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篇1

1、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草原虫卵调查情况,市草原防虫灭虫指挥部对牧区四个旗县就害虫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内容等做了统一安排部署,并强调要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强化预测预报,落实监测责任制。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站内草发[XX]7号“关于开展春季草原虫害(蝗卵)调查的通知”,市旗两级草原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全市共设样地38个,样方114个,并详细记录样地(方)设立日期、面积、编号,行政编码,地点名称、坐标、高程,土壤质地、类型、外貌特征,草场类型,主要植物,指示植物,载畜量,害虫种类,天敌种类等基础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天然草原平均每平方米的卵块数为0.8块,卵粒数为24个,越冬后活卵率为80.5,卵粒寄生率为0.7,卵块捕食率为0.5。预测:如果温湿条件适宜,发生面积为650万亩,平均密度为19头/平方米,重度危害面积为225万亩。根据预测预报结果,从4月10日开始,进入实际监测阶段,责成专人负责监测上报;从6月份开始安排专人实行虫害情况定期报告和值班制度,一般情况每三天上报一次,重大灾情立即上报。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热点栏目: XX年个人总结

3、启动虫害防治应急预案。

根据**市虫害发生地区的实际情况,启动三套防治方案,即人工、机械和飞机防治方案,重点以飞机防治为主,人工和机械防治为辅,为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4、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月18日,磴口县上报XX年第一例虫情报告后,市草原站立即组织科技人员到实地调查,及时向市政府和自治区草原站上报。市政府高度重视,带领市农牧业局、市草原站有关人员专题向自治区农牧业厅进行了汇报,得到自治区农牧业厅的大力支持,自治区草原站有关人员先后到我市视察虫情,对防虫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了我市灭虫工作顺利开展。6月13日与鄂尔多斯航空公司签定了飞机灭虫协议,6月27日成功调机。由于连续下雨,飞防工作从7月2日开始,7月8日结束。乌前旗、乌中旗、乌后旗 6月26日开始人工防治,7月31日结束。

5、加强灭效调查。

防治区域由专人负责进行灭效调查,通过走访和样方调查,对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及药品的残留时间、喷药后3--7天内的中毒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调查灭效达到95以上。

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篇2

经监测统计, 四川省2016年草原虫害发生面积为79.52万hm2, 严重危害面积26.9万hm2。其中西藏飞蝗发生面积7.72万hm2, 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的河谷地带, 草原虫害处于中等偏重水平。

为此, 针对2016年草原虫害的发生特点, 我省草原虫害防治指挥机构精心部署, 扎实推进防治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防治责任。早动员, 早部署, 早防控, 狠抓落实, 确保了各项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二是加强物资统筹, 确保生物农药、器械等物资的及时到位。提前完成农药采购85.6t, 维修防治器械65台次;三是积极尝试, 探索虫害防治新方法。阿坝县与飞行植保公司合作, 开展无人机防治草原毛虫试验示范, 有效提高了虫害防治效率;四是落实督查制度, 确保措施到位。保证了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省、州、县各级草原虫害防治部门的共同努力, 截至8月31日, 全省累计投入劳动力31014人次, 培训技术人员9122人次, 大型喷雾器383台次, 中小型喷雾器10996台次, 喷洒生物农药85.6t, 防治草原虫害44.68万hm2, 灭效达90%以上, 完成农业部下达的防治计划任务的134%。其中防治西藏飞蝗6.33万hm2, 占危害面积的82%。通过草原虫害防治, 挽回牧草损失2.01亿kg, 直接经济效益可达4000多万元, 为增加牧区牧草贮备, 抗御冰雪灾害, 降低牲畜冬春掉膘和死亡, 减少牧民经济损失, 进而为增收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篇3

【主题词】天然草原;鼠害;虫害;调研;防治

为响应“下基层到一线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和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2013年专题调研课题安排,笔者对2013年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调研。

1 调研时间、地点、方式、内容

2013年4~11月,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4个牧区旗县进行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实地查看、参与鼠虫害调查和防治等多种形式,广泛了解鼠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

2 调研结果

2.1 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情况

2.1.1 发生情况

2013年春季,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害为害面积185333hm2,其中乌拉特前旗5333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白彦花镇查干哈达嘎查和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白彦花、巴音温都尔、西羊场4个嘎查,平均有效洞口数达380个/hm2,害鼠种类以长爪沙鼠为主;乌拉特中旗80000hm2,为害区主要集中在巴音乌兰苏木图克木嘎查、东达乌素嘎查退牧还草项目区,以及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乌兰朝鲁嘎查和海流图镇呼日木图嘎查等地,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10个/hm2,害鼠种类以长爪沙鼠为主;乌拉特后旗53333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获各琦苏木前达门嘎查和满都拉嘎查、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巴音前达门苏木的巴音满都呼嘎查、阿布日勒图嘎查、巴音呼热嘎查和巴音查干嘎查,平均有效洞口数为331个/hm2,害鼠种类以大沙鼠、子午沙鼠为主;磴口县46667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巴音毛道嘎查、那仁宝力格嘎查、巴音博日格嘎查、温都尔毛道嘎查和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70个/hm2,害鼠种类以子午沙鼠为主。严重为害面积52667hm2,其中乌拉特前旗2000hm2,最高有效洞口数达610个/hm2;乌拉特中旗80000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420个/hm2,乌拉特后旗13333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543个/hm2,磴口县17333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410个/hm2。

