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通用10篇)

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篇1

前言:

2013年7月14日至20日,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突击队赴贵州省凯里市施秉县双井镇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及调研活动。本调研,数计学院青年突击队队员以“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开各项调研工作。

正文:

一、调研背景

2013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经济建设和完善各项教育事业,传承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思想及其弘扬中国共青团第十七次代表大学的精神,以国发2号文件作为动力,加强贵州经济建设,以唱响“中国梦·贵州梦”为主要的行动指南,以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各项实践中“丰富知识内涵、提升自我才干、为社会作贡献”的原则,我校以组建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的形式,广泛动员学生开展各形各类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努力扩大实践活动服务的覆盖面,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活动的效率,实现既促成学生成长,有服务社会多向基层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双面利益。

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络、媒体、形刊及当地人了解到凯里市施秉县是个富含悠久历史及尤其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遗产基地,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刀而创造的云台山和杉木河正是施秉自然文化遗产最美最亮的一笔真实写照。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境内,堪称“世界最美的白云岩喀斯特”。经科学的规划,景区核心区域有102平方公里,缓冲区域有180平方公里,包括云台山,杉木河景区及水源涵养区。景区内仍拥有古老、完整、全球罕见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生态和科研价值,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联盟专家廉姆斯、桑塞尔考察白云岩时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

因此,凭借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的云台上,神奇陶醉于人的杉木河具有的全球唯一性、不可比拟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暑假“三下乡”青年突击队以此为契机,主要以问卷调查、倡议宣传为主要调研活动形式,展开“施秉县云台上、杉木河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1、通过调研,了解施秉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成就,宣传施秉县以“云台山和杉木河”以主要代表自然景观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加大对此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通过收集关于“云台山和杉木河”相关资料,及其对施秉县部分居民随机调查问卷,挖掘施秉县自然景观“云台山和杉木河”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发展为著名景点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探索解决对策。

3、以实现“中国梦,贵州梦”为目标,结合国发2号文件的主旨,加强贵州经济文化建设,深入探究保护和传承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方法,为其白云岩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进言献策。

三、调研主题

凯里市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申报

四、调研时间

2013年7月15日

五、调研地点及调研内容

调研地点:

凯里市施秉县双井镇

调研内容:

2013年7月15日,我数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将近二十来人在双井镇集市通过海报宣传,发放问卷,与当地民众展开了关于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话题交流讨论,并当场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回工作;

2013年7月15日,我数计学院青年志愿者部分成员在双井镇妇幼儿保健院门口,宣读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自然景观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倡议书,对施秉县“云台山、杉木河”两个自然奇特景观大力宣传,号召当地民众携手共同传承和保护。

六、调研人员

带队老师崔世杰、陈凌燕,队员吴邦锦、唐春娇、胡静娴、张思红、杨秀云、冯瑶、徐洪强、潘维烨、陈亚美、徐龙江、谢成龙、姚云、陈黔、王琴、焦婷婷。

七、调研方法

1、问卷调研法

2、倡议宣传法

3、访谈询问法

八、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问卷及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1、调研问卷汇总情况

总问卷发放101份,回收101份,有效问卷91份

此问卷主要分为:

(1)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

(2)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了解

(3)对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云台山、杉木河的了解

(4)对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的看法

(5)对施秉县白云岩喀斯景观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面临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思考和探究

2、调研对象

按性别:男性51人(占56%);女性40人(占44%);

按年龄:少年12~18有42人(占46%);青年18~40有11人(占12%);中年40~65有23人(占25%);65岁以上有15人(占17%);

按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0人(占44%);初中37人(占40%);高中或大专14人(占16%);大学专科或本科0人(占0%);

按职业:学生45人(占50%);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人(占1%)/学生教师;务农36人(占39%);其他9人(占10%);

3、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施秉县对其本地特有的白云岩喀斯特自然遗产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和探究其使其发展的方策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当地民众对“云台山、杉木河”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不可忽略的是,受经济发展效率、地区教育事业、地区思想文化进步等都相对落后的影响,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景点发展受到了重重影响,并且当地保护与传承其所特有的白云岩喀斯特自然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强。因此,“云台山、杉木河”在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方面:

中国特有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境内,堪称“世界最美的白云岩喀斯特。景区核心区域有102平方公里,缓冲区域有180平方

公里,包括云台山、杉木河景区及水源涵养区。但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影响,当地人民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深入,更不全面,对白云岩喀斯特自然文化遗产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不是很清楚,施秉县的自然文化遗产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阻碍。

通过调研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从审美或科学角度来说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或结构群组成的自然地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地域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态境区。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正是具有这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自然地貌,地质和地理结构特点的全球唯一的奇特景观。

4、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积极认知、自觉保护

近年来,随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声音”在贵州有了响应。施秉县具有全球“唯一性,独特性”的白云岩喀斯特的自然文化遗产遗产区域开始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我省相关部门对施秉县的该特别景区的保护与传承发起了倡议,并正在对该景区思考和探索发展策略。在具体实践上,将白云岩喀斯特的“独特性、唯一性”向外宣传,对白云岩喀斯特的奇特景观进行全面报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行开发和保护并存,切莫为追求眼前利益而使这些天然的奇特景观毁于一旦。

5、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带来的机遇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特殊、唯一的地质、地域特征,天然存在的景观。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自然景观正是自古由这些奇特的地质特征、地貌特点及特殊的气候等天然迹象融合而形成,它并不依靠人工铸。因此,这种纯天然的奇特景观更需要保全其特色,防止人类恶意的摧残,保护这种景点尤为重要。

所以,倡议人们携手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些来自天然的白云岩喀斯特景区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调研,我们得出施秉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事业未得较好发展原因有几点:(1)政府及相关机构探索发展的方法不够科学(2)当地经济、教育、思想文化比较落后(3)当地民众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4)当地还存在许多人对自然文化遗产不够关注综合以上几点原因,要使得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这项重大梦想得到实现,探究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

凯里市施秉县“云台山、杉木河”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一个发展当地经济文化的大好机遇。至今,通过人们的努力,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已经被列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正式“提名”,一旦施秉县这个具有全球“唯一”白云岩喀斯特特色的自然景区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功,这将给施秉县,给贵州,甚至是给全国带来经济的增长,为凯里市施秉县人民带来更富裕的生活。

九、注意事项和建议

注意事项:

1、要以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保护和传承白云岩喀斯特这一自然文化遗产

2、合理开发利用该自然文化遗产,保证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永远不让这种奇特景观面临濒临的危险

建议:

1、通过法定制度,建立保护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2、通过网络、媒体、报刊、书籍等方式大力宣传

3、探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进行才长远的开发和利用

4、通过当地民众把他们对当地自然文化景观的所感、所闻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向外传播出去

十、调研总结与实践意义

调研总结: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近年来,贵州省凯里市施秉县关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响应,但不可忽略的是,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他们对其真正内涵还比较模糊。对此,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突击队在凯里市施秉县双井镇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调研活动,得出你了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景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特景观,但由于受到当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景区至今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有待更多的人携手为该项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此次“三下乡”,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下,相关各项任务顺利实施,此调研圆满完成。从问卷调查的数计统计来看,当地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发展比较乐观,但是参与各项相关保护传承活动不够积极。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是一由有全体民众共同承担的艰巨任务,在其面前,谁都不允许袖手旁观。在开发和利用当地自然文化遗产时,要合理地保护与实施,寻求长远的发展道路。

另外,在整个调研流程中,问卷设计和海报宣传存在不足之处,问卷上的问题有些较为书面话,海报上的文字有许多含义较深的词,而当地民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能把握问卷和海报上文字含义。所以,在这过程中,志愿队员要一一地给他们作解释,降低了工作的人效率。

调研意义:

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关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就此圆满结束。根据调研结果,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由天然地质、地理气等多因素经过长久的历史岁月形成的自然奇特景观,是人类生态文明的代表。保护和传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并对已提名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对其所在地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此次调研我们针的是对位于黔东南州的施秉县具有的“白云岩喀斯特”特色的,以“云台山、杉木河”为代表的自然文化遗产景区,主要调研任务围绕施秉县“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核心来展开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完成这项重大任务所承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此调研结合十八大科学发展观、国发二号文件精神,以实现“中国梦,贵州梦”为目标,为施秉县白云岩喀斯特景区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进言献策,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论文 篇2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和人类在古老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后人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下面主要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定义、特征、管理,并结合五岳之首的泰山浅谈世界遗产的保护以及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世界遗产特征、管理、泰山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前言: 截止2007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51处,其中文化遗产660处,自然遗产166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河流,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正文:

一、世界遗产特征: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遗产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富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二、世界遗产的管理: 目标和任务:

1、保护资源的真实完整,包括自然文化遗产的人文景观,完整的生态多样性、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培育资源生态环境,避免受到破坏和污染。

2、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开发展示自然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实现遗产的社会效益。

3、注重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遗产科研能力。

4、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用于环境和资源保护,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须改革:

“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申报成功就万事大吉,一些破坏行为随之而来,忘记了申报成功后的管理与保护更为重要。

中国现在很多的遗产地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保护区内就应该只有古迹、一切的东西都是自然的,绝不能够在保护区内出现现代化的设施,要保持保护区内真实性和完整性。中国的很多世界遗产保护区中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这不仅让人们在欣赏的时候感觉大煞风景,同时也是对遗产地破坏。很多景区为了获取利润许可游人在内吃住过夜,以及在景区内建造宾馆、饭店、商铺、索道、人造景观等现代化设施,这些对遗产都是很大的破坏。有些大型商业活动,大型企业剪彩、开办大型会议居然在遗产地举行。灯光、音响、大规模的人流会对遗产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香山、泰山等山地景区建造索道不但影响大自然的景观也因为建造索道而破坏大面积地形。

三、结合泰山谈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遗产分类新标准,让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一份新遗产-双遗产。中国首批入遗唯一名山,文化与自然价值双高度在国际知名!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中华古代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从一座山,到自然山,文化山,精神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这意味着中国泰山世界贡献了一种新的特殊遗产!同时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同样具有其重要的地质意义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1、反映了古老的地质年代信息,在泰山地质公园探测到了带有37.2亿年地球年龄信息的捕获晶,标志着在泰山地区下存在着相当古老的岩石,是世界最古地质区之

2、是有特殊价值的岩石。泰山地区的骒马提岩(科拉马提熔岩)目前中国唯一,世界也只有五六个国家有发现的地貌。

3、是反映了典型地质变化过程,泰山地区所有26亿年前的岩石都已经变质变形了,而26亿年以后形成的则变形很小,这表明在26亿年前,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地质运动。这次突变具有里程碑式的全球意义,与世界地质学界将太古宙和远古宙的分界定在26亿年设想划定方法不谋而合!

泰山地区在30多亿年前太古时代经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公然“在泰山上动土”,炸山劈峰,建了三条直插岱顶的索道,仅其中一条索道的上站就破坏了1.9万平方米的地形,这是泰山有史

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在中国,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专家学者的意见总是微不足道。一条破坏严重的泰山索道,大批著名的院士、建筑师、教授、专家反对二十年,不仅不予理睬,反而扩大了五倍工程量。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类似“泰山现象”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区的不断蔓延,许多高山和低丘,都难逃被索道捆绑的厄运。有座名山的管理人员在解放初只有七八个,后来因为索道和超载开发,现在已高达3000余人,再加上其家属便多达四五千人,仅他们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就够这座名山“消受”的了,何况他们还在核心区建了大量宾馆和商店。归根结底是当地部门受到利益的驱使,最终将公益性的世界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加以错位开发,使世界遗产成了发展经济、开发旅游的响亮口号和目标,导致了开发后的“人满为患”和“屋满为患”。许多遗产区的超容量接纳游人,是对生态环境超强度利用。

