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阅读(精选16篇)
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即历史阐释能力。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例1】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题思路】此题中的A、B、D三项都是造成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但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是外因,是次要的。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这种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给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是内因,是最主要的。
【答案】D
一、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物理选择题考查内容及考查性质
由表中可以看出,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当然,个别试题考查了知识迁移能力,例如:2014年和2015年的第21题,难度相对较大,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二、物理选择题的类型
(一)定性选择题
定性选择题具有考查面广、概念性强、灵活简便的特点,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和应用的能力,能有效地区别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例1(2013年全国卷Ⅱ·21)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1所示,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υ0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转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υ0,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虽然高于υ0,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末结冰时相比,υ0的值变小
解析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υ0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侧滑动的趋势,说明此时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汽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无需静摩擦力,由此可知,路面外侧高内侧低,选项A正确。车速只要低于υ0,但有静摩擦力的作用,车辆不会向内侧滑动,选项B错误。车速虽然高于υ0,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在静摩擦力参与作用下,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选项C正确。当路面结冰时,与末结冰时相比,转弯时υ0的值不变,选项D错误。
(二)定量(计算型)选择题
计算型选择题是考查考生思维敏捷性的好题型,一方面靠考生的悟性迅速解题,另一方面靠平时积累的速解方法加上灵活运用迅速解题。计算型选择题主要有推理型计算题、数形结合型计算题、估算型计算题、赋值(特殊值)型计算题和分析综合型计算题等。
例2(2013年全国卷Ⅱ·15)如图2,固定在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F的作用,F平行于斜面向上。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F1和F2(F2>0)。由此可求出()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D.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
解析根据题意,可做出两种情形下物块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由于在两种情况中,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设为fm。设斜面倾角为θ,在F1作用时,由力的平衡条件得F1-fm=mgsinθ,在F2作用时同样得F+fm=mgsinθ,联立两式解得fm=(F1-F2)/2,选项C正确。
(三)定性+定量选择题
有些选择题中的选项只要通过定性分析就能知道结果,而有的选项必须通过分析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这类选择题难度往往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例3(2015年全国卷Ⅱ·21)如图3,滑块a、b的质量均为m,a套在固定竖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b放在地面上。a、b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由静止开始运动。不计摩擦,a、b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A.a落地前,轻杆对b一直做正功
C.a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g
D.a落地前,a当的机械能最小时,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
三、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推理法
例4(2014年全国卷Ⅱ·15)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二)排除法
例5(2015年全国卷Ⅱ·15)如图4,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平行于ab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a、Ub、Uc。已知bc边的长度为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Ua﹥Uc,金属框中无电流
B.Ub﹥Uc,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
解析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不变,线框无电流,用排除法排除选项B和D。对于bc边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则知,Ub﹤Uc。ac边切割磁感线效果与bc边一样,Ua=Ub,即Ua<Uc,又把选项A排除掉。最后,只剩下选项C且正确。
(三)估算法和图象法
例6(2015年全国卷Ⅱ·16)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103m/s,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55×103m/s,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与同步轨道的夹角约为30°,如图5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
A.西偏北方向,1.9×103m/s
B.东偏南方向,1.9×103m/s
C.西偏北方向,2.7×103m/s
D.东偏南方向,2.7×103m/s
解析规范作图,不难看出结果,如图6所示。υ2比υ1略大一点,估算得知υ2=1.9×103m/s,方向东偏南。
(四)整体法和隔离法
例7(2015年全国卷Ⅱ·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持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a/3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和Q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A.8B.10C.15D.18
(五)特值法
例8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0的托盘,盘中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如图6所示。当盘静止时,弹簧比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ΔL后停止,然后松开,设该弹簧总在弹性限度内,则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解析用常规计算方法求解该题,计算量较大,且易出错。令ΔL=0,即系统处于平衡位置,则此时托盘对物体m的作用力应等于mg,将ΔL=0这一特殊值代入以上各选项,只有A满足条件,选项A正确。
以上列举了解答选择题的主要方法和技巧,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对快速求解选择题问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要快速求解选择题及其他主观题,最关键的是平时学习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领悟物理思想和方法,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自我培养,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1.直选法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2.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1~3项),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3.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4.转换法
主要用于“借用条件”的选择题。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
5.图解法
利用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二、选择题的类型
