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精选10篇)
1、传统节日
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春节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年糕、发糕、八宝菜、江山糕、索面、冻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龙游人爱发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贡面。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元宵除观灯外,通常要耍龙灯。
清明节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大饺子。这个节日要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酿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衢州的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衢州农俗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苋菜,正当时的上时菜。
七夕这个节在衢州并不重要,但还是有的地方是要过 的,相对来说后面的节日那就是要紧的多了!
七月半也称鬼节,期间有不少地方的习俗要做醅糕,不同地方不同的过法,过七月半(中元节)一定要扫墓。
中秋节,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广式月饼受欢迎,在衢州的农村现在仍有烤苏式月饼、徽式月饼的民俗,其中以杜泽桂花月饼最为特色,其为空心月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风味的容入,本地民风正被慢慢的淡化!
重阳节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饮酒也是个内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许就和秋收联系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当于年”的说法,这一天还有“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在衢州农村北乡的姚家等,农村里还有过六月年的习惯,这还有典故,通常是农历的六月十五六号。这个年要将军挂门,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专门的麻糍节,用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节日类似于庙会,要举行近一个月,从县城到各地乡里抬着五谷神和城隍爷游走。
过完八月中秋衢州农村里就开始庙会,衢州人俗称“赶会”从农历八月廿高家会到九月杜泽会、莲花会等,类似于江山人的麻糍节,庙会赶到哪,哪里就热闹,哪里就有的吃,这样还引来了不少专门赶会商家。
2、服装
故时的衢州人还有围汤布的习惯,一块汤布围在腰间即当得腰带又当得毛巾。通过汤布还能分出人来,东乡人是白汤布,北乡人是蓝汤布等。
3、饮食
衢州菜肴味重喜辣、风味独特,烹调讲究鲜嫩软滑,意在不变原味,三头一掌为本地特色菜。三头一掌是指兔头、鸭头、鱼头、鸭掌,最大的特点就是辣、咸、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兔头,已被列入“浙江十大名小吃”。
4、特产
麻饼、冻米糖、芙蓉糕、花生糖等特产闻名省内外,最有知名度的是“邵永丰”麻饼,早在1929年南京博览会上,邵永丰(衢州麻饼)就荣获国家级“名品佳点”称号。
5、传说
衢州三怪:白布怪、独角怪、鸭怪。
白布怪在县学池塘(在今县学街),是观音娘娘的腰带变的。像一匹白布铺在地上,如果有行人去捡,便被缠住身子,拖入池塘活活淹死。
独角怪在钟楼(在今钟楼底街)上,是魁的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独角怪追,就会得病,不久就会死。
鸭怪在蛟池街(今蛟池塘街),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夜深人静便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居民听到声音都会被下得肚子痛,不久就死了。
6、名胜
衢州孔庙。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700多年的历史,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南宋年间从山东曲阜南迁至衢州。衢州也被孔氏称为“第二圣地”。
一、河东节日民俗活动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1. 节日民俗与戏曲活动
从河东的民族传统来看, 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年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内容, 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亲人的眷念。在这些节日活动中, 同时还伴随着戏曲演出活动, 成为人们在农忙之余, 进行娱乐的主要方式, 也是人们渴望热闹的心理和观赏取乐的习惯。下面以河东元宵节和重阳节为例:
正月十五日, 是年节期间最大的娱乐性节日, 民间则称为“闹红火”。人们要祭祀各位神灵, 观看灯展, 举行猜谜活动。传统工艺灯多为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三国演义、水浒英雄等故事, 皆取自戏文内容。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社火表演, 形式多为龙灯、花鼓、狮子、高跷、抬阁、旱船、车队、跑驴、大头娃娃等等。元宵节, 各个县城都有剧团进行演出。
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 临猗县的新庄、上里、高家垛三个村的锣鼓杂戏班相互轮流到龙岩寺演出。该戏的演出, 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演出前挑选数名精干小伙, 在寺前做跑马表演。戏班全体角色列队走街串巷, 人称“摆道”。角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 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都配锣鼓。杂剧为吟诵体, 演唱不配丝弦, 念多唱少, 有“不被丝弦、锣鼓断句”的特征。剧目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 以“三国戏”为多。剧中无论单人表演或多人交战, 从脚步手势和刀枪对阵, 一招一式始终贯穿拳术动作, 形成一定套路和程式。
2. 戏曲人物剪纸与戏曲木版年画
