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精选12篇)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1

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前沿,以地理信息工程所涉及的“基础-手段-方法-产品-应用”为主线,开展地理信息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和仪器设备,解决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智慧地球构建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为时空基准维持与精化、新导航理论与技术、地理信息空天探测与处理、地理信息集成与服务。实验室鼓励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符的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为在本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研究提供资助。同时,欢迎自带资金利用本实验室公共开放平台进行研究工作或科研合作。

一、课题申请对象

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它从事地理信息工程研究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均可向本实验室提出课题申请。开放基金课题主要支持实验室固定人员以外的科研人员,如客座人员和外单位研究人员的申请。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时空基准维持与精化

针对我国存在时间基准、空间基准使用不统一的现状以及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对时空基准高度一致性的需求,保持精确度高、稳定性强、可靠性好、备份完整的时间基准,保持精确、可靠、自主、天地一体的空间基准,开展时空基准维持和精化的理论方法研究。主要包括:

(1)高精度时间比对算法;

(2)异地联合守时方法;

(3)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与传递;

(4)基于脉冲星的时间基准建立与保持;

(5)时间基准监测与评估方法;

(6)参考框架维持与更新;

(7)重力基准建立与维持;(8)磁力基准建立与维持;

(9)高程基准建立与维持;

(10)地球定向参数确定理论与方法;

(11)海洋大地基准建立理论与方法研究。

2.新导航理论与技术

针对我国陆、海、空、天、电各类用户对新导航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以构建自主、安全、可靠的地(海)面、航空、航天、深空和水下导航体系为目标,开展GNSS导航、X射线脉冲星导航及水下地球物理场辅助导航等新的导航技术研究。主要包括:

(1)卫星导航新技术;

(2)X射线脉冲星导航;

(3)地球物理场辅助导航;

(4)新型惯性器件及组合导航应用研究;

(5)水下导航技术研究;

(6)视觉导航技术;

(7)天文导航技术。

3.地理信息空天探测与处理

围绕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环境、能源以及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天基地理空间信息遥感探测技术、无人飞行器地理空间信息遥感探测技术以及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和应用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

(1)SAR、InSAR新技术及应用;

(2)光学立体测绘新体制及处理技术;

(3)光学传感器成像质量控制研究;

(4)光学、InSAR、Lidar在轨标定技术研究;

(5)卫星/航空重力、卫星/航空磁力探测与数据处理技术;

(6)传感器高精度姿态与位置确定技术;

(7)全自动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8)地形变化监测技术研究;

(9)地壳形变及灾害(地质灾害)监测与机理研究;(10)光学-微波数据(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与应用;

(11)海洋环境探测技术研究;

(12)海底地形探测技术研究;

(13)基于MEMS微振镜的无人飞行器地理空间信息遥感与数字化城市三维构建技术研究。

4.地理信息集成与服务

瞄准地理信息在国家战略、国民经济、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以构建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与多样化、处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和应用服务的网络化与知识化技术体系为目标,开展相关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主要包括:

(1)时空大数据挖掘;

(2)地理信息智能化服务;

(3)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制图综合;

(4)应急专题地图快速制图;

(5)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6)空间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7)众源信息与空间数据更新;

(8)二三维室内数字地图构建及其应用;

(9)基于资源环境调查与监测的天地一体化技术研究;

(10)多元地理空间数据融合的土地质量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首先与本实验室联系,索取并填写《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盖章后寄交本实验室,同时须提交申请书电子版。

2.开放基金课题申请的截止日期为11月20日。自带课题者不受申请时间限制,随时可联系前来进行研究工作。

3.研究课题获得批准后,实验室将开放课题批准通知书下达给申请者及所在单位。

4.课题的研究年限一般为2-3年。

5.申请者须在申请前仔细阅读材料《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华、徐苑君

通讯地址:西安市雁塔路中段1号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710054 手机:***(王华)、***(徐苑君)传真:029-84749029 E-mail: SKLGIE@163.com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2

然而, 源于自上世纪末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方法已经难以挑战“摩尔定律”物理尺度极限的担忧, 人们便转而寻求“自下而上” (bottom-up approach) 的方法, 从微观层面构筑分子尺度甚至纳米尺度的器件。

化学专业可操纵原子和分子的专业特点, 使得由化学家们来发展“自下而上”的策略顺理成章, 也成为最理想的选择。面对这项挑战, 化学家们已经开始运用合成和分子组装等手段, 来设计创造各类功能性体系和材料以运用于不同的目标。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的青年研究员朱亮亮, 便是为该目标不断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也是本文的主角。

化学, 第一志愿

2001年, 朱亮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谈到当年专业的选择, 他表示由于其在中学阶段便对化学和分子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化学科目的考试成绩也往往相较于其他科目更优异, 因此,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把化学专业当作了第一志愿。

不过,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 大学伊始阶段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不是非常清晰。他当时更多地是想多学点化学类的专业知识, 毕业后能够回家乡当个中学化学教师就很不错。渐渐地, 受浙江大学化学系优良的科研风气的影响, 他萌发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想法, 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本科阶段, 他先后跟随方卫民副教授和滕启文教授从事了无机复合磁性材料的研究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面的工作。虽然这些内容跟后来从事的研究主题关联性较小, 但那时培养起来的科研思维方法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产的博士生

本科毕业后, 朱亮亮以推免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博连读, 师从田禾院士, 开始了有关功能超分子与合成分子机器方面的课题研究, 这也是他科研生涯的正式起点。

由于本科阶段打下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基础以及对科研创新的热情与豪情, 刚开始朱亮亮的课题便做得顺风顺水, 很快就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欧洲化学》上发表了他在研究生生涯的第一篇文章 (Chem.-Eur.J.2007, 13, 9216) 。然而, 在这之后由于研究方向的转型, 他的课题逐渐陷入了瓶颈。

幸运的是, 2008年他获得了一个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进行有关分子传感器的项目交流的机会。走出国门以后, 在与其他国家学者接触的过程中, 他不但拓宽了国际视野, 而且在课题创造方面也吸收了新的“养分”。经过不断努力, 又成功完成了多项高质量的原创研究工作, 并在诸如Langmuir、Chem.Commun.等国际一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2010年, 入选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后, 朱亮亮继续加强了工作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整个研究生阶段, 他以第一作者或主要贡献者的身份共发表了1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在有机功能材料化学领域中是少有的“高产”博士生。

海外继续深造

2011年博士毕业后, 朱亮亮先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深造。他对博后课题的选择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工作的基础上交叉并拓展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 他不但通过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及非共价作用的方式创造了多种新物质新材料, 而且在分子有序性、微观排列、精细结构的调整以及材料状态的控制方式上也开展了进一步的强化研究。

国外的潜心研究, 使得他的科研成果和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成回国前, 他已经在包括J.Am.Chem.Soc., Adv.Mater.和Angew.Chem.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 SCI引用700余次。多篇工作被审稿人做出了top 5%的高度评价, 一些工作被选为封面或亮点栏目进行专题介绍。

朱亮亮研究员 (右三) 和他的课题组团队

新的征程

在四年的国外博后阶段的历练告一段落之后, 朱亮亮于2015年5月毅然回国, 加盟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系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

