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真理就是对经验的高度抽象的结论。真理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绝对真理只能通过论证来得出结论,可经实践来验证,实践并不能证明其完全正确性,却可以证明在实践的时空是正确的。
验证绝真理过程,真理在没验证之前,只能称之为理论。
1.理论的前提条件,在实践的时空内是否能被满足。能满足则可判定,该理论可能是绝
对真理。不能满足,如在其它时空能满足,那可能是相对真理。
2.理论的结论是否能在实践过程中被实现。在实践过程中,依据理论提供的前提条件做
好准备,并依据理论的推导过程进行验证。如果实践的结果和理论的推导相吻合,并且该推导过程在任何时空都可实现,则该理论可称之为绝对真理。如果实践的结果并不和理论的推导相吻合,并且在其它任何时空都不可能和实践的结果相吻合,则该理论就是谬论。
3.有些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实践的时空内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即该理论是永远不可能
被实践的。该理论只能通过论证来验证其正确性。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如果该理论被论证是正确的,那也是相对真理,是特定条件下的真理。其特定条件一不满足,该理论将成谬论。
经验就是实践的结论,前提条件是很难被复制的,因此经验并不总是可靠的。真理是对经验的高度总结,一旦经实践验证正确。真理是可靠的,是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
一、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缺失现状分析
1. 职称评定指挥棒缺乏对实践能力要求的支撑和认定。
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 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 它具有学衔的性质。目前, 职称不仅成为了我国用来衡量一个高校师资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尺, 同时也成为了评定每一位教师个体专业技术水平和薪酬多少的重要依据。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指挥棒的引导下, 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职称评定的准备当中;而目前我国高教系统的职称评定的具体条件大多数都集中在对理论教学、科研及论文水平的衡量上, 对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加之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就很繁重, 因此对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就缺乏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校企联合的途径受阻。
教师深入企业,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同生产、同攻关, 有利于开阔视野,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而提高相应的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 因此, 校企联合是我国高校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几年来, 校企联合的方式往往演化成了校方积极联系, 企业方勉勉强强的局面。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在经济大潮下, 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许多企业都把近期能获得多少经济效益作为自已所追求的目标。这样, 对新技术的渴求程度和重视程度均不足, 更不愿意把大量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到对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上, 自然也就没有了与高校合作进行科技攻关的热情。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与生产实践脱节, 造成了教师本身所掌握和有能力开发的具有现实生产力的科研项目很少, 校企合作并不能给企业一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校企合作, 企业方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3. 高校实践环节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实践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
近几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各个高校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新的仪器设备、重点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中心实验室相断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后续资金投入的不足,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能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拟, 这就造成了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于社会同期的技术发展, 也滞后于高校自身的专业建设。这样, 对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 造成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校的实践锻炼形成了永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尴尬局面。
4. 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着对实践能力认识不足的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每个高校都有一整套自已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而这其中, 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学质量考核的重点。专家听课、讲课比赛、教案检查等等, 考查的都是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少有学校对实验课, 实习环节的质量进行详细的考查。因此, 这也使大多数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教学上, 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则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
二、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策略分析
1. 学校加大实践环节投入力度, 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并加快校企联合的步伐。
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院校均建有自已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起到了产教结合, 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但是由于投入不足, 一般高校的实训基地的设备都不能达到企业化的标准, 设备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也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 因此加大实践环节的投入力度, 是每一个院校都面临的问题。
加大投入的力度可以帮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社会最新的科技。但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出教师对实际生产环节的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是解决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只有自已的教师队伍具备了实践的创新和指导的能力, 才能对企业的生产有所帮助, 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只要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 就会大大刺激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愿望和热情,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
2. 职称评定依据设计应更符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
在职称评定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加大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 是改变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一条必走之路。只有在职称评定中加入实践能力考核的制度约束机制和建立相应的促进措施, 才能真正改变教师只会课堂讲授不会现场传授, 只能理论指导不会实际示范的尴尬局面。
如何在职称评称中体现出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制订出合理的对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指标, 是职称评定改革的重点, 也是难点, 而不能只是流于表面, 走走过场。
3. 从制度角度出发, 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能力提高的学习中。
教师提升自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有利。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提高自已的实践能力, 如企业挂职、下厂锻炼、自创工作室等方式, 都要付出相应的汗水、时间和精力。为此, 学校应该从制度的角度出发, 制订出鼓励教师进行实践能力提高和培养的政策, 使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经济上不受损失, 从而激发教师主动提升自我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三、总结
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直接制约着所教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无实践经验的支撑,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讲授会非常的苍白和浅薄。因此, 对于高等院校, 实践环节的完备和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一个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学校中每一个学子的前途和未来,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使他们有能力为自已所传授理论知识的骨架注入实践经验的灵魂, 是每一个高等院校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必走的一条自强之路。
