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团队精神的特征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团队精神的特征(推荐8篇)

学习团队精神的特征 篇1

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一支优秀的团队,那么优秀的团队具有什么特征?让我们人一起来学习,希望我们也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为自己的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中更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所在。

优秀团队特征:

1、目标明确:优秀团队清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所有成员都致力于实现团队的目标。

2、技能与经验广泛:优秀团队能够利用多种多样的技能完成工作,优秀团队具有多种角色的人员,如思想活跃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吃苦耐劳的人,角色的互补与协作有助于团队实现自身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团队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为团队创造更大的贡献。

3、相互信任与支持:在优秀团队中,相互信任的氛围很浓厚,正因为如此,团队成员才会全身心地参与并相互支持工作,从而一起实现团队目标。

4、交流公开:优秀团队具备公开交流机制,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获得需要的工作信息,彼此间的想法和意见能够得到充分交流,一起解决工作上的困难。

5、合理利用冲突:优秀团队也会出现冲突,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合理利用冲突中正确的一面。

6、程序透明:优秀团队中的成员对工作方式和方法都非常清楚,团队工作中的信息和程序也都是可以公开的。

7、定期检查:优秀团队会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以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校正,从失误中吸取教训。

学习团队精神的特征 篇2

这种精神特征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意识的反映, 也往往是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特征的反映。比如:贝多芬音乐中英雄性的特征, 与他热衷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和当时欧洲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上升阶段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英雄) 是为献给拿破仑而写的, 后来因拿破仑背叛革命做了皇帝, 贝多芬把题有“献给路易?波拿巴”的扉页撕得粉碎, 并重新在乐谱的第一页题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乐”。贝多芬这一举动, 说明他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英雄性特征是有所指的, , 是为了歌颂献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在瓦格纳的歌剧中也有许多英雄人物, 但英雄性并不是瓦格纳歌剧的主线, 在他的音乐中允满着悲剧性的特征, 特别是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 这种特征尤为明显, 原因在于瓦格纳信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也在于他生活在欧洲社会处于危机的时代。所以, 我们认为音乐中的精神特征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内容, 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

音乐中的精神特征绝非大众化的内容, 也非单纯依靠专业知识就能为人所知, 它是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王朝闻 (1908~2004) 在《美学概论》中把人的审美活动分成四个阶段, 即知觉———想象、联想———情感———思维,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审美活动也同样分成四个阶段, 即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

精神特征在音乐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完成以后才能被感知, 它建立在理性思维和理解认识之基础上。当人们能说出贝多芬的交响音乐具有英雄性的特征时, 绝不是感官刺激的结果, 也不是感情体验或想象的结果。感官刺激只能使人们获得某种生理快感, 体验也只能使人们在情感的类型和程度上获得相应的感受, 想象和联想所引起的反应则往往超出音乐本身以外的事物, 英雄性是贝多芬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只有当人们完成了对贝多芬音乐的理性思考和理解认识以后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 音乐中的精神特征是一种理性化的内容, 它是音乐审美活动高级阶段的产物。

如果说风格体系决定了基本格调的类型的话, 那么精神特征则决定了基本格调的性质, 即如此的格调和如此类型的格调的内涵是什么。同样是壮丽, 贝多芬的交响音乐是英雄的壮丽, 而瓦格纳歌剧的音乐则是悲剧性的壮丽。然而, 在多芬的雄壮和瓦格纳的悲壮之中都还蕴含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容, 它们从宏观意义上说是具体的。例如, 贝多芬交响乐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特征, 只有贝多芬的音乐中才有,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也非贝多芬的其他作品所能包含。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精神内容往往是非具体描述所能包含的。上述我们曾经借用“英雄性”和“悲剧性”的描述来限定贝多芬和瓦格纳音乐中的精神特征, 但这仅仅是一个极为概括的提示, 其中还有更多的不可言传的内涵, 它只能依靠意会与人们的心灵相通。玛克思?德索曾经说过:“科学语言中若有‘一般概念’这种说法的情感对应物, 那我们便可以说就是音乐所表达的东西。”音乐中的精神特征以及基本情绪和风格体系, 从人们的理解上来说它们的确都是一些情感对应物, 假如我们要用语言来对它们进行描述的话, 那么, 也只能囿于“一般概念”。问题是, 在音乐的精神特征中还有语言所不能描述的部分。我们认为德索所说的只能是针对音乐的精神特征中可以言传的部分, 亦即我们所描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之类, 这些言词无疑是极为概括的“一般概念”。但事实上, 在音乐的精神特征中还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概念”, 在“具体”地向人们的心灵进攻。这种“具体”的精神力量只有人们的内心才知晓, 它是非言语所能描述的。当我们在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 并且还丝毫没有任何想象的因素, 诸如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意图以及歌词的内容等等掺和到我们的听觉意识中去的时候, 我们依然会因为音乐的力量而热血沸腾, 甚至会感到灵魂在升华, 在步步逼进至高的境界。这些促使我们感到灵魂在升华的力量, 正是音乐中精神特征的具体内涵。

