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精选8篇)

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 篇1

2011年12月7日下午2:30,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湖南农业大学八教学海厅组织了以“国内外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题的讲座,邀请了知名专家赵春江老师为主讲嘉宾,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沈岳为主持人,另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各专业老师及09级、10级学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由沈院长对主讲嘉宾赵春江做了简短的介绍,然后由赵春江老师就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做了简明而深刻的阐述。以下是赵老师就物联网及农业谈论的几点重要观点。

一、物联网在国内外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

过了”大家”的预言,如托马斯.沃泰曾说“5台计算机就能满足世界的发展”;从Information到Informatics,从IT到ICT再到IET,这一系列的发展已经证明信息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物联网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认知、管理世界,提高人们认识复

杂事物的能力。赵老师重点强调“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的下一代,而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

三、农业物联网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十二五期间对农业物联网已

提出规划,使物联网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功能。目前这些技术已得到了基本应用,如智能交通、健康护理、电子标签(RFID)在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阿尔卑斯山环境监测以及多种形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物联网能实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测、农机精准优化作业、设备的高效调度、及基于农机物连传感器的生产决策。

四、我国发展智能农业致力使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使产业培育

与示范应用相结合,并朝三大技术方向发展,即农业传感器物联网、精准作业与智能设备方向、农业信息云计算与云服务方向。

最后,赵春江老师给大家放映了几段视频并耐心解答了同学及老师提出的疑问。

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 篇2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协议,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信息,通过各种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大量传感器、RFID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中,这使人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而数据也将逐渐彻底地改变世界。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物联网的海量数据加以分析及利用,“大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2 华北油田智慧油田建设

华北油田公司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油田,通过全面感知和深入的智能化改变现行的生产管理方式。目前,华北油田已把二连油田作为智慧油田建设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无人值守、全天监控、组织运维、重点巡视、安全平稳、层级简化”的高寒油田管理新模式;把山西煤层气作为物联网应用示范区,搭建智能技术平台,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生产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

2.1 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

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目标是通过部署井场数据采集、远程控制、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各类生产井、站、管线的全过程、全天候、全业务、全覆盖,达到对井场自动感知、无人值守、重点巡查、组织维修的效果,实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的目标;对参与油气生产的各类资源(人员、设备、仪表等)形成实时管控;构建扁平化综合管理平台,减少管理层级,应用先进、综合技术手段提高管理实效。

目前,华北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已建成了近2 000口油井的数字油田;在山西晋城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在长庆苏里格气田建成了新一代天然气生产自动化测控系统,实现了远程24小时不间断对各类井站进行可视化监控、生产数据自动录入、远程设备控制、报表自动生成、远程批量启停单井、自动巡井等一系列操作及管理。

2.2. 数字化井场

在井口部署单井综合测控柜和压力、温度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单井生产参数的采集以及对抽油机的远程启停及变频控制,如图1所示。井场所有数据上传至中心控制室的采集服务器显示、存储及应用,从而实现对单井生产全过程、全天候的远程管理,实现无人值守,井场只需要定期巡检。

单井综合测控柜主要针对油井、气井、水井等目标实施智能监测和远程控制。本产品主要实现油井采集示功图、载荷、回压、井口温度、电流、电压有效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上下冲程最大电流值、上下冲程功率、平衡率、日用电量、累计电量、冲次、系统状态与采集时间等数据;远程控制抽油机的启停。

另外,在每座井场内边缘树立监控杆,杆上安装红外一体化摄像机和无线传输设备,实现井场视频图像的采集;监控中心通过视频服务器实现井场视频图像的远程监视、管理、储存和控制,如图2所示。

2.3 从数据下手,确保稳产高产

对石油行业来说,对油气资源的认识和掌握主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实现,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实现新的油气增产。

华北油田从数据入手,全面审视、思考和规划油田信息化建设;从数据出发,突破传统的“硬件网络-数据-软件”层次,以数据为主纲,考虑信息化的规划、系统设计与实施。建设满足油田需求、优化信息资源配置的新时期智慧油田,实现全油田大数据的大统筹、大优化,建立集成统一的大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物联网与油水井、站、库等实时监控;②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云数据中心建设;③移动计算与油田经营管理平台建设;④云计算与油田专业应用软件平台建设。

3 以物联网、大数据技助推智慧油田建设

数据是两化融合的基础,石油石化企业拥有海量数据,如何安全、高效、绿色的存储和使用数据,对石油石化行业而言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其次,数据源的建设也对石油石化行业形成了巨大挑战。相比其他传统产业,石油石化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采集、加工、运输、工程建筑等多个行业。同时,石油石化行业内外部的数据源建设、数据采集,都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数据的可视化、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系统构建,都是大数据在两化融合应用中所要面对的问题。