摘要: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高校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学生质量的保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并从现状出发, 提出了提高高等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体系是20世纪末现代社会主义理论最系统、最完整、最成熟的理论表现,同时它又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现代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然而,就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来说,他最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5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引述、注释经典作家的论述和为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作辩护的停滞状态,谈不上创造性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词句在有些人手中变成了打人的“棍子”,专门用来反对那些敢于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践结合起来的人,造成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撅的不正常局面。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再一次提到党的指导思想的突出位置,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中国,而且震撼了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原则问题,具有战略全局的指导意义。因为实事求是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也就是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基石的地位,这就给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重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为这一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块新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我国实际的典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辉煌成果。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强调应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克服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创造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第三、科学地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其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更具有基础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即从“结构取向”来认识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样认识社会主义往往使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钢性”而缺乏“弹性”,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产生“急速”性而缺乏“渐进”性。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新的科学的高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从根本上改变了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路,将人们从传统的以“结构取向”或“制度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转变到以“存在根据”或“价值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新的思路上来;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中,邓小平突破了历来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传统思维,深人到更基础的层面—生产力的层面上来界定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依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最根本的体现,这就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发展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突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特点,从而克服了以制度特征或“结构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时所产生的静止地、绝对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弊病,帮助人们消除“一步到位”的急躁冒进情绪,摆脱所谓“纯粹社会主义”的空想,回到一步一步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中来。
总之,由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恢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这就巩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理论基石;由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石;由于拓展了新的思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和理论问题得到了科学的界定,等等。所有这一切就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样,在经历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四代马克思主义者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之后,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完成了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论文摘要]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证明,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能进步和繁荣。和谐是生产力,和谐是财富源。不和谐不稳定只能带来灾难和内乱。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理论和国外社会建设思想理论的研究中也总是把“和谐”作为其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睹社会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它是同社会主义及其科学发展观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在19世纪40年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问、城乡之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又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推论基础上的,具有令人折服的巨大逻辑力量。它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看到,这一设想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节,人们只能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来证实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伟大真理。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起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而这一理论探索始终是把社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
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凋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应该说,这是将社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初步战略构想。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论断至今仍然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要保持社会的稳定,稳定是大局,没有全社会的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了。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着眼于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统一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协凋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勾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胡锦涛同志在最近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与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明确提出构建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
总之,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工作路线,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正确运用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作出了新的发展和完善。群众路线理论变得更加务实,回归到了群众真实的重活中,反映出我党更加关切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一、群众路线的哲学体现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政治、组织、认识路线,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辩证统一
