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2、《咏柳》中咏柳的意思是歌颂、赞美柳树,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把柳条比作绿色的丝带,写出了柳树绿、柔的特点。后两句诗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同时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让不人不禁想象到春风剪开柳叶的情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万紫千红,意思是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诗中的名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诗中胜日的意思是晴天,点明了天气,泗水滨点明了地点,寻芳点明了主题。
春日描写了赞美了春天姹紫嫣红、多姿多彩的景色。
3、《荷花》的作者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是春季公园里的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最后写作者与荷花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翠鸟》中,作者抓住了它的外形和捕鱼动作两方面的特点来写,最好的通过放弃捕捉翠鸟,而选择与它做朋友一事,表现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
5、《燕子专列》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
6、《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我想对村民说: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树木,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7、《路旁的橡树》中人们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因为他们为保护橡树而宁愿改变筑路计划。
8、《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9、《南辕北辙》中,辕的意思是车前部用了加牲畜的两根直木,辙的意思是车轮轧出的痕迹,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想往南去却驾车向北行,车上的人认为自己去楚国的优势是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盘缠多。我觉得这个人最后不能到楚国,因为他走的方向与想要去的方向相反。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是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的。
10、《惊弓之鸟》中主要人物是更羸,发生的时间是有一天,地点是郊外,我发现这篇课文是按先果后因的顺序写的。惊弓之鸟的鸟指的是大雁,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是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11、《画杨桃》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2、我从《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得到的启发是:我们要有创新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13、《和时间的赛跑》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我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14、《争吵》一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15、在《可贵的沉默》中,孩子们“沉默”的可贵就是因为:(孩子们知道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16、在“她是我的朋友”中,“她”指(小姑娘),“我”指(阮恒),她和我的关系是(朋友)。阮恒献血时不停地哭是因为(害怕自己会死去),但是他仍然愿意把血献给那个小姑娘,仅仅是因为(她是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17、《太阳》是一篇科普文,分两部分介绍太阳,一是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和太阳有关的知识;二是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抽象的知识更加通俗易懂。
18《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人们的朋友,写她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玩耍的事。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和平与安宁。
19《七夕》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前两句诗叙述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乞巧》是古代的节日,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又名女儿节。整首诗描写了鹊桥相会的盛况,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燕子的(),夏日荷花的(),家乡珍珠泉的()。
2、这段时间以来,我学过《
》和《
》两首描写美好春光的古诗。其中我最喜欢的诗句是:()。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随风潜入夜,()
3、学习了本单元,我们认识了()的阮恒,()的彼得妈妈,通过《可贵的沉默》,我们知道了要();从《
》中,我们感受到了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4《乞巧》一诗中,描写古人乞巧场景的诗句是:()。读了《嫦娥》一诗,会使我们联想到神话故事:()5读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传说,我觉得女娲是一个()的人,我是从文中()和()这两件事中感受到的。
6《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的向往,以及()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一种()和牺牲精神。
7《南辕北辙》讲的是有个人本来要往()走,车子却往(),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故事,以此比喻()。8“亡羊补牢”的“亡”是()的意思,“牢”是()的意思,这
则
寓
言
告
诉
我们()。9争吵中的克莱谛是一个()的孩子,父亲知道“我”和克莱谛争吵的事情后批评“我”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而不应该()。10几个孩子在一起比绝招,三胖的绝招是(),二福的绝招是(),小柱子的绝招是(),()的绝招是靠刻苦练成的。
11、妈妈给彼得的账单上都是“0芬尼”,是因为(),我们从中感受到()。
12、当赞扬母爱无私时,我们总会杨到《游子吟》中的诗句:()
13、信息高速路是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指()。
一、把握侧重,有重点地“扶”
“批读课文”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扶”字落实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上,落实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每篇课文的批注内容既有侧重,又把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精读课文中的某一个读写知识、学习方法、人文情思,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批准内容,试着自己阅读学习体会,自己动手批读学习体会,悟到表达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这些批读点都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乐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每单元批注内容的侧重点是:一单元《日记两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观察的方法,以日记的形式引入习作,明白日记就是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和收获到的。二单元《西藏高原》,侧重于指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大胆想象,抓重点、特点揣摩,体会情感,领悟内容,积累语言,初步体会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的作用,习得表达方法。三单元《会“呼吸”的公路》,侧重于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方法读懂重点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自己动手批读课文。四单元《威尔逊出游》,侧重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五单元《奴隶和狮子》,侧重于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六单元《三袋麦子》,侧重于引导学生有效的分析概括,学习领会主要内容,尝试批读自己的想法。七单元《太阳,你好》,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
