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语高考作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英语高考作文(精选8篇)

上海英语高考作文 篇1

2012上海高考考试的作文题目如下:

描述你在学校的一次午餐,具体要求如下:

详细描述用餐的情况

简要表述你对这次午餐的感受

这是一篇简单却需要挖掘的文章,因为如果只是描述用餐情况,显然缺乏深度,夸夸其谈,流于表面。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需要仔细考虑用餐背后的东西。比较容易想到的话题是食物浪费、用餐卫生、餐桌礼仪等。在创作范文中,笔者另辟蹊径,通过大多数同龄人用餐时的匆忙来衬托“我”的悠然自得,凸显出在紧张的高中学生生涯中,作者能够留有一片心灵净土,通过饮食来调节情绪,更好地面对挑战,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结构简单,文笔清新,语言精准,并运用了高中阶段常见的语法结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作文模板,供学生借鉴。

范文:

the instant the bell indicating the endof the last class rang, out of the

classroompoured all students but one。

unlikemy peers, iwas in no hurry tomake a run for the school canteen, to

rushthrough lunch and to return to the classroomfor homework.i arrived at the

canteenwhen amassive queue had formed.waitingformy turn patiently, i smelled the aroma ofthe appetizing food.greasy as some dishesmight be, thewide range of

food preparedby the schoolwas superior in nutritional val-ue to that found

elsewhere。

the typical schedule of a highschooleris extraordinarily hectic and thus

lunch breakis a rare timewhen overworked students canwind down and enjoy the

pleasure providedby the flavorful food.imake it a point topampermy taste buds

by savoring every littlebit of taste in food.what i usually like todo over lunch

is have amindless conversa-tionwith a couple of studentswho have alsolearnt to

smell the roses along the bonebreaking journey through high school.werounded

off our lunch with a dessert, re-freshed and satisfied。

come to think of it, it is not the foodbutmy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at

affordsmepleasure and empowersme in facing up tovarious challenges。(219words)

一、语法解构

现在分词作定语 the bell indicating theend of the last class rang

倒装句

(1)out of the classroom pouredall students but one

(2)greasy as some dishesmight be

不定式 iwas in no hurry to make arun for the school canteen

状语从句 i arrived at the canteenwhenamassive queue had formed。

上海英语高考作文 篇2

一、试卷评析

1. 命题紧扣基础

从今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语法题来看,介词、代词、动词的语态和情态以及时态各考一题,如第25题:______passion,people won't have themotivation or the joy necessary for creative thinking.

A.For B.Without C.Beneath D.By

答案为B。这是一道考查介词的题目,根据所给信息可翻译为______热情,人们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动机或快乐。其中,Without…和…won't…的意思是“没有……和……就不会……”,此类题目都是极其基础的语法题,而命题者正是紧扣类似这样最基础的固定语言搭配知识出题,考生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就一定能够从所给的题干中得出正确的选项。

紧扣基础出题的原则还体现在试卷的五道翻译题上,它要求考生用最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固定搭配来译出正确、通顺的句子来,考生只要细细琢磨中文句子并运用所给的关键词,下笔时不犯低级错误,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在翻译题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人的超重,这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进,这是词汇题考的基本内容。饮食与健康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又因为要填写的空格处的词汇基本都是常见词,所以学生只要抓住主线,词汇题也是可以顺利完成的。

2. 围绕主题阐述,检测考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

2012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题部分考查的是学生抓住主题进行语篇的整体理解,且能够根据上下文来抓文章细节的能力。如完型填空题从开头所给的案例,来引出本语篇的主题: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帮助?随后,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在答题中,如果考生抓住这个主题并结合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上下文的揣摩与推断,正确解答并非难事。

再如,阅读理解题的B篇是有关Sydney Pass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语篇,如果考生能够根据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第一句的内容得出语篇的这个主题并根据上下文准确地找到细节部分,对于整段语篇的理解就不会太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比起之前的一篇高考阅读题中有关海洋生物类的阅读材料,这样的选材更接地气,这应该是2012年高考试卷的一个不小的改进。