大学精神的特征 篇3

近代大学诞生近千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大学的规模、功能、社会使命、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大学发生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19世纪初,由德国洪堡大学引发的大学革命。当时,普鲁士教育大臣、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后改名为洪堡大学。他奉行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原则,摆脱了宗教、政府对大学的控制,使大学具有了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他主张大学应以完全的知识和纯粹的学术为目的,大兴科学研究之风,使大学的功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为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确立教学与科研合一、全面推行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这种崭新办学理念的推行,打破了长期沿袭的修道院式的办学传统,改变了大学僵化保守、停滞不前、危机重重的局面,不仅使大学焕发出巨大生机,而且带动德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迅速步入世界前列,使德国一举成为工业强国。因此,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办学模式很快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众多大学效仿的榜样。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正是参照了“洪堡模式”,实现了北京大学从旧式学堂向现代大学的转变。

大学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美国。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的大学在参照“洪堡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是推崇民主化、个性化的理念,要求大学尊重个性权利,保护个性自由,充分发挥个体价值,激发个体的创造活力。二是积极拓展大学功能,推动社会服务,促进大学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密切结合互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依托大学而建立的“硅谷”、“大学城”、“工业园”的异军突起,大学也从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中获益无穷。

这一轮大学改革的创新价值,就在于它打破了“象牙塔式”的办学模式,把大学的社会功能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大基本功能,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基本功能,把原来实行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大到教、科、经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从而使美国一些大学超越欧洲的老牌大学,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活力最大、实力最强、财力最旺的大学,并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排头兵、知识经济的领头羊。美国大学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使大学第一次从社会舞台的边缘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大学不仅只是知识的殿堂和学术的圣地,而且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一支先锋力量。像哈佛大学等大学形成的这种英才荟萃、学术繁荣、硕果累累、服务卓越、影响巨大、财源茂盛的景象,是以往的大学难以想象的。

在由德国和美国引领的这两次大学改革中确立的理念和积累的经验,无疑应当在大学精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大学的历史中,也经历过经学院哲学主导、宗教神学主宰科学的黑暗时期,经历着政治强权粗暴干涉,摧残知识、摧残人才的不幸年代,出现过大学与世隔绝、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问题,发生过大学急功近利、流于世俗的庸俗化倾向,这些失误也应在今后的大学发展中切实纠正。大学精神应当反映出大学的特质,服从服务于大学的社会使命,体现出教育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凡是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理念,就是符合大学精神的正确理念。对大学来讲,大学精神就是核心,是灵魂,是生命线,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普照和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且对每一个师生的思想行为、精神面貌发挥着持久的作用。如果没有共同遵循的大学精神,大学就会失去航标;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一所大学也不可能立世扬名。