三年级下册每单元批注内容的侧重点是:一单元《三月桃花水》,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二单元《小蓝裙的故事》:侧重引导学生抓住“小蓝裙——干净的小女孩——焕然一新的家——整齐清洁的街道”这一故事情节的变化读懂文章蕴含的道理。三单元《香港夜色》: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享受审美乐趣,学会欣赏美景。四单元《奇妙的桥》:侧重引导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五单元《苏珊的帽子》:侧重引导学生感受老师关心学生,巧妙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美好的情怀。六单元《植物之间的“爱”和“恨”》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引号的一般用法及重点词句的含义。七单元《责任》: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读懂课文。
二、巧妙引导,有方法地“扶”
叶圣陶先生把语文教学比做“教小儿学步”,一个“扶”字,非常巧妙、非常准确、非常通俗地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本学年教学批读课文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 在“批读课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文中的批读点,围绕批读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西藏高原》“‘美丽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开篇的批读点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向美丽神奇的西藏高原。我充分把握编者意图设计教学活动,抓住过渡句“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结合批读点、联系课文内容,明白天空蓝、山峰高、湖泊大、丛林密、雪峰终年不化,有珍贵的药材、稀有的矿藏、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肥沃的平原、欢乐的“锅庄”,这些都是西藏高原美丽神奇的具体表现。学生理解了这一点,自然就产生了对祖国西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在“批读课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文中的批读点,保持批读点原有的学习伙伴对话口吻,不要变成一般的教师提问。
把批读点变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变成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角色的转变,语气和蔼可亲,给学生营造一个乐于表达,乐于交流、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氛围和空间。如教学《太阳,你好》,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批读点——“这里没写瓜田长出瓜,果林挂满了果,而写‘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这种写法真新颖。”然后,问学生:“你同意学习小伙伴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冉炜沙同学抢着说:“同意,因为作者没有直接写瓜和果,而是写它们的味道,这种写法的确新颖。”
3. 在“批读课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文中的批读点,以批读点为基础,适当扩展,形成综合性的语文训练活动。
训练活动强化语文基础工具性。如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在能力、习惯、方法上进行拓展,夯实基础。如教学《奴隶和狮子》时,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批注出“奴隶”的意思;教学《威尔逊出游》,引导学生在批读点“妈妈怎么不提醒威尔逊呢”的下面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学《三袋麦子》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并以“要是我的话,我会__________”的句式写出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ISBN 978-7-303-13317-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二、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三、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发愤 乐坛 享受 不屈不挠
B. 码头 撕裂 游厉 人山人海
C. 赠送 沉寂 残生 波涛滚滚
四、按要求答题。(20分)
1.请你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a.扶老携幼( ) ①带, ②提着, ③拉着手。
b.惊叹不已( ) ①完成, ②停止, ③已经。
c.严阵以待( ) ①等待, ②对待, ③停留。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倾诉 倾注
①好久不见,大家在一起尽情地( )。
②妈妈将毕生的精力( )于教育事业。
增强 增进
③他为( )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
④知识( )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4分)
心( )诚服 ( )臂一呼 ( )经风霜
夜以( )日 互通( )( ) ( )定自( )
4.照样子,写词语。(3分)
①化险为夷(含有反义词)
②奇珍异宝(含有近义词)
③浩浩荡荡(AABB式)
5.按要求写句子。(6分)
①阿炳非常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②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比喻句。
一、课题:《瀑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3.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5.让学生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自主的灵活运用; 6.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读懂课文,了解瀑布的特点,做到感情朗读全诗,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多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通过朗读全诗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还包括了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陶冶法等。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配乐朗读音带、瀑布录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1.第一课时: ①.教学目标:
A、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B、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C、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语,读出诗的韵律美; B、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全文总体意思。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2.第二课时: ①.教学目标:
A、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C、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D、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E、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情朗读全文,并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再现瀑布之美。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七、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1)、预习安排:请同学们课前自己先按照拼音认识生字生词,读熟文章,再根据自己的所知找到一些有关瀑布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有关瀑布的诗词文章。(2)、导入课文:
①、板书课题——《瀑布》,提问:什么是瀑布?同学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抽两至三名学生回答,把他们形容瀑布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②、课件PPT上出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抽三名学生回答,并出示多种瀑布的图片)
③、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并找出诗中描写瀑布样子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在心中大概勾勒出瀑布的样子,老师待会要抽同学起来回答的哦。(接下来就让学生自由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①、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认识了; B、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带大家多读多认几遍; C、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再把生字新词带读几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D、抽学生起来读那些难读的字(如:尘、丈、仰等有前后鼻音区别的字),在黑板上书写结构复杂的字(如:叠、涌、喻),并巡视检查读写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及写法。
②、让学生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想意思,实在不懂的画上重点符号,听老师讲解;
③、先抽几名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新词的意思,老师再给出正确的解释; ④、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好句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4)、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①、老师先示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②、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读的时候要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再一一给以解答;(5)、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①、老师播放配乐朗读音带,让学生认真听,并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然后再带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读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节奏、韵律及感情;
②、指名读诗:抽几名学生起来朗读,读得好的给以夸奖,不好的及时指导纠正;
③、小结:大家把诗读熟,并试着背一背。(6)、作业安排:
①、抄写生字,把每个生字写一排,并组词; ②、回家后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试着背诵;
③、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并反复诵读,以后在作文中灵活运用。2.第二课时:(1)、检查、引入:
①.老师播放配乐朗读音带,再带大家一起读一遍课文,提醒大家要带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并抽几名学生起来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②.让学生把上节课自己抄写的优美词句与同学交流,各自说说这些词句哪里写得好,有什么妙处;
③.小结: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背诵、抄写诗句,可见大家很喜欢这首诗,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会深入地学习这首诗,相信你们会更加喜欢这首诗的。(2)、自学思考: ①.出示要求:
A.大家先默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由远及近)
B.读完全诗之后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写下来,准备之后和同学们交流;
②.自学讨论:每个同学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分析别人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难题,得不出一致答案的先留下来,等待会全班交流时再提出,也可听老师最后的讲解,以便加深印象; ③.班内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提出自己小组的问题,寻求大家的帮助,共同解决,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A.班内交流时注意思考问题要明确:
第1节:瀑布的声音;第2-3节:瀑布的样子。[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B.质疑问题:
老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可以通过读书或者查阅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3)、重点研读问题: ①.瀑布声音的特点:
A.抽一名学生读第一节,在读的时候大家一起找出描写瀑布声音特点的诗句;
B.出示写有诗句的卡片:“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抽两名学生起来把空白部分填写完整,然后大家再齐读两遍;
C.老师提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抽两至三名学生回答,老师再稍作总结。(要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是突出了瀑布的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同学们要记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以及它的妙处,以后在作文的时候灵活运用,可以让作文增添不少光彩哦; ②.远望瀑布的样子:
A.大家先自由读第二节,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描写瀑布样子的诗句; B.老师提问: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大家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抽两至三名学生回答,老师再稍作总结。(要点:作者先前是在背面听到瀑布的声音的,刚才觉得瀑布的声音大,现在在正面的时候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了瀑布的声势巨大,雄伟壮观)
C.“啊”字应该怎么读?(语气又惊又喜),为什么要这么读?我们从作者这声“啊”中听出了什么?(听出了作者的惊和喜),先抽学生回答该怎么读,然后让他们试着读一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惊和喜,并体会作者为什么惊?为什么喜? D.瀑布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为什么刚开始说“这般景象没法比喻”,接着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要点:“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样写不矛盾,突出了作者在看到瀑布的一刹那的惊喜和兴奋)具体教学方法:
a.播放有关瀑布的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瀑布的壮美; b.让大家闭上眼睛,老师播放《瀑布》的配乐朗诵带,一起想象当时的情景(提示:可以从颜色、高度等方面着手);
c.大家结合录像、课文内容、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E.在深入理解第二节之后,大家再来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出作者那种既惊又喜的情绪,然后抽几名学生起来试读,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然后再全班齐读,最好做到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
③.近看瀑布的样子:
A.抽两名学生起来读读第三节,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这时候的瀑布在作者眼中又是什么样的了?