3. 题材贴近生活,体现英语学科的语用功能

今年高考英语试卷另一特点是题材贴近生活,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语用功能。如,听力部分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加之设问难度并不大,放在整张卷子的开头对于缓解考生的压力十分有益。而今年的作文题是看漫画写日记。漫画内容是有关一名儿童学画画的情景:是中规中矩地坐在书桌旁画,还是用脚随心所欲地画?这样的话题无疑可以激起考生对于现实与理想的无限想象与发挥,因此考生们一般都有话可说,写起来不会偏题。但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同一话题在词汇的选用、语言结构的多样化以及表达层次的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都能够从多维度来区分一个考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高低,这也正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

二、高三英语复习的思考与实践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数只是多项功能中的一项。如果我们很狭隘地把眼光局限于此的话,即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使我们永远处于被动地位,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不说,恐怕也难以担当教书育人的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并实践高三阶段的英语教学。

1. 科学安排高三英语教学进程

英语教学强调的是循序渐进,高三的教学更应如此。但是有些教师在复习迎考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大量的综合练习,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效果甚微。也有些教师混淆了复习课和新课之间的概念,复习时事无巨细地将所有知识点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样的复习课让学生同样感到云里雾里,无法抓住重点,导致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循序渐进,真正让高三的复习取得应有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合理科学地安排英语复习的进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三复习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适应期是第一个阶段,即前期。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适应高三高密度、高强度的学习,及时整理、复习、归纳,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无师自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密切观察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切忌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做大量的综合练习,花了大量时间不说,由于学生在没有系统复习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练习,结果并不会理想,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在经过了前期的适应期后,学生逐渐掌握了高三学习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扎实的知识点复习,要将考纲中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记忆,这个阶段越实越好。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责任是通过不断地强化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系统化。

后期是知识灵活运用阶段,这是复习的终极目标。如果所学的知识点只停留在理论上无法迁移到实际运用当中,那么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教师要想方设法活学活用,这个阶段越活越好。要想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搭建知识与知识的连接与生长点,这是进行大量综合操练的阶段,通过知识的不断复现、对接与交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 英语学习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

课堂教学“满堂灌”“一言堂”与“以考代学”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代之以“多种渠道传输知识信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格局。学生主动出击,是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行为。教师的讲解与练习要有启发性和思辨性,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互动的空间。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知识的归纳综合能力、学习反思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及时整理相关的知识点和句型结构并鼓励他们独立解决或让有能力的学生帮助同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学生在翻译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批或互批,准备专门的纠错反思本,以便在复习迎考过程中不时地翻翻提醒自己。再如,英语写作要由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由重写转化为写改并重,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体验;作文讲评时,要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化为“群言堂”,让课堂中人人都有参与感。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结果将是输出大于输入。学生学习潜能是巨大而无限的,我们要坚信这一点。当然要让它变为可能,需要我们去调动、挖掘和激活,使这种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得以释放出来。

3. 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运用与生成的能力

有些人认为,高三的英语教学就是对所学知识简单的叠加。基于这样陈旧的教育理念,有些教师每天的任务就是强迫学生反复背诵和默写所学知识点,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思维得不到发展,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复习效果可想而知。科学的且合乎学生发展的做法是:在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和历练中,逐步帮助学生学会整合各类知识,并能自行寻找知识的结合点、生长点。例如,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操练并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如,学会通过主题句寻找线索等;还可帮助学生按阅读材料的主题进行词汇、句型的归纳;另外,好的阅读材料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启发和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上海英语高考作文 篇3

一考生

“自由是什么?”我试着去找寻可能的答案,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

当我们处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这种渴望异常强烈。可是我们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忙碌的学习工作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或者结束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步入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我们便可能会渐渐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由此看来,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泾渭分明。但绝对的自由于我们而言,如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一度等同于炼金或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等同于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若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束缚下的多元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引起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进而废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与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驰骋。

[点评]本文作者在细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题目的要害。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意味。在行文中,该考生充分展示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实例,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于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起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就体现在词语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之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适当”二词,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平衡”二词,都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具思辨的张力。

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一考生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简短的一句话,揭示出了生活中的现实困境:每个人主观上都在追求自由,然而客观上我们又必然遭遇不自由。那么,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困境呢?我想起了一位法学家曾说过的一句话:“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作为群体生活中的一员,必然要受到各种限制,遵守一定的规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规矩、人伦道德,正如材料中的“沙漠”一样。我们可以在其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我们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以越过这些限制,这无疑又是不自由的。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规则之内,似乎我们失掉了自由,但进一步想,这些框架、规则不也同时保障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吗?我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去杀人、放火,我们没有剥夺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权利和自由;同样地,我们自己也拥有生存的自由,拥有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权利。