创业伊始, 由于身份和工作性质的转换, 事情接踵而来 (办手续、装修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招生招聘、申请项目、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其他事务等) , 真所谓“千头万绪”。好在朱亮亮延续着读研和博后期间干练高效的工作节奏,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 课题组的前期建设基本完成, 一支由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年轻团队也逐步组建起来, 并且已经开始有独立的成果产出 (例如Macromolecules2015, 48, 5099) 。

当然, 独立研究工作最核心的内容还是研究方向的把握。为此, 朱亮亮提出运用有机合成和超分子组装双管齐下的材料制备方式。一方面, 尽可能利用合成的手段开发新颖独特并具有包含相应功能的π-共轭体系的分子;其次, 利用超分子组装或者分子自组装的手段实现分子以上层面的化学体系的制备。分子组装的技术不但能够运用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力使多种材料和成分形成一个统一的化学整体, 适当地简化有机合成步骤节约成本, 很多时候由于导向和排列的独特性能够带来体系化学与物理性质的改进和调节, 以满足相应的应用需求。该项目整个研究方法是材料设计和学科研究中的“自下而上” (Bottom-Up) 策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从而为打造一个以新一代智能材料为特色的系统工程服务。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3

一、国家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以国家高科技、国防建设的需求及学科前沿发展为引导,开展多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满足高科技、国防建设的发展对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先进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提供方向性、共性、关键性的理论依据和原理性技术支撑,和小批量、多品种、高技术含量的军用和民用关键急需复合材料。在加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的同时,继续推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信息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不断开展其它基体的复合材料的研究,尤其重点逐步向多学科交叉平台发展,以期在多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上有所作为。进一步加强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使实验室真正成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使实验室成为本领域国际著名的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以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凝聚态物理3个二级学科为支撑,结合实验室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研究铝、镁、钛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继续加强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制备科学、重熔与再生和成型加工等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同时依据对复合材料长期系统深入地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的实际应用。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主要研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新方法、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如功能聚合物分子设计理论、合成新方法、声隐身复合材料消声瓦和复合材料螺旋桨等研究方向。

3、新型功能复合材料:

(1)能源用复合材料:主要研究能源用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课题。

(2)遗态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将植物、生物的结构等自然结构为模板,制备出各种具有特殊功能材料,并开展对转换机理等问题的基础和前沿的探索研究。

(3)纳米复合材料:以纳米尺度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效应为基础,开展聚合物基和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聘任和流动

固定、客座人员管理体制以开放、联合、流动、竞争为原则,凡与本室研究方向一致的研究人员,符合以下条件的都可提出申请。

1.主持国家级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重点、重大项目的主要完成人。3.国家,省市或学校杰出青年。

4.有创意和可行性并已获资助的创新项目负责人。申请者经由实验室主任召集的专家小组评议通过,即可成为实验室固定、客座人员。

由实验室主任召集的专家小组将对实验室的固定、客座人员每年进行评议,根据个人的工作成绩、工作状态和发展潜力,结合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对评议优秀者给予奖励,对评议不合格者流出实验室。

三、权利和义务

本室固定客座人员在使用本室仪器设备时享有优先权,仪器使用费可从实验室的奖励经费中支出。

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多出高水平成果,对本室固定客座人员以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完成单位的论文、鉴定成果、发明专利和获奖进行嘉奖。奖励条例见《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奖励条例》、《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奖励条例》。

实验室将从各方争取资源,对实验室的固定和客座人员发放额外补助津贴。

在本学科领域有原创性、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有优秀研究队伍的研究方向,实验室将在研究经费、人力、用房、仪器使用、国家研究项目申请等诸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实验室的固定和客座人员有义务在发表论文、成果,申请专利和各种奖励时,必须署名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标注是实验室固定或客座人员。

自制定之日起执行。

上海交通大学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4

发展历史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投资兴建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1989年通过国家计委的可行性论证,1992年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主席、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范维澄教授,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桂荣教授。学术委员会由热科学界著名专家学者15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科学院院士3人。实验室固定人员33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1人。

队伍

王进军 王浩波 刘晓平尤飞 张林鹤 肖琳 刘炳海 厉培德 万玉田 陈军 周晓冬 陈晓军 朱东杰 邓志华 杨萍玥 宋磊 王正洲 助教 助教 助教 助教 助教 助理工程师

讲师 工程师 实验师 工程师 工程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工程师 讲师 副研究员

火灾探测 建筑火灾 火灾数值模拟 火灾化学 森林火灾 咨询培训中心 火灾探测 工业火灾 咨询培训中心 行政人员 行政人员 建筑火灾 建筑火灾 建筑火灾 行政人员 火灾化学 火灾化学

wangjinj@ustc.edu.cn wanghb@ustc.edu.cn liuxp@ustc.edu.cn yfei@ustc.edu.cn fcrane@ustc.edu.cn linxiao@ustc.edu.cn liubh@ustc.edu.cn pdl@ustc.edu.cn wanyt@ustc.edu.cn junchen@ustc.edu.cn zxd@ustc.edu.cn xjchen@ustc.edu.cn zdj@ustc.edu.cn deng@ustc.edu.cn

awang@ustc.edu.cn 赵建华 蒋勇 邱榕 刘乃安 姚斌 王喜世 李元洲 施云芳 刘申友 马云 宗若雯 桂宙 朱霁平宋卫国 张瑞芳 刘江虹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高级实验师 高工 高工 副教授 副教授 高工 副教授

工业火灾 火灾数值模拟 火灾数值模拟 森林火灾 工业火灾 工业火灾 建筑火灾 咨询培训中心 火灾探测 火灾探测

火灾化学

火灾化学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

咨询培训中心

工业火灾

zhaojh@ustc.edu.cn yjjiang@ustc.edu.cn rqh@ustc.edu.cn liunai@ustc.edu.cn binyao@ustc.edu.cn wxs@ustc.edu.cn yzli@ustc.edu.cn

lsy@ zgui@ustc.edu.cn jpzhu@ustc.edu.cn wgsong@ustc.edu.cn zhangrf@ustc.edu.cn ljh@ustc.edu.cn

姓 名: 范维澄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火灾数值模拟 E-mail: wcfan@ustc.edu.cn

姓 名: 廖光煊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工业火灾

E-mail: gxliao@ustc.edu.cn

姓 名: 霍然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建筑火灾

E-mail: huoran@ustc.edu.cn

姓 名: 张永明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火灾探测

E-mail: zhangym@ustc.edu.cn

姓 名: 孙金华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工业火灾

E-mail: sunjh@ustc.edu.cn

姓 名: 胡源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火灾化学

E-mail: yuanhu@ustc.edu.cn

姓 名: 陆守香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火灾风险性能化评估 E-mail: sxlu@ustc.edu.cn

姓 名: 周建军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森林火灾 E-mail: zjj@ustc.edu.cn

姓 名: 张和平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建筑火灾

E-mail: zhanghp@ustc.edu.cn

姓 名: 杨立中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建筑火灾

E-mail: yanglz@ustc.edu.cn

姓 名: 秦俊 职 称: 研究员 研究室: 工业火灾

E-mail: qinjun@ustc.edu.cn

姓 名: 汪箭 职 称: 教授

研究室: 火灾数值模拟 E-mail: wangj@ustc.edu.cn 研究室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5