B.提问:文中的“仰望”是什么意思?(抬头向上看),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原文回答:站在瀑布脚下仰望),从这个词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要点:瀑布的雄伟壮观,高度非同一般); C.问:为什么把瀑布比作“珍珠的屏”?(要点:从全貌看,整个瀑布就像一座屏风,从水珠看,滴滴水珠的颜色和光泽都和珍珠相似,一样的晶莹剔透)D.问:为什么说被风吹起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要点:如烟——轻柔飘逸;如雾——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如尘——朦朦胧胧就像飞尘,纷纷扬扬的落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把瀑布的美感真切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有身临其境之感);
E.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第三节,然后我们分小组来赛读,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最有感情。
④.总结全文,体会作者感情:同学们根据刚刚的分析和自己的总结归纳全诗,再一次深入体会诗歌内涵:
A、播放《瀑布》的配乐朗读带,再次感受瀑布壮美奇异的景象,抽两至三名学生起来试读;
B.问:为什么作者看到瀑布的样子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呢?(要点:因为作者看瀑布的角度各不相同,先是远望后是近观); C.归纳课堂内容,理清作者观察角度:
a.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瀑布的声音——远处;
b.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的颜色——接近中; c.一座珍珠的屏——形状——近处。
D.分析完全诗,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总体感情,我们通过作者的描写已经从诗中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不难想象作者对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的热爱!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情感(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大家闭上眼睛感受美的陶冶);
E.大家已经把诗歌读得这么熟了,而且我们也已经深入分析了诗中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瀑布的壮丽雄伟,可以小组交流,然后派一个代表起来发言,把你们认为最美的瀑布跟大家分享分享。(4)、作业安排: ①.选词填空:
一道
一道道
一阵
一阵阵
一朵
一朵朵 一()闪电
一()白银 一()风
一()歌声 一()浪花
一()白云
②.用“好像„„又像”写一句话,要写在作业本上;
③.背诵全诗,并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同时记住这些优美的语句,在作文时尽量用上;
④.找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并把在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样子用简洁的话写下来,第二天我们再课堂交流。
八、教学反思:
1.《瀑布》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抒情散文诗歌,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在授课的时候应多让学生朗读课文,本文的识字量较少,且朗朗上口,所以更应抓住小学生爱读的特点,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诗歌的美感,老师不能将板书和复杂的讲解占掉了朗读的位置,诗歌重在多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好方法; 2.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尽量从课标所说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去考虑,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好重点教学内容。不要想在一节课上把一篇课文的所有内容和问题都囊括进去,要学会“做减法”,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最需要什么,他们可以接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等等,尽可能多地剔除那些不需要教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瀑布》这篇文章里面,除了朗读是重点外还应引导学生分析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分析时应简单明了,不要觉得内容多就是丰富课堂,主要还是要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
3.课堂教学的环节不能太多,老师不能匆匆跑马,应尽力选个好的切入口,设计个好的主问题,找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教学。讲课抓重点,不要东拉西扯跑题太远,《瀑布》一文的重点除了以上两个还有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这个问题要在老师给出答案之前就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启发最重要。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板书讲解,适当的有些有趣的小插曲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进行主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力求做到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4.老师要注重课堂拓展,光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的,《瀑布》 这篇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得生动形象的句子,要让学生试着自己灵活运用,如“像„„又像„„”、“如„„如„„如”这样的句式要让学生多做造句练习,加强运用能力。提到瀑布更应让学生多看看有关瀑布的录像和图片,跟瀑布有关的诗词、歌曲、故事也应适当拓展让学生增长见识;
5.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首先自己要热爱语文热爱要教的课文,让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要懂得“溶情”,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瀑布》这篇文章更需要师生一起互动,和作者互动,融入其中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增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6.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老师要给他们足够大的平台让他们尽情的展示自己,说出自己想说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文更应结合现实生活,虽然也许很多人没有见过瀑布,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和找生活中跟瀑布有关的事物让学生认识瀑布,“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是最好的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单: 1.合作学习大纲:
(1)、创设学习情境: 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进行分组学习,在课堂上讨论,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正确的目标导;(3)、合作探究:明确学习任务以后,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
(4)、评价与反思: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2.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与《望庐山瀑布》的比较来深入学习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1)、《瀑布》与《望庐山瀑布》的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临近中午,阳光洒满整个池塘,荷花仙子们个个亭亭玉立,有的展开了所有的花瓣,大大方方的望着太阳,笑得那么灿烂;有的只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像是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地看着大家;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儿,像是饱含热情的少女,正在努力这,想要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呢!