群众路线理论中,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应对了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辩证统一。我们之所以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正是因为群众这一历史主体在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一切都是广大群众所创造的。我们党要实现自身目标就必须密切群众、深入群众,把方针政策向群众宣传,化为群众的自觉,改造客体。同时,在改造客体的进程中,历史主体形成的新鲜经验,也会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这些都为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了条件。
2.历史人物与群众创造精神的辩证统一
群众路线理论本身就是党和群众关系相结合的产物。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和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且要把在群众路线中存在的素材,整理成系统的理论,指导群众的实践。让群众的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我们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生活市取之不尽的养料。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更深层次了解群众的意愿,洞悉群众的首创价值,这样才能采而取之,逐渐推广,才会形成真正的“合力”。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重要含义,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耀眼的精神文明,他们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同时群众也需要政党的领导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党的领导要从实际出发。因此,党要实现正确领导就要首先深入群众之中,做群众的“学生”,向群众学习。调查研究是很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到群众的情绪、愿望和要求,把存在于群众丰富社会实践中原始的、真实的素材收集起来,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原材料。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很早就明确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跟进一步认为,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甚至决策权。在制定了政策以后,还要回到群众之中。这不仅是贯彻政策的需要,也是检验和完善政策的必要程序。因为将党的政策化为现实,成为变革现实的一部分,都必须要依靠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而且在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把政策化为自觉的行动,在验证政策得失的同时,开创出新的实践领域和活动空间,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保障。这两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3.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般的理论要用于指导个别,就必须深入实际之中,在个别之间进行宣传、解释,号召人们接受并检验。这是因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必须把一般号召和具体经验相结合,采取典型试验,突破一点,逐步推广,使一般号召得到贯彻,更好地检验一般号召,完善一般结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所要求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就是实践和认识关系的一种反映。党的政策、计划、方针等,都必须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的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群众——领导——群众”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二、新时期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给我们的启示
新时期下,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与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相契合的有效途径,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转变工作理念。
领导方法上实现从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注重用民主协
商的方法解决群众问题;管理方式上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三是工作重心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走访转变,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工作方法上注重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
2.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完善党群对话制度。不断完善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制度,联系群众、了解民情,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证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二是完善维护利益制度。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三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参政、民主决策等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
3.建强群众工作队伍。
一是配强群众工作干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基层工作一线发掘群众工作人才,使那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大有所为,在传达政策精神、收集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多岗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全面提升群众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4.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坚持心系群众、为民解忧,用真心解决群众困难,用真情温暖群众心灵,用真诚赢得群众信任,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依法按照政策办事。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依法按政策解决;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够完善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主动说明情况,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创造条件适时予以解决。三是全力争取群众信任。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切实做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学会用群众的思维思考问题,用群众的语言沟通交流,切实把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思想教育和政策法制宣传的过程,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问题,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同步发展。 自学能力很强,在校自学了很多计算机知识,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维护,熟练操作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资源,
会auto cad photoshop 等软件;会用c语言编写一般程序。独立性很强,在高中高考时,在没有监护人的监督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全国性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动手能力很强,在学校平时做实验时都可以很快地完成实验。 专业知识扎实,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独立工作,又极赋团队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赋有进取心,有良好的人员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1党报2013年相关栏目设置统计
笔者首先对2013年《人民日报》头版1-12月份刊发的相关的栏目进行筛选。
1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20条;《昂首迈入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35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3条;《走进农村改革试验区》2条;《改革开放新地标》1条;《服务台》1条;《记者听会》4条;《在地方两会上》3条;《求证》1条。
2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22条;《贯彻落实十八大开局之年新气象》9条;《新春走基层》16条;《欢乐祥和迎新春》26条;《我的春节我的坚守》3条;《改革开放新地标》8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4条。
3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10条;《时代先锋》1条;《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2条;《最美基层干部》1条;《改革开放新地标》1条;《独特视角看两会》1条;《听代表委员议国是》7条;《直击两会精气神》3幅图片;《我的两会微观国是》6条;《两会回眸》2条。
4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19条;《春耕一线》1条;《劳动最美丽》,图片1幅;《最美基层干部》1条;《改革开放新地标》4条;《改进作风探实效》2条;《新国企新起点》1条。