物联网、大数据与智慧油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物联网是智慧油田的基础,物联网是大数据产生的催化剂,大数据源于物联网应用;智慧油田的衡量指标由大数据来体现,大数据促进智慧油田的发展。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石油行业信息化深入、IT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全面优化信息资源是智慧油田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会智,李沛,刘俊杰,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篇3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因特网、传统电信网、无线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的概念出现将原本独立封闭的“物”推到了网络之上,将个性化的传感应用提升到了平台的高度,物联网的建设将提高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智能程度。

2009年1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8月7日视察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

“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的提出,标志着物联网正大踏步地走向人们的生活中,日臻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将助力感知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

二、物联网的发展

传感网通常是由大规模在不同地域分布的传感器节点、基站以及信息监控中心构成的信息系统,最早期的传感网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的英国雷达网络、冷战时期的声监测系统。随着传感网研究的深入和不同学科科学家加入,传感网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对不同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深。

在2005年11月17日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年度技术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并指出 “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物联网概念被延伸,物联网将人与人的连接扩展到了物与人、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的应用也不再仅是RFID,智能终端、多种互联技术都成了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也不再仅是感知物的存在,而是感知物的状态、控制物的行为。

(一)物联网的基本构架

国际电信联盟在泛在传感网(USN)研究上做了许多工作,USN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领域,根据ITU-T的建议,物联网整体应用如图1所示,自底向上可分为五个部分:

感知层: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对物质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与状态辨识,通过接入网关连接到接入层。

接入层:通过多种网络,将来自感知层的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中。

互联层:利用以下一代通信网(NGN)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及必要的网络管理。

中间件层:通过标准化手段和超级计算设施,对网络内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的管控,并为上层各种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接口。

应用层:基于系统底层的数据,构建起面向各类行业的实际应用,如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军事、智能交通、供应链、农业、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护等。

物联网的目标是提供多种“物”的互联,物千差万别,连接方式多种多样,物联网平台不仅要提供与相适应的支持,还应保障物联网上的各业务开展的安全、独立和完整。

(二)基本应用模式

目前在多种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根据其用途可以归结为三类基本应用模式:

1.个体识别,特别是移动个体的识别。采用二维码、RFID、图像等技术识别不同的个体,用于物品跟踪定位、统计管理等。典型应用是智能交通卡、货物跟踪和车辆跟踪。

2.环境监控,采用多种传感器对目标环境的一种或多种参数进行测量,实时分析目标环境的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典型应用是水文监测、危险气体监测和交通流量监控。

3.智能控制,根据对被控对象环境的分析,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可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典型应用是路灯控制、交通信号控制和燃气输送控制。

(三)物联网的特点

传统的互联网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互联网也暴露出了许多弱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简单的延伸和复制,物联网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终端众多:不仅从种类上,而且从可预期的数量上都要超过传统的互联网,而且未知的新应用会不断出现,面向广域网的统一的地址分配将面临挑战。

2.网络需求多样:不同的业务、不同的终端对网络有不同的需求,从传输方式、数据量、传输质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无线接入涵盖了多种方式,为满足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接入要求,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通信协议、网络设备被逐渐开发出来。

3.安全可靠要求:网络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将给物联网应用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传统的网络管制方式、网络协议在物联网应用过程中也将面临考验。

物联网的建设还应考虑无线传输、私有网络的接入等许多问题,物联网是一个共用网,物联网的建设需在标准化、统一的基础上满足现有的个性化的需求,我们也应看到满足所有个性化需求的网络不是初期就能实现的,各行业标准短时间内也无法统一,所以以需求促平台建设的模式是可行的,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逐步调整、扩充,首先满足现有的需要,盲目的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往往会适得其反,阻碍其正常发展。

三、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

2006年初,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建成的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市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到2010年底,全市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24850个,覆盖了约1226平方公里的134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2059个社区、村,共普查录入361万个部件。在此基础上,2008年建设的北京市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包含12个方面198类城市运行指标的接入工作,涉及38个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26个接入点及16区县和3个地区管委会。负责实时采集和汇总能源和水保障、交通、通信和信息、市容环境、金融、物价、市场供应、旅游、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动物防疫、安全生产、气象、民防、地震城市日常运行各项体征数据和信息。北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管理的敏捷性和智能化得到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发现问题能力、问题处置效率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均有所提升。

(一)数字化城市面临的挑战

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的角度,当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系统数据更新的速度远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许多信息系统的数据实时性差,不能及时反映城市部件的真实情况,数据信息存在较大的滞后。

2.各行业业务系统独立并存、缺乏标准化、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各业务部门、各应用系统独立建设平台,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大了互联成本,无法及时、准确地取得一手资料,给综合管理增大了难度。

3.事件发现机制自动化程度低,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实时监督、监控技术手段,无法取得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许多工作依赖于人工处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定位问题的原因,难于积极地预防。