在一池的荷花中,有一朵白色的荷花特别引人注目,我叫她“白娘子”,瞧,雪白的花瓣是她精心缝制的衣裳,鹅黄色的花蕊是她精心梳理的头发,一阵微风吹过,她轻轻舞动身躯,让人看得如痴如醉。看着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纯洁”、“高贵”、“优雅”等好多词,我想这些词语全部用上,都无法形容出她的美吧。
荷花的下面,是一片片的荷叶,交替簇拥在一起,像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承托着美丽的荷花,更像是一位位绅士,双膝跪地,仰视着美丽的荷花仙子。
第1课《燕子》:课文的语言优美,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10课《惊弓之鸟》:我要把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第11课《画杨桃》:课文里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我想抄下来。
第13课《和时间赛跑》: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找到体会再抄下来。
第15课《争吵》:我要把父亲说的话抄下来,再体会体会。
第17课《可贵的沉默》: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第22课《月球之谜》:我要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下来。
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我想把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抄下来。
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我要把感人的句子抄下来。
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我发现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如“名不虚传”我想抄下来。
第31课《女娲补天》:课文有一些生动的语句,我要抄下来。
二加标点主要练习有提示语的句子。
三关联词语 要求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择填空。
(并列)又……又……
(并列)有的……有的……
(因果)因为……所以……
(假设)一……就……
(假设)如果……就……
(转折)虽然……但是……
(选择)不是……而是……
(条件)既然……就……
(条件)只有……才……
(条件)只要……就……
(条件)只要……也……
(条件)不光……都……①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们决不能忽略它。
③()太阳离地球太远,()我们并不感觉到它有那么热。
④()我们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学到新知识。
⑤()她是阮恒的朋友,()阮恒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她的生命。
⑥()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⑦()没有太阳,地球()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⑧它()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了下来。
⑨表演开始了,同学们()唱歌,()跳舞,节目精彩极了。
⑩()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在舞蹈。
四仿写句子
以比喻句为主,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要准确恰当。
……像……
……仿佛……
五反问句就是通过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反问句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达意思明确的小例句进行练习:
例1 今天数学口算,小红做得又快又准,她怎么能不高兴呢?
例2 已经上课了,你怎么还说话呀?①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②我们怎么能像困难低头呢?
③你难道不为你的做法感到羞愧吗?
④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的朋友?
⑤你这样对待奶奶能算是尊敬老人吗?
⑥风光秀丽的黄山怎不令人流连忘返?⑨黑暗吞没了天边最后的一丝亮光。
1.能写清楚活动的过程, 学习为作文加题目。
2.学习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3.在动笔习作和评价交流的过程中, 感受习作的乐趣, 树立习作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比较通顺的语言书面表达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 点拨方法
1.孩子们, 这节课, 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木﹒——头——人。
2.交待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1分钟。
3.师生拍手唱儿歌, 生摆造型。
4.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 听, 有没有声音;看, 周围的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1分钟, 你的手、脚怎么样, 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5、4、3、2、1时间到!
