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语言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作品的语言(精选8篇)

美术作品的语言 篇1

课题: 第二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概念、意义及美术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下一阶段分

别较深入地学习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而开设的一堂美术基础理论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语言形式对美术不同类型形成的重要性,发现美术语言基本语言元素、手段和三种不同美术类型的联系,同时,结合有关美术绘画作品作必要的理解和鉴赏活动。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在这个基

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采取学生自学、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和对话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方法,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语言手段的概念以及它们与三种美术语言方式(具象、意象、抽象)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包含在整个美术作品之中,因而势

必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必须结合具体作品,调动学生以往的美术知识,通过多样的美术作品来认识和讲解。

教学准备:教师:高中教材、PPT课件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隆回县城虽小,但方言却是多种多样,请各个地方的同学派代表用地道的方言来做个自我介绍,看看方言有什么不同?

教师问:你认为美术语言也有方言吗?

学生答:有

教师问:你认为美术作品有它的语言吗?

学生答:有

教师讲:吴道子和李思训同时绘画四川嘉陵江的风光的故事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1、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有哪些?

点、线、面、色

2、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段有哪些?

西方: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笔墨、章法、皴法

教师提问:欣赏下面三幅作品在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1954》,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韩熙载夜宴图》此画中的人物、人物环境和道具我们都觉得很真实,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象。

《泼墨仙人图》此画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作品的三种艺术语言形态。

二、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展示《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构图、透视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几个方面的表现方法。

学生活动:分析并总结《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的艺术语言表达手段。

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展示《虾》,观察分析齐白石采取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手段?

学生回答:概括、提炼

教师总结:齐白石区区数笔就将虾的形态和特征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美术的基本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教师活动:展示《红、黑、黄、蓝的构成》,分析这幅作品中我们能否看出艺术家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此画只感受到了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看不出来具体的形状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说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三、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若干幅具象、意象、抽象艺术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四、思考与讨论:

1、你喜欢哪中类型的美术?

2、分组说说具象、意象、抽象艺术在艺术语言上的异同表现在哪里?

3、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1、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有哪些?

点、线、面、色

2、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段有哪些?

西方: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笔墨、章法、皴法

二、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美术的基本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美术作品的语言 篇2

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笔名老舍, 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 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 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 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 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 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 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

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 卖了35元钱, 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 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 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 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 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 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 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

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 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 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 说得严重点, 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 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如祥子的语言, 厚实而朴拙, 他在第一次买车时, 由于心情激动, 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 希望加价时, 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 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 祥子, 搁在兜儿里, 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 钱就会下钱?没错儿, 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 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 或是不归本, 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 他的美事得搁下, 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 堵窝掏;不还钱, 新新!将一比十, 放给谁, 咱都得有个老底;好, 放出去, 海里摸锅, 那还行吗?你听我的, 准保没错!”这番话, 干脆利落、生动鲜明, 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而儿化语“没错儿、一个子儿、兜儿”, 北京方言中狭隘的四字语“秃尾巴鹰、海里摸锅”以及北京的重口味方言“搁下”等, 都从侧面反映出老舍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语言的熟悉和了解的透彻。再看虎妞:“吧!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 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 你不回来吃, 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以及下面的对话:“上哪儿啦, 你?”她一边盛白菜, 一边问。“洗澡去了。”他把长袍脱下来。“啊, 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大咧咧的甩手一走?”这些都是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用简单有力的具有北京味儿的语言写出的值得世人读的而且美好的句子, 干净利索, 平易近人而不粗俗, 就像北京的人、建筑以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也跟北京特有的历史有关。

三、人物描写

在人物的描写上, 老舍也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出了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态。请看老舍对祥子的描写:看着那高等的车夫, 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 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 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 多么宽, 多么威严!杀好了腰, 再穿上肥腿的白裤, 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 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 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里的“杀好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都是典型的北京话里的儿化韵, 带有的一种特殊的风味, 令人一听就会感觉出它是北京的土特产, 更反映出北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城古都以及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及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 和被这种环境所迫的一种向上的心理素质及他们简单的理想。老舍用这些大白话写一个车夫和当时北京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生活恰到好处。“你这是怎么呢, 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 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个时候才摸出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 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 太太的手有点哆嗦, 送完了客, 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 祥子看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开水, 等张妈出了屋门, 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 别拿眼睛扫搭着我!”这就是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 在老舍的笔下更是真实可言。通过几句话, 老舍就把太太爱面子和吝啬, 祥子的按惯例得到赏钱和对一毛钱不满都写了出来,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北京的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风格 篇3

