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

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 篇1

1、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值观截然不同,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价值观应是更符合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对“应是”的问题解决较多,没有“如何是”的问题解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科学逐渐关注到人及群体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条件等问题研究。系统梳理、批判、借鉴这类研究,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内涵。

2、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时代的呼

声,需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而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建设者,其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无疑关乎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发现共产党人价值观中的杂音,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借鉴社会科学中的最新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3、价值观研究对党建科学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党建科学化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

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可以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站在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完善党的思想建设,为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式。

实践意义

1、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在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有重大的意义。一个政党能否有效地的行动,取决于广大党员的观念是否正确,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组织党员执行路线政策走样,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处在现实利益矛盾之中,研究党员的价值观变化即形成根源,有助于在当代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政治感召力和向心力

至关重要。当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不顾党纪国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可是依然涌现出了,杨善洲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崇高信念,画出了时代强音。前后对比,价值观在个人内心力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去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从中华民族崛起的角度看,它不仅仅关乎社会主义事

业的实现,同样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铸就出新的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升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仅是党的问题,也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问题。

研究目标

论文选题,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多学科知识,明晰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结合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变化和问题,对“如何提炼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马克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人为本,提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2、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梳理与总结,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近代中国革命及现代

化建设中梳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探讨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3、提出系统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路径,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

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 篇2

关键词: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分权政府

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西方传统政府官僚体制危机的加深, 发达国家政府掀起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热潮, 其间, 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并进而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指出应该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或重新塑造政府。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宗旨就是试图把企业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中来, 通过改变官僚政府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内部驱动力, 来达到重新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强调注重效率, 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主张, 在行政改革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认为其中分权理论很有借鉴意义。

一、奥斯本关于分权政府的基本理论

在信息无穷无尽的今天, 加快决策的压力冲击着政府, 而政府面临的问题日渐复杂和不熟悉, 传统的政府可能会通过加强政府这个中心, 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专家和计算机等竭力去应付这些问题。但是企业界的领袖本能的采用分权的办法, 如, 他们把许多决定让“外围”也就是消费者、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去作出。他们通过减少等级和授权给雇员的方法把一些决定推给“下面”去作出。奥斯本举出了分权的机构的优越性:灵活性——它们对于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地作出反应;更有效率;更具创新精神;能产生更高的士气, 更强的责任感, 更高的生产率。奥斯本认为:当人们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时就会更努力工作并投入更多的创造性。

分权理论, 既是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应仿效企业领导者的做法, 将集权式的管理权下放, 将政府的层级节制模式变为参与协作模式, 实行参与式管理。

二、我国政府权力集中运行现状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国家行政组织体制从整体上说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各级政府机关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强调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同时, 我国在遵循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也十分强调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大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

目前, 中国正处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体制转轨过程中, 政府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关键变量, 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 政府也对转轨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使得政府权力运作成为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一个独特的问题。

首先, 政府权力对市场的干预过多。有人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很特殊, 是权力经济。政府行政审批和对企业干预的太多。中国的企业家甚至要“傍”政府。因为与西方相比, 中国这个市场最大的特色是:政府是市场的主导力量, 控制着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和企业家需要利用的市场资源。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得到政府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好多个部门的批准;另外, 政府也是我们最大的供应商, 你要上市, 获得银行的贷款, 都需要政府的批准, 政府的支持, 否则不可能;政府也是企业最大的客户, 政府还有好多的采购行动。政府不仅是采购, 还通过地方保护, 限制一个产品的市场进入。 另外, 政府政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未来, 政府的政策左右着我们的经济形势, 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策风险, 而不是市场风险, 所以预测政府的变化比预测市场的变化更为重要, 但预测政府政策比预测市场更难。这就使许多中国的企业家特别热中于出席参加政府的经济研讨会。

其次, 中央和地方关系不顺畅。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中国是一个实行单一制的超级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 基本上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模式。在行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逐渐向地方放权, 试图从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合理分权相结合的集——分模式。为了克服中央高度集权, 中央向地方下放了一部分权力, 例如财政权、计划权、分权和外贸权等。但却导致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因为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分权, 各自的权责关系不明确。出现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的局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企关系问题。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 政府直接管理经济, 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很深的利益关系。只要这一利益关系得不到改变,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的行为取向就很难转变。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实质上变为利益矛盾, 而非简单的权力划分问题。

第三, 我国政府机构总量仍然偏多, 职责交叉重复现象仍然存在, 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政府机构庞大、臃肿, 效率低下, 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特别有些政府部门职责不清、交叉、重复等, 导致行政执法中多层执法、多头执法, 甚至争权夺利或互相推委扯皮, 造成行政管理体系的紊乱。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 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 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 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总之, 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 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情。政府往往习惯直接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微观事务, 导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 使企业和社会缺乏应有的活力。另一方面, 一些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 制假、售假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

三、借鉴奥斯本的分权政府理论, 提出几点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议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 都有其发生作用的条件, 笔者根据对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尤其是分权政府理论的理解, 再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几点可借鉴的建议。

第一, 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放权于企业和消费者。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退出不该管的领域, 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在正常的情况下竞争, 给企业、消费者以作出决定的权力, 把资源和效果直接联系起来。市场利用价格作为基本的机制, 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当然这个市场应该是合法的市场和规范的市场。这个市场需要由政府制定的规章条文加以规范的, 不受管理的市场只有黑市。这个规范市场既不同于行政管理计划, 也不同于将政府置身于市场之外的做法。而是一种运用政府力量来影响私人作出决定达到集体目标的方法, 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化的治理的方法:没有官僚主义统治的活力的政府。