4.处理流程不灵活,环节多,跨部门、跨系统协调能力欠缺。许多业务采用层层上报、层层下达的流程,指令的下达也存在延迟,造成应急事件无法应急,只能靠传统的指挥方式进行应急处理的后果。

5.人为因素多,特别是基层工作,由于许多数据依赖于人工填报,存在缺漏、错误、延时情况。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深入发展的阻碍,只有依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市级管理平台这个“大脑”配备健全的“神经系统”、“触觉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应用方向

下面就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典型应用进行讨论。

1.城市部件个体识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 214—2007,城市部件共分为六大类85小类。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目前的城市部件管理多是利用城市监督员手持城管通,人工发现问题,输入待处理部件信息,需要大量人为操作,繁琐而且容易出错,且缺乏对城市监督员的管理手段,导致有些部件损坏了不能及时巡查到,延误了部件修复时效。利用RFID与城市部件相结合,使得信息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实体的结合,相当于给城市部件安装了“身份证”,通过射频远距离识别设备方便地识别出城市部件的相关信息,再借助无线网络,将城市部件信息传抵后台管理系统,有效改善城市监督员的工作质量。利用规范化的城市部件信息编码,还可以及时发现城市部件的新置、更新、拆除,实现城市部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高城市职能部门工作效率。

2.城市运行监控:利用物联网提供的环境监测功能能够监控城市部件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城市事件、进行预警。城市管理涉及到多个业务管理部门,利用物联网搭建的平台,可以充分支持这些部门传感、监控网络的建设,具有广泛的空间覆盖、更可靠的网络传输。接入物联网的传感器可以探测诸如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可以探测人流、车流等交通情况;可以探测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河道水质、污水排放、雨水排放情况;可以监控标识对象(如城市运行保障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点电梯等)的运行情况;可以提供环境图像信息;可以探测危险气体浓度、家庭煤气泄露、火灾等安防信息;可以对城市重点设施如桥梁、危险路段、大型游乐场所进行监控等等。

3.智能控制:通过对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城市生命线的监控,实时掌握生命线的运行状况,资源的供给状况、供给能力、储备能力,根据城市需求的变化及时调配资源、科学规划,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市容环境、道路交通、夜景照明、户外广告、垃圾清运”等的监控,实现精细化管理,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通过对危险地点、危险物品、危险事件的监控,及时发现隐患,调度相应资源,避免灾害的发生,即便出现险情,也能为突发险情的应对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工作平台和系统支持。

(三)在地下管线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命线,如果发生事故,轻则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重则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城市开展了地下管线普查工作,许多城市建立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而引发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事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是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维护。从技术角度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得到管线的埋藏信息,一些管线时间较久,或与现有情况有偏差,便无法得到准确的埋设数据;第二,地下管线进行日常检查的成本较高,即便出了问题,也很难被及时发现;第三,难于管理,地下管线类型众多,多头管理,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建和改、扩建的管线越来越多,管线建设从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往往多个部门管理、历时很长时间,即便是权属部门,也往往得不到准确的数据,这也给城市地下管线的统一监管带来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人们也想了许多办法,如2006年,上海大众燃气引用了信息定位标识器,采用了RFID技术,在排管过程中,将带ID或不带ID的标识器安装到指定位置,方便了管线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破解地下管线管理问题的新的突破方式:建设物联网平台、传感器接入终端、相应的综合管理系统,将管线物理实体与信息系统统一起来,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用自动化的手段去解决地下管线管理中遇到的这些难题。

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

1.物联网终端设备:提供接入物联网的功能,通过多种传输手段连接各传感器,收集各传感器数据,及时处理,按标准化的格式将信息发送到中心,并可根据中心的控制进行调整。对于某些终端,还能够提供控制功能,如提供阀门开闭控制、流量控制。

2.基于物联网的传输平台: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提供物联网终端设备接入。建立各终端与物联网业务系统的连接,提供安全、可靠的传输通路,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网络。

3.物联网终端设备管理系统:管理、控制、发现这些终端设备,获取传感器信息。

4.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授权获取传感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根据业务需要对管线进行人为或自动监控。

5.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授权可以获取所有传感信息,在出现异常时,协调所有业务应用系统,发布警告、通知信息。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地下管线管理从技术上是可行的,相对于一般的管理监控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网络建设的优势:新建管线的主干部分一般是沿道路走向,多数管线相对集中,沿这些管线建立物联网的接入端即可实现与管线传感器的联通,同时可利用通信管线接入物联网,或利用其他管线的传感、控制网络改造为通用的物联网,从而降低初期建网的难度。