戏曲人物剪纸第一种类型是选择一些人们敬仰的舞台历史人物, 剪裁成“肖像式”的独立人物, 以供欣赏。第二种类型是精心选取剧中最为精彩的一个情节, 塑造出各种造型, 给人以美感, 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如“卖水”、“蝴蝶杯”、“打金枝”、“柜中缘”、“拜寿图”、“连环计”等, 形式多样, 构图精细, 造型逼真, 技艺精湛, 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堪为世人称颂。
戏曲木版年画清末在河东流行, 主要以戏曲人物故事为题材。版画共分两种体例:一为“门神”木版画, 选取了戏曲中的秦琼、敬德、赵云、钟馗、财神、岳飞、八仙庆寿等, 人们欢庆春节时张贴, 以示吉祥如意, 反映了人们对平安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心愿;二为戏曲人物故事, 如《黄鹤楼》, 反映了周瑜、刘备、赵云、鲁肃四个人物的斗智场面, 雕工精细, 人物神态动感十足, 栩栩如生,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西厢记》《望江亭》《乌龙院》等, 都为乡土戏曲, 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3. 河东戏曲民谣
河东戏曲民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对常见的或者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所作的高度概括, 成为民众表达某种情感的工具。“民谣短小精干, 易编易传, 长短自如, 产生较快, 能敏锐而迅速地反映时事,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1]节日期间人们传唱的这些民谣, 以简练的形式、形象的语言、和谐的韵律, 在河东民间广为流传。如:
河东民间祭灶时的民谣:灶爷灶爷你听着, 厨房里你见天着哩, 我顿顿省吃又俭喝, 抛米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肮脏是娃子多, 你老人家可得担待着。这糖瓜你吃不了全拿上, 捎给玉皇爷尝一尝。我这里与你把头着, 上天去可要与我把好话说。初一早点回来别耽搁, 到咱家吃我蒸下的枣山馍。灶神是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杜撰出来的, 体现了人们希冀春节期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表达了人们的忠厚、善良、虔诚之心。
春节前人们捣调料时哼的小调:今嘛啦, 明儿啦, 后儿这会儿年下啦。圪兰、锅锅搭下啦, 麻花、馓子炸下啦。炒花椒、捣胡椒, 婆婆婶子捏年糕。穿新鞋, 戴新帽, 等着接神放鞭炮。民谣把小姑娘盼望过新年的急切、喜悦的心情传神的表现出来。
二、丰富多彩的庙会为戏曲提供了演出空间
在中国封建社会, 各行各业都有其信仰和祭祀的神圣, 并形成区域性和行业性特点的各种庙会。如关帝庙、舜帝庙、后土庙、池神庙、永乐宫、稷王庙等, 这些庙宇建有戏楼, 每年都要举行庙会活动, 进行戏曲表演。如:
1. 解州古庙会
解州关帝庙早在隋唐时候已经修建, 现在庙会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 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融为一体。庙会时, 关帝庙前客商云集、艺人献技, 熙熙攘攘, 盛况空前。著名的蒲剧演员元元红、白菜心、王秀兰、十三红等都曾登台献艺。关帝庙会成为颇具影响的祭祀大会, 引来众多寻访关帝祖的海内外游客。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对于宣传、普及和规范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 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发生过重要的作用。
2. 芮城县古庙会
芮城县岭底乡檀道村后土庙, 俗称檀道庙, 约建于西汉汉武帝之前, 距今有两千余年,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后土神诞日举行迎神庙会。庙内旧时建有两座戏台, 庙会时芮城、平陆两县各请戏班唱对台戏。“挂灯戏”是檀道庙会传统的一大特色。旧时演戏用的是大铁灯, 用三根铁绳牵起, 挂在台前两边的大梁上。铁灯的灯芯很粗, 一次就能倒进植物油四、五十斤, 点燃时台上台下一片通亮。十七日夜, 两县的戏班子, 都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零时整, 随着一声宏亮的钟声过后, 台上唢呐同时高奏, 台下锣鼓齐鸣, 双双演员一齐出场, 直演到天亮。当地人把这通宵达旦的演出称之为“挂灯戏”。近代许多蒲剧名流如大名鼎鼎的花脸杨老六 (杨登云) 、须生董银午、小生筱月来 (段连杰) 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3. 临猗血故事
临猗县志记载:“血故事, 本县只有百俊村会此技艺, 将猪羊肠子盘于腰间, 或刀戳穿胸, 或箭射于背, 涂以红色, 形象逼真。解放后, 因其恐怖, 于人无益, 尤不宜少儿观看, 已明令禁演。”田村每年二月初二, 举办财神庙会, 血故事表演的内容都是有关戏曲《杨家将》的故事。表演通过铡头、叉脖子、刺眼、断臂、刀劈脸、剖腹等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场景, 通过群众的精湛演技, 用特写的表现手法, 教育人们多行善举、不做恶事, 又反映了人们奋起反抗、除暴安良、保家卫国, 追求一种安居乐业的愿望。
迎神赛会是民间信仰习俗, 含春祈秋报之意, 以仪仗、鼓乐、杂戏方式周游街巷以酬神还愿, 表达民间百姓的祈福喜庆之愿。[2]庙会最初是信仰与崇拜鬼神的节日, 是寺庙的节日, 也是信仰者祈求与还愿的日子。城乡村社定日聚众于寺庙内外举行迎神赛会 (俗称庙会) , 邀班演戏, 谓之庙会戏, 或称神庙戏。届时庙门大开, 锣鼓喧天, 香客不绝, 摊贩云集, 热闹非凡。献戏酬神, 借之娱人。[3]庙会期间的演戏酬神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
三、河东戏曲剧种与戏台建筑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代表人们的愿望, 反映了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河东地区戏曲演出活动依托于民俗活动, 戏曲剧种不断繁荣, 并修建了大量戏楼或戏台, 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得到了广泛而长久的传播。
