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小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五年级小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条例,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理清课文的条理,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司马迁——齐读

师:有谁听说过这个名字?有谁知道他是什么人?——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并导出——《史记》

2、板书:《史记》

师介绍《史记》——《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质疑:司马迁是如何完成《史记》这部宏篇巨著的呢?

3、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读通顺,读流利。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指名读词语。

入狱酷刑泰山耻辱隶字

游历嘱托飞来横祸残生发奋前无古人

(2)指名说说对词语的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4)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根据问题提示,理清课文的条理。

1、师:刚才大家初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3)他“发愤”努力的结果怎样?

根据上述的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归纳: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4)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四、深入阅读课文,质疑。

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2)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

3、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撰,仅仅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吗?

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二)交流、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3、质疑:嘱托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是什么?能够互换吗?为什么

游历是什么意思,能够用游览代替吗?

4、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嘱托游历飞来横祸前无古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3、师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司马迁编写史书,又会遇上怎样的坎坷呢?面对不幸的遭遇,他又是怎样表现的?

二、讲读第部分(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这一场横祸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关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

3、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4、遭受了酷刑后的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朗读讨论: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后来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样作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父亲的嘱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整整13年52万字耗尽了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

2、小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课堂总结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发奋”?

2、复述课文。

五、作业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

附板书:

司马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甘受酷刑发愤写作

五年级小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感悟

从文章里引出“主线”, 在文章外联出“背景”, 内外结合, 悟出历史伟人之“品”。

备课札记

开始备课时, 我以为扣住“发愤”这个词就可以大功告成, 然而在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时, 却发现有些疑点没有解决, 有些内容远不是就字面意义就能讲对的。于是反复阅读并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了解比较多的历史背景后, 这才对“发愤”的伟人品质有了准确的理解。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

“从小”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意思, 想来是在五六岁时开始的。相信《史记》的书就与其从小的经历是有必然的联系的。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入狱受了酷刑。

将军是谁?辩护是否在理?酷刑, 是什么性质的刑罚?

原来, 司马迁是为李陵将军辩护。李陵在与匈奴作战中因箭尽粮绝, 援兵不到, 只能暂时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 要杀李陵全家。司马迁为此说了几句公道话, 遭汉武帝贬斥, 入狱并受酷刑。

司马迁受的酷刑是腐刑, 在汉代, 腐刑是用来惩治流氓罪的, 割去生殖器。

想一想, 一个意气风发的官吏只因为仗义执言, 结果受到了流氓惩罚。这“耻”难道不奇, “辱”难道不大吗?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有的……, 有的……”, 在司马迁放耻辱于不顾, 发愤编写《史记》之时, 那么这些“有的……有的……”在司马迁心里到底指谁?即:谁能给予司马迁如此大的勇气和气概呢?

从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信中, 我读到这样的内容:

周文王被拘禁, 写成了《周易》;孔子一生不得志, 写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 创作了《离骚》;孙子受了膑刑, 编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 传下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 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而创作出来的。

很明显, 这所谓“有的……有的……”指的就是3000年历史中的圣人贤哲, 他们发愤著述的悲壮故事激励着司马迁。他明白了人生价值的轻与重就在于对于事业的献身, 他怎么能放弃《史记》的编写呢?

于是, 我明白了, “发愤”源于儿时的启蒙, 含“发奋”志向, 萌于成年后身受“酷刑”之冤。成于圣人贤者悲愤创作的精神激励。而圣人贤人的故事, 正是司马迁研究编写史记所得。所以, 可以认为,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精神文化造就了司马迁这样一个历史伟人。

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后, 决定采用“内引外联悟人品”的教学方式。引出主线“发愤”组织起“了解”“感悟”“赞叹”三个教学块面, 并外联“小时候”“酷刑”“给任安的信”的内容, 组成深入了解伟人品质的内容背景, 悟出他“忍大辱负重任”的品质。

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一、了解“发愤”的起因

师:请同学们听写几个词语:

入狱酷刑耻辱发愤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师: (屏幕出示一位同学的默写词语) 说说他哪些字写得特别好看?