超载旅游遗害无穷。由于登泰山的游客多以登上玉皇顶为目标,以看极顶日出为愿望,而岱顶目前的开发面积仅有0.6平方公里,所以这里常常人满为患,其结果是,造成岱顶地表植被严重受损,垃圾遍地,整体景观质量大大下降,恢复之难旷日持久。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中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欧洲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世界遗产保护区内几乎见不到索道,即使有,也都远离遗产保护区。其作用更不是运送游人,而是主要为一部分滑雪爱好者服务。在德国,有一个近40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里面一条索道也没有,但外面却有八九条,目的主要是为那些滑雪爱好者提供方便。在其自然保护区内不会出现现代化设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解决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的涉及到现代中国的许多问题,前进中的挑战也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去应对,我们应正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国家对遗产地工作的协调领导管理,国家要成立由相关管理部门联合组成的协调领导机构,权威地指导各世界遗产地开展工作,并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和最终决策

2、强化对遗产资源的严格管理和科学利用,在遗产地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注重对遗产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等生态境域的保护

3、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保护,将资源保护的公益性与资源本身所具有经济利用价值有机结合。

4、创造条件,把遗产资源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除政策和管理措施外,当前急需加大筹措保护资金力度,以确保一些抢救性、恢复性的保护工程及适应旅游观光、科

研等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落到实处。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保护和发展是个大课题,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诸多方面,影响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走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诚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确实还没有知识技能可以对世界遗产保护做出实质的贡献,无法对自然遗产地的开发提出合理的规划。现在的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可以利用学到的保护知识传播给人民群众,告知给每一个游客如何文明出游,也教会他们更好地发觉和欣赏世界遗产的美。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我们的想法和意见,通过我们作为世界遗产的欣赏者和世界遗产的保护者的角度,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文献:《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人民网——中国的世界遗产)

《图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刘珍强 编著—— 中国人大)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简报 篇3

启动仪式上,长沙童谣《月亮粑粑》原汁原味,长沙快板《闹酒席》欢快上口,古琴太极表演《阳关三叠》亦柔亦刚,花鼓折子戏联唱《洗菜心》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非遗节目连连上演,一幅老长沙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在活动现场,扎染技艺展位人气旺盛。活动期间,雨花非遗馆将招募1000名市民共同完成一幅长96米,以“中国梦 非遗情”为主题的扎染作品。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这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献礼,1000人所扎染的1000颗心寓意着在党的领导下,众人齐聚一心,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湖湘大地蔓延开来。”

本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雨花区委宣传部及雨花区文体新局承办。从6月1日至30日,主办方共设置了“非童一班 亲子体验”“非遗大戏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等八场不同的子活动。

湖南荣智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飞艺宝首家线下文创店也于当天在长沙市雨花非遗馆盛大开业。

剪纸、湘绣、蜡染……走进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雨花非遗馆,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目前,雨花非遗馆已聚集349个非遗项目,其中世界级10个、国家级55个,非遗传承人多达200余位,是中国首个由企业运作的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场馆。

首个文化自然遗产日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宗旨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优秀成果等。

二、活动主题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宣传口号

传承非遗--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保护传承非遗 展现生活智慧

活力社区 活态非遗

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四、时间安排

6月10日

五、活动内容

1、制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宣传版面和宣传标语,举办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片展览。

2、传统舞蹈类项目展演。

3、组织传统美术--剪纸作品进校园展览。

4、振兴传统工艺,举行传统手工技艺类现场互动展示。

5、组织东方民间文化收藏馆举办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展以及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作品展;组织东方民间文化收藏馆和李秀山泥塑作品展示馆对外免费开放。

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篇5

省保护中心 朱林飞 大家好!2009年8月17日至21日,我们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现就参加学习班的体会,并结合我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辅助材料的制作,主要是申报录像片的制作和申报项目照片的要求谈一点个人的想法,谈得不对的地方和不妥之处,望我们来自全省一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同行们批评指正。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文化部要求各省市要9月30日之前报国家中心。国家中心将进行初审,并于10月底以前将初审不合格的项目返回各省市,要求申报单位对项目进行修改再报参加评审,如参评名录项目不合格的下一次没有申报资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辅助材料包括:申报录像片、申报项目照片,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其他资料证明材料和授权书以及申报材料总目录等部分组成。