河东戏台形制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的元代舞台石柱上, 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 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的记载, 散乐实际就是走向杂剧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 说明了元杂剧是在这里形成的。稷山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金墓, 其中有关于戏剧的大量砖雕, 不只保留了元杂剧形成以前的大量戏剧史料, 还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河东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万荣县桥上村后土庙遗址, 保存有北宋天禧四年 (1020年) 《创建后土圣母庙记》碑一通, 碑阴刻有景德二年 (1005年) 建庙时“修舞亭维那头李廷训”等十八人姓名,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第一个正式戏台建筑实物记载。[4]芮城县博物馆收藏有金泰和三年 (1203年) 《东岳庙新修露台记》碑, 其中详实地记载了露台修建的起因和经过。元、明之际, 是我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时期, 河东地区修建有舞亭、舞楼等有顶盖的建筑, 戏曲演出场所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舞台发展史上的两种新型舞台——路台与对台。清代, 在河东的广大农村, 舞台可谓遍地林立, 随处可见。戏台、戏楼的大量修建, 反映了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同步繁荣兴盛的一个方面。
河东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 流行剧种有蒲剧、眉户、碗碗腔、曲剧、锣鼓杂戏、扬高戏、弦儿戏、线腔木偶、蛤蟆翁、花鼓戏等。蒲剧, 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 (今永济一带) 而得名, 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 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据调查, 仅河津的蒲剧“家戏班”达八十八个, 有四十四人成立过戏班, 有名的约有三十几个戏班。抗战前全县有古戏台340处, 清涧村就多达十二处。[5]演出剧目也非常多, 据统计, 以历代故事为内容的蒲剧传统剧目达800多个, 可以看出戏曲活动在河东地区的兴盛与繁荣。晋南迷胡, 也名“曲子”、“清曲”、“眉户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 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等一百八十余出戏。现在, 有的剧种已几乎走向绝境, 面临濒危, 如何拯救与传承, 是需要我们倾力关注的一个课题。
四、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传播的内涵
1. 传统节日民俗环境对戏曲文化传播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影响着节日民俗的表现内容, 每个节日都有民俗意味很浓的活动内容, 就像正月十五闹社火、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赏月一样, 这是一种民俗, 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习惯。戏曲演出活动是节日期间一项重要内容, 人们把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一些美丽动人的故事, 通过戏曲的艺术形式流传下来。正因为戏曲演出活动依托于节日, 戏曲演出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活跃在城市乡村, 深得人们的喜爱, 戏曲文化艺术形式在节日民俗的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2. 民众心理对戏曲文化形态的影响
中国的节日民俗活动一般都具有喜庆热烈的特点, 戏曲的题材一般都取材于人们所熟悉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并带有喜庆和完美的喜剧色彩。正如王国维所言:“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 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享。”[6]他们写作了大量的喜剧, 以迎合观众的心理, 维持戏曲的艺术生命。
由于自然条件、生活条件以及人们居住条件的限制, 每逢节日人们就期盼出门看热闹, 过过戏瘾。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 戏曲演出的场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艺术表演都要符合大众的心理。戏曲的唱词宾白大都是用白话写成的, 通俗易懂, 从而为人们所接受、所领悟, 使人们精神上得到了愉悦, 唤起了人们对戏曲的热爱, 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3. 河东节日民俗文化与戏曲文化活动的传承
近些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认识的提高, 审美观的变化, 河东一些民俗活动已经趋于简单化, 有的因为后继无人, 已经陷于崩溃的边缘, 喜庆节日也很少有戏剧演出前来助兴, 河东节日民俗活动和戏曲活动呈现出冷冷清清的局面。如何使河东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再现于人们眼前, 荡涤人们的心灵, 从而振兴民族文化,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喜的是当前戏曲振兴热潮悄然兴起,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也有条不紊的进行, 不少学校开设了戏曲课程, 一些剧作家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结合当前人民的生活实际, 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主题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戏曲作品, 戏曲的生机和活力又一次焕发出来。
摘要:河东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戏曲演出活动、戏曲人物剪纸与戏曲木版年画、戏曲民谣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热闹纷繁的庙会, 是人们信仰习俗的体现, 每年都要举行酬神演戏活动, 以表达人们的祈福喜庆之愿。河东戏曲剧种的繁荣与发展, 以及大量戏楼或戏台的修建, 依托于民俗活动, 得到了广泛而长久的传播。河东节日民俗文化、民众心理对戏曲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对戏曲文化活动的传承, 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河东节日民俗,古庙会,戏曲剧种,戏台建筑,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36.
[2]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224.
[3]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565.
[4]黄维若.宋元明三代中国北方农村庙宇舞台的沿革[J].戏曲研究, 1987, 3:36.
