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报表说明(精选8篇)
第一部分统计范围
根据劳动统计改革的要求,目前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劳动统计报表范围逐步扩大的计划,2005年劳动统计年报城镇以上单位范围将依然与2004年一样扩大到规模以上私营企业。
城镇以上单位范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不包括个体和私营经济单位和乡镇企业局管理的企业)
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范围:
(1)指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工业企业
(2)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3)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4)房地产开发企业
(5)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批发业企业
(6)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零售业企业
(7)年营业额在2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餐饮业企业
(8)具有住宿业星级等级的私营住宿业企业。
第二部分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报表包括2005年年报《劳动情况》I101-1表和季报《劳动情况》I102-1表。其中年报上述所有单位均须填报。而季报私营企业无需填写,只由城镇以上单位填写。
年报:
年报表的“
一、在岗职工”项下新增了“临时职工”项。
在补充资料中,新增“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一项指标。
第三部分指标解释
人数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是单位从业人员的其中项。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1、受聘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4、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
5、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
临时职工 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其他从业人员 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做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外单位的内退人员、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聘用的离退休人员 指聘用的本单位或外单位的已办理正式离退休手续的离退休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内部退养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长期病、休假职工、下岗职工等。这里的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放长假,下岗待工,轮流歇工等职工,即包括下岗未就业人员和下岗分流人员,但不包括内退人员和下岗后仍在企业参加转岗等培训的职工。
内部退养职工 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长期病、休假人员 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死亡 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中的“死亡”指标是指因各种原因死亡而发生的减员。
劳动报酬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件标准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即在计算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时不论其经费来源,不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不论是政策规定的还是单位自行建立的,只要是属于支付给本单位的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均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国家规定的保险福利费及劳动保护费。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支付给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外籍、港、澳、台人员的劳动报酬等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总额。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
补充资料
人才资源 具体包括:
(1)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委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
(2)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3)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4)在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经营管理人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统计对象为企业、事业单位中中层级以上管理人员。(不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技术工人 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或技师证书,在技术工人岗位或技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 指本单位在岗职工中,本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人数(包括参加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学习,接受学历、学位教育,各类管理知识培训,新知识适应性短期培训等各类学习培训)。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间累加。
第四部分 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
期末人数:指报告其末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常用的期末人数有月末人数、季末人数、年末人数。
例:2004年的期末从业人员数即2004年12月31日的单位的实际从业人员数。
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
月平均人数: 指报告月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项价值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
月平均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月平均数=(月初的人数+月末的人数)÷
2年平均人数 指 报告年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十二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的。
