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简介(精选11篇)
“飞雪迎春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拒绝形式主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扫去病毒的阴霾。在山花烂漫时,会心一笑。下面是范文文库编辑收集推荐的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一)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医生,在疫情面前,他延迟婚期,主动请战,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用年仅29岁的生命铸就了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色。
这段****录像记录下了1月23日夜里10点多,彭银华和同事们依然在紧张工作的镜头。但在第二天,彭银华就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作为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里最年轻的住院医师,彭银华跟同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还年轻,让我上”。
在同事眼中,彭银华乐观爱笑,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正月初八应该是他最期盼的日子——他要在这一天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放着没来得及分发出去的请柬。
1月21日,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第二批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彭银华所在的科室随即投入了战斗。那时彭银华就感到“有场硬仗要打”,他和爱人商量,把原定在正月初八的婚礼取消,全力投入救治。
“疫情不散,婚礼不办”,这是这位90后医生立下的誓言。而他们医院隔离病房成立的当天,130张床位就全部收满。自那时起,彭银华便不分白天黑夜驻扎在科室里值班。而由于过度劳累,彭银华出现了感染迹象。
因为病情突然加重,1月30日他被转诊到金银潭医院。负责照顾彭银华的护士凌云在工作日记中这么写着,他入院时呼吸急促达40-50次/分,是严重的碱中毒,但他依然忍痛配合医生做穿刺。对于这位年轻的医生,凌云和同事都格外关注,因为他是因为救治病人而染病,让大家都很受感动。
在与病魔斗争的最后日子里,彭银华一直坚定着信念。2月2日,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誓言:“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是我也要向这些积极分子学习,申请入党,在******的带领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身为盾,舍己救国。在彭银华的追思会现场,依然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事们都前来寄托哀思,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要加倍努力,去完成彭银华未完成的使命。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二)
2月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抵达武汉后,很快对疫情防控局面进行了调研和判断,并提出征用大型场馆、建设方舱医院的建议。
2月3日晚,武汉市首批规划的3个方舱医院连夜动工。范文写作事实证明,实现应收尽收,方舱医院功不可没。方舱医院集中收治了大量轻症确诊患者,把医院有限的床位腾出来,用于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目前,武汉已经全面启用12家方舱医院。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在湖北,广大医务工作者科学救治,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
重症救治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派出最强医护力量驰援武汉。每个医疗队整建制承接一个病区,多学科团队协作救治。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的6家医院由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带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精锐团队,按照“一人一案”制定医疗救治方案,提高了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北京协和医院因地制宜地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前线提供了“协和经验”。医疗队采用协和ICU病房小组制管理模式。病人分4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小组负责,组长相当于病房主治医师,能够迅速而系统掌握患者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组统筹匹配各个专业医生,充分发挥各专业综合诊治优势。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表示:“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王辰等院士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
全国中医系统630多家中医医院派出3100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把中医方案纳入全国诊疗方案,让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中医药的巨大优势。
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启动“清肺排毒汤”的临床疗效观察应急科研专项。随后,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推荐各地“清肺排毒汤”用于新冠肺炎救治。
金银潭医院将南一区病房的医疗工作交给第一支中医国家医疗队,开辟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战场。
2月14日,第三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正式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这是由中医药队伍整体接管的第一个方舱医院,所有患者保证用上中药汤剂。该院配备一台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车,满足个性化用药需求,同时综合运用针灸、按摩、灸疗、太极、八段锦等中医特色疗法。