2.1.2 防治情况

根据鼠害预测预报情况,市草原站制定了《巴彦淖尔市2013年天然草原鼠害防治方案》,旗县也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市、旗两级草原站积极行动,组织科技人员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全市鼠害防治面积25000hm2(其中生物药品防治19667hm2、招鹰灭鼠3333hm2,化学药品防治2000hm2),投放毒饵18.7t,投入劳力510人/d、技术人员83人/次、防治器械182台套,车辆119辆/次,生物防治比例达92%,达到农业部的“十二五期间鼠害生物防治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经调查,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2.2 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2.2.1 发生情况

巴彦淖尔市2013年的天然草原虫害与往年相比,不论为害面积或为害程度都有所降低。全市虫害为害面积183333hm2、严重为害面积81667hm2,虫害种类为蝗虫、春尺蠖、叶甲,为害涉及3个旗、16个苏木镇、31个嘎查(村委)、6004户牧民、20547人、40.045万头、只牲畜。其中蝗虫为害面积为144000hm2,严重为害面积为54667hm2,共涉及3个旗、12个苏木镇、23个嘎查(村委)、4454户牧民、15146口人、29.895万头、只牲畜;春尺蠖为害面积为36000hm2,严重为害面积达26333hm2,主要发生在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白彦花镇、沙德盖镇,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叶甲为害面积为3333hm2,严重为害面积为667hm2,主要发生在乌拉特中旗温更镇。

2.2.2 防治情况

灾情发生后,自治区草原站、市委、市政府和市农牧业局高度重视,先后派专家调研和现场指导,市草原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地积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采用飞机作业与地面机械作业、人工作业相结合以及化学、生物药品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市旗两级植保技术人员深入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重灾区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全市共防治草原虫害59527hm2(其中飞机防治56940hm2、人工防治720hm2、机械防治1867hm2),用药32.485t(其中生物药品12.52t、化学药品19.965t),投入劳力574人/d、技术人员141人/d、飞机486架/次,大型喷雾器14台套、背负式喷雾器220台套,车辆222辆/次。其中生物防治23007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38.6%,飞机防治比例达95.7%。经调查,灭效均达90%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2.3 采取的主要措施

2.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义务

根据近年来鼠虫害发生面积大、为害较重的态势,本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从市级到旗县级都成立了草原鼠虫害防治领导小组,遵循“应急管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切实落实防控责任,按照组织指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物资准备到位、信息传递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和督查指导到位“六个到位”的要求,及时准备,统一组织落实防治计划、编制实施方案、组织协调鼠虫害防治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规范管理、完善措施,为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3.2 加强体系建设,强化测报能力

预测预报是鼠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指导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影响防治决策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在自治区的支持下,市草原站及乌拉特前旗、中旗和磴口县已建成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乌拉特后旗今年也列入了建设单位,且正在建设中。目前,我市已有农牧民测报员62名,设立了加强测报员培训班,并以6667hm2为1个监测区,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和长期性。充分依托“自治区-盟市级-旗县级-农牧民测报员”四级测报网, 利用3S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加强了监测工作,提高了测报能力。

nlc202309041152

2.3.3 加强调查工作、强化预测预报

根据内草发〔2013〕5号《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草原生物灾害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鼠害、虫卵调查方案,4个牧区旗县春季从3月2日至4月25日陆续开展了鼠虫害调查工作,在全市15个苏木镇共设鼠害路线调查样方85个、虫害调查样点70个;从9月25至11月13日在全市4个牧区旗县的16个苏木镇开展路线调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工作,共设鼠害调查样方95个、虫害调查样点100个,根据调查结果做出预测预报,并以报告和数据库的形式上报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2013年鼠虫害的发生面积与春季的预测预报面积基本吻合。

2.3.4 完善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目前我市已建成机械化防治作业队,拥有大型喷雾器8台、拖拉机5台、简易机场4处、中小型喷雾器数台,各旗县因地制宜地采用“运-5”、“蜜蜂-3”、“蜜蜂-4”、“澳大利亚动力三角冀912”、“美国安塔瑞斯582”等飞机与“巴西杰克多AJ-401”等大中型喷雾机械开展防治工作。2013年的鼠虫害防治共出动飞机165架次、大型喷雾机械30台套,中小型喷雾器386台套,圆满完成了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5 加大生防力度、推进综合防治

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草原站2013年的工作安排,以及“十二五”期间“鼠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80%以上,虫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60%,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要求,巴彦淖尔市草原站坚持“防灾与环保并重” 的原则,在草原鼠虫害防治中启用生物防治。在乌拉特后旗加大招鹰灭鼠力度,扩大灭鼠范围,新建招鹰架20个,累计建立150个;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的鼠害防治中均利用C型肉毒素防治。鼠害生物药品防治19667hm2、招鹰灭鼠3333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92%。在虫害防治中,利用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品与化学药品相结合进行防治,生物药品防治面积达23007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38.6%。同时,与“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牧草飞播”等项目结合,综合防治草原鼠虫害,使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2.3.6 严格值班制度,保障信息畅通

充分认识草原鼠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和督查制度。按照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的要求,从5月28日开始启动24h值班和3d一报制度,市站及各旗县有专人值班,实行领导负责制,一般情况3d报告1次,重大灾情随时上报,值班期内严禁脱岗漏岗。鼠虫害防治期间,每周上报1次防治进度和鼠虫情动态,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已累计上报鼠虫情动态16期,保证了上报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信息畅通,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3.7 做好药品储备,保证防治效果

每年在鼠虫防治结束后,市草原站就根据秋冬调查预测情况储备灭鼠、灭虫药品。2013年的灭鼠药品除自治区下拨30t以外,旗县还自行采购了部分药品,如储备灭虫药品4.5%高效氯氢菊酯7t、1.3%苦参碱8t、防护服200套、防治用机械检修8台,以为防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防治期间,根据防治进度计算每天的防治面积和用药量,及时提供准确数据,保证防治用药的充分供给。