年平均数=12个月的每月平均人数之和÷12
劳动报酬总额:时期数。即2005年1-12月的劳动报酬总额
第五部分 表内平衡关系
1、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在岗职工数(04)+其他从业人员(08)
2、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应分别大于等于其中项女性人数(02)和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人数(03)
3、在岗职工人数应分别大于等于其中项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长期职工人数。
4、代码为06的女性人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其中项,应小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
5、其他从业人员数(08)应大于等于其中项聘用的离退休人员(09)和聘用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0)项之和。
6、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人数(11)应大于等于其中项内部退养职工(12)、长期病、休假职工(13)和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A1)之和。
7、平均数部分平衡关系以及劳动报酬部分的平衡关系与期末人数部分一致。
8、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部分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均等于各个分项之和。
9、单位数这一项一定要填写,应大于等于 1。
10、补充资料部分大学本科及以上(B1)、大专(B2)、中专及高中(B3)、初中级以下(B4)四项人数相加应等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
11、年末在岗职工中人才资源数(B5)应分别大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05)和在岗职工中的技术工人数(B10)项。同时还应小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
12、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应大于等于在岗职工中经营管理人员数(B6)与在岗职工中技术工人数(B10)之和。
1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B7+B8+B9)相加应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其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包括没有职称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如刚毕业的大学生)
第六部分 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
1、工资总额的统计以劳动报酬为根据
工资总额统计是指包括属于支付给职工劳动报酬的费用。这里指的劳动报酬是从广义上讲的,即:既包括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也包括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为了不使职工的工资受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而支付的工资性津贴、补贴,以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2、工资总额的统计以职工范围为前提
工资总额是指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这就明确了支付劳动报酬的对象是职工,因此,工资总额统计时,确定某项费用是否属于工资总额的范畴,应考虑支付的对象是不是职工,也就是说,如果支付的对象是职工,支付的费用又属于劳动报酬,则此项费用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如果支付的对象不是职工,而是职工范围以外的人员(如: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聘用和留用的离、退休人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民办教师等),即使支付的费用(或补贴)具有劳动报酬的性质,也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3、工资总额的统计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
目前,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等,其经费来源相当复杂,有工资基金、经理基金、福利基金、搬运费、材料费、加工费、技术协作收入、业务收入和劳务收入、上级下拨经费等等。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只考虑某项开支是不是职工劳动报酬,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也就是说,只要是职工的劳动报酬,不论其费用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其支付的项目,不论是国家承认的,还是国家不予承认的;不论是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免征奖金税项目的;其支付的形式,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4、工资总额应按报告期实发数统计
为了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并考虑到统计的实际可能性,从统计核算的目的和需要出发,各单位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应以报告期内实发的工资数为准。这里所指的实发数,包括下列两层含义:
(1)实发工资数是指实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而不是已提取未支付或可提取的工资。如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提取的效益工资,在报告期内尚未使用完的,统计报告其工资总额时,只能统计报告期内已经实际支付的工资,而不能统计提取的全部效益工资。
(2)实发工资是指报告期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包括报告期内应发未发的工资。如报告期内应发的奖金、加班工资、补发工资等,在报告期内实际未支付,而是跨报告期(如跨月、季、年)支付的,这些费用均应统计在实发月的工资总额中。但对逢节日提前预发下月的工资,国家统计局做出特殊规定,仍统计在应发月中。因补发调整工资影响当月工资总额变动较大时,应在统计表中加注说明。
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支付给聘用的外单位下工职工的各项补贴
(6)支付给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人员的各项补贴