1.正误选择题
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主要用排除法、筛选法、直选法等。
2.最佳选择题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主要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等。
3.因果选择题
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逆向思维法、直选法等
4.图表型选择题
题干或选项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表,找出图表给出的有用信息和隐含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分析所得信息,得出相关答案。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读图分析法、排除法等
5.组合型选择题
选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主要采用排除法等。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三项中出现的多为正确叙述,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6.时空顺序型选择题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按题干要求排序。根据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确定两到三个,一般就能选取正确选项。
7.选择题组
近些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也是当前试题选择题中的主要形式。往往是给一段材料或图表资料,然后分多个方面进行命题。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领会其实质含义,正确理解图表中的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
三、选择题的解答步骤
1.明确题干要求
首先重在审题,审条件、时间、范围和问题的指向,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要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3)限制(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是解题的限制条件,要特别注意。
(4)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转换视角思维要灵活。
3.分析选项
(1)仔细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2)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四、答题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时间分配方面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先后顺序
①先易后难。②先熟后生。③先小后大。先做信息量少、运算量小的题目,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④先点后面。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步步为营,由点到面。
2.审题要慢要细,解答要快
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可能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假如速度与准确度不可兼得的话,就只好舍快求对了。
3.答题卡的涂写
首先要看清题号,千万要注意不能涂错,更不能漏涂。放到解答主观题之前进行,这样既能利用时间段的“空闲”,又不耽误对主观题的思索。把特别难的,或需用较长时间解决的个别题留至最后,在整体完成后再去处理。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分析】
第一步:精准确定主题,联系教材主干
考查主题——明清、近代英国及西方现代救济制度(中西方的救济制度);涉及教材知识点——明清经济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
第二步:明确求答方向,确定解答方式:
第(1)问第一小问——救济的共同目的(中国明清和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概括;第二小问——救济方式的异同(中国明清和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指出。第(2)问发展(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相对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指出。
第三步: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第(1)问,“共同目的”根据材料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异同”,相同方面从救济主体、保障救济的措施方面概括,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可知,救济方式上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救济法带有惩戒的性质。
首先做选择题前10个或前11个,做完后就开始涂答题卡,一定要做完选择题就涂答题卡,我见过太多的同学因为做完选择题、填空题没有及时涂答题卡,导致后面做大题没有时间涂答题卡,考试时间到还未来得及涂卡在考场苦苦哀求监考老师给一分钟机会,可是高考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监考老师也不可能为了你的痛哭流涕就心软给你额外一分钟的时间,所以最后一般都是会无情的收走试卷,如果你真的将答案做出来写在了试卷上,却未来得及涂卡,那么你是不是要后悔一辈子了?所以,尽可能做完选择题前11个就涂答题卡。一般而言,最后一个选择题较难,大部分人做五分钟如果还做不出来就先放弃,选择B或者C,大概率显示高考数学选择题近几年的答案一般都是B或者C。节约时间在后面的部分,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不然得不偿失
2.做填空题前三个
高考数学中,填空题前三个一般情况下难度适中,你尽量用最短的时间作出后就填在答题纸上,避免后续时间紧张而来不及填写,最后一个填空题你先看一遍题目,倘若看完题目毫无思绪的话,暂且放弃,留到最后,倘若有时间就再回过头来看看,如果没有时间就随便填蒙一个,一般情况下都是特殊数字,比如0、1等。
3.做你会做的大题
在做大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做你会做的题目,以防万一后续由于过度紧张或时间紧张来不及做会做的题目,你先保证你能拿到的分数,再去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各位考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做题原则。同时,你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序号,将答案写在规定的区域内,如果需要对答案进行修改,请一定按照正确的方法在规定的作答区域进行补充,勿用透明胶带进行粘贴,以防将答题纸损坏。所以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写得稍微紧凑一下,留下部分空白,为后续以防万一修改留有余地,如若答案没有对应相应的题序或作答超出规定答题的区域,则答题无效。
答题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是运算速度要快,切忌小题大做,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你要明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选出正确的答案或写出最终的答案,并不需要详细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向做大题一样进行书写;
二是审题要稳,切勿操之过急,忽略了题目的要求;
三是考虑要全,尤其是填空题,有可能有两个答案,你得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做到万无一失;
一、“三审”
1.审题干──领会题意:
例题1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使用贝壳、布、帛等物品作为最原始的交易媒介,到现今的电子货币形式,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变迁最能反映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关于货币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货币天然是金银 B 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五种职能
C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例题2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不少商家感叹生意不好做,于是打折促销成为经营常态。小王在某商场购买了一件打折商品,原价为50元人民币,实际只支付了40元。在这次消费活动中,人民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例题3(·安徽文综)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民意、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⑤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A①② B③⑤ C ①④ D ④⑤
2.审题肢──缩小范围
认真、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题肢,搞清楚各个题肢的确切含义,直至掌握各题肢之间的细微差别,判断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可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题肢进行正确的鉴别。
例题4“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实施、公有事业及其他事业和领域”,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能够:
①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③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 ④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例题5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即日起对美元升值2%。在这一情况下,对于手持外汇的居民,下列做法会导致损失的是
A、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B、把美元存入银行
C、到美国旅游,使用美元消费 D、把美元兑换成欧元
例题6 中国有13亿人口,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确定选项
例题7 在我国,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和各级政府 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例题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二、“九排除”:解答选择题从解题方法方面可以有九种,即 “九排除”。
1.排误法:包括5种情况:选肢不符合学科或知识范围的规定性,选肢不符合主体的限定性,选肢不符合其他的限定性要求,选肢中关于知识间关系的表述不科学,选肢中的说法本身不科学或过于绝对化(逆向选择题除外,见第8)。
例题9这些年来,我医药市场价格混乱,医疗费用过高,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政治学看
A、市场具有自发性等弱点,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B、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政府应严格依法行政,制定相关法律,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例题10房地产调控以来,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仍在继续上涨,有的甚至涨幅颇高。实践证明,在市场的确存在购房需求的时候,要想把房价降下来或稳定住,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政府自己盖房,自己卖房 B、由企业盖房,政府限价
C、运用多种手段压缩购房需求 D、运用多种手段增加房屋供给
例题11 我国著名的冰土专家,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鲁新说:“我站着,就是路标;我躺着,便是路基。一定要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实现几代冰土科学工作者的理想。”这说明
A、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们充分发挥了主观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排异法:即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
例题1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启示是
①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②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③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④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3.排重法: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
例题13 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品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固沙防风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
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 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
4.排倒法: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例题14在5月23-28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期间,有总值1.37亿元的近20个医药高新成果参加了竞拍角逐。医药高新成果参加竞拍是因为
A.只有进行竞拍的物品才有价值 B.竞拍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形式
C.医药高新成果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 D.竞拍能增加竞拍物品的使用价值
5.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例题15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有
①社会保险是解决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而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②社会保险只保障被保险人基本生活,而商业保险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高 ③社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而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 ④社会保险的依据是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定,而商业保险则是根据被保险人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排间法:即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
例题1611月下旬,中央财政拨款4.3041亿元向安徽、湖南行洪区、蓄洪区内的居民进行补偿。补偿行、蓄洪水造成的农作物、专业养殖、经济林、农业机械、役畜、家庭耐用消费品等损失。中央财政拨款对受灾居民进行补偿表明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C.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D.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排不完全法:即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
例题1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明确表示,《反分离国家法草案》的适用范围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B.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具体分析
C.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8.排正法:即反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
例题18下列对农村税费改革认识错误的是
A.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B.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
C.有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D.将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宏观的发挥
9.排非理性法:即相信第一选择,除非有理性依据充分证明的确搞错了,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总结:解题方法的前提是基础知识很扎实,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以扎实充足的知识为基础。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一定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力求融会贯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第二,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的习惯和好的做题习惯。凡事要多思考勤动脑,建立错题集,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解答方法。
PISA测试以其先进的评价理念、完备的评价体系和检测学生“是否具有持续终身的学习能力”的价值追求而越来越受到国内基础教育界的重视, 对高考命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2015年全国各地区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与PISA“阅读素养”测试的关联性, 试图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提高学生非选择题答题能力作必要的思考。
一、PISA“阅读素养”视野下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
2015年全国各地区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以材料释读、观点论证、问题探究等为要求, 融合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解释、说明、论述为一体。试题立足于核心主干知识, 不仅考查记忆水平和理解能力, 而且更着重于考查较高层次的应用能力, 在诸多方面体现了PISA“阅读素养”测试的理念。
(一) 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要呈现方式