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技巧;思想内涵;喜剧意味

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在其他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语言幽默的作品,但老舍先生的作品幽默感有着他独立的写作特点,和他独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的是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形象的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更贴近当时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写作手法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在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采用比喻的描写手法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巧用比喻的描写手法,把在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联系的人物,事件,通过比喻的描写,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快的进入故事中,一起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笔下的比喻描写手法,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老舍先生文中的比喻显浅易懂,很容易让人理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老舍先生的比喻描写手法在每一个地方都用的很恰当,很有新意 。比喻的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平民的生活本就简单,单调,一日重复一日,但经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场景,虽然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比喻,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场景更加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一步的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特点表现更深刻,是读者读起来更自然。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精彩,艺术效果更好,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立体化。在每一片文章中,都要用到各种描写手法,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艺术性,使读者能尽快的进入到人物故事当中去,随着人物的故事发展,一步一步深入故事内部。

二、书面语和大白话相结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描写,很多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在描写手法上,语言都比较朴素,显浅易懂,书面化的描写往往达不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效果。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论写什么,都要信赖大白话,即使要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先生文中所引用的白话描写,使人物更接近现实生活,每个人物都能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在文章中运用白话的描写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朴素的描写一样能达到好的传达思想的效果,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三、对人物外表,个性特点的详细描写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外表描写上,往往都很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生活改变人们的伟大力量,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人物影子的存在,通过老舍先生的描写,平凡的人变得不再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描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态度,透过小人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现状。

四、引用各种语言的落差,增强文章的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文章,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这样在语言方面就有很突出的表现,运用语言夸张的描写,把人物推上了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幽默效果;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喻的描写,把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老舍先生的作品由着他本身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上,敢于运用各种形态的语言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前后落差描写,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五、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的语言艺术描写

前面说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当中,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具有自身的人物特点,老舍先生深入生活,结合不同人物形象,安排了与其相符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体现出了幽默感。世界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外表,语言表达方式,心理变化等方面。

幽默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幽默小说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上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语言上独具特色,虽然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又透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平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活泼起来,富有生命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老舍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卫国.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2014.

[2]李春林.《活着》对中国式生存文化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

美术作品的语言 篇4

三大美术类型

1、具象艺术,真实地再现现实。作品如:《簪花仕女图》《荷拉斯兄弟宣誓》《维纳斯的诞生》《韩熙载夜宴图》等。具象艺术的定义

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

具象艺术的特点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3)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具象艺术的功能

审美功能、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具象艺术的意义

首先表现在记录功能上,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其次是他的社会干预功能,他以生动地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具象艺术的鉴赏

首先要分辨出它是肖像还是主题性作品。所谓肖像就是它表现历史上具体的人,而主题性作品中即使个别人物形象也集合和抽取了众多人的特征后塑造出来的,以而他们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为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民族的历史写照。其次我们要看作品的环境表现,在具象美术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与典型环境直接相关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美。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作品如:《泼墨仙人图》、《虾》、《蓝马》、《走下楼梯的裸女》等。意象艺术的定义

所谓“意象”是与“具象”相对而言的,既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理解意象美术

一种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一种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角度,这个角度是一意象性的或象征的主观形象展开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时空关系或者说是超时空的或超现实的。意象艺术更倾心于心理真实而不是眼见的真实传达,在艺术上更集中、更典型,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上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到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地把握,所以说意象艺术更为本质的揭示了世界的真实,是最真实的艺术。

3、抽象艺术

热抽象 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作品如:《牛顿的色盘》 冷抽象 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作品如:《红、黑、黄、蓝构成》,《1954》

专心

爱心

用心

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抽象艺术产生的原因

人们在工艺美术运动、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艺术家的实践中发现美术形式可以通过表现性处理提升为自为的抽象艺术形式:人们从音乐的类比中认识到,既然音乐可以通过没有具体形象的声音而为人们所接受,美术为什么就不能用纯粹的色彩和形式来组成具有什么意义的画面呢,抽象艺术在这两种认识下形成了。

专心

爱心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篇5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维是整个人类历

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美术教育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于是,社会、学校、家庭

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堂美术课中,教师只是滔滔不绝地把绘画知识倒

给学生,或简简单单告诉学生要画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画,这样是绝对不行的。小学美术

