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学大纲(精选8篇)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作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与研究形态的基本形式法则、形式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这个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学到规律,是艺术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方法的学习愉快结合,为从事“艺术设计”打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形式:教学形式采用讲授一堂基础设计美学形势法则的理论课起步,是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述。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展示给学生一些生动的二维的与形、色、质有关的素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学生作业案例,也有与形、色、质相关的人文、自然的图片,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品位。
方法:希望在课程中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寻找感觉、研究逻辑、掌握方法”,并且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像做游戏一样在“玩”中学到所需的知识。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教学年限:第一学年 学时:90学时 学分:5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部分平面 18学时×2周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点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4、图形与肌理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5、构图
对画面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决策。
6、骨骼
对设计中常用的如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基本骨骼进行了解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第二部分 色彩 18学时×2周
1、色面积
用准备好的色块进行分割与重组,寻找新的色彩搭配、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2、色彩调性
寻找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3、色相
色彩的相貌关系 [同类、临近、对比、互补]。
4、艳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 [高、中、低艳度,艳灰]。
5、明度
色彩的明暗关系 [高、中、低明,调性]。第三部分 综合排版 18学时
利用形、色、质等要素的特质,进一步领会点、线、面的关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游戏。
五、考试与考察
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在我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已有二十多年。多年的实践证明, 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对开拓学生的设计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本身怎样和设计应用相联系, 怎样认识和不断补充设计教育新理念, 这些基本的思考点, 应是目前色彩构成教学中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色彩构成”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 至今已步入到成年时期。作为三大构成的基础课之一, 在我国设计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色彩构成不是一般类似素描、水粉等的技法课, 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是一种训练和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的综合课程。
从字面上理解, ”构成“即为组合、搭配、形成的一种行为, 并通过构成的各要素关系, 创造新的、美的色彩效果与色彩关系。它以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色彩表现能力和色彩的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色彩的生物理论、色彩的构成审美原理的学习, 使学生在这种交叉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研究色彩的规律, 增强色彩感觉思维与创造审美能力, 并能为不同的主题和目的创造新的视觉效果。
目前, 我国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 运用的是非常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板书和颜料手绘的训练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 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现就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法分析如下。
一、只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 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 而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
回看色彩构成基础教学,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构成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师在课堂授课, 学生接受教学内容, 再通过手绘, 以作业形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优点,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绘图工具及一些表现技法和效果。但是传统课程分工太细, 实际上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太多, 拉长了教学时间, 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学生把精力花费在表现的技法上, 而不是致力于研究色彩的创造性使用上。再有教学过程过于追求理论的研究, 就会忽略实践过程, 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自己如坠云里雾里, 形成临摹容易创作难的现象, 这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设下心理障碍。色彩构成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强调自身特色课程结构, 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能是空喊的口号, 切实付诸行动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色彩构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各个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任何色彩表现出的意象都是设计者情感与意念的传达, 并赋与色彩特定的意义, 这些都是通过色彩的组合与技法的应用, 使作品得到进一步升华。宇宙万物、意念想象、文明信息是色彩构成118设计教育的素材源泉。我们应使学生在掌握色彩构成规律的基础上, 从素材中分解提炼色彩元素, 在色彩理论指导下进行打破重组和传承创新, 这是色彩构成创意的基本方法。我们不能只注重色彩理论的实验分析, 应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 如加强对色彩的意念想象和信息的解读, 这也是色彩构成创意的方法之一。人们对事物的体验可以产生种种抽象意识, 并通过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联想来酝酿, 用色彩和造型组成形象共同传达。反之, 色彩也能体现抽象意味, 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所得到的意念想象“酸、甜、苦、辣、涩”, 用色彩也能体现。所以, 要加强培养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 用细腻的心灵去体会, 才能对色彩重新提炼、归纳与组合, 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缺乏主体性设计的引入, 缺乏色彩研究的创新思路
