理念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有意义(充实)
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基本要求(2):有效率(扎实)
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生成性(丰实)
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局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平实)
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局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真实)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正如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回顾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总会发觉,某一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效果也许会更好。留有遗憾我们才能力图弥补缺憾,才能不断进步。反之,那些完美无缺的课堂大都是根据“剧本” 学生经过反复操练,由教师导演出来“假课”,师生没有真情投入,怎么谈得上活力课堂?
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要求,丹阳市“活力课堂”评价标准就是在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的活力课堂的理念,吸收、整合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实施“活力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起步阶段,制定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具有前瞻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标准》也将在调整、充实中日臻完善。
活力课堂的主要元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师生分别评价
叶澜指出“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课堂教学时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她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她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他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她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是师生共同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场。因此,对课堂质量的评价也应从师生两方面去评价。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那么怎样的目标设定才算适度,有以下两个标准:
1、适合幼儿年龄特征
这个要求我想不是什么新名词,哪个老师都知道,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发育规律,每一年龄段的幼儿兴趣也不同,并且不同年龄的幼儿获取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有的老师从大班到小班,只有找到了“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目标定位,也就找到了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2、找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我们就要找到孩子能跳起来摘到那个果子的位置。这个区域位置如何确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孩子的现状、孩子目前所处环境的现状、当前孩子关注的热点、当前或将要开展的大型活动……综合各方因素,再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出发,这样的目标定位必定会大有成效。
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过程的设计应当紧凑、各环节应当层次分明,合理有序,衔接紧凑,有递进性,过渡自然。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及幼儿的现状,选择或探究恰当的活动方法,恰当、自如地使用相关教具,恰当地利用现代化活动手段辅助活动,使幼儿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深刻领悟活动内容的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双主”作用的发挥,特别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激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支持幼儿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或解答,或讨论,或质疑,或交流。通过这种充满信任、情景交融、民主、开放的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紧张(适度的)和愉悦中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师应当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不仅当好知识的传授者,更应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知识的诱导者、鉴赏者。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幼儿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诱导幼儿思维的参与和开发上。
四、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养不仅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更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教师长期担任某个班的教学,那么,这个班学生所表现的学科素养、兴趣甚至意志、情操都与这位老师有一定的关系。
1.较高的人文素养。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就自然地而非虚假地表现出真诚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孩子也就会在民主的环境里团结率真,敞开心灵,放飞想象,积极发言或认真倾听老师同学发言。那么,课堂就会有活力。“教育得好不好的问题,有时就是教师的人格问题。”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2.扎实的教学素养。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活力课堂理论的把握,对教育手段和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教师所具备的组织活动的能力,能否恰当而又果断地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学生和课堂的质量。也包括教师语言艺术的吸引力。活动中,教师生动的口头叙述,丰富的面部表情,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姿势,是创设良好活动情境的重要条件。
五、教学效果
活力课堂是追求效益的课堂。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1.上课的实效表现为师生的互动中,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最终解决认知冲突使知识内化、活化,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发展了能力,把握了规律,还形成了学习策略;教师感受变化、过渡,与旧有的东西发生碰撞,进行反思。这样,师生都有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2.采取不同方法的评价,不同方法的评价能保证孩子愉快地投入学习,“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发挥评价激励性、诊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也是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3.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提高,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事实上,上课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这是比掌握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所以叶澜教授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那怎么样把一节课上好,上活,还要注意以下的“五少”和“五多”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侧和在一起,重点多,容量大,比如:《好玩的树叶》名称、感知不同、树叶找朋友、树叶的作用、树叶粘贴画。这其中,有的环节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有必要的对其会是幼儿产生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延长,幼儿早就注意力不集中了,有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受到好的教学效果。
放射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要围绕一个重点去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
二、少一点“怎么教”,多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教案,只顾感环节,而忽略课堂中孩子学习时的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会恼火这个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比如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老师只在上面演示,后面有的孩子看不到,就会站起来,挤到前面来看。老师如果更多的考虑孩子的学,就会想到:材料提供的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很多幼儿看不见,就会
在边上挤来挤去,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外出听的课,有多少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很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有的课课件、录像游戏各种手段都运用上去了,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当,林云的课,夏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那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就是我们平时要多去思考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那幼儿的发展会更好,当然,像科学活动还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外出听的许多课,还有网上的一些教材、教案只是一些载体,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些指向、一些理念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全盘照搬,就像是给你一块布做件衣服,不管大小就穿在身上,肯定是不合适的,二有人会将它进行合力的裁剪,量身定衣,那效果肯定不同,只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所有的手段都 用上了 ,所有的知识点都涉及了。知识不留死角,教学不留缺陷,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好课吗?