大家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其辅助材料主要是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具体说明和证明的材料。项目申报书是名录项目的主体,专家是通过项目申报书来评判一个名录项目的价值,并来确定一个名录项目是否能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做好名录项目申报书是基础。做好了名录项目申报书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辅助材料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申报录像片。

一、我省第二批省级名录申报片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第二批省级名录申报片较第一批比较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申报片的图像比第一批清晰,大部分都能按要求制作申报片。但是,由于时间紧、缺乏摄像方面的专业人员,加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没有完全到位,对项目的理解以及对项目的把握尺度不准,难免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之处。主要是:

1、普遍存在时间过长,没有抓住项目的重点。顾此失彼,片长压不下来。

2、相当一部分申报片中的质量不高,简单粗糙。

有的项目没有专门拍片子,就是原来演出的片子,不清晰。这种没有活态的传承。

3、有的项目进行拷贝。有一个县有四个项目,片头片尾是一样的。片头:介绍当地的情况,拍成了风光片。片尾:是县领导讲话。

这样一来这个片子不是申报片,成当地电视台能播放专题片子,这样的项目申报片肯定是通不过的。

我记得省中心吴志坚老师在2007年全省群众艺术馆馆长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上讲课时就指出我省第一批省级名录申报片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对项目细部特征、制作过程等微观信息的拍摄。(参看《武汉木雕船》、《天门糖塑头部制作》)

2、申报片背景音乐(参看《伯牙子期传说》、《建始喜花鼓》)

3、评价性解说词(参看《武汉剪纸》)

4、申报片片头制作(参看《鄂州牌子锣》)

5、申报片由于拍摄、制作等技术问题未很好按照规格落实,导致申报片成为“废片”。(参看《通山李闯王传说》、《通山山歌》、《五虾闹年》)

6、申报片中分析性话语中的问题(例如:啰啰咚中关于音乐本体分析的语词过于夸张,并且不符合民间音乐本体分析的要求,没有按照适当的分析程序进行分析。)

造成这些遗憾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偏差,要把非遗的有关文件学习透彻,有的将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混淆,有的只强调濒危与民间,忽略了典型性、代表性的其他表现形式。另外,由于我们缺乏专业的摄像及后期制作人员所导致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片的具体要求:

今年文化部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辅助材料制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申报录像片的要求是:

(一)申报录像片

1、技术要求: 制式:DVD格式。长度:5-10分钟。文件类型:应是专为申报书制作的原版录像,而不是任何现成的录像资料(如风光旅游宣传片之类)。

画外音及字幕:配有普通话解说词,并配以汉文字幕。

录像片制作:摄制、编辑要保证质量,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变焦、距离过近或过远,摄制、剪辑技术过差,音量饱和等。

2、录像片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1-3分钟)

概括说明申报项目的显著特征,及其社会和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杰出价值(2-3分钟)

阐释申报项目对相关区域和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申报理由。

第三部分:濒危状况(1-2分钟)说明申报项目的濒危状况及其原因。第四部分:保护计划(1-2分钟)

简明扼要地展示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步骤。

总的要求:录像片是最直观、信息量最大,特别是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技艺类;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以5-7分钟为好。要在有限时间内把项目最关键的内容与环节、最重要的特征与价值介绍清楚并达到技术要求。注意刻录质量。有的刻录质量太差,放不出来,没有办法审看,有的音量太小,长度超时,专家讲话、领导讲话太多。要把项目本体最精采的内容展现出来。要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将具有人文价值的、核心的、记忆的东西、主要传承人掌握的技艺展现出来,让这些展现出来的主体能打动人,少来虚的,多来实在的。注意项目的文化空间,有的项目特别是民俗项目,注意拍摄的季节。

(二)对申报录像片的制作

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共10大类。

在制作申报片时,类别与类别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项目来进行具体操作。下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类别进行简单的分述,以便我们掌握他们各个类别的特点供大家在制作申报片时参考。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而世代传承,这是民间文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在做民间文学申报片时,要注意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要注意民间文学在民间流传的状况以及传说和故事,有多少传承人。在做申报片中,注意传承人与听众的互动关系,要把传说与故事的历史状况记录下来。