大学精神,不只是大学独有的思想财富,而且应当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文明。民主的制度,宽容的环境,开明的政府,这是大学兴旺、学术繁荣的必要社会条件。如果一个国家想造就出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师、一流的科技文化成果,那就应当对大学精神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科学知识,尊重各类人才,尊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环境,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提出,近几十年我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卓越的科技文化人才?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大学就是大学,它有着与政府部门、与企业单位、与军队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把大学当成政府的附属品,把“官本位”引入大学;也不能把大学视同企业,让商品交易、赢利至上的原则支配大学的活动;更不能把大学当成军队,要求处处整齐划一,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大学中经常冒出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物,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那些挑战权威、不守规矩、不满现状、不合时宜的现象,只要无碍大局,不妨多一点忍耐,多一点宽容。

大学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是社会前进的灯塔。大学精神应当体现出本国特色和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代表最先进的时代精神,始终成为引领社会文明潮流的方向标。大学长生不老、长盛不衰的基因,就在于它始终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联结点上,民族与世界的联结点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联结点上。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后知后觉》 作者:任彦申)

高凝聚力团队的特征 篇4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同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在体验式拓展培训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拓展课程设置,在全新的环境刺激下,全体团队成员互相激励、齐心协力达成项目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会设置较高的目标承诺,使团队成员对工作目标形成统一和强烈的共识,激发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凝聚力高的团队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主要有以下6点: 1.成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承担团队的任务; 2.沟通渠道很畅通、信息交流频繁,大家觉得沟通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不存在障碍;

3.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以团队为荣;

4.团队为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5.团队成员间彼此关心,互相尊重;

学习团队精神的特征 篇5

http://www.jy365.net “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

邹广文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

(三)中性智慧,中道品质

那么再一看,我们看一下孔子心目当中的审美理想。孔子是一个美学家,孔子的审美理想告诉我们,我用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什么意思?文学艺术作品可不可以表现快乐?当然可以。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抒情的,但是表现快乐而不过分,“淫”在这里面是过分的意思。那么,同样文学艺术作品可不可以表现哀愁?孔子说同样可以,但是也要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是啥?不伤感。表现快乐而不过分,表现哀愁而不伤感,不要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所以你发现要把握一个很好的尺度,在哀和乐之间,在喜和悲之间也同样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张力。感情的表达、抒发也要适度、含蓄,所以,孔子所讲的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样一种审美原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整个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种表达。

这种美学精神,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中和之美”,其实还是和“贵和持中”的心态有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月亮文化。

清华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朱自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中国文化是月亮文化,西方文化是太阳文化。这个月亮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是含蓄、阴柔、适度,阴柔之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常态的审美精神,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优美,不是说中国的审美精神没有崇高,没有阳刚之美,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它主导着大家比较顺守的一种习惯接受的一种审美情调,是阴柔之美。

所以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的一些文学艺术会发现,以月亮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特别多,“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人讲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月亮作为题材的(作品)汗牛充栋。不光诗词,中国的音乐也是这样,《二泉印月》、《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发现以月亮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非常多。

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但相对而言,中国的文学艺术当中歌颂太阳,以太阳作为审美对象的比例有没有?有,但比例和月亮相比,二者之间反差很大。当然这从一定意义上,如西方人崇尚的是阿波罗精神,阿波罗就是太阳神,相对而言,西方以太阳作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审美对象的作品比中国的比例要高。那么,我们做这种比较,绝不是说谁优谁劣,而是要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表达的民族性格上的这样一个差异性以及特色性。所以,孔子给我们划定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这样一种理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个影响是深远的,它也是一种中和之美,也是中性智慧所表达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

我们从中和之美的这样一个角度,分析了孔子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我觉得比较好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审美情怀上的追求。孔子也是一个美学大师,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无可替代的划时代的作用。孔子善书“六经”,《诗》《书》《礼》《乐》《春秋》,《诗经》是孔子整理的,《乐经》也是孔子整理的,很可惜后来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留下来只有“五经”。

