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共12篇)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1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提问,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求学生能根据相关算式的特点, 依据四则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运算顺序, 使算式简便易算。它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 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简便运算要计算, 凑整是关键, 下面是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归纳出的的常用简便运算的一些教学策略, 愿与同仁共享。

一、多加要扣除, 多减要补上, 少加要再加, 少减要再减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一学段教学中常用, 如456+399, 先用456加上400, 比399多加了1, 就要在最终结果中扣除1。同理, 在计算656-403时, 先从656中减去400, 少减了3, 比原题少减了3, 为保证结果一致, 就要再减去3。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从而总结出了“多减要加上, 多加要减去, 少加要再加, 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添、去括号法则”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二学段较常用。如8.74+ (4.05-3.74) , 这道题不出现在简算题里, 可以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 再算外面的, 若出现在简便题中, 就要认真观察题型特征:8.47与括号内的3.74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一个在括号外, 一个在括号内, 怎么办?我们知道如果已有的括号前面是“+”号, 那么去掉括号后, 括号内数的原运算符号不变, 所以先去掉小括号, 3.74再连符号搬家, 与4.05交换位置计算更简便。又如4835-1749+249, 如果1749与249相减就得1500, 但为确保计算结果正确, 需添加小括号。而添加括号时, 如果括号前面是“-”号, 那么添上括号后, 括号里的符号都要改变, 即“+”变为“-”, “-”变为“+”。总结以上两点, 我采用了顺口溜记忆法:如果添上 (去掉) 小括号时, 括号前面是“+”号, 那么直接添上 (去掉) 小括号;如果添上 (去掉) 小括号时, 括号前面是减号, 就添上 (去掉) 小括号, 里面变符号。

三、连符号搬家的简便计算策略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 (只有乘除或加减运算) 又没有括号时, 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这种策略出现在同级运算的简算中的频率最高。如以下四道题: (1) 12.5×8÷12.5×8, (2) 1/3×2÷1/3×2, (3) 13/15+3/4+2/15+1/4, (4) 4.82—4/7+5.18—3/7, 更多展示的就是这一类型。实际上就是加法、乘法交换率、结合律的灵活应用, 为防止发生交换位置后首项出现负数的情况, 给小学生计算造成困难, 我引导他们在交换位置进行简算时, 保持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字的位置保持不变。我把它形象地称为“老大不变, 连符号搬家”。

四、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即a-b-c=a- (b+c) ,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运算方法, 我与学生研究发现连减题的简便运算实际上就是填括号法则的最好应用。学生还编出了“连减题, 加3笔” (括号为两笔, 减号变加号为一笔, 共三笔) 的记忆方法。我精选了一些近四年小学会考中常出现的题, 如1080-63.58-36.42, 4.05-2.8-1.2, 20÷ (5-4/11-7/11) , 9-1.3-1.7, 发现几乎每年都有连减题出现, 有时纯粹是连减题, 有时是变式连减题, 但只要掌握方法即可解决该题。

五、用乘法分配律做简便计算题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小学的简便计算中使用最普遍, 有正用、反用之说, 涉及整数、小数、分数 (包括百分数) 。

1. 形如a (b+c) =ab+ac的简便计算。

例1:60× (2/3+7/12-3/4) ;例2: (2/3+1/4+5/6) ×24;例3:48× (1/4+5/6-7/12) 等。这类题是典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正用例子, 只要按律分配, 两积求和或差即可。

2. 形如77×3/76或75×3/76的简便计算。

要先将77分解为76与1的和或将75分解为76与1的差, 再按分配率计算。

3. 形如ab+ac=a (b+c) 的简便计算。

即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如2/19×8/25+17/25÷19/2, 75%×[ (100%-2/5) ×25%], 3.25×2.5+7.5×3.25。我引导学生见此类题先用圈或线勾画出公因数及乘号, 再提取到括号外面, 剩余的数连同符号写在括号里面计算即可, 不但计算正确率高, 而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 形如a b+a c+a=a (b+c+1) 的简便计算。