第二, 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 理顺垂直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 给地方更多的发展自主权。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 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 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这其中关键是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 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同时优化纵向结构。根据惯例和职责分工, 全国性政务由中央垂直管理, 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 经费、编制和人员由中央管理;地方性政务由各级政府分块管理, 机构设置、经费、编制和人员由地方政府按机构编制权限管理。理顺中央垂直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 关键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三,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科学规范部门职能, 合理设置机构, 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切实解决层次过多、权责脱节等问题。中央实行的大部制改革, 在解决政府职能交叉、机构臃肿和多层多头执法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大部制改革是推进地方政府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出路。另外优化横向结构。对跨区域性政务实行中央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明晰管理层级, 明确管理职责, 明细协商制度, 把责任定到具体机构。从而保证各级各层既有责、有权、有利, 又能商量、配合、支持。改革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依法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权限, 既要充分发挥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作用, 又要防止和克服行政首长的家长制现象。可以适度放权给下属, 关键明确好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第四,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放权与民, 放权与社会, 发挥公民社会的强大的力量。非政府组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 起到沟通协调、承上启下、扩大政府功能的作用。我国的事业单位、各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都属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 要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实现政事分开, 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发展和规范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 给公民及公民组织更多的管理自我的权力, 当人们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时就会更努力工作并投入更多的创造性、更大的热情。这样还可以减轻政府的不必要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二版)

[3].杨寅.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公务员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 篇3

摘 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其认知发展理论的衍生物,它包括游戏的实质、功能和三种游戏类型及其发生发展。认识游戏理论对于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学前教育和在游戏中成长的儿童来说十分有意义,为儿童游戏提供理论基础,提升儿童游戏活动的质量,帮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学前儿童;游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79-02

一、对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基本认识

(一)游戏的实质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他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作同化。”[1]7即接纳和整合,主体用已有认知去认识外部事物。还认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应。”[1]7即主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小朋友的认知中已经有了“电话”这一图式,想妈妈时就哭着用形状很像手机的“假电话”打电话,当他多次打电话而未果时意识到不是所有“电话”都可用,此时他会改变已有认知来寻求解决途径。把“假电话”当成真电话表明是同化过程,通过无意识的“打电话练习”巩固了对“电话”功能的认识,但当这一刺激无法适应外界的变化时,儿童便改变先前的认知结构则表明是顺应过程,儿童的认知就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平衡下不断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同化和顺应不能保持平衡而造成两种情况:一是顺应机能大于同化机能,以客体为主,主体重复客观的人或物的动作,表现为模仿;二是同化机能大于顺应机能,自我中心和兴趣占主导地位,较少考虑外界要求而产生游戏。比如小朋友在角色游戏时并不考虑娃娃家的假电话是否能用而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来进行游戏。皮亚杰用认知的语言来解释,在游戏时儿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已有认知结构,证明游戏是同化机能超过了顺应机能的本质,游戏的存在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认知活动不平衡的表现。

(二)游戏的功能

儿童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皮亚杰说:“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1]46。“游戏,它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1]97。儿童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自主游戏“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1]46。可见游戏是通过同化机能改变现实世界,在游戏中儿童不受限制根据需要适时改变,用想象创造和组织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用最真诚的情感体验游戏且相信虚拟游戏的真实性,用游戏的艺术来书写现实不能满足的兴趣需要和情感释放,比如小朋友把椅子摆成一竖排开火车。

(三)儿童游戏的类型及其发生发展

皮亚杰认为游戏发展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相适应的,对应有三种游戏类型: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1.练习性游戏(0~2岁)

练习性游戏发生在感知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还未掌握真正的语言,主要靠感知觉和动作认识世界。事实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游戏,只是为了获得愉快体验而重复某种动作。“他最初重复这个动作,是为了适应它并了解它,但这还不是游戏,是为了单纯的功能性快乐。”[1]46如婴儿不停地吮吸手指的循环反应是适应环境的探究,当循环反应持续下去时才变成游戏,根据儿童表情的变化可以判断游戏是否发生,循环反应开始时儿童表情是认真的,当学会且持续动作时儿童表情是愉快的,出现嬉戏性行为表明游戏发生了。比如小人国中小锡坤发现小铁圈偶然落在地上不停的转动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于是小锡坤便不断重复这个好玩的动作组合获得快乐,使游戏动作具有复杂性和嬉戏的特点,这时游戏便产生了。

2.象征性游戏(2~7岁)

象征性游戏发生在前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语言开始发展,主要靠符号表征认识世界。随着儿童经验的丰富,练习性游戏已经满足不了儿童自我的需要,于是儿童便通过象征方式去同化新事物以满足丰富的自我。此阶段儿童表现出游戏的组合性、结构完整性及个体性、嬉戏性,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展开想象,创造和组织游戏,用嬉戏的方式表达游戏。比如在把椅子当马骑这个象征性游戏中,椅子是象征物,骑马的景象嬉戏化的情境,儿童在自己所创造的情境中游戏。因此象征性游戏的特点就是脱离客体性,由儿童主观地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进行创造并通过嬉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3.有规则游戏(7~12岁)