按照PISA阅读测试框架的定义,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的实际, 我们可以将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通常由句子组成, 句子再组成段落, 段落再组成节、章和书等更大的结构, 一般以较长篇幅的记叙、议论、说明、文件等形式呈现。非连续性文本则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以单纯的图为呈现方式, 包括图形、图画、广告、地图、数据表格、文字表格、目录清单等;二是图文结合的文本形式;三是由多段纯文字文本构成的信息组合体, 这些文字文本来源各异但是主题高度凝聚。
2015年全国各地区高考历史试卷共有14套, 非选择题中以非连续性文本为呈现方式的试题占比例较高, 具体详见表1。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图文并茂、概括性强和运用广泛的突出特点, 作为非选择题的呈现方式, 既可以丰富试卷的版面设计, 使其更具美感, 又可以多维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高考命题技术发展的应然之果。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探究
“PISA首先给我们传达的是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仅是读懂 (理解) 文字材料, 而更重要的是应用、反思和投入。事实上, 一个公民的重要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 即解决遇到的问题。”[3]2015年全国各地区高考非选择题, 为有效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 大量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把基础知识的考查融入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引领学生拓宽视野, 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性
问题情境越真实或越接近真实, 学生必然感觉越熟悉、越亲切, 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 全国文综Ⅱ卷第41题以节假日的变化为切入点, 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得出“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史实和生活实际分析其形成原因, 从而深切感受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极大提高。
2. 科学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科学有度, 必须有利于考试意图的实现。例如, 江苏卷第22题以威海战役为切入点, 考查甲午战争的过程、危害及深远影响, 两则材料均出自同一史学著作, 这在以往的江苏卷中极为罕见。但是材料信息丰富, 紧扣试题主旨, 设问梯度分明, 指向明确,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充分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 又深刻反思自身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
3. 人文性
问题情境是信息的载体、知识的载体, 要体现其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例如, 重庆卷第14题以汉高祖、左权和巴顿将军三位历史人物的家书为入题材料, 令人耳目一新。家书语言娓娓道来, 情深意切, 更富于感染力, 更具启发、教育和鼓舞功能。学生释读、梳理、整合材料信息及依据问题作答的过程, 也是步入历史人物的感情世界、感悟一代伟人的高尚情操、感知宏大广阔的历史时空的过程。
(三) 坚持能力立意, 考查思维品质
PISA阅读素养测试将其过程维度分为“进入和检索文本”“整合和阐释文本”“反思和评价文本”三个层次, “进入和检索文本”要求学生有目的地从材料中搜寻、选择、确定相关信息, “整合和阐释文本”要求学生对检索出的信息进行扩展、加工、形成合理解释, “反思和评价文本”则要求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来对文本进行批判和反思。上述三个层次的要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要求大致相当。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高考试题在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思维品质方面可谓亮点频出。
例如, 全国文综Ⅰ卷第41题给出一则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 要求学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该公式进行探讨。该题材料短小精悍, 引入当前历史研究的前沿方法, 体现计量史学的考查方向,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丰富的学科交叉知识及其迁移能力、史论结合的表达能力, 凸显了科技创新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彰显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再如, 北京卷第37题“历史语境中的语言与文化”、江苏卷第23题“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广东卷第38题“课程变化反映时代变迁”、四川卷第13题“交流与联系”等都立足于考查考生独立思考问题, 以及自己寻找路径解决问题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 PISA“阅读素养”水平评估体系在2015年的6套试卷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其中以上海卷尤为突出, 5道非选择题均采取分层赋分的评分标准。分层赋分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而且更能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所处的层次和阶段,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
二、PISA“阅读素养”视野下的教学策略
在升学备考的重压之下, 当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出现了严重偏差, 例如, 重知识梳理, 轻材料阅读;重习题训练, 轻素养生成;重解题指导, 轻能力培养, 等等。功利化的教学行为, 看似简化了教学程序、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际上很难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笔者认为, 要改变此种教学现状,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历史课堂, 尤其是高三历史课堂,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由教师提供材料、教师分析解读、教师组织答案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大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自主汲取大量信息资源的能力不够强, 往往是听懂了一道题, 而无法去解决一类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要注意“搭台”, 即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阅读平台、提供阅读机会;二要做到“放手”, 即教师要转变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式等。这样的阅读教学, 最大程度地接近潘涌教授所提倡的“我心阅读”, 满足学生“潜蕴的天然表达欲”,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表达,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辨力, “增强深刻清新缜密的逻辑思维品质”。[4]
(二) 回归阅读本源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无论是其呈现方式, 还是解决之道, 都与阅读不可分割。如果不能从阅读本源出发, 确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策略, 则上述尴尬现象将会一直存在。在教学中, 教师应视材料为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来组织教学, 在认真分析材料内涵的基础上, 更应引领学生去追寻材料 (或问题) 结构的建构过程, 知道如何阅读材料、辨别材料、诠释材料, 并运用材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 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逐渐提高。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中, 第一子目“虚假‘繁荣’的幻灭”和第二子目“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脉络清晰、主题明确, 材料形式多样, 有文字、图片、数据等, 是一篇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陈述性知识;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解读图片、分析数据等形式, 进一步分析“原因—特点—影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并与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相联系, 形成知识迁移。以此为例, 如果教师都有开展阅读教学的意识、开发阅读资源的能力和指导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 学生的思考空间得到保障, 思维方式得到锤炼, 那么学生的学科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 开发阅读资源