为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率达85%。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三)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和疫情防控的一线TOP100范文排行,白衣战士和社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尽职担当,用爱心守护患者,以细心服务百姓。
齐鲁医院医疗队:握住手 感受爱
从2月9日开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这里的患者六成都是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对症治疗,护理工作更是格外重要,而守护他们的正是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
这位一直乐呵呵的男护士名叫宋飞,今年32岁。在前线工作经常需要发挥创造性化解难题,这位重症患者氧气管不够长,老先生感觉不舒服,宋飞马上改造起了氧气管。
照顾高龄危重患者,护士们格外小心,每隔20分钟就要挨个查看一番,及时了解老人们的情况和需求。
宋飞说,这些在隔离病房中的老人见不到家属,他们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陪伴和关爱。大家像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这些老人,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会照顾饮食起居,老人们的每一点好转都让大家特别鼓舞。而今,已有8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社区联防联控:事不避难 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用爱和责任陪伴守护的还有拉起联防联控这张网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下沉干部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守卫家园。
44岁的倪娟是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党委书记,在2月17日到19日为期3天的拉网式排查中,她带着社区网格员和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在门口监测体温。
打铜社区人口密度大,各类性质房屋有230栋,多数是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武汉市实行公共交通管制后,仍在社区内的居民有815户1900人,手机版倪娟带领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敲门走访摸排。前一阵忙得顾不上喝水,倪娟的嗓子一直都是沙哑的。早期转运疑似患者时因为缺少防护物资,家属都不敢上前的时候,是倪娟穿着雨衣陪送居民前往隔离点。
从今年1月23日起,倪娟已经将近1个月都没有回家了。打铜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26人,紧要关头社区的30多名居民党员主动站了出来,联防联控,送菜送药,一起守护家园。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四)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范文网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五)
“一定保护好自己,平安回家……”2月18日,一封写给抗疫一线妻子的信,送到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医生王维慈的手上,看到信的一刹那,她热泪盈眶。
这是王维慈奋战在一线的第二十五天,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无法相聚,没有礼物,仅以此信赠予抗击疫情前线的你。”丈夫的信字字恳切,牵动着王维慈心绪的同时,也给了她继续战斗的力量。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是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作为血管外科医生,王维慈从除夕夜便开始组织科室医生,投身于防护和治疗培训。
“大年初七,我们开始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随后便开始连轴转。我们是党员突击队,必须挺在最前线,大家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至今,王维慈已参与救治了近60名患者,治愈出院8人。
2月19日下午,协和医院西院区新一批31名重症患者病愈出院。“恭喜你们可以出院了,回家记得好好休息!”看着自己照料的病患顺利出院,王维慈不忘再“嘱咐”几句。“病人的康复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大肯定,这一刻觉得连日来的辛劳都值了。”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人疲倦,在信里,丈夫给王维慈鼓励:“当你因为工作疲惫、委屈的时候,我心疼。但我会克制着自己的私心,告诉你要坚持下去。”
“丈夫给我发了很多消息和照片,我顾不上细看,但我知道他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我很放心。”记起今天是孩子的生日,王维慈下夜班后,特地朝窗外家的方向看了一眼。
在城市的那一头,儿子用五颜六色的彩笔画上了对妈妈的思念。画里,有王维慈和丈夫,还有可爱的孩子们。女儿用稚嫩的字体写道:妈妈最棒,我们会乖乖地等你归来。乡镇干部驻农抗击肺炎疫情优秀事迹——镇党委副书记 3篇肺炎疫情公派出所民警个人优秀事迹材料农村党支部抗击肺炎疫情优秀事迹材料七篇社区党员干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事迹党员志愿者李元应抗击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材料学校校长抗击肺炎疫情站岗468小时优秀事迹材料
姜墨林, 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 姜墨林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 年幼的他就已干上了繁重的农活, 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肆意掠夺, 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东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的境地。姜墨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幼小的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儿童团里露头角