鼠虫防治区域由专人负责进行灭效调查,通过走访和样方调查,对防治前和防治后的鼠虫害密度、中毒死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查遗补漏。根据防效监测,灭效均达到90%以上。

2.3.8 加强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在鼠虫防治期间,由专人负责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及时广泛的报道鼠虫害发生情况、防治进展情况以及防治期间总结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先后在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蝗虫防治情况,在内蒙古电视台《晚间报道》及市级各类媒体上报道了虫害防治相关内容,以期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国家对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及人民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使此项工作常抓不懈,进而达到预期效果。

2.4 存在的问题

通过连续几年的防治,草原鼠虫害在一些区域得到了有效遏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草原退化现象依然存在,害鼠、害虫适生环境没有明显改变,鼠虫害再度暴发的隐患还没能从根本上消除,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2.4.1 防治比例低

受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鼠虫害防治表现为发生面积大、防治面积小,“年年防治,年年发生”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天然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仅对巴彦淖尔市就下拨了1000多万元经费,但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累计为害面积仍有2107000hm2,严重危害面积达931400hm2,防治比例占为害面积的22.9%、严重危害面积的51.9%,这势必对防治成果的巩固和防治面积的扩大产生严重制约。

2.4.2 监测与防控体系不健全,缺乏草原鼠虫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在监测体系方面,虽然在市站和4个牧区旗县陆续建成了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但基层人员少且知识结构不平衡、技术力量不足、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测报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监测范围大、劳动强度高,加之缺乏必要的经费,严重影响了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虽然培训牧民做兼职测报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全市4个牧区旗县境内广泛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防控体系方面,长期以来只强调救灾,但在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的配备上投入很少,没有应急防治的物资储备和储备库,已不适应当前草原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2.4.3 缺乏对害鼠、害虫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随着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近两年沙葱萤叶甲等一些新的草原害虫相继出现,已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草原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制也发生了改变,但新的防治机制尚未形成,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2013年,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措施得当、防治效果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其发生面积大、防治面积小,对鼠虫害防治效果的持续巩固不利,鼠虫害防治也只是停留在救灾、应急防治上,与此项工作常态化还有一定距离。此外,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防治补助资金对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也只是杯水车薪。

3.2 建议

3.2.1 加强本级财政投入力度

地方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加强鼠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配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防治队伍建设、科技人员及农牧民测报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解决农牧民测报员的经费问题,使此项工作更加科学化、常态化,使“草原绿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得以实现。

3.2.2 加强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加大对草原虫鼠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制以及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各大学合作代培、深造一些科技人员,加强其对此项技能的掌握,使此项工作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

娜仁格日乐(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原植保工作。

草原承包工作总结 篇4

一、任务完成情况

我乡天然草原总面积为299.15万亩,2010-2011年,已落实承包天然草原230.8万亩,参与草原承包的有全乡9个行政村43个村小组,435户,均占村、组、牧户总数的64.3%,82.7%,54.2%,共颁发《草原使用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435本,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305份(每户一式三份),草原承包到户率100%。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安排部署,明确目标责任。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土地改革、林权改革之后,党在新农村又一项重要改革,是党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实施的又一重要强农惠农政策,事关发展稳定、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此,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全乡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暨草原承包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我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和草原承包到户工作。同时,从乡兽防站抽调人员,协作乡政府开展工作,为全面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和草原承包工作提 1

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为了严明工作纪律,保证工作质量,我乡将此项工作列为 “一把手”工程来落实,形成了由乡党委书记牵头抓总,乡长具体负责,乡兽防站、各办公室负责人协助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草原承包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乡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主管畜牧工作的副乡长任副组长,乡兽防站、生态办干部职工和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XX乡草原承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生态办,负责组织开展全乡草原家庭承包工作。

(三)认真调查摸底,制定承包方案。乡生态办在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组织工作人员对全乡天然草原进行调查摸底,查阅资料,现场实地查看草原分布状况,核实草原面积,牧户养畜品种和数量,摸清了各村组草原面积、界限、等级和类型等情况,勾绘出了全乡草原分布图。在广泛征求牧民群众对草原承包到户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XX实际,制定了《2011年XX乡草原承包实施方案》《2012年XX乡承包实施方案》,确定了草原承包工作的基本原则、政策、范围、任务、程序和步骤。

(四)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舆论氛围。采取发放宣传单、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和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全乡牧民群众宣传了自治区、地区、县关于落实草原承包政策的法律法

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使这项德政、惠民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了广大牧民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为顺利开展草原承包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乡生态办对草原承包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部分兄弟乡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以简报的形式进行通报,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

(五)积极开展调研,探索工作经验。天然草原承包到户是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的核心,为了抓好这一基础性工作,我乡采取会议宣讲、座谈讨论、上门动员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国家、自治区草原政策,倾听牧民群众对草原承包的意见和建议,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草原承包,与村组干部和牧户代表一起勘察村组草原界限,测算草原面积,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我乡的草原承包方案,明确了草原承包到户工作的方法步骤、工作程序,同时积累了经验,培训了队伍,促进了草原承包工作的有序开展。

(六)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落实草原承包政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准确掌握政策和工作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前提。为此,乡政府先后多次召集包村干部和乡主管畜牧工作的领导及业务骨干进行了强化培训,组织学习了《草原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地区、县相关文件,重点围绕县农牧局制定的实施方案,详细讲解工作的步骤、程序、方法和相关表格证书的填写要求。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真正吃透政策、掌握工作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高质量完成全乡草原承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坚持基本原则,规范工作程序。为了充分贯彻“四项原则”(尊重民意、民主决策原则,依法承包、稳步推进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五个公开”(政策、办法、程序、内容和结果五公开),在草原承包到户过程中,我乡广泛宣传草原承包政策,在充分尊重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不搞一刀切,不搞均摊,做到了我乡草原承包工作的合法、公平、公正。