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 主体性的色彩构成训练, 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手段, 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体性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惯用手法, 它的好处是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 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 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点和文化成果。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色彩构成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 而不是供出答案, 这就是主体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目前所进行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举措, 就是要使学生摆脱过多的写实技巧训练的束缚, 使学生将注意力从手转移到脑, 即集中于视觉创意, 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审美素养。
具体来说就是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 然后师生一起研究与分析, 一起去实现, 这是一种互动的主体性设计教学。主题色彩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 如:“色彩肌理”、“色彩数理”、“色彩音乐”、“自然色彩”等等。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 色彩课程中主体性设计作业是不不可少的。这样既能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 又使得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 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研究范围,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创新的设计思维能力。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 就应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并使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比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注重提高想象能力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同时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突破传统性的思维方式, 并与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联系。如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色、互补色等在不同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都需要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使学生认识、了解到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不注重研究民族传统色彩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传统的色彩组合, 可为我们设计领域提供广泛的素材。像中国的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 还有民间艺术的各种具有特色的色彩。但从敦煌图案的色彩来看,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简要概括起来, 北魏则以土红为主色调;到了隋代则以土红和石青、石绿, 加上白色的线和点的点缀, 层次增加了;到了唐代加上各色退晕的手法, 和朱红、曙红的运用, 因此就更加富丽了……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色调各有特点。这些传统的色彩典范, 是我们今天用于当代设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它会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文化内涵。同时, 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 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 民族风格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
目前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往往不注重研究民族传统的色彩, 要么就是一味地重复与照搬。这对色彩构成的学习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是不利的。应注重对我国的民族传统色彩的学习, 如果将视点移到这些传统色彩上, 就会惊奇地发现,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 与今天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对比与调和规律相比, 是何等相似。借鉴传统色彩, 将本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 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 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 丰富中国特有的色彩构成教育, 以服务于现代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过去那些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 唤起他们对色彩地域特色的感知, 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 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从而继承传统, 为当代设计服务。
四、色彩介质使用的目的不明确
目前, 我国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在表达色彩介质上有使用传统颜料的惯性, 不明白颜料介质只是表达色彩的工具, 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 而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与表现的创新能力。过去对色彩构成的课程训练, 仅偏重于手头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脑”的思维训练, 缺乏多元化的创造思维, 极易陷入纯形式的练习之中。
在色彩介质发展的历史上, 我们经历了从以颜料表达色彩到以显示器表达色彩的阶段。颜料和电脑显示器都只是表达色彩的一种介质而已, 而色彩也只是手段, 其目的是利用色彩再现或表现人脑中所反映的主客观对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电脑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 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艺术作品。在教学中, 通过电脑, 可使画面效果立即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可使他们充分认识色彩每一要素的改变而造成的不同影响以及变化规律, 可以完成色彩构成中对比与调和等各种训练, 而且效果非常直观。按过去传统的手工绘制方法, 色块要一个一个画出, 颜料需经过调配上色, 比较费时。例如色彩构成中的空间混合练习, 用手绘训练, 学生要花几天的时间画小方格, 然后往里填色, 直到完成。而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 用滤镜中的杂点或马赛克功能处理, 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可见, 电脑可以将原先用手工绘制的大量时间节省下来, 把精力放在研究色彩关系上和图形的创新上。这样一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意设计, 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的学习热情, 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审美能力。