1932年, 刚满11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虽然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 但论起本领来却是超群出众的,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因此, 地下党组织常常派他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任务如何艰巨, 姜墨林总是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并能出色地完成。每当侦察途中遇到敌人的追问盘查, 他总能运用机智巧妙的办法, 摆脱敌人的纠缠, 闯过一道道险关。他还以唱歌、跳舞的方式, 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游击队中立战功
姜墨林的抗日活动, 很快就引起了宁安县境内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 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 13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看到这么小的战友, 战士们私下议论:“他能拿动枪吗?枪一响他不得吓哭呀?”看到战士们担心的目光, 姜墨林在心里暗下决心, 不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誓不罢休。经过一番勤学苦练, 他射击的准确度有了显著提高,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有一次, 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 姜墨林所在的同盟军与日军交火了。战斗一打响, 他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作掩体, 瞄准敌人, 稳扣扳机, 一枪就打死了一个日本兵。面对远处冲过来的日本军官, 手疾眼快的姜墨林投出了一枚手榴弹, 炸得敌军官血肉横飞。战斗结束后, 战士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他刮目相看。
突袭双河镇显身手
1935年12月下旬, 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 向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经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 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以转移日军的目标。双河镇上住有四五百户人家, 驻守着日伪军400百余人。东关据点作为双河镇核心据点, 地势险要, 戒备森严。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当时正值隆冬时节, 原野、山岗上白雪皑皑, 森林中的积雪一丈多深,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 寒风刺骨。姜墨林率领突击队, 在风雪交加中急速行军了两天两夜, 到达双河镇后, 顾不上行军劳累, 立即编组, 准备战斗。他们抓住拂晓前的有利时机, 个个像“小老虎”, 飞越一丈多宽的壕沟, 靠近了敌人的铁丝网。就在他们正要动手割断铁丝网时, 被敌人发现了。霎那间, 敌人机枪、步枪的子弹像雨点似地射向他们, 处境十分危险。只见姜墨林沉着果断, 指挥战士们立即原地潜伏在雪坑里。然后, 他把突击队分成4个小分队, 命令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 匍匐前进, 直奔敌人碉堡。二十米、十米、五米……当突击队接近碉堡时, 姜墨林首当其冲, 提着一捆手榴弹向敌人的机枪口里推。刹时, 只听“轰”的一声, 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敌人的机枪哑吧了, 日伪军鬼哭狼嚎。姜墨林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枪不要命, 投降吧!”果然, 有的伪军扔下枪逃跑了, 有的举手投降。后继部队上来后, 迅速占领了敌人的这个核心据点———双河镇。
雪岭歼敌展英勇
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 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为避免敌人增兵报复, 我部队决定立即撤出双河镇, 向深山密林中火速行军。由于连夜的雪山密林行军, 队伍早已人困马乏, 于是在一座山岭中休整。炊事班战士立即生起篝火, 化雪水做饭, 警卫班战士负责警戒;姜墨林和其他战士抱着枪支, 坐在雪地上, 靠着大树酣睡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工夫, 黑夜中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 随后听到有人高喊:“掩护部队占领阵地!”姜墨林猛地从熟睡中惊醒, 意识到敌人已经追上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 急忙拿起枪飞奔到山岗上一堆石砬子后面隐蔽起来, 瞄准追过来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战斗越来越激烈, 姜墨林和战士们也越战越英勇。面对疯狂扑来的一群敌人, 姜墨林从腰间抽出一枚手榴弹, 高声喊道:“同志们, 胜利不能让敌人夺回去!狠狠地打呀!”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敌人纷纷倒下。这一场战斗, 姜墨林率领的“小老虎”队共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敌人战马一百多匹。
后勤保障显机智
1936年2月以后, 在党中央“八一宣言”精神鼓舞下, 东北抗日斗争不断高涨。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到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活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 已改编为二路军指挥部直属教导团, 他也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等地活动, 有时要传达紧急指示, 有时要购买军需物资。有一次, 组织上派姜墨林去牡丹江下游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办事处送信。他一路上乔装独行, 机智行事, 把信件顺利交到负责人冯丕让处长的手里。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 姜墨林有时穿上一身破烂衣服, 装成一副流浪儿的样子;有时又装作与同伴打架, 哭哭啼啼地躲过警察, 每次都想尽办法, 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出色地完成。