(自由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在书写好的字上画红圈圈。)

师:在这些字中, 这个“狱”字在写的时候, 中间的部分要写得小一点, 左中右三个部分要靠得紧凑一些, 这样这个字就更美观了。

在所默写的词语中, 有个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感情———“发愤”, 愤, 愤怒的意思, 司马迁为何发“愤”?

点评: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 除了守住把字写正确、写美观这个语文教学的底线;其次要扣住“发愤”这个词引出课文内容中贴近司马迁的思想部分, 这也是很必要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处处留意词语对于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生: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入狱受了酷刑。

师:说得好, 飞来横祸!“飞来”是指“意外来临, 突然而至”, “横祸”, 不只是祸, 而且是横祸, 横祸就是大祸, 凶多吉少!请同学们读这段文章, 有什么疑点要讨论, 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 入狱受了酷刑。)

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背后会有故事呢?比如, “专心致志”的专心, 说的是司马迁一心编写《史记》立志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文章里说他“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 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这是专心致志的具体表现, 也是司马迁遭遇横祸的背景情况。请同学们仿照这样的思维方法从这段话中找出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飞来横祸”的“横”字, 对司马迁来说, 是一个冤枉, 文章里说他为一位将军辩护, 就入狱受酷刑。

生: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的, 李陵将军与匈奴作战英勇顽强, 奋勇杀敌。但因箭尽粮绝, 援兵不到, 暂时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被汉武帝打入监狱受了酷刑。所以是“横祸”。

生:“突然降临”的“突然”一词, 灾难是在司马迁一点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降临的。和“飞来横祸”里“飞来”是一样的意思。

生:“飞来横祸”的“横”字, 对司马迁来说, 是很重的灾难, 他入狱了, 就不好再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 他还受了酷刑, 这刑罚很残酷。

师:怎样的酷刑?

生:司马迁受的酷刑就是腐刑, 在汉代, 腐刑是用来惩治流氓罪的。

师:这两句话, 56个字, 记载一桩司马迁蒙灾受辱的历史冤案。56个字, 既有故事发生的背景, 也有故事发生的起因、结果。哪位同学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

生:就在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 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的时候, 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司马迁头上, 因为李陵将军与匈奴作战英勇顽强, 奋勇杀敌。但因箭尽粮绝, 援兵不到, 暂时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被汉武帝打入监狱受了酷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

师:说得好!奇耻大辱!何为奇耻?何谓大辱?请结合司马迁当时所做的事情, 所在的职位, 来说说。

生:把一个朝廷史官, 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等同于流氓, 太离奇了!

生:把一个意气风发, 正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太史令贬为囚犯, 是大辱!

生:把一个健康的生命迫害成一个残疾人, 太悲惨了!

师:所以, 司马迁的心情会———

生:悲愤交加,

师:“发愤“由此而生……

点评:这块教学内容, 教师把编写司马迁《史记》和蒙受耻辱两件事放在一起教学, 是想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唤起学生对司马迁崇敬的感情, 你看, 司马迁以为国家编写《史记》为己任, 专心致志, 忙于研读整理, 是一个多好的朝廷太史啊;二是想让学生了解司马迁蒙受耻辱的故事过程, 为深刻地品出司马迁的悲壮胸怀提供事实依据。由此见得, 李老师不但知道自己要教什么, 而且明白怎样能教得明白深入。

二、感悟“发愤”的情感

师:这段故事仅仅是司马迁伟大人生故事的一个开头, 后面的情节更为壮丽。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 用笔标出描写他心情的句子。

生: (默读后)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司马迁又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从想死到打消这个念头, 是一个死而复重生的过程。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 揭示他的感情转变过程。 (屏幕出示, 要求学生多读几遍。)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司马迁是个研读过无数历史文献的人, 这个“有的……有的……”一定是有所指的, 那么是谁给了他司马迁为编写《史记》而重生的勇气呢?教师在备课时, 搜寻到司马迁在狱中写给任安的一封信, 其中有这样的话: (屏幕出示, 要求学生轻读几遍。)

周文王被拘禁, 写成了《周易》;孔子一生不得志, 写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 创作了《离骚》;左丘眼睛瞎了, 还写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 编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 传下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 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而创作出来的。

师:知道“有的……有的……”是指谁吗?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能激励司马迁了吗?