[5]董波.从耿乡戏剧活动看蒲剧之繁衍[J].戏曲之乡, 1986, 1:66.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两首诗都是表现除夕日的风土人情,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屠苏”一词,这里是指“屠苏酒”。在除夕用屠苏草泡酒,然后饮用,据说有驱邪除病的作用。王安石诗中出现的桃符,就是我们现代春联的鼻祖。古人过年时,将桃木削成两块,在上面画上神像,并将桃木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镇鬼驱邪。到唐代时,人们用对偶的吉祥话代替了神像,再后来,桃木就被红纸所代替了。
3、《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4、《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我们常常称之为元宵节,那是因为这一天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皮是由糯米制成,里面的馅儿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吃元宵,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除了元宵,正月十五这一天还有点灯,猜灯谜的习俗。
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人们祭祀先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东西来到逝去亲人的墓前,供上酒食,将纸钱烧掉,在墓前叩首行礼祭拜。
6、《端午》 (南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宁死不向权势低头投江而死的屈原。端午节有两个民间习俗,一是悬挂艾蒿叶,希望达到驱魔驱鬼的神效。二是喝雄黄酒,人们认为这样能防毒蛇,这些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很盛行。
7、《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又称团圆节。这一天,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欣赏着明月。
古诗中还有好多介绍民俗节日的名作,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夕》《腊八粥》等等,因为篇幅的关系先不在这儿一一介绍了,希望同学们能在欣赏这些名作的同时,把我们的传统延续下去。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几十里清楚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奠和食用。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非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奠的也很非凡,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传说,这一天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他,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据说,那是的老百姓十分爱戴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把屈原的遗体吃掉,就把裹的粽子投入河中。这也就是粽子的由来了。
每逢端午,人们把房子都要打扫的一尘不染,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者防止毒虫滋生。又是还把雄黄酒带在身上,这样外出遇到蛇就不怕了。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练习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还要插“无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的花环、配饰,美丽芬芳,妇女们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些神秘。作为每个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继承传统,爱护传统节日,因为只是一种文化,需要我们来保护它!
我爱重阳节!温馨的一天!
节日与农业耕作、自然季节时令完美和谐
在中国,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季节气候,也可以说,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在古代文献《逸周书·时训》中就有了最早关于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排定并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以严格的天文学科学计算为基础的。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算,太阳运行黄经每增加30度(约历时30天),就过到一个“中气”,运行360度,正好经过12个“中气”,共计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等。再从小寒这一天计算,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就过到一个“节气”,增加到360度,正好经过12个“节气”,共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中气”和“节气”交替运行,就构成了中国农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最早有“四立”“二分”“二至”八个节令成为重要节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们是标志农耕四时阴阳始末的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其中,清明节的突出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的重大民俗节日。
节日与“月”的朔望圆缺和谐一致
中国农历对于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过节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现行的公历十二月与“月”的朔望盈亏毫不相干,很难在民间约定为节日。朔,月隐待出之日,是为“上日”,俗称“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叫做“元旦”,如今有的把公历新年1月1日也叫做“元旦”,其实和元旦的含义毫不相干。也有人极力主张把现时的春节改换日期,就因为他们忽略了传统过年的正月初一元旦的“一元复始”的重要含义,这一天是任何日期无法代替的。农历元旦是农业中国一年中最早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正如《玉烛宝典》所记:“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所说的三元,是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当日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沿袭至今,不变不衰。
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古代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古代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古代约定为“中元节”,家家举行祖先大祭,成为大节。又认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灾,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古代约定为“下元节”,也曾发展为节日。最值得注意的是八月中秋,本来“仲秋”只指八月,后因八月望日正是三秋之中,于是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本来自周代以来,中秋节是迎寒祭月的节日,到了唐代发展成为祭月、赏月、玩月的喜庆团圆的盛大节日,沿袭至今。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与中国人月日代码重叠的符号思维习惯一致
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法排列月日,十分繁复,许多被看作吉日或祭日的日子,难以记忆,逐渐消失,但是人们却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于是就有了“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三月三”上巳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俗称“晒虫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其中“五五端阳节”“九九重阳节”被看作除年节以外的重大节日。