5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20条;《时代先锋》1条;《改革开放新地标》4条;《记者来信》1条;《巨灾重建五年回眸》2条;《新国企新起点》3条;《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10条。
6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15条;《时代先锋》4条;《雷锋与时代同行》1条;《反对“四风”服务群众》1条;《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7条。
7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20条;《时代先锋》4条;《优秀科学家风采录》1条;《群众路线在基层》4条;《反对“四风”服务群众》1条;《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1条;《走进营改增》1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条。
8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22条;《时代先锋》1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4条;《反对“四风”服务群众》24条;《狠刹奢靡之风各地在行动》4条;《深化改革进行时》6条。
9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11条;《以先锋模范为镜》3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5条;《国企新亮点》1条;《反对“四风”服务群众》8条;《两节观察》3条;《风清气正两节》1条;《回应》1条。
10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11条;《时代先锋》2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1条;《走基层一线见闻》1条;《反对“四风”服务群众》5条;《转型升级新脉动》2条;《改革发展新景象》8条;《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1条;《两节观察》1条。
11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11条;《时代先锋》2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1条;《反对“四风”服务群众》2条;《转型升级新脉动》3条;《整改进行时》13条;《改革发展新景象》2条。
12月份栏目和稿件篇数:《今日谈》8条;《时代先锋》1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1条;《转型升级新脉动》3条;《整改进行时》8条;《一年形势观察》4条;《我这一年》5条。
2《人民日报》头版在群众内容、群众形式、群众写作三方面的实践
从群众内容、群众形式、群众写作三方面来探讨新闻报道和新闻写作,最早是由我国著名记者、报人、政论家邓拓针对改造我们的通讯工作和报道方法提出的。
2.1群众内容
所谓群众内容,就是要反映那些代表广大群众斗争、生活、情感、思想面貌和要求的英雄主义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例子。邓拓所讲的群众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而《人民日报》头版除了刊发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外,也用大量的篇幅刊发反映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场面以及普通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6月份《时代先锋》栏目刊发的人物通讯为例,《吹响青春的奋斗号角》、《李新民:传承石油魂》、《倾毕生之力传中国之声》等3篇稿件讲述的故事,都是生活和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普通人物,即解放军战士乐焰辉、石油工人李新民、驻外工作人员吴永恒。典型事例中的典型人物,如《雷锋学他一次,他学雷锋一生》中的退伍军人刘成德。从涉及的面来看,雷同的栏目如《以先锋模范为镜》、《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最美基层干部》、《优秀科学家风采录》、《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等也刊发了大量反映基层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正如胡乔木在谈关于报纸宣传的内容时所说:“对工人创造的奇迹,优秀先进分子的事迹,工人中的问题,都需要反映,工人也愿意看。”所以说,反映群众中的典型人物,既是新闻宣传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是新闻报道领域坚持受众导向、新闻价值、转变作风,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集中表现。
在笔者统计的这些栏目中,反映基层声音的稿件递增了不少。如全国“两会”期间的栏目《独特视角看两会侧击》、《听代表委员议国是》、《直击两会精气神》、《我的两会微观国是》、《两会回眸》,通过记者的眼、耳、手,记录下了县委书记、社区干部、大学校长、社区书记等对改革发展、群众观念等的认识,对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群众形式
所谓群众形式,指的是最大限度地运用群众的思维结构、群众的语言,这种思维结构和语言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化到群众里头去,从群众中发出来的。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思维来联系群众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从笔者统计的栏目来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进农村改革试验区》、《新春走基层》、《欢乐祥和迎新春》、《我的春节我的坚守》、《今日谈》等稿件,集中体现了栏目集中展现了新闻工作者走出去、走下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的勇气,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要求必须用群众语言、群众思维报道新闻。2月4日《新春走基层》栏目稿件《“绿皮车”回家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篇通讯讲述了一家三口乘坐“绿皮车”从上海到安徽阜阳的艰辛旅程。语言朴实,描述真实、话语贴切。如直接引语:“‘票是自己买的吗?’李敏看了一眼父亲:‘他买的。’”;“爸爸很得意地说:‘3张票才135元,可把我老婆高兴坏了。’”;“‘想姐姐吗?’‘当然想!我姐叫李玲,在老家读高三。’”此外,间接性引语:“到了村里,小巴简直像在水田里‘犁地’,司机心疼得不断嘟嚷”;“晕车的李敏,昨晚在“绿皮车”上开朗专注的神情没有了,痛苦地靠在妈妈的肩上。我几次想跟她聊点什么,开始还睁开眼瞧瞧我,然后摇摇头,后来,眼都懒得睁开了。”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不管是采访对象的直接话语,还是记者的转述,语言非常口语化,且十分契合采访对象的年龄、身份特征。
2.3群众写作
所谓群众写作,指的是只有当群众自己写出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的时候,才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在笔者的统计中,《我这一年》、《今日谈》等栏目,集中再现了普通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期许、国家政策的落实、自我梦想的展望。如12月份《我这一年》栏目刊发的稿件,《苗寨变美远客来》、《我的“阿里巴巴”挂牌了》、《小板栗“大转型”》《一条大路通俺家》、《养羊零成本听我把帐算》等,语言生动,讲述口语,让人如临其境。
《今日谈》栏目5月份刊发的稿件,《刹住“低调的奢华”》、《景区要讲“待客之道”》、《别把应该当“不该”》、《以公开透明赢回信任》、《靠科技走出“农药依赖”》等言论,都是读者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有感而反。也就是说,党报在践行群众路线,就要使报纸的工作带着浓厚的群众性;每个机关、每个乡村、每个部队、每个学校、每个工厂,都有报纸的通讯员、撰述员、热心关切报纸的人,这样报纸的内容才能充实起来。
3《人民日报》头版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举措和不足
从历史的纵向轨迹来看,《人民日报》头版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报传统。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日报》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趋势,开创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成果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第一,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即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进一步选择,包括事实本身的选择,以及报道事实的切入角度等。从笔者统计的一系列栏目来看,《人民日报》头版在新闻事实的接近性、时新性、趣味性、显著性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突破,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二,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活动。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春走基层》等栏目刊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创造智慧,真是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顺应百姓期待,进一步接地气、转作风、改文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开展舆论监督,引导社会舆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四风”服务群众》、《群众路线在基层》等栏目,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二者相结合的监督的方式,顺应了新闻报道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需要,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当然,也可以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在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现象还比较突出,新闻头条反映领导人出席会议的内容和描述经济发展成就的稿件较多,反映普通百姓生产生活的稿件相对较少;走基层稿件刊发的相对集中等。
参考文献
[1]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力丹.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读习近平总书记8.19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J].编辑之友,2013,(10).