同时,这种框架、规则却能让人的行为趋正、品德完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区分好界限,那你就会做一个于己于人都有益处的人。为人正派、乐善好施、拾金不昧,必定受人敬重;为人自高自大、痞气十足、冷漠自私,当然遭人鄙弃。所以,“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是很切合实际的。假如我们丝毫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遵守基本的人伦规范,毫无顾忌地去触犯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等待我们的当然便是失去更多的自由。而法律、道德的“条条框框”在限制每个人的同时,不是让更多人的自由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吗?否则,强者肆意挥霍自由,弱者又有何自由可谈?

回眸历史,可堪回首!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帝王可以凭一时之喜怒,毫无理由地当众廷杖、侮辱一个人,甚至剥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生命。还有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侵略者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乱麻,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成为了屠刀下的冤魂。而正是因为缺乏“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缺乏对君王权力和侵略者行为的制约,才让他人的自由被无情地剥夺了。如此看来,这些限制难道可以因满足暴君与刽子手的所谓自由而消失吗?

因此,限制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点评]该考生由分析题目材料入手,很自然地引用了法学家的名言“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以此为文章中心论点,既简明扼要,又自然地点题,给阅卷老师留下了非常直观的印象。这在考试作文中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作者很有思辨意识,一方面论述必须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限制,因而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又阐明“这些框架、规则”“同时保障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此外,正是因为有了制约,才让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大的完善人格的自由。倒数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对少数人的限制才是更多人的福音,封建社会的暴君与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事例给人以警醒的力量,使论证趋于深入,也更令人信服。综观全文,审题精准,思路清晰,逐层递进,行文流畅,将相关道理阐释得头头是道。endprint

自由与约束

一考生

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不断地扩展自由的空间,但不可能享有随心所欲的自由。游戏有规则,社会生活有秩序,伴随自由的一定是“约束”。试想一下,上有宪法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环,下有林林总总的规章、条例、制度;内有道德理性的监护,外有社会规范与群体利益的制约,怎么可能人人都随心所欲呢?也正是这些“约束”规范了人们的举止行为,才保障了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自由。

如果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自由与约束都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自由是让人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迈开腿走路,放开手干事业,敢于闯新路子;而约束则告诫人们,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必须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也就是说,不论职务高低,不论穷人富人,大家都只能在某些约束下享受自由,谁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有那些按照人类与社会发展规律迈步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很多时候,对局部、个体的约束,恰恰是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和谐。英国散文家、文艺批评家罗斯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一段极为深刻的话:“上自天使的职责,下至昆虫的劳作,从星体的均衡到灰尘的引力,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和荣耀,都归于服从而不是自由。太阳是不自由的,枯叶却自由得很;人体的各部位没有自由,整体却和谐;相反,如果各部位都自行其是,则必导致整体的溃散。”

合理的约束不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最为明显。以篮球比赛为例,首先是场地的限制,运动员不得越过四周的白线;其次还有不许两次运球,不许带球走步,不许回中线,不许带球撞人,进攻一方不许篮下三秒,防守不许堵截、撞人、打手等等,限制与约束多多。可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却能在诸多约束的范围之内,如鱼得水,获得篮球场上最大的自由。

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权力愈大自由度愈高,以权势扩张个人的自由,甚至剥夺他人的自由,把权力与自由划为等号,实际上是仗势欺人。这种特权式的自由是必须反对的。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人以牺牲他人的自由获取自己的自由。如你已经午夜深眠,他那里却夜半歌声;小区里的绿地本来是全体居民所有,有的人却圈围一块独家种花种菜;还有的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独霸公园长椅呼呼大睡,不遵守交通规则,排队加塞,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一而足。这些人总是任自己的性子说话做事,并美其名曰:“你别干涉我的自由。”任性也能叫自由吗?如果叫“自由”,那也是非理性的自由,损害了公共道德的自由。那种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是嘲弄公平,嘲弄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自由。日本现代思想家池田大作有针对性地指出:“不尽责任(义务)的自由,只能产生无秩序的混乱;不重视伦理的个人主张,只能是对人性的蔑视。”