传统音乐:传统音乐即民间音乐。主要指由各民族人民所创造、流传在民间的、未经专业音乐工作者加工的各种音乐品种。既包括如声乐、器物等有形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传承人的审美观、实践观、价值观等无形的精神因素。在做申报片时,要忠实记录民间音乐演唱或演奏的原始面貌,以及有关当事人的解说,其中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等。传统舞蹈:传统舞蹈即民间舞蹈。他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原则要有悠久的历史,至今还能活态的传承,表演形态要有比较强的典范性,要有文化艺术价值,做申报片时,该项目要有一段有特点的比较完整的舞蹈呈现出来。

传统戏剧:戏剧是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反映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审美品格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牟艺术风格。在做传统戏剧申报片时,注意该项目的特点和风格,包括唱、念、做、打及声腔的特点和各种表演特技。

曲艺: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的“说唱”的表演艺术,品种繁多。丰富多彩的曲艺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传流深厚、流布广泛、价值独特。不仅是各族民众十分重要的精神生活养料,而且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曲艺申报片的制作、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人的表演,以及使用的道具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游艺是指流传于各民族大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传统体育与竞技是活跃在各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技巧的比赛活动。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在民间生活习俗中,五花八门,样式繁多,许多游戏规则和竞赛规则也都十分复杂多样,因而它们的分类也较为困难。一般分为民间游戏、传统体育与竞技。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劳动者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和审美要求,运用集体的智慧,以手工的方式就地取材生产制造的具有观赏价值的适用工艺品。不要把与领导人的合影照片等用上去。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美术,由于社会风尚、历史环境、地理位置、审美观点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并有着明显的地域域和相应的传承性。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劳动人民生活有多么广泛,民间美术的范围就有多么广泛,它遍布人们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领域,令其它文学艺术无可比拟。做申报片时,要体现传承人自己水平,有影响的艺术作品。

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指手工业的技术与工艺。手工技艺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它和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在制作申报片时,对该技艺所用的原材料、工艺流程、技法、工具、设备,对传承人的访谈。对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在制作作品时的一些细部特征都应反映出来。

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医药蕴含了中华各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在其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认知思想、诊疗方法、用药技术等,具有系统性、完整性、高度文献化以及广泛传播的鲜明特征。

中国传统医药的存在与发展形态多种多样,中医学以及部分民族医药因其较早地形成了系统理论与技术,脱离了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人们通过读书、师承学习即可掌握。但尚有一部分在民间流传的经验与技术,以口述的方式世代传承。传统医药的生存陷入被质疑、验证、萎缩的困境。掌握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思维方法者日见稀少,中医传统诊疗方法与技术日益淡化,中药传统炮制技术面临流失的危险,现代化制剂正在取代传统制剂方法,特别是民间、民族医药的传承,面临濒危的境地。传统医药是我们比较少的一个项目,希望各地在以后的申报过程中,将通过普查所掌握的一些有绝技的传统医药以及传承人进行挖掘、申报。

民俗:民俗是指民众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式),它的特性概括地说具有历史性(历史性又包括传承性、稳定性、变异性)。具有民族性,具有地方性,具有流动性,要有真实、活态的民俗内容和特点。在制作民俗申报片时,注意拍摄的季节,因民俗活动往往场景比较宏大,拍摄时注意画面的完整及美感,应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画面。做好申报片,首先要做好申报文本,申报文本是做好申报片的基础和依据。申报片是申报文本的延伸和形象化的体现。申报文本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申报片质量的优劣。可以说申报文本做好了,申报片成功了一大半。要注意申报片要用说明式的方式,以形象化的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展现出来。要去掉学术化、历史化、政府化、宏大化,要使做出来的申报片具有本真性。不然,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申报片就不符合要求。

三、申报项目照片

500万像素以上6吋数码照片10张(附文字说明、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其未经压缩的电子版本)。