(7)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8)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家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以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9)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10)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和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11)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12)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3)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等 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14)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5)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统计信息渠道单一。
在日常的统计工作中, 企事业单位统计系统中的统计数据一般是交给各个区县对口部门逐级上报, 实现定期报表和各种年度报表制度, 如每季、年报等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 信息包含内容有限, 导致信息范围狭窄, 渠道单一, 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忽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源的统一收集、整理, 成为规范的文件档案, 没有对统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没有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帮手。
2、统计手段落后, 办公信息化配套程度低。
由于一般统计原始数据都是手工填写, 未与计算机及软件相连接, 因为各个统计报表没有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因为工资统计在计算机处理方面上比较落后。一是有许多地方仍未实行网上申报, 造成企事单位的统计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二是报表的审核汇总工作不够严密, 一般只是报格上交, 有表便能够草草地审批通过, 造成数据出错难于及时发现, 只有在汇总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
3、统计制度不健全。
现在已有许多企事业进行对工资统计台帐填写, 保证了记录齐全, 与财务帐目核对基本一致。但仍有一些企业单位无法记录, 甚至未填写统计台帐, 致使帐目不清, 统计调查无从查起, 以致于统计数据不真实;企事业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因为没设岗在单位没有相应制度及基本福利, 这些都是由于统计制度不健全、无法执行所造成的。
4、源头数据难保质量。
在统计公报中工作水平指标最为敏感有许多单位对此相当保守, 有的为避开个调税等因素, 造成了单位在统计中有瞒报现象, 尤其是通过其他渠道的收入是不经过账面来反映, 有的随在账面反映, 但来源渠道会计上不纳入工资总额统计。
二、加强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对策
1、提高领导的认识情况。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今天, 企事业领导更要对统计工作的加度重视。同时要求各单位领导应该了解对统计知识, 改善统计制度, 给予统计人员一个优越环境和相应的福利。只有在各部门领导的重视下, 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才能把工作做好, 也才能配合统计部门做好工作。
2、提高统计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及自身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数据质量。一是加强统计系统内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 增强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树立统计部门的权威性。二是加强统计宣传教育和统计执法力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认可度、认同感和重视度。提高统计再教育培训对统计人员的作用: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政府和部门统计工作的基础, 也是本单位经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本单位职工权益与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企事业单位依法进行统计工作是行使统计职权的正确途径。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再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统计部门的负责人应多到各报表单位和统计人员沟通并督促、检查其基础工作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之能符合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要求。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要强, 一般理论知识要讲精, 具体操作要讲清。要让参加培训的统计人员知道“为什么要做统计”, 知道从业人数、平均从业人数与劳动报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而不是一味的走形式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真实度和质量。
3、依靠工资统计制度规范。
规范统计工作准确可靠是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 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 从基层的统计抓起, 使劳动工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一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来完成。二是规范各企事业单位季报、年报表制度, 尽量能做到网上填报, 有利于统计, 审核制度。三是做好一年一定统计人员的表彰制度, 让统计人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4、提高统计结果分析和预测, 加快统计办公信息化建设步伐。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们也应跟着时代的步伐, 以创新的思维引领时代的潮流,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在统计报表工作中的作用, 我们初步设想, 在有 (电脑) 条件的单位, 今年的劳动情况年报的报送达到“表”“盘”同报, 先审“表”, 后审“盘”, 做到基层年报数据的表盘一致。
统计虽然是只要填写“结果”, 但统计人员应该知道“过程”, 才能准确填写并计算出统计表格, 才能分析相应的一些数据, 才能成为企事业单位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用已普及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来武装劳动工资统计的数据, 如果能够完善统计信息网, 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每季度来回跑统计局的辛苦, 而且也能减轻统计上报部门人员统计大量数据的辛苦。而且利用计算机来查询、检索、分析统计数据提高了效率, 而且还能够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劳动工资统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统计人员经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素质也有所提前, 报表质量也会相应地提高, 数据能更准确, 报表上报时间提前, 数据及时了。随着社会的竞争的加剧, 现在通过劳动工资的重要性的阐述, 分析劳动工资统计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建议和看法, 使统计工作能够更加完善、准确。
