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画》教案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语《画》教案(共10篇)

一语《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教师参与其中)师:我说一个,谁来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你们猜的对,出示课题《画》;老师边板书课题《画》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是怎样为什么猜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

师:别急着说,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讨论是根据什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标出:远近(远:山、近:水,花、鸟)师:生字宝宝等不及了,让我们赶快认识他们吧

3.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同桌抽卡片读。

师:(老师检查一下小朋友认读得好不好)(2)带拼音认读

(3)师:生字宝宝很淘气,他们摘了拼音帽子,藏起来了。让我们架起望远镜找找他们。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4)摘苹果认字。(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理解诗意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2.指名给每句诗划分停顿线,再自由读。

3、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山离我们那么远,为什么能清楚的看到山上的颜色呢?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啊!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可是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4.背诵古诗。

四.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逐一说说这四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2. 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必修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2

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难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导入课文

一、朗读体会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诵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①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

②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③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3、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

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

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6艺术特色(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结合前面学的新月派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死水》来分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二)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原文欣赏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朦胧诗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义(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

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两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

还有学生代表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我也没有及时补充说明,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2018人教版一语上识字3教案 篇3

识字设计者 :

识字3 口耳目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 7 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 4 个字和横折、撇、弯钩 3 个笔画。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会写横折、撇、弯钩 3 个笔画;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教师)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学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2)汇报交流。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坐)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识字设计者 :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教学札记:

龟兔爬楼谁第一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2、朗诵诗歌,尝试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现乌龟和兔子的动态。

【活动准备】

用积木搭一幢高楼、桌面操作教具:兔子、乌龟。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理解儿歌第一段。

1、出示兔子和乌龟图片:瞧,谁来了?和兔子和乌龟打打招呼。

2、兔子、乌龟住在动物公寓里,这是怎样的动物公寓?

3、动物公寓高又高,今天呀乌龟、兔子要赛跑。比比谁先到楼顶,冠军奖杯给他抱。

4、兔子乌龟比赛什么?在动物公寓怎么比赛赛跑?你们觉得谁会先到楼顶,抱得奖杯呢?

5、过渡语。你们都觉得兔子跑得快会得到冠军,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龟兔爬楼的.故事,我们来听一听。

二、理解儿歌重点理解第二段。

1、完整欣赏。

龟兔爬楼谁第一?你从哪句话听出来乌龟得了第一名?(石头上面歇一歇,不料石头开口说:兔子兔子你输了,爬楼比赛我第一)

预设:

A、回答得出:开口说话的“石头”是谁?(小乌龟)为什么?(乌龟的硬壳像石头一样)

B、回答不出:再次欣赏(操作教具)那我们再来听一听儿歌,到底龟兔爬楼谁得到第一?

2、理解儿歌第二段。

乌龟一直在兔子前面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我们来学一学。

比赛时兔子跑的速度怎样?(兔子呼哧呼哧爬上楼)我们一起来把小兔又快又努力爬楼的话说一说!

3、再次完整欣赏展开想象。

(1)这首儿歌名字叫《龟兔爬楼谁第一》,我们再来听一听会说的和我一起说一说。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用语言清楚地描述乌龟快速爬楼的不同方法。

小乌龟是如何快速地来到楼顶的?

a、乌龟请了什么动物帮忙吗?(小鸟、长颈鹿、猴子等)

b、除了动物可能帮忙?他还会请哪些工具帮忙呢?(电梯、气球、梯子、弹簧等)

c、乌龟会不会有什么神奇的本领把自己变上去呢?(魔术、咒语、神奇水等)

小结:原来,小乌龟知道自己行动慢,如果真从楼梯上一步一步爬,肯定会输,所以,他想了好办法让自己轻松地先到达楼顶,获得了第一。

三、朗诵儿歌,尝试用不同语速语调表现乌龟兔子动态。

1、配合动作朗诵儿歌。

龟兔爬楼比赛这件事真有趣,我们一起来学着说一说。

2、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地语调、语速,来表现乌龟和兔子的不同动态。

(1)乌龟刚刚才起步,兔子转眼到三楼这两句怎样讲才能表现出乌龟的慢和兔子的快?(前句速度快,后句速度慢)

(2)兔子呼哧呼哧爬上楼要表现出很喘很累的样子,在宣布爬楼比赛我第一时要很得意的样子。

(3)乌龟这块石头说话又该怎么表现呢?(稳且慢)

一语《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了解《左传》的叙事特点,掌握本文叙事特点。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积累常识性的文史知识。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

讲读法、分析推导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叫烛之武的说客退秦师的事件。

二、阅读全文

(一)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1、本篇文章出自《左传》,对这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左传》是为《春秋》作注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以《春秋》所记的年代为次序记录史实。

2、仅从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看,你能说说两部书特点上有哪些差别吗?

