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之竹(精选6篇)
今天,我的好伙伴杨欣悦邀请我们一家人去她奶奶家看竹子。
到了她奶奶家,我们看到一排排碧绿的竹林,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们喜爱。奶奶正在辛辛苦苦地打扫着竹林。我跟杨欣悦争先恐后地跑上去,对奶奶说:“奶奶,我们来帮你打扫吧!”我们俩都抢着打扫竹林,不一会儿,竹林就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大家休息了一会,爸爸说:“你们喜欢竹子吗?”大家都说:“喜欢!”“那你们知道竹子的好处和用途吗?”,妈妈说:“竹子全身都是宝,具有固土防冲,防风减灾等良好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叔叔说:“竹除观赏外,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和文化体育用品的重要材料。”杨欣悦说:“竹子还可以制造乐器、各种工艺美术品,例如:钓鱼竿和滑雪杖,竹簧雕刻、竹席、竹屏、竹瓶都是驰名海内外的工艺美术品。”我说:“竹笋是味道鲜美的美食,可制成笋干或罐头,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等功效。”爸爸说:“竹子的好处很多很多,但我更欣赏竹子那顽强不屈的品格,它被称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还有‘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竹子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大画家郑板桥专为竹子写了许多诗句,但使我最难忘的还是那一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就是这种精神吗?”
一、写作与观察相结合, 有感而发, 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生作文时, 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 生活中的每一事物, 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写作的内容, 关键在于作者能否发现和用心去感受、体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也是儿童语言表达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因此,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的观察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探究者和发现者。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亲近自然和生活, 观察社会与生活, 用心去感悟生活和表达生活。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听到的东西写下来。我们知道, 儿童认识世界, 总是从生活开始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美是生活”。的确,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并进行思考,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美。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心童趣, 从而实现孩子们的写作梦想,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学校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自己的同学站在了赛台上。此时, 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老师和同学们又以怎样的目光望着他, 当时自己的心情怎样, 等等, 这些都应该引导儿童观察体验。
二、写作与积累相结合, 日积月累, 丰富写作词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 而好词佳句又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教学实践证明, 朗读和背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标准规定:“要重视背诵”。这完全符合儿童精力旺盛, 时间充裕, 模仿性强, 记忆力好的特点。见于此, 我引导学生有意识, 有目的地积累词汇、佳句、名段、名篇。既要整理好课文里的, 又要搜集好课外书上的好词佳句。要求学生无论课内课外, 只要阅读就要做好读书笔记, 摘抄优美句段, 积累写作素材。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经过挑选的好文章, 我充分利用早读课, 课堂教学时间, 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且要求在家每天必读。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两篇好作文, 并进行摘录整理。每次作文之前要先读范文, 再进行写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诵读的习惯, 几年下来学生的词汇量自然丰富了。
三、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范文引路, 激发写作激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我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 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就写论写, 越写越难;以读促写, 大有可写。通过一定量的阅读, 熟记语言点, 扩大知识面, 学习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有关写作技巧, 以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帮助和引领学生从阅读的“范文”中, 读出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景和感受。并告诉他们只要积极参加阅读, 在阅读中就能学到写作方法, 并能写出好文章。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以各种文体和课文为范例, 对一些所给情景写的文章, 写好后要对照一些范文, 找出差距, 然后再去练习, 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写作技巧, 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许多文章更能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他们也能从阅读中汲取写作技巧, 体会到表达方法。相同体裁的篇目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力, 使他们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美, 体悟美。在阅读中学生讨论所读的文章好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是自己又该怎么写, 写什么。“阅读引路”会让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写作角色, 激发学生潜在的习作激情。
四、写作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感知, 引起创作冲动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 如野炊, 踏青, 游戏, 访问, 科技观察, 比赛等。并组织学生写成文章, 编成相声, 话剧, 小品等, 并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中,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而积累写作素材。比如, 让学生跟爸爸妈妈一同参加秋收劳动, 要求他们观察秋天田野的丰收景象, 体会挥汗秋收的情景。一位同学在《秋收》一文中这样写:秋天的田野, 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你看, 玉米地里, 一个个沉甸甸的玉米棒子绽开了笑脸, 爸爸正在忙着收玉米, 汗水从爸爸紫红色的脸上流淌下来, 脊背上流下来的汗, 把爸爸的衣服都湿透了, 但是他却顾不得擦一把。看到爸爸妈妈忙碌、疲惫的身影, 我才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这段文字内容丰富, 情真意切, 这正是小作者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的艰辛劳动, 才产生了这真挚的情感。
五、写作与讲评相结合, 深情赞美, 品尝成功喜悦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评讲重在鼓励, 要着重表扬肯定。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气氛中, 接受老师的作文指导, 及时的赞扬、鼓励, 学生会增强作文的信心, 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在讲评中, 在指出存在的不足、问题之后, 总是大加赞美之辞, 深情的表扬, 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把激情冲动的表达欲望深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激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也许只是一句话, 正是他们内心的激情冲动, 孩子们就会迈上创作之路, 翱翔在语言的天空里。
总之,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利用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坚持“五个结合”,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系统写作练习, 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努力创造写作的环境和写作实例, 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学生一定能写出文法正确, 语言优美, 语感地道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011.