孔子曾经在《论语》当中记录,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弟子到了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到了齐国的国城,孔子听到了当时一种宫廷雅韵,叫做韶乐,当时,孔子弟子记录孔子在听韶乐时候那样的心态,说“三月不知肉味”,听得如痴如醉。这种韶乐实际上就是一种含蓄十度的比较优雅的音乐。所以孔子强调的中和之美所体现的精神,可以说是欢乐祥和这样一种审美的追求。为什么讲孔子追求的中和之美对后来中华民族的审美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西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在谈得《美学史讲演录》里讲: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案例,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讲,什么叫悲剧?关于对悲剧的理解,东西方的文化实际上是有差异性的。按照西方的悲剧观,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一悲到底”,按照黑格尔的解释:两种都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力量,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生了正面的冲突,冲突的双方要么共同毁灭,要么一方战胜另外一方,当然最后肯定是悲剧的结局。

黑格尔在《美学史讲演录》里特别比较经典地分析了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比如说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等这些一些悲剧作品,如果按照西方的悲剧观看中国的文学艺术,的确,少有黑格尔所讲得这样一种悲剧作品,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中国的悲剧不是没有这种作品,而是中国的悲剧在它的结尾处理上和西方走得是不同的结局,也就是中国没有“一悲到底”的悲剧作品。也就是说,最后的结局都是要给人一种完满的期待,给所有的艺术欣赏者一种相对满意的结果,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大团圆”,也叫“苦尽甘来”。

所以我们很多的悲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窦娥冤》等等,发现这样的一些中国古代的悲剧作品,结尾都是大团圆。比较典型的是《梁祝》,生来不是成双对,但最后的结尾是化蝶,化成蝴蝶比翼双飞,其实这样一种的结尾是令人追忆遐想的结局。总而言之,中国的审美精神还是强调和应和了孔子讲的“哀而不伤”。中国这种审美原则,最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后造就了中国人的含蓄、适度、平和,追求阴柔之美的这样一种情怀。因为美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一生要追求真善恶,所摒弃就是假恶丑。所以孔子把审美、理想归纳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前面我们从孔子的人格理想和孔子的审美理想,这两个角度看到了孔子所要倡导的这种中性智慧、中道原则的独特的重要作用,从而我们也看到了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民族特征的一种表达。

可以这样讲,培育中性智慧的核心在于克服两极对立思维,不是那种非此即彼,应该这种两极对立思维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比如说,共产党领导革命,革命的思维就是两极对立的思维,革命思维倡导的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所以毛泽东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两极对立思维的表达,毛泽东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这种革命思维在战争年代,在夺取政权大的历史主题面前,应该说非常恰如其分的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当我们夺取了政权,进入改革与建设为主题的社会环境下面,我们想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要发生一个变化?是不是也应该倡导一种归合之众的中性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培养这样一种中性中道的生活智慧。因为我们侧重是改革、发展和建设。

应该说,在这个方面,小平同志做得工作可以说非常好,贡献非常显著。大家知道,小平曾经提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当整个社会处在一个非此即彼、讨论“姓社姓资”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时候,小平同志提醒大家,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什么?这是一种中性智慧,我们不要老讨论“姓社姓资”好不好。

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这对当时破除我们的思想禁锢,让我们甩开膀子真正地从事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所以说,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已经客观上让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当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印证。既然,这样一种思维精神能够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没有理由不进一步去坚持。这是关于中性智慧。

所以说从改革开放历史的时代性角度看,今天,我们要培养这种中性智慧,特别是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进一步做一个发挥和延伸。

第一点,天人和谐,重点讲什么?要很好地解决好在这种大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也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所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党十八大提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现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也就是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位置。想想我们的社会发展,客观造成环境的恶化,确实应该值得我们很好的思考。

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应,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下,人和人之间应该有一个和睦相处,非常友善的社会氛围的出现。我们这里讲人与人之间的感应,比如说,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感恩意识,我觉得这是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的举措。比如说,我们讲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从最基本点讲就是心里要有别人。孔子曾经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你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无论是我们普通人,还是领导干部,比如作为一些高层的管理者,你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以为你所思所想都是最英明的,毛主席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在一些地方所出台的改革的举措中,往往是以一种高建瓴的心态在做事,好象老百姓你们都太愚昧了,你看你们不懂未来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你们要听我的,我给你们一种活法,给你们一种社会前景。其实,毛主席早就告诉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所以换位思考很重要。还要懂得感恩意识,当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萌生这样一种精神气质,就是对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都表示感谢,社会如果充满感恩的社会心态的话,我们的社会没有理由不和谐,因为在一个技术、资本、市场为社会主导词汇的年代里面,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更多打上一种功利性的交往,一次性消费的心态,就像我们喝一瓶饮料,打开喝了以后扔到垃圾筒里,但是这样一种物质消费的模式,千万不要把它变成一种社会精神、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心态。所以你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感应和谐同样是中性智慧所要的重要的价值诉求。