以上三个中国民俗节日的特征,其实正是中国民俗节日构成的独特依据,无论这些节日在发展中吸纳了多少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中国民俗节日和它的母胎——农历历法,事实上始终与全世界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近百年来,在中国推行的公历历法,连同公历的法定节假日,虽然已经统领了全社会外在的生活秩序并和国际接轨,但是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所有细节中,在内在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农历及其民俗节日依然发挥着强劲的支配作用。正因为中国民俗节日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中国这部万世一系的“农家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重大民俗节日都应当成为重点保护的对象。
当前,在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传统的议论声中,人们努力回顾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已经形成热潮,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是面对似曾相识的传统节日,唤醒人们对产生民俗节日的农耕文化根基与构成民俗节日习惯规则的深层记忆,就成为更重要的事。因为,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了。
摘要:柳永的节日词内容丰富,这些节日词内在的蕴含了北宋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宋民俗画卷。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柳永的节日词对北宋节日文化的记载传承作用,通过研究柳永的节日词为窥视北宋的节日文化,开启一扇独特的窗口。
关键词:柳永;节日词;节日文化;意义
一、柳永节日词中的文化内涵
(一)民俗性节日词
民俗性节日主要是指在长期社会中在逐渐形成固定下来的节日,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往往与民俗活动、传说故事及文化背景等要素紧密结合。
1.寒食清明“春游踏青,尽情享乐”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小镇西犯·水乡初过火》这首词写了,寒食节到来时,各处“禁火”。恰逢春意正浓,百花齐放充满蓬勃的生机,柳树成行的水岸,草木清脆,无论是乡间还是都市,一片清新,生机盎然,游人都出门游玩踏青。
描写清明节日的词有七首,《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笛家弄·花发西园》、《抛绣球·晓来天气浓淡》、《西平乐·近日凭高目》《透碧霄·月华边》、《满朝欢·花隔铜壶》、《看花回·玉砌金阶舞瞬干》。
词中写清明节风光,杏桃盛开百草清脆,展现了市民都去郊外游玩、斗草踏青。有的词清丽多彩,有的词爽朗明快,有的词用浓墨重彩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艳丽、奢侈的盛世春游图。柳永的清明节令礼俗词从中反映了词人对京都奢侈生活的迷恋,也折射出词人的审美情趣。这些词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的清明礼俗文化图,我们从柳词中可以看到宋人尽情享乐的市民情怀和人生态度。在这也折射出“天人和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2.元宵节“君民同乐、国家富足”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等。柳词中描写元宵节的词总共有六首,分别是《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倾杯乐·禁漏花深》、《玉楼春·皇都今夕知何夕》、《甘州令·冻云身》、《长相思·画楼喧街》、《归去来·初过元宵三五》。这类词中描写京城汴梁的十五元宵佳节,千家万户所有街道灯火辉煌,封建礼教的男女大防也被宽解,男人和女人,在烛影花阴下邂逅相爱。天下太平朝廷和民间都欢欣鼓舞,老百姓的日子也过的安康富庶。词中初春之际的京城壮美繁华,皇城的富丽堂皇。甚至皇帝也会走出宫门与老百姓共同观灯,与民同乐,以示天下太平。
3.重阳节“登高赏菊,健康长寿”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九月九日又有“久久、长寿”之意。柳永的《乐章集》里描写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词有三首,分别是《应天长·残蝉渐绝》、《玉蝴蝶·淡荡素商行暮》、《受恩深·雅致装庭宇》。这类词做或写秋蝉声歇,梧桐叶落,秋圃凝霜,宋人在重阳节秋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风俗习惯都在此中有所体现。同时柳永在这类词作中往往使用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强化主题,更使词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使之更有味、更耐读。
4.七夕节“渴望爱情,幸福美满”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柳词中描写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礼俗的爱情节日词有一首。如《二郎神·炎光谢》词作,上阙着重写天上,由气候带出场景。秋高气爽,碧天如水,一弯上弦新月,出现远远的天空,为牛郎织女的赴约创造了最适宜的条件。银河耿耿,牛郎织女一年中至此相会。词的上阙主要写天上的情景,下阙则主要写人间的情景;场面闲静幽雅并无热闹喧庆的气氛,而诗人独独强调这种情景,愿以此来提醒后人珍惜佳期。“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作者把天街夜色凉如水的意象世界与钿合金钗私语处的心灵世界和谐地统一起来,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幸福而又温馨的七夕夜色图,发出了珍惜良宵、莫负美景的呼唤。
(二)官方性节日词
所谓官方节日,其内涵层面表明节日的官方制定及推行的特性,与民间或民俗节日存在天壤之别。官方庆典节日主要是指圣节和庆节。尽管圣节和庆节相差较大,但本文都统称为官方节日。官方节日以朝堂庆典为主要形式,以“祝贺”、“喜庆”为主题。
1.圣节“圣寿祝贺,喜庆平安”
圣节主要是以帝后的诞辰为制定依据,自上而下推行的官方节日。描述圣节的词有三首,分别是:《送征衣·过邵阳》、《御街行》、《永遇乐·熏凤结愠》。
词写宋仁宗诞辰之日是一个吉祥福瑞的日子,此日天地人都呈现祥瑞之象。词人用“千载”、“环宇”等夸张的词语渲染喜庆的氛围,表明整个宇宙都为宋仁宗的诞辰进献上了极大的祥瑞。接着有夸宋仁宗天资英明神武,下片写了大宋疆域之广大,个附属国多大宋的虔诚礼敬和对大宋王朝的祝愿。
2.庆节“皇恩浩荡,国运昌盛”
庆节包括宋真宗和宋徽宗时新设的天庆、先天、降圣等节。这些节日在柳词中皆有体现。描写庆节的词有一首《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瑞》:称颂人间祥瑞降临,将会预示着国家昌盛,国祚绵长。皇恩浩荡,恩及四海,国运昌盛,山呼万岁。虽寥寥几笔,却为我们描绘了北宋降圣节庆典的宏大场面。所有这些,都突出地体现了颂圣之词的特点。
(三)宗教性节日词
中国古代以农历三月中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到宋代,改为专用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民间在流水上洗濯,除去宿垢,称“禊”。上巳节和道教联系密切,因此本文把上巳节归为宗教迷信性节日。柳永在《破阵乐·露花倒影》中,其词作描绘了每年三月一日以后,君臣士庶游赏汴京皇宫乐园——金明池的盛况。这样的以都市繁华景象为题材的词作。词人尽情地描写了宴会上群臣咏唱赞美天子的诗歌的盛况。下片以仙境作结,恰与上片结尾写蓬莱神仙世界相结合。
二、柳永节日词中的意义
柳永的节日词不仅生动的再现了时序节令变迁之美,自然婉转,恍如隔世,更深层次的蕴含了宋人节庆民俗心理、文化性格和情感取向,展示了北宋人民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和各俱特色的市井风情。随着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政治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自由。这种社会变革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层面,人们对待节日的理念悄然发生变化,节日的宗教、祭祀因素减少,民俗节日从宗教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向礼仪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演变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
柳永的节日词展示了北宋社会气象和民俗风情,有风俗画卷意义。寒食节冷烟禁火;清明节踏青郊游;七夕节共渡良辰。重阳节携酒赏菊;元宵节普天同庆。上巳节君臣宴赏龙舟;诸圣节庆节,祝酒(久)朝贺。王公贵族,野桥新市,歌台楼榭,秦楼楚馆,朝野内外,市井俗民层层叠叠的出现在词作中,柳永可谓写出了“清明上河图”之境界,出色的绘制出了北宋节日风俗画卷。
参考文献:
[1]谢桃坊.柳永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柳永著,陈忠注.柳永词选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4]朵春生著.文人末路—柳永记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第一节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
节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二节 肉孜节
肉孜节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在肉孜节的前月(称斋月,即教史九月份)封斋一个月。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三节 巴拉艾提节