[点评]这篇优秀的议论文,写法上具有如下优点:(1)认识深刻,思路开阔。在作者看来,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恰恰是种种“‘约束规范了人们的举止行为,才保障了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自由”,这样的理解透彻而辩证。开门见山亮出“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不断地扩展自由的空间,但不可能享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这一中心论点后,该考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多个层面有力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先由正面作出论证,谈“如果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自由与约束都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议“很多时候,对局部、个体的约束,恰恰是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和谐”,评说“合理的约束不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最为明显”,各层之间,绝无交叉、重叠之处;再从反面予以提醒,一是“特权式的自由是必须反对的”,二是“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是嘲弄公平,嘲弄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自由”。(2)事例典型,引证丰富。文中既有“点”的实例(“以篮球比赛为例”),又有“面”上情况的概述(“如你已经午夜深眠,他那里却夜半歌声……”),点面结合,富于说服力;引证法的运用同样出彩,罗斯金之言与池田大作之语,本身内涵极为丰富,表达又极具韵味,作者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为全篇增色不少。

传统文化的末世新生

一考生

浮躁的年代里,它像末世荒城的一只鹰,停栖的地方再不如旧。于是如约出现了一群勇士,但他们不免沦为苦行僧。

这只鹰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她虽被誉为中华之瑰宝,如今却渐渐衰老,被置于一望无际的沙漠。的确,它处于最美好的时代,却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面对这民族的根,有人弃之如敝屣,有人漠然视之,有人徘徊不前,剩下的对之欣喜又悲戚。只是在这样的人口基数下,后者少之又少,他们在一条孤寂而悲凉的“守魂”路上踯躅着,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理想家”。

走在这条路上的,自然也不乏实干家。我们曾听过钱理群教授振聋发聩地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学等传统文化,这样一些“上了年纪”的东西,到如今该是我们最为敬重的。然而,或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或是源于新鲜文化的入侵,“理想家”与“实干家”在传扬中华文化的路上历经坎坷与磨难,最终也没能达成目标。

事实上,“守旧派”的方法确有其劣处,持一些旧理论,在新时代自然迈不开步伐,即便他们深谙我们必须穿过这片沙漠。“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三毛的话我是极为赞同的。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科技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确实会受到重创,个中缘由我们都知道。传承于我们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没有理由将它抛到脑后,因为传承是一种义务,只是如今大多数人都不再重视这种义务。的确,在此我们受到了种种约束,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选择。

穿过这片沙漠,看似艰难困苦的问题在庞大的人口面前微乎其微,于是,这看似文化的末世却可能是它的新生。如今大多数人所做的,更多的是无奈之举,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来保护汉语言文字,申请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要少过洋节日……这样的政策或是呼吁一出现,往往是骂声一浪高过一浪,同时让文化陷入更深的沙漠腹地。欲求文明之发展,必经民族之觉醒。似乎于今世,再有一百个鲁迅从文也难以促就全民爱文化的局势,更多的唤醒成了形式主义。抛却文化的是我们,也必须由我们自己将之捡拾回来。endprint

我们有很多途径穿越沙漠,但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穿越它。这不是文化在求生,而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尽之义务。新文化或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该是冲击或取而代之,更应该是融合交汇,那样才会带来中华文化的新生。

该有的觉悟必须有,而如何穿越沙漠就因人而异了,所以我们不自由地自由着,而只有“自渡”,才能换来文化的新生。

[点评]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夺人眼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可谓有深度的论题;“末世新生”,准确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真实困境。考生开篇设喻,形象地引出论题;全文紧扣“传统文化的沙漠”这一物象,不断挖掘,反复引申,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作文考题的核心内涵。“然而,或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但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穿越它”,作者在不断转折中推进议论,体现出不俗的思维品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针对传统文化的新生开出了两剂药方,一是“欲求文明之发展,必经民族之觉醒”,二是“只有‘自渡,才能换来文化的新生”。其思考的高度与表述的精准,明显高出一般考生一筹。

不可或缺的方格

一考生

人心驰骋的疆域可以有多宽广?可以说是无限,而这无限却也应囿于方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格”。人可以自由,可终究有一个局限的道德方格,只要脚出了界,人便失去了“格”;一旦做了出格的事,人便丧失了基本的人格。