第三方面是人与物的均调,人与物的均调,我们重要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公平、正义、公正,我想这是下一步中国社会发展一个必须认真去消化和解决的问题。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经济蛋糕做得很大,但是老百姓现在最关注的不是蛋糕的大小,而是蛋糕如何分,我们的社会要培养一种公正的氛围,有些领导人讲,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这是一种社会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个人在起点上保证起点的公平,等等。所以我觉得人与物均调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允许社会的不公正出现,少数人占有多数财富,而多数人处在少数财富的占有状态,这样的社会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社会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社会的公正,我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强调社会的基本的公正问题,所以你发现,天人和谐、人与人的感应、人与物的均调都是我们社会在培育这种中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去消化的课题。这是关于归合之众。

自强不息,从我们时代的角度看这种自强不息的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强化。第一要培育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第二要培育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脚踏实地的这种一种实践风格;第三要持之以恒地心态的培育。一个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够赢得真正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未来,所以忧患意识,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气质。在《论语》中,有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忧患意识。脚踏实地的实践品质,所有伟大的理想都要通过我们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实现,做事不能眼高手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再好的决策也要脚踏实地去实施,这也是自强不息的应有之意。另外还有持之以恒,无论是决策的可持续性,还是整个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心态一代一代去努力。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三、中国精神的时代追求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追求。我们对“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所做的把握,实际上最后的立脚点还是立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谈到“中国精神”的解读中,还要从时代性的角度,从世界性的角度,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讨论民族精神问题。

所以谈到“中国精神”,首先我们要弘扬时代精神的价值,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不是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表述?如果说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基础的话,它着重是对于历史的传承,时代精神则是精神引导,侧重是对未来的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精神面来未来的一种导引,显得至关重要。

恩格斯曾经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今天谈到精神,就是强调中国精神的时代性的要求。所以,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适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所讲的时代精神,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反复强调的,就是改革创新。可以这样讲,改革创新是中国人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的最突出的标志。所以,只有改革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真正地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这样讲,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创新的步伐,所以,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地强调改革创新对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的表述比如:“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之后,出访的第一站就到了深圳。我想这也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果要做文化解读的话,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知道,小平的南巡讲话吹响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实质上1992年开始,标志是小平南巡讲话,“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一点,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没有小平的南巡,我们中国的改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革恐怕不会有今天所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成就。

所以,今天我们强调“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我们同样也可以从现代中国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从革命的年代到建设年代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近代的中国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的主体,它的基本的价值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等等。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可能在这方面有不同的表述,从不同的侧面做一些提炼。确实,回溯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史,这样一种中国精神,往往在一代一代的创业者的传承中得到的深化。

在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添了新的内容,比如说,“大庆精神”、“两弹一新”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等,我认为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当然也成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只是一个不断地得到深化、得到传承、得到历史实践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形成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历史演进,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精神”越来越清晰地把它的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要侧重从时代性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精神”,关键词是改革与创新。

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讲改革创新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本质性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一步做论证。第一点改革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创新,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中国未来经济的转型同样需要我们开拓改革的视野,培育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中国的企业,面临着企业转型这样一个艰巨的历史课题,企业转型要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要创建民族的品牌,进一步把民族的品牌推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看到更多的中国知名品牌利于世界之林,这些都需要我们培养很好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动力。

第二点,改革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国家这种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在这样一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的时代的呼唤下,同样,需要创新意识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培养,而且把这种创新意识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做具体的工作。

