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共8篇)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篇1

校本培训讲座讲义 龙建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与方法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原有教学技能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新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和创新了以下小学数学课教学技能:包括指导数学合作技能、教学情景创设技能和课堂观察技能,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及创设方法。新课程改革不是终极,所以课堂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和创新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做。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初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方式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新的教学技能予之相适应。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问题,尤其是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当然新课程不仅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创新必须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及特点来进行,在适应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前提下,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新技能的开发做出贡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 不同以往的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数学课程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数学课程中出现了5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因此,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小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主。就教材而言,知识面范围更广。对小学生来说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远离实际生活的一大堆公理定理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这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了价值性、必需性、发展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1、价值性

“有价值的数学”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内容,包括数及其运算、代数与方程、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大量的数学课题,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有用的数学知识。小学教材中包括对钱的认识、对钟的认识、度量等非常实用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二是在指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能力与方法,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当于我们把捕鱼的技巧教给了学生,而并非只是把鱼直接给了学生。其三是指满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数学,它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必需性

“必需的数学”包括四个层面:①数学学科发展所必须。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基础学科,数学面临着重大发展与突破,人类要领悟与把握数学的发展,需要学习数学,需要从小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②社会生活实践所必需。数学源于生活现实,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被开发,为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学习数学;③学生学会认知所必需。任何主观性知识离不开客观性知识来做载体,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习认识的必需;④学生自我发展所必需。无论是数学本身的学习,还是由此引起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数学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需。

(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显然这些是总体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对小学生而言,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这是升学考试所必需的,而且对“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受用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的发展空间差异决定了他对数学的需求量,无论是精英还是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基础和爱好,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都可在数学上找到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和最大空间。

4、选择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中还包括着选择性:由于小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数学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同的。然而新的数学课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同样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选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内容,都可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既面向全体,生。

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而设),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部分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客观性知识发现的过程,增强知识的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三)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以被动听课和反复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数学实践课,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摆脱那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使学生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立数学实践课的目的。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比较呆板、僵化、教条,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注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和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毫无疑问地引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传授客观性知识而设立的,显然已不适应培养学生主观性知识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为此做了精心的设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变化

作为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学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有自我评价;既有等第分数的定量评价,又有语言描述的定性评价。特别是在小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课程标准提倡评价目标要多维性、评价方法要多样性、评价主体要多元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地实施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新的能力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教师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局限性又给教学带来了约束和限制,因此,在研究课堂新技能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创新精神和强化实践能力

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化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强化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只有首先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理解领悟创新精神的实质,对自己的专业努力实践创新思维,体验和感悟创新个案成功的要素,才能为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经验。试想,一个人从未体验过创新乐趣的教师,又何以能引发、指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二)建立与学生和平融洽的气氛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单纯强调双基,更多的学习形式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中,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实际上,数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情感与态度的沟通过程与方法的共同探究、价值观的相互影响等多方面,而且交往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处于课堂交往的主动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产生教学中的积极互动。

(三)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保证双基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部分次要的,实用价值不大的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后继学习打基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新知识。比如小学中,先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书,后用使用了苏州大学出版的数学书,现在又将使用苏州大学出版的国标版数学书,这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应用性、实践性的要求,切不可为应付考试对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到教材,多媒体教学也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能对课件的好坏做出自己的评价,会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件。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新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师已有课堂教学技能的评析

在小学中课堂教学技能没有明显的课程专署性,然而每门课程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性,因此,每门课程也应有适合他们的特色教学技能,数学也如此。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应掌握适合数学课程的新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与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完善。

回顾传统课堂教学技能,我国一致公认的分类体系将课堂教学技能分成十项导入技能: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语言技能:运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板书技能:提纲挈领,明确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演示技能:增强感知,交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讲解技能: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揭示交流实质;