生:“有的……有的……”指的是周文王, 屈原, 左丘、孙子等人, 他们也都受过屈辱。但是, 他们都写了书, 留给了后人。

生: (沉思) 司马迁想:先人们曾经战胜过灾难给后人创作留下历史, 他们活着是泰山, 死后也是泰山。我为什么就不能放下自己的屈辱, 完成史书的编写任务呢?

师:所以, 司马迁决定活出人生的重大价值, 坚定不移地活下去, 一定要写完这部书!请读出他的信念!请重读“活下去”一词。

(生朗读)

师:再读出他的坚强不屈!请重读“一定要”的词语。

(生朗读)

师:再读出他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请重读“编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

(生朗读)

师:司马迁身残了, 但人更坚毅更勇敢了。因为他从自己蒙受的奇耻大辱中走出来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荣辱放到脑后, 让事业志向压倒一切的时候, 他的人生价值就比泰山还重!那么,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生: (朗读) 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 又摊开了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屏幕出示:想到这里, 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 从字里行间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司马迁?

生:忍辱负重。

生:不屈不挠。

生:忍辱含垢。

师:好!“忍辱负重”“忍辱含垢”之后, 站立起来的是“不屈不挠”的司马迁!请好好读出“忍”字的悲壮情感。

(生齐读多遍)

师:悲壮之中——— (屏幕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轻声读读这段话, 哪些词语说明着“这是一部辉煌巨著”?

生:整整13年, 写作时间很长。

生:52万字, 内容很丰富。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历史。

师:是的,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 这样的史书是前人所没有的, 所以, 这部———

生: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板书:巨著辉煌

点评:这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扣住司马迁“有的……有的……”说法, 引导学生探究司马迁在屈辱中重生的心路历程。具体地走了三步:一是探究司马迁所说“有的……”是指谁, 看到此位史官心里早就有诸位圣人先哲为榜样;二是探究司马迁所说的“泰山、鸿毛”的区别, 让同学们理解到, 生命只有负载着有意义的事业, 生命才能“重于泰山”;三是感悟这部生命写就的巨著。这三步内容, 是先虚后实的结构, “虚”处探究司马迁的思想, 实处感悟司马迁的巨著。令人叹服!

三、赞美“发愤”品格

师:司马迁一生壮丽得可歌可泣。让我们追根溯源, 看看司马迁的小时候, 看看家父的遗训, 或许这能深刻理解司马迁的品格。请大家通读全文, 并自由发言。

生:文章第1节写“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说明司马迁童年时代的心灵中已经胸怀英雄。

生: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努力读书, 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 广交朋友,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有道理,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迁也是少年立志。 (板书:少年立志)

生:文章中写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说明司马迁没有辜负临终嘱托。

师:自古也有一说:“子承父业, 世代兴旺”。司马迁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板书:父亲重托)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咱们再往深处走一走, 激励司马迁以悲愤之情耗尽毕生心血, 用生命写成《史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生:是圣人贤者面对屈辱和灾难时的英雄形象。“人固有一死……”人总是要死的, 但死得没有意义, 就比鸿毛还轻, 所以, 司马迁以圣人贤者为榜样, 死也要死得重于泰山。

师:准确!请再读这段话: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读这段话, 我们可以这样想:只有懂得人生生死价值的人, 屈辱才可以转为悲愤, 悲愤才能升为“发愤”, “发愤”才能支撑司马迁写完《史记》。是圣贤先哲的精神激励出了司马迁“发愤”的雄心大志啊! (板书:圣贤激励)

师:读到这里, 请同学们为司马迁发愤写完《史记》之事, 找到三条理由。谁来发表意见?