下面我们就看看求职者小李的情况,他之前已经在一家国企做了三年的工程技术员,自认为这工地的事情他都能够搞定,并且将自己曾经做过的几个大项目都放到简历当中,本想自己如此醒目的工作经验肯定能够获得对方认同,结果投递好几家工程私营企业竟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原因就在于他自认为辉煌的工作经验在这些企业眼里只是一种很平庸的经验而已。很多在国企当中干过尤其是干过比较长时间的人,都会出现这种对自己不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在国企当中干得好就一定再私企当中同样出色。其实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国企和私企这件的区别,在国企当中你一天真正做事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可以慢慢地去做,做不完的明天继续来就是。但是在私企当中这节奏真的非常快,来到一个任务就要求你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内迅速解决。
多加入一些课外活动的内容可以增加简历的生气。如果内容太少则应略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阅历、经验的积累,这些内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以把当选为学生组织领导、体育比赛、在校刊发表文章等内容写进去,它们将使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你,也许会在挑选过程中成为你入选的强有力条件。
一、一言堂教学
我是参加工作的,多年的师范教育让我明白上课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一点儿就是将教材上的内容教会学生即可。我认为这就是有效。上班以来,我也是这样做的。一节课,多数都是我在说、讲,学生听、记。就这样经历了一段时间,当教学的新奇渐渐沉积下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样的课堂太了无生气。
二、问答式课堂
于是,我迎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出现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现象,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之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灵感。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也有了参与意识,我很高兴,认为自己在课堂改革中有了成就。然而,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仍有不少学生处于与已无关的状态,怎样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呢?我又陷入了思索中。
三、互动式教学
近几年来,在教委的大力倡导下,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我校正进行的“六、四、三”教学模式,使我们看到了有效教学的署光。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正襟危坐,不再死板严肃,“四生”(生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互动,质疑、研讨、评价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学生不仅吃透了教材、还能拓展、迁移。真正达到了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课堂教学。
押金返还制度(Deposit refund system,DRS)是消费者或下游厂商在交易时预先支付一定的押金,履行某些义务后获得押金返还的一种政策机制。押金返还制度有两种不同的类型:1.“市场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也叫“自发”的押金返还制度、“生产者发起”的押金返还制度;2.“政府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也叫“强迫性押金”、“强制性押金”等。
“市场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消费者从厂商处租赁汽车或复印机等耐用产品时,通常支付一定的押金,当返还相应的耐用品时再赎回押金。又如,消费者购买啤酒等饮料产品时,通常预先支付一定的费用(押金),当空酒瓶返还给零售商时获得押金返还。
“市场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出于以下目标:1.确保产品(包括废旧产品及包装容器)的循环回收。生产者回收废旧产品或包装后,通过清洗、加工、再利用,能够节约生产成本。2.确保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及养护。为了获得押金返还,消费者必须确保对产品的维护。3.向消费者展示产品质量,转移或降低产品缺陷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产品的销售。4.实施价格歧视(价格差别化),增加产品需求。在以上4个目标中,1是循环回收的经济目标,2、3、4是其他经济目标。出于循环回收目标的押金返还制度节约了资源,增加了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有一定的环境效果。与此同时,出于其他经济目标(非循环回收)的押金返还制度尽管也具有刺激回收的功能,但其往往降低了产品耐用性和使用寿命,刺激了产品需求。因此,并不一定导致垃圾产生和排放减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废弃和垃圾产生。
“政府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并非出于个体的经济目标,而是出于社会的环境目标而产生。它既可能出于循环回收的环境目标,也可能出于其它环境目标而产生。在“政府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中,出于循环回收的押金返还制度使用较普遍。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可能导致垃圾污染的产品(如瓶装饮料、包装产品、电池)时支付一定的押金,返还废旧产品或包装容器时获得押金返还。这种出于循环回收目标的押金返还制度下面详细论述,这里暂不展开。出于其它环境目标的押金返还制度也有实施的案例。例如,发达国家在资源开采领域中采用的“履约保证金”(Performance bonds)就是出于其它环境目标的一种押金返还制度。履约保证金是在厂商开采某种自然资源(如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时征收一笔保证金,当厂商履行某些义务后获得保证金返还。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确保交易一方履约,交易的另一方采取的任何物质或非物质抵押制度,实际上都属于押金返还制度。而且,押金返还制度不仅仅发生在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厂商与厂商之间,还可能发生在政府与厂商之间,甚至可能发生在政府与消费者之间。可见,押金返还制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广泛。下面,为了集中论述城市垃圾管制,我们主要讨论“政府驱动”(出于环境目标)的押金返还制度,而且主要讨论其中出于循环回收目标的押金返还制度。除非特别指出,下文讨论的押金返还制度均指“政府驱动”的出于循环回收目标的押金返还制度。
二、城市垃圾管制中的押金返还制度
在城市垃圾管制中,押金返还制度是消费者或下游厂商在购买可能导致垃圾污染的产品时支付一定的押金,当消费者返还废旧产品或包装容器时获得押金返还的一种垃圾管制政策。押金返还制度的基本原理是:押金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行为约束,用押金这一经济杠杆可以刺激消费者将废旧产品返还给厂商(而不是直接抛扔),从而实现垃圾管制目标。押金返还制度是一个双层系统,实际上就是产品消费税和循环补贴的结合。它在效果上类似于在消费时对垃圾征税(实现源头削减),垃圾回收时又进行补贴(确保循环利用)。如果垃圾被扔掉,就只能由消费者承担费用。这样,押金返还制度能够确保采用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减少垃圾处理量,无论是通过源头削减途径还是通过循环利用途径来实现。押金返还制度有着很多相似的名称。对饮料瓶实施的押金返还制度通常被称为“容器押金法案”或“瓶子法案”。