1937年冬, 大雪封山, 气温骤降。由于日军的疯狂“讨伐”, 部队人员越冬急需的粮食和棉衣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粮食和冬季服装紧缺问题, 总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小部队, 突破敌人封锁线, 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帮助补充所需的军用物质, 如地方解决不了, 就自己想办法购买。姜墨林受命后, 仔细谋划、谨慎行事, 采取灵活、分散的办法, 把钱分发下去, 发动老大爷、老奶奶、儿童买棉花、布匹等物品, 再把这些物品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 就集中起来上千斤棉花、一百多匹棉布, 还有一些棉鞋和其他物品。聪明机智的姜墨林, 把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难怪总指挥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危急关头勇献身
1940年深秋, 由于斗争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姜墨林率领小部队, 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一天, 他们小部队来到战略要地乜河镇。镇上驻守着万余名日伪军, 镇南有一个驻守二十余名日军的敌人据点。黑夜中, 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趁敌人毫无防御准备之际, 发起奇袭,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将驻守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消灭。得知据点被摧毁的消息, 敌人立即纠集几百名骑兵、步兵, 向姜墨林小部队追击而来。姜墨林果断改变转移方向, 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但当部队到达二十八道河子时, 已被敌人层层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深感情势危急, 与几名党员商量后, 立即烧毁了文件, 砸碎了电台, 并顽强进行反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攻击下, 姜墨林所率小队战士接连倒了下去。当阵地上只剩下姜墨林等4名战士时, 他一边狠狠地向敌人射击, 一边命令其余3名战士:“你们赶快突围, 回去报告总指挥!这里由我顶着。”突然, 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姜墨林的腿上, 他忍着疼痛, 又对敌人猛烈地开枪射击。正在紧急关头, 机枪突然哑了, 他迅速掏出盒子枪, 瞄准蜂拥而上的敌人, 一枪打倒一个, 一连消灭十几个敌人。最后, 姜墨林停止了射击, 愤怒地凝视着围上来的敌人, 毫无惧色。当敌人逼近时, 姜墨林用最后一颗子弹, 从容不迫地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就这样,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 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救国的英雄阵地上。
姜墨林牺牲后, 敌人在他的衣兜里只找到一张纸条:“中国必兴, 日寇必亡!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国胜利万岁!”日本军官看后, 气急败坏地举起姜墨林的遗体, 抛入湍急的二十八道河。
巍子又演又导很痛苦
7月2日起,由西安奥金百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年代传奇大戏《英雄祭》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农剧场每晚4集连播。该剧是著名演员巍子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作品,由黄觉、刘芊合、赵锦焘、宁文彤,宋轶等多位演员演出,讲述了黄觉饰演的爱国人士赵心久,历经重重磨难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保护无辜民众、智斗匪徒汉奸,最终为理想献出生命的悲壮故事。
■巍子首执导筒圆梦
从1992年出演首部电视刷《情满珠江》,到2012年拍摄《打狗棍》,巍子用二十年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演员之路,巍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挑战新领域,自编、自导、子演完成了年代传奇大戏《英雄祭》的拍摄,一圆20年的导演梦。谈及首执导筒的经历,巍子说:“其实演员是非常被动的职业,能不能演到自己喜欢的题材与角色,有很大的成分要看运气。、我其实很早就有筹拍自己喜欢的故事的想法。但是当导演是要负责在的,编剧也会有很多限制,你必须有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才能接下这摊活儿。所以当我觉得准备好了的时候,才启动了这个项目。”
■导演跟做演员是不同的电路板
在《英雄祭》中巍子并没有担当剧中绝对男一号,而是选择“退居二线”,饰演亦诈亦邪的上海商会会长江年轮,为黄觉当起了绿叶。因为在巍子看来,导演和演员是一件难两全的事儿,自己若不是为了这部剧将来的“卖相”好看,甚至可能连这个角色都不会参演。“做导演跟做演员,完全是两块不同的电路板。导演需要的是高度理性,演员需要的是高度感性,混在一起就特别麻烦,我在现场最痛苦的就是,我还要演一点戏。每次我穿着长袍坐在监视器后面的时候就特别难受,太折腾了。”
虽然拍摄过程几经周折,但首次担当导演的巍子,还是获得了剧组演员的一致好评,黄觉说:“他非常有个人魅力,能让剧组的人都为之努力,我们这部戏三个月连轴拍摄,但全组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都充满了干劲!”黄觉更自爆:“这戏杀青后,我上去拥抱了导演,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
■黄觉首搭巍子表演失常
黄觉在剧中饰演能文能武的赵心久,这是黄觉第一次跟巍子合作,他表示开始时还行点紧张,“其实与魏子哥合作,我第一反应是他那么霸气,那么横,我又是一个不太善于交际的人,有点怕他不好相处。”带着这种畏惧,刚开始黄觉在表演上有些放不开,“压力大,所以在现场我常常嘴唇发干,台词都说不利索。然后巍子老师就说你嘴能不能别老乱动,我就说我真不是故意的,就是太紧张了!”
谈及为何接演这样一部作品,黄觉表示拿到剧本后,赵心久这个角色更是让他由衷喜欢,“可能我的外形比较硬,所以就有很多年代戏来找我演一些军人特务什么的,但是骨子里我其实还是挺闷的,算是个文艺中年。所以我特别喜欢赵心久的人物设定,他虽然是个侠客,但却不粗俗,他虽然书生气很重,但却不懦弱,演起来特别的爽。”
《英雄祭》开拍前,虽然巍子相中了黄觉出演主角,但还是对黄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我觉得他要是能再瘦10斤就好了,因为人一胖就不精神,瘦一点儿那种棱角就出来了。”
谈及自己的减肥在务,黄觉爆料:“我大概2周到3周的时间就瘦了大概15斤。”巍子称赞:“我要求他减10斤,但他却瘦了15斤。”黄觉透露了自己的减肥秘籍:“我为了减肥用尽了一切办法,比如我不吃主食,也不吃菜,很多蔬菜会转化成糖,我只吃肉,吃肉能减肥。”