生:少年立志、父亲重托、圣贤激励。

师:因为如此, 司马迁成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而流芳百世。今天, 当我们捧读《史记》的时候, 你会对司马迁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 (纷纷回答) 由衷敬仰、敬佩、赞叹。

师:两千多年来, 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座高耸的丰碑, 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读过《史记》的人, 对这部巨著都赞不绝口, 同时被司马迁伟大的人格所震撼, 请听一位读者的心声:

师: (庄重地读) 我以为, 你会玉与石俱焚, 血与火共熔;我以为, 你最后留下的文字会是“名与节同在”“士可杀不可辱”。可是你的伟大却是超越了世间的荣与辱, 义与愤, 生与死。你就是那泰山顶上的一匹凌云驰骋的骏马!你对先人、对国家、对人生、对历史的灼灼之心成就了史无前例的伟大!你, 重于泰山! (生随后一起朗读)

师:课后, 请同学们阅读《史记》, 了解司马迁笔下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点评: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主旨是“赞美”。赞美是要深远的, 要有令人叹服的境界。教师从三个角度让学生理解司马迁的精神境界:一是“少年立志”, 二是“父亲重托”, 三是“圣贤激励”。这少年、父亲、先哲三者, 就串联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流, 使赞美司马迁的“发愤”有了深度。随后, 引用一位读者的心声, 赞美司马迁没有“玉石俱焚”, 也不是“士可杀不可辱”, 而超越了世间的荣辱, 义愤, 生死, 以编史为生命责任, 完成前无古人的巨著, 使“赞美”有了高度。

五年级小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3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书后目标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默读,在旁边画画、写写?(生阅读批注)

师:你们的自学很成功,能抓住关键地方,看见文字背后的内容。那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生:老师,我从两个感叹号看出了他在发愤写《史记》。因为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他要活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会痛下决心,发愤写《史记》的。

师:自己的感受是最珍贵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请你读出这两个含有感叹号的句子。

师: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能说出这句话中隐含的其他语言吗?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父亲的遗愿还没完成。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不会就这样被压垮的。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要完成我心爱的《史记》。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要忍,要坚持。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我不能死得比鸿毛还轻。

师: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呢?

生:比如,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自暴自弃,自杀了,这就是比鸿毛还轻。

师:那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呢?

生:就是死得有价值。

生:比如邓小平爷爷,他一生为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死了还把眼角膜捐献出来,这就是重于泰山。

生:比如说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了,这就是比泰山还重。

生:比如说王二小,他为了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不惜牺牲自己,这就是比泰山还重。

师:你们理解得很透彻,就是这样对比着去理解,谁能把这句话读给我们听听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生读,再读,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真实感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一个字去挖掘,还有的从课文的标点符号去考虑,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在探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所以还给学生自主的课堂是有效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篇4

课上小组互查了字词,学生交流了其他字词知识:多音字、形近字等。看来比老师认为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但不少,他们反而找的更多。

本来这堂课想要了解学生除了字词掌握,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次还想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这主要是想改变现在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家长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说的可能了,可是一些作文,就写不出来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知道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因,深刻领会司马迁遭遇酷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学习,激发自身情感,做司马迁式百折不挠的人。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文字、课文插图、配乐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文

1、出示图片:《史记》

师:大家看,这部著作的名字叫什么?(板书:《史记》)

你知道它是谁写的吗?(板书:司马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2、揭示课题,板书:

12、发愤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再读一次,想想就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主要问题有:《史记》这本书主要写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说发愤写?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二、精读课文

1、学习描写《史记》的语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既多又好,相信大家学了本文,一定能从中获得答案。让

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去读读课文,先看看哪些语句是介绍《史记》这部著作的?读完后用横线划下来。

(生自由读划,师巡视,与学生交流,并及时纠正读书姿势)

(2)指名读所划句子。(相互补充)

(3)出示句子: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

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

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4)师: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好好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①跨度之长:3000余年

师:3000余年长吗?指导读好句子,注意3000余年这个词。

②时间之久:整整13年(板书:十三载)

③字数之多:52万余字

(5)齐读这两句,读出对《史记》这部鸿篇巨制的赞叹。

2、理解写作的原因

(1)师:司马迁为何要花费毕生的心血撰写《史记》呢?同学们再仔细读读1、2

小节,看看究竟为什么。

(2)交流,指名:

①喜欢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说明他喜欢历史故事,《史记》的主要内容正是记载历史故事的,读出激动之情)

②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他做了哪些事情?