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效果; 反馈加强技能:实现反馈,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体系,结束交流; 课堂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这些技能在诸多相关著作上都能找到。但上述技能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述课堂教学技能的许多方面显然已不适用。近几年来,我国的学者在对已有技能的改造和开发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王海秋先生在1997年提出了课堂观察技能和反应技能;刘启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合作学习技能和作文指导技能;孙连众先生在1999年提出了构建教学技能。这些研究在我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技能更多地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并不是指这门教学技能只属小学数学这门课程,而是说这些课程教学技能比较适合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并能简便、有效、科学地达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程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这些特色技能就相当于教师手中有效的工具。

1、教学情境创设技能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是由直观不断抽象,逐渐形成方法与理论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很不稳定,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有趣的、能吸引他们的教学情景。而进入高年级的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改进这一状况,就必须掌握教学情境创设技能,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放入到一个让学生易于理解和乐于参与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直观逐渐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也符合新课程目标。

所谓教学情景创设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里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迅速且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

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感知觉注意思维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集中学生的注意,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而且富有情趣,手脑并用;而且能够顺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还能使学生切实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感受,从而巩固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教学情境的种类及创设方法

①问题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情境 正如苏霍母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他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得到极大的内心激励,获得学习成功的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与问题不是一回事,他们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问题是客观的,而问题情境是主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的问题过难、过易或没有被学生理解时都产生不了问题情境,只有当问题难度适当,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方法,虽不能独立解决,但能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内容和条件时,问题情境才会出现。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难度的控制。只有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

② 愉快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情境

愉快教学情境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创造的学与玩交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情境。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一件乐事,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件苦事,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迫。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力才会很好地发挥出来,并且保持住。所以愉快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快乐的情境,既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又愉悦身心。

2、指导数学合作技能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这样规定: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是具有相对意义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既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钻研,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和数学认知水平,适当安排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这是《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聚焦点,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小组学习形式进入课堂中,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数学学习群体,①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往往适宜采用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在开展数学活动前,应当有较好的组织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制定好计划,合理安排实施程序,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在小学中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开设的实践课。在数学实践课中,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共同活动,有利于获得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机会和情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差异,使得一些活动必须在合作中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且在这些实践课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在小学实践课中一般使用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即是事先将所设课题进行必要的分割,每个小组分担一个任务,如果分不过来也可两个小组共同分担同一个任务;同样,在组内可分配到个人。教师所选择的任务最好是团体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最好是开放式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合作沟通。由于有明确的任务压力,各组都会不甘落后,学习的动力是非常大的。

②数学规律探索中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多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现知识规律的教学,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交还给学生,由掌握数学知识的认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找规律的课。发现知识寻找规律,就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重组和再现。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为发现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探索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独立探究,更离不开合作交流,相互启发,达到互补共进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质疑、争论与评价,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经历从发现“不成熟规律”,到最终获得准确的规律。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数学规律探索中,适合使用组际竞争法。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基础上,组织“擂台式”汇报,根据教师事先的模式,先行安排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小组当“擂主”,亮出他们的结果,其他各组“攻擂”,专挑他们的毛病,“擂主”则应坚决“守擂”,解释或反驳各种诘难。教师即可参与攻方,也可帮助守方,从正面或侧面引导争论深入进行。如果“擂主”理屈词穷,则由最佳“攻擂手”上台担当新的“擂主”,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方法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比较适合。但问题是费时费力,不易控制局面,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调控能力。

3、数学课堂观察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可以观察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数学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作为一项技能研究与训练很有必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更重要的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对于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必要的数学历练,就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考症结所在,方能实施正确有效的指导。做到这一切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观察。同时,课堂观察还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所谓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新课程所需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式,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实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试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当成为课堂观察的聚集点。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观察的包含五个方面:

(1)思维状态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思维,一是看他们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二是看他们的见解是否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挑战性。学生的积极发言、主动创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令教师欣慰的事情,而营造这样的气氛绝非一日之功。

(2)参与程度 学生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能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这类参与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是否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大胆发言,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二是能否参与数学合作交流活动,在小组讨论时直抒己见,又善于倾听、理解其他同学的数学表达。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只能是教师自己的“独角戏”。