一、总则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农药化学及农药生物学,物理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杂原子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其宗旨是将本室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把实验室建设成为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与人才培养及学术活动中心。

二、开放对象

本实验室将采取多种形式接纳国内外优秀科学工作者来本室工作。

1、国内外教学、科研人员、博士后均可在计划指南范围内提出课题申请,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择优批准,可获得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2、自带课题和经费来室进行短期研究、测试或进修人员,经申请并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在规定时间到实验室工作。

三、开放基金申请程序

1、每年六月初发布本实验室对外开放课题指南,申请者填好《开放基金申请书》纸质一式三份并将电子版发送到ysyj@nankai.edu.cn在申请受理时间截止期内,交到重点实验室办公室。申请受理时间截止为每年8月31日。

2、高级科技人员(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可直接申请,其他科技人员申请需一名高级科技人员推荐。申请书需经申请者所在单位同意并盖章。

3、《申请书》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根据择优资助原则,确定资助项目和基金额度。

4、开放基金资助的期限为1年,对于完成情况优良的项目,实验室将考虑继续资助。

5、未批准的《申请书》一般不再退回,请申请者自留底稿。

四、开放基金使用与管理

1、申请者接到开放基金资助课题批准通知,并寄回或邮件返回相关回执后,实验室将拨发本期资助基金的全部金额到申请者单位,用于开展研究工作。需要派人来本实验室做实验的项目,开放基金将全部暂留在重点实验室,或要求暂留实验室的开放基金也可留存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可用于样品测试和代为购买试剂、玻璃仪器、开放课题师生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差旅费及资料费等。项目结束时,余额经费将全部拨发至申请者单位。

2、实验室开放资助基金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助课题直接有关的科研费用(包括材料费,专用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租用及维修费,加工费和协作费用)。

(2)学术活动费(包括国内学术会议,调研,评审或鉴定以及论文发表等有关费用)。(3)科研人员的差旅费等。

3、资助基金按课题分别进行核算。项目结题后,节余经费也可以留在重点实验室,用于今后委托购买试剂等,但只保留一年。重点实验室将尽力做好服务工作。

五、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的管理与评价

1、凡由实验室基金资助的课题,结题时要向重点实验室提交如下资料:(1)每年10月1日前上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或申请延期报告)。(2)科研成果(署名重点实验室的论文、专著、专利等)的电子版(或复印件)。

2、每年10-11月召开一次对外开放工作总结及学术交流会,重点实验室将对各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并决定是否继续资助。

3、标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论文,影响因子大于 JACS、Angew.Chem.Int.Ed(包括JACS、Angew.Chem.Int.Ed)的文章每篇奖励 2 万元经费。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6

张健, 1978年10月生, 博士、研究员、课题组长。2001年7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6年7月硕博连读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获博士学位。2006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9月回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类分子筛功能材料。

面对当前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探索新的多孔材料应用于能源气体 (氢气、甲烷等) 的存储、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的俘获以及高效多相催化反应一直是化学与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 微 (介) 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MOFs) 因其在气体存储/分离、催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

据张健介绍, 无机沸石分子筛材料因特有的吸附/分离和催化等功能在工业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均有着广泛应用。通过模拟沸石分子筛的结构特点, 设计合成的系列金属有机类沸石分子筛材料不仅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孔结构调控性, 并且在氢能源存储、二氧化碳捕获和催化等研究领域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张健带领课题组在科技部973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中科院新兴与交叉领域项目和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下, 首次实现了分子筛中金属氧四面体单元与金属咪唑四面体单元的有机结合, 组装出了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杂化分子筛材料;利用三齿的有机硼咪唑配体与四面体金属锌离子组装, 在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领域首次实现了断键型的类A型分子筛材料的合成;另外, 他们利用四面体金属簇作为基本构筑单元, 通过直线型配体三乙烯二胺的连接成功合成了簇基类分子筛材料。该材料结构含两种类型的笼结构, 笼内径分别达到了2.6纳米和2.0纳米, 具有非常大的孔体积;同时Cu4I4簇是一典型的荧光发光单元, 因此该化合物的合成不仅为类分子筛材料的组装提供了一条簇单元构筑模式, 并且其荧光和高孔性能的成功融合为荧光类分子筛材料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几分辛劳几分收获。迄今为止, 张健已在系列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0多篇。其中30篇发表在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等影响因子大于6.0的期刊上, 多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或热点论文, 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超过2000次。他于2011年先后获得第十一届福建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Scopus青年科学之星铜奖;2012年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第三届“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以及获得第十九届运盛青年科技奖。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7

一、总则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是 2002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而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向国内外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同行开放,为开展该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必要条件,努力把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开放形式及对象、实验室开放形式针对三类科研项目,即:由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自带经费但利用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的项目;参加已被列入重点实验室研究计划的科研项目。、凡国家海洋局局属各单位和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均可在本实验室研究基金申请指南所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课题申请,经学术委员会批准后,在本实验室或申请人所在单位进行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实验室接受本系统内部自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研究课题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列入实验室研究计划。、实验室接受科研人员参加已列入实验室研究计划的课题研究,科研人员提出申请,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即可前来工作。

三、基金申请及审批、重点实验室一般在每年的 9 月份发放“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作为申请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依据。、申请者需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于每年 11 月 30 日前填写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书一式 3 份,连同申请书电子版及评审费 100 元一起寄回重点实验室,并注明其用途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评审费。不交纳评审费的开放基金项目不予受理。、申请的项目由实验室主任组织同行专家进行初审,经初审合格后的项目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学术委员会根据客观公正、择优资助的原则,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本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分为两类: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本实验室将在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后以书面形式直接通知获资助的项目申请者。

四、经费管理、开放基金的经费按照有关科技经费的管理规定统一分项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2、本实验室在收到加盖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公章的研究计划后划拨经费,经费额度为资助总额的 60%(款项到位后请开具“课题经费”发票寄回本实验室);资助总额的其余 30% 暂留在实验室用于该项目的正常开支;另外的 10% 将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本实验室交流和合作研究期间的交通费和生活补贴。、开放基金支出范围包括:

(1)直接费用开支:

材料费、加工费、试验费、计算费、印刷费、专用小型仪器购置费、仪器设备租用费等;

学术活动费,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调研费用;

研究人员的津贴及雇用临时工费用;

使用实验室内部的公共设施和大型设备应交纳的维护运行费、折旧费;

水电费、管理费;

(2)间接费用开支:

学术委员会活动费(含学术委员及专家的基金项目评议咨询费);

实验室运行日常公共性开支;

其他费用。、自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工作,需提前将所需科研经费汇至本实验室,并由实验室主任统一管理;直接费用开支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核算,间接费用由实验室统一支付(不超过总金额的 10 %)。、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的处置按下面三种情况处理:

(1)完全由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结余经费的 70 %归本实验室,30 %归课题负责人单位留用;

(2)部分由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结余经费按资助双方商定的比例分别留用;

(3)完全自带经费的项目,结余经费退回申请者所在单位。、外单位人员获得资助后,如不能前往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需在项目执行期间至少来本实验室工作交流一次。工作交流的具体安排会预先征求项目负责人意见,一般在中期检查结束后或项目结题验收后进行。