有规则游戏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逐渐去自我中心,表明游戏将逐渐失去自主性的、嬉戏性的、有具体象征内容的特点而顺应外界,儿童具有规则意识、努力理解并执行规则。皮亚杰认为:“所有游戏的规则都来源于儿童之间所订的契约”[2]81 “在最简单的社会游戏的事例中,我们所见到的规则是由儿童们单独制定的。”[3]1 “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3]2那么游戏规则如果没有经过儿童认知和情感上的理解和接纳,是不能由成人制订并且强行要求儿童遵守的,因为规则游戏要求参与游戏的儿童必须具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同时规则游戏中隐藏有社会性规范,儿童只有从认知和情感上主动接受规则制定才能积极参与执行规则以发展道德及社会性。

二、对学前儿童游戏之意义所在

一分为二地看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于学前儿童游戏来说,可以从中获取诸多有价值的理念:

(一)为学前儿童游戏提供理论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但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忽视游戏活动的现象,有也只是教师提前编制的教学游戏,这种游戏的本质是变换形式的知识教育。在功利观念的充斥下,成人过早让儿童读书识字,学习十八般武艺,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有小学化趋势,最后把孩子培养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在异化的学前教育下,游戏理论警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游戏。虽然他过分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的决定作用,但他把二者联系起来打破了游戏和作业对立的局面,颠覆了游戏是纯属娱乐浪费时间的传统观念,提升游戏活动的地位,使成人看到本属于儿童的新领域,使得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游戏实质对学前儿童的学习作用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顺应机能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同化机能将改变了的认知结构加以巩固,为下一次新知识的获取奠定良好的固着点。儿童获得新知识属于顺应,是习得的过程,如果要想把这些新知识长期储存且能活学活用,就需要练习和巩固,而恰恰儿童可以在虚拟的游戏中将习得的新知识练习巩固,这也是游戏的同化机能发挥的最佳途径。如果没有及时通过游戏来练习巩固,所获得的新知识或许只能短时记忆。因此成人应更注重把新知识的练习巩固融入儿童的游戏中去,利用游戏来进行学习。

(三)游戏功能对学前儿童情感的释放作用

皮亚杰十分重视游戏的情感功能,认为“象征性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对未满足的要求得到补偿,实现角色的颠倒和自我的解放与扩张等等。”[1]47虚拟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他们相信虚拟游戏的真实性,也正因为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的需要。比如玩娃娃家游戏儿童扮演父母对玩具娃娃进行训斥,表明儿童想要颠覆服从和权威的地位,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最丰富的游戏资源,让儿童的情感宣泄找到出口。

(四)教师应意识到儿童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皮亚杰明确表明认知对游戏的决定作用,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与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三个游戏阶段,因此幼儿园在选择游戏内容、组织游戏时,必须重视各个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活动,注意游戏内容要随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变化,象征性游戏阶段要注意发挥儿童游戏的创造性,规则游戏阶段规则的制定必须是儿童所能理解的、接受的和共同制定的,还要注意每个游戏阶段之间的过渡,注意儿童游戏发展的连续性。

(五)关注规则游戏对儿童社会性、道德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是由儿童共同订立的契约性的条件,每个儿童只要想进行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有研究证明参与规则游戏可以培养社会性,帮助儿童去自我、使儿童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并且提高游戏规则的执行力,发展其合作与竞争能力以确保游戏顺利进行,因此,成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儿童社会性与道德潜能。

(六)关注儿童游戏主动性的积极作用

儿童游戏的动机在于认知的发展,可以说儿童出生之后要适应这个世界,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游戏就发生于儿童主动适应世界的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意愿来选择和组织游戏,不管是游戏的内容、主题还是角色分配、规则制定等等,都应该由儿童自己来决定,这样才不会束缚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教师要学会尊重儿童发起的任何游戏,不要因为儿童自发的游戏不符合教学目标就强制其结束,应该尊重儿童游戏的意愿,这样才符合游戏的本质,才能发挥游戏的作用。总之,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告诉我们:学前教育关注、重视和尊重儿童游戏是成人所需做的迫在眉睫的功课。

参考文献:

[1]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让·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文选)[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3]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 篇4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体验理论的意义心情随笔 篇5

体验理论的意义心情随笔

向日葵顶着炎炎酷暑。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我们学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

这次的社会实践,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通过这次机会培养锻炼了我们的才干;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了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社会,树立更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老子的仁论及其理论意义 篇6

老子的仁论及其理论意义

老子是第一个把“仁”纳入大道的范畴和大道联系起来思考的思想家.把“仁”纳入大道的范畴,这从本质上提升了“仁”的品格,从内涵上扩大了仁的人性表达,是真正意义上的仁论本体论思考;老子“仁”的本质特征乃自然无为,这是老子仁论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老子仁论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仁学发展的基础,儒家仁学发展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与老子的仁论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作 者:罗仲祥 Luo Zhongxiang 作者单位:毕节师专政史系,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1(3)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 仁论 仁 道 孔子 孟子 二程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 篇7

在本文中,作者介绍关于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很多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以他的两部著(《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作为分界线把他的意义理论分成两个部分。这样的做法给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如果仔细的研读他的著作会发现对于意义理论的研究没有这么清晰的界限。本文仍以这两本著作为基础,但不会划分明显的时期界限。