5、加快对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的修定步伐, 进一步明确切合实际的并与财务会计相衔接的统计指标。
如工资总额是否应包括发放的实物, 这一块数据已名存实亡, 能否作为福利统计, 同时工资总额口径再作进一步的明确, 相关指标与财务会计部门衔接配套。这样既可以保证上报数据的准确性, 又便于检查核实, 提高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庆荣.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内蒙古统计;2011年03期[1]孟庆荣.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内蒙古统计;2011年03期
[2]徐红叶.我国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2]徐红叶.我国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3]张晓梅.做好企业员工工资统计工作的探讨[J];才智;2011年16期[3]张晓梅.做好企业员工工资统计工作的探讨[J];才智;2011年16期
《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和经过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市自2000年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截至2013年底,累计签订企业工资协议20809份,涵盖企业67161家,覆盖职工259万余人,为优化投资环境,稳定职工队伍,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提高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我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立法的良好基础。
条例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正式项目。2013年8月,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提请的《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会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将条例草案在杭州日报、杭州人大网登载,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还分别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市人大代表及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法制委员会对规定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形成规定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共八章五十二条,分总则,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内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代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程序,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变更、解除与争议处理,法律责任,附则。
(一)关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范围
条例规定我市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对实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范围进行规定。“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方和企业方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方在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有关工资等事项的书面协议,包括企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行业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和区域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要求“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行业或者区域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
(二)关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条例在《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基础上,对我市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内容进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劳动定额与计件单价;(二)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工资分配形式和最低工资;(三)各个岗位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四)工资支付办法;(五)加班、加点工资及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分配办法;(六)工资调整办法;(七)试用期及病、事假等期间的工资待遇;(八)特殊情况下职工工资支付办法;(九)其他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并规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一)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二)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三)当地人民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四)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五)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六)上年度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七)本企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与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八)其他与职工工资有关的因素”。
(三)关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条例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代表产生以及具体程序进行了规定。要求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每方代表人数为三至九名,规模以上企业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每方代表人数不得少于五名,企业方的协商代表不得多于职工方的协商代表,并各自确定一名首席代表。协商代表要履行相应的职责。在协商程序中,条例通过对协商前准备、协商会议、协商结果、职代会审议等进行具体规定来规范协商行为。此外,条例还对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被派遣劳动者工资集体协商进行规定。