当然, 我们并不是强调电脑要比手绘好, 只是说明色彩构成不是简单的技法课, 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颜料和电脑显示器都是“物”的介质, 而我们要表达的是色彩这个“事”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用以表达色彩介质的“物”会变得更加合理和先进, 这是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介质的使用目的。
目前, 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 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即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 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 包括亲切熟悉的造型和色彩, 更何况是我们当今的创新设计社会在发展, 设计教育也要随之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琏年编著.色彩构成[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胡国正.色彩构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中图分类号】J063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可以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们经过了一段大学的学习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有了新的转机,新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对于他们面对色彩这一基础课程,他们并不能很快的乐于接受,这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自己使用的教材,这是一本实践和理论结合密切的课本,内容不仅精炼,而且和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把色色彩心理、彩学原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嗅觉:香,臭;触觉:冰,烫;四季:春,夏,秋,冬。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
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三)充分互动,教学相长
色彩关系的处理是相当微妙的,利用最单纯的色彩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并不能通过色彩本身来决定它们的色彩关系。因为色彩关系类似于人际关系,也类似音乐的七个音符,加上轻微的调整会发出不同的曲调;在讲授色彩关系课题时,引导学生用色彩的基础理论对不同色彩关系的图片进行色彩心理分析;接下來分解色彩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最后用色彩表达一下自己的性格;表现时利用色彩美学的规律处理好画面构成。这三个步骤有如下作用:
1.化解知识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联系感性进而使学生易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情感、色彩的关系使学生记忆深刻。
3.解开色调的神秘面纱,色调练习的过程:先定下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选择色相;进而选择明度与纯度对比;最后选择画面调和的手段。
4.充分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分析作业,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表达自我心情和状态;通过语言表达和色彩表达两种渠道使学生强化对色彩情感的认识。
二、用手动带动思考,调整实验解构
(一)突出重点,弱化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色彩美学的习题练习,要多练,精炼,知其目的去练习。如:空间混合练习,色彩推移的空间表现练习,这两方面的练习难度大,制作需要时间长,而且不是重点。所以我采用实践,分析,总结的色彩规律。
所谓实践,就是先让学生用色彩进行涂鸦练习,表现一种生活感受。
所谓分析,就是用理性的色彩知识分析学生作业,逆向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色彩的性质。
所谓总结,让每个学生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重新理性的表现自己涂鸦时感受,再次理性分析。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拓宽教学渠道
面临36个有效学时的色彩构成课,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色彩搭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于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大胆地去研究色彩。例如:对电影《狮子王》的色彩研究,随着故事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利用所学的明度,纯度,色相的对比与调和及色调分析这样色彩情感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变得灵活生动,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三)尊重生活,拓展色彩的表现空间
色彩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在进行色彩训练时,不仅可以用绘画材料作为色彩的训练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手提袋,衣服,报纸,印刷品等生活用品来研究色彩的规律。改变原有绘画材料的局限性,给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空间,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强调色彩,弱化造型。”尽可能引导学生用抽象的造型承载美丽的色彩,写意的表现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实验和创作赢得了了时间,而且会大大的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增强学生对色彩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色彩构成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高职高专色彩构成教学中符合培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思维训练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日本引进构成教育以来,色彩构成一直是各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学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和不足。随着设计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创新意识强、能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针对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与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极端理性化、概念化的教学内容
纵观市面上色彩构成教材,真可谓鱼目混珠,但大同小异,多注重对色彩原理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教学内容。般都由色彩构成的概念、学习目的、意义到色彩的本质,由色彩的产生、物理属性到色彩的表色方法、色立休,由色彩的配色规律调和方法到色彩美学规律,由色彩的视觉生理到色彩心理及肌理,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领域。正如英国利兹火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
“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