(八)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工作质量。乡成立了由乡政府主要领导、兽防站、生态办负责人组成的督查组,对草原承包每个阶段的工作采取进村入户、座谈访问、实地查验和翻阅资料等方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目标及时限,并将督查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在全乡进行通报。督查组先后多次深入各行政村、村组、牧户家庭,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实地调研,督查工作进展,解决实际问题,有力的确保了全乡草原承包工作的质量。

总之,我乡落实草原承包工作经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仍有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以深入推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查缺补漏,全面做好草原承包工作,保护和利用好天然草原,造福XX人民,为建设生态和谐的XX而不懈努力。

XX乡人民政府

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总结 篇5

一、2018年秋季防火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精神

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为宣传落实会议精神,我县于9月29日召开2018年秋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制定印发了多伦县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关于进入防季防火期的通知》,要求全县防指成员单位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积极消灭”的防火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防火机制体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扑火队伍建设,加大防火宣传力度,提升全民防火意识,切实把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二)建立健全防火组织机构和队伍,落实防火责任制

1、建立健全各级防火组织机构和扑火队伍。目前全县设有县级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1个,乡镇级防火指挥部5个,村级防火指挥部65个。今年春季县防火办利用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的管护费,组建了1支15人的专业扑火队,统一集中住宿,半军事化管理,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组建了12支半专业化扑火队共301人,各行政村组建了65支群众性扑火队伍共768人,武警锡盟森林支队已于9月15日派驻20人来我县靠前驻防。

2、制定制度,落实责任。我县根据防火工作实际,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要求严格执行24小时昼夜值班、领导带班、车辆待命、防火通讯等各项防火制度,保证信息、政令通畅。同时,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实行防指成员、各科局领导、乡镇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落实属地责任,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

(三)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火意识

按照我县制订的《多伦县2018年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培训工作方案》要求,对全县防火宣传工作做总体安排部署,突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及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条例》。一是与农民和野外作业人员签订防火责任书、责任状,向农民发放《防火公约》,向野外作业人员发放《防火宣传单》、向乡(镇)、村两级政府、林场、工矿企业等发放《森林草原防火常识》、《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目前已出动防火宣传车30多台/次,出动人员220人/次,发放各类防火单40000余份。二是在重点防火区域的主要路段和风景区设置防火警示牌、悬挂防火警示旗,加强对进入草原和林区人员的宣传教育,确保防火工作的长效性,有效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森林草原防火浓厚氛围,目前在防火重点区及主要路段悬挂防火旗帜5000余面。三是制作防火警示教育专题动漫片。利用各种手段使防火知识进农户、进社区、进课堂,营造了人人讲防火,人人抓防火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了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的自觉性以及防灾避难能力,做到了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四)重视火源管理,降低火险隐患

1、抓重点区域火源管理。随着我县生态环境不断好转,高火险等级面积越来越大,防火重点区域不断扩大。对此,我县重点加强重点火险区、基层薄弱地区、围封禁牧区、退耕还林区、公益林管护区、沙源治理区、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项目区的防火管理,按照领导干部责任区域包片分工,严格检查管理。

2、加强火源管控,在滦河源森林公园入口、四道河口与克旗交界处、510国道与蓝旗交界处、510国道与一号沙带穿插公路交汇处、大河口乡政府东510国道与314乡道交汇处、大河口乡百万亩樟子松项目区泉子头入口处共设立6个固定检查站,每个检查站安排1-3人上岗,严格检查过往车辆和人员,严禁火种进山。

3、林业局重点做好三林场、南林场、蔡木山自然保护区、国营苗圃、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的火源管控,并设立了防火检查站,加强对流动人员、车辆的防火检查。

4、公安交警大队、交通局对过往我县运输易燃、易爆车辆及运煤、拉运草车辆进行专项检查,有效防止了运输车辆跑火引发火灾,同时,加强对司乘人员的防火安全教育。

5、民政局派遣本单位人员对两个公墓开展巡查,同时加强对公墓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巡查检查工作频率,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生态祭祀、文明祭祀,坚决杜绝上坟烧纸引发火情。

6、供电局针对高压线极易引发森林火灾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输电线路巡视管控,同时督促通讯、铁塔公司等各专线、专变用户认真落实防火协议规定,谨防火灾事故发生。

(五)进一步完善防扑火预案,提升应急防控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防扑火应急防控能力,我县及时修订完善森林草原防扑火应急预案,组织整顿好扑火队伍,配备防火机具,遵守各项防火制度,落实防火措施。加强各半专业扑火队伍的培训演练,各扑火队伍都处于临战状态,维修好各种扑火机具、通信工具、贮备好防火水车扑火油料,合理部署扑火力量,做到人员、任务、扑火工具“三落实”,一旦发生火情,各级领导及时赶赴火场,组织扑救,实现“打早、打小、打了”之目的。

二、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除了散发宣传单、悬挂防火警示旗外,还要在交通要道、工矿区和林业项目区树立醒目的大型防火宣传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用人群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下大力开展防火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近一步压实防火责任,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要求,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落实属地责任,必须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

3、加大火源管控力度,特别要加强对涉及森林、草原的电网的管理力度,对输电线路进行一次全面的巡护检查,需要更换的设备要立即更换,有故障隐患的要立即排除,并对野外变压器的跌落式熔断器方圆4米内开设防火隔离带,努力将供电线路带来的火险隐患降到最低。