但是且慢, 在一片叫好声中, 还是有一个角色显得很尴尬。他们是学生,但他们只扮演了观众的角色。一节课下来,他们没有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而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揣摩教师的思路, 组织出教师恰好需要的答案,作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
当然,这种皆大欢喜的“十全好课”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学生只能追随他,不能超越他,甚至质疑他。由于教师表现太好,其学识、风度、激情、自信早已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除了叫好点赞,似乎无他路可走。这也就是这类课多年来雄霸讲台的主要原因。
但是,掀开这华美的帷幕,走入教育教学深处,就会发现, 这样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上课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好比教师把一把又一把的豆子撒在教室里, 学生就像那圈养的鸡,只是将离自己比较近的豆子啄食一空。教师撒完了,学生也“啄”完了,一节课也就成功地结束了。但学生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不是一只只仅需喂饱的“鸡”。可不可以让这些豆子在学生心里播种,以生成更多的豆子,让他们学会耕耘收获,而不是被动地“坐享其成”?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勤奋”是颇受褒奖的,它几乎就是师德和师能的基础。但是,“勤奋”的教师往往培养出“懒惰”的学生。当然,这个“懒惰”不是指他们做得少, 而是指他们不再需要思考, 因为教师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
这种兼“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教师, 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 已经习惯了自己演学生看。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心底踏实, 让他们觉得收放自如, 让他们在惯性运作中充分体味到职业安全感。在这种教学模式里, 他们永远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永远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观众。所以,改变是必须的, 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
但改变又谈何容易。对教师而言,打破惯有的教学格局,实际上是把原本由自己一人掌控的教学“开关”部分乃至大部分交给了学生。课堂节奏的控制再也不会像传统教学那般得心应手。学生要把教师给的那几颗豆子种入土地, 那教师就面临着教会他们全部耕作收获的问题。教师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更为丰厚的学养,更加灵活的处置方法。若不老老实实投入学习认真思考,是无法适应新的讲台规则的。教师得把“编、导、演”中 “演”的权力让出去 ,允许这些“演员”有“即兴演出”,并要随实际需要随时改变预设的编导计划。这样,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就会得到切实扭转,思维开始被激活,开始萌生出创造因子。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
【分类号】G633.91
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这肯定是一节成功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一节好课一定是具有以下特点。
一、课堂教学有“神秘感、趣味感、成功感”
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当我们什么都替学生想好了,都做了,他就没有了动力。上课时我们要不时的改变形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是你课堂的主人,他们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知识,我们得搞明白。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不是以我们喜欢或习惯的方式去讲课,而是以他们所喜欢、接受的方式去组织课堂。学生因为参与了,很少有机会走神,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一个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人,一定能给课堂带来生命力,带来激情,带来快乐!学生就会很愿意学习。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先是态度的影响,再是知识的影响。英语学习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英语老师必须是积极幽默有趣的,我们用英语教师的幽默风趣去改变英语学习的枯燥乏味的。让孩子体会学英语的乐趣。一个乐观和悲观的老师对课堂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做教师一定要接受有的学生的智商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法,自己的学生观,自己的笑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成功感。最好的老师,就是心中有学生为学生服务的老师,他不会以我为中心之陶醉于自己的教的精彩,而是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快乐和成功。 所以,教学要转变,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育的本源---生本教育。
二、课堂教学有“笑声、赞美声、惊讶声”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
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教师要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拿出教学绝活,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了“主体的参与度、心理的调适度、思维的有效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 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四、课堂教学做到了“真实、朴实、扎实 ”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有些課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因此,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1、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以上。
2、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重角色的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鼓励创新。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修养。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容量适当、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三:好课的特点。(一)新。
1、理念新。
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2、思路新。
能体现省时高效的教学原则。
3、手段新。
重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的结合应用。(二)活。
1、教法灵活。
“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达到教学用时少,效果佳。
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能力的达成度高,做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用活教材。
用教材教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张弛有度,得心应手,才能把课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每节课都有教与学的目的,按照三维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不局限于教学的预案,应适合于所教学生的学。
在课堂活动中,把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态达成”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认知、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形成能力。
3、教活学生。
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的空间。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死”。
教师在课堂上应诱导学生想问,鼓励学生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只有学生有所疑才有思维活动的深广度,知识才能学的活。(三)实。
1、教学内容要充实。
首先应当二次处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授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科学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环节,有效组织学生的参与策略和内容。
其次是把学科教学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课堂训练要扎实。