五、成果管理、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在接到书面资助通知后需向本实验室提交研究计划,并在项目执行期间按要求提交进展报告;、资助项目结题后,必须向实验室提交下列资料,由实验室统一归档:

(1)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

(2)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3)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8

3、请比较机械研磨法中几种不同球磨方式的定义、工作原理及异同点。答:机械研磨法中三种不同球磨方式。

①定义:滚筒式球磨:滚筒式球磨是磨球对粉料的撞击来实现的。

振动球磨:是通过机械振动使磨球产生很强的惯性力,从而使磨球间及磨球与磨筒间产生激烈冲击、摩擦等作用力,达到细化颗粒的目的。

搅拌球磨:又称为高能球磨,在球磨过程中,磨筒并不转动,磨球与粉料的运动是通过带有横臂的中心搅拌棒高速转动实现的。

②工作原理:滚筒式球磨:滚筒以速度V实际(V临1

振动球磨:装有粉料及磨球的磨筒固定于工作台上,整个工作台置于弹簧支撑上,工作台偏心激振装置使磨筒产生高频振动,然后将振动的能量传递到筒内的磨球,从而将颗粒细化的过程。搅拌球磨:搅拌磨球的横臂均匀分布在不同高度上,并呈现一定角度。球磨过程中,磨球与粉料一起呈螺旋上升,到了上端后中心搅拌棒周围产生漩涡,然后沿轴线下降,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将颗粒细化的过程。

③异同点:以上三种的相同点是:都是利用动能来破坏材料的内结合力,使材料分裂产生新的界面;不同点是:滚动式球墨主要是利用磨球与磨球及磨球和磨球与筒的撞击来实现研磨的;而震动球墨是利用磨球的惯性力来产生冲击,摩擦等;搅拌球磨则是利用中心搅拌的高速转动来实现运动的。

4、气流研磨法制粉有几种类型?请比较各自的定义、工作原理及工艺特点。答:气流研磨法制粉有三种类型。

① 定义:旋涡研磨:为了研磨软金属粉末而开发出的一种制粉方法。冷流冲击:利用金属的冷脆性而开发的一种粉末制取技术。

流态化床气流磨:粉碎作业时,高压气体通过特殊的喷嘴进入研磨室,使物料流态化,粉末颗粒被压缩气体加速后,自身相互碰撞、摩擦,达到粉末细化的目的。

②工作原理:旋涡研磨:研磨时,气体的流动是通过一对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产生的,形成的两股相对气流,夹带着被研磨的粉末物料,使颗粒间或颗粒与螺旋桨间相互碰撞、摩擦,达到粉末细化的目的。

冷流冲击:将高速运动的粉末颗粒喷射到一个固定的硬质靶上,通过强烈碰撞而使粉末颗粒破碎。

流态化床气流磨:粉碎作业时,高压气体通过特殊的喷嘴进入研磨室,使物料流态化,粉末颗粒被压缩气体加速后,自身相互碰撞、摩擦,达到粉末细化的目的。③工艺特点:旋涡研磨:为了防止金属氧化和安全起见,在研磨时需要通入惰性气体或还原性气体作为保护气氛。使用的原料可以是细金属丝、切削等。

冷流冲击:加速后的气体可超过音速,气粉混合物的温度迅速降低,这两点对颗粒的粉碎十分有利。粉末粒度与气流压力有关,气压越大,则粉末越细。流态化床气流磨:可获得超细粉体,并且粉末粒度均匀;由于气体绝热膨胀造成温度下降,所以可研磨低熔点 物料;粉末不与研磨系统部件发生过度的摩损,因此粉末杂质含量少;针对不同性质的粉末,可使用空气、N2、Ar等惰性气体。

5、请叙述雾化法的类型、定义、基本原理及工艺特点。答:雾化法的类型有:双流雾化法、离心雾化法。

①定义:双流雾化法:分为气雾化和水雾化两种方法,适合于金属粉末制备。

离心雾化法:是借助离心力的作用,将液态金属破碎为小液滴,然后凝固为固态粉末颗粒的方法。②基本原理:双流雾化法原理:通过高压的雾化介质强烈冲击液流

离心雾化法原理:通过离心力使之破碎冷却凝固

③工艺特点:双流雾化法:有喷射的介质流 离心雾化法:无介质流有离心力

6、请叙述物理蒸发冷凝法的类型、定义、基本原理及工艺特点。

答:物理蒸发冷凝法的类型有:电阻加热方式、等离子加热方式、激光加热方式、电子束加热方式、高频感应加热方式。

① 定义:利用金属蒸气冷凝制备超微金属粉末的方法。根据能量输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加热方式、等离子加热方式、激光加热方式、电子束加热方式、高频感应加热方式。②基本原理:

③工艺特点:

7、请叙述化学气相沉积的定义、基本原理、步骤、类型及工艺特点。答:

(一)定义:化学气相沉积:通过某种形式的能量输入,使气体原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金属或陶瓷粉体的制粉方法。

(二)基本原理:(1)反应类型:①分解反应:aA(气)→m M(固)+ nN(气)

②化合反应:aA(气)+ bB(气)→ m M(固)+ nN(气)

(三)步骤:①化学反应:热力学判据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②均匀形核:产物蒸气浓度过饱和等形成产物晶核(均匀形核过程)(a)临界晶核r* i)当rr*时,随r增加,G减少,体系稳定,r应不断增大; 故临界晶核越小越好。

(b)温度升高,r*增大;过饱和程度 P/P0增大和r*减小,均有利于晶核形成。③晶粒生长:受产物分子从反应体系中向晶粒表面扩散迁移速率控制。④团聚: 颗粒之间聚集作用。颗粒越小越明显,应予以消除。

(四)类型:(1)热分解法(2)气相还原法(3)复合反应法

(五)工艺特点:(1)可以在常压或者真空条件下(2)可以控制涂层的密度和涂层纯度

(3)可以通过各种反应形成多种金属、合金、陶瓷和化合物涂层

第1章第6节玻璃的熔炼与凝固(出1道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1、简述玻璃的性质与结构特征。

答:①性质:五点特性;各向同性、无固定熔点、亚稳性、变化的可逆性、可变性。②结构特征:从目前有关玻璃性质及其结构的研究资料看,可以认为短程有序和长程无序是玻璃态物质的结构特点。在宏观上玻璃主要表现在无序均匀和连续性方面,而在微观上它又是有序、不均匀和不连续的。

2、请叙述熔融冷却法形成非晶态玻璃的动力学条件,熔制原理与工艺流程。

答:动力学条件:析晶过程必须克服一定的势垒,包括成核所需建立新界面的界面能以及晶核长大所需的质点扩散的激活能等。关键是熔体的冷却速度。

熔制原理:利用高温加热熔化配合料,制成均匀、无气泡并能成形的玻璃熔融液的过程。工艺流程:原料选取、配合料制备、玻璃的熔制、玻璃的成形、玻璃的退火、玻璃制品的加工

第3章高分子材料的聚合(出1道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2、请写出加聚反应、缩聚反应、连锁聚合反应与逐步聚合反应的定义。与连锁聚合反应相比,逐步聚合反应有哪些特点? 答:①定义:加聚反应:将单体相互之间加成而聚合起来形成高分子的反应称作加聚反应。