道德的约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方格——就像在面对沙漠时,我们虽可以自由地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却必须穿越那片沙漠;而这“必须穿越”,就是人生的方格。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确实,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自在人心,它客观存在,它难以名状,它不可或缺。从古至今,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君王都是人们咒骂的无道昏君,比如商纣王,比如隋炀帝。而人们自己所追求、崇尚的境界也多是“得道成仙”,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幻想。可见,道德在人们口中的地位从未动摇,但是人心,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判定的,世人对他人的评判,或许总有那么一部分与自己的本意有违。悲哉!怪哉!如今,人的道德观念在日益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却不升反降。

我们谴责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我们指责在“非诚”中公开拜金的马诺,我们……我们总是在质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可我觉得,那是社会在质问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正在走向集体的隐性出格。我们站在方格的边缘,脚还在界内,却将身子倾斜着探了出去。总是揣摩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社会的反应,却不思考自己会怎么做,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状。是的,我们都认识到沙漠必须穿越,都了解方格的不可或缺性,可是,我们也都习惯了将它放在脚边,用脚趾指指点点。

现在,是时候把自己的责任挑起来了,是时候把自己倾斜的身子立正了。人之“格”,那不应只是地上的圈套,那应当是无形的一堵幕墙。训练有素的骏马,它懂得驰骋之道,可脱了缰绳放纵了心,肆意狂奔的结果只能是坠崖的粉身碎骨。对于马来说,脱缰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人的危险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的沉沦。人“格”,这“格”不该仅仅说说而已,而应成为人们所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试想,站在方格的边界,你以为那是在探索“格”的最大限度吗?不,那已经出格了,因为你的心已经出格了。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人都在“格”中生活,那么人性不是要泯灭了吗?不要紧,“格”本来就是方的,“格”内的舞蹈是圆润中的棱角。守住人格,并非禁锢自己,而是让自己在正确的地方更撒得开手脚。

“人格”是个奇妙的东西。你愈站在边缘想要冲破它,你的手脚越常碰壁;你愈站在方格的中心坚守人格,你的舞蹈愈是潇洒而舒展。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针砭时弊,有的放矢。作者明确指出现实中存在着隐性的“道德出格”,即人们习惯性地站在道德的边缘,手持道德标杆,指指点点,对人一套,对己一套。白居易曾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现实,代表了你的眼光与胸襟,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当然希望能够选出紧贴时代脉搏发表见解、具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优秀学子。文中将富于隐含意义的人生必须穿越的“沙漠”与人们必须拥有的人生之“格”相对应,角度具体而新颖,并且合情合理。作者选点切入的意识,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给野马套上缰绳

一考生

两百多年前,美国人亨利在弗吉尼亚州会议上毫无顾忌地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壮言,展现了一种政治的诉求和人生的希冀——我们需要自由。

以后的每一天,人们时不时地将它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用来抵抗一切的“枷锁”和“镣铐”,去昭示一种存在的姿态。每个人都渴望生命像风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飘过,和蓝天相融,无拘无束、没有一丝牵挂。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有传统文化的约束,我们有惯性的集体思维方式,我们有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故事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为此有人说,有时候生活就像是一锅粥,在每个日子里不停地沸腾,将每个人搅来又拌去。可我更想说,我们必须在这锅粥里沸腾。我也想决绝地逃离,我也想我的世界我做主。但是,当我在心中歇斯底里地喊出“要自由”这个口号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似乎在说:“人生而自由,但枷锁无处不在。”

可以说,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间万物何曾有过绝对的自由?我们需要在不自由的夹缝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体无法彻底地自由,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

很喜欢《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罗德,六十岁,一辈子未获升迁,既无较多的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情感疏离。有一天,他却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友的来信。在亲自寄送回信时,他不由得思考着现实的种种,并越走越远,一直从英国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正如作品中所说:“他明白了,在这段旅行中,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一个在精神上禁锢已久的人,跳出了自己原本乏味的生活圈,走出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旅途。我们似乎可以把这种旅行称为一种灵魂的释放。生活让这个老人太过压抑,他用一次“出走”告诉大家,灵魂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自由地飞翔起来。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endprint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人的一生,是挣脱某种束缚、争取一定的自由的过程。只是,别忘了,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