第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不竭动力,美丽中国不仅仅我们的一种图景,更是我们需要认真去实现的一种经验目标,或者是我们所期盼的生活现实。美丽中国同样需要改革创新。因此,我们说改革创新今天的的确确成了下一步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生命攸关的历史课题。

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改革创新是有价值诉求的,而且改革创新需要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一种观念共识。因此从价值诉求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讨论。第一点,改革实践需要全民的参与。改革是全方位的,下一个30年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当中,我们更要唤起全民的参与意识。改革的全民性参与,这里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说改革只是一部分的人的事情,改革和我没有关系,其实我们说改革要全民的参与。

第二点改革的成果要全民共享。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只有使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国民,才能从心底里激发出全民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每个人感应到改革和我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点,要不断地破除改革的阻力。我们中国社会发展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政治体制的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它至关重要,温家宝同志有一句非常到位的表达:如果我们的政治改革不稳步推进的话,我们已经取得的经济改革的成果将会得而复失。我认为这种判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如果不通过政治改革惠及全体中国百姓,那么就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社会现实和局面,可能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感觉到改革和我没有关系,怎么样才能够让全民参与到改革的实践当中来?所以,我觉得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改革的中国社会发展健康,我们也要从这个角度做深层的思考。

现在说,政治改革可能涉及到学理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它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问题,而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一个更进一步的呼唤,就是起点的公平。其实你发现,老百姓对于社会的期待其实是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改革所呼唤的公平,首当其冲的是起点的公平,我们讲的起点的公平,就是强调要给每个人一种公平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要破除特权阶层,因为这种特权阶层直接破坏了我们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在起点的层面讲不能保证每个人公平,只有在起点公平了,我们才真正养育了社会上的公正。所以现在学术界的讨论也好,老百姓的反映也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改革深化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而触及到这些利益的阶层,有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中国30年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阻力。我们要看到政治改革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但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很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可能在社会的影响力方面,在社会的利益分配层面来讲,他们的影响又高于了社会普通人的影响力,所以,改革有更大的阻力。中国的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只有不断地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未来。改革走到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只有不断地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化解我们所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改革的前行中,破解难题,这也是大家一个共识,所以,从总体来讲,改革创新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一个时代要求,必须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这是改革。

从创新的角度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讲?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赢得未来。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很多围绕着创新所强调的一些方面和领域,比如说,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再比如说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是从社会的经济领域里所强调的创新,这样一种创新,我们可以集中表达为,要从社会发展的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也就是提升品质,真正赢得这样一种优势。所以,我们今天要从社会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来看待。全社会应该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在创新的时代呼唤面前,我们应该容忍失败,鼓励冒险,要进一步强调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大一点,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够驱动发展,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我们前面所讲的从改革创新这样一种角度讲,谈到了作为时代精神的表达。以上就是从两个角度,从民族特征和时代要求对“中国精神”所做的基本解读。

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所谓“中国精神”,它所代表的是整个全体国人的共同心愿、共同价值诉求,正因为如此,“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从精华讲,我们从归合之众和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诉求和基本价值诉求做一个解说。总而言之,我们要强调的是“中国精神”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不是一个完成的概念,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课题,正因为如此,我想我们对“中国精神”的解读,最后要达到的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过程中真正达到中国精神的自觉,只有培育起这样一种精神,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才会形成一种比较自觉地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

学习团队精神的特征 篇6

当代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中的“士”一脉相承。“士”在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久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是由“士”所秉持的人格精神与社会担当所决定的。《论语·里仁》里讲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志于道”是“士”的内在品格。“士”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高远,致力于“道”的探求和实践,一言一行都要成为“道”的担当者。作为掌握先进技术与知识的群体,知识分子应当继承传统的“士”的精神,将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民族荣辱、国家兴衰相关联,做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者。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史一脉相承,牢牢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时也吸纳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知识分子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个人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和人民,用知识和智慧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

