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精选8篇)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让我们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的社会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然而只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弊端。间接经验依赖于直接经验,没有他人的直接经验,就没有我的间接经验,但如果我们一点直接经验也没有,我们便无法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我们的间接经验必须经我们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就是我们小学生获取数学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学习四大领域之一。同时《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或创设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由于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实践活动课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农村,要么在公开课上,做做样子;要么根本就
没上。它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就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作用。
一、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而活动课正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西师版》三年级教材“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办数学小报。通过让学生向爷爷奶奶请教,上网查询。以问、查、画,等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摈弃了学生最讨厌的重复巩固,反复练习,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巩固了新识。有利于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西师版四年级教材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后,设计了“节约一粒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小组合作数一
数,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讨论13亿人一天节约的大米有多少吨?可以供多少人吃一年?通过活动很好地巩固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三、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如《西师版》三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小调查》,让学生到商店调查商品的重量,比如面条、味精、奶粉、洗衣服等,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这样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更加牢固地建立克与千克的实际观念。
四、实践活动能养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
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1 ∕3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3SH。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五、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西师版》一年级教材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有趣的图形拼组”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学具,开展“拼一拼,讲一讲,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一) 发现数学事实的操作活动。
如: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 教材没有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 而是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 在画中思考“能画几条”, 体会到能画“无数条”;学习量角后, 让学生量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 计算三个角度数的和是180°出示三个大小相同但边的长度不等的角, 让学生测量后发现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量边长相等的多边形的角, 发现每个内角的度数相同, 或者三角形的三个角度数的和是180°, 后面每个图形角的度数的和是180°的倍数, 等等。
(二) 激发认知需求的操作活动。
如:“平面图形的特征”一课, 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先让学生折纸飞机, 玩纸飞机, 而后提问学生:“刚才在折纸飞机时, 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在玩的过程中将学生自然引入到新课学习中, 接着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果自己不能发现的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经过亲自折一折、量一量等, 亲身体验, 激烈争论, 共同探索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处, 并且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至此似乎可以结束, 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学生找完了固有的图形以后, 我又问:“还有吗?你能想办法再找到一个吗?”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 想到用原有的图形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三) 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操作活动。
如: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的教学中, 可为学生创设了适度的探索空间, 引导学生照样子量50°的角, 然后再交流是怎样量的。 这里教师可以不给出规范的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而是鼓励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加以明确。
二、操作要把握时机
教学中, 适合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 如何实施好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使其产生应有效益, 依笔者之见, 把握操作时机至关重要。 归纳起来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 在认知的生长点, 实施动手操作。
例如:《平行与垂直》这一课,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创设如下动手情境:联系生活, 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能会有几种情形?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白纸, 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 再把则才两根铅笔出现的情况在这张纸上画出来! 用直线代表铅笔。 注意, 一张白纸 (其中蕴含着同一平面这个概念) 上只画一种情况。 展示各种情况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补充, 感知并感受无限大的平面中有两条直线。 为下一步进行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想象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 为分类提供材料。
(二) 在知识的突破点, 加强动手操作。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使学习具有意义, 就要让整个人 (包括情感、认知学等) 投入学习活动, 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 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为此, 在教学中, 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营造促进学习的氛围外, 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健康发展。
三、动手实践操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对操作步骤有了全面了解。