学生的阅读素养需要通过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学习来潜移默化地养成。教师要善于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触手可及的阅读资源, 多方整合素材, 有机渗透阅读教学。一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源, 如插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导言材料、资料回放、阅读框、知识链接等。二是适度引入其他学科资源, 如数学教材里的数据图表、地理教材中的地图等。三是有意识地使用生活中的资源, 如常见的广告图文、时事漫画等。上述资源形式多样、篇幅短小, 看似价值不大, 实则信息量丰富, 教师应科学利用, 将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图片材料的信息提取、表格数据的比较分析和语言文字的规范表达等能力要求“碎片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增强非选择题的解题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 指导阅读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学习应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素材背景下、不同问题情境下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为核心, 这既符合高中教学的实际, 也与“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并行不悖。因此,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结合具体素材, 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和效益。一般而言, 需要采取以下步骤。
1. 审清问题, 理顺思路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采取“浏览问题、判断主题—细读文本、检索信息”的方式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去领会命题意图, 明确解题要求, 理顺解题思路。
2. 把握规律, 提取信息
材料汗牛充栋, 试题则由于材料的无穷整合而显得变幻莫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一定的阅读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否则将陷入题海而无法自拔。一般而言, 可以采取“阅读标题、确定范围—整体浏览、把握联系—仔细阅读、检索信息”的流程来进行信息提取。下面以山东卷第38题第1问为例。
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在解题时, 首先要关注两则材料的标题“城市与生活”“生活与观念”, 以确定图文信息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即两则材料主要反映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其次要整体把握图文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材料一通过东京内城平面示意图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 材料二以两段文字说明这种社会生活状况导致社会观念出现的变化。再次是要仔细阅读图文, 检索有效信息, 如对材料一中城市布局、图例进行解读, 得出“坊市分离”“娱乐场所出现”和“商品经济发展”等结论;对材料二进行分析, 抓住“侈靡相尚”“僭拟公侯”“不体旧规”“奇巾异服”等关键词语, 感知社会观念的变化。
3.整合信息, 规范表达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 表达是阅读的深化和巩固。较高水平的表达需达到以下要求:信息提炼要全面、准确;信息整合要主线清晰、逻辑分明;文字表述要精准、通畅。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倒逼”策略, 通过指导学生撰写“非连续性文本”,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完之后, 可以让学生绘制“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表”;就《抗日战争》一课, 可让学生列表说明日军侵华暴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表现;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可指导学生绘制近代中国各经济成分的兴衰示意图, 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接受,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特点与功能, 了解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结构组成与解读要求, 从而不断积累阅读经验, 提高阅读素养。
在教育活动中, 各学科的智力操作都要以阅读能力为基础, 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提高阅读素养,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更好地适应当下考试制度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之具备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素养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优化史料阅读教学策略, 以逐步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民选, 陆, 占胜利, 等.专业视野中的PISA[J].教育研究, 2011 (A06) .
[2]OECD.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M].OECD, 2009.
[3]曹宝龙.PISA的学科素养定义的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7) .
1.文献型文献型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等,以及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材料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把答案全写完,第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前后答案不能相互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2.图画型图画型解析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文物等。1.人物类。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对一些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要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2.文物类。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要注意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答。
3.图表型图表型解析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材料解析题中设计的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内涵式、外延式、内涵与外延结合式。内涵式提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外延式提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内涵与外延结合式提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根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由于高考数学考试时间安排在下午,所以高考考生一定要调整好状态,让大脑保持清醒。中午吃完饭以后,最好睡一会,醒来以后洗洗脸再去考场。
最好是提前15到20分钟到达考场,进去考场之前对自己进行不要紧张、放轻松的心理暗示。进去考场试卷发下来以后,不要着急答题,先大致浏览一下试卷,等到广播提示开始答题以后再做题。
2、审题要仔细
题干内容是解题的信息源,考生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明白题目求什么、已知的信息是什么,问题和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看清楚题意以后再着手作答,不要为了节省考试时间大致看一眼题目,有的数学选择题设置了陷阱,不仔细分析很容易出错。
3、做题速度尽量快一些
审完题目以后,根据题干信息及要求确定解题步骤,这时候尽量让自己计算的速度快一些,不过快的时候也要仔细不要出错。
4、选择题解题万能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另外,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中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高考中也十分注重对考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近两年新课标考区的试题更是特别关注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题目都属于主观性的试题,难度较大,学生失分率也较高。那么我们在高考之时应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好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主观性试题呢?笔者以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全文,整体分析。我们知道,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这其实是一种更高一层的思维要求。我们做题时只有先进行整体感悟,才能理清文章思路,全面理解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来说,以人为主的文学作品,先要把握写了什么人,此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和意义以及有何影响等。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先要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物抒发了何种感情,以及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了作品的整体内容,在答题时才不至于错答、漏答。