4、加强专业扑火队伍的建设,近一步完善集中食宿用房和运兵车辆,加强队伍的训练和演练,以提高应急扑救能力。

5、加大秋季防火督促检查力度,主要是督查各乡镇后一阶段防火工作开展情况,对各乡镇区域内的野外施工单位、矿山企业、电网路线、防火检查站人员在位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真正杜绝一切火险隐患,确保今秋全县防火工作不出现大的问题。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总结

乡域面积10.67万亩,耕地面积4.3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9万亩,草场1.5万亩,有可燃性秸秆1.4万亩,今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和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总方针,加强全乡防火工作,提高各级各部门防火意识,落实职责任务,确保今冬明春防火安全,下面就我乡的防火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加强领导建立建全乡村两级防火领导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提高防火工作认识,确实把防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火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防火的重要性和造成火灾后果的严重性,并在村庄和较醒目的地段刷写和张贴防火标语,努力增强广大村民的防火意识。

三、加强火源管控加大监管力度;

对“四大烧纸”节气和节假日重点时间,重点地段以及呆傻人员有专人负责盯守。同时严禁焚烧秸秆,严禁烧荒烧地畔,严禁村内杂草和秸秆乱堆乱放。严格落实“五清”专项行动(清坟头、清林边、清矿边、清地边、清隔离带内可燃物)做到严抓严管,确保无火灾发生。

四、乡与各村签定防火责任状明确职责任务和要求,乡政府建立了一只有20人组成的半专业扑火队,各村也根据自己的村情建立了10支10-30人的村级扑火队伍,并且要备好防火物资,确保能拉的出,用的上,扑的了。

五、加强防火值班制度在防火戒严期内,乡村两级都明确值班人员,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连络信息畅通,发现火情和火灾隐患及时沟通和上报。

六、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防火工作中组织不力,工作不负责人的乡村干部要严肃处理,并按照有关组织程序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总结

按照省、市、县、学区的相关部署从三月二十四日始,我校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火系列安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抓安全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

和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安全工作会议,布置安排系列活动。

二、加大宣传声势,把“五个一”工作落到实处

1、由副校长马海山主持召开了“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教育主题校会”,向学生强调了春季防火的重要性,并就火灾成因、火场逃生等相关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特别强调了:首先自己不玩火,不带火到林区玩;其次向家长进行防火知识宣传,最后强调指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小学生只可逃生、报警,不得参与救火行动。

2、把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培训列入学校教育计划,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对学生加强教育。

3、出森林草原防火知识板报一期。

4、各班主任都上了一堂防火知识专题讲座课。

5、3—6年级学生每班出一期防火安全知识“手抄报”。

6、以“森林草原防火”为主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了征文。

草原课堂反思总结 篇6

1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2揣摩“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山西省草原鼠害防治对策与建议 篇7

1“十二五”期间草原鼠害发生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约3013万亩,严重危害面积约1318万亩,分别比“十一五”期间下降35%和38%。主要特点是山西省草山草坡与农田交错相连,为害鼠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在草原和农田间交叉生存、繁殖和危害。“十二五”期间草地鼠害危害情况和危害趋势见图1、图2。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草原鼠害发生情况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危害种类多,全省草原害鼠有近35种,其中形成危害的有近10种,如中华鼢鼠、子午沙鼠、山西绒鼠、岢岚绒鼠、长爪沙鼠、大沙鼠、田鼠、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等。二是发生范围广,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混合组群和优势组群。常见主要草原害鼠组群有:达乌尔鼠兔+中华鼢鼠、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三是总体上呈稳中有降态势。

2“十二五”期间草原鼠害防治情况

针对山西省草原鼠害发生与危害特点,各级草原管理和技术部门加强领导,积极组织,精心部署,“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山西省鼠害防治经费500万元。在中央财政经费的支持下,通过山西省各级业务部门的艰苦努力,五年共防治草原鼠害772.4万亩,其中:生物防治697.2万亩,物理防治42.6万亩,化学防治57.8万亩,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3%以上,生物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87.03%。

通过草原鼠害的防治,有效地保护了草原植被,增加了生物量,提高了草地蓄水能力,减少了泥沙冲涮和地表径流,有效地控制了草原退化,达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据五台县监测点调查,经过灭治的草原,沙鼠类防治效果达到95%,残留有效洞口49个/hm2;仓鼠防治效果达到93%,残留有效洞口150个/hm2;鼢鼠防治效果达到90%,残留有效洞口100个/hm2,每亩增产鲜草约40kg。“十二五”期间草原鼠害防治情况见图3、图4、图5。

3“十二五”期间草原鼠虫害防治的成功经验

“十二五”期间,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贯彻“综合治理、持续控制、无害化管理”的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强化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3.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成立了省级防控草原鼠害指挥机构,为全面、准确、迅速、有序地组织草原鼠害防治工作,以及保护草原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有关市及草原大县(市、区)都成立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完善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业务部门技术优势,把握防治时机,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有效地遏制了草原鼠害的大面积爆发和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鼠害造成的损失,初步实现了草原鼠害防控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科学性。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原鼠害,各重点区县技术人员,深入乡村一线开展鼠情监测,根据预测预报,制定科学的防控工作方案,及时采购鼠害防治农药与器械,确保发现鼠情及时防治。在预测预报工作中,我们通过调查和整理,初步建立了鼠害预测预报档案资料,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并且加强了测报人员培训,提高了测报人员业务素质和测报水平,为提高防治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3加强多向联合与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水平