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点评]本文开篇引述“不自由,毋宁死”的名言,凸显自由的美好;接着笔锋一转,用精彩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告诉读者,自由总是要受到限制的,现实社会中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一层,又辩证地提出“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下文就此作出阐发,结合名著中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用“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升华文章的主旨。结尾点题,再次用比喻的方式说理,紧扣材料内涵,富于形象性地指出,“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而“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文章论证手法丰富多样,剖析事理从容不迫,是一篇有理有据、启迪人心的议论文佳作。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一考生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牡蛎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遭受困境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从而为自己开辟一方独有的天空。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多次遭贬,甚或深陷乌台诗案几近有生命之忧,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窘居黄州、亲耕东坡时,他依然乐观地高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纵笔酣畅淋漓,使《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坚持信念。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格桑德吉师范大学毕业后,执意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然而困难重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艰险的山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她坚持信念,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还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子跌入低谷。他无数次坐着轮椅来到地坛,似乎要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某种启示,追问生命的意义,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人生路漫漫,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需迷茫、徘徊,甚或消沉,因为命运执掌自己手中,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开辟自己独有的天空。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典型的议论文。作者紧扣“当人生遭遇不自由、遭受困境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的观点,选用苏轼、格桑德吉、史铁生三个例子,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层次非常清楚。文章语言成熟老到,自然流畅而又耐人寻味。如“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她坚持信念,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等剖析事例的文句,均能切中要害、言之成理。

2013上海高考英语作文参考 篇4

1.简述你写信的目的及你对场所的选择;

2.说明你的理由(从便利性、专业性等方面对这两个场所进行对比)。

Dear exhibition organizers of Shanghai Museum:

My name is Wang Min, a student studying at Shanghai XX High School.I am writing to offer my views on the place where the exhibition should be held.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painting exhibition should without doubt take place in Shanghai Museum instead of the community library.The reasons why I hold that opinion are as follows.First, in terms of convenience, Shanghai Museum is a much better choice for visitors who may not know well about Shanghai.Located near People’s Square, the best-known transportation center and tourist site in Shanghai, it is absolutely easy for anyone to find it.Considering that it is an exhibition of famous paintings that will attract 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broad streets will serve as another advantage to provide easy access and sufficient parking space.Another advantage that Shanghai Museum has over the community library is that it has considerable experience in organizing such exhibitions.It is quite common for Shanghai Museum to be in charge of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We should hand a task to a professional rather than an amateur and Shanghai Museum is just the professional who will fulfill the task skillfully.Modest as my reasoning may seem, I believe it makes sense.I hope you will include my views when you make the decision.Thank you!

Yours Sincerely

上海市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篇5

讨论情况

1.课内互动(讨论,采访,讲故事等)

2.课外活动(演讲或晚会等)

3. 运用英语(口头或书面交流)

……..

你的建议

注意:

1. 对所给要点注意陈述,不要简单翻译。

2. 词数11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 参考词汇:hav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进行互动活动

Recently, we had a discussion on how to make learning English relaxing and fun.______________

范文:

Recently, we had a discussion on how to make learning English relaxing and fun. Most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o so. First of all, we can have mor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in class, such as discussions, interviews, story-telling and role-play.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more fun learning English. Secondly, we need to find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with people, whether they are English teachers or classmates, foreigners or Chinese, because using English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se ideas sound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From my experience, there are many other interesting and relaxing ways. For example, we can listen to English songs and watch English movies. We can also watch English programs on TV or join English clubs or make English pen friends on the Internet.

上海英语高考作文 篇6

II.Guided Writing(25分)

Directions: Write an English composition in 120–15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 Chinese.学校即将举办“读书节”,目前正广泛征集“读书节”宣传册图片。假设你是该校学生潘阳,你已找到以下三幅图片,决定给读书节组委会写一封信,推荐其中一幅,你的信须包括以下内容:

1.简单描述你想推荐的那幅图片;

2.阐述你用这幅图片宣传“读书节”的理由。

作文解析:

今年的英语作文题目同样重点考察了主观理由型作文的写作手法,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三幅学校读书节宣传图片当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对图片进行描述并说明原因。这也是继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考察书信体与主观理由型文章的结合体之后出现的第三篇主观理由型文章。

整体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似乎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今年英语作文的难度,不管是在文章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因为考生需要同时兼顾三个难点:

1、书信体正确的的书写格式;

2、对图片内容进行细节的描述;

3、找出恰当的理由(2-3点)进行论证,说理充分,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相结合,以及文章语句之间的逻辑严密性。可以说,近三年来英语作文虽然都在考察主观理由这个大的方向,但是考察的难度确实是在逐年递增。