(四)关于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履行、变更、解除与争议处理
依法签订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具有约束力,双方应当全面履行。有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被修改或者废止的;因不可抗力致使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部分不能履行或者全部不能履行的;企业发生破产、兼并、解散等重大变化,致使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者解除条件出现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变更或者解除的其他情形,可以变更或者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条例同时对变更或者解除的具体程序进行规定。
条例还借鉴外地的立法经验,对企业方首席代表拒绝在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上签字、企业方无正当理由未在六十日内完成协商等行为设置了法律责任。
财务报表制度与说明
一、工程报表主要指标及名词解释
1.合同总价:签约时为实施及完成合同规定的工程费用的总额。
2.保留金:业主从有关月份的中期付款证书总额中按合同规定暂时扣留的金额,作为承包人实施未完工程及修补工程缺陷的保证金。在工程竣工验收和维修期满后,业主将与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结清保留金。
3.支付款:结算的实际支付的工程价款。
4.预付款:是指业主按合同规定付给承包人的动员预付款和材料预付款,此款将在结算中由业主按合同规定扣回。
5.本期完成:反映填报报告日期内的实际完成数。
6.到上期末完成:抄自上期报表“到本期末完成”栏。
7.到本期完成:反映填报项目工程自开工以来,截至报告期止的累计完成数,等于到上期末完成加本期完成。
8.工程变更:是指因按合同规定由总监理工程师或总监理工程师助理和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下达的变更令和获准变更设计导致的工程变更所发生的工程费用的增减或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并经总监理工程师核准的工程费用。
9.价格调整:是指按合同规定的三大材(钢材、水泥、柴油)因发生政策性调价,用调整价与基价的价差计算的增加(或减少)的工程费用。
10.道路起讫点及全长:按合同工程项目起讫点及里程填报。
二、表式填写说明(承包商编制的报表)
(一)工程进度表(E-1)
1.编报的目的
本表主要反映工程项目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是申报月计量支付的依据附表之一。本表每月由承包人填报,经驻地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
2.填报说明
(1)合同开工日期:合同规定的开工日期(年、月、日)。
(2)合同期限:合同规定的工期(以月计)。
(3)合同完成日期:合同规定的竣工日期(年、月、日)。
(4)批准延长工期天数:承包人向总监理工程师提出工程延期报告,经总监理工程师或业主批准后的工期延长的时间(以天计)。
(5)修改后合同完成日期:以批准后的累计延长时间加合同完成时间(年、月、日)。
(6)暂定金额:指合同总价减去工程量清单第100~900章合计金额后的费用。
(7)工程量清单金额:指工程量清单第100~900章合计金额的费用。
(8)增加的工程费用:本月(期)因工程变更增加的费用。
(9)减少的工程费用:本月(期)因工程变更减少的费用。(10)减少的成本:本月(期)因价格(三大材)调整而减少的费用。
(11)增加的成本:本月(期)因价格(三大材)调整而增加的费用。
(12)估计最终金额:本合同工程项目因工程变更和价格调整后最终的估计总价。
(13)合同金额:按签约时业主认可的工程量清单相应项目填写。
(14)单价占合同价(%):单项工程费用与“工程量清单金额”之比。
(15)单项完成(%):单项工程累计完成金额与单项工程计划金额。
(16)完成占合同价(%):单项工程累计完成金额与“工程量清单金额”之比。
(17)按月计划与实际完成(%):本栏以单项工程计划和实际完成工作量横道形象图和工程项目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进度坐标曲线形象图表示。
①单项工程进度形象图:按施工组织设计绘出单项工程计划进度形象图,形象图上行数字表示单项工程按月计划完成百分数;逐月填报的形象图下行数字表示实际完成百分数。
②项目工程形象进度图:按施工组织设计以时间(月)为横坐标,以工程量清单金额完成百分数纵坐标绘出进度形象图。先绘出的计划进度曲线以红线表示(以虚线表示),逐月绘出的实际完成曲线以蓝线表示(以实线表示)。(18)实际与预计栏:
①实际:分上下两行填写,上行填写本月实际完成百分数,下行填写累计实际完成百分数。
②计划:分上下两行填写,上行填写本月计划完成百分数,下行填写累计计划完成百分数。
(19)报出日期:为承包人报给监理组的日期(年、月、日)。
(二)中期支付证书(E-2)
1.编表目的
本表为合同工程项目财务支付的凭证,是承包人向业主提供的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价款结算的汇总表,经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总监理工程师助理和业主代表审核批准的即作为临时支付证书。2.填报说明
(1)合同价:各栏分别抄自工程量清单。
(2)名称栏下各项:
①小计:为以上各项分项工程及暂定金额之和。
②工程变更:价格调整分别抄自相应的计算表。
③合计=小计+价格调整+索赔金额+违约赔偿金+迟付款利息。④保留金=合计×合同规定的百分比(10%)。
⑤回扣动员预付款:按合同有关规定和扣还计划扣除。
⑥回扣材料预付款、索赔金额、违约赔偿金、迟付款利息:分别抄自相应的计算表。⑦支付=合计-保留金-回扣动员预付款-回扣材料预付款+动员预付款+材料预付款。(3)截止日期:报表统计截止日期为每月的25日(年、月、日)。
(三)付款申请(E-3)
1.编表目的
本表为中期支付书的依据,是承包人向业主提供的工程进度情况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月汇总表,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总监理工程师助理审核批准后即作为临时支付证书。2.填报说明
填报说明与E—2相同
(四)清单支付月报表(E-4)1.编表目的
本表为财务支付月报的附表,按工程量清单各工程项目的实际完成数量和合同有关规定进度计量并计算价款,是编写财务支付月报的原始依据。2.填表说明
按工程量清单100~900章分章分工程项目按序号填写。根据台账数字,按月报清单各栏汇总上报。
(五)计日工支付报表(E-5)
(六)工程变更一览表(E-6)
1.编表目的
本表反映由于工程变更及合同内工程量增减所发生的费用,分别对照工程量清单进行计算,由承包人编制经驻地监理工程师签认后上报。2.填报说明
(1)工程项目:工程量增减按承包人提供的经监理工程师签后的有关凭证填写。
(2)单价:经确认后的单价。
(3)工程量增减金额=单价×工程量增减。
(七)合同材料价格调整费汇总表(E-7)
1.编表目的
本表反映在合同执行期间,由业主承担材差的三大材的价格发生政策性调整所发生的合同费用的增减,对调价后采购的材料对照合同基价和调整价的差价进行计算,由承包人按合同有关要求编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上报。2.填表说明
(1)工程项目:按合同通用条款第70.1条款执行。
(2)材料名称:按三大材(钢材、水泥、柴油)分别填写。
(3)调价数量:若调价发生在本月,则按调价日至本期末栏填,若调价发生在上月或前月,则按“本期内”一栏内填。
(4)本期调价金额=本期调价数量×差价(±)。
(5)基价:投标预备日由业主公布的材料价格。
(6)调整价:由业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调价后的价格。
(八)单价变更一览表(E-8)