[3]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那么, 要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水平呢?
一、变口语化向书面语转化的训练
现在, 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 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 说得好就是写得好。这是不理解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存在的差别。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使用口头语言, 使作文内容显得生硬, 缺乏生气, 没有诱人的味道, 像喝一杯白开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几点: (1) 鼓励学生多造句, 能否把一个句子写好, 是训练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一个因素; (2) 平时遇到好词、好句、好段、好篇, 动员学生多读、多记, 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书面语言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作文材料, 同时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日复一日的锻炼。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书面语言的基本功日益完善。
二、篇、章的训练
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虽然词、句子、句群, 都是表达语言的单位, 但是能够完全体现语言社会交际的不是词、句子、句群, 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只有让中年级的学生写成成篇的文章, 完整地表情达意, 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当然有的学生刚开始时, 可能不尽人意。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鼓励,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极积性。从篇、章对学生进行训练, 逐步使学生写出的文章结构紧密, 内容充实, 有灵有肉。
三、进行直观的作文训练
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亲身体验, 才能有真挚的感情流露。能否这样, 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 这样对写作文收藏也快。如在一节写物的作文课上, 教好坏。常常带学生到户外去观察, 不仅用眼同时也用心去观察师走进教室, 从包里拿出一个苹果, 先让学生从苹果的外形、颜色进行观察, 在大脑中对苹果剖开分别让学生尝尝, 是什么味道, 这样学生对苹果这东西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了, 写出的作文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通过这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能产生创造性的想象, 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提笔就能写的能力。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 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可以弘扬真善美, 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教学生作文, 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 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 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 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 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 延伸到社会, 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 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 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 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 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 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 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 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 书本知识贫乏, 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 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 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扩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鉴赏能力, 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一项时间长, 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 (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 , 仿其格 (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 , 仿其法 (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 。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 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 从仿到创,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一成不变的指导模式, 千篇一律的课堂形式, 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枯燥乏味, 让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因此, 教师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充满活力,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乐于参与中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过去, 一上作文课, 有的学生就发愁没的可写, 这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没有积累写作素材造成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留心观察, 亲身实践, 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 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 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让学生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深入实际调查, 如环保调查, 节日礼品的调查, 零花钱的使用调查, 餐桌食品的调查等, 这些都是学生绝好的写作素材。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 深深感到是生活赋予他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生活是永远写不完的诗, 作不完的画。这时学生的作品便会丰富多采, 各具特色。
所谓“五求”写作能力培养法, 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求真”“求广”“求新”“求美”“求心”,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使之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 进而使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一、要“求真”