2.传感器的发展:不同管线需配备不同的传感器进行检测,比如供水、燃气、供热的泄漏检测、压力、温度、流量监测等,这些传感器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地下管线一般的检测需求。作为建设标准,在地下管线建设时,强制使用这些可接入物联网的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城市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地下管线的最新的信息。

3.提供综合管理:通过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地下管线系统将运行在统一平台上。通过严格的授权,管理部门便能够取得所有管线的运行数据,综合利用所有信息,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判断问题的原因、影响,通知权属部门进行处置。

总之,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管线管理平台,管线的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将使地下管线的管理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处置速度大大加快,降低维护成本,提高数据共享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城市管理、应急处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城市管理是发展趋势。利用物联网平台,将IT设施与城市的基础设施融合,使得城市的各个部件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城市运行将高度自动化、科学化;同时促进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在多个环节形成监督、管理闭环,有利于优化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引导城市成为可持续改进发展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 封松林,叶甜春.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1.

[3] ITU.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4] ITU.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 (US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NGN environment(Prepublished version) [R].2010,1.

[5] 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 2010,37(6).

[6] 唐晖, 林涛, 范典,侯自强.开展后IP技术研究 发展互联网下一代[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1.

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 篇4

【摘要】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慧化的程度尤为重要。因此,物联网在推动者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现代农业应用

一、物联网的概述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将无线射频识别(RFID)装置、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物联网即“联物”,基于物与物间通信,实现“万物网络化”。广义物联网即“融物”,是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完整融合,形成现实环境的完全信息化,实现“网络泛在化”,并因此改变人类对物理环境的理解和交互方式。

(二)物联网的的产生及在全球中的重要地位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提出网络化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提出“物联网IoT”的概念,并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自此,物联网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

2009年,6月18日,欧盟执委会发表《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系统提出发展物联网的规划和行动蓝图。

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计划,拉开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帷幕。

二、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

(一)物联网与农业

物联网是面向物与物和人与物的网络,它包含多种感知单元(传感器、RFID等等),同时支持一种或几种网络通信方式,为现实世界提供服务和应用。在传统农业中, 人们获取农田信息的方式都十分有限, 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而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 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

用户通过布置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 可以对牲畜家禽、水产养殖的生活习性、环境、生理状况及种群复杂度进行观测研究,。此外, 无线传感器网络也可以应用在精准农业中, 来监测农作物中的害虫、土壤的酸碱度和施肥状况等。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 形状传感器、颜色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等可用来监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由此确定作物的成熟程度, 以便适时采摘和收获。用户可

以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植物生长的人工环境的监控, 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例如, 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环境可以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音频传感器等进行灭鼠、灭虫;还能用流量传感器及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农田水利灌溉。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物联网在农业监测中的结构体系

物联网在农业病虫灾害信息监测系统中, 基于农业害虫监测这个特殊的系统, 主要采用信息传送来实现对虫害信息的监测和采集。那么节点的设计和选择将是整个监测系统的关键之一。从农业病虫害监测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上看, 其关键主要分为四大类: 网络感知节点的设计、监测信息的采集、传感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数据智能化处理。该系统由传感信息节点、通信系统、互联网、信息服务终端以及监控软硬件系统构成, 体系结构。

1、无线传感信息节点结构及能耗特性

基于农业病虫害监测无线传感信息节点是整个监测网络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四部分组成, 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每一个传感信息节点的各个模块能耗特性各不相同, 其中无线通信模块能耗最多。由于该节点主要是采用能量有效的电池供电, 且节点数目多、分布广, 不能够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增加网络的寿命。因此, 在搭建整个网络系统时,首要考虑的是节点的能耗, 采取优化的节能策略。

2、系统基本的网络构架

针对所研究的农业病虫灾害这个特殊体系, 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GPS技术、GPRS 技术等技术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三个网络层: 监测区信息采集终端即网络感知层、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层、数据终端处理层组成。

3、害虫监测技术

由于该系统中的信息节点由多种害虫监测传感器组成,那么其监测技术将与节点息息相关。传统害虫监测手段主要是依据昆虫间化学通讯和物理学反应而实现的, 应用广泛的是性诱剂和黑光灯。但这存在的严重不足时耗时、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害虫数据质量差等, 为克服这些不足, 依据对害虫群密度获取方式, 并结合传统的监测技术,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不同种类的害虫自动监测和计数。可以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声音信号技术、传感器技术、雷达技术、遥感技术等。

(三)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物互联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已经有了初步应用,如传感技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

通过物联网的实时传感采集和历史数据存储,能够摸索出植物生长对温、湿、光、土壤的需求规律,提供精准的科研实验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联动控制功能,能够及时精确地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达到高幅度增产的目的;通过光照和温度的智能分析与精确干预,能够使植物,特别是名贵花卉的花期完全遵循人工调节。目前,关于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项目有很多,比如:土壤养分、墒情监测,为作物选择和耕种方式提供指导;粮情信息监测,为监管部门科学决策保护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数据;农业大棚温室监控、田间自动化管理,通过连续监测土壤湿度数据,实现多点同时滴灌补水;二维码动物溯源,通过食品追