2011级3班 王熙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这句名言赞美了抗战英雄。现在的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祖国的抗战英雄给的。自古有许多抗战英雄,他们英年早逝,只为换取国家人民的幸福,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抗日英雄、民族英雄、抗美援朝英雄,在我们的脑海中一一出现。
抗日英雄杨靖宇,1905年出生。1939年秋,敌人为能早日抓到杨靖宇,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队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杨靖宇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围攻,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方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身上的棉絮,饥困交加,难再力战。杨靖宇不得不决定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以保存实力,待机重新集结。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几个敌兵追了过来。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拥上来。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举起了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还有我们记忆深刻的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出生。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日本鬼子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地震发生后,灾区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救灾事迹,张春玲,今年13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3岁时的一次意外,让她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五根手指每根均只剩两节。在这次四川地震灾难发生之时,她不顾自己重度伤残之躯三次冒死返身救同学。获救的同学哽咽地称赞她是“美丽的小天使”。
地震发生时,正在宿舍里午休的张春玲和同学们被剧烈的摇晃惊醒,“地震了,大家快跑!”一声喊叫让宿舍炸开了锅,大家慌忙跳下床向外冲去。由于房间就在一楼,张春玲很快跑到了200米外的麦田里。这时,刚刚站稳脚跟的她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宿舍楼第三层重重地垮塌下来,烟尘顿时弥漫了校园上空。“救命啊,救命啊„„”喘息未定的张春玲循声望去,发现同学苏小琴正被砖石压住,动弹不得。没有犹豫,张春玲踩着晃动的大地,蹒跚着向苏小琴奔去。对于右手只剩下两根关节的张春玲来说,压在伙伴身上的石块像有千金重,倔强的小春玲就跪在地上用肩头顶开石块。随后,张春玲又咬紧牙关背起脚被砸断的苏小琴,跑回空旷的麦田。
救人心切的张春玲安顿好苏小琴后,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向垮塌的楼房冲去,一个被乱石砸伤的小男孩正在那里挣扎,当张春玲精疲力尽地把小男孩背到安全地带时,同班的杜艳梅又在废墟中向她呼救。
这时的宿舍楼已岌岌可危,随时有整体坍塌的危险。冲进去,等待张春玲的就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在险境面前,被钢筋瓦砾无数次划伤的张春玲再次迈开脚步,为救同伴她要豁出性命搏上一搏。在遍地狼藉的危楼内,张春玲顺着杜艳梅的哭声找到了她。张春玲一边安慰杜艳梅,一边和赶来的老师一起将挤在两块预制板中间的杜艳梅抬出。
晚上,同学们被转移到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其中的20多个受伤同学急需照料。老师人手不够用,懂事的张春玲就主动组织了10多个年纪大些的同学,和乡上赶来的医生一起给同学们喂药、喂水,细心的她还从学校食堂的废墟里挖出粮食,并找来一口锅为同学们熬起了稀饭。同学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第3天,当救援部队翻山越岭徒步来到灾区时,又累又饿的救人小英雄张春玲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地。
杨靖宇(1905——1940),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40年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吉林省蒙江一带,与日寇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击敌死伤20余人,2月23日,壮烈殉国,时年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毛泽东革命故事一则——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延安时期,毛泽东到各个干部学校给学员作报告,经常是安步当车,不让接送。1939年秋的一天,他去马列学院作报告,从学院到毛泽东的住地杨家岭有四五公里,中间还横着延河水。半路上遇到了学院派来接他的教育处长邓力群等人。
毛泽东抢先问:“你们4个风风火火的,要干吗子去?”邓力群回答:“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毛泽东笑了笑:“接我?是怕我忘了今天的报告会吧?学院给我的任务,我是忘不了的。”邓力群连忙解释说:“我们是来接主席的,我们来晚了,很不好意思。”毛泽东扬起手来摇了摇:“这样做有点不好,1个人作报告要4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他环顾一下四周,幽默地说:“哦,4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4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大家闻言都笑了。毛泽东笑着循循善诱:“那才不像话嘛!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就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我们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这几步路算不了什么。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关键词:《哈利·波特》,《千面英雄》,英雄原型
一、引言