缩聚反应:将单体相互化合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有低分子副产物产生的反应,称作缩聚反应。连锁聚合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产生活性中心,并且一个个向下传递的连续反应称为连锁反应。烯类单体一经引发产生了活性中心,若此活性中心有足够的能量,即能打开烯烃类单体的π键,连续反应生成活性链,称为连锁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官能团的低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新的键合基团的聚合物的反应过程。②特点:(a)由单体合成聚合物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b)单体的转化率在反应初期就很大,中、末期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不大。(c)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d)反应活化能较高,反应热效应小,放热较少。

3、什么是自由基聚合?请叙述自由基聚合的特征。答:①自由基聚合:在连锁聚合反应中,其中有一种形式是以自由基形式激活单体,即链增长活性中心为自由基,这种聚合反应称为自由基聚合。

②特征:① 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微观上可以明显的分为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如偶合终止、歧化终止]及链转移等基元反应。其中引发速率最小,是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可以概括为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② 绝大多数是不可逆反应。③ 绝大多数是连锁反应,只有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一个单体分子转变成大分子时间极短,不能停留在中间聚合度阶段。④ 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渐减小,聚合物浓度相应提高。延长时间主要提高转化率,对分子质量影响较小。⑤ 少量(0.01%~0.1%)阻聚剂足以使自由基聚合反应终止。

4、请叙述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与乳液聚合的定义及各自的优缺点。

答:①定义:本体聚合:除少量引发剂外,不另加溶剂或分散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或催化剂、热、光、辐射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反应。

溶液聚合:将单体和引发剂溶解于溶剂中进行聚合的方法称为溶液聚合,又将溶液聚合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种,后者也称为沉淀聚合。

悬浮聚合:是以水为介质并加入分散剂,在强烈搅拌之下将单体分散为无数个液珠,经溶于单体内的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

乳液聚合:单体借助于乳化剂和机械搅拌作用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而进行的聚合反应。②优缺点:本体聚合的特点:(A)优点:

(a)组分少,产品纯度高,是制备高分子透明材料常采用的方法。(b)制成工艺较简单,操作也较容易。(B)缺点:

(a)由于不加入溶剂或介质,使聚合体系粘度大,聚合热不易散除,反应温度难以控制,易产生局部过热,反应不均,生成气泡,甚至爆聚等。但这些缺点可通过缓和反应或在聚合前先溶入少量聚合物以及严格控制反应温度(逐渐升温)得以克服。

(b)由于聚合物的密度通常大于单体密度,而本体聚合又通常是在封闭的模具中进行的,所以聚合过程中的体积收缩问题比较突出,如处理不当,则会因收缩不均而产生皱纹,影响产品的光学及力学性能。溶液聚合的特点:(A)优点:

(a)大量溶剂作为传热介质存在,使聚合热容易去,反应温度也较容易控制。(b)对均相溶液聚合来说,产物粘壁的较少,容易实现大型化、连续化生产。(B)缺点:

(a)由于溶剂的存在,常常会引起活性大分子链的溶剂链转移反应,使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并产生支化。(b)聚合速率低,聚合度较小。(c)除净溶剂难。悬浮聚合特点(A)优点:

(a)体系组分较少,产品纯度较高;所以产品透明性和电性能均较好。

(b)由于小液滴的比表面较大,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散热、控温都比本体聚合好得多。通常悬浮聚合产品都为珠胶状,故又称为珠状聚合。(c)悬浮聚合产品的分离、提纯比较容易。(B)缺点:

产品多少附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要生产透明和绝缘性能高的产品,须将残留分散剂除净。乳液聚合特点:

(A)优点:以大量水为介质,成本低,易于散热,反应过程容易控制,便于大规模生产,聚合反应温度较低,聚合速率快同时相对分子质量高。

(B)缺点:需要固体聚合物时,要经过凝聚、洗涤、脱水、干燥等程序,因而工艺过程复杂;由于聚合体系组分多,产品中乳化剂难以除净,致使产品纯度不够高,产品热稳定性、透明度、电性能均受到影响。

第6章粉末材料的成形和固结(出3道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2、叙述传统模压成形的主要步骤。

答:步骤:原料准备(粉末退火、混合、筛分、制粒、以及添加润滑剂和成形剂)→装模→加压→保压→脱模

3、等静压成型有几种类型?请比较各自的定义、工艺特点。答:等静压成型有四种类型。

①定义:湿法等静压:将粉末装入橡胶等可变形的容器中,密封后放入液压油或水等流体介质中,加压获得所需的形状。

干式等静压:将模具固定在高压容器中密封,加料后的弹性模送入压力室中,加压成形后退出来脱模。

软模压制:利用橡胶、塑料等弹性好、能装入其中,然后将装有粉末的软模放入钢模中,在普通压力机上加压,获得所需的形状。热等静压:

②工艺特点:湿法等静压:无需粘合剂,烧结性能好,制品尺寸不受限。干式等静压:适于大量同类型形状简单产品。

软模压制:生产效率不高,但在生产高密度的小型、异形等形状复杂制品上,应用起来比较方便。热等静压:将加热与加压同时结合的方法。

4、增塑成形有哪几种方法?请比较其各自的定义、工艺特点。答:增塑成形有四种类型。

①定义:挤压成形:又称为挤制或挤出成形,是利用压力把具有塑性的粉料通过模具挤出来成形的,模具的形状就是成形坯体的形状。

轧膜成形:a)辊压成形:对于非金属粉末,将加入粘结剂的粉料放入反向滚动的轧辊之间,使物料不断受到挤压,从而得到薄膜状坯体的一种成形方法。b)粉末轧制:对一定塑性的金属粉末,直接将其通过特制漏斗喂入反向滚动的轧辊缝隙,可轧出具有一定厚度、长度连续且强度适宜的板带坯料的方法。

注射成形:把粉料与热塑性树脂等有机物混练后得到的混合料,在注射机上于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高速注入模具,迅速冷凝后脱模取出坯体的方法。

车坯成形:利用粘土的可塑性,采用真空练泥机挤出的泥段或注浆成形出的粗泥坯,在车床上加工成形的。②工艺特点:挤压成形:生产效率高,产量大,操作简便。

轧膜成形:滚压成形生产效率高、薄片厚度均匀、设备较简单,能够成形出厚度很薄(可达10um)的膜片。i)金属的粉末轧制与熔铸轧制比较有以下优点:

a.能够生产常规轧制法难于或无法生产的板带材;b.能够轧制成分比较均匀的带材; c.粉末轧制的板带材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d.粉末轧制工艺过程短,节约能源; e.粉末轧制法的成材率高,一般可达到80%~90%,而熔铸轧制法仅为60%或者更低。

ii)金属粉末轧制与模压相比,优点是长度原则上不受限制,轧制的制品密度比较均匀。但是粉末轧制法生产的带材厚度受轧辊直径的限制(一般不超过10mm),宽度也受到轧辊尺寸的限制。

注射成形:注射成形的主要优点:适合大量生产,且大批量生产时成本可很低,成品的最终尺寸可以控制,一般不必再修整,易于经济地制作具有不规则表面、孔道等复杂形状的制品。缺点:时间长,浇口封凝后内部不均匀。车坯成形:

5、浆料成形有哪几种方法?请比较其各自的定义、工艺特点。答:增塑成形有六种类型。

①定义:注浆成形:把一定浓度的浆料注入石膏模中,与石膏相接触的外围首先脱水(或脱其它有机溶液)、硬化,粉料沿石膏模内壁成形出所需形状,经脱模、干燥后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坯体,该方法称为注浆成形。热压铸成形:先将粉料与蜡或有机高分子粘结剂混合、加热,使混合料具有一定流动性,然后将混合料加压注入模具,冷却后即可得到致密的、较硬实的坯体,该方法称为热压铸成形。流延法成形:将超细粉中混入适当的粘结剂制成流延浆料,然后通过固定的流延嘴及依靠浆料本身的自重,将浆料刮成薄片状,经过烘干后得到所需的薄膜坯体,该方法称为流延法成形。

压力渗滤工艺和离心成形:料浆通过静压让模腔内液态介质通过多孔模壁排除,而使粉料固化成坯体,该工艺称为压力渗滤工艺。也称为离心注浆成形,是将料浆注入容器中,利用大的离心力使固态颗粒沉降在容器内壁而成形的方法。

凝胶铸模成形:把陶瓷粉体分散于含有有机单体的溶液中形成泥浆,然后将泥浆填充到模具中,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有机单体发生聚合,使体系发生凝胶,这样模内的料浆在原位成形,经干燥后可得到强度较高的坯体,该方法称为凝胶铸模成形。

直接凝固成形:利用胶体颗粒的静电效应制备出固相体积分数高、分散性好的悬浮体或料浆,再加入催化剂。料浆注入模具后,通过酶在料浆中的催化反应使泥浆聚沉成形的方法称为直接凝固成形。

②工艺特点:注浆成形:a.优点:可制造大而复杂的制品,且成本较低,设备简单。b.缺点: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热压铸成形:A)采用熟料,即坯料需预先煅烧,这主要是为了形成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铸浆和减少瓷件的收缩率,提高产品的尺寸精度。B)合理控制铸浆温度、模具温度、压力大小及持续时间。A)优点:适用于形状比较复杂的部件,易于工业规模生产。B)缺点:坯体中的蜡含量较高(约为23%),烧成时排蜡周期长,薄壁且大而长的制品易变形翘曲。

流延法成形:A)优点:生产效率比轧模成形大大提高,易于连续自动化生产;流延膜的厚度可薄至2~3um、厚至2~3mm,膜片弹性好、坯体致密度高。B)缺点:这种工艺对有机溶剂的选择比较敏感,同时水含量及水质对料浆流变性、坯体密度、产品部件的拉伸强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压力渗滤工艺和离心成形:

凝胶铸模成形:A)优点:收缩小(干燥收缩为1%~4%,烧结收缩为16%~17%),生坯强度高,有机粘结剂用量低(2%~5%),并且可以成形形状复杂及大截面尺寸的部件。B)缺点:坯体干燥缓慢,颗粒分散不易均匀。直接凝固成形:A)优点:可成形显微结构均匀的复杂形状的陶瓷制品。B)缺点:湿坯强度低,对异形大件脱模不利,颗粒分散不易均匀。

6、注浆成形与注射成形有何不同?影响工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保证? 答:①不同: ②关键因素: ③如何保证:

8、请叙述固相烧结的定义、机理及基本过程。

答:①定义:在高温作用下,坯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包括有机物挥发、坯体内应力的消除、气孔率的减少物质迁移、二次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由松散状态逐渐致密化,且机械强度大大提高的过程称为烧结。没有液相参加的烧结。

②机理:① 扩散过程:粒子(空位)借助于浓度梯度进行的传质。a 表面扩散:属表面迁移机制(烧结体基本尺寸不发生变化),指沿颗粒表面进行的扩散。b 界面扩散:属表面迁移机制,指沿沿晶粒表面进行的扩散。c 体积扩散:属体积迁移机制(烧结体基本尺寸发生变化),指沿沿晶粒内部进行的扩散。② 蒸发—凝聚过程:属表面迁移机制。

颗粒之间存在不同的表面由率,因此各部分蒸气压不同(P凸>P平>P凹),各部分表面自由能不同(Q凸>Q平>Q凹),故物质从蒸气压高(凸面,表面)的地方蒸发而凝聚到蒸气压低的地方(凹面,颈部界面),引起物质迁移,使颈部不断长大。

③ 塑性流动过程:属体积迁移机制。

常温下粉末表面能不可能使粉末发生变形(剪切变形或流动),但高温时,粉末物质的塑性和液体性质大大增加,表面能大于粉末临界切应力,使粉末发生剪切变形或流动而发生凝结作用。固相烧结,高温下为塑性流动的流体而非牛顿型流体。

③基本过程:① 初期烧结颈形成阶段:主要为表面扩散与界面扩散,蒸发—凝聚过程(点接触变晶粒结合)。② 中间烧结颈长大解阶段:主要为界面扩散、塑性流动与体积扩散(形成连续孔隙网络,晶粒长大且孔隙不断减小)。③ 最终烧结阶段:主要为塑性流动与体积扩散(孔隙孤立、球化、收缩且不断消失)。

9、请叙述液相烧结的定义、机理及基本过程。

答:①定义:在高温作用下,坯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包括有机物挥发、坯体内应力的消除、气孔率的减少物质迁移、二次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由松散状态逐渐致密化,且机械强度大大提高的过程称为烧结。有液相参加的烧结称为液相烧结。

②机理:① 粘性流动过程:液相含量高时,液相具有牛顿型液体的流动性质。第1步,物质在高温下形成粘性流体,颗粒中心互相逼近,增加接触面积,发生颗粒间粘合作用,形成封闭气孔。第2步,封闭气孔的粘性压紧(在玻璃相包围压力下,由于粘性流动而密实化)。② 溶解沉析过程:细小粉末,小颗粒溶解于液相,再通过液相扩散在大颗粒上沉淀析出,导致大颗粒的长大与球化。③ 同“固相烧结机理”。

③基本过程:① 液相形成及颗粒重排阶段:坯体中气体通过扩散逸出,在液相毛细管力作用下,颗粒粘性流动而重排,得到更紧密堆积。(粘性流动过程)② 溶解与沉析阶段:液相扩散机制,加快物质迁移速度③ 固相形成刚性骨架阶段:由于固相颗粒移动、重排、溶解、沉淀,使固相结合成骨架。这样,在固相烧结中的许多过程在此阶段起作用(相邻粒子向接能点颈部扩散、塑性流动,并发生晶粒长大,使产品致密化)。