(3)情绪状况 学生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是学习行为的重要观察点。教师一是要观察学生能否自我调节学习情绪,能否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流露;二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一种能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能够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4)交往行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过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各种多媒体之间的交往。对课堂交往行为,教师的观察一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元、丰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活动;二要观察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因为在人为强化学业竞争的班机集体中,常会滋生自私、冷漠与自我封闭,使学生间的交往流于形式,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变得空洞无物。交往的缺失只会加深学生学习的无助感。

(5)生成状态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随机生成性。总体目标确定之后,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状态随时调节教学进度。甚至改变教学策略。这就离不开对学生课堂生成状态的观察: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获得一种满足感;二看学生对后继的学习是否充满渴望,感到轻松和自信。教师的成功莫过于使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

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传统的数学课堂冲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问题提了出来。由双基,到智力,到情感、态度、毅力,到人格,到素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已经涉及了人的本质问题。那么下一步将作何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课改不是终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堂还要“与时俱进”,所以课堂教学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就是本轮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技能问题,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还会有新要求提出来,所以我们的教学技能开发还要发展,或对已有技能进行改造,或再开发新的教学技能。总之,“发展是硬道理”。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篇2

一、明确计算要求, 进行科学教学

学生计算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的, 计算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掌握数学知识和进行计算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是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数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又要通过计算的实践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 计算法则是学生计算的依据;二是计算技能的形成。

小学计算教学虽然比较简单, 但由于小学生计算能力很低, 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认知水平去安排教学。按照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 比如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都比较低, 就要安排简单的计算内容和要求。其次, 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要按照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计算能力来确定, 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数学基础好、计算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就要从实际出发, 提出比较简单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 我们调查发现, 10以内加减法口算, 学习得越多, 错误率就越高。在一年级下学期末,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2题, 错误率很低。在二年级上学期末, 20以内加减法口算, 绝大多数只能达到每分钟做10题;100以内口算加减法,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平均错误率在6%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6题。对于笔算的教学要求还更低一些。

小学数学中各类计算是相互有联系的, 但又有不同, 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去计算不同的计算题。因此,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学会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做错的计算题, 应组织学生多做对比练习题, 提高学生比较、鉴别计算题的能力。例如, 设计a× (b+c) 和a× (b×c) 进行对比练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遵循教学原则, 强化运算能力

1.强化短时记忆。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 因此, 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 学生在计算125×4时, 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 从而导致算错。

口算是数学计算中最简单, 但也是最基本的计算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口算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强化特殊数值的记忆。

计算中的常用数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这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例如, 乘法中的特殊积——125×8=1 000和25×4=100等。

3.强化运算技巧。

运算的速度来自于熟练和技巧。熟练了可以提高运算速度, 运用运算技巧也可以提高运算速度。强化计算技巧, 就必须在学生做题时,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数字、运算符号和算式的要求, 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

三、利用错题资源, 进行有效运算

在习题过程中, 没有学生不会做错的, 关键是要及时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基础上学会纠正错误。对学生经常做错的习题, 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出做错习题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同学都容易做错的习题, 教师应选择典型错例,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达到防止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 许多学生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经常出错。主要有两种错误:一是得出的商不对;二是余数太大, 余数大于除数。如在计算38.2÷2.7时, 我找了4个学生到黑板上去验算, 结果就有一个学生计算正确, 有3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我检查一下下面同学的计算结果, 发现也有很多同学答案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 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其次是看余数的多少, 并帮助学生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 余数4与除数2.7比, 余数比除数大, 还可以继续除。

余数不能大于除数。

(2) 验算:

把得出的商再乘上除数, 看得出的积是不是和被除数相等。如果相等, 说明计算式正确;如果不等, 就说明计算是错误的。例如1.4×2.7+0.4≠38.2, 说明商是错误的。

在分析过程中, 教师还要把除法和以前学过的乘法联系起来分析,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去演算除法, 通过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去把新学的知识和复习结合起来, 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巩固知识。从认知理论上看,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 不断地加强训练, 利用学生在运算中发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篇3