乔瑟夫·坎伯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总结出了英雄冒险的标准道路, 即分离—被传授奥秘—归来, 也可称之为单一神话核心单元。他对这三大历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如英雄的分离可分为冒险的召唤—拒绝召唤—超自然的助力—跨越第一个阈限……再读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七部曲, 发现英雄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也与乔瑟夫·坎伯所总结的套路不谋而合, 符合了人类潜意识里对英雄的各种预设,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能使全球老少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哈利·波特从小成长在不具有魔法能力的麻瓜世界里长达11年, 直到有一天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派人告知他是个巫师, 应该回归魔法世界。就这样哈利和他的巫师朋友开始了危险艰辛的历程, 并在此过程中身心不断得到成长和锻炼, 最终打败了黑魔头伏地魔, 成为了魔法世界的救世主, 与所爱的人回归到平静安详的生活中。
二、英雄历险第一步:出发以及童年周期的结束
为了保护孩子不受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黑魔头伏地魔的伤害, 哈利的父母在战斗中牺牲。但是在伏地魔试图斩草除根时, 哈利的母亲用生命所施的古老咒语使得魔法反弹, 伏地魔奄奄一息。小哈利成为给伏地魔致命一击的英雄、大难不死的男孩。可以说罗琳在塑造哈利这个人物时, 赋予了他英雄形象应具备的突出属性———高贵的血统和不同凡响的出生 (刘红新, 《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 《电影文学》, 2008年第7期) 。这正合人们的设想, 即英雄的地位是预先确定的, 而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传说的创造者很少满足于把世界上的伟大英雄仅仅看成是冲出限制他们同代人的地平线, 并带回那种像他们同样勇敢并具有同样信仰的人们所可能找到的恩赐, 相反一直存在着的倾向是使英雄从出生时、或甚至从入胎时就具有非凡的力量”。
但是英雄哈利这个“主宰命运的孩子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微贱阶段。这段时间里充满极端的危险、阻碍或屈辱”。他的童年在麻瓜姨母家悲惨地度过, 经常要忍受家人的欺凌和白眼。罗琳曾解释为什么读者会对哈利这么感兴趣:“可能是他既普通又有魔法, 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哈利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算不上聪颖过人、英俊强壮……每个人都想能发现他的潜力比他觉察到的大。”
尽管与魔法世界隔绝, 哈利仍旧发现自己身上有其他同龄人不具备的奇特技能, 比如他能和蛇交流。自11岁生日接到从魔法学校寄来的信件起, 哈利的生命轨迹就此发生了改变, 用坎伯的话说意味着“童年周期的结束”, 标志着“英雄的归来或受到认可, 在长期处于微贱状态之后, 他真正的品质得以展现出来”。信使海格告知哈利他是一个巫师, 巫师满11岁时都要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就这样哈利离开了姨母家, 结束了童年周期, 开始了他的历险。
三、英雄历险第二步:被传授奥秘
(一) 超自然的助力
在魔法学校生活的七年里, 哈里遭遇了形形色色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挑战。一方面, 伏地魔召集旧部食死徒企图东山再起, 长生不老。另一方面, 哈利时时与伏地魔进行斗争, 肩负着摧毁黑魔头的重任。对哈利来说“在冒险征途中首先遇到的是一位保护他的人物 (经常是个干瘪皱皮的小老太或老头) , 这个任务给冒险者以护身符……”, 而提供超自然助力的人就是哈利的母亲莉莉, 以及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莉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使哈利生存下来并使伏地魔再也无法触碰哈利, 正是这种亲情的超自然保护多次拯救哈利于危难之中。邓布利多教授对于哈利来说是智者、朋友, 更是一盏指引斗争方向的明灯。他赠予哈利一行人隐形衣、灭灯器和故事集来引导他们躲避追捕, 并不断在危难中为哈利解答疑惑且鼓励他继续前行:“只要他知道并且相信 (这种保护力量) , 那些永恒的保护神就会出现, 英雄响应了自己的召唤并继续前进, 他就会发现所有的潜意识的力量都在他那一边。”正因为哈利坚信善良、勇敢、感恩这些美好的品质, 相信人类间美好的感情, 使其在与伏地魔的斗争中最终总会众望所归, 反败为胜。
(二) 考验的道路
冒险神话中最受人欢迎的就是英雄历经考验最终存活了下来, 它形成了描述奇迹般地通过考验的世界文学。在与伏地魔艰苦的斗争中, 哈利的魔法学业和心理素质都日渐成熟, 勇于直面伏地魔的挑战, 一步步摧毁了隐藏黑魔头灵魂的魂器。从下表可以清晰看出哈利英雄历险的历程和被考验的道路。
我们看到, 即使像哈利·波特这样的救世主, 也有不被众人承认、受到鄙夷的时候, 他从幼小、不被人重视的儿童逐渐成长为魔法界代表正义和善良的标杆, 他被扔进自己的内心深处, 以及他从未涉足过的世界, 面对不可知的极端危险境况, 在超自然力的引导下积聚力量, 最终完成神秘冒险, 给魔法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宁。
(三) 英雄的变形
小说中让人毛骨悚然的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黑魔头伏地魔是哈利从始至终要挑战的敌人。他之所以成为十恶不赦的暴君, “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地位所赋予的权利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暴君是傲慢的, 这就是他会毁灭的原因所在, 从黑暗的领域归来的英雄带来暴君必然会毁灭的秘密”。童年的伏地魔在孤儿院中度过, 早年悲惨的经历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的种子。当发现自己具有和普通孩子所不具有的超能力时, 伏地魔内心的邪恶的匣子打开了, 他利用超能力得到一切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虽然伏地魔天资聪颖, 却为了内心的仇恨和欲望进行黑魔法的研究, 想获得长生不老和对魔法世界绝对的支配权。伏地魔完全符合暴君的形象, 傲慢无礼, 不屑于人世间美好的品德, 认为强权就是一切, 这些导致了伏地魔一生的毁灭。当年正是由于轻敌, 对古老魔法的漠视, 以及对亲情力量的蔑视, 不但哈利存活了下来, 而且他自己也濒临毁灭。
四、英雄历险第三步:归来