所谓“求真”, 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练习和写作时, 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 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事件, 都要建立在对事实尊重的基础上。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来讲, 对事实的尊重始终具有不容撼动的地位。尽管一定的想象力是必要的, 但想象必须建立在真实基础上, 是对真实的延伸与拓展而非对真实的扭曲与杜撰。如果说想象力是一个人的羽翼, 真实就是一个人的骨骼, 缺乏骨骼的支撑, 羽翼是不可能成为翱翔助力的。笔者在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 始终注意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求真要求, 一篇作文即使语言再华丽, 描写再生动, 如果缺乏真实作为基础, 那就不能被当做一篇成功的范文来看待。
例如, 学校每年举行跳大绳比赛, 比赛前, 笔者要求学生就这次跳大绳比赛每人写一篇记叙文, 并把写记叙文需要注意把握的要点向学生讲授清楚, 其中, 特别强调要认真观察, 写出真实场面、真实情感。学生作文交上来后, 挑选两篇比较好的在课堂上与学生一道进行修改和点评, 指出其优点, 并找出其有待改进之处。如此一来, 不仅这两篇原本比较好的作文在质量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且还能让其他同学将自己的作文与这两篇作文进行对照分析, 找出差距和不足。通过多次类似的训练, 尤其是对作文在“求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在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很多同学实现了由起初恐惧作文到后来能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练笔的转变。
二、要“求广”
所谓“求广”,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教学内容之余, 尽可能广泛地获取与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反之, 江郎才尽, 神思枯槁!因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些学生课本知识学习得好, 该掌握的知识也都掌握了, 可是到了写作文时却总是语言匮乏, 笔下无物。有的学生尽管课本知识学习得并不突出, 但作文却写得生动灵活, 妙笔生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课本外相关知识的摄取量有很大关系。作文相对较好的学生大都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 视野比较开阔, 而作文相对差的学生往往很少阅读课外书籍, 视野相对狭窄。
基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注意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 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 为学生讲述《西游记》中其他脍炙人口、为青少年熟知和喜爱的故事。通过以上方法, 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 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学习、理解并积累各大名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技巧, 最终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意。
当前, 课外书籍对部分小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以网络、电视为代表的多媒体方兴未艾。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电视剧, 只要运用得当,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籍不够形象的缺陷, 对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 需要将书籍阅读与多媒体阅读相结合, 需要教师在引导和把握方向上下工夫, 以多媒体之“形象”弥补书籍之“抽象”, 借多媒体的东风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写作兴趣。
三、要“求新”
所谓“求新”, 就是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各种文学知识灵活合理地运用,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 以独立创造取缔简单模仿, 以融会贯通替代生搬硬套, 在作文各个方面, 尤其在表达和素材方面, 不断揣摩, 反复推敲, 尽可能体现新意。
对小学生而言, 刚刚接触作文、语文知识相对匮乏、素材积累相对不足、文学水平相对不高, “求新”看似存在很大难度。笔者认为, 他们并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其想象力甚至远超过很多成年人, 缺乏的仅仅是如何把这思考和想象“表达”出来的方法而已。因此,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在作文课程中, 教师应对相关的范文以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的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讲解, 从而促使学生尽可能用“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 学生的表达能力便会得到提升, 将自己的思考与想象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文章的“新意”也就有了。
四、要“求美”
所谓“求美”, 就是要求学生的文章具有书写之美、内容之美和形式之美, 即具有高度的“可读性”。
1.书写之美, 是文章的文面格式之美
随着信息化和电脑的普及,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有了改变, 客观上导致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作为一名学生把汉字写准确、规范、工整、美观, 这是小学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每个字不仅要讲授音、形、意, 还要教学生把汉字写好, 鼓励学生写一手好字。一篇文章的汉字之美是美文基础。习作布局要美: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习作文面要美: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书写美观。
2.内容之美, 是文章的组织结构之美
如“榕树的叶子是翠绿的”和“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鲜亮, 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两句话, 同为描写榕树的叶子, 很明显后一句不仅写出了叶子的绿, 还表现出潜藏于绿叶中的生命力在涌动, 体现出榕树充满活力的美。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读美文、积累美文, 将美引入课内, 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积累。课外, 结合教材推荐美文让学生阅读。例如, 学习《藏羚羊跪拜》一文, 推荐《斑羚飞渡》, 积累词句段。习作的内容之美与前文提到的“求真”息息相关, 小学生能够做到言之有物, 避免空话套话和口号式的说辞, 表述自己思想或行为上的真实, 内容之美也就水到渠成。
3.形式之美, 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之美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遣词造句之美更多的体现在自己的文章中, 熟练和谐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这些修辞运用得当,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桂林山水》一文中那经典的排比铺陈:“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的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这段经典文章的阅读, 在内容上, 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领略了那包孕着“静”“清”“绿”三大特点的漓江之水;在形式上, 更见识到排比的巧妙运用。进而, 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 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如此恰当、灵活地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写出生动, 写出具体, 写出美感。