我采用先补充后提取的方法, 重点讲清楚1乘任何数得原数这个特性, 然后提取公因式计算。如14/27×7/13+6/13×14/27-14/27×1。

5. 一扩一缩相同倍数, 积不变的简便计算。

如47.9×56+4.79×440数学竞赛中偶尔出现, 只要用心观察, 就会发现47.9缩小10倍, 就是4.79, 而56扩大10倍, 则成为560。此时, 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一扩一缩的数的数字顺序不变, 且扩、缩倍数相同 (0除外) 。

六、增加变式, 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对简便计算编排的特点是——简便计算的因素十分明显。这对学生熟练地运用定律、性质, 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基本的简便计算练习题, 学生还解决不了实际计算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我认为应根据班级基础, 适当增加一些多变式题, 鼓励学生创新, 打破常规, 利用已学过的知识, 合理地进行等值变形, 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总之, 要教好简便计算, 使学生达到计算时又快又对, 不仅正确无误, 方法还很合理、样式灵活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有关内容, 还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程, 做一个探求教法的有心人。另外,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做到内容要精选、有层次, 题形多样外, 还要有训练智力与非智力技能的价值。“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作为一名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要授之于鱼, 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与时俱进, 学思结合, 积累经验, 总结方法, 做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分享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2.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数学;简便运算;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计算方法、更好的学习数学非常重要。而使用简便运算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增加学生数学计算方法都起到积极作用。一般所说的简便运算是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授,使学生自数学学习中将一些复杂的数学题通过简便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而在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中教授学生使用简便运算,对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具有一定好处。而选择哪种有效办法培养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采用归纳简便运算方法

在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中经常会计算一些较为繁琐的数值计算题,这时就可以采用简便运算将这些繁琐的数值计算题进行简化,如通过运算的定律、公式等数值计算方式,或者是“凑整”的计算方法,以此进行简便运算。如数学题“464+237=?”的计算中就可以采取“凑整”的计算方法,如“464+237=464+237+1=701”的计算方式,将数字进行“凑整”,以方便其进行计算。而对于此类方法的使用要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掌握规律,才能在今后的数学计算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简便算法提高数学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对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中年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数学计算问题上要非常仔细和认真,如果过于粗心的话不但在准确性上较差,且对于数学计算中所存在的一些规律就过于疏忽,不够了解。因此,在数学计算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的去观察题目中是否存在需要使用简便运算方法,对所出的题目,以此才能将其中所存在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解,采取合理的简便运算规律进行使用。因此,对于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师来说,对学生在观察能力上进行培养、锻炼其认真观察能力非常重要。以数学计算算式“11+3+9+4+7+6+3.1+4.5+2.9+8.5”为例,如果对这道数学算式题通过简便运算方法进行快速计算的话则要先对这道题目进行观察以发现其中规律,那么则可以通过“11+3+9+4+7+6+3.1+4.5+2.9+8.5=(11+9)+(3+7)+(4+6)+(3.1+2.9)+(4.5+8.5)”的方法进行计算,发现其中规律的话在数学中计算是非常快的,且通过上述组合的方式进行快速计算。对于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师来说,可以经常给学生出些类似题目,通过经常性的练习达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简便计算能力提高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数学简便算法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将简便算法充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班级统一购买铅笔和圆珠笔,其中铅笔0.8元,圆珠笔1.5元,一共需要购买43套,则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时,学生就可以开动脑筋对此题目进行观察,以此运用简便算法进行解答。同学A所根据题目所列的试题为:0.8×43+1.5×43=98.9(元);而学生C根据题目所列的试题为:(0.8+1.5)×43=98.9(元)。当学生对此题目通过不同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时,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哪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进行探讨,以此找到更加简便、快速算法。当学生进行探讨之后,一致认为最后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而学生所探讨的这种共识则正是学生提高数学简便算法观察力之后的结果,以此在这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计算题目上充分运用数学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脑海中才会留下深刻意识。

三、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数学规律

在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中教授学生掌握更多的简便运算方法则能够提升学生数学计算的综合能力,而通过数学中的各种规律与特点等的运用,则掌握简便算法更加容易。简便算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就是将数字“凑整”,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数学规律而掌握此方法。如:

1.在加减法中运用各种数学规律

在进行加减法中要充分理解数字“凑整”的规律,能够将一些与整数相近的数字进行计算,然后在加上或者减去所添加或减少的数字,所计算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这样可以减少诸多繁琐计算。如:71+39+23,在此数学计算题中可以看到71与整数70接近,在计算中就可以以70进行计算,而39与40接近,在计算时就可以按照40进行计算,所以学生在计算时就可以按照70+40+23的思路进行计算,而刚好70在计算时加1,39需要减1,两者相加刚好是整数,得到的最终的结果则不变。通过这种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加了多少或者减掉多少一定要看清楚,避免最后计算结果出现错误。

2.在乘除法中运用各种数学规律

在乘除法中运用简便算法则要根据乘除法的公式以及一些定律进行结合使用,或者借助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如31×14+31×16=930,则可以变为31×(14+16)=930,其所得結果是相同的;再比如46×(14×89)=(46×14)×89所得结果也是相同。其中所计算的方法就是根据乘除法所具有的交换定律和结合定律进行的计算。

四、结语

在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简便运算方法则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计算综合能力。而学生所掌握简便运算方法的前提则是掌握各种数学定律、特点、公式等,这对学生掌握更多简便运算方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只是通过简便运算数学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在简便运算练习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变式题进行练习,对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深入思考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美艳.小学数学中简便运算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5(08):109-112.

[2]颜廷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349-352.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29页例8的第(2)小题。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 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66÷2 =330÷10

=33(元)

=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②390÷39×5 390÷2÷

5③360÷(36÷2)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练习八1-3题。

板书设计 : 除法的简便运算

a÷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5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时,主要是学生找不准能够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或者是找准了而加错了,这样的错误还不是很多。但当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数的数时,学生就和减法的混淆了,把老师教的办法“多加要减,少加再加”全部忘光了。相比较而言,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还是运用得比较好的。

2、减法算式中常用的简便计算在刚上完课时,学生都觉得蛮简单的,作业错误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那两个数的和”这个规律。但是,到具体计算题目时,学生就不看具体的数据,也不根据题目的特点,统统先把后面两个减数相加,尤其是逆向思维的题目,更不会把它改成“连减”了,去了括号,后面一步照样还是加,反复强调还是有错误。另外,加减法混合在一起的计算中,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判断能否用简便方法计算,尤其是“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学生更是糊里糊涂了,如:25+75-25+75,672-36+64.3、乘法算式中简便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主要出错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了,尽管在教学时进行了对比练习,如:(40+4)×

25、(40×4)×25,再三强调它们的区别,但是学生还是两个定律搞反了。其次,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学生主要找不准相同的因数,搞不明白哪是作为因数,哪是作为加数也容易出错,如:99×38+38。另外,当两个数相乘时,学生搞不清究竟把哪个数拆,拆成加法还是乘法,根据什么定律去计算,所以出错的也比较多。如:56×199、102×125等。此外,有些特殊的题目,学生灵活的审题能力不够,也会频繁出错,如:95×24+24×6-24。

4、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连除就把后面两个数乘起来,不根据数据特点,但相比之下,因为除法中简算比较简单,所以错误相对少一点。

《简便运算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6

成功之处:

1.对于运算定律的复习,出示了六道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88×12599×38+3836×99720÷45784-42+5825×32×125。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特别是784-42+58学生应用了结合律进行“凑整”,导致出错。由于学生在这阶段都是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导致学生不认真进行分析题目,只想一味地进行应用。通过此题的训练,让学生要遇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练习题的处理,渗透转化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问题。

第7题: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应使其转化为学生学过的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即可以用补的方法转化为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拆分的方法转化为两个长方形,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加。通过此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转化思想,并且知道转化思想的内涵是将要解决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把未学过的知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知识。

智慧园:求每个图形各代表多少。此题是应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1)由△+△=□+□+□(2)由△+△=□+□+□