押金返还制度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欢迎和支持。在笔者看来,押金返还制度本质上是对庇古税的修正、补充或替代。存在负外部性时,通过征收庇古税,可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但庇古税有效的隐含假设是,政府可以直接地、低成本地对负外部性行为进行监控和证实。一般来说,排污者行为越明显,排污量越大,庇古税才越有效。因此,庇古税仅仅勉强适用于控制“点源污染”,而根本无力控制垃圾污染这样的面源污染。对于垃圾污染,这种直接的庇古税必然面临着高昂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此时押金返还制度可以很好地替代庇古税。在押金返还制度下,无须政府或其他第三方对个人的负外部性行为进行直接的监控和记录证实,而是通过负外部性制造者主动展示良好行为。如果说庇古税是“对不良行为的惩罚”,那么押金返还制度则是对“良好行为的奖赏”。在押金返还制度下,个人因激励去减少负外部性行为以获得押金返还,而无须第三方监控。这种行为主体及责任的转移(从政府监控和证实负面行为向个人主动展示良好行为)显然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
三、发达国家押金返还制度的实践应用
押金返还制度在经济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德国、瑞典、挪威、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实施了押金返还制度。
在德国,2003年1月起开始强制实行饮料容器押金制度。顾客在购买不可回收利用包装容器的矿泉水、啤酒、可乐和汽水时,均要支付相应的押金,1.5升以上的0.5欧元,1.5升以下的0.25欧元。顾客在退还空容器时,可获得相应押金返还。德国实施押金返还制度之初,曾要求购买者必须把空容器退还到当初购买饮料的商店并出具当天的收银条才能退还押金。2003年10月后建成了一个全国统一的空容器回收、押金返还体系,消费者可以到任意一家超市里退还空容器。而且回收空容器数量超过实际售出数量的商店,可以从这一体系中得到财政支持。
尽管对饮料容器押金制度存在争议,但德国政府延续了一贯的强硬立场,2005年德国《包装废弃物条例》(第三修正案)颁行,宣布自2005年5月28日起,对矿泉水、啤酒和碳酸饮料的非生态有益的一次性饮料包装征收押金。自2006年5月1日起,押金制度扩展适用到一切对生态不友好的一次性饮料包装,而生态友好的一次性饮料包装,如纸盒和聚乙烯包装袋等则免于适用。
在美国,有11个州对铅酸电池实施了强制性的押金返还制度。消费者用旧电池换取新电池可以得到一定折扣。这一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88年以来,铅酸电池中铅的总体回收率超过88%。1985年,缅因州对杀虫剂容器实施了押金返还制度。该制度主要针对农业或林业上盛于玻璃、金属、塑料容器中“限制级”的杀虫剂。30加仑以下的容器押金额为5美元,30加仑以上的容器押金额为10美元。缅因州押金返还制度实施的第一年(1985年)就回收了7055个杀虫剂容器,避免了429磅的活性成分流入填埋场。从1988年起,罗得岛州对所有类型的汽车轮胎实施了押金返还制度。押金为5美元,消费者必须在购买新轮胎的10—14天内返还旧轮胎才能获得返还金。俄克拉何马州也对轮胎实施了押金返还制度。每个新轮胎出售时收取1美元,返还旧轮胎给经认证的生产厂家可获得50美分的返还金。
押金返还制度在美国的主要应用还是州一级针对饮料容器的容器押金法案。目前有11个州通过了容器押金法案。其中,11个州都对啤酒和软饮料容器实施了押金返还制度,7个州对矿泉水瓶实施了押金返还制度,麦芽酒瓶有4个州,冰酒桶、烧酒瓶、碳酸饮料瓶有4个州。密歇根州对灌装鸡尾酒瓶,纽约州对苏打水瓶,缅因州对果汁和茶容器,夏威夷州对茶、咖啡、苏打饮料、非碳酸水和所有非酒精饮料瓶实施了容器押金法案。在大多数州,押金是针对所有类型的容器,包括玻璃、塑料、铝质和铁质容器。特拉华州是一个例外,该州对铝质容器免除押金返还制度。
关于饮料容器的回收,大多数州要求零售商回收他们产品线范围内的容器,即便该容器是在其它地方购买的。在缅因州,位于经认证的“赎回中心”一定距离内的零售商可以不必回收容器。除了零售商回收容器外,大多数州的赎回中心也回收容器。任何组织均可运营这样的赎回中心,当然需要经过批准认证。一些赎回中心和零售商可从分销商支付的强制性处理费中获得利润。分销商或容器生产商则可保留未赎回的押金。
四、结论和经验借鉴
从押金返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借鉴:
1.从理论上说,绝大多数学者均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总体上说,押金返还制度是一项有效的垃圾管制政策。在污染者数目较多或信息监督成本高时,押金返还制度相对于庇古税更有优势。
2.从实践应用看,押金返还制度在发达国家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成功的实践,而且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欢迎和赞誉。
3.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押金返还制度并非无条件适用、无条件有效。考虑到管理成本,押金返还制度可能在一些领域并不适用,尤其对那些品种繁多、不易分类的包装废弃物。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内容贴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开放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在校、市、省级征文、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在求职就业、社会交际等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二、潜心教研,积极参与教育教研。敢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大胆探索,并随时记录下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得失与反思,不停实践,不断积累。撰写的2篇论文在省评比活动中均获一等奖,4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研究省级课题《学科德育在中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立项,并在积极地探索中。
三、承担年轻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做到示范引领“传、帮、带”。除了完成自身班级教学任务外,还坚持上公开、示范、观摩课,承担教学经验交流讲座。组织指导语文组年轻教师备课,在教学教研、资料积累、业务进修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四、开发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主编校本教材《社交礼仪》、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出版社教材《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教程》,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资源。
摘要: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未来成长的动力。自知识管理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学术界与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三方面综述了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字: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综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模式,企业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因此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98年是中国学术领域的“知识经济年”,自1999年,许多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开始被翻译出版,国内开始大范围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国内一些企业也开始知识管理的实践。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重点课题,国内学术届关于知识管理掀起一个高潮,企业界的实践也推向高潮。中国的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
知识管理引入中国已经超过十年,2009年中国国家标准委颁布了自己的知识管理标准(《知识管理 框架》GB/T 23703.1-2009),2010年底,知识管理国家标准的剩余5个部分全部正式颁布,将于2011年8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的知识管理行业已逐步进入成熟期。部分中国企业组织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卓越成绩,他们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业界提供研究、学习、借鉴的标杆案例,从而推动知识管理在更多企业/组织应用、并为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创造价值。
二、知识管理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实践情况