12、什么是气硬固化?常用的气硬性胶凝材料有哪些?请分别叙述其气硬固化的机理。

答:①气硬固化:指胶凝材料水化形成的胶粒或胶粒晶体在水中具有溶解性,因而材料只能在空气中保持强度,在水中则由于胶粒的溶解而不发生凝结或使已凝固的材料发生破坏。②常用的气硬性胶凝材料有石膏、石灰、氯氧镁水泥、水玻璃等。③机理:⑴ 石膏① 成分:CaSO4·0.5H2O ② 凝结硬化机理:

a)CaSO4·0.5H2O+1.5H2O→ CaSO4·0.5H2O b)CaSO4·2H2O 溶解度小于CaSO4·0.5H2O,比表面积大于后者,需更多水包裹,使浆体变稠失去可塑性而凝结。

c)CaSO4·2H2O胶粒凝聚成晶核长大使浆体产生强度直至完全干燥。⑵ 石灰① 成分:CaO ② 气硬固化机理: a)CaO+H2O →Ca(OH)2 b)结晶作用:Ca(OH)2从饱和溶液中结晶。(位于石灰硬化体内部)

c)碳化作用: Ca(OH)2+CO2+n H2O →CaCO3+(n+1)H2O(位于石灰硬化体表层)⑶ 菱苦土① 成分:MgO ② 凝结硬化机理:xMgO+yMgCl2·6H2O→xMgO·yMgCl2·z H2O ⑷ 水玻璃① 成分:不同比例碱金属与SiO2组成

② 凝结硬化机理:Na2O·SiO2+CO2+mH2O→ NaCO3+nSiO2·mH2O

13、什么是水硬固化?请叙述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及其水化产物与凝结、硬化机理及过程。答:①水硬固化:指水泥材料的固化,即水泥加水搅和后,先成为可塑性的水泥浆体,随着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浆体逐渐变稠而失去可塑性,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切能在水中继续硬化并增长或保持其强度。

②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及其水化产物:硅酸盐水泥中的水硬性材料主要是硅酸盐,其次是少量的铝酸盐,包括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和铁铝酸四钙(4CaO·AlO3·Fe2O3)。这些硅酸盐等与水发生的水解或水化作用。

③机理:① 概念:水化是水泥产生凝结硬化的前提,凝结硬化则是水泥水化结果。凝结是水泥浆体失去流动性而有一定塑性强度,硬化是水泥浆固化后而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两者指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② 结晶理论:水泥熟料矿物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由于水化产物溶解度小于反应物,故结晶沉淀,水化产物不断沉淀,即在液相中溶解-沉淀过程不断进行,使结晶体交联而凝结、硬化。

③ 胶体理论:水泥水化时产生大量含水的胶体物质,内部未水化颗粒水化(内吸作用)而使外部颗粒失水,这个过程(从外到内)不断进行,使胶体凝聚变硬。

④过程:① 水泥加水—水泥浆体具有可塑性阶段:水泥加水拌和后,水泥颗粒表面的熟料矿物先溶于水,形成相应的水化物,由于各种水化物的溶解度很小,水化物的生成速度大于水化物向溶液中扩散的速度,在几分钟内,水泥颗粒周围的溶液成为水化物的过饱和溶液,先后析出Aft,C-S-H,CH等水化物,包裹于水泥颗粒表面。在水化初期,水化物不多,包有水化物膜层的水泥颗粒之间还是分离的,水泥浆具有可塑性。② 水泥浆体具有可塑性阶段—水泥初凝:水泥颗粒不断水化,新生水化物增多,使包在水泥颗粒表面的水化物膜层增厚,颗粒间的空隙逐渐缩小并逐渐接触,形成多孔的空间网状凝聚结构。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即水泥发生初凝(但不具有强度)。

③ 水泥初凝—水泥终凝:随着以上过程的不断进行,固态水化物不断增多,结晶体和凝胶体相互贯穿形成的凝聚—结晶网状结构不断加强。而固相颗粒之间的空隙不断减少,结构紧密。这时水泥失去可塑性并有一定强度,表现为终凝,并开始进入硬化阶段。

④ 水泥硬化阶段:水化速度逐渐减慢,水化物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扩散到毛细孔中,使结构更趋致密,强度不断提高。

第7章高分子材料的聚合(出1道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1、什么是塑料的挤出成形?塑料的挤出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请叙述各阶段的工艺特点。

答:①塑料的挤出成形:是借助与螺杆或柱塞的挤压作用,使受热融化的塑料在压力的推动下连续通过模口,而成为具有恒定截面的连续型材的成形方法。

②塑料的挤出过程分为熔融、成形和定性三个阶段。

③工艺特点:在熔融阶段,将固态塑料通过螺杆转动向前输送,在外部机筒加热器和内部螺杆对物料剪切作用产生的摩擦热的作用下,逐渐融化,最后完全转变成熔体,并在压力下压实。在成形阶段,熔体通过口模,在压力的作用下成为形状与口模截面形状相似的一个连续体。在定行阶段,将从机头中挤出的塑料的既定形状稳定下来,对其进行精整,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截面形状、尺寸和光滑的表面。

3、什么是塑料的中空吹塑成形?吹塑工艺可分为哪三种方法?请叙述挤出吹塑中空成形的工艺过程。答:①塑料的中空吹塑成形:塑料的中空吹塑成形是将挤出或注射成形所得的半熔融态管坯置于各种形状的模具中,在管坯中通入压缩空气将其吹胀,使之紧贴于模腔壁上,再经冷却脱模得到中空制品的成形方法。②吹塑工艺分为吹塑工艺可分为挤出吹塑、注塑吹塑和拉伸吹塑。

③工艺过程:挤出吹塑工艺过程是:通过挤出机将塑料熔融并成形管坯,再闭合模具夹住管坯,插入吹塑头,通入压缩空气,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形坯并附着在型腔壁上成形,成形后进行保压、冷却、定形并放出制品内的压缩空气、开模取出制品、切除尾料。

注射吹塑工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注射机将熔体注入带吹气芯管的管坯模具中成形管坯、启模、管坯带着芯管转到吹塑模具中;第二阶段,闭合吹塑模具,压缩空气通入芯管吹胀管坯成形制品,当管坯转到吹塑模具中时,下一管坯成形即开始。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9

拟建某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工程位于南京市金银街, 其南临该大学生命科学院大楼, 西侧为住宅楼。拟建建筑物地面以上6层, 地下2层, 总建筑面积69533m2, 建筑±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7.25m, 整平后地面标高为17.0m, 其他标高均以此为准, 地下室负二层底板顶标高为-7.75m, 基坑开挖深度为8.5m, 框架结构。

2 工程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条件

基坑北面和东面均为马路, 最近距离为15m, 下设通讯电缆、煤气管线等设施。西侧为居民住宅楼, 楼高5层, 其最近距离为10.5m, 南侧为该大学生命科学院大楼, 最近距离为12.5m。拟建场区地貌单元为阶地, 地形较平坦, 场地西侧有坳沟分布, 东侧有暗塘分布。在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 自上而下有下列土层:

①层杂填土:灰色, 稍密, 主要由碎石、碎砖、建筑垃圾组成, 硬质含量30%~60%, 填龄大于5年。

①-2层素填土:灰黄~灰色, 粉质黏土为主, 可塑~软塑, 混少量碎砖粒, 炉渣, 填龄大于10年。

①-3层淤泥质填土:灰黑色, 流塑, 稍具臭味, 含腐植物。

②-1层粉质黏土:灰黄~灰色, 可塑~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②-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灰色, 流塑, 含腐植物, 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

②-3层粉质黏土:灰色, 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③-1层粉质黏土:黄褐色, 可塑~硬塑, 含少量铁锰结核, 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③-2层粉质黏土:黄褐色, 可塑, 局部软塑, 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③-3层粉质黏土:黄褐色, 可塑~硬塑, 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含铁锰结核及灰色高岭土团块。