2.干篇一律的训练模式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由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而与此相对应的训练模式大都是根据色彩物理,生理,美学,心理属性分段设立的。一般是从色彩的三要素出发纯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渐变、纯度渐变、三要素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来研究色彩的物理属性和视知觉规律;从关于面积、位置、形状的改变对色彩构成的影响,以及酸甜苦辣、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抽象词汇的训练把握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等。不置可否,这些方法虽然把握了传统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积累驾驭色彩的经验,但众所周知,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一成不变的训练课题往往也会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挖掘,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
3.考核评价体系僵化
考核评价有助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教师教学反思。由于目前色彩构成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仅以学生最后呈现的作业表面效果来给其能力进行定位,再以一纸分数盖棺定论,这种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做法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课程结束后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没有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色彩构成课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改革并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改革课程内容,合理取舍
在进行色彩构成教学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增加反映学科知识和发展动向、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的新内容,舍弃与之关系不大的旧内容,加强设计色彩的时代特征。如“色立体”理论,真正的色立体在国内很少能使用到,所以只需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就可以了。重点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主观表现性色彩的应用和表现等内容上,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
(2)调整课时结构,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的基础课都由造型基础与形式基础两部分构成,既所谓《设计素描》《色彩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等,部分院校还有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之间的划分,对本科院校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但孰不知这样的划分并不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而不考虑自身特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周期短、时间紧、课程多,这些课程之间很多内容重叠、知识点雷同。比如关于构图、形态、色彩、形式美、创造性思维等内容,这些艺术领域内的终极命题每门课程都会讲到,但当所有课程结束时这些问题仍没有解决。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和感悟。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好的方法论,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能力告诉我们并没做好。究其原因,有客观上的,比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美术基本功不扎实、应试教育下导致的美育缺失、缺乏审美的眼光,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各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整合。学生花费整整一个学年时间纠缠于这些问题,而每门课程少则仅仅48课时,多则不超过100课时,没有一次真正深入解决问题,没有一张质量很高的长期作业,对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或者刚深入课程便结束了,然后便投入到另外一门课程学习,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连贯性。鉴于此种情况,可以考虑整合色彩写生课和色彩构成课为一门课程,这样做既避免了各课程知识点重复,整合教学内容,又延长单科课程授课时间,集中时间解决最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训练方式的改革
在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思维的训练上。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色彩构成的训练回归本质。
(1)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欧美国家的设计教学中大多由教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
(2)传统艺术色彩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的传统艺术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手工艺美术到绘画艺术、从民间工艺美术到宫廷绘画、从石窟艺术到古典园林、从民族服饰到戏曲脸谱等等。传统艺术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调显示以传统艺术色彩作为主题训练,通过对色彩的解构、提炼、分析等手段,研究其套色、比例、位置、意境等的相互关系,借鉴其方法,从而获取创作灵感。这一课题的训练,可以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以提升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3)电脑制作与手绘并行不悖
为了节约制作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于一些技术性,理解性的课题,如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和色相环的理解,借助Photoshop软件的处理就可以做到,而不必进行机械绘制。但对于一些创意思维训练方面的课题,则不能完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绘画基础。过于依赖电脑制作,学生不但会不自觉地割断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还会失去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的机会,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不但起不到培养基本设计能力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先天不足的缺憾,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埋下隐患。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学习了色彩构成这门课,了解了更多关于色彩方面的知识,体会到了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色彩混合给人的美感也不同。在课上,老师为我们展示的各种图片和建筑实例让我们深深领略到了色彩的魅力。下面就从学习的伊始来讲讲这门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个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一、色彩原理
没有光源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1.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洋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无色彩系和有彩色系。无色彩系是指黑与白。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也称为色彩的三要素。1)色相。