巴拉艾提节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宗教节日。一般来说节日时间无互相拜节得风俗。
节期:为伊斯兰教史八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到了那一夜,虔诚得穆斯林们在“大净”之后跪坐诵经、忏悔、祈祷,彻夜不眠。
第四节 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节期:在伊斯兰教史巴罗提月的头两天。主要庆祝活动:第一天得晚上大家对着灯烛潜心祈祷,祈求真主佑助、消灾降福、全家平安。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去墓地祭扫祖坟,在坟墓前点燃油烛等等。
第五节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期: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
主要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结伴奏家串户拜年。
第六节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体育竞技,娱乐的群众性大会。
节期: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主要庆祝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第七节
抹黑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节期:农历正月十六日
主要庆祝活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拿着前一天晚上蘸了清油,抹了锅底灰的抹黑布,走到街上肆意地往行人脸上摸。
第八节 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俄罗斯人所信仰的东正教有关,是俄罗斯人的第二大节(第一大节日是圣诞节)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节期:每年的4月4日到5月6日之间
主要庆祝活动:在帕斯喀节前一天得傍晚,人们会穿上隆重而鲜艳的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这三种食品到当地的教堂里去,把食物供存耶稣的神像前,点燃烛进行祈祷。到了节日这天,人们则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耶稣复活。
第九节
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节期:四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编写人:胡尔曼别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村。” 每当我想起唐大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歌时,就想到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今年也不例外。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跟着爸爸妈妈经过十几分钟的电瓶车颠簸,终于来到了爷爷的坟前。我们清理掉墓前的杂草,疏通边上的排水沟,放上供品,点好香、蜡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亲人拜祭,我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爷爷能保佑我读书聪明,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我们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爸爸就拿出鞭炮,点燃它。鞭炮就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一声声鞭炮是我们对爷爷的问候,一片片纸钱是我们对爷爷的思念。
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携幼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家乡的清明节
又到清明,家乡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明的气息。杜牧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节,人们便会去踏青、插柳、扫墓,以这些方式来祭奠已逝的亲人或朋友。在我的家乡,临近清明节的几天,人们早早就将逝者坟头的野草铲光,并在坟上重新添上一层新土,让逝者生活在干净、舒适的“新屋”之中。
每逢清明节这一天,路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沉痛,手上都拎满了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去到墓地,为已故的先人扫墓。人们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我家同样如此,来到祖先的坟前,爸爸将祭品摆上,点燃香、烛,袅袅炊烟扶摇而上,家人的目光也随之移动,坟前静默无语。我眼前浮现出奶奶慈祥的笑脸,耳畔响起她那爽朗的笑声,我不由得哽咽起来,任泪水模糊我的双眼,纵声大哭。妈妈连忙过来,用手背擦去我的眼泪,说:“不哭,不然会吵醒奶奶的。”回去的路上,我还看到有些坟头没有焚烧的纸钱,而是栽插了一些鲜花、树苗。
清明节让我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我想:我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幸福。2 家乡的清明节
我的家乡在风景优美的安顺农村,我们清明节的风俗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到山上扫墓祭拜祖先。
“清明时节雨纷纷”,那天虽然下着雨,但阻止不住人们对亲人思念的脚步。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山路往山上走,路上也有很多携老扶幼和我们一样去扫墓的人。经过十几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祖先坟前,坟墓长满了杂草,大人们赶紧拿出锄头和镰刀清理杂草和疏通排水沟,经过大家的努力,祖先的家变得干干净净了。我们拿出饭菜、糖果等供品,点好香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死去的亲人,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好生活。然后全家人来到坟前默默地许愿,希望祖先能保佑我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许完愿后我们向祖先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行完所有礼节后鞭炮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好像告诉已故亲人“我们来看你了”。最后全家人在坟前陪着死去的亲人共同进餐,我闻到山上飘满了香味,能和全家人在野外进餐,我的心情很高兴。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它用上山扫墓把全家人聚集在了一起,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一种深深怀念。
清明节扫墓
今天,我们去了墓场,为我去世多年的奶奶扫墓。
上午七点,我们全家早早就准备好了拜祭的祭品,坐着叔叔的小车向奶奶的墓场走去,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来到了离奶奶坟墓最近的公路边。下了车便朝着奶奶的墓地方向,翻过一座高山,走过一片树林,终于到了奶奶的墓前。
只见墓前长满了高高的野草。爸爸拿起锄头锄草,虽然很累,但爸爸仍坚持着。可见爸爸是多么牵挂着去世的奶奶啊!锄完草后,我们就插蜡烛、摆盘果、烧纸钱、放鞭炮。当我还未从鞭炮声中回过神来,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说:“xx,快过来跟奶奶说说自己的心愿吧。”我走到墓前,双腿跪下,两手并合,眼里闪着泪光说:“奶奶,虽然您去世多年,但我们依然牵挂着你,回忆我们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奶奶,请您保佑我们全家幸福快乐!”我用纸巾檫去眼泪,然后把一束鲜花插在奶奶的坟墓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望着这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由自在的小鸟,各式各样的白云,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我轻轻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里。我将永远记住这美好的清明节!
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起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牧。
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妈妈和婶婶们准备好过节的食品,好在清扫墓的时候用来做祭品。
清明节到了,外面下着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们都闹着要去,奶奶也无话可说。我们买好了扫墓要用的东西就出发了。我们先坐车到山下,远远望去,山上热闹极了。我们开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们拿祭品、锄头、铲子,小孩子们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长满杂草的祖坟,我们开始忙活起来,有的锄草,有的铲土,有的在一旁站着帮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烧香烛,用12支香和两根蜡烛在坟墓周围插好、点燃,然后开始烧纸钱,等烧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们就下山去了。