1.编表目的
本表适用于清单中某些项目的单价调整,这种调价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2.填表说明
按工程量清单和项目编号顺序填写。
(九)合同材料月底到达现场计量表(E-9)
1.编表目的
本表为支付材料预付款的依据。各种材料需经试验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才能进场,材料数量以每月25日现场统计数字为准。由承包商填写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核上报。2.填表说明
(1)净单价:材料购进价格(料场价)。
(2)各项费用:指购进材料过程中除净原价和运费以外所发生的费用。(3)合计价=净单价+各项费用+运费。
(4)进场日期:指经试验监理工程师检验后同意进场材料到场的日期(年、月、日)。
(5)监理对进场材料的验收意见:监理在此栏填写材料在验收中发现的问题或对材料使用的建议。
(十)合同人工及主要设备报表(E-10)
1.编表目的
本表为辅助报表。为加强人工及设备管理,承包人须按表中要求每月填报一次。本表也是为监理工程师提供评价承包人施工强度依据之一。2.填表说明
计划栏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项目填写。
(十一)扣回动员预付款一览表(E-11)
1.编表目的
本表为月回扣动员预付款的计算表,为财务支付报表的辅助表,由驻地监理工程师根据承包人每月提交的完成工作量按合同规定计算填写。2.填表说明
按合同规定当承包人完成累计工作量达到合同总价的20%时,从下月开始每月等额回扣动员预付款,并在发出全部工程的接收证书前三个月内全部扣回。
(十二)扣回材料预付款一览表(E-12)
编表目的:本表为月回扣除材料设备预付计算明细表,为财务支付报表的辅助表。由承包人根据合同规定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填写,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核后上报。
(十三)中间计量表(E-13)
(十三)中间计量表(E-13)
1.编表目的
本表作为承包人申请工程支付款的依据,在完成工程清单100~900章中的某一部分后填写。2.填写要求
表中的空格中要填写相关的内容,草图要尽量详细,要能说明问题。
(十四)中间计量支付汇总表(E-14)
(十四)中间计量支付汇总表(E-14)
1.编表目的
承包人根据每月合同工程计量表,按本表进行汇总,报驻地监理工程师批准作为付款申请的附件。
2.填表要求 必须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中间检验申请单》和《工程检验认可书》后才有效。
(十五)填写报表要求
1.表中量纲精度
(1)长度(米)、面积(米2)、体积(米3)、质量(公斤)、货币(元),上述量纲中间计量表及台账要求小数点后两位,其他各表要求整数位。
(2)各表中百分数的要求精度
①形象图中百分数:大于1%要求精度1%,小于1%要求精度0.1%。②形象图以外百分数,要求精度一律为0.01%。
1、利润表中调整项目如下:
1.1营业成本1-7月调减315,657.13元,为1-7月节水的工资及四金;8月营业成本调减55,357.64元,为8月节水的工资及四金;即1-8月营业成本合计调减371,014.77元,使得利润增加371,014.77元;
1.2管理费用1-7月调减1,447,759.00元,均为垫付总公司的费用;8月管理费用未调整。即1-8月管理费用合计调减1,447,759.00元,使得利润增加1,447,759.00元。
合计调整使利润增加1,818,773.77元。
2、资产负债表中调整项目如下:
其他流动负债1-8月调减1,818,773.77元,使得利润增加1,818,773.77元,其中包括与节水的内部往来371,014.77元(1-8月节水残疾人工资及四金); 1,447,759.00元为1-8月垫付总公司的管理费用。
合计调整使利润增加1818773.77元。
3、管理费用明表中调整项目如下:
管理费用1-7月调减1,447,759.00元,均为垫付总公司的费用。8月无调整,即1-8月管理费用合计调减1,447,759元,使得利润增加1,447,759元。
4、现金流量表调整项目如下:
4.1 经营性现金流中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调增
调整说明
1,101,500.00元,本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调增5,716,925.00元;
4.2 经营性现金流中本期收到内部往来业务产生的现金21,587,745.00元,本年收到内部往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调增88,279,445.00元;
4.3 经营性现金流中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调增21,587,745.00元,本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累计调增118,279,445.00元
4.4经营性现金流中本期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无调整,本年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累计调减1,456,259.00元(支付总公司1-7月的费用)。
4.5 经营性现金流中本期支付内部往来产生的现金调增21,101,500.00元,本年支付内部往来产生的现金流调增35,725,425.00元;
一、财务报表采集要求
1.数据采集目的:
为《税收征管分析与风险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2.数据采集的纳税人范围:
财务会计报表报送时间原则上按季报送,于季度终了后15日内与当期增值税申报表一并报送;对于经省局批准实行增值税汇总缴纳方式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总机构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其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暂不报送。
报送范围为截止目前已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纳税人状态为“开业”的纳税人。3.数据采集的内容:
每个属期只采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2005版财务报表和2007版财务报表两种版本,二选一即可。
二、纳税人报送财务报表方法
1.连接互联网
2.直接访问(http://sn-n-tax.gov.cn:9000)或访问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网站(http://)在“在线办事”栏目下点击【财务报表采集】按钮。
3.出现登录页面,输入企业纳税识别号及密码,初始密码是税号的后六位,税号中有字母的要大写。4.企业登录之前必须修改密码,可以点击【密码修改】设置新的密码 5.根据企业的采用的会计制度不同,选择2005版财务报表或者2007版财务报表。大部分企业都选择2005版,注意只能报一种。6.点击“2005版财务报表”或“2007版财务报表”进行填报。
7.如采用2005版的,进入后出现属期选择页面,根据当前时刻选择合适的属期,注意2010年第1季度须在2010-7-15前申报完成。
8、点击提交后出现以下页面,上部是功能按钮区,下部是操作步骤图。9.首先点击【资产负债表】按钮,页面出现资产负债表的电子表格:
………………………………
在相应的栏次中输入财务数据,合计栏系统会自动计算(灰色字体,不能修改),填写完毕后,点击下面的提交按钮,进行数据保存。提交成功后上面资产负债表按钮后边会出现一个红色菱形符号,表示该表已填过了。10.然后点击【损益表】按钮,页面出现损益表的电子表格:
……………………………… 在相应的栏次中输入财务数据,合计栏系统会自动计算(灰色字体,不能修改),填写完毕后,点击下面的提交按钮,进行数据保存。提交成功后上面损益表按钮后边会出现一个红色菱形符号,表示该表已经填写过了。11.再次点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按钮,就可以查看所填写报表内容,如发现有误,需要点击右上边的【修改】按钮,选择要修改的报表进行修改,方法与录入界面相同,改好后再次提交即可。