力争做到边讲边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特别是教师要认真选择练习内容和练习的时机。做到练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反馈要及时、准确、高效。不做无谓和重复性题目。
3、教学目标要落实。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间通过互动达成教学目标;学习资源、时间和空间有充分保障,学生能够对知识真正理解、把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校正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4、教学过程要真实。做到“以学定教”,教学形式不做秀,能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实际;教师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案;能对全体学生有所启发和提高,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真正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网络体系。(三)有趣味。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自然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1、导入激趣。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期待结论的得出。
2、教学过程的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应不断激趣,让学生保持好奇,以使学生有良好的状态进行全过程的学习。
教学设计上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四)有激情。
用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的热情,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语言的穿透力、磁力、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体态语等都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趣味横生。四:专家学者对好课的看法。(一)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明确、恰当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有共同的认识。
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二)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教师要能深刻地理解、正确地把握教材,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
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四)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是否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紧张、有趣的生成过程。
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当、适度。(五)教学效果好。包括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哪怕是一课一得。
五: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多角度分析。
(一):根据现代教学的理论,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
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
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很强的“教与学”活动。
因此,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
4、教师组织活动。
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
(二)新课改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
课堂要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
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个个活跃。
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做到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三)从理念层面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自主学习的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
2、合作学习的效度。
合作学习是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
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
3、探究学习的深度。
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中时时问自己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用,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等问题。
5、依新课标施教。
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四)从操作层面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联系阅读。“联系”即综合或彼此接上关系;“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联系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2、主动问答。即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自主讨论。
4、自评互判。
5、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五)从教学理念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尊重、激励、赏识学生。
2、能使特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特定的发展。
3、构建民主平等,跨越时空,张扬个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面向全体。
(六)从教师行为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
3、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
4、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形成补充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5、语言清楚、得当、艺术,并具有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体态语言。
6、教学脉络清楚,不拖堂。
7、多媒体和板书配合得当体。
(七)从学生表现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学习活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2、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3、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做真人的道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从教学内容上看,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1、要有足够的本学科基本、核心的内容,理论性内容应有联系实际的部分,实践性内容应有理论指导的部分。
如果,让我来听一节课,让表达对一节课是否算是一堂好课,我觉得这是个很认真,也很严肃的事儿。我认为任何一个老师对一节课的评价都会有些不同,因为自己涉足语文教学并不长,所以,对于课堂点评自己真有点不敢说的顾虑,不过,我依旧斗胆说一说吧!
首先,一节好课应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老师是课堂的引导人物,而课堂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全体学生们,一节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性的课,仍旧属于”填鸭式“教学、”一言堂“教学。不管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参与的乐园,成为学生们喜爱的地方。这本就是每个老师应当担负的责任。记得去山东杜郎口学校参观学习的一幕,当时,我就感到了一种之前所没有的震撼。那种印象至今依旧很清晰,那里的教师和学生真的有点与众不同。我不是说那里的老师水平有多高,那里的学生基础有多好。那都不是我想说的,我看到他们的老师像朋友,他们的学生像家人。课堂上,教师可以不管自己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子哟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和表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一份自己是明星,自己是主人的亲切感。这种感觉一直深深的打动着每个人的心灵。我就是被这种气氛热烈、师生共享的课堂所折服了。只有老师坚持并用心去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相信你自己的学生们,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翁。如此下去,课堂才会有成功的保障啊!否则,我们依旧我行我素,不管不问,试问,我们的课堂又如何会成功呢?