吃饭的时候,要多添一碗饭、一双筷子、一个座位、要夹满菜,这个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时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来爷爷把我叫下来了。
这就是我家乡清明的规矩。5
我喜欢的节日
——中秋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看着朦胧似水,如梦如幻的月色,吃着香甜的月饼,和亲人聊聊天,叙叙旧,什么烦恼、忧愁全都抛到九霄云外。
中秋节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和家人吃月饼,因为月饼是圆的,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所以,中秋节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月饼的种类很多,我最喜欢的口味是五仁叉烧,里面有很多馅料,有花生、有叉烧肉、有豆子、还有核桃等嗯!好好吃啊!今年的中秋节我过的很开心,和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我提出了一个游戏:大家一起来猜灯谜。虽然没有灯笼,但是大家异口同声地对我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游戏开始了,我清了清嗓子,说出了一个灯谜的谜面:“草上施化肥(打一字)。”大家挠挠头皮,想了想,我二姨妈立刻想到了答案,脱口而出,说:“是花字!对不对?”“答对了!恭喜!”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第二题:“一位女子(打一字)。”“我知道!是好字!”哥哥答得好快,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下一题。弯弯的小船在天空。我看见姐姐想了想,然后突然举手说:是月字。……
就这样,我们几个孩子边吃月饼边玩游戏,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叙旧。我们一大家其乐融融地度过了一个月趣的中秋节。
中秋趣事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安顺市的农村。我们这里过中秋节可有趣了,中秋节又被我们称为“八月半”或“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要“拜月亮婆婆”;打糍粑,吃月饼,吃瓜果,瓜不用买,而是去“偷”。有的年轻人在当天晚上以偷食别人的瓜果或偷偷摘取别人家栽种的大南瓜为乐。偷得南瓜是一种家族后人兴旺的好彩头。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每逢中秋之夜圆月升起时,大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草坪上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苹果等果品,准备供奉“月亮婆婆”。
拜过“月亮婆婆”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大人们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我们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中秋节,你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欢迎您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亲身体验一下我们家乡的节日气氛。
我爱端午节
有关民族传统习俗的节日很多。在此,我想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粽子的香味和赛龙舟的热闹里度过的。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粽子叶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粽子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8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将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已渐渐淡化了这个节日。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帮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准备好了竹叶、糯米和丝线。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片竹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结果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不听话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竹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军”外婆求助,外婆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仅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端午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我们要将这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有趣的端午节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形形色色,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
一、二”“
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我的家乡端午节还要泡雄黄酒、淹雄黄蒜。雄黄酒入口清香,还有驱邪去病的象征;在房前屋后撒下雄黄蒜可以驱赶蚊虫蛇蚁。
看,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10 家乡的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
我的家乡在安顺。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傍晚十分,鞭炮声纷纷响起,孩子们在这噼里啪啦的响声里,欢乐地活蹦乱跳,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拉开了序幕。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吃团圆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鱼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既有对逝去岁的留恋,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共享天伦之乐。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席间,晚辈会对长辈送上祝福,长辈也会在此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期盼孩子“岁岁平安”。
一时间,春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11
家乡的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是我们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我们家乡过年,一般指从旧年的大年三十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大年三十早上吃年糕,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高。新年初一到初三早上吃汤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除夕这天中午,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红纸写成的春联。有的人家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或贴上福字,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要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除夕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赶在春节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鱼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当然,守岁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心地看春节联欢晚会。
对于我们这群未成年人,过年最开心的就是红色的大钞票,对于这种诱惑力,是谁都无法抗拒的,但大人们就要破费了,嘿嘿。
说了这么多,你对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也大致了解了吧!