色相,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2)纯度。
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有称之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颜色中以三原色红黄蓝为纯度最高色,而接近黑白灰的色为低纯度色。3)明度。
明度指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任何色彩都存在明暗变化。期中黄色的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黑白之间可以形成许多明度台阶,普通使用的明度标准大都为9级左右。2.色彩混合 1)三原色。红、黄、蓝三色称为三原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色光混合变亮,称之谓加色混合。颜料混合变暗,称之谓减色混合。2)加色混合与减色混合。
品红+黄=红;青+黄=绿;青+品红=蓝;品红+青+黄=黑。加色混合的三原色,恰是减色混合的三间色,而减色混合的三原色又恰是加色混合的三间色。3)空间混合。1.凡互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的空间混合,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如:红与青绿的混合可得到灰、红灰、绿灰;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空间混合时,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青混合,可得到红紫、紫、青紫;3.有彩色系色与无彩色系色混合时,也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白混合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浅红。红与灰的混合,得到不同程度的红灰; 3.色彩对比 1)色相对比。
把两个以上不同的色彩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色彩对比效果,称色相对比。色相的强弱对比
构成色调。色相对比又包括邻近色相对比,如红与橙红、绿与黄绿等,类似色相对比,如是红与橙、橙与橙黄、黄与黄绿、绿与蓝绿、蓝与紫蓝、紫与紫红等;对比色相对比,如红/黄/青、橙红/黄绿/蓝、橙/绿/青紫、黄橙/青绿/紫等,互补色相对比,如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绿与红紫、蓝与橙黄。明度对比。两种不同明暗的色彩并置在一起而产生的对比反应,称之为明度对比。其对比效果会使明色变得更亮,暗色变的更暗,由于光线是色彩的主要来源,因此明度的对比相比其他色彩对比要来的强烈。明度对比是色彩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2)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是指较鲜艳的色与含有各种比例的黑、白、灰的色彩,即模糊的浊色的对比。3)冷暖对比。
利用冷暖差别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从色彩心理来考虑,把红、橙、黄称为暖色,把橙色称为暖极;把绿、青、蓝划为冷色,把天蓝色称为冷极。4.色彩推移
色彩推移是将色彩按照一定规律有秩序地排列、组合的一种作品形式。种类有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互补推移、综合推移等。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明亮感和闪光感,富有浓厚的现代感和装饰性,甚至还有幻觉空间感。
5、色彩构图
色彩构图,狭义上讲就是色彩布局。各种色彩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关系必须是有机的组合。它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有秩序、有节律地彼此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呼应,从而构成和谐的色彩整体,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色彩构图的必然法则,表现色彩的多样变化主要靠色彩的对比,使变化和多样的色彩达到统一,要靠色彩的调和。它主要包括色彩的均衡、色彩的呼应、色彩的主从、色彩的层次、点缀色、色彩的衬托等方面。二,代表作品分析
这个片段我主要节选我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任务的描述
首次任务中我的作业是彩度推移,我选择了一张用以表现夜晚的图片,月光洒进窗台,把室内的一片地方照亮,周围则是无尽的黑暗。在这张图面上,很好的利用了彩度的推移。即使用淡蓝色这样一种冷色调来表示受光照的部分,使得被月光照射的部分明亮却很寒冷。良好的烘托了画面的气氛,也很好的表达了月光的质地。通过不断地加入相同明度的灰,使得它能够很好的表现月光的晕染效果,知道最后接近无彩色的灰,则用来表示屋内最暗的部分。室内的窗帘,花瓶和一位孤独的妇人,在淡蓝色和灰黑色的配合下展现出一种寂寥的景象。这副作品的构图和立意我自己都很满意,但是由于一开始的时候我的用笔不佳,还有对水粉颜料的不熟悉,导致我的画被老师评价为“略印象派”,这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也促进了我进一步的学习。
最后一次的作品,我的任务是色面积的变化,在这张图里面,我选择了一处街景的简化图作为原型。把两边的房子,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座和阳伞作为设计的三个基本图形,不断地把他们肢解,破碎,重复,缩小,重叠,将背景用灰色填满,来烘托暖色的房屋墙面和墨绿色的茶座和阳伞。最后用黑色来填充窗户的部分,使得整个画面很有层次,冷暖鲜明。也很符合要求。评图的时候老师对此也是给了不错的评价。虽然在色面积的理解上我们同学多少出现了一点偏差。但是总的来说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三,学习体悟
在学习《色彩构成》之后,我学会了从更多方位去欣赏一幅作品。曾经只能很空洞的感觉一幅作品好不好看,合不合乎透视原理,像不像。现在渐渐开始去品味其中的意境,通过色彩的时候用去分析,去了解作品中不同的颜色所表达的情感。来探究到底是什么使得画作变得美丽。同时我也在建筑表面的用色上获得了一点启示。开始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材质,使用其什么样的天然色彩来烘托我想要的那种气氛,或者来和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
终
姓名:李正华 班级:08工设1 学号:0808011001 指导老师:高峰 告别了内心厌烦的色彩课,随即又踏上了惧怕的色彩构成。一直以来对颜色惧怕的我还是逃不了这个恶魔的诅咒-----红绿色弱。心里抱着唯一的一份希望-----遇到一位好老师,从而满怀希望的走进教室。
结束了3周的学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做了几张不太尽如人意的色彩构成作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内心愉悦的事。人类的色彩感觉是一种天性,即使是像我一样缺乏某种感光素的人,他都有自身的色彩感觉。我个人认为:色彩构成课的初衷是为了挖掘埋藏我们内心深处亟待释放色彩感觉。这几周的色彩构成课似乎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正如教材上所说:“色彩构成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成分,如果把它们是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就会丧失想象,走进死胡同,使作品丧失生命力。”绘画的发展也是如此:由起初的宫廷绘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由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绘画也好,设计也好,乃至人类社会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内心的抒发,是感觉的纸上再现,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身的特征。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保持自己的感觉,适当的追求某种自己喜欢的风格,适当的模仿前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感觉,强迫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算是他人认为你的作品一无是处。自己已有的风格还是不要随意改变。就好像被社会和生活抛弃的凡·高,即使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接受他的画作,但是现的人们却争相收藏。