如2009年全国卷Ⅰ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答题技巧】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第一段,但如果单单从第一段来分析,是答不完整的,特别是第二问。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到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并且需要考生对全文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宏观把握,答案来自对原文的分析理解和沉淀。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二、研读要求,了然于胸。我们答题的一个关键就是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的要求,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题干包含设问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和设问的方法等显性信息;同时,也隐含着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方法和方向、答题的区域等隐性信息。所以,我们在解答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时,首先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
如2009年四川卷第14题: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答题技巧】这一题共4分,可是得满分的却很少,而得一半分的却很多。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研读题目要求的问题了。我们来看,题目是这样的: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不难看出,这里应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谈谈这句话的意思,一个是谈谈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我们答题时既要回答意思,也要回答它的表达效果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可是很多同学没有看清,只回答了两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这种分失得是不值得的!有时候,题干有多项要求,必须一一理清,明确要求。例如:“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这个题干实际上就包含了四个注意点:(1)摘抄现成词语,不可自己另造词语;(2)这些词语是散见于好几个文段或一个文段的好几个语句中;(3)要注意词语组合的逻辑性;(4)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其中只要有一个“点”没有注意到,答案就很可能有失准确与严密。这是我们千万应注意的。
三、找准答题区间,重点钻探。有的题目我们可从全文的把握中得到答案,有的题目的答案则暗藏在某一段、某一句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审清题干以后,就要看答案有可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答案大致位置,找到相对应的目标语句,这就是定位。定位准确了,捕捉信息就容易多了。文学作品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难以理解的地方抽出相关材料,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答题时要找出这样的答案区间,对其仔细阅读、重点钻探,准确抓住关键的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如2009年福建卷第14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参考答案】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试题解析】这里的阅读文本选自丰子恺的作品《阿庆》,原文有五个自然段,但前两段阿庆这个人物并没有出现,他在后三段中才出现。这样我们按“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的要求可知答案应从后三段中找,也就是初步划定了答题的区间。我们仔细探究后三段的内容,结合“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等语句,即可探究出正确答案。
四、整合信息,归纳要点。我们知道,高考试题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答案的组织离不开原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答案,其语言的组织大都紧扣原文关键字词句。其原则有二:有用原文信息进行整合答案的要求的,必须用原文的信息进行组织答案;没有此要求的,也要尽可能地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因为答案大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此我们答题之时就要注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归纳出答题的要点。
如2009年山东卷第21题: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试题解析】这一题并不太难,但得满分却不容易。这道题的现成答案在文中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对应的有关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重新加以整合。这就要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明确作者所说的“路”及“心灵”的含义,然后对其归纳梳理。优化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关键语句或中心词结合法、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等,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从题干要求出发,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进行整合。
五、明确答题角度,准确表述。在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常发现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洋洋洒洒,答得满满的,但得分却少得可怜,甚至是零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考生没有确定好思维角度,造成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另一方面是语言啰嗦,要点不明,主观题的作答,最忌的是一写到底,似语无伦次,如此,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乱,印象分肯定不高。怎么样才算不乱呢?这就要求考生尽可能地分要点来回答,特别在回答赋分高的概括性题目时更应如此。做法就是做题时设上序数号,以使答案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易被阅卷者接受,印象好,得分亦高。
六、回顾全文,查漏补缺。很多同学认为把答案写到试卷上这一题就算万事大吉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做题时思维处于高度集中当中,这样答案就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或遗忘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答好题后还要回读全文,检验答案的准确性。随着对各题的解答,考生对阅读的文学作品应该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这时可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回观全文,检验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原文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如果有,可就矛盾之处再次思考,修正答案。
[相关练习]
在心头植棵树(节选)
文/李远
原本柔弱的桂花树,经历了短短的风和日丽、春雨绵绵,已经肆无忌惮地伸着懒腰,悄悄地舒展着身子,开始慢慢地长大。我希望,有一天,它能够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香满庭。
很早以前,我就想在心头也植一棵树,一棵桂花树,希望生命中有阳光有期待。然而,这么多年来,当世间繁华如过眼云烟,当命运多舛似牵绊枷锁,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荒寂。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心中久违的这棵树,就在今年春天种植吧。
心头的这棵树,我愿用梦想为土壤,用心灵去灌溉,让汗水施肥,让执著引路。我愿静静地守候、痴痴地等待、久久地凝望。尽管心头只有这一棵树,我希望这一棵树能够经受住严寒、忍得住盛夏,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意。
每天,当我站在院内桂花树下,仰望它渐渐丰韵挺拔的身躯时,我就会想起心头的那棵树。若干年以后,心头的那棵树,也许会高耸入云花朵簇拥,也许会土壤贫瘠过早夭折。我想,有梦,希望就在,只要自己细心呵护,是会有结果的。
在心中植一棵树,让生活五彩缤纷,让生命绚丽多姿,让人生充满理想。
(选自2009年3月13日《洛阳晚报》)
1.选文第一段有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请你说说是哪个词?它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各是什么?