(一)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
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可分为几大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隐形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如何去获取企业外部及内部的知识,进行分类、储存、检索、信息传递及分享,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是让员工应付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认识到事物的多元性及矛盾性,通过不断学习,找出最适合的决策方案。
国内外学者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简单化处理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 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
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人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人在传统上,要么是像一个心理学家那样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像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或组织理论家那样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
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刨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挤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被企业界接受。
2、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广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包括
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要素的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则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其中, 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 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 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 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尤其是对知识变换的管理, 目前更是处在理论探索阶段。
3、知识管理的实施措施
冯俊文指出,一个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调整公司结构,将公司
建成知识型公司;建立能够为公司员工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尤其要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公司设立知识主管;建立透明、公开、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创造有利于每位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氛围。郭强把知识管理的实施措施归纳为:建立知识共享机制、设立CKO、测度知识、了解知识工作特性、开展知识管理活动。陈锐认为,知识管理的实现,须将CIO 体制改造为CKO 体制,在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实现业务管理同知识管理的无缝结合, 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再造企业文化,选择与应用恰当的、先进的信息技术。罗丹认为, 发达国家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确立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对研 究与开发活动作大量投资;把教育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基础手段;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 将人力资本结构化;了解客户, 与客户共同发展将知识资本化进行直接运营;改变组织结构, 实行水平管理。
4、知识管理的研究总结
近十年主要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企业”、“图书馆”、“系统”、“实施”和“策略”
等方面,虽然诸如“应用”、“模型”、“评价”、“隐性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等主题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势头,但总量仍旧不多,而且与五个主要的研究主题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其他如网络、体系、战略、平台、机制、工具、知识共
享、组织等主题的研究也明显总量不多。这表明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不够平衡与全面。
知识管理是一个广阔且极具价值的研究领域,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有价值主题还
很多。虽然近年也出现了对诸如知识管理平台、机制、工具、知识转换等有价值主题的研究,但从文献上来看,数量明显偏少。还有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主题却明显研究薄弱。如对企业、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很多,但对高校和政府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团队建设等微观领域的研究力度也明显不够。另外,就某一研究主题上来说,也存在研究不平衡与全面的问题。如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虽数量上已经比较多,但真正深入到知识管理系统核心问题的研究却很少。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管理在企业、高校、医院等领域中的构建研究,近两年才陆续出现诸如系统的模型、模式、技术、实施等问题的研究,但数量极少,还有很多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
(二)知识管理的实践情况
当前,跨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知识、智能及技术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
近几年中国知识管理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知识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内知识管理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知识管理市场也在走向一个新的起点;国内知识管理市场也正在从混乱走向清晰,从模糊走向细化。纵览当下在中国知识管理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有IBM、EMC、Autonomy、蓝凌、AMT、TRS等。