色彩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科,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技巧,是色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也是我们将个人的色彩感觉以及内心抒发出来所必须掌握。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有了滋生的色彩感觉,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人生处处皆学问。老师上课经常说要我们都看一些他人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积累素材经验,开拓视野。当我看了《台湾印响海报设计》以后,发现自己看的太少,不善于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尤其是在短期作业,缺乏随即方案。这就是在后期我所急需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自然,这也是我要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色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丹霞落日、绿杨红杏、紫蝶黄蜂······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一、色彩构成的教学要点
首先, 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及人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训练之一。在视觉艺术中色彩构成作为一种语言方式, 在各专业中起到了一个贯穿性的作用, 是视觉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所谓构成, 即解构、构造、重构、组合之意。换句话说, 构成就是用理性的组合方法,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关系, 并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作为三大构成之一的色彩构成教学是通过对色彩的物理属性、色彩的心理属性以及色彩的生理属性等方面的研究、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 提高其审美的判断能力和设计创新的变革精神。
二、我国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早期的艺术设计色彩教学几乎完全不涉及专业设计内容, 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缺少联系。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叶80年代初, 色彩构成课最初是由香港和日本引进到中国, 这一课程的引进使我国的色彩构成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过这二十几年的发展, 色彩构成课程体系也已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近年来, 在我国随着色彩构成教学的逐渐深入和发展, 学生对于色彩设计逐渐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弥补了艺术设计教育中色彩在设计方面的不足。然而, 由于我国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课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 依靠教师的教授, 整个教学模式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 对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并不明确, 学生深感课程内容与方式乏味、枯燥。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养成模仿、抄袭的不良习惯, 对学生日后的专业设计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更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
三、色彩构成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 是学生能否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也是整个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内容。整个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色彩构成课是认识课而不是技法课, 早期包豪斯色彩教学就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 强调一切从零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 增添新的教学内容, 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 在教学中穿插设计艺术的讲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采取多元化的互动性教育教学实践,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到自然中去, 将自然的意识形态分析纳入到构成的理性解析中去, 再通过设计作业再现对现实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重组。另外, 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更加直观地讲授理论知识, 打破以往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其次, 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 表现形式、表达情感不限,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新的艺术尝试, 不管是用画笔还是用电脑, 包括以行为的方式来实现形式的表达都可以被认可,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设计规律,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与态度。让主动性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和创作之中, 改变学生过去等待答案, 坐享其成的学习习惯, 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另外电脑作为辅助教学的新型工具,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 大大节省创作的时间。在今后的色彩教学中, 我们要将学生学习当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对思维和创造力的重点培养。随着数字化的到来, 新的技术和观念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也要增添新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的手段更要不断创新,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创新和审美方面的能力, 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糟粕去掉, 并增加适应现代的互动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现今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 同样, 色彩构成教学也应具有创新性。培养学生们创新和审美方面的能力, 让他们更好地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规律和情感, 从而更好地运用色彩, 表现色彩, 为以后学习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 同时又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训练之一,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构成教学应具有创新性, 培养学生们创新和审美方面的能力, 更好地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规律和情感,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色彩, 表现色彩, 为以后学习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色彩构成,创新,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106.[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106.