溯标签使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四)物联网与农业区域试验工程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应用尚处于尝试性起步阶段,整体应用水平和建设规模明显落后于电力、医疗、环保等其它行业。各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本呈各自为战、散兵游勇式发展,点多面广,严重缺乏顶层设计,为示范而示范的现象较普遍,重复投入问题较突出,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较少。因此,实施区试工程,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围绕天津、上海和安徽农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统筹考虑行业及产业链布局,逐步实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试点省市的整体推进。

1、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一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环境信息采集技术产品集成应用;二是设施农业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引进与创新;三是设施蔬菜病虫害和水产病害特征信息提取与预警防控;四是探索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与服务模式;五是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

2、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一是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二是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物联网系统;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物联网技术引进与创新;四是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构建与服务模式创新;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示范。

3、3、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一是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二是建立基于感知数据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三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四是构建集成于12316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五是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六是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三、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市场的多重约束,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任务越来越重。实施区试工程,对于探索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提高农业物联网理论及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兼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积累农业物联网应用经验,促进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逐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全面、整体、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积累经验。

(三)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

四、总结

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 篇5

王宇1 李继春2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2.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物联网、智能港口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国内物联网的研究现状提出对智能港口物联网的架构,为中国物联网在智能港口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港口;集装箱; RFID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本文在综述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的同时,提出了物联网在智能港口中的应用前景,并在应用前景下提出智能港口中物联网技术框架。

1.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1.1物联网在国外的发展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日本提出的“i-Japan”以及IBM所倡导的“智慧地球”,点燃这一概念的产业化热情。美国奥巴马总统就职后,积极回应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很快将物联网的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1]。目前,美国拥有技术及标准的全球优势地位,并且已在多个领域应用物联网,例如得克萨斯州的电网公司建立了智慧的数字电网。

欧盟为了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的履行管理职能[2]。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从目前的发展看,欧盟已推出的物联网应用是对药品使用专用序列码从而提高了欧洲在对抗不安全药品和打击制假方面的措施力度。

1.2物联网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建立了一些实用的传感网[3]。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德国、美国、韩国等国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据中国电信介绍,目前中国电信开发的物联网应用已经超过了1O项。而日前,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在江苏无锡考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推进物联网发展,11月底,温总理在江苏南京考察时再次表示,当前,流通行业要大力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实现流通现代化。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2.1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为物体贴上RFID标签,具有读取距离远、穿透能力强、无磨损、非接触、抗污染、效率高、信息量大等特点。RFID技术是物联网最关键的一个技术。2.2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负责物联网信息的采集,是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是物联网服务和应用的基础。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捡出功能,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有用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2.3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2.4网络通信技术

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为物联网数据提供传送通道。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分为两类:近距离通信和广域网络通信。在近距离通信方面,以IEEE 802.15.4和2.4GHz 为代表。在广域网路通信方面,IP互联网、2G/3G/4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远程传输,特别是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为每个传感器分配IP地址创造可能,也为物连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网条件。

3.物联网在智能港口中的应用前景

3.1智能港口的概念

智能港口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港口运输的服务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港口服务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信息服务。可见智能港口迫切地需要和物联网技术紧密的结合,实现港口服务的数据共享和稳定高效。

3.2智能港口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研究人员对物联网在集装箱码头的应用研究是从跟踪发达国家发展的同时,逐渐有了自己的创新。参与这方面研究的有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集装箱标准协会、上海港、中集、中远等科研机构及一些企业,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其中,由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多家单位合作的针对无源电子标签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研究成果,已经在重庆寸滩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应用,该成果的应用已经显现物联网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中的应用,并具有智能港口的雏形[4,5]。

3.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港口技术架构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港口可划分为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的3层体系,如图所示:

图1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港口技术架构

智能港口的感知层包括港区内作业设备和作业区域的条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各种传感器,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并捕获信息。

智能港口网络层包括无线网络接入物联网管理中心和信息中心,并利用网络的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部分。也就是说网络层不但要具备网络的能力,还要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对海量的物联网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智能港口的洞察力,实现港口真正的智能化。

智能港口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港口的需求相结合,实现港口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智能港口通过应用层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智能港口的深度融合,对智能港口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应用层的关键在于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满足港口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智能交流,精确管理的目标。