【关键词】创新  技能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35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技能,要把这种潜在的技能转化为现实中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加以引导和培养,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问题进行序列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基本上都来自于课本上现成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者是学生按着证明已经成功了的固有的程序煞有介事的“探究”一番而得到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意识的把一些要揭示的概念、性质,规律等问题纳入问题序列,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巧妙的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学生在解决这样一个个障碍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采用“解决问题”序列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不唯师、不唯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有所疑才有所思,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三、以幻想目标为导向,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幻想和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四、加强知识整合,促使学生新思想的产生

创新思想不会凭空出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基础。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为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篇4

(黄金 香桥小学 吴展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数与计算。因此,了解和研究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也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结合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对策,谈一谈对计算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又了解了“数与计算”中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较好计算意识的人,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从数与数量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有时也会从概率或统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元性地是十分有益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以下教学环节和要求。

1、上好新授课。

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

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同分母分数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所以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如:在教 “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折线来理解算理的方法:用一张表示一公顷,怎么说明1/2公顷的1/4是多少公顷呢?并出示思考题(两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观察图上的结果是多少公顷?)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动手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1/2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4)份,1份是1/8公顷。当1份的数会求后,2份、3份„„的数自然也会求了。与此同时“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也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了理法相融,理为法服务的目的。(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的迁移能力。学生一但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的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先掌握的运算法则对后学习的运算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产生干扰。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掌握新的计算法则时,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点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能确切旧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的发生联系,新知识才会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由染指结构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的运用法则,并简化运算过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运算法则的掌握过程是从开展的、详尽的思维活动过度到压缩的、省略的思维活动。开展是为了理解,以确保初期运算的准确,压缩是为了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计算速度,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之后,开始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确保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口述运算过程,不是简单的背诵计算法则,而是按照法则结合具体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并逐渐过度到语言简练,这就是对计算法则的理解阶段。但计算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压缩运算的思维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最本质的内容。这才能形成技能。如:在讲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训练时,让学生边计算边说运算思路、运算法则,并写出计算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后,逐渐省略中间过程,并挖掘出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1/6+1/7开始时,写全过程,最后,总结规律直接写结果。即,分母互质,分子是一的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3、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如;打铁等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只需要反复机械的重复练习,而计算这样的心智操作技能,就必须开展以积极的,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加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讲求实效。(1)加强口算的培养。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一定意义上是口算能力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就要重视口算的培养,加强口算的

训练。在口算训练时,我采取了定时定量的卡片练习的方法。卡片上的习题是按照题组的形式出现的,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使用时间,一般为课前5分钟。一张卡片的题量是一定的,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这种定时定量的限制,实际上是对准确和速度上的要求,因为计算速度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在学习完小数运算这部分知识后,就设计了这样一张口算卡片,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2)、有计划的组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练习时,我首先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答题。如:(18×6-15)÷3读作18乘以6的积减去15,所得的差除以3,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应该用两数的积减去15的差除以3了。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其次,采取对比性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计算中,学生容易被一些相似的数目所混淆,影响其对法则的正确掌握和定律的运用。如:1.234+2.345、12.34+2.345学生容易被相同的数字所吸引,忽视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误认为结果是相同的,所以进行这种对比练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3)、搞一些竞赛,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的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篇5

计算是数学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我们高度重视计算教学的同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没有掌握运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本学期我们课题组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本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和会议,目的在于及时沟通交流课题问题。每月进行一些研讨活动以及趣味数学活动。并且在三课活动中紧密结合课题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生从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二、课题研究经验。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与低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认真审题到专心校对体现了学生的读题理解题意的思想意识,接着积极验算和规范书写。学生在计算是绝不是万无一失需要细心验算才能保证正确,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书写这样才会做的完美。

2、注重学生理解算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是注重结果忽视算理推导,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以及算理的理解。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3、注重错例分析。学生虽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是仍然会错误百出。因此在教学中把错例问题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问题知道错在哪里也就是“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今后研究方向和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2、从学情入手结合教材,设计合理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从兴趣出发加强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 篇6

我觉得要想做好写字教学工作,首先要从一二年级重点抓起。而且要端正教学态度,不要认为写字教学不是考试内容,就不纳入教学的重点,忽略了写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养成和打好基础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正确指导学生正确、规范、整洁的书写汉字,将会给孩子终生学习做好准备。