一、逻辑指称论

逻辑指称论的主张主要是在写《逻辑哲学论》的时期提出来的。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对名称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谈的很少。相关的表述应属3.203:“名称表示对象,对象就是名称的意义”。他的这观点与罗素的一样,认为名称和对象之间是直接的对应关系,即指称关系。但与罗素不同,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命题(这应该与他当时的逻辑原子论的哲学观点相关),而不是名称。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提出名称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正如《逻辑哲学论》3.22中写到的“在命题中名称代表个体”。由此可说,维特根斯坦开始强调语境了,或者说,有开始强调语境的倾向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一时期,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意义理论不只是单纯的从逻辑的角度,他也开始意识到语境的作用,这与后维特根斯坦的功用论也相得益彰。

二、命题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命题的意义。关于命题的意义,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图像论”的观点,这是命题具有意义的基础所在。他认为,命题作为事态的语言图像而描述事态,命题是实在的图像,是我所设想的实在的模型。如《逻辑哲学论》3.221所说“一个命题只能说一件事物如何,而不能说一个事物是什么”。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3.13中说“命题之中不包含它的意义,而或仅仅包含表述它的可能性”。即,命题的意义既不在于事实之中,也不在于命题自身之中。命题的意义就在命题与事实之间的描述关系。

三、维特根斯坦的功用论

维特根斯坦被普遍认为是功用论的主要创始者,但在他之前弗雷格已经阐述过类似的观点。其早期著作《算术的基础》中写道:“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词中,才能找到词的意义”、“词只有在命题之中才正真有意义”。弗雷格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功用论,也对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论时期有影响,所以说,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前后是想联系的,不是对前期思想的突然抛弃,而是存在过度的。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功用论。首先,他放弃了在《逻辑哲学论》中的逻辑指称论,接受弗雷格对名称的意义的解释,其实对弗雷格的这一观点,在《逻辑哲学论》时就已经开始接受了,在《逻辑哲学论》3.3中就写道“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名称才有意义”。随着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深入,他后来认为命题也没有意义,只有语言游戏才具有意义,“语言游戏说”应运而生。这也就是说,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确定语句的意义。他认为命名只是语言游戏的一种。他把“语言游戏”看做是意义的基本单位。维特根斯坦强调,要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研究语言,认为不要把语言看做孤立静止的描写符号,要看做体现生活的语言形式,强调语言活动的意义。

另外,功用论者还特别强调词或词组的意义在于它们的功用或使用。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这一观点并给予了论证。他的提法为“工具论”,认为词好比工具,意义在于词的使用。他写道:“就我们使用“意义”这个词的大多数情况—虽然不是全部情况—来说,可以给这个词下这样的定义: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语句的意义也是如此,也要把语句的用途、它要达到的目的、他所处的语境联系起来,才能正真理解一个语句的意义。

总结

从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伟大之处,无论是他前期提出的“逻辑指称论”还是起过度作用的“语境伦”及后期的“功用论”,直到现在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即使存在着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但,我想说的是,正如在文中提到的我们不应把一个人的思想进行强制划分。既应看到其不同时期思想的不同,更应该看到其中的联系。

参考文献

[1]Freg,G.“On Sense and Nominatum”,in H.Feigl and W.Sellars(ed.),Reading in Philosophical Analysis,1949.

[2]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1958.

[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蔡远译.九州出版社,2007.

[5]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6]涂继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试析格莱斯的意义理论 篇8

关键词: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理论;意图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57-01

一、引言

格莱斯的意义理论来自其1957年发表的《意义》,归纳如下:

(1)区分了说话意义和语言意义;

(2)发现并提出了会话含义现象;

(3)揭示了交际/交流的本质。(封宗信,2008)本文试图从格莱斯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入手,讨论非自然意义和会话含义理论的关系,并讨论其自身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的关系

格莱斯的意义理论提出之初就区分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下面是他提出的两个经典例句:

(1) Those spots mean that she has measles.

(2)Three rings on the bell mean that the bus is full.

格莱斯认为(1)传递的是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因为红斑和麻疹之间是一种自然关系。自然意义是被指事态和被传递意义在自然联系下产生的意义。而例2传递的是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三声铃响与公交车满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人没满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也能打响铃声,所以非自然意义是一种人为关系。

非自然意义与自然意义的关系类似于语义与语用的关系。”Those spots mean measles”不涉及人的意图,完全能被自然理解,所以是自然意义。而 “Three rings on the bell mean that the bus is full”涉及人的意图,所以是非自然意义。(谢荣贵,2000)例1和例2的不同在于后者表达了意义的意图,而前者没有。这里提到的意图(teleology),关键在于内在的目标或目的。例2中涉及的内涵为它要表达的意图,公交车上的三声铃声是为了提示人们车上已经满员。但响铃三下公交即满员的事实可能也是错误的,比如,在没满员的情况下依旧可能出现这种情形。所以,这就体现了意图,或目的的特征,而非事实。

Strawson从格莱斯的表达中分出了三个意图。说话人(S)想要通过话语(X)表达非自然意义,在听话人(A)上产生某种反应(R),就必须带有如下意图:

1.S’s utterance of X to produce a certain response in a certain audience A(使说话

人的话语在某受话人身上产生某种反应);

2.A to recognize S’s intention(a) (听话者领会说话人的意图);

3.A’s recognition of S’s intention(a) to function as at least part of A’s reason for

A’s response R(听话者对说话人意图的领会至少作为听话者作出反应的部分原因)。

只有当这3个意图都起作用时,个人才算完成交际者的角色;只有这三个意图都实现了,交际才产生。这里提到的意图需要被受话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所领会。说话人除了企图对听话者造成影响之外,还要让听话者意识到说话者的这一企图,并且说话者希望对听话者造成的影响来自于听话者对交际意图的辨识。也即是说,意图在交际过程中要为交际双方所互知。