课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重要门类,不仅需要具有美感、具有艺术性的教学内容,更需要具有

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外部表现形态,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优秀的课堂语言能够不仅能更好的表现艺术内容,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其实,语言是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艺术的语言更能很好的把这种方

式升华,我们应该学会用艺术的语言来阐述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以下,就我所听到、所看到、以及所做到的来谈论一下小学美术教师的课

堂语言。

一形象生动的新课导入语。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认识和学习的心理。学习有了这样的愿望和心理,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当学生的情绪已经安定下来,注意力比较集

中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导入新课。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不仅为之后的教学作好铺垫、埋下

伏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联想、活跃气氛。

我曾经听到这样一例新课导入语,课题是《点、线、面》。当学生排着队走进美术室坐

好后,教师说:“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点;当你们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时,就组成了一条

线;当你们全都坐在座位时,就组成了一个方方的面。”在叙述的同时,还有多媒体课件演

示来配合教师的语言。简短的几句话,十分形象的表达出了“点、线、面”的概念,使学生

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不仅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听课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美的享

受。在我教学一年级的《下雪了》时,一上课,就先给小朋友们猜了一个谜语:“夏天看不

见,冬天才出现,你说是棉花,不能做棉鞋。”小朋友们马上兴高采烈的举起小手,纷纷喊

着“雪、雪„„”接着,他们很快就联想到了许多关于冬天、关于下雪天的事情。为之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和灵感。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运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运用

用讲故事、猜谜语配以音响、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神奇的境地,进行想

象再创作。

二启发思维的课堂提问。

美术课上为了启发学生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启发式地创设问

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或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独利用已有的知识

和习惯方法去解决,或者探明面前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要和形式已

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倒好处,搞好课堂

提问是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意识、有目的地

设置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动,激发探究愿望。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程度,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扩大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也给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供了范例。同时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美术课的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要避免满堂问。不能把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在课堂中过多过滥地提问,为提问而提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美术教学的双基应该主要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因此,课堂提问应该在教学的关键处,在重点、难点处。如我在教学《变体美术字》这一课时,就这样问学生:“你认为这些漂亮的美术字可以用那些方法表现出来?除了画笔,还可以运用那些材料和工具呢?就你们手边的这些材料想想看。”学生们看着我事先让他们准备的彩色挂历纸以及剪刀和胶水,马上就想到除了绘制,还可以剪贴。于是我又问他们:“如果你准备剪贴一个美术字,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有的说可以有彩色纸剪出汉字的各个笔划,然后进行拼贴;有的说可以直接在彩色纸上剪出整个的汉字;还有一个学生说要将一张彩色挂历纸做底色,用白色或黑色的纸剪出汉字贴在上面„„

提问的类型很多,有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点拨性提问、质疑性提问等,合理的设计好、组织好各种问题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提出的问题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再认识和回忆。使学生能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措辞表达。总之,教师有意识的设疑,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愿望和热情。

三 树立自信的评价语言。

一个人进行任何有一定目的的活动多与一种要达到的愿望。如果他达到了目的,又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将更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成绩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因此,学生学习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即使鼓励和表扬,即使是一点点进步也要肯定他。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对其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也有一位专家指出:无论学生画得如何,教师都要先说“好,很好!”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以协商的口吻进行提示说:“如果这里怎样怎样画,是不是更好看一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会了他们的一些方法。如我在教学记忆画《愉快的假日》时,随时注意学生的作业内容,不断提示、展示和评价好的作业说,鼓励学生大胆去表现,画出有自己特点的儿童画,不要别人画什么我也画什么。有个学生因为自己画得不好,而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在美术课上也不认真听,作业也是马马虎虎完成,越画越差。于是,我总是找机会表扬他,譬如:“今天你的画颜色搭配得很好。”或“这朵小花画得不错。”有时还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所批的等第大多是“优”或“良”,绝没有“中”更不会批“下”。久而久之,他渐渐的对美术越来越感兴趣,上课也比以前认真多了,画也比以前画得好多了。其实,无论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还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只是小孩子把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大孩子则是笑在心里。我们应该仔细察觉、善于发现、及时鼓励,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而热爱绘画、热爱生活、树立自信完善人格。