2.请你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植在心头这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3.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想要在心头植一棵树?作者又希望植一棵什么样的树?
[参考答案]
1.肆无忌惮。它的原义是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是个贬义词。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在阳光春雨的滋润下,桂花树任意地、自由自在地生长。
2.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光明,一种对生活的追求。
3.因为这么多年来,当世间繁华如过眼云烟,当命运多舛似牵绊枷锁,“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荒寂。“我”希望这一棵树能够经受住严寒、忍得住盛夏,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意。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1.阅读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个意思,或有几个意思);通过时间、人物等关键词联系课本知识,锁定课本相关内容。
2.设问:看是“表明”“体现”“原因”“目的”“影响”等。
3.多管齐下,尝试不同方法
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楚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
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个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答案。
猜测法:如果对各个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的选项,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课表范围,则为错误。
3.选项:
符合材料与课本知识,正确选项。
程度词,动词太绝对,高几率错误选项。
不符合材料(脑补选项;本身正确但无关选项),错误。
不符合历史史实,错误
逻辑以偏概全(孤证不立)、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等;错误
4.看全选项,互相印证,得出正确选项。
5.遵循理论,利用规律答题
在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平时掌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规律及经验来答题。例如,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原因为主,政治军事文化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
历史选择题9个技巧有哪些
1、优先关注“阿拉伯数字”(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
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高中历史答题方法
(一)审题方法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时间、地点、空间、人物、设问角度。
如,“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从近四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看,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1/3。因此,抓住限定语,无疑是正确作答的一个前提。
第三,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二)解题方法
1、直选答案。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谓“一击即中”。
2、最佳选项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 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
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
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 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
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通过分析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试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么记忆不牢固,要么因为将知识混淆,难以准确再现。二是根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材料的层面上。三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难以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四是对历史阶段的特征把握不到位,难以掌握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五是学生难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难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对选择题的解答提出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掌握适当的解题技巧是同学们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定型,怎样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在高考中,审题是解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考历史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解答试题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要解答什么。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审题,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历史选择题的题型主要有组合式选择题、排列式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逆向式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这五种基本类型。同学们通过审题可以确定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确定题型后就可确定可行的方法。审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关键词标记下来,主要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标记下来。有的试题比较容易,但是同学们容易马虎,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丢分。因此同学们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即论从史出,紧扣历史材料和情境。
例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我们从题中关键的语句“‘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可以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是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之一,而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实,我们还可结合所学的关于北宋时期的城市和商业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例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本题中出现了“1969年5月11日”和“1979年12月”两个时间信息,结合它们的时代特征可知,前者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后者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把握好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该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技巧:对时间和历史时代特征要有强烈的反应,把握好历史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约13亿元,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四十多年。”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1840年,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是19世纪末,故B项错误;1914—1918年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以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时间和概念的理解、记忆。
解答技巧:历史概念要理解准确,弄懂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有没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不要无中生有
3.全不全:选项只能对应材料的一部分,也就是以偏概全
4.选项与材料主体范围是否一致:选项往往放大材料主体范围,使得结论难以成立。
5.选项表述是否绝对化。
6.选项关键词要突破:选项出现了陌生词汇一定要尽量弄明白,即使是猜测也可以,不可囫囵吞枣,否则就容易因肤浅的感性认识而带来判断错误。
第一部分 考场诊断