三、非自然意义理论与会话含义理论和意图的关系

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解决了如何理解说话者意图的问题,其是一种“言下之义”、“弦外之音”,要表达的意图往往不是所说内容本身,而是更深一层的含蓄之义。如:A问“Can you help me work out this math question?”B的回答是: “Well, even the teacher is puzzled about it.”。B 的回答与A的提问在字面上来看没有逻辑联系,这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含蓄之意间的差距引起的。A要理解B的用意,必须做出一系列推理,这种推理是以常识和两人共有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这种语境下,A知道B的老师都为此题而感到头疼,更不用说B了。这即是B的意图所在,也是其中的会话含义。一句话语通常可以推断出不止一种含义,格莱斯认为只有说话人意欲让听话人作出的那个推断才能称作“会话含义”。(谢荣贵,2000)。

格莱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将意图定义为意义的载体。按照他的观点,“非自然意义”本身并不是单一的意义,发话人通过一句话,至少可以表达三种意义,即:

(1)构成话语的语词意义形成的语句意义;

(2)發话人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说出这句话时的话语意义;

(3)说话人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说出这句话时说话人本人的意图意义。(王欣春,2011)

格莱斯对发话人意图、发话人的言语意义和句子意义这三者进行了深入区分,他以发话人的话语意义作为中间环节,把发话人意图和语词意义联系起来,认为只要清楚发话人意图,就可以明白发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的语词意义了。

四、格莱斯意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格莱斯的意义理论改变了单纯研究语词意义的传统,引入了意图等心理词汇,延伸了语义分析范围,将语言研究扩展到了心智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论证了语言意义对意图的依赖性。格莱斯的意义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语言学家开始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并融入到了二语习得及教学法中,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封宗信.格莱斯原则四十年[J].外语教学,2008(5):1-8.

[2]谢荣贵,傅超波.试析格莱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3):178-180.

人生意义之我见 篇9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但是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敢说他的人生是一直光明着的,因为总有黑暗的时候,就如同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的一生中每一秒都是在有意义的一样。只是成功的人生黑暗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光明做准备,是在为了迎接光明而做准备,也就不是真真正意义上的黑暗了。

因而,有意义的人生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而是以是否在燃烧而衡量的,是以燃烧的深度来衡量的。就如雷锋享年22岁,秋瑾32岁,凡高37岁,拜伦36岁,雪莱28岁等等,他们以他们及其短暂的生命,描画的不仅是他们自己及其绚烂的人生,更是无数后人追逐着的人生。可见,在人们眼中,时间早已不是判断人生意义的标准,而对于向往这些人的我们来说,如他们一样燃烧自己的生命才是对得起自己一生的唯一选择。

我们着二十来年的学习为的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能在以后过上好日子,为了在亲戚朋友和自己面前做到自己的生活得很好,既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一复一日的过着我们自以为无意义的日子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是越往后有些人的人生会越来越精彩,而有些人则是永远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温度过着日子,用现在一句网络用语来说,后者的人生不是没有燃烧,只是烧得不明显而已,即燃烧的深度不够,但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就真应了那一句:白来世间走一遭了。我相信,有那么一点血性、有那么一点激情的人都会选择有意义、有价值、值得人记住的人生,我们不甘于埋没在他人的光辉之下,不甘于在自己百年以后自己就真的干干净净的走出这个世界,不甘于自己走过的足迹只能用“风过了无痕来形容”┄┄

我们的人生不是在整天数着钞票的日子中度过的,也不是在各种光环荣誉中度过的,这些只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副产品,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就会把它误解为人生意义,但对于实现这些的人来说,在他们一生这个肯定自己的过程中,知道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说得简单点,就是当你年过百旬之后,可以回忆起自己这一生做了些什么,可以回忆起尽量多的自己做过的事就够了。然而在实现人生价值前首要的是判断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哪儿,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个长期思考的过程。

我自己是属于很少去思考人生意义这一大问题的众生之一,但我想,从这一刻我开始想了,就代表我以后的人生绝对不会按照原有的碌碌无为的走向发展了,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他的人生也免不了浑浑噩噩,如果勉强找点区别的话就是他还有一些别人没有的对人生的一点点想法。这久告诉我们,当我们有了那么一丝对人生的思考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自己的一生做好了燃烧自己的准备,这已经对自己的一生有了及其重要的意义,说轻一点的话就是不至于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是怎么过的,重一点的话自己这一生将辉煌无比、无怨无悔。无论哪一样都是最对的起自己的决定。

愉快学习法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篇10

研究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政治课堂学习有效性和愉悦性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学中的主体学习理论、心理学中的需要发展等理论为愉快学习教学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实施愉快学习教学法能够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感染效应,激发学生潜在的真、善、美、爱等积极因素。

实施愉快学习教学,有助于高中政治课堂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助于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克服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课堂枯燥等弊端;有助于改善政治教育僵化、刻板、面目可憎的形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培养“四有”新人,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高中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法的研究对于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操作性启示。

国内相关研究文件综述:

针对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课余生活单调、厌学、师生关系紧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愉快教育在国内逐渐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第一师范附小、北京一师附小等学校就率先走向愉快教育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愉快教育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比较晚,尤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目前还仅处于初步研究和尝试阶段。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愉快教学法越来越成为高中政治教师的共识,而且各种研究文章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经常刊登在报刊杂志。可见,愉快学习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