要体现该项目特点符合要求的照片。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项目简介是要对外公布的,再就是照片也是要对外进行公布和宣传的,项目简介和照片是要出图录用的。所以要求要注明照片的文字说明、场地说明、摄影者、板权所有者的姓名。

照片应注意构图、注意图片质量。千万注意照片要每张单独存电子文本,不要压缩在一张A4纸那么大的一张纸上。

四、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其他资料

(一)分布图及其他图表;

(二)附有底片或幻灯片的照片(统一编号,并附文字说明及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

(三)CDVCDDVD等格式的音频、视频资料,数字化文件;

(四)历史文献、书面资料等;

(五)其它资料。

五、证明材料和授权书

(一)相关区域、群体或传承人同意申报该项目的书面授权证明;

(二)保护单位应出具一份同意无偿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的授权书。

六、申报材料总目录

包括申报报告、申报书、辅助资料和证明材料等,标明编号、文件名称、介质类型、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必要的文字说明和相关信息。做好辅助材料的要求(样本讲解)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辅助材料制作的要求,由于本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文本和申报片制作理解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我们可以在会后进行不断地探讨。不到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篇6

中公教育面试研发团队

2011年5月29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开幕。一直持续到6月的非遗节,成为一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饕餮盛宴。而就在非遗节开幕3天后的6月1日,酝酿多时的非遗法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一时间,频频聚焦于镁光灯下的非遗成为当下文化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现在众多地方政府都热衷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第三届国际非遗节以“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因此,本次非遗节将成为四川成都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为推动非遗保护、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世界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对于众多地方政府热衷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动,应该客观地评价。有的地方政府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在充分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特长的同时,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及时的保护,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但是,当作为民族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后,其经济属性正在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力量改变着“非遗”保护现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政绩化、产业化、同质化的怪圈,成为赚钱机器,大大改变了文化遗产的味道,就其本质来说,这些举动不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是对文化遗产的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有了这部法,就如同手里握了一把“尚方宝剑”,另外,这部法律因为从实践中来,也有利于纠正以往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偏差。对于狂热的“申遗”来说,也是很大的降温。

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篇7

浙江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拟定项目名单

杭州

1.西泠印社金石艺术(杭州市)2.★杭州铜雕(杭州市)3.★王星记扇(杭州市)4.★西湖绸伞(杭州市)5.★江南丝竹(杭州市)6.龙井茶叶生产技艺(杭州市)7.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杭州市)8.白娘子传说(杭州市)9.★杨乃武与小白菜(余杭区)10.华宝斋雕版印刷(富阳市)11.★富春传统造纸工艺(富阳市)12.★临安昌化鸡血石雕(临安市)13.梁祝传说(鄞州区、上虞市、杭州市)

宁波

1.★宁波红帮裁缝制作工艺(宁波市)2.★女红(宁波市)3.奉化布龙(奉化市)4.★象山祭海(象山县)5.宁绍红妆(宁海县、绍兴市)

6.梁祝传说(鄞州区、上虞市、杭州市)7.浙东锣鼓(嵊州市、上虞市、舟山市、奉化市)

温州

1.★瓯绣(温州市)2.瑞安藤牌舞(瑞安市)3.温州鼓词(瑞安市)4.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5.★乐清黄杨木雕(乐清市)6.苍南夹缬(苍南县)7.★泰顺药发木偶(泰顺县)

8.南戏遗存(温州市、绍兴市、衢州市)

绍兴

1.绍兴平湖调(绍兴市)2.兰亭雅集(绍兴市)3.绍兴黄酒酿造工艺(绍兴市)4.新昌调腔(新昌县)5.越剧(嵊州市)6.嵊州竹编(嵊州市)7.西施传说(诸暨市)

8.南戏遗存(温州市、绍兴市、衢州市)9.浙东锣鼓(嵊州市、上虞市、舟山市、奉化市)10.宁绍红妆(宁海县、绍兴市)

11.梁祝传说(鄞州区、上虞市、杭州市)

湖州

1.湖笔(湖州市)2.长兴百叶龙(长兴县)

3.浙北蚕桑丝织(嘉兴市、湖州市)