□+□+□=○+○+○+○□+□+□=○+○+○+○

得出:△+△=○+○+○+○得出:△+△=○+○+○+○

△=2○△=2○

由△+□+○+○=400由△+□+○+○=400

得出:○+○+○+○+□=400得出:△+△+□=400

□+□+□+□=400□+□+□+□=400

□=100□=100

由△+△=300○+○+○+○=300

得出:△=150得出:○=75

由△=2○由△=2○

得出:○=75得出:△=150

通过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又一思想——等量代换思想,其内涵就是用一种量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种量。

不足之处:

1.对数学思想的`介绍就题论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

2.由于时间的关系,每种典型易错题只练习了一道,没有进行再巩固。

再教设计:

1.对于数学思想的介绍可以使用尽可能大的篇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所在,应让学生系统进行感知和学习。

2.易错题型要反复练习,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能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7

《复习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对简便计算方法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学好《复习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至关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先对简便计算方法的做一次归纳整理。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教学中,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都是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不具有挑战性,虽然对优等生有学习的趣味,但是学困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的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进行计时计算训练,把每次完成计算的时间写在卷面上,学生们都有一种好胜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所以,一上课,我首先来一个口算计时计算比赛,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提问:你们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口算题比较简单,学生在尝试了胜利的喜悦后,激情澎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通过填空、判断、口答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再结合例题,让学生说说容易出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然后进行综合、提高练习,练习由浅入深,并进行计时,学生饶有兴趣。在练习中,我要求需要帮助的同学举手,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每完成一道就同桌交换批改,然后说出有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对知识的预设,但更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

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既有效的,也有的是无效的和费效的。因此如让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拔乱反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的课题。练习简便运算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每道题的特点,思考能否应用运算律或其他已经学过的规律使计算简便,然后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们常遇到一种简便的方法和一种原始的方法学生往往是喜欢原始的繁杂的方法去完成练习,而简便的方法却不用。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会对学生说“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你就用那种算”。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办法好,更适应自己去练习。而对新的、简便的方法弃之不用。从而造成了这类学生对新知识不接受。有些人常以新课标的道理说“学生喜欢用什么方法去完成就用什么方法,在他心目中这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无需去干预。”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明明有直道 ,为什么要去走弯道呢。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使用这种简便的方法了,我安排了一场比赛,在计算能力相当的两组学生中,一组用老方法计算,一组用新方法计算。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结果是很明显,用新方法做的同学早就计算好了,且正确率很高。而用老方法做的同学还有一半以上没完成。孰优孰劣一比便知,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优越性。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以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在自主练习中,我感到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发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予以解决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9

1、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

西古石小学开展植树活动,下表是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的棵数。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29棵 46棵 54棵

(1)引导学生看图,并说一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进行板书,如:三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学生列式。

这张表中记录的是西古石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的棵树。四年级29棵,五年级46棵,六年级54棵。要求“三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你会列式吗?(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29+46+54。(师读题,语速稍慢一点,帮助学生审题,为后面发现加数凑整、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做准备。)

3、探究计算方法。

(1)教师提问: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本子上试着做做,再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合作,研究计算方法。

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②小组长负责记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有意识的选择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比。学生在讲解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并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投影出示:

29+46+5429+46+54

=75+54=29+(46+54)

=129(棵)=29+100

=129(棵)

2、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种算法简便?同学们,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如果发现哪两个数加起来刚好可以凑整,即能凑成整十数或是整百数,我们就怎么办呢?(指生答)对!就把它们先相加起来。这样计算就变得简便了。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呢?(生答)说得好!是因为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

3、尝试应用。

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请你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再和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69+75+25(2)78+(47+22)

师:回顾这两题的计算过程,思考一下,比较在运用加法运算律时,两题有什么不同?

预设回答:

生1:第1题直接应用加法结合律。

生2:第2题既要应用加法交换律,还要应用加法结合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同学们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即便是题目中没有提出简算的要求,只要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是多少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学交流算法,体会“凑整”的思想。

2、计算比赛游戏(课件出示第16页自主练习第5题)

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各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234+700+30026+(89+74)

350+195+105+850147+89+53+11

724+435+565+107611+13+15+17+19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计算比赛的游戏。同桌两人中,一人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一人不用加法运算律,同时开始,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反过来互换一下方法,再比一次。现在开始!(学生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16页第6题。(探究减法的性质)

师:加法中有运算律,那么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我们一起来探索减法中的运算律。(课件出示)

师:观察第6题中的每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思考:这个规律反过来怎么说?