在国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斯宾塞认为,如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的话,那么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这种理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因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在国外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如,英国的活动教学、法国的自然阅读教学、俄罗斯的“游戏教学”等。

随着愉快教育的深入实践和发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继诞生。影响比较大的著作有:《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愉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⑴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内涵。

古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事实上,轻松愉快的心情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健康心智的形成。愉快学习教学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次创新。所谓愉快学习法,就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高中政治学科的愉快教学法,就是在遵循高中政治自身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愉快教学方法,以增强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快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⑵高中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愉快学习法”教学法的推出十分必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相互交往增加,而学生素质则参差不齐,传统的灌输法和“一刀切”越来越不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只有采取“愉快学习法”,方能做到因材施教;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自身水平,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实行“愉快学习法”;从教材的角度看,新课程教改下的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愉快学习法”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很有必要采取形式多种多样愉快学习教学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高中政治教学要求寓教于乐,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有必要从根本上教育学生明白学习政治课的重要意义,树立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从“有趣”向“兴趣”乃至“志趣”的转变,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否则,愉快教学将舍本逐末、流于庸俗。

“愉快学习法”教学法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目前正在进行的围绕课堂教学的“三转变”的教学改革,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各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包括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也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实践平台;师生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从思想文化上、能力上为“愉快学习法”的落实提供了准备。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教改提供了丰富的设备、设施,例如:电脑、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都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便利。高中政治课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是一门严谨的、严肃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政治课教学就拒绝愉快。相反,要改变过去高中政治课“板起面孔训人”的可憎面貌,增强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引进愉快教学的基因,以改良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中政治课牵涉的知识博大精深,涉及众多领域,具有“杂家”的特征。政治课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引发愉快神经的素材,再加上当前政治生态越来越宽松、民主,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增强,教师的素质越来越高,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这都为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提供了可能。

⑶国内关于新课标下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实践及研究状况。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政治课教学研究日趋活跃你,各种理论和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分层教学、学案导学等种种模式纷纷涌现,提高了课堂效果,改善了教学面貌。但这些模式各有利弊。“愉快学习法”是在具体教学中,博取众长,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创新。导学案最初产生于本世纪初的一线教学实践。当时一些高中毕业班教师为了提高复习效率,精心编制了课堂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后来推行教学改革,我国中小学普遍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推行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与学案导学不谋而合。鲁西南有一个著名的杜郎口中学,本来是农村初中,考试成绩曾经连续10年居县里倒数之列。但该校历时8年,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创造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教学成绩蜚然。江苏泰兴洋思中学,也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洋思经验”。洋思中学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几分钟,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的过程,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刊物都曾进行长篇报道。省内外近二十万名人前来考察,学校老师赴一百多个县、市介绍经验、上观摩课。学校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观念,坚持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进步,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学校连续多年,优秀率居泰兴市之首,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杜郎口”、“洋思”等先进经验其实都是运用了导学案,是学案导学的实际运用。最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丁念金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也可以视为学案导学的新模式。目前,学案导学已经成为众多学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下初中、小学的愉快学习实践和研究尤其兴旺。高中各科的教学中,也有不少发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创设合作、竞争的课堂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但就高中政治课而言,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愉快教学”的提法,还比较陌生。现在虽然不少学校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相关工作,但基本上处于研究阶段,很少形成研究成果。因此,“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将成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次突破。

⑷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罗素有个观点:“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愉快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反映和心理状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和正确发挥,关系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败。要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成功,必须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活动,需要充分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包括人的动机、情感等要素。而愉快的心情是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正能量。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兴趣、热情是人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了人的兴趣,使人产生愉快情绪,则学习和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而且不知疲倦。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五个层次需要。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学生的需要,为了促使学生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所以教学活动要考虑满足学生心理,“投其所好”,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借鉴、接受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从而避免弯路,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学习活动本身是缺乏直观体验的,缺乏愉快体验的,特别需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生动的方法。高中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的改革,有助于克服政治课自身灌输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改变政治课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可憎面目,有助于改善高中政治教学的形象,有助于化解高中升学压力对学生造成的紧张和压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高中政治愉快教学研究,对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⑸高中政治愉快学习教学法

愉快学习教学法形式多种多样,以下为常用几种: 实践调查法

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和原理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方法、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方法等。

这种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即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从实践中生成知识,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自主性(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参与性(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交往性(即提倡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成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探究性(即每个实践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个主题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等特点,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1、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调查,改变其单一从课本获取知识的的老途径、旧渠道,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意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途径和来源,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实践性教学活动强调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体的必要途径。学生对调查对象的观察和与调查对象的交流有利于其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方法,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和启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调查教学活动还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动力在于思考,思考发现问题,问题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去学习和研究。如在中秋佳节,可以让学生到商店对各种月饼的品牌、价格、销量、购买人群等问题作调查。在调查中他们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不同品牌的月饼,为什么价格会不同?同一品牌的月饼,为什么在不同的商店出售价格也不一样?同一种月饼,为什么中秋节前比中秋节后贵?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第二课《价格变动的因素》和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由于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在教学中如果依书直说,从理论到理论去分析研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和研究,将会使教育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在学习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的小论文,同学们对目前中学生在消费中普遍存在的“攀比”、“求异”等现象进行了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比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去讲要好得多。例如:劳动就业是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提出了企业成功应具备哪些条件,新型的劳动者应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展“寻找当地创业者的轨迹”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接受教育。

3、让学生在生活中深化问题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让学生收集辨认真假纸币的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践,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理性思考,感受价值取向,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成功赏识法