“十二五”期间,根据山西草原分散、农田和草原交叉分布、草原和农田鼠害互相影响的特点,及草原和农田鼠害防控需要联动、同时进行的要求,加强了与种植业植保部门、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草原鼠害防控方案进行研究、技术培训、监测点选择、预测预报分析,充分利用农作物防治的农药和设备开展草原鼠害防控,努力做到种植业、草原的防治人员和设备资源共享。技术培训从预警监测、防控技术、药械管理维修,到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3.4加强综合治理,巩固防治成果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草原鼠害治理技术体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更新,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及方法探索并取得了“可持续控灾”的有效途径;二是突破了长期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草原鼠害的局面,确立了应用生物农药和生态控制技术治理草原鼠害的主导地位。在草地鼠害防治上改变了过去灭鼠和草地建设脱节的做法,把草地综合治理作为草地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灭鼠和草地补播、围栏等建设措施配套进行综合治理,并设立招鹰架、招鹰墩,引进天敌以控制害鼠的密度,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

4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草原鼠害防治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技术进步是基础,增加投入是保障,能力建设是重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依靠法制、科技、群众的工作原则;坚持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集中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做到责任划分、技术服务、监测检查、防治区域四到位。

4.1提高防控认识,加强全社会参与意识

草原鼠害防治职责主要由农牧部门承担,表现为部门责任,致使地方政府对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投入,导致手段落后、体系分化、职能弱化,难以实现理想的防治效果,加之草原鼠害具有突发性、跨区域分布的特点,仅靠一个部门甚至个别地区采取防治措施,难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建议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完善草原鼠害应急预案,建立草原鼠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防控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同时,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草原鼠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应对和防控草原鼠害。

4.2健全预测预报体系,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预测预报是防治草原鼠害的基础工作,是制定防治措施、指导科学防治的依据,是获取综合防治效果的保证。省、市、县三级监测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基层测报点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数据分析设备缺乏,基本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影响了监测队伍的稳定和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针对鼠害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培训,支持基层监测点完善测报手段,提高鼠害监测技术水平,及时准确掌握鼠害,明确防治重点区域,确定防治适期,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

4.3储备防治机械与物资,提高应急防控能力

草原鼠灾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防治器械陈旧落后,缺少维修经费,草原鼠害防治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鼠害防控需求,使防治突发性鼠害的应急能力不足;二是应急防治物资、指挥车、野外宿营车、发电机以及后勤保障物资的储备严重不足,难以保证鼠害的快速综合治理,对暴发性、突发性鼠害的应急防治能力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大面积鼠害防治作业的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增加投入满足鼠害防治作业的要求。

4.4提高补助费用,满足防控需求

由于人工费用的上升,加之燃油费、机械费用等等,目前的防治补助费用远远不能满足防治需要,因此只能对重点草原和粮草交界处的鼠害进行防治,达不到治理鼠害保护生态的目的。“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草原鼠害防治面积仅为严重危害面积的59%,为今后鼠害再度暴发成灾留下了隐患。另外各级政府下拨经费都是防治费和机防队误工补助,没有工作经费,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建议提高补助标准增加工作经费预算,以保证鼠害防治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4.5提高草原鼠害监测与防治的科技研发力度

草地鼠害防治一直都是应急性的工作,基础设施滞后,设备老化,草原鼠害监测与科技研发滞后,严重影响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全面开展。建议加大草原鼠害监测投入,使草原鼠害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加强科技研发,提高科技产品开发的力度,特别是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及产品的开发,以尽快解决目前草地鼠害防治工作所处的应急、被动、效果差的状态。

摘要:“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发生草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约1318万亩,防治772.4万亩,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3%以上,生物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87.03%。有效地保护了草原植被,增加了生物量,提高了草地蓄水能力,减少了泥沙冲刷和地表径流。认为贯彻“综合治理、持续控制、无害化管理”的治理方针,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是取得成效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草原奖补总结 篇8

一、基本情况 1.1牧区概括 1.1.1地理位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七十一团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阿克齐。东、西、南与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接壤,北至巩乃斯河,形如一把折扇,沿巩乃斯河南岸舒缓展开,海拔845~900m。地理坐标为北纬43°27′~43°32′,东经83°15′~83°20′。团部驻地霍斯乌特开勒镇,北与国道218线、则克台镇隔河相望,南距新源县城9km,316省道纵贯中穿,西去伊宁市183km。1.1.2自然条件

七十一团属温带非季风半干旱草原谷地气候,干燥度为1.01。春季多寒潮大风和春雨;夏季气温稳定,少酷热,多阵风阵雨;秋季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日较差大,日照长;冬季寒冷,昼短夜长,少大风。

温度:冬夏昼夜气温变幅较大,年平均气温7.7℃,最高平均气温15.3℃,最低平均气温1.9℃。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2695.7小时,日照率为61%。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479.3mm,年积雪日数103天,最大积雪深度67cm。

无霜期:年平均无霜期为153天。

风速风向:年平均风速2.0m/ s,最大风力达7~8级;全年东风和西风最多占67%。夏季多东风,频率为21%;春秋多西风,频率为20%~24%;冬季多西南风,频率为17%。

历年平均冻土深度1.03m。

七十一团土地属恰甫河洪积、冲积扇,整个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南北高差40m,东西高差5~10m,坡降约2~5%,海拔845~900m。

七十一团境内水资源较丰富,境内有2条主要河流:巩乃斯河和恰甫河。巩乃斯河全长258km,平均流量45.6m3/s,年平均径流量14.91亿m3;恰甫河全长123km,平均流量17.3 m3/s,年平均径流量5.856亿m3。河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沉淀物较少,矿化度为0.2~0.4克/升。主要由冰川、积雪融水、雨水、地下水补给。