3.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港口应用前景

以集装箱出口为例,当集卡以规定速度驶入检查桥时,检查桥处的感知设备自动读取集装箱和集卡相关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与港口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信息验证,验证通过后,信息管理平台将调度信息发送给计划生产的机械,并将路线信息以图形化显示在集卡信息屏中,同时检查桥的电子杆自动抬起,集卡司机根据信息屏的显示的行驶路线将车开到指定地点,此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可实现不停车通过检查桥。当集卡依据指令到达堆场指定地点后,已经接到作业指令的场桥将集装箱吊离集卡,场桥感知设备自动读取集装箱信息,该信息经验证后,将计划箱位以图形化显示在场桥信息屏中,场桥司机可以通过该界面,清楚知道集装箱的作业位置。在完成集装箱落位后,感知设备自动读取集装箱和箱位信息,经验证通过后,集卡和场桥司机都将得到下一条作业指令信息。当装卸船作业开始后,集卡、场桥、岸桥都接到了信息指令并到达指定地点,集卡司机到达指定地点后,场桥司机按照指令,将指定集装箱放入指定集卡,场桥感知设备自动读取集装箱和集卡信息,经验证通过后,集卡和场桥司机都将得到下一条作业指令信息,集卡司机根据指令信息将车按指定行驶路线停在指定位置上,已经接到作业指令的岸桥将集装箱吊离集卡,岸桥感知设备自动读取集装箱信息,经验证通过,并将配载箱位以图形化显示在岸桥信息屏中,岸桥司机便可以通过该界面,清楚知道集装箱的作业位置。集卡和场桥司机都将得到下一条作业指令信息,完成本次作业。此外,集卡之间可以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交互,不需要人为参与,前后车之间可以给予安全距离信息提示,车与车感知可以解决盲区,能够有效防止交叉口行车安全。

可见,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港口,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信息共享和动态协作,提高了港口作业的效率、准确度和可视化程度,是安全畅通,环保高效的现代化智能港口。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目前的集装箱码头中已经有初步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必将进一步渗透到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我国应加快研究和推广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中国特色的智能港口,力争在未来世界港口智能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物联网在油田中的应用 篇6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了“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流通管理示范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数字粮库系统、农户结算卡系统、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等,并在常州、无锡、内蒙古等地成功应用,为提高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粮库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对粮库作业信息实时、快速、准确的采集,作业流程的精准控制,如:从粮食报港、扦样、化验、称重等环节,有效避免“人情粮”、“舞弊粮”现象的发生;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熏蒸系统、通风系统、DCS系统等子系统的大集成,以及粮库业务、财务、税务、农发行封闭资金管理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基于RFID技术的农户结算卡系统通过向种粮农户免费发放农户结算卡,使农户能够刷卡售粮,从而帮助粮食管理部门真实全面的获得社会粮食收购数据,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同时,该系统还通过农户结算卡,对农户按售粮数量进行补贴,成功调动起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该系统自2010年6月4日-8月31日在常州市武进区奔牛镇进行试运行,在整个夏粮收购期间,在奔牛镇初步形成了持农户结算卡刷卡交易,按粮直补的粮食流通管理模式。

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粮食物流资源整合为目的,能够利用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移动通信位置服务等技术,对区域粮食物流进行全程监管,实时监控区域内各物流通道的流量和流向,为粮食物流应急指挥提供服务,提升粮食宏观调控水平。同时实现物流供需信息的智能匹配,为粮食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业务管理服务,合理规划和引导粮食物流需求,降低空返率,提高粮食物流组织水平。在江苏省粮食物流项目的实施中,不仅加强了了江苏省市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的交互,还减少了中间沟通和滞懈时间及成本,为稳定江苏省内粮食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能够帮助帮助粮食管理部门,实现对成品粮原料、生产加工、质检、出入库及物流信息进行全程跟踪与追溯,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小包装箱上的二维条码或追溯号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所经过的加工、包装、库存、物流环节,对问题源头迅速处理;也可以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的流向,及时召回问题产品,减小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面。

系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省地市级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基于RFID的粮食出入库作业系统和粮库智能仓储管理

1.省地市级数字粮库监管系统:省地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对省地市级地方储备粮实时、准确、直观、高效监管,保证各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系统提供决策支持、计划管理、远程粮情监控、远程视频监控、三维可视化展示、备案管理等功能。

2.基于RFID的粮库出入库作业系统:采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提高粮食出入库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是“依法管仓储”,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动态精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为农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3.粮库智能仓储管理:通过绿色低碳储粮技术,保证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智能通风系统在多功能粮情系统级的基础上,直观展示粮情数据,根据“通风控制模型”,“智能通风控制器”远程自动/半自动控制离心风机、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通风设备等,防止低效通风、无效通风、过量通风、有害通风等,防止结露,节能减排。

数字粮库系统可以促进粮食仓储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体现在如下方面:

(1)作业流程梳理、规范、建模:数字粮库系统实现了常用的作业流程模型;如果企业的某些作业流程与系统内已经实现的流程不一致,在系统需求调研、实施过程中,系统需求分析和实施人员会与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一起,梳理采用RFID等技术手段后粮库作业流程,经反复讨论、实际验证,最终通过规范性形式固定下来,在数字粮库系统中实现,成为粮库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2)规范化粮库作业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固化:规范化的粮库作业流程在数字粮库应用系统中得到固化,每一个作业都必须按照事先定义好的规则进行。

(3)粮库作业智能化运行、精确化控制:运用RFID技术对粮食出入库的报港、扦样、化验、称重、入仓等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每一个作业环节在执行过程中,都要与事先定义的规范流程规则进行比对,如果不符合,将提示报警,作业无法执行,实现精确化控制。

(4)粮库作业流程可视化:由于RFID自动识别、数据采集的作用,粮库作业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产生的相关数据都记录在信息系统中,并且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整个作业过程,提高了粮库作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5)作业流程灵活变动,信息系统无需较大变动:用户作业流程改变,在软件系统中只需改变作业流程模型即可,不需要对系统做很大的改动。粮食仓储企业还可以根据监控已有作业流程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瓶颈和不足,修改作业流程模型,重新部署到数字粮库系统中,对数字粮库系统软硬件无需做很多变动。

2.精细化管理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加强粮食仓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1)物流作业管理系统能够清晰直观展示每个作业过程的具体执行情况,每个环节的执行时间等,这为粮食仓储企业精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智能通风控制设备能够准确采集每台通风设备每次通风的电耗,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信息。

(3)数字粮库集成管理平台将粮库业务系统、作业系统、调度系统、仓储系统、经营系统、财税系统集成起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部门协同;这样每个作业环节的信息在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之间共享和使用,为整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数据基础。

3.绿色低碳储粮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实现绿色低碳储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智能通风控制系统能够在达到通风目的的基础上,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

(2)水源热泵、地源热泵低温储粮技术,在智能通风控制系统、多功能粮情监测系统的配合下,能够以更低的能耗,维持仓温处于较低水平,减少甚至杜绝熏蒸剂的使用,实现绿色储粮。实验证明:通过水源热泵和仓温维持系统,将整仓平均温度32℃的粮食降至平均温度15℃,耗时7.5天,较冷谷机节能35%。

4.减员增效

数字粮库系统提高了粮库作业自动化水平,能够实现减员增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粮食机械作业自动化控制(DCS),对干粮线、湿粮线、立筒仓、烘干机、大糠仓等子系统进行远程自动控制,并实现自动计量、结算、核算等管理功能。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效率。这样原来需要多个人在现场巡视设备的执行情况,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来监视DCS系统即可,而且还提高了监视的效果。

(2)自动称重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打印称重结果、自动统计称重结果、自动识别称重车辆的合法性、自动识别是否存在舞弊行为,降低了司磅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称重作业效率。

(3)数字粮库集成管理平台将粮库业务系统、作业系统、调度系统、仓储系统、经营系统、财税系统集成起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的现象,降低了劳动强度。

(4)中央控制信息化:在调度中心,调度人员和领导可以实时监视各个作业现场的视屏和业务数据,准确了解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调度,避免了调度人员与现场人员沟通困难的现象。

5.安全生产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促进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调度管理系统能够展示粮库作业环节的视频信息,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2)自动称重系统能够自动阻止车辆未完全上磅、有压仓物、司机未下车等营私舞弊现象,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6.仓储质量安全

物联网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篇7

一、物联网是智慧金融的核心

物联网概念最早在1999年由美国提出, 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有两层含义:第一, 它的运作核心与基础还是要依托互联网, 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第二, 客户端的作用是让物体与物体之间, 人与物体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交换。

在技术层面上分析, 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网络部分和应用部分。感知部分是物联网的最低层也是日常人们所接触到的部分, 它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获取信息。然后由网络部分即互联网、电信通讯网络传输至应用部分, 由应用部分对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处理。而云计算是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核心, 运用云计算处理收集回来的巨大信息量。

二、物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提出物联网这个概念的上世纪90年代, 全球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传感技术与计算机处理能力相对落后, 不具备将物联网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条件。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 电子元器件工业也在不断发展。正是有了这些软硬件基础的发展, 才为物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物联网发展水平上,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领域已经大量的运用了物联网技术, 而且正在高速的普及当中。与物联网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 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方面, 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十分重视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凭借着自身在软硬件设施上的优势, 在物联网应用的开发与普及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相对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物联网的普及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三、物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

物联网金融把传统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人”延伸到了“物”, 可实现社会的各类商品与经济活动的自动化、自能化, 将金融服务融入到物联网中可以创造出多类新型的商业模式, 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浪潮的影响下, 金融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本轮物联网经济作为发展引擎也会对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 使其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1.丰富支付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商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支付方式也不断发展, 从最原始的现金、支票, 到互联网时代的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如今随着物联网金融的兴起, 移动支付、芯片卡等已经成为了消费者付款的主要方式。