我认为做好写字教学教学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走出“字只要写对就行”的误区。在写字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要求字写对就行,而往往忽视字的端正、整洁、规范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中的写字做了明确要求:正确、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显然,只要求学生写对就行不完全符合大纲的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按大纲的要求进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才能规范化、科学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2.走出“重识记字形轻指导书写”的误区。语文课中的生字,教师们一般都能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笔顺、认识结构、记住字形,但往往忽视具体指导学生书写,这也影响了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只是为了学会而学,没有把指导学生书写美观作为教学目标。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班就有这么一位,字写得不工整,但是你要是仔细看,没有一个是错别字,就是看着不让人舒服,有时他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写得到底是什么,读不通顺。针对这一现象,我着重在写字课上指导他认真书写汉字,我们商量好的目标是既要写对又要写漂亮。我先是给他们讲解一个汉字的书写顺序,在田字格里什么结构的字该怎样占格,才能把间架结构按这个字的特点摆匀,让人看了没有失衡的感觉,再有就是把笔画写得舒展到位,在这基础上尽量学会顿笔,让中国汉字的美感凸显出来。经过几节课的示范教学他写的字有很大改进,现在都六年级了,书写的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3.走出“只要学生能考高分,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的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考高分并不能说明他就是语文素质很高的学生,而一个语文素质高的学生,必须包括能写一笔规范字的能力和素质。

4、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充分利用好《写字》书,上好写字课。

5、培养 学习写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给学生讲古今书法家的故事,欣赏书法名家的作品,让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与书法相关的竞赛活动。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 篇7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存在问题与有效策略

1. 感知比较粗略,注意品质差。

小学生在计算时,受算题本身的影响和自身年龄特点限制,经常出现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现象,有的学生把“0”写成“9”、把“7”写成“1”,有的学生把36写成63等,有的学生计算29+64时,忘记个位向十位进1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要认真分析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紧扣计算难点,做到分散练习与集中突破相结合,自查自纠与互查互补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减少因自身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效率。

2. 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教师对学生的计算错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巧,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加减法、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等口算;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笔算的运算技巧;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简便计算方法等,例如:25×4=100,125×8=1000,1π~9π保留了两位小数的常数结果等,让学生既能快速正确计算,又能合理灵活进行巧算。

3. 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算法算理的难点攻破,不能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例如教学196÷7时,要让学生明白商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4. 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计算错误。

由于受记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粗心”,极易造成计算错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检查习惯,良好的估算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解析

1. 口算思想与方法的本质流失。

口算在整个计算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其中,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最基础的,要达到脱口而出的“自动化”程度。其他内容的口算,教学时又都有规律可循,口算时有各自的思想与方法,主要包括“分解”与“凑整”。在教学口算44+25时发现学生的算法是:个位上4加5等于9,十位上4加2等于6,合起来是69。老师对此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推广概括出“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的口算方法。其实“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相同数位对齐”这是典型的笔算思路,只不过是学生把笔算的思路应用到口算中来,而真正的口算思想与方法却在此擦肩而过,当学生中出现像40+20=60,4+5=9,60+9=69的方法时,教师并没有予以重视,从而使“分解”与“凑整”思想烟消云散。

2. 问题情境与“数学化”的对接错位。

在问题情境的开发使用上“或失则多,或失则寡”,直接造成对接错位,为后继的算法探究、算法巩固与应用等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 创设有效情景,做好适切的铺垫。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创设情境还是复习铺垫呢?二者各有千秋,不能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有效的复习铺垫。在学习进位乘法(23×6)的笔算时,就需要对不进位乘法(23×3)笔算知识进行复习铺垫;在学习“简便运算”时,就需要复习已学的口算知识和相关计算的算理;等等。

2. 强调算理教学,做好算法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我们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如教学“多位数除以两位数”1344÷56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知道“前两位13”不够56除,所以就看“前三位134”,因此,商2不可以写在百位上,而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多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以后更复杂的计算打好坚实基础。