七十一团地下水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的西部地区与冲积平原交接处及巩乃斯河沿岸滩地上,水位在0.5~12m之间。

1.1.3草场分布与草地类型

冬季牧场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山面积9174亩属于温性草甸草原类,科科诺娃夏牧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北山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达坂南坡面积53710亩属高寒草甸类,恰合博夏牧场面积30790亩属山地草甸类。1.1.4理论载畜量

草畜平衡草场:根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的核算简明操作手册》和2010年7月出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与研究技术成果汇编资料》及2004年新源县草原站复查的数据,核定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地适宜载畜量那拉提夏牧场30790亩、亩产干草量153.8㎏、利用率60%。以放牧天数120天、每标畜日采食量1.8㎏干草计算,每标畜需2.34亩,理论载畜量为13158标畜。科科那瓦夏牧场33710亩、亩产干草量153.8㎏,利用率60%,以放牧天数120天、每标畜日采食量1.8㎏干草计算,每标畜需2.34亩,理论载畜量为14406标畜。

1.1.5社会经济情况

七十一团2014年下辖单位25个,其中:农业单位9个,工业单位4个,商业单位2个,建筑单位1个,其他单位5个,文教卫生单位3个(团中学、医院、幼儿园)。

全团共有汉、哈、维、回等13个名族,其中汉族占94.26%,少数名族占5.74%。2014年末全团人口9881、户数4615(其中牧业户数258户)、就业人口5471人(其中牧业人口920人)、职工人数4237人、工农业总产值110997.5万元、牧业产值2021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8元、户均收入76900元、“十二五”职均收入48874元、1.2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1.2.1 七十一团现有天然草场10万亩,夏场8.4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4.5%,人工草地1.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9%。冬季牧场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山面积9174亩属于温性草甸草原类,科科诺娃夏牧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北山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达坂南坡面积53710亩属高寒草甸类,恰合博夏牧场面积30790亩属山地草甸类。可利用面积为93028亩。实际载畜量为27332标畜。

七十一团1997年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牧民冬季全部定居实行暖圈舍饲。自然灾害多为春季放牧雨水过多引起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和夏季狼害造成损失近几年上升较快。

1.2.2草原生态变化趋势分析

我团无草原开垦现象、草地类型无明显变化、气候较以前干旱少雨、无环境污染、单位面积产草量去年由于干旱减产严重、单位面积载畜量减少。

二、草原补奖政策目标完成情况总结

2.1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

1.禁牧草场面积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2142.9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2.草畜平衡草场面积6.45万亩,每亩1.5元,每年奖励资金9.675万元,草畜平衡户数160户,平均每户604.7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3.草场承包户216户,每年每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500元,计10.8万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2.2草畜平衡减畜完成情况

草畜平衡:我团实施草畜平衡草场由草原监理所与承包牧民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计划在三年内按3:3:4比例完成12821只羊单位的减畜任务,具体减畜计划为:

2011年减畜3847只羊单位,2012年减畜3847只羊单位,2013年减畜5130只羊单位,达到草畜平衡的标准。今后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无超载发生。

按计划我团于201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2.3草原承包完成情况

我团1997年开始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政策,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

2.4基本草原划定完成情况

我团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和草原上图工作于2013年完成,基本草原面积为93028亩。

2.5实施措施 每年根据团实际情况成立由团长任组长、团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办公室设在团畜牧兽医工作站由团草原监理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聘请连级草原管护员并签订责任书,进行常年的监督管护工作。同时每年转场前由草原监理人员对符合转场规定的牧民签发转场证方可转场。转场后组织草原管护员和牧民代表进行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草原无超载现象发生。每年利用团组织的连队“科技之冬”学习对牧民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并在团每年专项牲畜转场会时宣传草原奖补政策。

制定禁牧、草畜平衡减畜依据、减畜计划、减畜方案和措施

我团草原监理所与禁牧区内承包草场的牧民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禁牧责任书》。

禁牧、草畜平衡检查监督和管理 1.设立禁牧管护站

团场在禁牧区设立管护站,聘用5名草原管护员,组成草原管护队伍和各看护点的设置,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日记,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禁牧质量和效果。

2.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团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3.健全草原监督管理及技术推广体系,强化草原监理职能

团场采取充实人员队伍、保障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设施来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所的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对禁牧和草畜平衡区进行巡查,对在禁牧区内放牧的责令其立即停止放牧行为,不听劝告暂停或停止发放禁牧补助资金,并可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草畜平衡管理区团草原监理所在重要转场路口设立管护站,对转场的牲畜进行清点,对超出承包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牲畜坚决禁止上山。转场结束后,由团草原监理所组织人员不定期对草畜平衡区放牧的牲畜头数进行清点,超载放畜的,责令限期改正,不改正的暂停或停止发放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并可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团补奖资金管理使用、资金下拨程序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团财务科和畜牧科共同管理。

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实施按照“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证、公开”和“牧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3.团财务科按照实施方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会同团畜牧科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拨付补贴资金,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4.团财务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5.团畜牧科组织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牧户的补助金额,并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评估实施效果工作。

6.以上各项所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采取由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办公室核实户数、达到草畜平衡的面积及牲畜数量等后,依据奖励补助办法计算金额,报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据实发放。发放前实行公示,个人签字;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制度。

7.拨付程序

团场统计核实牧户基础数据→师畜牧部门审核确认后→团场在在相关连队张榜公示→团场畜牧、财务部门核实后分别报师畜牧、财务部门→师财务局根据畜牧兽医局核定的结果,将资金拨付各团场→团场财务部门和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资金任务分配表直接发放给草场承包的牧户。

8.监督管理 团场畜牧和财务部门设立并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财务部门设立明细帐簿,登记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6自评结论