四 发人深省的课堂结束语。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小结,一堂好的美术课必然有一个成功的课堂小结。一个有经验的美术教师善于将教学过程中比较零散的知识概括整理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及时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储存知识,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归纳给一堂课作一个概括性的小结,是美术课常用的小结方式之一,一方面快速、扼要重现本课所学的知识,对新知识起了一个强化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我设计的《瓶子造型》这一课新授结束后的阶段小结概括了瓶子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一、从不同角度观察你的瓶子,了解瓶子的形状特点。第二、根据瓶子的形状特点,进行巧妙设计。第三、用彩纸剪贴,用彩笔添画。这一课的课堂总结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利

用各种废旧的瓶子做出了公鸡、兔子、大象、鳄鱼、长颈鹿等好多有趣的形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材料是可以重新利用的,象漂亮的糖纸、色彩丰富的挂历纸、一些包装盒、各种瓶瓶罐罐等,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可以把垃圾变成艺术品。”有时,课堂小结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或者是与下节课衔接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讨论或练习,用以巩固新知识和预习下节新课的内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沟通有关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美术教师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动口能力往往是薄弱环节。可是,根据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又不得不重视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既清楚的表达知识概念、具有科学性;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开启心灵、具有艺术性?我认为对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语言的形式具有艺术的美感,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快慢协调。

赫斯顿作品的黑人语言特色论文 篇6

论文摘要: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学之母,她有意识地从黑人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具有黑人特色的叙事框架和口语体巧妙地在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将从多个角度剖析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所体现的黑人语言特色。

论文关键词:赫斯顿;黑人语言;叙事框架;黑人口语体

0引言

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称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子女性意识觉醒的成功作品之一。这种赞誉并非仅仅限于作品在黑人文学史上女性主义意义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赫斯顿也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方式,把具有黑人特色的叙事框架和黑人口语体巧妙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文本,并成功地超越前人而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

1“呼叫――应答”式的叙事框架

赫斯顿致力于保存黑人民族文化的根基,她在巴纳德学院系统地接受了人类学教育之后,在收集黑人民间文化过程中,认识到了口语文化的重要性。黑人在当时媒体和通信都不发达的情况下,黑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就成了信息传递的舞台,有很强的互动性,人们在“呼叫――应答”中形成了口语的传统文化。黑人学者哈里斯认为赫斯顿的作品叙述技巧尤其得益于黑人文化中互动性很强的口语传统。如果我们从整个文本的叙事结构看,口语传统中“呼叫――应答”模式也构成了文本最基本的叙事框架,整个故事其实就是珍妮在自家门廊上给好友费奥比上的人生启蒙课。

小说有其本身的故事叙述者和倾听者,有其开始和结束的框架。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就是主人公珍妮坐在自家后院门廊的台阶上向费奥比讲述自己一声的故事。在小说的开始,作者用第三人称对大沼泽的人们进行全景式描写,引出人们对主人公珍妮认识,其实作者明显在是暗示他们谈论的人物绝不等同于人们的认识,这就产生了“呼叫(call)”;接着,费奥比的出现,引出了珍妮讲述自己的身世,这就是“应答(respond)”;故事的最后,也同样是对开始的应答,只是这时作者没有用第三人称进行全景式描写,而仅仅表达着珍妮的内心,其实也是对故事开始人们对她错误认识的应答。整个故事中“呼叫――应答”的叙事框架就这样形成了。正如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所指出的为叙述这一故事,赫斯顿采用了框架叙事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打破情节顺序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打破读者心目中业已形成的现实小说的直线性叙述;另一方面又服务于主题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主人公珍妮能够完全掌控和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从而寻求到自己的声音,实现真正的自我;同时,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应用能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提供信息。

在整个框架叙事结构内,珍妮的经历共有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也存在着“呼叫――应答”的叙事框架。首先,早年珍妮同外祖母南妮在一起生活,伴随着珍妮的性意识觉醒,祖母南妮讲述她自己悲惨遭遇以告诫珍妮婚姻的幸福该如何得到,这形成了对珍妮婚姻“呼叫”,接下来珍妮的婚姻经历便构成了“应答”,也就是后面的三部分。珍妮和洛根短暂的第一次婚姻使珍妮发现自己只是“一头干活的骡子”;珍妮同她的第二任丈夫乔斯塔克斯在一起的漫长岁月,在这一部分里,珍妮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成熟,对斯塔克斯的不满情绪也在加强,这种不满情绪的“呼叫”,通过珍妮对即将死亡的驴子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的同情和对它的热爱得到了“应答”,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寄寓了对自由、平等和欢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部分则聚焦于珍妮同她的第三任丈夫甜点心短暂却美好的生活,当珍妮再度回到家乡,卸下一身疲惫,向好友倾吐心事时,整个叙事框架得以圆满完成。