板书:勤读广搜(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③牢记父亲的嘱托。(板书:家父遗愿永不忘)

父亲怎么说的?指名读。什么表情?要注意哪些词语?(千万不要忘记)师与一学生模拟对话。

牢记父亲的嘱托后,他每天忙着干什么?(指名读下句)

是啊,他继续勤读广搜,他更坚定了撰写《史记》的志向,以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板书:立志向)

3、齐读1、2小节。

三、作业:《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用“因为„„所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边说边出示)指名。

注意引导,相机板书:勤读广搜立志向家父遗愿永不忘

我们用这两句话来说一说。(出示)

3、这两个原因中哪个更重要?让我们来听听父亲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

二、精读课文。

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完成的史书哇!”

(1)谁能用朗读把司马谈的殷切期望表现出来。

指名感情读。(什么表情、什么语气、什么语速、什么期望)

(2)齐读。

(3)如果你就是司马迁,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指名)

(4)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谁能用他的这句名言来对父亲说?

(5)让我们一起高声朗读司马迁的这句豪言壮语。(齐读)

2、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这句话正是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发出的感慨。

(1)请大家自己认真地读读课文第三小节,然后画出与这句话相对应的一段心理描写。(生读划,师巡视)

(2)指名读,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段心里描写共几句话?哪一句和名言的意思一样?指名读。一个人的死应当怎样,而不能?再读。

第二句是什么句子?(反问)请你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四两句是什么句子。(感叹句)请你读一读。一定要活下去是为了什么?活下去重要还是写完《史记》重要。读出递进。

谁来连起来把这段心理读好。

齐读。

(3)“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想到死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第三小节开头三句话。(指名)

“飞来横祸”什么意思?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飞来横祸?文中怎么说。

究竟受了怎样的酷刑,居然让司马迁想到去寻死觅活的呢?同学们有所不知呀!请大家一起听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点击播放)

你认为司马迁遭遇了什么?(冤枉、耻笑、羞辱、摧残、奇耻大辱„„)

(4)因此,(出示,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5)他在蒙受了如此的奇耻大辱之后,为何又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

是啊,《史记》是司马迁从小勤读广搜立下的志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家父的遗愿,《史记》还没有写完,我怎能死呢?他想——再读。

(6)从此,司马迁忍受着巨大的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

书中这幅图正是刻画了司马迁在狱中奋笔疾书的身影。

出示,指名读。“想到这里,„„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他把什么埋在心底?把什么重担挑在肩上?你想到了哪个成语?板

书:忍辱负重这个词就是“发愤”这个词最好的解释了。

(7)请大家想象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呢?

往下续写。

出示:盛夏,;

寒冬,一二两组写盛夏,三四两组写寒冬。

(8)配乐朗读。齐读第三小节,然后根据情况各选两三个接下去读。

师范读第四小节。板书:功成名就万古扬

(9)凝视着画面,我们不妨给这幅图写一副对联,好吗?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引用名言,可以自己创作,写在课文插图左右。

(可以两人读上联,两人读下联)

老师也忍不住送一幅对联给这位伟人,我请同学们一起读好吗。

(10)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说:

三、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总结四个自然段的大意。再次齐读创作诗。

2、齐读课题。

四、作业

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勤读广搜立志向,家父遗愿永不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6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7

36、37)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知道这本书的写成“来之不易”的同时,也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本文在写作上不仅注意了地理人文环境映衬人物的思想行为,也注重揭示任务思想斗争历程,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同时运用具体数据,既见真实,又增赞叹之意,可见表达之巧妙。教师在教学时要好好引导学生体会、玩味。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难点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准备

1.搜集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2.课前预习: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自学字词,理清层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提问:谁知道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吗? 板书:司马迁

3.提问:有谁了解司马迁的? 4.指名介绍《史记》。板书《史记》

5.提问:那么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这一辉煌巨著的呢? 板书:发愤 6.指导读题。

7.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我们将通过学习课文深入了解。

(设计意图:由司马迁的名言导入,发散对司马迁其人的了解,逐层深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随机纠正读错的词句。(3)结合正音,理解词义。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三、交流感悟。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各段大意 2.组织学生讨论分段情况 3.集体交流: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4.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2.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创作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

受父亲的影响 临终之时 飞来横祸 发愤写作

2.请你们告诉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

(文章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二、精读感悟,理解“发愤”。

1.课文写了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发愤写《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所以,课文题目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联系你的知识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呢?