首先, 教师对操作活动要有总体计划, 学生如何分组, 各组的活动内容, 围绕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必须明确而具体。 其次, 每个小组要制订自己的活动计划表, 到什么时间应进行到什么活动。 最后, 落实到具体的活动时, 要求活动方案, 不仅有明确的设计思路, 而且包括具体的操作步骤、表格, 专人负责某一方面。 然后, 按照各自计划进行活动, 当然还要根据实际对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保证操作效果。
如:桌面简洁, 不放与上课无关的东西, 学具要以固定的形式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爱惜学具, 保持学具整洁;操作前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 有条有理, 教师或同学讲解时, 要暂停操作, 认真听;老师让收学具时, 要迅速分类收好等。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 边观察, 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 这些好的习惯要靠平时训练和严格要求。
(三) 在操作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索的有机结合。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 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地去做才能产生效果。 因此, 教师在设计实践操作活动中, 不要急于一开始的合作操作讨论, 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 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 选择自己的方法, 独立进行探索。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 这样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 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 作出自己的判断, 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这样, 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58-01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还要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因为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建构的基础。而实践活动是获取直接经验的较好方式。
一、培养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实践经验是基础支柱。
为什么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困难?原因固然很多。而小学生缺少很多的直接的、具体的数学经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教过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无法记住“1加1等于2”,但当老师引导他想象:“你左手一个苹果,右手一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时,他脱口而出:“2个“。很有趣的是:每当他回答不出1加1等于几时,老师只要提起“苹果”,他就立即记起“1加1等于2”。
再如,当老师口述“小红有2元钱。买了3块糖,每块6钱角。小红还剩多少钱?”二年级大多数学生都能较迅速口答出还剩2角钱。但用文字形式出现时,却有90 % 以上的学生不知所措,或是胡列胡算一通。因为口头叙述时,老师的态度、表情、语调、节奏等能帮助小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又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再现。而文字形式却很难唤起他们的原有直接经验。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数学经验,就不可能也不愿意进行抽象的数学学习。
小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的生活实际。但多数是无目的、无意识的,特别是无数学意识的。而数学实践活动就不同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师引导、帮助下进行的,所以会更容易获得最直接的数学经验,这为今后数学的学习和理解,竖起了强大的经验支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实践活动是有效方式。
喜爱活动是人的天性。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和他的小伙伴,在沙滩上慢慢地挖一个洞,再慢慢填上,……,不断地重复这过程,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乐此不疲。可见,活动对孩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量、折、摆、剪、移等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调动大脑及全身心投入,促使各种感受官协调活动,从而产生有效性学习,创新意识也从中产生。
例如,“用2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一般会很快得出:(21+11+21)2=10(平方米).。而如果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很多学生能得出:用两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减去2个面的面积(12-2)的简算法,还有的学生数出长方体暴露在外面的小正方体面的个数,从而直接得出它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
再如,三年级老师拿出一把前端断了一节的直尺问班里学生:“这把尺子还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学生们齐答:“不能!”“为什么?”“没有0刻度了。”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直尺的10厘米前的部分用纸裹起来粘好,“试一试,到底能不能用剩下部分测出老师给你的纸条的长度!”个别学生望着老师不动手,老师鼓励他试一试。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很多学生都能通过数刻度得出正确的8厘米(有个别学生数刻度得到9厘米,起始刻度数作1)也有个别学生只看纸条的另一端对应的刻度而得出18厘米。老师鼓励同学交流、讨论、。又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有不少同学发现“用大刻度数减去小刻度数”,还有个别同学将尺子重新标刻度数(1、2、3、……)再去量。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根本途径。
人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用符号,图象表示的知識,人可以从书、图像能够获得;另一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种知识必须也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才可获得。同样,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只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实现!
例如,六年级学生学完圆柱体体积后,我组织了一次“测一桶水重”的实践活动:
操作前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得知一桶水的重:(1)问大人;(2)用手提一提、估一估;(3)用秤称;(4)测体积间接算出;(5)一瓢一瓢量(知道一瓢水的质量);……师生商定用(2)、(3)、(4)方法后,又讨论需要下列条件:皮尺、秤、水、圆柱体水桶、计算器等。接着让学生分组准备。
真得开始实际操作时,却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有:(1)不认识秤,(2)带大秤(起始刻度数太大)的组无法称空桶,(3)个别找不到桶口的圆心(他们想直接量半径),(4)个别组皮尺刻度与数值对应有分歧(争论不休),(5)测出底周长,求出的半径与测出的直径求出的半径相差较大(桶口不太圆),(6)有几组用“体积法”得到水质量与称出质量出入太大等等。还好的是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检查及老师的帮助,每个问题都解决了。接着组与组交换工具又操作了一次,就很顺利了。整个活动折腾了一下午,教师很累,但学生却非常兴奋,活动结束了有的还在争论一些小问题。
我确信,经常组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
每个人都不应低估自己。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来发现世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平台。而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常常还有可能得到一个极为珍贵的收获:发现自己。“原来我并不笨!”“原来我也可以做解决很多问题!”“我能行!”等等。
在参观、访问、调查、实地测量、游戏、竞赛、讨论、辩论、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需要,不但能相互促进,更能产生自己对自己鞭策。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不比只记住了几个抽象的僵硬的公式和法则更重要吗?