约翰F卡拉汉认为:赫斯顿应用“呼叫――应答”框架叙事结构可以给予她和处在种族主义与性别文化中的黑人妇女在叙述和作品外部更多的声音,而这一切都是未曾表达过的。这也使珍妮作能最大限度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找寻到真正的自我。这样,珍妮也就颠覆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和权力。

2黑人口语体的运用

如前文所述,赫斯顿对门廊口语情有独钟,她认为“黑人给美国文化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来自于那些不识字的黑人”。在《他们眼望上苍》中,口语传统在以伊顿维尔为代表的黑人村镇的门廊(theporch)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因此这部作品也被亨利路易斯盖茨称之为“讲述者文本”而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口语传统得以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媒介,并形成了赫斯顿文本中的口语体。赫斯顿认为,口语传统为代表的黑人艺术并非一种愚昧的遗存,而是体现黑人创造力和艺术敏感的文化见证。

口语体叙事的运用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在作品的开始,便描绘了一个日落后门廊谈话的情景。人们在对珍妮的穿衣、长相、婚姻发表着各自的意见,口语体成了为作品出场的叙事方式,人们也对这种谈话乐此不疲。“太阳和工头都不在了,他们的皮又感到有力了,是人皮了。他们成了语言和弱小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嘴巴周游列国,他们评是判非。”口语在这里成为了他们的心理慰藉,自己在经济上处于底层,但却是语言的主宰,作者运用口语体叙事展现黑人生活的蜡笔画,也正是对黑人文化的传承。珍妮接下来对朋友费奥比诉说自己经历时虽然叙事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也同样是在口语体叙述中进行的。珍妮性觉醒之后,也是在祖母南妮的谆谆教导中走上了婚姻之路。后来,珍妮和洛根的婚姻破裂,也是通过口语对话凸显出来的。在与乔斯塔克斯的婚姻中,口语体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在珍妮的婚姻历程中,她运用口语这一有力武器对男权进行反击,反映出女性的文化独立性和自己对于婚姻的追求。另外,为了使口语体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黑人的思想、文化,作者在作品中也大量使用了黑人方言和土语。评论家乔治史蒂文斯说道:“(它的)叙述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小说大部分都是用对话写成,而对话使我们感觉到人物在不断的.行动中。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能像赫斯顿那样真实地描述黑人语言的爽朗活泼、音乐性和富于民俗风情。”这些黑人方言土语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忠实记录了美国黑人活生生的语言,使得小说的叙事格外生动,人物的语言极富个性。如:在标准英语中overhalls,dat,ole,swingin,lak,gal,betcha应分别为overalls,that,old,swinging,like,girl和betit。黑人英语中常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但是其含义只是相当于标准英语中的单一否定。如在“Can’tshefindnodresstoputon?”和“Sheain’tevengotnohairs”,在标准英语中应分别写成“Can’tshefindanydressestoputon?”和“Shehasnotevengothair.”在这个问题,程锡麟教授在他的《赫斯顿研究》中已经有详细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赫斯顿将黑人的方言、土语和口语体结合起来,铸成了黑人文学特有的叙事语言和叙事方式。一方面,这也是珍妮努力获得自己声音的行为,她可以通过黑人方言参与到故事中来帮助她取得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具有强烈“黑人性”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导黑人重视并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黑人民族精神,坚持对黑人文化身份的诉求。赫斯顿对黑人的口语传统非常重视,这表明了她的文化取向和文化价值判断。她有着将美国黑人口语叙事行为引入小说的强烈愿望,并且在其中保存和转化他们,赫斯顿也在美国黑人的口语叙事中拉近了讲述者和听众距离。在美国白人文化的侵蚀面前,赫斯顿尽力挽救黑人口语传统为代表的文化,从而从根本上否认了白人种族主义者强加给黑人的“文化孤儿”身份。

3结语

《他们眼望上苍》只是赫斯顿毕生致力于重建黑人文化身份的一个缩影,她将黑人语言文化特色运用于文学创作当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具有十分明显的“黑人性”特征。赫斯顿通过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积极引导黑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化,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这对后来美国黑人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中的经典语录