嘉兴

1.★海宁皮影(海宁市)2.★嘉善田歌(嘉善县)

3.浙北蚕桑丝织(嘉兴市、湖州市)

金华

1.★金华斗牛(金华市)2.浦江板凳龙(浦江县)3.浦江戏曲剪纸(浦江市)4.十八蝴蝶(永康市)5.东阳木雕(东阳市)6.★磐安炼火(磐安县)

舟山

1.★舟山船拳(舟山市)

2.★舟山祭海(普陀区、岱山县)3.★舟山渔民号子(普陀区、岱山县)

4.浙东锣鼓(嵊州市、上虞市、舟山市、奉化市)

衢州

1.南戏遗存(温州市、绍兴市、衢州市)

台州

1.★台州乱弹(台州市)

2.天台山“干漆夹苎”工艺(天台县)3.★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4.★济公传说(天台县)5.仙居无骨花灯(仙居县)6.★三门民间传统石窗(三门县)7.★黄沙狮子(临海市)

丽水

1.★丽水“稳凳”(丽水市)2.青田石雕(青田县)3.龙泉青瓷(龙泉市)4.龙泉宝剑(龙泉市)

5.景宁畲族“传师学师”(景宁县)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篇8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 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 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知识普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等,并强化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向上争资立项,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补助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恢复传统剧目、培养后备人才等;采取举措完善非遗文化保护、加大传承力度、创建保护品牌等。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市级85项,县级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160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处(洛阳镇)。申报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同时,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非遗传承与利用较为薄弱、非遗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和市民意见建议,对如何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家庭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的认知水平,促进非遗文化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如去年12月,随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随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编纂的随州首本非遗文化工具书《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出版,有助于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二是以传承人为重点,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非遗传承机制,通过举办培训、交流、研讨班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提高传承人技能,发展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三是落实资金投入,借鉴他地经验搭建传承平台,扶持非遗项目建设。如山东岱岳区建设民俗一条街,引入泰山泥塑、米家不翻、王氏织布等非遗项目,使非遗技艺传承有了专用场所,还扶持成立了剪纸馆、泰山泥塑艺术博物馆及体验馆、大汶口彩陶展示馆等多个传承基地,使非遗项目更具观赏性、娱乐性、普及性、生活性。近几年,随州花鼓戏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离不了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这一平台的努力。

四是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方式,促进形成富有随州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产品品牌,做到以文养文。加强对传统手工艺项目的搜集、挖掘、整理,扩大民间工艺品的影响;要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和人们的现实需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经营非物质文化产业,让非物质文化产业有内生动力。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篇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就注定了其保护的难度更大。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足以展示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时候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博得在场人的掌声,说明了政府与群众一样,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 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对一个民族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 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 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组织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进行普遍调查,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许多工作。

但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非物质遗产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艳羡和关注,我们更要正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高度地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许多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第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四,政府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传承;

第二,各种思想充斥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够;

第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读死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

第五,宣传不足,社会舆论关注不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专家学者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

用。组织力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第三,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与民间艺人的沟通问题;调研范围仅局限于乌鲁木齐;刚开始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入问题;随着电眼工作的开展,我们组成员渐渐显露出懈怠的问题。虽然,此次调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完成了任务,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洞,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调研报告 篇10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保护措施

(一)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品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2004年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近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政协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传承粤剧

2012年8月,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参加汇演的73个粤剧粤曲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传统粤剧,又有融合现代舞蹈,展示时代精英的现代粤剧;有在保持传统粤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反映学习生活情趣的节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汇演的一大亮点。汇演的参赛者大部分是来自各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学生,个个基础功扎实,小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情、韵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折服,且最小的参赛者年龄只有5岁。汇演期间小演员们的积极参与和精湛演出,为广大市民送上一场又一场的好戏,一连4天5场的比赛展演,南方剧院能容纳800人的坐席场场爆满。汇演反映了近几年来粤剧引进校园的优秀成果,也让各界看到了粤剧未来发展的希望。

六、总结

上一篇:俗世奇人心得体会精选600字下一篇:孔子语录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