场区有一层地下水, 属孔隙潜水类型, 地下水位深度在0.7m~1.65m之间。主要接受降雨、地表水、地下径流的补给。

建筑场地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各层参数如表一所示。

3 基坑围护设计方案

基坑分为ABC、CDEF、FGHA三个区段, 如图一所示, 均采用钻孔灌注桩与钢筋混凝土支撑, 坳沟、暗塘分布区采用单排双轴深搅桩止水结构。

由于本基坑工程的特点是基坑开挖面积大, 地基土层以粉质黏土为主, 基坑西侧和北侧有坳沟、暗塘。周围环境较复杂, 必须确保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正常安全使用, 要求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好、沉降位移小, 并能有效地止水。

综合考察现场的周边环境、道路及岩土组合等条件, 为尽可能避免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的影响, 经过细致分析、计算和方案比较, 本工程支护方案选用下列形式: (1) 整个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层钢筋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护结构; (2) 基坑西侧和北侧坳沟、暗塘分布区 (ABC段) 采用单排双轴深搅桩作止水结构; (3) 基坑内采用集水坑排除地下水。

具体分段如下:

(1) ABC段

该段为基坑西~北侧, 建筑±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7.25m, 整平后地面标高为17.0m, 支撑设在-1.75m处, 桩顶标高为-1.35m。实际挖深8.5m, 结构外侧地面附加荷载q取20k Pa, 支护剖面如图二所示, 立柱桩剖面如图三所示。

(2) CDEF段

该段为基坑东~北侧, 建筑±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7.25m, 整平后地面标高为17.0m, 支撑设在-1.75m处, 桩顶标高为-1.35m。实际挖深8.5m, 结构外侧地面附加荷载q取20k Pa, 支护剖面如图四所示。

(3) FGHA段

该段为基坑西~南侧, 建筑±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7.25m, 整平后地面标高为17.0m, 支撑设在-1.75m处, 桩顶标高为-1.35m。实际挖深8.5m, 结构外侧地面附加荷载q取20kpa, 支护剖面如图五所示。

围护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桩径900mm, 护壁厚150mm, 桩中心距为1100mm, 桩长按计算确定为9.6 m~13.8m, 共171根。锁口梁截面1000×600 (h) , 采用C30混凝土。各段角支撑、联系梁与圈梁节点如图六所示。

4 基坑安全监测

该工程为大面积深基坑工程, 为了及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性, 了解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必须进行施工监测。

基坑及周围环境的监测与测试: (1) 压顶梁的水平位移监测:沿压顶梁每隔15m布置一个水平位移观测点。 (2)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要求在支护桩外侧布设10个深层位移观测孔。测斜孔深不小于支护桩长, 使用测斜仪逐段量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整个支护桩深度范围内支护结构及外侧土体向基坑内的水平位移情况。 (3) 基坑周边道路沉降观测:沿周边道路每15m设一沉降观测点。 (4) 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每幢建筑物上设一组沉降观测点。 (5) 砼支撑轴力量测:布设9组应力量测点。

监测与测试的控制要求: (1) 桩顶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2mm/d或累计水平位移不超过25mm。 (2) 深层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2mm/d或累计水平位移不超过25mm。 (3) 任何不正常的路面沉陷或路面沉陷不超过25mm或不超过2mm/d。 (4) 建筑物沉降速率不超过2mm/d或累计水平位移不超过15mm, 差异沉不超过建筑物高度的2‰。 (5) 支撑轴力不超过设计值的80%。

观测频率:基坑开挖施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观测值作为初始值, 基坑开挖前期每三天观测一次, 中期每两天观测一次, 开挖至坑底后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或周围环境位移变形较大时, 每天观测两次。基坑出现险情时, 加密观测。观测成果应及时反馈给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

5 结束语

(1)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达8.5m, 整个基坑采用一排钻孔灌注桩作挡土结构, 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撑结构体系。此设计经济安全, 设计中运用新的设计理论, 并得到了工程实践的验证。

(2) 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的整体刚度好, 变形小, 安全可靠。这对控制基坑周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保证地下管线和道路的正常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3) 经过施工监测, 基坑的深层位移基本能控制在0.5%Hd (Hd为基坑开挖深度) 范围内, 说明此类基坑设计也能达到二级基坑以上的支护效果, 从而进一步说明钻孔灌注桩作挡土结构能有效地控制基坑位移的产生, 从而达到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运行。

(4) 本基坑工程面积和深度均较大且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 实践证明本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是成功的。

摘要:拟建建筑物为某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本文结合工程地质、环境、挖深等诸多因素确定安全可靠的支护方案, 为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创造一个安全干燥的施工环境;考虑到邻近坑边有建筑和道路 (下设有水、电、气等管线) , 为确保安全, 以"变形"控制设计。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方便"原则, 整个基坑采用一排钻孔灌注桩作挡土结构, 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撑结构体系。本文详细介绍此工程基坑的设计思路及结构特点, 以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结构,挡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钻孔灌注桩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02.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204—2002.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D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4]GBJ 5020—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5]黄熙龄.高层建筑地下结构与基坑支护[M].北京:宇航出版社, 2002.

[6]赵志缙, 赵帆.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7]熊赞民.复合土钉深基坑支护的稳定性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 2004.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篇10

3、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4、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86-10-62041394朱江

5、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任: 王斌副主任:穆穆、李建平、周天军、(行政副主任吴津生电话: 82995299)

6、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主任:何国威 联系电话: 86-10-625618347、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8、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9、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化学分室联系人: 巩玉华女士

地址: 100085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Tel:10-62923541 Fax:10-6292354310、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1、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86-010-6266161612、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袁亚湘电 话:010-62545820地 址:北京中关村

南四街甲1号

13、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14、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霖院士(010)64888778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15、声场与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16、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7、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主任 徐涛电话:010-6488848618、动物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勇 研究员 010-64807302

副主任:谭铮 研究员 010-64807260 主任助理:杨铁 010-64807319秘书:任爱英 010-6480731319、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东秀珠 实验室主任电话/传真:010-64807429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20、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实验室技术主管冯旻 联系电话:010-6283 6086地址: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21、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登国010-62661716feng@is.iscas.ac.cn22、岩石圈演化重点实验室电话:86-10-8299824实验室主任:朱日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23、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010-64848730陈晓波 技术

24、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高焕 主任电话: 010-64889315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大屯路甲11号

孙九林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共享中心主任

庄大方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王劲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英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图学研究室主任

25、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方荣祥 院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副 主 任: 左建儒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曹晓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朱玉贤 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联系电话:6487342826、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王道文李振声64854467 64889380

化工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篇11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萃取分离分室)

北京大学 10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

浙江大学 10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

南京大学 6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6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 4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 3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精馏分离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3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2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理工大学 2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室)

湖南大学 2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 1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1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1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南京工业大学 1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名称后面的数字为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数)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篇12

近日, 中国一拖申报的“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第3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公示, 即将进入正式筹建阶段。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任务是针对社会和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 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 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中国一拖将按照《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和要求, 落实有关政策和建设经费, 组织相关单位凝炼实验室发展目标、明确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组织科研队伍、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和提升实验研究条件、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全面开展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上一篇:关于户口迁移问题下一篇:《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