我爱春节
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了”。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两盏大红灯笼。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全家人都其乐融融,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吃完饭,爷爷奶奶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就有双倍红包。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爷爷奶奶分给我两份红包。鼓励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13
愉快的春节
这个春节我过得非常愉快,我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拿到了压岁钱,尝到了美味的饭菜,玩到了千姿百态的烟花鞭炮,看到了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那五彩缤纷的烟花了!
自从逛完集市,买了烟花之后,我就一直盼望着大年三十的到来,因为那天就可以玩到好玩有趣的烟花了。
终于,这天来到了,我心里高兴极了,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吃完年夜饭,我兴高采烈地和爸爸拿着烟花和炮来到三楼平台放,“霹雳啪啦,霹雳啪啦”,已经有很多人在打鞭炮庆祝新年了。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像炸弹的炮让爸爸点,自己却像个逃命的小兔子一样跑得远远地了!这个炮开始旋转了,旋转的同时还喷出金黄色的火焰,火焰喷完了,就跳起来霹雳啪啦地打起鞭炮来。哇,原来这个炮这么丰富多彩呀!我又拿出一个像魔方盒的火箭炮,爸爸点燃了导火线,盒子里25个小炮带着响声陆续飞上天,在天空中绽开迷人的花朵,我也兴奋地跳起来,真想和它们比比高低呀!
真是太奇妙了呀!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到。突然,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原来,对面的邻居在放大的型烟花呢!那绽开的烟花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那些美丽的鲜花的颜色可真多呀,有红的、绿的、白的、黄的……看着看着,我仿佛走进了美丽的花的海洋,到处都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花朵……
这个春节真有意思!我过得非常愉快!14 愉快的春节
在一年中,小朋友玩得最开心的一天莫过于春节了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春节时有小朋友们最喜爱的东西:烟花。其实我也不例外噢。
小时候爸爸在外面放烟花我一直很害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慢慢得变得大胆了。现在我居然敢放大烟花了。
今年爸爸像往常一样给我准备了不少烟花,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让我盼到了除夕的夜晚,吃完饭我就摧着爸爸放烟花,爸爸说:“再等一小时吧,现在天还没黑。”听了爸爸的话我的心就更加急切了,所以我只能先玩一下小鞭炮。
虽然只是一小时,可是我却觉得这个一小时很漫长,心急如焚的我从沙发上跳到桌子上,再从桌子上跳到地上,终于一小时过去了,我和爸爸把烟花拿出来,我拿起打火机点着了烟花,随着一声巨响,烟花中冲云霄,一个个烟花就像刚刚绽放出来的花朵,一朵刚刚凋谢,另一朵又开放了。
贴春联也是过春节时的一种习性,因为我的个子太矮了,所以只能当爸爸的助手,还有一个问题把我给难住了,春联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我搞不懂。所以就看怎么样读得顺就怎么贴。
过了今天,我就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了,我也长成了一个少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做祖国的优秀接班人。
难忘的中秋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每年的这天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今年我们也不例外。我按照惯例和爸爸妈妈一同去爷爷奶奶家过中秋节。俗话说:中秋节是团圆节。这天天公也作美。天气格外好,艳阳高照,金风送爽。这一天,我们早早地就聚在了爷爷奶奶家,我们各显其能,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烧了满桌子的菜,并把这些饭菜端到了楼顶上。
借着黄昏微弱的光亮,我们共同举杯庆祝,品尝不同的美味佳肴。面对眼前这么多的美食,我不敢贪嘴,我要留下肚子的一部分,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这才是完整的过中秋节。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何时已悄悄越上了天空。亮了,圆了,美了。天完全黑透,皎洁的月亮微笑着挂在天上。我们赶紧把吃剩的饭菜收拾了,然后摆上各种水果和月饼。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坐在阳台上一起赏月,吃月饼,我还给妹妹讲了几个关于月亮的传说。大家在一起说着,笑着,看着月亮,在一起说家常,说说笑笑,不亦乐乎。这时我把我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了爷爷奶奶,他们非常高兴,接过礼物还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会心地笑了。
【节日民俗】推荐阅读:
关于节日民俗作文10-05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07-22
六年级写民风民俗的作文:苗族的民风民俗11-20
电大中外民俗06-10
中外民俗题10-22
台湾民俗简介11-30
中国传统农业民俗05-26
春节民俗作文高一05-28
衡阳民风民俗05-30
中外民俗与礼仪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