其次,一节好课应展示出教师点拨引导的必要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一节课,教师放手把课堂给予了学生们,并不代表让学生自由飞翔,随便乱撞,扰乱课堂。而,必须要有教师的一双隐形的手来指点迷津,去其糟粕,留其精髓,让教师来把持整节课的来龙去脉。假如,失去了教师的及时引导,那么,学习的大方向越散越乱,越乱就越偏离主题。虽然,自己并没有亲自聆听过魏书生老师的课,可是,魏老师的教学视频倒也看过不少,我一直很赞同魏老师的教学理念。他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学习助手,都可以帮助老师们学到不同的东西。他总是把学生看做老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阶梯。他的教学境界真可谓高深莫测呀!看了魏老师的课,你会觉得:一个老师在课堂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指引着课堂的 发展,都在酝酿着课堂的主旨。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也更显得有效和准确了。在课堂中,真正的闪光点在于出现了新的争论点,新的分歧点。在这种互相讨论,互相剖析的过程里,同学们都得到了自我认识的提升,进而,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成功的课堂并不是行云流水一般的毫无瑕疵的课堂,而最重要的是课堂上问题的出现,让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激烈的争论,及时的鼓励,有效的点拨变成一节课堂的主轴。这必将会为一节好课锦上添花的。
最后,一节好课应诠释出文本最初的教育性和师生学习的实用性。当前,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不同的内涵,每一个原创者都有不同的情感。真正能够理解文章的初衷,理解作者的暗示。在这种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认识,让教师体会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主题,并立足生活实际,弄清楚应该怎样认识作者,怎样掌握文意。在这一观点中,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必须清楚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今后会做到些什么。简单讲就是:学以致用。有时候,人们会说:书是人的良师益友。此话一点也不假,当你读一本好书时,就仿佛何以为品德高尚的人在交心;当你读一本坏书时,又好像是在不断的被不干净的东西侵蚀这你的灵魂。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真的,一位名师,就像一本好书,他总可以给予很多人不同的启示;他独有的育人思想,以及高尚的师德风范总能够给予很多人难忘的记忆。就让我们以名师为榜样,不断坚持学习、勇于开拓自己的教学之路吧!如果,明白了书籍的重要性,学生也就会渐渐的喜欢上读书了,而,到那个时候,教师的课堂上定会绽放更多的光彩的。
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这个案例,感触颇深。其实,学生不按照老师预设的轨道来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会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但这并不能说明罗老师的这节课是失败的。相反,我认为这恰恰是一节好课。
首先,罗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探究。一堂课的好与不好,并不在于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罗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但是却把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做实验,相互交流,大胆质疑,畅所欲言。罗老师后来生硬往自己预设的结论上引导这一点做得不好,不仅没有达到预设效果,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座谈的过程中,自己也认为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是一节失败的课,我觉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课堂上,无论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我们都必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其实,学生总有一天会明白液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的。
其次,这节课真实而又充分的暴露出了学生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自然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会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罗老师的这节课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关键就在于因代别人上课不了解学情所致。如果让我来上这节课,我可以把罗老师的教学思路倒过来安排,导入教学内容后直接给学生交代出“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然后再做实验来验证,就不会出现罗老师课堂上的问题了。如果学生对做实验的液体任有疑虑,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再去实验研究,也是很不错的。
至于说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好课,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认为和我同班A组的高秀娟老师讲的好。“一节好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学生为本,全员参与,实现有效交往。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过程要紧凑,教学效果要求实。3.要充满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反馈。4.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底蕴,要能够灵活敏锐地处理课堂偶发。” 我们只要能够把握好这些,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好。
一、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满足和促进学生发展和有效学习”是评价一堂课的原则之一。在很多老师的眼里,教学设计的新颖、有效要靠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撑,所以无论是观摩课、公开课还是优质课评比,教师都会选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或实物等创设情境。这样做能否成就一堂好课?显然不一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更应该注意使用有利于教学内容学习的资源,尽量使形式和过程都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以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其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课标》也指出:各种教育技术和手段能科学、合理、恰当、简约地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服务。也就是说:辅助资源或手段并非越先进、越丰富就越能成就一节好课。
二、 片断描述及分析
两位教师在教授义务教育教科书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5 Grammar时,呈现“Simple pastense”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描述】
一位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了一个盒子,手拿一部手机。教师将手机放进了盒子内,然后与学生对话。
T: Where is the mobile phone?
S: It’s in the box.
T: Yes, you are right.(教师说话的同时从盒子里取出手机)
T: Look, it isn’t there now. It was there moment ago.
一个表示“一般过去时”的语境就这样呈现了,如此昙花一现的呈现环节随后被机械性的对话训练所取代。学生并不能从即刻结束的“放与取手机”的动作中感悟“一般过去时”的用法与构成,教师所用的物品“手机”“盒子”仅是教师用来呈现的道具。
【片段二描述】
另一位教师选取了一段卡通片放映给学生看,故事的情节如图1所示:
这位教师利用片中老鼠运动的不同位置,请学生认真观看后,试着按顺序说出正确的方位:
in the desk → on the chair → under the desk →near the bag →behind the door → in the cat’smouth
教师出示图片2并顺势说出新授句子并适当板书:
It isn’t in the desk now. It was there amoment ago.