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当代知识分子不仅要具有济世为民、服务社会的学术品格,更要具有“一寸丹心图报国”的责任担当和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当代知识分子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也要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家国情怀,更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谈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不仅要说,更要做,要在做中说,在说中做,把自己的专业做实、做深、做精、做强、做大。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当代知识分子不是要做社会的批判者、旁观者,而是要做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中国学问的重要特点就是实学,力戒浮华,强调经世致用。当代知识分子应当继承经世致用、经世济民的传统,面向实际,面对当下,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术、才华服务当代社会,服务百姓,造福大众。素位而行,做其愿做,做其能做。

马克思曾言:“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广大知识分子要对国家发展有信心,对民族振兴有信心,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走出象牙塔,走进基层群众,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用知识和学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应当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专业理想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吸烟

吸烟在人群相当普遍, Gopalaswamy等的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的吸烟率为35%~54%, 其中精神分裂症高达74%~92%, 为一般人群的2~3倍, 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更多地出现妄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平淡、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杀行为等[1]。此外, 已有的研究显示, 吸烟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特点、药物用量以及疗效等也有一定关系。为进一步考察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我们进行此项研究, 现见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部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Ⅲ) 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2) 年龄≥18岁; (3)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脑电图正常。排除标准: (1) 有原发性癫痛病史者; (2) 酒、药物滥用或依赖者; (3) 既往有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者;根据WHO有关吸烟的定义[2], 即每日吸烟或几乎每日吸烟 (平均每周有5 d及以上吸烟) 为吸烟;从不吸烟或吸烟达不到上述标准者为不吸烟。

1.2 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及评估工具:采用自编的基础问卷 (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以往治疗情况、家族史、个人史以及吸烟史等)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 进行评定, 评定者在评分前进行一致性培训, 使用量表的一致性良好, 组内相关系数ICC值为0.89~0.9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比较:

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P>0.05) 。见表1。

2.2 吸烟组患者的吸烟情况:

吸烟者的每日平均吸烟量为 (14.9±9.8) 支。其中每日吸烟量低于10支者占39.6%, 吸烟量为11~19支者占51.8%, 而每日吸烟量>21支者占8.6%。研究还发现, 78.5%的患者是在首次患病后开始吸烟, 只有21.5%为在疾病发生前或发生时开始吸烟。

2.3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见表2。除住院次数和用药量外, 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吸烟组患者住院次数及用药量显著高于不吸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用药量为转换成等效的氯丙嗪剂量

3 讨论

国外研究表明, 吸烟与精神分裂症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 但涉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的原因则众说不一。第1种观点是吸烟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诱发个体产生精神分裂症;第2种观点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导致了吸烟, 即疾病是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第3种观点则认为可能存在第3种危险因素, 这一因素既与吸烟有关, 也与精神分裂症有关[3]。本研究发现, 78.5%的患者是在首次患病后开始吸烟。据此可以认为, 没有理由认为吸烟是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相反, 本发现倾向于支持第2种或第3种可能。

Kelly等的研究发现, 吸烟可增加黑质纹状体及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 (DA) 的更新以及抑制单胺氧化酶 (MAO) 的活性, DA功能的增强和MAO活动的降低, 可加重精神分裂症症状, 故吸烟者控制症状所需要剂量较不吸烟者高[4]。Goff等在对吸烟与不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中发现, 吸烟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 并认为吸烟使药物代谢酶选择性增高, 加快肝脏对抗精神病药物代谢, 从而降低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5]。本研究发现吸烟组患者用药剂量显著高于不吸烟组, 并且住院次数也显著高于不吸烟组, 支持上述观点。

此外, 早期的观察发现, 吸烟患者往往症状较严重, BPRS的总分比较高[6]。新近的另一项研究还发现, 随着阳性症状的加重, 吸烟的比例有所增加, 而随阴性症状的加重而减少[7]。本研究也详细地比较了PANSS总分及CGI总分, 但均未发现吸烟与非吸烟患者的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另外, 本研究发现, 吸烟与不吸烟患者的基础信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与国外研究不一致, 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并且本研究中全部选取男性患者, 并未全面反应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部临床特征。对此, 有必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 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吸烟有利于控制症状, 能降低用药量, 减少住院次数, 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Gopalaswamy Ak, Morgank.Smok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J].Br J Psychiatry, 1986, 149 (9) :523-528.