12.两张报表填写无误后,点击【申报】按钮,系统自动校验通过后将上报给国税局,并提示“您的财务报表已经成功!以后如果有任何修改请重新进行全申报校验!”,点击“确定”按钮返回,【申报】按钮后边也会出现一个红色菱形符号,表示该属期的财务报表已经申报完毕,然后点击【返回】退出系统。注意当天发现数据有误的,可以进行修改和作废,并可以再次申报,否则过期之后只能报主管国税局处理了。
13.如果上报结果提示发生异常,可以多试几次,如还不行请与主管税务局联系解决。
14.“财务报表查询”功能可以查询通过本系统申报过的报表信息。15.2007版的填报方法与2005版的基本相同,只是在利润表中要求填写的是本年累计数和上年累计数。
16.纳税人在填报过程中出现疑问请与主管税务局联系解决,其中:用税号无法登录、密码设置后忘记了、申报成功后又发现数据有误需要修改的,需区县局汇总到市局、省局,技术人员后台处理后就可以使用了,此过程一般需要24~48小时,省国税局处理完毕不再另行通知,由纳税人自行尝试登录或修改作废已经填报的报表。省局关于财务报表采集文件的部分内容
省局结合前期报送情况,再次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填报口径明确如下: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种类对应2005版会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应为截至本报告期末纳税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余额;利润表“本期数”填写纳税人本报告期的损益变动情况,“本年累计数”填写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报告期末损益累计变动情况;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种类对应2007版会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应为截至本报告期末该纳税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余额;利润表的“本期数”填写纳税人年初至本报告期末损益变动情况(由于2007版利润表无“本年累计栏”,本列填写数据口径与2005版利润表不同),“上期数”填写该纳税人上年同期可比数字;
(三)纳税人所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种类和报表项目与2005版和2007版财务会计报表不符的,由纳税人按照其所适用的会计制度,分别调整为2005版或者2007版财务会计报表(具体要求见附件一财务会计报表报送中特殊情况处理)。
报送方式
纳税人报送的纸质财务报表,由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厅(以下简称办税厅)负责受理、审核和归档。纳税人报送的电子数据格式财务会计报表,可结合实际,选择下列方式之一完成财务会计报表电子数据报送:
(一)对现已使用省局网上电子申报方式报送电子数据格式财务报表的纳税人,原则上要求继续采用原方式进行报送;
(二)对现已使用其他方式报送电子数据格式财务报表的纳税人,可以继续采用原方式进行报送(以下简称其他方式);
(三)未使用省局网上电子申报方式及其他方式报送电子数据格式财务报表的纳税人,以及虽使用网上电子申报但是不能按期保质完成采集工作的纳税人,在省局未重新明确其数据采集方式前,暂继续使用省局免费提供的网站及单机版财务报表采集工具(以下简称省局免费方式),完成财务会计报表电子数据报送。
附件一 财务会计报表报送中特殊情况处理
财务会计报表报送中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如下:
一、对于纳税人编制的报表种类与2005版和2007版财务会计报表不符的,纳税人应按照其所适用的会计制度,将其报表分别调整为2005版或者2007版财务会计报表;
二、对于纳税人编制的报表项目与2005版和2007版财务会计报表不符的,参照下列报表科目的归并方式对报表科目进行调整:
(一)设置“内部往来”科目的纳税人(如电力企业),分别填列至“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项目;
(二)设置“上级拨入资金”的纳税人(如部分国有企业),应根据是否需要偿还分别归并入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相关项目。
一、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
二、本表适用于扣缴义务人申报扣缴的所得税额。扣缴义务人必须区分纳税人、所得项目逐人逐项明细录入本表。
三、扣缴义务人不能按规定期限报送或上传本表时,应当在规定的报送期限内提出申请,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期限。
四、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或上传本表的,依照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填写本表要用中文,也可用中、英两种文字填写。
六、表头项目的填写说明如下:
1、计算机代码:填写税务登记表中的计算机代码(原征收管理码)。
2、扣缴义务人名称:填写扣缴义务人单位名称全称,不得填写简称。
3、填表日期:是指扣缴义务人填制本表的具体日期。
七、本表各栏的填写如下:
1、纳税人姓名:纳税义务人如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其姓名应当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填写。
2、身份证照类型:填写纳税人的有效证件(身份证、户口簿、护照等)名称。
3、国家与地区:按国家与地区编码表填写,详见国家与地区编码表(附件3)
4、职业:按照职业编码表填写,详见职业编码表(附件4)
5、所得项目:按照规定项目填写,详见所得项目编码表(附件2)。同一纳税义务人有多项所得时,应分别填写。
6、所得期间:填写扣缴义务人支付所得的时间。
7、收入额:如支付外币的,应折算成人民币。
8、免税收入额:指按照国家规定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和其他经国务院批准免税的补贴、津贴等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免于纳税的所得。
此栏只适用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其他所得项目不得填列。
9、允许扣除的税费:只适用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项目。
(1)劳务报酬所得允许扣除的税费是指劳务发生过程中实际缴纳的税费;
(2)特许权使用费允许扣除的税费是指提供特许权过程中发生的中介费和相关税费;(3)适用财产租赁所得时,允许扣除的税费是指修缮费和出租财产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
(4)适用财产转让所得时,允许扣除的税费是指财产原值和转让财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税费。
10、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准予扣除的捐赠额不得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30%。
11、已扣税额:是指扣缴义务人当期实际扣缴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当期如有减免税事项,已扣税额=应扣税额-减免税额。
12、如有减免税事项,须在备注栏反映。
13、表间关系:
(1)应扣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2)应纳税所得额=收入额(人民币合计)-免税收入额-允许扣除的税费-费用扣除标准-准予扣除的捐赠额
注:全年一次性奖金等特殊政策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除外。
(3)收入额(人民币合计)=收入额(人民币)+收入额(外币折合人民币)
填报说明》修改2014.12.1.A000000《企业基础信息表》填报说明