(勤奋努力 专心致志 刻苦认真 „„)

2.请你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出司马迁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刻苦认真的句子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段落,相机出示:

(1)从那些地方你读出了司马迁勤奋呢?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这些地方读出了司马迁勤奋;努力读书 四处游历 广交朋友 这四个词语,司马迁在为写《史记》作准备。

3.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呢?能有自己的话说说吗? 从“努力读书”你们可以看出什么吗?

从“四处游历、广交朋友”你们又可以看出什么呢?

古人教导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教导我们任何事情只有去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司马迁也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

4.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司马迁的勤奋。

5.你们还找到那些句子描写司马迁是那么的勤奋努力呢? 相机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从这段话中,你是从哪里看出司马迁的勤奋努力的呢?谈谈你的体会。(2)抓住:牢记 每天忙着研读 整理三个词语,深入到语言中去体会司马迁的勤奋。(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小结: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勤奋努力的司马迁,他的努力超乎寻常,他的勤奋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从内容到过程,都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诸如爱与憎、乐与悲、善与恶。因此,必须通过反反复复、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情趣,积淀学生的情怀,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凝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崇高的浩然正气。)

三、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打开课本,默读思考: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预设问题:

A“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 B司马迁替哪位将军辩护的?

C为什么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就惹来大祸呢? D为什么司马迁受刑后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呢? E“悲愤交加”是什么意思? F什么叫“了此残生”?

2.大家都为李陵的投降而遗憾,更为司马迁抱不平,正直的司马迁只是站在公正的立场,说了几句公道话,竟因此入狱受了酷刑,课文把司马迁受了酷刑的事称为——(飞来横祸)。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3.对于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信念的司马迁来说,遭受宫刑更是一种耻辱。所以,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引读)“悲愤交加,几次想„„”

4.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是何等的“悲愤”啊!板书:悲愤

范读,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悲愤得无地自容,悲愤得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5.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这种悲愤交加的心情吗?谁能把他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设计意图:从课程标准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生成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特点。这是因为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大一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谈话过渡: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让我们走近司马迁,倾听他心灵的声音,感受他精神的力量!

2.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1)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注意激励学生)(2)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3)你们觉得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孙膑、左丘明、孔子等人都受到过打击,有“悲愤”的情感;都是生活的强者;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写作,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部巨著,他们的死都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学生思考:这些人和司马迁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圣人贤者的不屈精神激励着司马迁,活出生命价值的信念支撑着司马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3.入狱受了酷刑的司马迁,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他想了很多很多,放眼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一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完成说话练习:

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一切,最后司马迁下定决心,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

4.同学们,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是抑郁而终,做一个弱者,含恨离开人世,还是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5.激情说图:这就是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深埋在心底,发愤写作的司马迁;这就是受了酷刑后化悲愤为力量,坚持发愤写作的司马迁;这就是面对挫折,忍辱负重,十几年坚持发愤写司马迁——让我们把这幅图深深地印在脑海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激情说话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五、解读“生命写成”,感受作品成就。

1.司马迁是在用笔墨写下一行行字吗?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代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3.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部司马迁用心血用生命写成的辉煌巨著吧。把自己的感情带进去一齐读。

(设计意图:激情朗读,感受人物精神伟大,成就巨大。)

六、布置作业:

1.了解《史记》的故事。

2.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12.司马迁 发愤 写《史记》

悲愤

酷刑 课后记:

五年级小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心小学 邹士萍

邮编:225508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前准备:

搜集司马迁的和《史记》的资料,初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辉煌价值。制作PPT。

教学课题: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故事真实具体,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三自然段,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能打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念头,发愤写成《史记》是教学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深切体会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崇高品质。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理解: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何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并凭借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感悟,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能打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念头,发愤写成《史记》。感悟生命的价值,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崇高品质。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究