5.“面”的指导。
(1) 在这60秒里, 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同学们的表现。 (2) 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听想)
6.“点”的指导。
刚才呀, 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 不过, 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造型。
(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 再从头、脚、身子等引导观察。抓住了木头人的动作。 (板书:动作) 。 (3) 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的是木头人的表情。 (板书: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 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 (扣板书) 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 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的顺序, 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 运用刚才的方法,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7.总结:孩子们, 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60秒, 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 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动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 重点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扣板书) 如果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将你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 就是一篇好习作。
【本环节教学理念:本环节设计了三个达成目标:一是教给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方法:用眼看, 用耳听, 用心想,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来。三是教给学生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二、读题审题, 拓宽思路
1.在学校里, 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看,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学校校刊正在开展一次征稿。 (出示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快速默读,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明确了“写什么” (板书:写一次活动) 。 (2) 明确了“怎么写”, 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并加上题目。
【本环节教学理念:“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项目”, 是生活的需要, 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孩子们为什么要习作?参加孩子们喜爱的《少年先锋报》的征稿活动激起孩子们想把自己喜欢的活动记录下来的兴趣, 让孩子们明白:习作是为自己所“用”。审题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征稿启事的内容就是“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既让学生明确了本次征稿的要求,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学生习作, 师巡指导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选择你参加过的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 以“_______活动开始了”为开头往下写。
四、师生共评, 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 看看这篇习作活动过程是否清楚, 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2) 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 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红笔用“△”和波浪线勾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本环节教学理念:习作的交流评价, 是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此环节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欣赏、修改习作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五、指导拟题, 连段成篇
1.刚才我们完成了活动过程精彩片段的描写, 再在习作中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 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 加上一个题目, 这次活动就写得更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完美了。 (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活动时的心情等方面拟题)
孩子们, 课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习作, 老师期待着在校刊上能见到同学们的名字!
【本环节教学理念:这是学生接触习作以来第一次进行拟题指导, 除了让孩子们知道拟题的基本要求外, 主要是想拓展学生的拟题思路, 多方面思考拟题。让学生连段成篇, 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的描写。】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低年级;对话体课文;具体作用
所谓“对话”,指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一种交流形式,但这并不代表“对话”的全部含义,单从现下广为使用的“对话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范式,便可看出“对话”在当代教育以及未来教育中将会产生不可磨灭的价值。目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类型多种多样,除了寻常的一些诸如散文、诗歌、寓言故事、文言短文之类的内容以外,还加入了“对话体”这一类型的课文,在丰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类型的同时,无形中也彰显了学生学习对话体课文的价值作用。
一、一问一答的文本形式,更添文章生动力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对话体的简短文章篇目,此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文章旁白以外,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话内容,但这类文章的精髓也就在于这些大量的对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问一答的文本形式作支撑,整个文章才更加幽默生动,文章作者活泼、生动的笔风才得以展现。就拿《小河与青草》一文来说,大约150字的文章却足足有120字的对话内容,其中小草与小河无障碍的交流,深深地感受到两个事物对彼此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文章整体呈现出较强的生动感。
二、成功语言描写的运用,塑造出鲜活形象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这点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对话体文章中得到了真切的展现。就拿《北风和小鱼》一文来说,虽说文章中的两个主要形象不是人物,但也是将事物拟人化之后的人物,文中有这样的两句对话: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对话虽然很短,但是小鱼和北风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十分鲜活。
三、对话体文章效用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上两点内容可以看出,对话体文章中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活、文章自身也更加具有生动力,也正是这两点作用,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童心未泯、稚气未脱,他们更喜欢去学习和了解生动鲜活的东西,而不是去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而对话体课文正是将知识与趣味结合到了一起,符合了小学生的喜好和口味,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对话体形式的课文,奠定学生写作基础
小学低年级还未开设写作教学这门课程,但教师可以尝试从其他渠道找寻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和要领,从而巧妙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灌输给他们,从而奠定写作的基础。对话体课文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模仿对话体文章中的对话形式,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两个对话双方形象,并描绘出一系列一问一答的对话内容,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写作学习奠定好基础。
总而言之,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植入对话体课文是极为有益的,不仅最大限度地增添了课文的生动力、人物的鲜活力,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并且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后的语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紧抓对话体课文的特点,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为对话体课文的教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章萍莉.“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2]平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
第一单元 1 燕子 2 古诗两首 《咏柳》、《春日》 3 荷花 4* 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 翠鸟 6 燕子专列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8* 路旁的橡树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 寓言两则 10 惊弓之鸟 11 画杨桃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 和时间赛跑 14 检阅 15 争吵
16* 绝招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 可贵的沉默 18 她是我的朋友 19 七颗钻石 20 妈妈的账单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 太阳 22 月球之谜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4* 果园机器人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 太阳是大家的 26 一面五星红旗 27 卖木雕的少年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 古诗两首 30 西门豹 31 女娲补天 32* 夸父追日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 山城的雾 2 我爱故乡的杨梅 3 小狮子爱尔莎 4 在金色的海滩上 5 七色花 6 妙不可言的位置 7 手术台就是阵地 8 除三害 生字表 生字表
(一)生字表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敏捷的动作特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在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同时,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一) 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
1. 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小鸟, (课件先播放鸟叫声, 随后出示翠鸟的图片) 它的名字叫翠鸟, 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 从鸟的名字中你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 小结:看出同学们对翠鸟都十分感兴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这漂亮的小鸟吧!