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写好这篇作文,首先需要拿捏好这篇文章的结构。一般来说,文章第一段用来引出话题,第二段可以对所选择的图片进行描写,描写时要格外注意的地方是对细节的详细描述,基本内容讲清楚就可以开始第三段的理由阐述了。

写好重头戏理由之后,在尾段我们无需过多笔墨,基本上通过三句话就可以收尾了。也就是总结加升华,由于这是一篇征集建议的书信体文章,所以需要最后有一句客套话,考生可以通过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或者I will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if you can take my suggestions into consideration进行文章自然收尾。这样整篇文章便达到了内容统一,结构完整,说理充分了

作文范文:

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7

生活中, 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 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全文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

【题解】

此题延续了一贯的“海派风格”, 注重引导考生对思考对象作有厚度、有深度的思辨, 同时贴近考情, 保持可写性, 以期准确、深入、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思维素质和表达水平。

试题材料主体由两个分句组成, 合在一起共同描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细致地分析两个分句, 我们会发现它们指向的内容存在差异:前一句描述的事实背后, 主要体现的是自己主观上对“重要”的认识、选择和实践;后一句则可以理解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着很多“更重要的事”。当然, 前一句的主观重要中, 也可能隐含了客观的重要性;后一句的客观重要中, 也不可避免地隐含了主观判断:两个句中的“重要”都可以或可能是自己的主观认识或客观存在。两个分句合在一起, 加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一指示语, 即要求考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我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而没有去做更重要的事?或者, 为什么我会放弃做我认为重要的事而去做更重要的事?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观原因哪些客观原因, 有哪些个人原因哪些社会的历史原因?这样的现象合理吗? 这样的现象在我身上是怎样体现的?我为什么会做现在这样的选择?我将来会怎样做?我将来那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发的思考并不是平面铺开的, 而是线型深入的。即使当考生在某一问题上立足站定, 对他所选定问题的思考仍有线型深入的可能空间, 这使得本材料能很好地完成对思维素质的考查。

写作此题时, 应能突破具体的某些事情的重要与否的比较 (如谈“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比利用、征服更重要的是尊重与敬畏”等) , 而以重要与更重要的判定、选择、实践及其背后的原因、理据、思考为主要内容。

【范文】

人低可成王

上海考生

世人熙熙, 皆为利往;世人攘攘, 皆为利来。有人只看到世上有“名”、“利”两张帆。

事实上, 世人所为并不都为名利, 却大都从“我”出发, 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忽略了世界上更为重要的事情。

因而, 要将自我放低, 人低而成王。

孔子曾与弟子闲聊, 弟子谈及“忠臣不事二主”之观点, 原以为孔子会予以支持, 却不料并未受到赞成。孔子认为, “忠臣”若只为君主, 则只是成就了自己的声名, 而若愿抛弃“美名”, 改事他主, 虽可能受人诟病, 却实是为黎民百姓所思虑, 更为不易。由此故事, 可知孔子“素王”之称不虚。

古往今来, 忠臣良将死, 君而不死国亡者比比皆是。其忠肝义胆虽令后人叹服, 却不由令人想象, 若是其停下来殉国自刎之剑, 历史又将怎样改写?所谓忠良, 往往愿死谏, 愿廷责, 愿撞柱, 却往往因君王之一意孤行而只能给历史留下一个黯淡的背影。

因而, 往往自身认为重要的事, 于世界, 于历史来说并不算什么。

而有时, 只为自身办事, 一味放大自我, 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甚至留下历史的伤痕。法国大革命曾被嘲为:反抗者因不满统治而进行的革命。因而法国大革命, 不可避免, 是血腥的。

荷马曾说:“当一个人成为奴隶时, 他一半的美德失去了。”又有人续言:“当一个人摆脱奴隶身份时, 另一半美德也失去了。”一针见血。是什么让人在被奴役时卑躬屈膝, 又在恢复自由身后自我膨胀? 有人说是自由与不受限的自由, 而我看到了“自我”。在为奴隶时, 重要的是保全自己性命, 自而宁愿极尽谄媚之能事;恢复自由时, 因心中积压着的恨意, 重要的是宣泄, 又大肆挥发。法国大革命如是, 历朝历代, 王朝兴废也如是。