1、同学们,还记得(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吗?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2、师:是啊,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上节课同学们初读课文后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帮大家把那些问题提炼成:(出示)

①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②后来,为何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自主研读文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下面,请大家自己认真读书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

4、(放音乐《江河水》)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

5、集体汇报学习收获。第一个问题:

①那我们首先来看“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指名说)

②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飞来横祸”、“悲愤交加”的意思。

“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指什么?“悲愤交加”是什么意思?他悲什么?愤什么?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当时,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③大家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人物的内心,真是不简单。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们的体会吗?(指名读)(播放音乐《江河水》)

④小结:是啊,“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所以他——(齐读)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飞来横祸”、“悲愤交加”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复杂的内心世界。)

过渡:可是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呢?

第二个问题: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指名读(放音乐)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A、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高大,死得很有价值;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要渺小,说明死得一点价值也没有。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B、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就这样死了”是指——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意思就是——

因此,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C、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师指点:人死要死得有价值!司马迁想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价值。还有吗?(从两个“一定”体会到: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定。)谁来读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②司马迁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③交流:

A、他会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谈是怎样说这番话的?谁来读读?

引读——所以他想:“人总是要死的,„„(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他会想起波涛滚滚的黄河,想起乡亲们讲述的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引读——所以他想:“人总是要死的,„„(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C、他会想到自己平时的努力。

(齐读)——所以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④引读—— “想到这里,„„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⑤出示:插图“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你们看着这幅插图想想看司马迁在狱中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说话训练:

白天,他___________

;夜晚,他___________

; 烈日炎炎的夏天,他___________;滴水成冰的冬天,他___________。(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走进文本提供的语言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探究人物内心活动,体会司马迁的内心感受,深入领会司马迁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6、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史记》的价值。

过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司马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愤写作——(引读——讲解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这段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②《史记》对后人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史记》的资料。

课前老师找到了一段有关《史记》的视频,请大家认真看。③(播放课件)

《史记》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xMzYyODQ=.html

④看了这一段介绍,大家再读课文最后一段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引读: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耗尽„„”(加点“耗尽、毕生、生命)

7、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8、出示“司马迁写《史记》的画面”,面对自强不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你想说些什么呢?用上句式:司马迁,我 您,您

(设计意图: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由《史记》的价值,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师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探讨,解决了问题,大家学得认真,读得仔细,收获多多。真棒!

四、课后拓展,交流内化

1、课后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课外阅读青少年版《史记》,搜集《史记》中的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心小学 邹士萍

邮编:22550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我已教过多次,以往都是抓住“发愤”这一题眼,围绕“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写史记的?”组织学生展开研读。这一次又执教这一课,细读文本之后,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决定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围绕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自己解决问题,并通过朗读展示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进司马迁,走进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悟其高尚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何梳理、筛选出主要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反复诵读文本后,我的目光停留在:“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觉得:司马迁为什么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史记》?很有研究价值。于是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起初,司马迁为什么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史记》?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并凭借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沉浸在文本中,读思结合,读中感悟,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地激发,思维得到有效地训练。在引导探究 “他为什么又打消了念头,发愤写《史记》?”这一问题时,学生联系上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司马迁当时的心路历程,学生对“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的个性化理解被充分肯定。而且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投入,司马迁的形象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更丰满,更高大!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中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矛盾,感受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顽强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2课时 篇9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说课稿 篇10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 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司马迁愤写史记教学实录 篇11

二、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3、师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司马迁编写史书,又会遇上怎样的坎坷呢?面对不幸的遭遇,他又是怎样表现的?

二、讲读第部分(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这一场横祸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关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

3、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4、遭受了酷刑后的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朗读讨论: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后来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样作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父亲的嘱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整整 52万字 耗尽了毕生心血 ―― 用生命写成)

2、小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课堂总结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发奋”?

2、复述课文。

五、作业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

附板书:

司马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甘受酷刑发愤写作

上一篇:内部审计工作个人心得感悟下一篇:深圳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