3. 摒弃繁难的计算,坚持日常的基本训练。

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导致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下降,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耐心细致计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每堂课都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提高计算效率;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4. 鼓励不同算法,提倡优化算法。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以“简便计算”为例,在探讨125×8.8的算法时,有的学生125×8×1.1=1000×1.1=1100;有的学生125×(8+0.8)=125×8+125×0.8=1000+100=1100;教师不必强调统一算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取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方法。

5. 适当使用计算器,扎实做好学生笔算教学。

我们要引导学生适当使用计算器,通过加强对学生计算算理的理解来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通过多练、巧算来培养学生的笔算和口算能力,逐渐消除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新课标》要求。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值得研究的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扎实有效,以人为本,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要充分用好教材,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使学生的计算学习既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摘要:小学生的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而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因感知、思维、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对计算错误较多。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口算与估算教学,重视笔算的算理教学,重视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计算;策略

G623.5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采取的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先讲后练以及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法太过死板,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太过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掉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小学是学生们有意识得接触了解数学的最初阶段,对以后的学习生涯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故而教师来说首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叫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巩固数学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使得学生的基础素质有所提高。

1.巩固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环节,小学生在运用时能有效得联想到课本基础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从小构建学生的数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还会遇到诸多或难或易的计算问题,也正是有了数学计算才丰富了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计算与数学知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锻炼创新能力

数学计算可以成为锻炼数学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利用数学计算可以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锻炼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重要任务。

3.提高基础素质

数学计算实则为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验证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在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

二、数学计算教学基础策略

数学计算教学基础策略有以下几点: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法,结合实际情境法,数学猜想法,重组教材法。

1.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法

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如果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十分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取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计算兴趣不断提高,这要便能提高计算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小学生所特有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教师要根据这些特征,使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比如将比赛,表演,趣味游戏等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们对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注意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的简单加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每一位学生作为数字一,让他们自由的组合分离,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人数变化,从中体会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规则。

2.结合实际情境法

数学计算源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这也是数学计算的最大作用。数学计算中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应尽力的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生动化具体化,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计算有正确的认识。要灌输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生活问题带入学习之中,用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不单单只是教授计算法则,而且要将计算生活化实际化,这样能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学生的全方面能力。比如,在进行平均数教学中,小学生有可能不能充分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用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学生一家人年龄的平均,或者计算教室每个窗台上平均放几盆花。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的实例,将数学计算带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数学思想的把握。

3.数学猜想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一般采取教师先讲例题,从而得到计算法则,学生便要根据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的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得到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暂时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思维发展收到阻碍,而且也降低了学生日后对数学计算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掉这种传统授课方式,而是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来寻求解题策略。数学猜想法是指运用已知的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猜想从而得到解决策略的方法。学生运用数学猜想法,可以根据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推测出新的计算法则。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教师先给出相同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乘法运算的由来与运用以及与加法运算的关系,从而得出乘法运算就是相同数的加法运算。

4.重组教材法

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但是对一些很难获得的结论,教材总是呈现出简单的结果。教材是死板的,而课堂是需要生动的,所以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灵活地处理教材,。课本中的计算题,经常出现的一些计算只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完全将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与逆向思维能力的能力没有考虑到。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学会抓住问题所具有的特点,改造问题的结构方式,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意識得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用最少量的时间,做量最少的题,却掌握到了较多的知识,同时还发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第九册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节课,教材中有这么一些题目:1.3+3.16,7.2÷1.8,4.7-2.47,51.2×0.8,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自由组合,组成四则混合运算再进行计算。学生会组合成(1)51.2×0.8+7.2÷1.8;(2)(1.3+3.16)÷(4.7-2.47);(3)7.2÷1.8+(1.3+3.16);(4)(1.3+3.16)÷(7.2÷1.8)……这样的改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而且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自己思考出自己的组合方式,各抒己见,将书本中死板的一道题改为有多种组合方法的多道式题。

三、总结

总而言之,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力是各有不同的,教师在掌握基础教学方法的同时,要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小学数学计算水平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每个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如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对小学计算教学有一定重视性,其次采取正确施教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66):89-90.

[2]蒋礼.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7):113.

上一篇:电力助理工程师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