《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叙事详细,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记录学生的分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并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ã)秦 秦伯说(yuâ)

逢(páng)孙

2、展示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

用心

爱心

专心

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学生读课文,注意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学生相互交流。

先由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说,同“悦”。)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2)倒装句

用心

爱心

刮画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色彩变化产生的美感,体验制作的快乐。

2、尝试制作刮蜡画纸。

3、初步掌握制作刮蜡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涂制刮画纸,2、在画纸上尝试刮画。

活动准备

1、画纸、油画棒、吸管。

2、《新年好》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播放音乐《新年好》,提问这是什么歌曲? ——那我们是怎样迎新年的呢? ——将幼儿所提到的与新年有关的(例如:烟花,鞭炮,灯笼等等)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刚刚老师是用粉笔画出来了漂亮的画,我有一根神奇的魔法吸管,它也能画出漂亮的画„„(教师用吸管刮画《新年快乐》)。

老师把这支神奇的魔法吸管送给你,你能画出画来吗?找一名幼儿试一试。(失败)

3、教师揭秘:老师的画纸是经过处理的,而刚才小朋友的画纸是一张普通的黑颜色的纸。

怎样才能刮出画来呢?

(二)师幼共同涂制刮画纸

1、拿出一张16开画纸,在纸上用油画棒均匀地图上一层浅颜色,教师示范后幼儿随音乐涂色。注意提示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均匀涂色。

2、指导幼儿在第一层颜色的基础上涂上第二层深颜色——黑色

(三)、试刮。

在画纸的一角轻轻地试刮,体验制作画纸的成功。

(四)、制作刮蜡画:

1、像这样在蜡纸上刮出来的画叫“刮蜡画”,你想不想做一幅漂亮的刮蜡画?。

2、尝试制作刮蜡画,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进行刮画,教师巡视。适当提示幼儿刮错的痕迹可以再涂黑色,加以遮盖后可以重新做画。

(五)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解自己和家长一起画的作品。表扬画面清晰的幼儿,有创意的幼儿;张贴幼儿作品。

扇面画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2、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

1、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

2、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最流畅,好不好? 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师:这段绕口令实际上也是个谜语,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对,是扇子。虽然空调、电风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为它的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等种种原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3、了解扇子的起源:同学们,你们了解扇子吗?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的

4、扇子的分类:扇子发展到今天,制作材料就不仅仅是植物叶子或禽鸟的羽毛了,你知道还有哪些材料吗?„„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其实这是从制作材料方面将扇子进行了分类,另外还可以从色彩方面将扇子分为:***,从扇面的形状将扇子分为***。那么今天呢,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折扇。你们瞧,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把折扇,它美吗?嗯,有人认为它很美,上线两条弧线,有一种优雅的美;有人认为它不够美,为什么呢?你们再看看老师带来的另外几把扇子。(出示图片)漂亮吗?怎样才能让我这把扇子也变得这么漂亮呢?同学们一看就明白了。

5、故事: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可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与扇文化有关呢:传说在王羲之„„请问: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题过字的扇子虽然昂贵,但却有人买呢?对,说明了扇面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字迹或画面,它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

6、揭示课题: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师,在扇面上画画,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新授:

1、交流讨论,了解扇面画的绘画材料。师:同学们,你们瞧,(出示图片)这一幅扇面画与我们平常的绘画有什么区别呢?„„对了,这是一幅国画,那么它是使用哪些材料画出来的呢?嗯,国画因为它的材料的特殊性,所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飘逸、流畅,具体的我们需要用到毛笔、墨水、颜料、宣纸等材料来表现优美的画面。

2、欣赏感知,体会扇面画之美。你们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呀?对,是桃子,这是齐白石老人家在86岁高龄的时候所画的。扇面上除了画这种蔬果图,你觉得还可以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呢?„„嗯,同学们说得还是比较全面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各种题材的扇面画)(引导学生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教师示范,掌握扇面画的方法。欣赏了这么多的扇面画,真是美不胜收呀,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设计一把扇子呢?到底应该怎样来设计呢?好,根据同学们所说的步骤,老师来将它总结一下:(1)你要想好自己准备在扇面上画什么?比如,老师想画„„

(2)接下来就是把你的想法展示在扇面上了,因为折扇是由左右两条直线和上下两条弧线组成的四边,所以在构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种扇面的形状。对于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你可以用铅笔轻轻地在纸上先勾一个草图,画面要记得留白,不能画的太满。

(3)最关键的就是落墨成型了,你可以先勾后染,也可以直接画事物的形状;我们用笔的时候要注意中锋、侧锋的不同用笔方法;用墨的时候,要有浓淡变化,不能使整个画面都是一种墨色,不然会过于呆板或平淡。

画家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市、虾、捡、贝、壳、脚”等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家乡的美,从而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3、在教师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使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教学重点:

1、认字。

2、通过朗读课文,体味家乡之美,感悟爱乡之情。教学难点:画中感悟,品读文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在哪儿?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下面,我们跟随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到他们的家乡去看看,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文,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自由读文,画出本课生字词,同桌互读。

3、再次读文,画出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初步感知语言)。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和小伙伴一起读课文(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和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看看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二)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收获可大了,课文读得比上节课更正确、更流利了。山山他们呀还想请你们到他们的家乡去瞧瞧,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就去谁的家乡看一看,读一读。)

(三)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可带劲了,老师真想听听你们喜欢谁的家乡?快告诉老师吧!