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 冒着种种危险, 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 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遇, 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 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这就是英雄历险的最后一步:归来。根据乔瑟夫·坎伯的想法, 英雄的归来也是复杂多变, 甚至出现拒绝归来的情境出现。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中, 哈利·波特一行人在魔法界正义力量的帮助下击败了伏地魔, 还魔法世界以安宁。但在与伏地魔的最后战役中哈利被死咒击中, 迷迷糊糊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他见到了死去的邓布利多教授。我们可以理解为哈利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犹豫不决, 到底是接受预言的安排, 身心俱疲地死去, 还是勇于抗争, 回到充满未知危险的魔法世界, 继续迎战伏地魔。这时“来自外界的救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邓布利多教授又一次扮演了导师的角色, 说服哈利重新回到战斗中去。
理所当然, 哈利·波特不仅成为了大难不死的男孩, 而且成为了魔法世界的救世主。然而十几年后被光环围绕的哈利却保持低调, 在家人和世人面前仍旧保持着普通巫师的形象, 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五、结语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 我们看到了这个额头有着标志性闪电印记的小巫师的英雄历险。荣格说过,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由此他划分出智者原型、母亲原型等。但是为什么英雄原型作为他的主要原型之一能经久不衰, 一直受到世界读者的喜爱呢?英雄原型在满足人类内心欲望和不断地精神追求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罗琳所说, 每个人都在哈利·波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希望像哈利一样拥有无限的潜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现代社会不再出现传统意义上斩妖除魔的英雄形象, 但我们仍呼吁英雄的出现。罗琳在魔法世界里重塑了古典英雄原型, 引发了读者内心的英雄情结, 这就是英雄原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红新.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电影文学, 2008, (7) .
[2]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3]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密室.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4]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
[5]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5.
[6]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
[7]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0.
[8]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10.
[9]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7.
[10]张红.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采访记.外国文学动态, 2000.6.
编剧:杜致朗、袁和平
摄影指导:赵小丁
美术指导:霍廷霄
领衔主演:赵文卓、周杰伦、周迅
主演:郭晓冬、杨紫琼、刘家辉、刘畊宏、孙瀚文、霍思燕、卓琳
出品:香港安乐影片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10年2月4日
推荐指数:★★★★
剧情简介
武术泰斗的心路历程
《苏乞儿》是一个非凡英雄的非凡故事,一个武术泰斗的动人心路旅程。穷一生精力寻找武术最高境界的苏灿,心里只有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创出一套传诵后世的独有武术,第二是要与他心爱的妻子长相厮守。苏灿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儿给他无穷的快乐。可是因为他义兄袁烈对上一代的仇恨和命运的拨弄,令他跌入无尽的深渊。在旁人眼中,苏灿已沦为一个外表疯疯颠颠、整天喝得烂醉、日夜穿街过巷行乞的流浪汉。其实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打击苏灿磨砺武术的心志。一直以来,他为创造新的武术而努力不懈,钻研飘忽无定的“醉拳”。另一边,他巧遇武神这个武艺超卓、道行高深的假想敌,连番比武令他有所顿悟。
此时正值清代末期,列强入侵中国,苏灿所在的黑龙江省饱受俄罗斯人的欺压,在一次事件中,苏灿的儿子被俄人欺凌,濒临死亡的边缘。看着自己唯一的亲人身处危急之中,苏灿内心的火焰终于再次燃点,他体内一直压抑着的能量终于激放出来。千钧一发之时,他打出了最高境界的拳术,这也就是传诵至今“醉拳”的由来。
影片看点
造型惹争议 武打见功底
享誉国际有天下第一武指美誉的八爷——袁和平继《霍元甲》、《标杀令》、《22世纪杀人网络》及《卧虎藏龙》后,十二年来首次再执导筒,拍摄真人真事的英雄故事,以纯动作、真功夫,拍出电影世界中最高的武术精神,最激励人心的英雄气概。
《苏乞儿》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四个主演外,还有国际功夫巨星杨紫琼、香港老牌功夫之王刘家辉等多位明星加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小天王周杰伦。一直对中华武术情有独钟的周杰伦,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小试牛刀之后,这一次终于成为“武神”。袁和平对周杰伦很有信心:“我觉得他绝对能达到要求,周杰伦的动作我看很好,《霍元甲》MV里他打起双节棍来很流利,本身有功夫基础在。周杰伦比较适合演这个角色,我看他不讲话的时候很酷,好像很有内涵的高手。”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董存瑞
在冲锋时,遭到一个桥型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锁。董存瑞便抱起炸药包,准备进行爆破。冲至桥下后,发现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也没有地方可以放置炸药包。董存瑞便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暗堡同归于尽。董存瑞的行为,使得他成了中国共产党宣传的著名战斗英雄。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刘胡兰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邱少云