集体交流: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后两个数。

(2)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或几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这个规律叫减法的性质。(板书)

(3)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减法的性质吗?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b―c=a―(b+c)

小结:运用减法的性质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4)类化练习,效果检测。课件出示教材16页第6题(3)小题。

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明白每道题的`计算依据是什么?

②重点指导721―303、900―405两题。

在巡视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做得正确的学生,可先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概括:303接近300,我们可以把303看作300+3,

721―303=721―(300+3)=721―300―3。同理,900―405=900―(400+5)=900―400―5。

计算依据也是减法的性质。

4、指导学生完成第17页自主练习第7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2)两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5、出示第18页自主练习第10题。

此题灵活性较大,内容含量也大,答案不唯一,只要能使计算简便都是正确的。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填数的根据以及理由,明确应用运算律的简便。

6、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多交流各自的收获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小数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10

1.内容分析:

本道例题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的小数的简便计算。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这样可以是一些运算简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独立完成小数的简便计算。2.教学目标: 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教学重点:

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进行简便计算。4.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定律简算。5.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主要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64 3.分组计算下面各题。(0.80.5)0.4(2.4+3.6)0.5

0.8(0.50.4)2.40.5+3.60.5 478125 点拨:左边和右边对应算式结果相同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4.明确学习任务: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教材例题:

2.5×43 → 2.5×(40+3)

学生自主思考,分别出现竖式计算及简便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

0.254.784 0.65201 =0.2544.78 =0.65(200+1)=14.78 =0.65200+0.651 =4.78 =130+0.65 =130.65 点拨:学生展示后,要讲出简算依据。

3、小结:运用定律计算,如果能设法使一个因数转化为整百数或者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为整百数就能使计算简便。

三、当堂训练,反馈总结。

1.必做题。

(1)口算。教材试一试左侧(2)简算:教材试一试右侧。(3)教材练习三的第二题

2、选做。

12.7×4.6+12.7×6.4-12.7 4.35×57.8+43.5×4.22

四、随堂检测,反馈总结。

1、12.5×(8-0.8+0.08)24.75×4 5.46×3.8+54.6×0.62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 篇11

1、找出学生做简便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原因。有的是粗心,抄错题、看错题;有的是搞不懂,该不该用简便,用哪种简便(运算定律不清)。

2、对症下药,对粗心的学生,必须给他下死命令,做题认真,仔细检查。对于后面的学生,那就得多下功夫了:

①要让学生明确该不该用简便,就得看题中给的运算顺序和数据,符不符合我们简便运算的宗旨(变整,凑整)。如:99×3.518×3/5-8×3/5100×5/9-5/9

②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如:3/10+7/10×20有的学生为了凑整就算得等于20。又如:7.4-5.4÷0.5=2÷0.5=424÷8×24÷8=(24÷8)×(24÷8)=1

③有的学生运算定律不清。如:1/4×1/8×16=(1/4×16)×(1/8×16),(3/4+3/5)×20=3/4+3/5×20

针对以上这三种情况,我通常将错误结果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来判定它的对错,先由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对的说出它运算定律,认为错的要说出错在哪里。等学生说的几乎90%的学生认同于一种答案时,老师再说出左后正确答案。在学生辩驳的过程中,大部分做错的学生能够明白做错的原因。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做一些类似的题型,应该会很有效的。

3、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是学习简便运算的前提。

许多简便运算都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结果。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运算定律、性质的特点,帮助他们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牢固掌握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为简便运算提供理论支柱。

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灵活性是简便运算的灵魂。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107—108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

4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30=()×()24=()×()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72×5

=6×60 =360(元)

=360(元)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 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 1 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1)出示例2 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 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15×[()○()] =27×[()○()]

=15×[()○()] =27×[ ]

=15×[ ] =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 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上一篇:革命英雄故事下一篇:浅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