大营盘小学
李鹏
通过近几个月的科研工作来看,我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重视了思想、理念和方法的引领,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过程性材料,有了一点儿切身体验,这主要得益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得益于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为总结得失,明确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特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科研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每人每学期至少执教一节汇报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定了“实践活动”领域,第二学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学段设定了“课题学习”领域,可见新课标在实践活动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分层研究的策略。即在低年级实践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和几何知识等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抓。第一要优化实践活动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实践活动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要优化实践活动的材料,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并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第三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第四优化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四、形成了数学活动课的系统操作体系
数学活动课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落实新课标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首先对数学活动课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数学活动课的类型
总结我校的数学活动课,按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游戏竞赛活动课。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动手操作活动课。操作是智力的起源,这类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拼、摆、折、画、量、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社会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4)思维训练活动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趣题、思考题等形式组织的知识延伸或提高的活动课,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5)课题研究活动课。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又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2、数学活动课的选材策略
(1)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让活动素材源与生活,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2)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形式,所以活动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
五、探讨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和教学策略。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活动素材,因此,我们要结合平时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践活动因素,在运用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1、构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拓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这一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展开实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目标定向、以思考为内涵的探索活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障碍性、相对性、探索性的特征。在“建立模型、寻求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了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促进发展。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将知识巩固和实际应用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没有合适的和现成的模式、程序下,只有通过探索和尝试,才能获得解决。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要巧妙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发现的机会;
二、要积极组织动手操作实验,创造探索、求真的机会;
三、要适时组织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四、要巧设问题和练习,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
五、要注重联系实际,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不断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成员的脑海中,并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培养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主人。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发现式、实践探索式、创作交流式、相互评价式。
七、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2、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实践活动创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释疑或完善他人意见,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同同学教师争辩,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
3、促进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实践活动经学生创设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和“做中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对应、化归、类比、统筹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的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践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和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帮助别人,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是辩证统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促进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如何正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教育行政 | 文件专区 | 德育教育 | 教学研究 | 信息技术
| 招生考试 | 队伍建设 | | 职成教育 | 安全教育 | 学校文化 | 家校互动 | 党建园地 | 教育督导 | 资源下载
| 贫困救助 | 在线留言 |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网络 点击数:422 更新时间:2008-10-6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也是“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两个方面。然而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培养他们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能力。现阶段开设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以实际操作或数学游戏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因此,教师要摆脱重知识传授、灌输,轻教法、学法、能力的指导,要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在当前要强调“乐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乐园式”教学要通过创设愉快的活动情景和新奇有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愉快。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靠教师搜寻、制作素材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泼、有趣”,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创设的情境还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盟,给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我们逐渐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一、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用网页来制作出一个虚拟的问题情境,这样会使画面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开始,兴趣生。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己在电脑中反复看到这个问题情境,方便他们收集相关数学信息。
二、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收集数学信息。通过电脑游戏(或网页中的视频),把单调乏味的活动过程变为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旨在“玩中学,学中玩。”
把知识加以引伸、运用,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电脑,对于小学生而言,电脑游戏就好比一块美味的蛋糕,充满了诱惑。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就要利用这块蛋糕的,不仅让它“美味”,还要让它有“营养”。在设计游戏(或网络视频)时,让学生能够通过操作游戏找到数学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就要在游戏中多设计提示信息;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就要让这个游戏设计的富有挑战性。
三、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在电脑上输入一些文字或数据来完成。(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把要用的文字或数据事先准备好,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来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方便学生进行修改,还可以省去学生写的时间。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比较传统的课堂,这样更增加了一节课的机动性、灵活性。
四、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及时的课堂反馈与评价。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全面看到学生的反馈情况,但在网络环境下,局域网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上传到教师机上,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加以正确、有效的指导。但在此时学生可能会乐而忘返。教师如果在课结束前进一步做到评价激励,就能把学生的情绪引向远方、引向未来。教师要采取正面的评价。因为学生通过电脑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欣赏到别人的作品,所以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比较传统的课堂,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顾及到更多的学生,甚至是全班,并且能及时调控学生的上课状态,有张有弛。
五、在网络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延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只能在这一节课上发挥它们的作用。这节课结束后便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不能对所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我们设置了BBS这样的交流版块,这节课的素材可以随时再拿出来看,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教师进行交流。使这节课得到很好的延续。题目:24时计时法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综述:
1、《24时计时法实践活动课》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五册24时计时法这一单元中的综合练习课。学生对于24时计时法的学习是在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的,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学生能够;
(1)分别会用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使学生感悟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体验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时间观念。
2、这节课就它的知识性质分类而言,应属于问题知识,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就要能够让学生设疑思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情境的设置上,我安排了一个很自由、又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帮助外国小朋友设计在北京一天的行程安排。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学生很容易,也很乐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能很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年龄很难胜任这样一项任务,我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有意增加了拼图游戏这个小插曲,并在后面的设计行程安排的学习活动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
3、在信息媒体方面,综合运用flash和网页技术,提供了其它媒体和手段很难代替的丰富资源;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探究创造了更为理想的操作性平台。用Flash制作一个小动画,首先满足学生喜欢卡通动画的特点;其次在网页中插入的flash拼图游戏,又再次满足学生喜欢电脑游戏的特点;而这些卡通和游戏又恰好是学生在设计行程安排时的一些必要资源,因此不仅学生乐于参与,还把多媒体资源加以很好的发挥和利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持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效的改善了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题,教师则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使每位学生的优质潜能得以有效发挥。
教学模式流程图(方框图):
开始
↓
在网页中插播flash动画——引出要用到的24时计时法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动手操作——通过拼图游戏复习、巩固24时计时法的知识—→教师个别辅导
↓
提交统计拼图的结果——同时引出下一个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化情境
↓
在网页上进行行程安排的设计 为学生提供多样性资源—→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间相互浏览不同的设计方案——体会什么样的安排叫做合理安排
↓
教师总结 学生互相评价——师生、生生间开展开放式教学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题24时计时法实践活动课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分别会用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使学生感悟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体验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时间观念。
重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使学生逐步养成时间观念。
信息环境及媒体网页(插有flash动画和小游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Flash 动画引入:明明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数学,平时经常和当数学老师的爸爸一起探讨数学问题。这天爸爸邀明明一起玩个电脑拼图的游戏,你们想一起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戏吗?