关键词:色彩;明度;纯度;冷暖;色相;对比;想象力;创造力。
应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和我们人类生活是分不开的。在绘画领域、工艺美术、装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布置、服装制作、人们本身的修饰等等,都是和色彩时时刻刻交织在一起的。在色彩的學术中,前人已经做出了充分的理论总结。诸如;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调和色、对比色、冷暖色,尤其在绘画领域中所用的颜料色彩种类繁多齐全,不一一陈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的与色彩不可分离,有的色彩会令人心情愉快,有的色彩会令人有反感而造成难过等。总之上述这些理论观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逐渐提高,从而得到对色彩的使用。所以说,了解上述上色彩知识,对学习色彩构成课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工艺美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色彩构成逐渐让传统色彩设计开始顺应社会的发展演变成现代色彩意识,更接近人的审美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领域。在这近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色彩构成学一直都作为美术院校工艺美术课程的必修课,这对现代色彩构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已经自成体系,随着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研究色彩构成,其重点是色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色彩会构成不一样的图案及显著不同的效果,通过分析和研究弄清楚各个色彩搭配之间的关系对构建一个完整的色彩构成很重要,在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统一把大千世界中复杂的色彩细分成比较基本的要素,这样再把这些简单的色彩要素按照一定逻辑或方法进行组合达到构成美丽图案的效果,只有在过程中归纳、总结这些组合规律,掌握它们之间的基本性质,不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一,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色彩
师专美术系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这门课程中都没接触过工艺美术这个新事务,至于色彩构成就没概念了。前期他们都是专门花时间练习素描、写生等很基础的绘画练习,对色彩构成在工艺美术中的作用没有真正体会到,因为没有深刻的体会,兴趣方面比较弱。不过各有侧重,绘画让学生锻炼的是描述事务的外貌,是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而工艺美术锻炼学生的是从微观角度细分事务,重点在于分析。在研究色彩构成的时候,要先掌握对色彩基本规律的熟悉和利用,把不同色彩组合、搭配在实际中加强应用,设计出人们喜欢的色彩,形成艺术品。作为一门研究学科,色彩构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每一个艺术品都包含这设计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要研究好色彩构成就得掌握对色彩规律的运用,这是一门艺术活。所以,第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在色彩认识上的引导,锻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毅力,学会把身边的色彩与艺术相结合,逐渐体会色彩之间的关系,养成对色彩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不同景观色彩的变化慢慢认识色彩,例如,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色,这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温暖,有寒冷。只有细心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不断变化着的色彩,才能养成分析色彩构成的能力,体会到色彩对美的作用,最终激发大家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意愿。
二,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色彩构成,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只有系统的掌握了色彩构成基本原理才能在实际运用中熟练使用,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也才能培养大家创造的灵感。那么在实际中还是要不断模拟或训练,比如:通过观察小方格在色彩透明度、纯度、色相等差异,总结基础色彩要素在实际关系中的效果,不过这样拘泥于形式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激情也会逐渐退减下去。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不同事物之间产生的联系来缓解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状况,用创造的乐趣来让学生坚持锻炼和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前都没学习过图案设计,在对实际工艺品鉴赏上需要加强,所以需要老师在对图案色彩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有目的,循序渐进地灌输一些基本图案规律,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一些优秀的图案设计资料,丰富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色彩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不一样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心里感受,红色表现热烈,蓝色表现宁静,黑色表现庄重等,这种情感上的关系会直接转嫁到设计创作上,因此加强锻炼学生们在色彩感上的联想非常重要。从一年到四季或一天中的时辰的色彩联想练习,并要求同学都做同一课题练习。这样,为了避免作业雷同,就促使同学们更加开动脑筋去想,更加用心去表现。在形式上则要求他们打破以往的小方格形式,启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季节现象作形象联想,从而设计出能体现不同自然现象和心理感受的较为抽象的形象,或者小型装饰风景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育体系的制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少给学生束缚,少一点教师的代劳,不要学生一遇到问题;教师就急于动手改,多一点宽松,多一点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象形文字与色彩构成07-21
图案色彩教学设计06-24
构成设计作业09-25
平面构成学习心得06-16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一年级美术《春天的色彩》教学反思07-26
中国国防力量的构成07-20
铁路通信网构成10-25
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06-08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