(二) 初读印象, 感知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翠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二、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一) 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 体会喜爱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美丽。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被翠
鸟美丽的外形吸引住了,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作者描写了翠鸟外形的哪些方面?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词语。
2. 细读品味, 感受美丽。
师:请同学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 翠鸟外形的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当学生谈到翠鸟羽毛颜色时教师引导, 进行重点研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
师:请大家将这几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
师:在一只鸟的身上呈现了这么多的颜色,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 领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师:翠鸟长得漂亮, 作者写得用心,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都用了比喻的写法……)
师: (课件出示第一段中相关语句及“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和翠绿色的, 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 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一句)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 与课文中的句子比一比, 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句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作者为什么能将翠鸟写得这么可爱呢? (喜爱)
师:这样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作者细细地欣赏着它, 久久地注视着它。你们喜欢这只可爱的翠鸟吗?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二) 感受翠鸟敏捷的动作, 体会赞叹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敏捷。
看来翠鸟的美丽外形已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那么翠鸟动作的迅速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2、3自然段, 画出写翠鸟动作迅速的词句。
2. 细读品味, 体会敏捷。
(1) 抓住“……贴着水面疾飞。”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翠鸟鸣声清脆, 爱在水面上飞。) 请大家先来读读屏幕上的句子, 再读读书中的句子, 你能发现什么?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透过“贴着”“疾飞”这两个词, 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想说什么呀?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师:这样写多生动啊!不但能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特点, 而且还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翠鸟的感情在喜爱之余又多了一份赞叹!
(2) 抓住“……像箭一样飞过去……”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像箭一样”, 你能体会出什么?
(3) 抓住与小鱼对比的句子,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小鱼悄悄地……翠鸟锐利的眼睛。”)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 既然这一段是写翠鸟动作敏捷, 为什么还要写小鱼呢? (同位交流)
师:这样和小鱼一对比, 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了? (感受到翠鸟的机灵和敏捷, 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4)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写景的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去掉“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与课文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哪种写法好呢?
3. 情境朗读, 抒发感情。
(三) 讨论孩子爱鸟的想法, 体会真爱之情。
1. 我们现在就站在河边了, 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 你有什么想法呢?
2. 那么, 小作者又是怎样想的呢?请大家读读五、六自然段。
3.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课文中孩子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同样看出他对翠鸟的喜爱, 可见孩子们是爱鸟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看法。)
4. 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 把翠鸟当成自己的朋友, 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喜爱翠鸟啊!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 看看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及情感变化。)
2.同学们, 大自然是美丽的, 而各种各样的鸟儿用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 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趣, 你们看: (出示图片)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感慨?
3.集体交流。
4.同学们, 就让我们带着这番深深的启迪和触动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吧!
设计评析:江山
本课在设计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品析语言
在理解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 关注了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作用, 既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例如, 在学习描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 教师抓住了“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几句话, 采用了删减法,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感悟真爱
本设计有层次地展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首先通过抓重点词句、比较品读感受作者对翠鸟外形的喜爱之情;然后用故设悬疑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翠鸟动作敏捷的惊叹之情;最后则是在学生的辩论中感悟作者对翠鸟的真爱, 并借助板书总结全文, 梳理课文情感变化的线索, 深化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三、升华情感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推荐阅读:
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07-09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知识点06-1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总复习试卷06-17
六年级下册语文需背诵的课文07-12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总汇09-2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7人类的老师05-28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二课课件07-01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背诵课文07-27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