拼图游戏结束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北京几个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
Flash动画继续:爸爸的学校要来几位外国的小客人,爸爸平时总是带明明去玩;这次爸爸想考验考验明明能不能带着别人去玩?你们愿意给明明帮帮忙吗?
设计完的小组可以通过点击提交按扭,传到教师机上,教师可以了解到每个组的情况,并针对个别情况,进行有力的辅导。
设计比较合理的小组向其他小组介绍,并说明理由。说说你回选择哪一种方案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拼图游戏。如果从图形上看不出来,可以通过点击单块拼图查看上面的24时记时法是大图上的哪个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这两块就对应。前10名拼完的同学可以有奖励。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拖动景点图片和输入时间,来完成行程安排
学生提交设计好的形成安排。
学生介绍设计方案。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进行电脑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找到后面学习活动的资料。
学生玩的同时还能复习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为学生后面设计行程安排创设了情境。
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更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学会和同学沟通。
教育科研录入:jysxjlwt 责任编辑:jysxjlwt 上一篇教育科研: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
下一篇教育科研: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教育科研
我县教育学会 教研室荣获2„
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
高考英语复习与应试策略
高考前良好心理状态调整策„
增强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
陕西省2010年新高考方案主„
丹教研字[2009]13号丹凤县„
商洛市关于在全市组织实施„
如何上好物理专题复习课
在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
丹凤县小学教学质量中部崛„
基础教育质量建设工程暨“„
关于全面开展学困生教育实„
丹凤县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实„ 丹凤县2009年素质化课堂教„ [组图]铁中以整顿“三风”„ [组图]铁峪铺中学抢先召开„
实施有效教学管理 落实有„
县教研室注重发挥对基层学„
丹凤县幼儿园积极开展教师„
没有相关教育科研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新闻网 新课程资源网中小学课件网
陕西教育网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陕西教研网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陕西教育在线陕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商洛教育网商洛信息港丹凤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名校试卷网中学生学习库101远程教育网
商州教育网山阳教育网洛南教育网商南教育信息网镇安教育网柞水教育网
无锡市新开河实验小学
陆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造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与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们共商发展大计时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动手实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以图形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通过操作,发展形象思维
动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儿童在小学阶段,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中,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紧紧抓住“看”、“折”、“做”、“画”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
“看”,就是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实物。一方面,让学生自带一个实物进课堂,比如牙膏盒、药盒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教具实物、习题中的图形让学生具体感知。
“折”,就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先用笔写出“上”、“下”、“前”、“后”、“左”、“右”等六字,表明六个面,接着让学生拿出剪刀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图形。然后再折一折,将展开前后的六个面的位置比较一下,教师再利用教具展开图让学生辨一辨六个方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一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做”,就是让学生做长方体。可以利用教科书后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让学生独立做一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还可以对所做的形体做一定的要求,如:要求底面是正方形,也就是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比较特殊的长方体。
“画”,是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看一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由于大纲已不再要求学生画立体图形,所以只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通常把长方体上看不见的面的棱画成虚线。教师经常在黑板上用画图来解题,或让学生看图,潜移默化,学生独立解题时往往也会利用画图来思考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现在面前,再让学生想一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等一系列特征,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看”、“折”、“做”、“画”过程中获得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所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触实物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二、通过操作,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是最受器重的因素,儿童时期的思维特别具有发散的特征。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维贯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独创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从生活和客观事实出发作出预测或假设,推断和概括,进行逻辑思考,并鼓励学生扩散式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肯定。
例如,在五年级第九册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前面已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割补”、“旋转”和“拼合”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事先准备的纸制图形),采用多种方法,自己动手去剪、去拼。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能想出多种方法,如下图:
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维中,想出不同于书上、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操作,激发合作精神
图形学习中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获得空间上的感知和直观的经验。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小组合作与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同样显得很重要。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发挥群体协作功能和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组织小组学习交流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完成——“怎样求出一个土豆的体积?”给学生的模拟工具是火柴、煤气灶、一个锅、案板、台秤(或天平称)、刀、尺子、长方体的玻璃缸、一些线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中各抒己见,想出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称土豆的重量,然后削出一个棱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形状的土豆,也称出它的重量,用原土豆的重量去除以一立方厘米土豆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土豆的体积。
二、在玻璃缸内盛满水,把土豆用线拴住放入,部分水会溢出。在把土豆拿出,玻璃缸内水面下降。量出玻璃缸内的长、宽以及水面下降的高度,这三个数据的乘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三、把土豆煮熟,挤压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和高(或棱长),就能求出体积。这些方法设计出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可行,怎么具体操作。
学生想出的方法用到的知识都是他们已经学到的,有的甚至不是本单元的知识,或者是极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是在积极创新,也是对旧知的一种极好的复习巩固——既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又使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些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一举多得。