It isn’t on the chair now. It was there amoment ago.
It isn’t under the desk now. It was there amoment ago.
…
教师根据老鼠出现的不同方位,引导学生根据画面信息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利用老鼠动态的变化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一般过去时”的含义,初步感悟“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卡通片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呈现与操练语法项目打下了基础。
【对比思考】
第一个片段中,或许有的学生的注意力被“手机”和“盒子”吸引,或许有的学生还没明白教师“放手机、取手机”是怎么回事,肯定有学生并不理解教师想要呈现的是“一般过去时”,因此不能随着教师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由此可见,第一位教师用来创设语境的“手机和盒子”并未完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条件,也就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
第二个片段中,教师用卡通故事作为呈现与操练的媒介,学生和教师一起进入故事情节中,感知、理解并练习所要学习的语言项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师生不会再顾及卡通形象、录像播放等辅助手段。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出第二位教师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她通过让学生看卡通故事片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卡通故事是有情节的,学生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努力听懂故事的内容,对于教师利用故事内容所呈现的新知识也能自然接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将新知识融入故事的情节内容,他们能体验到成就感。
同时,这种以故事的活动形式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方式,将重难点问题渗透在充满趣味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相关语言,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在相对单纯的语境中理解和记忆核心的语言结构。此外,它还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运用英语学英语,学用有机相结合”。
【片段三描述】
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 Reading第二课时某语言点的学习。
阅读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在梳理回顾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语言情境,学习并运用新的语言知识,还包括文章框架结构的提炼,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文章结构的铺垫。
本课时任务之一是学习many,much,few,little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的用法。为了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展示了一组“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学习的学科柱状图表,要求学生看图对比,自然用到新学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句式展开对话。PPT1中的图片是为了引出学科名称,自然过渡到PPT2,呈现出各学科学习的用时,为PPT3运用比较级、最高级对比各学科用时的多少做充分的准备。教师没有播放电影片段,仅仅借助这个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就达到了引领学生呈现与操练语言知识的目的。
PPT1
PPT2
PPT3
试想,如果教师用学生所学的学科进行对比,平淡无奇,学生的感官不会受到任何刺激,学科名称也是烂熟的,没有一点新鲜感,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利用“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所学的学科,与我们常见的有所不同,如:魔法课、飞行课等,有新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教师播放电影片段,觉得那样更加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会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电影片段,教师播放完片段,学生还意犹未尽,不能迅速投入到应该学的内容中去,这段电影片段就成了教师上课的道具,为用而用,既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效果。
三、 结语
潘婕
Unit 5 Dinner’s ready
Lesson 4 of Unit 5 Teaching aims:
1.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words: bowl, spoon, fork, knife, chopsticks and would like = I’d like, pass me, cut, use, try it.2.Listen, read and act the new sentences: Would you like some beef? I’d like some beef please.Pass me „.Cut the „.Use „.Now let’s try it.3.Read them more and do the action about them.4.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train their good habit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Main points: Aims 1, 2 & 3.Difficult points: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abilities by helping.Teaching methods: Listening, speaking, talking and helping.Preparation: A tape recorder and some cards.Teaching steps: 1.Greetings.Sing the songs before class.2.Revision: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 sentence by sentence.Then all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together.Next, ask some ones to read the text.At last, ask some questions and let them answer.3.New content: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board while he writes these words and phrases.Then Ss read and spell more after the teacher.Ask and answer between teacher and Ss.Let the Ss know the meaning of these sentences.Then Ss act in groups.4.“Let’s play.”
A: The 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s several sentences.B: Let the students talk and be ready.Then ask them to describe their room.Do exercises about the 6 words.5.Listen to the 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do the students’ book.Then the 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6.Writing time.7.Homework: a.Let the students to memorize the words.b.Recite the whole dialogue.Bb Design:
Unit 5 Dinner’s Ready
bowl spoon fork knife chopsticks would like = I’d like pass me cut use try it
【什么是一节好课】推荐阅读:
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09-22
什么也是一种美500字作文07-24
假如什么的作文:假如我是一条鱼12-07
道德品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07-09
最是一年春好处的下是什么01-29
什么风什么什么成语09-17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07-20
比喻句什么像什么12-11
用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10-05
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