要提高生物答题的得分率,首先要知道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失误。从历年高考阅卷分析来看,生物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有:知识、概念含糊不清:审题不清;思维定式;题干陷阱。而非选择题的失分主要体现在:字迹不清;错字及别字:不正确的涂改:专业术语用错,位置颠倒或者重复:表达不准确,抓不住重点:对新情境应变能力弱,不能有效捕获题干的有效信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巧缺乏: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生物学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不清晰: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推理的能力欠缺。针对以上的失分情况,我们应在平时的训练中采取相应的审题及答题技巧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部分 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具有知识面广、题小量大、题型多样、评分客观公正等特点,一直是高考的主要题型。由于选择题位于高考试卷的开始部分,这部分内容解答得是否顺利对考生的考试状态影响很大;同时该部分占试卷总分值比例较高,对考生高考成绩的影响很大:但选择题题型稳定、题目难度逐年降低,比较容易通过强化训练养成一定的答题技巧,提高高考成绩。下面介绍几种选择题中常见答题技巧:
1.直选法和排除法比较常见,不再多说。
2.转化法。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生僻,或试题呈现形式发生变化等,可通过将题中信息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常用的转化法有将图表转化为文字、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图与图之间的转化、文字之间的转化等。
3.对比法。这种方法适于解决选项相近或类似的选择题。通过比较选项所涉及的相似、相近、易混的概念、原理、方法、结构、功能等,排除似是而非的选项:此外,当排除两个选项后,在剩余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究竟应该选哪个时也常常采用这类方法。
4.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指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以另类角度从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这样有时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法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适用于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行不通或很复杂的试题。
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对非选择题的解答感到困惑、迷惘,如不知道题目问什么,不知道该答什么,不知道如何分析题目中的图表,不知道如何表述答案才能避免失分等。非选择题作为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在理科综合或单科卷中所占分值较大。因此,掌握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非选择题可依据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但从考生易归纳、解题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将其分为四类较简单、清晰、明了,分类如下:图表题、文字表述题、实验题、信息题。下面就这四类分别进行分析。
1.图表题
高中生物的图表类常见题型分三大类:
1.1 形态、结构图题。这类题常通过展示生物局部形态结构,并结合相关的生理过程进行考查,如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从历届高考试题来看,这类题的图形来源于教材,但与教材不完全相同。解答这类试题需掌握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题干的文字叙述和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辨认图中所反映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2)将题干中的信息与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思考:(3)组织语言,用准确的文字进行表述。
1.2 坐标图题。坐标图题包括曲线图和柱形图两大类。遇到曲线图的时候:第一步是看坐标,注意观察横、纵坐标,理解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和关系。通常情况下,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第二步是看关键点。找出曲线中的关键点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如起点、转折点、最高点、最低点、交叉点和终点等。第三步是看曲线变化趋势,分析曲线上升、下降所表示的含义,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主要原因是什么。第四步是将曲线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与教材相结合,并联系相应知识点,找到解题的切刀点。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回答。遇到柱形图的解题思路与解曲线图相似。
1.3 表格题。表格题是生物学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也是其他图表题的基础。它以表格中给出的数据为载体,解题时要通过比较数据大小或将数据转化为图形等方式进行分析。
2.文字表述题
在解文字表述题时,学生往往因文字冗长而抓不住要点,受思维定式限制,仅凭经验解题,导致偏离题目要求,以致失分严重。
解答这类题目可分3步走:一是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二是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甚至每个小题都会考查两三个知识点,这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两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教材上的原话作答。三是答案遵循“从题干和教材原话”中去寻找和组织。从历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教材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
3.实验题
实验的内容分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其中基础实验包括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和经典实验。拿到实验题的时候:首先要纵观全题,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其次要确定变量和控制变量,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其中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同原则等。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通常有四步。即分组编号、分组处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论是唯一的,如果是探究性实验,要分析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论。
4.信息题。
信息题中所给的信息通常都有一定的隐蔽性、干扰性,所给信息和要解答的问题与课本知识之间通常会有一定的“距离”,其分析与解答的方法与常规题有所不同。一般可采用“四步解法”。第一步:阅读理解发现信息。弄清题中描述了什么事件?要解决哪些生物学问题?第二步:提炼信息发现规律。结合提出的问题,挖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并区别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信息题所提供的大多是一个全新的自然科学背景,如提供一段文字材料、图解、曲线、图表资料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资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提取出与所要解答的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三步:运用信息联想迁移。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第四步:类比推理解答问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或提出符合材料的观点、做出相应解答。
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非选择题,答题时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尽量做到表述科学、准确、严谨、规范、简练,能突出重点和得分点,不拖泥带水,同时书写要工整清晰,不乱涂乱改,无错别字等。
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如果能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进行上述审题和答题技巧的训练,从而养成科学规范的解题思路,在高考时就能够成竹在胸,提高得分率,取得理想成绩,最终在高考中胜出。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阅读】推荐阅读: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07-27
票证类高考历史题解题技巧06-05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2-10
高考阅卷总结(答题技巧)06-27
高考数学的答题技巧方法05-26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方法11-04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11-27
高考物理答题有什么技巧12-02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及解题模型10-17
衡水中学高考高考历史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