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创设一个利于探究与合作、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受到一定强度的信息刺激,从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里有探究自由、激烈争论、允许出错、鼓励求异、表扬创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创造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难有所作为。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操作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数学实践活动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其独特的实践性, 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空间。在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应当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或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活动的主题, 让学生明确数学应用之广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六年级上册教学完“圆的知识”后教材增设了《起跑线》这个实践活动课。跑道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 然而跑道里还隐藏着学生所不知的很多学问———如何确定起跑线。于是在教学本活动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等方式自己探索出“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
在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活动, 学生之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技能为主的课程。因此, 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应该多样化。活动的地点可在室内, 也可在室外, 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也可组织学生到实地测量、观察收集信息。活动的形式不可单一, 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活动, 还可三者并兼。
如教学一年级《你说我摆》时, 我通过个人“摸一摸”, 初步感知几何体;通过“分一分”、“堆一堆”、“滚一滚”,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说说各类物体的本领, 这样加深学生对形体特征的认识,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判断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搭一搭”的活动, 利用准备好的各种形体发挥想象搭出自己最喜爱的图形,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又如教学《走进乡村》时, 是不可能真正带领学生到乡村实地去考察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走进乡村”的生活情境, 图画中绿化茵茵、鲜花盛开的小村庄, 一条小河静静地从那流过, 孩子们开心地玩着, 处处流淌着大自然的美, 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沿路发现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一起给予解决。
三、数学实践活动要体现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张扬个性是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载体和背景, 它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 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 能否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完成活动目标。因此, 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 要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心灵深处激发出来, 并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如学习完认识平面图形之后, 进行实践活动, 我先征求学生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爱好, 再决定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有的同学用自己剪的图形拼出各式各样优美的图案, 有的同学不但用七巧板拼仿照古人拼出古代的图案还有所创新地拼出了“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玩具等图案, 每个学生都乐此不疲地参与拼图之中。最后,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 并评出优胜者。这样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并从活动中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体验成功, 张扬个性。
四、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层次化。
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评价不可一刀切, 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分层次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看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看能自己解决多少问题, 看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 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我们不能吝啬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间, 在每一个活动结束之时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以鼓励、引导为主, 可以先自评, 说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要改进什么。接着, 再让同学互评, 给同学提出意见。最后, 教师给予比较客观总评, 说说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把评价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每次活动后的评价都要让学生体验到了想象及创造的快乐, 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人人要学数学, 事事需要数学, 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
现在的课程和以前相比,增加了“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可以看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如果采取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确实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却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上好实践活动课呢?我是这样去做的:
实践活动课在总体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生活实践,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具体到一节课,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实践活动”“双休日”,本节课中既有统计知识和长方形、正方形知识,又渗透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儿童的心理需求:双休日我该干什么?也许这是三年级小朋友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正确引导儿童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校外特别是在双休日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是本教材编辑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师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全体学生才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教师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而已,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条件。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要学以致用,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本人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同学在各村人数分布情况等实例活动,学生就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活动实践,还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统计的对象和结果的研究分析,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同时也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应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个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收集具体素材,可以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教师必备的素质。
数学实践活动对于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实践活动的教学,对于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学习空间,增强数学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推荐阅读: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3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0-06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21
如何加强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06-25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09-20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12-27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07-15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07-19
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2-16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建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