我团项目按计划实施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存在问题;

1、没有工作经费,草原连级管护员工资、草原监测车辆、人员费用等一切费用都得团场开支。

2、草原监理人员不是草原本专业人员,在草原监测草原上图等专业工作中比较吃劲。缺少专业设备处有一部GPS外在无其它设备。

三、绩效评价 3.1制度建设:

每年年初根据团实际情况成立由团长任组长、团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 ”,由团草原监理所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师有关部门经审核批复。我团根据项目的配套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很好的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和落实制度管理。

3.2基础工作: 我团1997年开始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政策,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

我团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和草原上图工作于2013年完成,基本草原面积为93028亩。

设立草原生态监测点5处,能够及时上报监测数据。执法监督工作 1.设立禁牧管护站

团场在禁牧区设立管护站,聘用5名草原管护员,组成草原管护队伍和各看护点的设置,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日记,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禁牧质量和效果。

2.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团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3.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团场畜牧和财务部门设立并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财务部门设立明细帐簿,登记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防止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

我团通过广播电视、召开会议、专题讲座、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向牧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宣传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详细介绍和解读兵团兑现国家政策的具体做法。团党委每年召开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专题会议,重点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工作的动员、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利用“科技之冬”等活动对牧工进行培训,讲解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传授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实用技术和模式,让牧工从思想上重视、认识上理解、态度上接受、行动上配合,把国家的倡导逐步化作自觉的行动。

每年能够按时完成牧户电子档案录入和项目进度双月上报工作。

3.3资金项目管理:

奖励机制资金组织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等)。

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团财务科和畜牧科共同管理。

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实施按照“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证、公开”和“牧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③团财务科按照实施方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会同团畜牧科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拨付补贴资金,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④团财务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⑤团畜牧科组织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牧户的补助金额,并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评估实施效果工作。

⑥以上各项所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采取由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办公室核实户数、达到草畜平衡的面积及牲畜数量等后,依据奖励补助办法计算金额,报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据实发放。发放前实行公示,个人签字;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制度。

每年按文件要去及时上报总结材料。3.4实施成效:

1.我团草场总面积10万亩,其中:禁牧草场2万亩、草畜平衡草场6.45万亩,草场承包216户,户均草场463亩。年补助总额度32.475万元。

2.禁牧草场面积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2142.9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3.草畜平衡草场面积6.45万亩,每亩1.5元,每年奖励资金9.675万元,草畜平衡户数160户,平均每户604.7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4.草场承包户216户,每年每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500元,计10.8万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草原生态有所改善特别是禁牧草原植被恢复较好。3.5违规违纪行为:

在项目实施5年中,我团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没有一起因为资金发放而引起的上访事件。

四、效益评价 4.1生态效益

4.1.1项目实施前后草原植被变化情况 1、2万亩禁牧区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别由2011得75%、10cm提高到2015年的90%、16cm.产草量由2011年的120公斤每亩鲜草量提高到2015年380公斤每亩鲜草量。

2、、草畜平衡区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别由2011得90%、40cm提高到2015年的95%、50cm.产草量由2011年的530公斤每亩鲜草量提高到2015年640公斤每亩鲜草量。

3、人工草地1.9万亩2015产草量年达到亩产650公斤干草的优质人工草地。实施前后比例变化(附监测报告、图片)4.1.2项目实施前后载畜量变化

草畜平衡区的载畜量由2011年的40456减到2015年的27632标畜。

4.1.3项目实施前后草原生态功能变化情况(涵水量、泥沙流失和植物群落变化情况)

项目实施后,由于草原家庭承包的推进,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团牧工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草原植被恢复明显,产草量增加明显,理论载畜量不断提高。

4.2经济效益 4.2.1增收情况

受益户年新增经济效益2000元、户均增收10000元、人均增收2200元。

4.2.2牧工收入结构变化、牧工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由以前单一的牧业收入变为现在的打工、种植收入、政策性收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收入、畜牧业贷款利息补贴收入、良种补贴收入、新建圈舍补贴收入)的多种收入。草畜平衡区牧民由于养殖量的减少相应的饲草支出减少。禁牧区牧民也相应的减少饲草支出,增加了代牧支出

4.2.3牧工养殖成本变化

草畜平衡区牧民由于减畜养殖成本减少。禁牧区牧民也相应的减少饲草支出。

4.3 社会效益

4.3.1牧工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有较高的认知度、满意度较及期望度。自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以来,由于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以及草原管理从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到得到有效执行,草原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效益明显,这方面得到了团场所有牧工肯定。

4.3.2转移劳动力及牧工从事产业变化情况

多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进入团工业园区工厂工作,来增加收入及进入 “万畜精养”小区进行设施养殖育肥出栏。

4.3.3对当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贡献 起到一定的贡献不是太明显。第五章 取得经验、总体评价结论 4.1 取得经验与收获

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了本团草原的载畜量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牧民开展了家庭多元增收,降低牧工对草原的依赖性。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草原家庭责任承包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草原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和法制化建设,从而使《草原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得以深入贯彻执行。

4.2 总体评价结论

项目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对草原生态保护和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想法

6.1禁牧标准应提高:我团禁牧草场面积为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草场357亩平均补助2142.9元。禁牧后牧民的牲畜需代牧,代牧费每只羊每月15-20元不等按平均每只每月17元、每户150只、代牧5个月计算,代牧费需12750元。补助的金额远远不够。新源县那拉提夏牧场禁牧标准为每亩60元,按他们的标准我团禁牧牧民每户平均补助21429元,这样就完全够牧民的代牧支出了。

上一篇:打击“两非”自查报告下一篇: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