成功赏识教学法,就是通过了解、理解、交往和思考,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并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因而成功赏识型教学方式十分必要。

1、首先要协同师生情感。

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学生会在教师的信任中变得自尊、自信和自强。比如:让班上性格最内向的几位同学来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始时他们都站在讲台不敢讲话。这时,教师就给他们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信任的鼓励,“你们能行的!你们是最棒的!”在老师鼓励下,他们逐渐大胆地在讲台上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敞开心扉,结识更多的朋友。

2、多与学生平等交流。

与学生沟通是引导学生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师生之间在期望、目标、观点上出现的一些不合谐采取积极、宽容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若能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就可能使学生优良的一面在精神面貌和行为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学会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那些敢于说出具有独立精神体验和个性的话的学生,我们应给予肯定与赞赏。赏识成功型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行为,树立学生自信心。而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增加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

3、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当学生自己动手干成一些事,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同学们都很喜欢你,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相反,对学生总是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学生的实践,不仅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形成,而且会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是鼓励他们勇敢地去独立学习,细心的教师会注意每个学生同其他学生的不同点,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班来发展学生的特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相信别人都羡慕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这种自信心能推动学生在多方面逐步走向成功。

成功赏识教学法在态度上是“爱”,使学生在被注意——信任——尊重——接近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在行为上是“导”,通过了解——暗示——激励——宽容——提醒——督促,使学生在赏识中获得成功;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最终学会理智、客观地自我赏识,不断地发掘自我潜能,品尝成功的滋味,最终能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实践证明,成功赏识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氛围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技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就其组织形式而言,一般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课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大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1、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要创设探究氛围,必须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同时,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利用竞赛的紧迫感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紧凑,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益。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指向性,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2、精心准备,人人参与,优势互补,公平竞争。

要精心准备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这样就要求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问题提出的渐进性,让每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感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在“做中学,乐中学”。

3、教会学生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激发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极指导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合作效率。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探究效果的优劣。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比较思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向信息交流性的教学实践,它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学生课前准备训练提出了很高要求。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改政治课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验操作法

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操作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经验、知识的一种方法。做实验在课堂上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人”,而学生则是知识的“填充机器”,这种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听讲和理解能力,对于理解力稍差学生来说,无疑是“赶鸭子上架”。有调查发现,50%的学生兴趣低下,课上注意力分散;学生死学硬记者居多。这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方面极为不利。而采用实验操作教学法,学生能做到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也随之展开,完全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动作,把某些蕴涵抽象逻辑关系物化出来(操作的动作本身往往就是其认识的对象),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验操作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相结合,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它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课的关键,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进而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式,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得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结论。如,在《意识作用》一课学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知识点时,我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曲的还是直的?学生兴趣很高,观察时认真仔细。学生得出结论:凭眼睛看,此时竹筷是曲的。我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一观点。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要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实验的方法学习科学,既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是科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学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时,我出示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并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3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3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实验结果是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随后,我又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得出了结论: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即内因不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通过实验,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非常轻松地体会理解了知识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

在于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边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是主体;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也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教学课堂应自由开放,富于情境;教学特点应具有相融性、动态性、合作性和多样性。通过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学生,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缺斤短两”等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社会阅历。

又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结合高考英语改革的时政背景,教师模拟一个带着学生困惑、远道而来的求助者,创设一个面对“高考英语改革,英语降分”传闻后“高考英语改革分值不变”,众说纷纭的情景冲突,辅之以急切的“怎么办”,一面向广大学生提出求助,一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兴趣。

3、利用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益。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假设、讨论、实践等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等,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和理论,而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猜想、推理,理解知识,论证、归纳和总结知识,创造性的思考各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而是先让学生收集当地近一段时期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由于是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感到自己的潜力不可估量,学习起来更有信心。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发地学习。

4、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对相关的网站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过“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是否商品:A自种自食的粮食,B吃不了去卖的粮食,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法,鼓励了学生质疑和创新。这时,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也是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用“风采展示”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择优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地思考。竞赛激励法

竞赛激励式教学法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教学方法。教师把要教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教师讲课要依“法度”而讲,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变成了一种新“八股”,造成了课堂寂静无声、死气沉沉,令人生厌。不仅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教师也不乐意去教政治课。竞赛激励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科学编制竞赛题目。

竞赛激励法要运用得好,必须编制好赛题。赛题的编制要求依据大纲要求,结合实际。赛题应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统一;应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应符合青年学生特点,难易适度。

2、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竞赛中学生为了能获得好的成绩,往往花费好多时间主动的去学习,这种学习是他们乐意做的,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的政治课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而学生说的却非常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到培养。所以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问题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差,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面红耳赤,甚至产生结巴情况。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踊跃参与竞赛,为了把所问的题答对,竞赛中他们会把语言组织好,全面而又有逻辑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成抢答题和必答题两部分;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红队、蓝队、黄队、绿队,进行分组对抗,展示风采。要求每组中每位同学在比赛中回答问题次数不能超过两次,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同学们在竞答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整节课同学们都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赛缪斯•巴特勒说:“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分支科学越来越繁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会合作尤有必要。竞赛制教学法由于采取分组比赛,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就必不可少。这种方法有助于组内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风,使每个同学都敢想敢说,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帮助学困生释疑解惑。从而达到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融入到集体中,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去学习,去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提高团结协作精神。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政治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拥护,他们往往讨厌政治教师,何谈乐意去上政治课。“竞赛制”教学法采用竞赛的形式,属于开放型的课堂,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判,由学生评判补充,当发生争论或学生全部评判错误时,教师才引导学生纠正。这就削除了学生因害怕回答错了而受教师批评的畏惧心理。当己方选手的精彩回答引起一阵掌声时,又有哪一位学生会感受到有压力?他们会觉得自己像演员一样随着上课的铃声进入角色,又像观众在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这样,他们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才容易产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达到培养多种能力的目的才能实现。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竞赛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节目或是让学生表演节目,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双方建立一种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获得了提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时事教学法