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韩国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 7团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邱少云的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王杰 王杰,山东金乡县人。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辅导江苏邳州张楼公社民兵投弹演习时,一民兵将拉了弦的手榴弹投到了人群中,危急关头,王杰用身体扑了过去,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被挽救了,王杰却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为他题了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部队为“王杰部队”、其所在班为“王杰班”。
欧阳海
《小英雄雨来》作者简介管桦,原名鲍化普。代表作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长篇小说《将军河》等,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等,传唱至今。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平坝天龙镇人(屯堡人),生于1900年二月初二。从天龙化行初小(天龙小学前身)毕业后考入贵州省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校长何应钦)学习。
从讲武堂毕业后,他历任黔军排、连长。1921年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陈蕴瑜随黔军前往,因战功晋升为营长、团副,后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复任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1935年,他所在的黔军第二师柏辉章部被改编为国民党国央军102师。1936年,102师被调到河南商城等地駐防。
淞沪会战,显树战功
抗战爆发后,102师由河南驻地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陈蕴瑜任该师607团团长。
陈蕴瑜率团到达上海莘庄,10月下旬,部队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胡宗南部第17军第1军1师的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正遇上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进攻我军,陈蕴瑜当机立断,亲自指挥第二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了日军,并击沉了敌艇2艘。
陈蕴瑜团顺利接替了1团的防务。此后,他又率团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10余日,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确保了17军团右翼的安全。
日军战领上海后,乘势西犯南京。1937年12月上旬,102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陈蕴瑜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击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日军陆、空军的联合猛攻下,阵地屡遭轰炸,陈蕴瑜率部队坚守阵地,巩固了浦口防务,并掩护友军安全北撤。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完成后,陈即率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训。
在陕西的整训中,10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陈蕴瑜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
徐州会战,血洒苇楼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重新调整布置,分多路进袭徐州。当时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第8军到徐州参战,掩护其他部队后撤。
102师受命先行,到达江苏砀山(解放后划归安徽省)后,5月22日,304团团长陈蕴瑜领命率领一营、三营和战防炮一连在右翼由杨集向韩道口急进,刚到韩道口便与日军的快速部队遭遇。
这支日军有12辆坦克、装甲汽车20余辆,大炮一门,步兵600余人。陈蕴瑜当即命令战防炮连给予日军迎头痛击,瞬间,4门苏罗通小炮同时向日军开火,日军的前导4辆坦克一下就被击毁了2辆。当日军的坦克再次冲到南门口时,又被击毁2辆。陈蕴瑜立即挥兵乘胜追击,在追击中缴获日军装甲汽车12辆,生俘驾驶兵2人,随后,他率部又南追十里,将失地苇楼收复。
败走之敌得到其后续部队的增援,立即向苇楼反扑。其间,日军三次增兵,其兵力大于陈团五倍之多。5月23日上午,陈团与师部、军部的联系中断。陈蕴瑜决定乘夜突围。当他正在部署时,日军又发动了反扑。日军这次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炮兵协同,很快逼近了陈团指挥所前。陈蕴瑜手持冲锋枪,率机枪连向敌人奋勇冲杀,带领官兵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之后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时年38岁。
裹革无尸,衣冠恋乡
陈团长血染沙场的噩耗传开后,官兵们无不抱头痛哭。苇楼收复后,经组织人员多次在战场上寻找其尸骨,但未找到。
陈蕴瑜殉国后,共有蒋介石、林森、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孙科、陈诚、白崇禧、陈立夫等42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为他亲笔题赠挽联和悼词。其中蒋介石的题词是:“忠烈可风”,挽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1938年10月3日,陈蕴瑜的追悼大会在天龙镇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安顺地方上的各界知名人士,当地的军政要员及民众近万人。会上,人们齐唱挽歌:“烈士陈公蕴瑜,勇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
【英雄故事简介】推荐阅读: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_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202007-11
革命英雄故事06-26
平民英雄故事范文06-08
抗日 英雄人物 故事10-07
古今小英雄故事10-26
革命英雄故事免费12-30
刘胡兰英雄故事06-03
讲英雄故事演讲稿06-01
话剧英雄黄继光故事07-22
古今巾帼英雄的故事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