涛涛的家乡:

1、你喜欢谁的家乡?为什么?你能在书上找出这句话并读给我们听吗?相机指导朗读。

句一: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句二: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2、齐读。你们这么喜欢涛涛的家乡,就让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读吧。

3、边想边读。大家读得真好听,老师还想听一遍呢!这一次让我们一边想着美丽的大海一边来读。

山山的家乡:

1、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找一找山山的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方相像?

2、说一说山山的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方相像。

2、请喜欢山山家乡的同学读一读这段话。(有哪些小朋友喜欢山山的家乡?请你们都站起来读一读。)

3、表演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读吗?愿意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咱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青青的家乡:

1、你们知道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吗?

2、课件展示草原美景。(到底大草原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去看看吧!)

3、合作读。请同学们赶快拿起书,邀请你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

4、展示读。(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美丽的读书声给我们展示展示?)

平平和京京的家乡:

平平和京京看到同学们把山山他们的家乡夸得这么美,可等不及了,也想请大家快点到他们的家乡去看看。

1、分男女生自由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总结

请同学们说出五位小朋友家乡的美丽景色。

四、拓展延伸

卵石画人物教案 篇9

卵石画-----人物

执教-----胡晓丽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头部的特征,认识各种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卵石画,学习制作方法。在变废为主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创造美。课前准备:

教师:范作、收集材料等。学生:收集材料、鹅卵石水粉等。

(一)、引入课题:

朗读儿歌:鹅卵石,光亮亮,圆形卵石,做头像;方形卵石,做什么?想一想!(边朗读边在大屏幕上显示鹅卵石的图片。)揭示主题:(略)

(二)观察欣赏:(设问:)

小朋友捡了许多鹅卵石,观察一下自己的卵石有哪些形状?(生答:)教师一边板示。

观察脸形:出示4个有典型代表脸形的脸谱(圆形、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并在大屏幕上对各个脸谱的脸形用黑线显示一下。给予直观印象。

(三)教师示范

学生创作

小结点评

步骤讲解:欣赏不同形象。教师介绍自己范作,并做简单的演示,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各自创作,完成后个人介绍学生间相互点评,欣赏各自作品。注意点(要求):标新立异,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学生创作时,放轻音乐,教师巡回辅导,及时鼓励。)

(四)作业展评:

让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学生相互观摩,形成教学高潮。

(五)课后小结:

画自己-教学教案 篇10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了解五官的形状与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抓住五官的特点并表现的能力。

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的五官的不同,从而了解五官的 特点与 差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脸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大胆画出自己的相貌,抓住五官特点,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能找出自己五官与同学的不同,了解五官的差异才有了每个人不同 的面貌。教学准备:镜子、表现工具(自选)。注:两节课连堂完成本课学习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反思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1、游戏:首先所有学生闭上眼,趴在桌上,然后选4位同学藏在面具后,让大家认是谁。问: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吗?

问: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下子认出每个人是谁? 生:学生会从服装、头发、空缺的位置来判断。教师引导:露出眼睛、眉毛,脸。问:每个人区别最大的是哪里? 生:脸。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脸部特点。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每节课都应考虑更为丰富 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二、观察分析,了解自画像。

1、了解人们的相貌的区别。师:为什么老师能区分大家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所以老师认识我们。师:是什么不一样呢?

生:是五官、脸形、发型不同。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特点?

生:我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扎着两个翘翘的辫子。(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人物的主要特点。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特点。并知道自己的相貌特点。通过赏析画家作品,了解简单的美术知识。从感觉想造型表现转化。

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互相讨论、观察)

2、出示课题:《画自己》

3、你认为自己什么表情画起来最好看:(对镜子做表情欣赏,请几位表情生动的同学上台表演)。

4、欣赏课本范作,观察不同的表现方法。

问:小朋友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样?(边欣赏边分析表现形式)学生的回答不能确定。

5、赏析徐悲鸿《自画像》

师:看看画家笔下的自己。知道徐悲鸿吗?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留学欧洲学习西方油画,回国后结合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他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师:知道这张画是用什么画的吗? 生:油画。(教师提醒)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1、学生作业。

师:你们想怎样画自己?(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自己最美的时候。

2、带了小镜子的同学可以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作出一个表情试试。别忘了抓住自己五官的特点。

3、本课时完成基本形的表现

虽然认识自己,但不一定画得出来。借助小镜子更直接的、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五官特点。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鼓励好的,指出不足,帮助有困难学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画自己,并剪下来,粘贴到一张纸上,全班同学的集体照。增强集体意识,感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教学重点:画好自己,并剪贴。教学难点:大胆表现,抓住特点。教学准备:剪刀、胶水、一张大纸。

1、以头部为主,主要表现面部特征。自由作色,大胆表现。

2、及时表扬落笔肯定、表现大胆、画出自己特点和个性的作业。

3、对表现拘谨的孩子作鼓励性指导。

四、欣赏评价及教学延伸。

2、学生评价。

3、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

4、把所有作业贴在大纸上。

上一篇:女人要学会释放自己作文下一篇:酒店管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