时事教学法就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与本课时有关的国内或国际上发生的时事内容,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习的政治理论,分析、理解时事内容。而且能够通过时事内容,来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政治理论的正确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中所学习的政治理论知识。

一、时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新挑战

如今的高中生,成长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他们虽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国家,但却没有一个可以看外面的窗口。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时事教学法,开展时政教育,是高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进行高考备考

目前的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已明确规定,高考试卷中必然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一直是高考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对一年来所发生的重大时事问题有深入了解,并在政治教师的引领之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认真思考,从而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3.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当前所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比以前更为贴近生活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和时事政治教学加以紧密结合,适时对高中生开展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及政策等教育

二、时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开展新闻讨论

选择高中生十分感兴趣的新闻背景或材料展开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点评。教师在新闻讨论中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时事材料的选择应当紧扣教材相关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深化典型事例。二是要对学生开展及时指导,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意加以鼓励。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

2.课前新闻评论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轮流安排所在班级学生阅读报纸和杂志当中的新闻,随后动员其他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评论当中激发出思维之火花,教师则应当抓好总体调控工作。这一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时事教育之及时性,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当前时事的自觉性。每次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不但能够锻炼高中生的语言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还能让师生们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3.课中穿插新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新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把教材理论知识同新的时事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运用时事热点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准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

三、运用时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时事热点要注重现实性和新颖性,就是要注意所引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时事热点问题与现实生活是相结合的,时事热点问题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感染力,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

2、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及时性 由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时事热点问题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热点材料讲授中学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时,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的变化而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外的大事,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热点引入到教学中,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事热点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只有及时的选取了有针对性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并增强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良。

3、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分析事件内部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多种理论去解释事例,要将这一事例与相关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多种理论去解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从而避免了学生单

一、片面的看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本理论知识多方面、多个角度地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时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最近时期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任何重大事情,都应注意抓住大事,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时事等能力。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教学法谋求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双方积极配合,师生情意交融,课堂教学活泼、高效。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先学先讲,主动参与集体辩论,探究知识规律,大胆质疑、猜想,教师点拨、扶正、设计练习题等,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组织辩论,培养思维批判性

在课堂中,有些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人云亦云,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容易上当受骗,说明了这部分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辩论教学法提供学生充分参与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求异求佳,判断自己想法的对错,确定真理,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通过辩论,学生既不盲从别人的看法,又不轻信自己的观点,而是根据事实判断对错,寻求真理,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2.指导探究,培养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钻研,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缺乏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肯深钻,满足于一知半解就下结论,往往有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可是答问的准确率却很低。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引发质疑,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改变通常的思维形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辩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由质疑到释疑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课时,我就采取了辩论的方法。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视频,展示乌俄冲突的背景材料,组织了“模拟联合国活动”。全班分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乌克兰,俄罗斯,联合国和中国,围绕主题①怎样看待乌俄冲突。②是否赞成否决克里米亚公投效力。③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进行辩论,并派代表发言。要求各小组的发言根据主题,有理有据,体现各方的政治主张和利益。通过学生的辩论发言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总而言之,“辩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会议纪要

时间:2014年12月15日 地点:教研楼408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 刘冬梅、党雪琴、杨丽娜、王兰兰、蔡晓辉、薛新波、仝中合。议题:“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开题。内容摘要:

刘冬梅:我们的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研究已经通过申报,望认真准备加快研究和落实。

党雪琴: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杨丽娜:“愉快教学”离不开素材,要多搜集。既要注意书报杂志、媒体,也要注意从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中搜索、借鉴。

王兰兰:要构建“愉快”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要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共建“愉快课堂”。

蔡晓辉: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薛新波:精心准备“愉快”学案,引入游戏、合作、竞争等学习方法。仝中合:愉快教学要处理好各方面的辩证关系,愉快课堂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

时间:2014年11月1日 地点:教研楼401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 刘冬梅、党雪琴、杨丽娜、薛新波、王兰兰、蔡晓辉、仝中合。议题:“愉快教学法”听评课总结。内容摘要:

刘冬梅:我们已经按“愉快教学法”模式讲了一段课,大家也相互听了不少课,如何使学生课堂上充分愉快起来?这是重点。需要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党雪芹:在讲课中,有时老师讲得太投入,光注意表现自己,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不够、机会太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这个大家要引以为戒。

蔡晓辉: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注重问题的价值,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探究性、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才会产生“愉快”。

杨丽娜:师生互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探究,不能越俎代庖。要注意语言规范,声音悦耳,给学生美感。

仝中合:愉快教学,不能把学案当剧本一样背会、照搬照抄。要注意课堂机智,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薛新波:教学中要督促、引导、适当点拨,要处理好学生的协作和竞争。王兰兰: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教师就无所作为,而是善为,多制造幽默。

参考文献:

1,愉快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陆春燕,《成功(教育)》,2011.11。21网页。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举隅下一篇:五年家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