[2]WHO.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obacco smoking surveys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R].WHO/SMO, 1983:14.

[3]De Leon J.Smoking and vulnerability for schizophrenia[J].Shcizophr Bull, 1996, 22 (4) :405.

[4]Kelly C, Mc Creadie RG.Smoking habits, current symptoms and premorbid characteristic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Nithsdale, Scotland[J].Am J Psychiatry, 1999, 156 (11) :1751.

[5]Goff DC, Henderson DC, Amico E.Cigarette smoking in schizophrenia:relationship to psychopathology and medication side effects[J].Am J Psychiatry, 1992, 149 (6) :1189-1192.

[6]Beratis S, Katrivanou A, Gourzis P.Factors affecting smoking in schizophrenia[J].Compr Psychiatry, 2001, 42 (5) :393.

浅析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特征 篇8

关键词:弗洛伊德学说;精神分析学派;无意识;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64-01

一、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 古希腊。

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哲学家们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最基本的观点其“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出发,提出了艺术形式心理学思想,就是“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适当的比例“。

(1)创作心理。

亚里斯多德:文艺是模仿的艺术,人的真实生活是它模仿的对象,艺术不再是对再现对象的模仿,而是要创造。他认为:悲剧是对好人的严肃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是其主要功能则。

(2)文本心理。

艺术心理学的思想在古希腊,是比较早的艺术文本心理思想,这还包含了对艺术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柏拉图认为:在塑造人的心灵美感和影响人的性格方面应该强调音乐,作用应该是很大的。因此,他培养年轻人勇敢、温和以及聪慧的性格,主要用多里亚调式和弗里季亚调式。

(二) 古罗马。

从公元前一世纪这一时期开始开始,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希腊慢慢转移到了罗马。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贺拉斯也有自己的个人观点:在古代,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导师是诗歌,同时也使人们得到了快乐。他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主要从诗歌的教益性和愉悦性的关系提炼出来。

二、西方艺术心理学的成熟

(一) 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心理学的复苏。

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这一时期,使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的统治、束缚,从而把“人性”与“人权”推上了至尊至圣的地位,是波澜壮阔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但丁、达·芬奇等艺术“巨人”。

虽然,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艺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还是不够丰富,但是,无庸质疑,这一时期是古代艺术心理学走向近代艺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桥梁,承上启下。

(二) 18世纪以后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成熟。

18、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学、心理学都慢慢发展成了独立的学科,很多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频繁的谈论到了艺术活动中的心理问题,这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费利德里希·费舍尔和他的儿子曾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费希纳认为:对审美关系和审美标准运用实验的和数学的方法做出定量的分析,并根据这一道理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审美法则。

三、 西方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艺术心理学一经诞生,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站立在心理学、艺术学和美学等众学科发展成就的支撑点上来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实验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格式塔艺术心理学、认知派艺术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艺术心理学这些学科。

四、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是弗洛依德。这一派关于心理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的行为是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冲突的产物。本我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常因文明所强加的抑制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本我的能量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移。关于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观点:

其一,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这方面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

其二,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性欲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

其三,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都渗透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因而对艺术作品的符号加以解剖,最终都可以走进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则是荣格。荣格这样认为,必须十分重视心理学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因为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荣格为了区别他的研究与弗洛依德的研究不同,将他的研究命名为分析心理学。在人格结构理论和防御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和宗教、道德、社会文明等一样都是起源于俄狄浦斯情节。

(二)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都渗透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力比多”转移升华的结果。

(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与做梦的过程是相似的,艺术家是一群做“白日梦”的人。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为基石创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许多内容都牵扯到了艺术家及其创作活动的心理研究,为我们研究艺术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倩,李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初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7)

[2]谢建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3]王钟陵.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J]. 学术月刊. 1997(08)

[4]殷方敏.精神分析学派的来龙去脉[J].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5]李长河.略评新精神分析学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04)

上一篇:个性情人节祝福语大全下一篇:感党恩听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