但是,根据国际知识管理协会联合若恩在对中国知识管理现状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还极度缺乏针对知识从业者的多层次专业培养和能力鉴定体系,这也是目前制约中国知识管理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关注不够。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其管理者更多关心的是公司上市、股票涨跌、销售业绩、生产状况等短期效益。第二,中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与自身业务、经营目标相脱节。我国目前不少企业把知识管理工作和实际业务相脱离,变成了“为了知识管理而管理”。第三,中国企业尚未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中国企业目前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因此给企业的知识共享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需要稳定、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持,因为知识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存在着某种价值的,企业内这种价值的交换如果缺乏制度的保证,就难以让公司员工放心、踏实地去分享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第四,中国企业缺乏专业的知识管理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于员工在智力上的要求远远胜过体力,而目前中国的知识管理人才极度缺乏,企业在开展知识管理工作的时候,或者根本没有专门人员和机构对其负责,或者只是在形式上有这样一个机构或者部门,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现象还是由于很少有中国企业真正将自身未来的发展定位于知识驱动型企业,因此也就没有把知识管理工作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考虑。
三、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中国知识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也收获了教训。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研究者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实践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笔者认为中国知识管理已经进入升级换代的阶段。
(一)学术界理论研究与企业界实践更加紧密
知识管理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里不同专业的专家们从各个
角度研究知识管理的问题。最近几年,关于知识管理的实践也如火如荼。但在研究和实务的中间有一条鸿沟:实务的不知道研究者在做什么,他们也没有去向研究者那里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渠道;研究者不知道实务界在头疼什么问题,所以不免会闭门造车。
但这种状况在改变,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团队正与实务界更紧密的合作,从客户的问题入手,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方法对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更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的中国知识管理实验室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湖北大学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也强调了与企业、实务界的互动与合作。
(二)基于不同职能的知识管理的探索
随着中国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基于不同职能的知识管理探索会越来越多。企业中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档案馆与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部门、客户服务与财务管理等的知识管理实施内容完全不同,而且差别较大。例如行业的图书馆、档案馆、文档处面临的知识管理问题主要是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如何发挥作用、提高这些信息和知识可用性;企业客户服务部门的知识管理主要是产出知识、建立知识产出的流程和传递机制满足于求助的客户(电话、邮件、即时通讯方式上的)、自己的工程师、售后服务人员等。
不同部门和职能遇到的知识管理问题将会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将成为几年内知识管理实施的一个趋势。
(三)知识管理实施开始重视知识管理规划
作为组织的一项基础管理职能,知识管理涉及到组织的战略、文化、员工、流程、制度、IT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知识管理实施过程涉及因素较多,成功的知识管理实施必须有一个科学、客观的知识管理规划。
在初期的知识管理实施中,许多项目的过程没有规划。或虽然名义上有规划,但实施规划却是有IT软件厂商提供,其规划的内容只能是围绕软件功能转,不能成为一个客观、科学的知识管理规划,无法真正指导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
越来越多的知识管理实施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规划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价值。知识管理的规划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指南和纲领性文件,它需要吸收国内外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规避之前同行业企业和机构出现过的问题和风险,深入分析本机构的现状、目标和知识管理路径,预见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预案。知识管理规划需要从多个方面分析,最主要的是战略、知识员工、流程和制度、IT技术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对前三者的分析是基础,在对前三者分析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出知识管理对于软件和系统的需求,保证项目的成功。
(四)个人知识管理成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型组织的重要推动力
在任何类型的企业中,最有价值的都是知识员工,而且知识员工在企业所占的比例也在持续提高。知识管理的最终实现也有赖于知识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认可并参与其中,知识管理必须理顺社会、组织和知识员工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知识员工选择通过个人知识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保存、传递、利用和创新全过程的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力。组织知识管理实施应该借重这种力量,通过激发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兴趣来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达到组织与知识员工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马海群.再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0(10).
【2】尹继东. 知识管理的主要层面和特点.企业经济,2000(7).
【3】陈小玲.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1(5).
【4】冯俊文. 企业知识管理. 软科学,2000(1).
【5】陈洁,丁源.近十年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及分.生产力研,2008(9).
【6】左美云.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知识经济,2006(5).
【7】中国知识管理网,http:///2010kmbp.
【8】张新武.企业知识管理柔性战略研究[ D ].上海: 同济大学,2002.【9】郝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 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1989.
【10】李华为,董晓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O02.
【11】江文年,孙丽娟,张敏,华宏罡.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推荐阅读: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有感12-09
用知识丰富人生 演讲稿作文06-16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06-18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09-24
丰富的活动作文05-28
丰富的上午日记12-11
我丰富的课余生活 作文06-16
【精品】丰富的课余生活作文11-25
丰富的课余生活 主题班会12-15
小学丰富多彩的童年日记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