★ 青春小说中励志语录

★ 小说中悲伤的句子

★ 校园小说中的唯美句子

★ 青春小说中的唯美句子

★ 古言小说中的优美句子

★ 小卧龙滑坡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描写小青蛙特征的青蛙冬眠的原因作文

★ 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

立足美术本体, 强化美术语言 篇7

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美术本体。美术本体指的是美术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其具体内容为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 以及将这些基本因素组合成完整作品的基本原理, 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只有这些内容才是构成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真正内涵。如果美术课堂离开了美术本体, 不去把握美术语言的运用与学习, 那么美术教学就会丢掉自身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也就成为空谈。

基于以上认识, 近年来, 笔者在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上作了有益尝试。

一、立足美术本体, 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明确而具体, 避免过于笼统。

例如, 在《徒手画》一课教学时, 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能运用徒手画正确表达物体”, 则缺乏针对性。如果在教学目标中未明确指出需要学生掌握美术语言中关于线条和图像的具体要求, 那么学生对什么叫“正确表达物体”是茫然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徒手画》一课教学时, 笔者遵循立足美术本体的思路,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上制订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徒手画是一种绘画形式;掌握徒手画的基本特点, 认识到不但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 还可以用线条代替语言, 表达自己的情感。

能力目标

学会对线条的流畅运用;知道布局的详略关系;敢于坚定自信地画出想表达的事物和情感。

情感目标

乐于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运用徒手画记录自己所见、所闻及所思。

运用美术语言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 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以下几点:1.徒手画主要是为了表达情绪, 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不强调正确空间透视关系;3.要尽可能把看到的如实画下来, 画得细致;4.表现要有重点, 用线条的疏密变化体现画面的节奏感。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 学生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也就敢于并善于表达了。

课堂教学需要分别制订每节课的目标及单元目标。美术语言涵盖面广, 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好的, 教师应当从课本内容中概括提炼, 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既各自有所侧重, 又能保持连续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不断积累、层层递进, 最终学到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 在教学目标中指出每节课的侧重点, 并明确每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课效果也就比较理想了。

二、立足美术本体, 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着一种倾向, 即将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安排进美术课堂。用非学科因素作为美术课的补充, 对美术教育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 过分强调动觉、听觉、触觉, 追求形式上的活泼新颖, 则容易形成一种泡沫式的、大杂烩式的凑合。从教学效果看, 就可能达不到良好了, 甚至使学生得不到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美术课本中的有些内容, 很多在其他学科中涉及过。如讲授《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时, 学生反映在社会课上做过;又比如《故宫》欣赏课, 学生反映在历史课上讲过。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选择和组织这些课的教学内容时, 要特别注重美术本体的体现。其他学科因素介入美术课堂, 必须为美术教学服务, 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美术语言。因此, 在选择和组织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时, 必须立足美术本体, 切忌喧宾夺主。

以《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为例, 社会课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体验, 而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在设计中标识的形状、颜色等元素要点。再以《故宫》为例, 历史课强调的是故宫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建筑布局的历史发展, 而美术课的重点就应该是故宫的建筑美学, 并由此延伸到中国两大不同建筑风格的介绍等。

笔者认为:美术课和其他课相比, 在内容的选定上, 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点来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 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结合过程与方法, 组织好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立足美术本体, 以美术语言贯穿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立足美术本体, 运用美术语言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 美术课堂中必须克服的另一种倾向, 就是过分注重教学过程有趣, 而忽略了美术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去掉很多“花头”的表面文章, 使美术学科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

例如, 笔者在设计《标志设计》的教学案例时, 始终围绕知识要点, 指导学生具体进行标志设计, 而没有仅通过资料图片的展示、简单的分析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模仿。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把标志设计分为从文字转化考虑、从图形转化考虑等不同的方法, 对每种方法都具体展开讨论并进行示范,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最基本的标志造型手段。

在学生透彻理解标志设计的美术语言原理基础上, 笔者要求学生为学校艺术节设计标志, 学生都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从学生的作业看, 有的用中文“艺”字作为标志主体;有的利用喇叭、毛笔、音符、颜料这些在学生艺术节中常用元素的图形构成标志主体;有的将与艺术节有关的文字和拼音融合进图案;有的将文字和拼音转化成图形来构成标志。由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落实了, 所以学生在创作时将这些知识点都表达了出来, 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作业。

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就是课堂讨论。如何立足美术本体、组织好课堂讨论, 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过程必须重视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才能给课堂注入活力,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使学习取得更好效果。