强与弱, 是相对概念, 我们看到强者欺弱, 又看到弱变强、强转弱时, 局面并无改变。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历史演进, 就是一幕幕受压迫者之反抗、成功, 而后又陷入前朝结局的轮回。因为不论反抗者与统治者, 都重视自我的权益与权力, 反抗与压迫同为手段, 实质也相同。因而只为个人、个体利益而奋起反抗者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当其注意到自身现状之 外, 只有政体与制度的长远影响, 才会去做些自身利益之外, 有益于世界的更重要的事。

2014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评析 篇8

相比以往,今年命题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图文阅读量减少,能力要求有提高。选择题中的图表明显减少,复合式的选项也只有4小题,综合分析题的阅读量也有所下降。虽然图表与文字量减少,但更加精致、简练,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同时,对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今年的试题将以往“据图”、“据表”、“读文字材料”的检索路径的明确提示删除了,而需要考生自己考虑从哪些信息源去检索解决问题的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具有更高的信息获得与处理的能力。

2问题更加清晰,试题保持梯度。试卷避免问题的含糊性,让考生更加明确问题的指向,例如,汽车工业布局一题中“分析从1996年到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的空间拓展方向”,要求回答的问题更加聚焦了。同时,注意保持问答题的难度梯度。每一大题中,一般第一问的难度相对低一些,然后逐步提升。这样,考生在答题时就容易上手,然后由浅入深地思考与回答问题。

3“地球”知识缩水,分数比重降低。以往,考查晨昏线、时区、太阳高度角等一类试题偏难偏深。今年试卷将地球知识的考查从“综合分析题”中移入“选择题”中,仅有一大题,只占4分,而且在命题中注重了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考查,避免考生“钻牛角尖”。

二、试题主要特色

2014年试卷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创设试题情景化,让教材蕴含的知识活化在新情景之中。新情景试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迁移能力。试题在新情景创设上,凸显了更大力度,90%的试题的背景材料均是教材以外的。例如,杭州湾两岸地貌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分析等试题,多为情境性颇强的试题,都需要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个别案例出发,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靠死记硬背书上结论去套所能得分的。在创设试题情景方面,主要体现在:

1运用重要时事“热点”,创设试题情景

选择题的第一大题以“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率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友好访问”为新闻背景命制的,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国际友好交往与经济共赢方面取得的外交成果。其中第1小题是“在荷兰访问期间,中荷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荷兰文化缤纷璀璨,其特色文化景观为:A圆顶尖塔的宗教建筑;B热情奔放的探戈舞;C轻柔艳丽的纱丽服饰;D风车乳牛田园风光”,该题通过提供中荷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情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西欧文化圈特征的掌握。第2小题为“代表团访问的欧洲四国中,以核能为支柱能源,并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国家是:A法国;B荷兰;C德国;D比利时”,该题通过交代“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事实背景,考查学生对世界能源发展的地理事实的了解。这样的试题对于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国际政治热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联系经济发展“动向”,创设试题情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在多种区位因素影响下,汽车制造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汽车制造具有链条长、关联企业多的特点,既有整车生产企业,又有与之相配合的上游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下游销售服务企业。它们共同组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链。试题提供了反映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工业最新发展动向的鲜活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密度分布变动示意图,分析从1996年到2010年该圈汽车企业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的空间拓展动向;通过阅读汽车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示意图,阐述汽车制造业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的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原因。试题的解答没有现成的结论,因为教材中没有汽车制造业的案例分析,所以需要考生迁移关于产业区位方面的地理原理与方法。这样的试题有利于考出考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实际水平。

3依托地理研究“成果”,创设试题情景

试卷中的不少题目都是以地理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背景,经过提炼与转化而命制成功的。有一道试题,根据地理研究专业杂志一篇文献,创设了“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的真实情景,要求考生从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示意图与华北某山区A-B剖面示意图中获得众多的地理信息,从而“说明该山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及原因”“判断该山区的高危区及理由”。考生如果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图中坡向、坡度、断层、碎屑物等信息,并能联系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时间规律及夏季风风向等知识,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会迎刃而解了。可见,解答这类情景题,不靠复习中的机械记忆与训练,而是要靠考生的智慧发挥、思维推进、知识迁移与信息加工。

三、地理复习应关注分析热点时事,加强学以致用

我喜欢纯粹的东西,我不喜欢酒里掺水。我也这样对待我的生活。——杜尚

重要的是与世界保持距离,不再观察本来的世界,而是幻想他它,并在幻想中自得其乐。——皮埃尔·玛里

上一篇:安塞腰鼓下一篇:二年级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