移动支付是指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进行付费的支付方式, 可以分为近距离支付与远程支付。近距离支付即使用手机卡或者公交卡刷卡进入公共交通工具这类客户端与服务端需要近距离接触、感应的方式。远程支付是指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 (通常指手机) 连接互联网打开商家提供的应用, 以及金融机构为所购买的商品支付、缴费。

2.供应链金融的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围绕着核心企业, 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物流和资金, 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当中可以控制的风险。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动产的无遗漏环节监管, 极大地降低了动产质押的风险, 将深刻改变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也将缓解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动产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 从而达到了对动产系统、智能的管理。使得借款方、贷款方与监管方只要有网络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全方位查找和监督动产的状态, 解决了在动产融资的过程中信息欠缺透明度的问题。

3.打造新型物流管理系统

物流金融服务是金融行业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为客户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将RFID芯片嵌入到相关的货物当中, 芯片记录货物种类、材料、重量等详细信息, 在发货、运输、仓储、收货等过程中可以通过接收装置接收货物嵌入芯片所发射的信息, 能够使管理者对货物的物流信息精准的掌握。如在货物在锁定状态时, 有人对货物进行未经许可的操作, 例如位置移动、打开包裹等, 系统将自动报警而且报警会通过网络发送至APP管理端, 相关的工作人员将及时收到报警并采取行动, 确保货物不遗失, 不损坏。

4.公共服务智能化

借助金融卡的集成支付功能, 把信息集成在一张金融卡上, 通过物联网把各个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连接起来, 只需要一张很普通的金融卡就能在公共服务之间自由交换信息, 实现公共服务智能化。

四、结语

在国家大力推动产业转型, 以及工业4.0概念的大环境下, 金融领域已经开足马力, 利用物联网应用在金融服务种类、方式等方面开发出了多个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将来的金融业必将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人性化, 越来越便捷化。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对现代金融建设所起到的作用。分析欧美、日韩和中国的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出物联网对于建设互联网金融中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学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 2011, (05) .

[2]朱洪波.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1, (01) .

物联网在高校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篇8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

时至今日,物联网科技在众多领域得到普遍运用,它可以把复杂、烦琐的操作变得简便、高效。

物联网技术是指在因特网基础上拓展的新型网络科技,它按照一定的协议,运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器等多种传感技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因特网链接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联通,达到智慧化服务、定位、跟踪、识别、操控的目的。

二、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园区建设也应该由管理型教育信息化转变为服务型教育信息化。

“智慧校园”就是在物联网平台上,将多种应用服务集合在一起,搭建一个集管理、服务、科研、教学及高校生活为一体的智能化体系。它有利于整合、重组各种数字资源,实现高校校园管理的高效化,更好地提高校园智能化水平。

物联网有以下四种优势:第一,将校园原有的电子信息系统改造成综合化、智能化的数字服务体系;第二,运用物联网技术将数字资源融合到多个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第三,通过情景感知技术的推广,整合现有的数字校园网络,创建一体化的智慧校园环境;第四,更好地推行绿色环保的服务理念。

1.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

高校学生消费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是智慧校园生活管理的主要内容。生活管理的涉及面比较广,包含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社团活动等。在智慧校园体系建设中采用物联网科技,能有效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全面分析、总结每位学生完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

如在所有学生和教职工的校园一卡通中嵌入一个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保存着详细的个人信息。通过记录这名学生或教师的校内消费信息,就能比较全面地分析出他们的生活轨迹,从而更有目标性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创建智慧化的校园环境。

2.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

高校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在运用物联技术的智慧校园体系中,最关键的组件就是教学管理子系统。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舒适、便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充分运用物联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为了有效收集每个教室的空气湿度、实时温度、教学设备的话筒音量、照明状况等参数,学校可在每个教室中安置监控传感器,将相关数据统一传输给管理平台,相关系统在分析统计出结果后做出相应的调配,使教室环境维持在最佳状态,充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人员考勤管理是智慧校园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在学生的考勤上耗费许多时间,因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运用物联技术创建高效、实時的人员考勤系统,则能大大提升效率。人员考勤管理是运用情景感知技术,收集人员考勤的相关数据,再将相关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中记录和分析。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考勤状况,从而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同时,通过人员考勤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及时统计教室的使用状况和效率,方便教室排课,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找到空余的教室自习。物联技术也可以运用在考试环节中,让监考教师实时监控考场的状况。教务处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日常教学状况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并修正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采用物联技术创建的智慧校园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服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但是,现在智慧校园的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还在观望,需要广大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将智慧校园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法制化征管下一篇:生命的选择选择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