四、立足美术本体, 做好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与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的理解能力有密切关系。为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习作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收获,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从美学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常有这样的现象:当教师示范作品或学生的优秀作业时, 学生总会发出惊叹声, 但请他们说出这些作品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往往又说不出所以然。教师应在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上, 向学生传递正确而明了的信息, 让学生知道作品的美之所在, 学会欣赏, 进而学会表达。

笔者在讲授欣赏课《齐白石》时, 要求每个学生用心感受齐白石老人的艺术作品, 并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可以是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一要求较为明确, 即使是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寻找到几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笔者给予了一定的引导, 如“色彩上感觉如何”“内容上、形式上感觉如何”等, 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用笔记录欣赏美术作品的感受, 其好处是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实践表明, 学生所描述的感受大都非常到位、出色, 如学生用“朴实、清淡、童趣”等词汇描述了自己对齐白石作品的感受, 让笔者觉得非常准确, 并深深地感动了笔者。但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每一条感受都说得很好, 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的描述中选出比较好的进行归纳和综合, 形成最终的评价。

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基础上, 开展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十分重要。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认识到必须足够重视对每次作业的评价与批改, 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书面评语的方式, 因为学生通常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笔者尝试给学生写评语, 发现其效果与打分数相比要好很多。因为评语更有针对性, 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鼓励其保持优点。从反馈上看, 教师写了评语, 有学生会在下次作业空白处向教师提问, 或表达困惑, 学生的这些反馈都是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沟通也是让人欣喜的。

论高中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 篇8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品读文学语言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形象性,品尝真味

文学作品往往要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来细致逼真地描摹生活场景,演绎生活故事,刻画人物形象。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进行感受与体悟,学习语言运用上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形成阅读能力。如《药》中鲁迅对刽子手的一段描写: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衣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写了刽子手康大叔凶残、贪婪的性格特点,凡是读过这段文字的人,对他的语言、动作肯定都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多加体会,可采取反复诵读、课堂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真味,还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上。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两处对划船声的描写。一处是几名妇女去探望丈夫未果的回程途中: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一处是她们遇到鬼子的大船时: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撸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这两处的描写很有意思,一处悠闲,一处匆忙;一处轻松,一处紧张。分别表达了这几个青年妇女的喜悦和处乱不惊的情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反复有节奏地朗读几遍,自会体会到作家对不同环境下人物动作描写的准确性。

二、抓丰富性,琢磨意味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经典作品的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其张力很强。这种多义性和张力,必须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从而体会它的丰厚意韵。

这种意味,有时表现在某一个词语上,如莫泊桑《项链》的开头一句: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句中的“也”字,可谓意味深长。“也”字作为连词,往往表并列,并列的现象使语义有比较的意味。玛蒂尔德与谁比呢?是与其他“美丽动人的姑娘”比。为什么同为“美丽动人的姑娘”,她偏就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就“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呢?这使她心理很不平衡。“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的呀,所以她痛苦万分,所以她具备了强烈的虚荣心,所以她就会有借项链来出风头的举动,也就有了下面的悲喜剧。起笔着一“也”字,可谓用心良苦。如果把它忽略过去了,我们就难以找到主人公行动的心理基础;就难以体会主人公独特的内心世界,进而难以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也难以体察作家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构思艺术。这个“也”字可谓是神来之笔,学生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感觉到文章的精妙。

三、抓情韵性,咀嚼情味

文学作品中作家的喜怒哀乐,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看法、态度,是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所刻画的人物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也同样是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的。所以,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又是富有情味的语言。这种情味,有时还体现在串连全文的感情基调上。如朱自清的散文《绿》,满篇洋溢着热烈的赞美,弥漫着浓丽的色彩,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赏之情喷薄而出,不可遏止。开篇第一句,作者就这样写: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毫无疑问,梅雨潭绿的美,使作者惊讶,使作者诧异。作者起笔,便给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与开篇相比,结束语中多了一个“不禁”。这“不禁”是由衷地赞叹,更是难抑之情的直接吐露,情感明显上了一个层次。语言上不仅没有重复拖沓之嫌,而且使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也更为有力。像这样串连全文情感基调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名作《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先生反复说“我無话可说”“我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呜呼,我说不出话”,……难抑的悲愤之情就通过这些类似于线索性的语句一步步得到明确与强化。教者就应该在这些地方多着眼、多留意,让学生多比较、多分析、多揣摩、多体会。

上一篇:雨作文600字-初三作文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