五、要“求心”
所谓“求心”, 就是要求学生要用心去对待每一篇作文的写作,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应付。
梁启超先生曾经在读书方面举过这样的例子:“譬如同读一部《荀子》, 某甲泛泛读去, 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 读过之后, 两个人的印象深浅, 自然不同。”虽然小学生不适合读《荀子》, 也不适合急于著书立说, 但梁启超先生这个例子其中蕴含的思想对小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同样写一篇作文, 甲同学草草写完, 甚至自己连看都不去看就交上了事, 乙同学不仅认真地审题, 而且斟词酌句, 反复推敲, 并且还给父母和同学展示, 两个人作文的文采高低自然是易见分晓。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如何是奉献或敬畏, 但在作文过程中有额外地推动其反复推敲、追求卓越的动力, 并在此之后得到适度的鼓励与赞赏, 对其作文的自信心和技巧都有裨益。所以,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 应与家长时常沟通, 提倡多关注孩子的作文, 耐心阅读并提出恰当的建议和赞美, 这样的做法看似是小事, 却是帮助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细节。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 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望强,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以往的教学模式, 没有掌握写作方法, 机械地让学生模仿, 导致学生文章千篇一律, 即无新意, 更无创新, 严重地制抑了学生思维发展, 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积极运用多种手段, 创设情境, 引入作文教学, 激发学生创作动机, 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写作冲动,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可以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俗语说得好: “好秧一半禾”。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作文课开始, 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 饱满的热情认进入写作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前根据写作要求等方面条件, 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 把学生写作兴趣和知识的传授同步, 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总之, 作为教师, 一定要牢记“兴趣是成才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地老师。”
二、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生活就好比无本之末。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候, 要做到写前有意识地组织活动, 有计划地指导观察, 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 要求写真实活动。例如, 教学写家乡的果园时, 我就带着学生来到果园, 从沿途的风景到果园的各种水果, 一一观察, 从形、色、味、感等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 进行有重点的观察, 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观察中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观察, 可由整体到部分, 可从部分到整体, 做到每观察一处果园的品种时要一个自然段, 层次清楚, 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 可以用一句话承上启下, 可以用一个恰当的词, 做以转折引起下文, 这样文字结构严谨。再者, 要指导学生做到描写抒情有机结合,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 写植物君子兰时, 教师亲自把一盆君子兰花看搬到写作课堂上,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 从茎、叶、味、形等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就能做到有话可说, 有词可用。在文字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一篇作文就会很容易写出来, 也不再生般硬套了。平时要求学生留意生活, 把生活中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为写作储备素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首先, 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态度和习惯。其次, 是指导学生会有顺序地观察。再次, 是指导学生会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最后, 是指导学生会全面观察。懂得比较观察, 多角度观察, 多个侧面观察, 跟踪观察等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捕捉中心观察。这样, 学生观察有方, 说、写时顺理成章。
三、掌握课程中对不同年级的要求
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 都是循序渐进的,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作文范例, 教师讲解时应认真分析阅读课的教学内容, 找出不同写作方法, 结合实际传授给学生, 通过讲读课文, 让学生明确这篇课文好在哪里, 哪些地方在自己作文时需要注意运用……便于掌握及运用写作方法。再者, 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标中的要求对应教学, 低年级以培养形象思维为重点, 使学生根据所观察事物的表象, 通过思考, 抓住特点, 事物语言的理解, 在头脑中形成事物完整形象。中年级以培养思维条理性为重点, 在说写训练中, 努力使学生认识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合理构思, 敏捷构制文字, 并能用口头语言, 或书面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做到顺理成章, 文通字顺。高年级以培养创造思维为重点, 发展想象、联想、推想、乃至遐想等能力。能根据事物由此及彼到与其相关事物, 能根据事物现存状态, 回想过去和推想未来, 能以因溯果, 以果追因。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后, 在说与写文章时, 就能产生灵感, 文思敏捷。拟人、比喻, 夸张等修辞方法, 假设、因果关系句式将会运用自如。说写的文字将有血有肉, 充实具体, 形象生动。
四、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形象心理过程, 而联想则是由某人某事而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或事的心理过程。想象与联想是作者构思和表达的两种手段, 它不仅使文字在内容上深刻, 主题更加鲜明, 而且使形式变化多姿, 段落有致。
新大纲明确指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无疑中就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为学生找不到材料而发愁, 指明了道路。
例如, 在春天带学生观察家乡的小河, 学生对春天的小河描写的很好。“冰慢慢地融化了, 滋润着两岸的土地, 垂柳发芽了……”启发学生想象: 夏天、秋天、冬天里小河的景色如何? 不同的景色感受不同, 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也不同。通过这样反复训练,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内容,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作文之竹】推荐阅读:
优秀小学作文回家作文07-06
小学作文写景作文教案01-30
小学作文大赛获奖感言作文06-10
小学作文童话作文:蚂蚁大战07-09
小学六年级作文读书作文07-23
桃花源记作文小学作文11-04
作文魂小学作文500字11-12
小学语文作文05-25
小鸟小学作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