p12 “104从业人数”:填报纳税人全年平均从业人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从业人数指标,按企业全年月平均值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月平均值=(月初值+月末值)÷2 全年月平均值=全年各月平均值之和÷12 全年从业人数=月平均值×12(删除此行)
2.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填报说明
p17 14.第14行“境外所得”:填报纳税人发生的分国(地区)别取得的境外税后所得计入利润总额的金额。填报《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A108010)第14列减去第11列的差额。(删除“税后”两个字,这里的境外所得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境外税后所得,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境外税前所得,=A108010第14列-第11列,即境外税后所得加上境外直接缴纳的所得税额)
3.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填报说明
p18 20.第20行“所得减免”:填报属于税法规定所得减免金额。本行通过《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A107020)填报,本行<0时,填写负数。(修改为“填写0”,即征税项目所得与减免税项目所得可以相互弥补亏损)
4.A10508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填报说明
p69
(二)列次填报
除第17列外,其他列次有关固定资产原值、折旧额,均按税收规定填写。总局培训时未提到修改,但讲课时提到此表除第17列和第19列是会计口径的数据外,其他列次均是税收口径填写。
5.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p84 2.第2列“纳税调整后所得”,第6行按以下情形填写:
(1)表A100000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0,第20行“所得减免”>0,则本表第2列第6行=本表A100000第19-20-21行,且减至0止。
第20行“所得减免”<0,填报此处时,以0计算。
(2)表A100000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0,则本表第2列第6行=本表A100000第19行。
第1行至第5行填报以前主表第23行(2013纳税前)或表A100000第19行(2014纳税后)“纳税调整后所得”的金额(亏损额以“-”号表示)。发生查补以前应纳税所得额的、追补以前未能税前扣除的实际资产损失等情况,该行需按修改后的“纳税调整后所得”金额进行填报。
此处,总局培训时未提到修改,但讲解了应如何正确填报。新申报表主表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并不是税法上确认的盈利额或亏损额。税法上确认的盈利额或亏损额=主表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第20行“所得减免”- 第21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减至0止,当主表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0,则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的负数金额直接为税法上确认的亏损额)
税法上确定的盈利额或亏损额,即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的第2列“纳税调整后所得”,该“纳税调整后所得”与主表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名称一致,涵义却不同。
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的第2列“纳税调整后所得”,2013纳税前,填写2008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的金额(亏损额以“-”号表示)。2014及以后,则是一个计算值,应当分析填报税法上确定的盈利额或亏损额,不能直接引自主表。
6.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p85
(二)表间关系
1.第6行第2列=表A100000第19行。
此处,总局培训时未提到修改,但讲解了应如何正确填报。理由同上述5。
7.A107011《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明细表》填报说明
p91
12.第11列“减少投资比例”:填报纳税人撤回或减少的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
此处,总局培训时未提到修改,但讲解了应如何正确填报。一般情况下,即企业投资额全部作为被投资企业的股本,则第11列“减少投资比例”为纳税人撤回或减少的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特殊情况下,即企业的投资存在股本溢价时,则第11列“减少投资比例”,应为“撤回或减少的投资占投资方在被投资企业持有的总投资的比例”。
8.A107020《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填报说明
p104
(二)表间关系
第40行第7列=表A100000第20行。
修改为“第40行第7列=表A100000第20行,如为负数,填0”。注:A107020《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中第7列,如为亏损填负数,但将数据记入主表第20行“减:所得减免”时,则填0。理由同上述3。
9.A10703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填报说明
p105 5.第6行“本年可用于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填报表A100000第19行-20行-22行的金额,若金额小于0,则填报0。
删除“-22行”
10.A10703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填报说明
p106
(二)表间关系
1.第6行=表A100000第19-20-22行,若小于0,则填报0。删除“-22行”
11.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填报说明
p114 28.第28行“
五、减:项目所得额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填报纳税人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其他专项优惠等所得额应按法定税率25%减半征收,且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微米或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
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可享受税率优惠的企业,由于申报表填报顺序,按优惠税率15%减半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部分,应在本行对该部分金额进行调整。
总局培训时未提到修改(删除),但讲课是提到“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是一个例外。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推荐阅读:
年度工资统计报表09-13
支付离职工资说明09-30
劳动工资科工作职责09-16
劳动工资管理-HR猫猫10-31
劳动争议工资代理词10-23
某区劳动工资工作经验总结材料01-17
劳动法规月工资标准10-11
劳动工资科安全生产责任制11-29
没签劳动合同工资的索赔问题11-11
劳动仲裁双倍工资申请书实例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