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精选8篇)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教心理学含义:研究在高校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包括大学生和老师),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石始于20世纪初,是美国的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13年)为标志。
3、实验心理学—19世纪末诞生,促使教育心理学独立的直接力量,代表人物:德国的莫依曼和拉伊。
4、联结派的观点:①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情境,把刺激和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②把所有的学习归为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形式。③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形象和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条件研究。
5、认知派观点:①学习或行为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而非刺激与反应的直接机械的联系。②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不是被动的。③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条件。
6、联结-认知派:①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这种联系不是直接机械的,是存在有机体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②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示或认知结构实现的。③强调注意学习的外部反应和条件,同时也注意内部过程与条件。
7、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①尊重人的价值、潜能、差异。强调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使其使用变化。②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者中心,以学习者的需要、愿望、兴趣、情感,特别是人格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自发性和主动性看成学习的动力。③在教学方面提出非指导性教育的理论和策略。
8、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存储和提取运动的过程。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等原则。
方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实验室和自然实验法)三调查法:通过手机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四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资料并得出结论的。五测量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还有临床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10、归纳: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观察许多具体事实或事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得出结论。演绎:
科学家从一个一般的原理出发,对某问题制定可能解答的方案,然后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进行方案检查。
第二章 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脑、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与脑的发育和完善有关,脑的发育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客观现实是人脑的心理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人的心理现象内容:一是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二是个性(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三是心理状态。
3、人的心理过程从性质和功能分为三方面:一是认识过程:指人能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二是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主观体验。三是意志过程:它能够发动个体从事与实现目标有关的行为,也能抑制与预定目标不符的行为。
4、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性成熟(内分泌发育和性成熟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标志)。
5、心理发展特点:①大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多样化、群体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交范围扩大,社会化水平高)②新特点: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具有很强的市场和现代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6、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不同、就业导致的焦虑、性格的不成熟性、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困扰、情感冲突。
7、教育者如何存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①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努力营造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成长。②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③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和互助机制。④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⑤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8、自我意识: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褒词动态平衡,由三部分组成-自我认识(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9、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一自我认识方面,①认识更具主动性②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二自我体验方面,①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②自我体验的敏感性③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三自我调控方面,①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②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③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10、自我教育: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①主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②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
1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全面的认识自我,8、顿悟: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9、认知结构: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合表征
10、发现学习: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事情的行为,且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过程。优点:利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11、有意义学习:将符合所代表的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①通过他人认识自我(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知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②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二正确对待自我,①积极悦纳自我②理智对待自我③乐观憧憬自我。三努力完善自我,①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②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③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⑤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1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①自我意识的分化②内心矛盾的出现③内心矛盾的统一。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的含义:广义的学习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从教育的目标角度讲学习分为:认知、情感、技能领域学习三类。
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智力技能(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学习。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桑代克是联结型学习理论创始人,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三条规律:①准备律,有了某种学习的心向时进行学习就会产生满意感。②练习律③效果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要点:①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②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奖赏概念,并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③强化的方式多样,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分为即时强化物和延时强化物。二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划分,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
7、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强化分为正和负强化。
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备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必须有通话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的观念。
类型:根据学习认为的复杂程度分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创造)
12、建构主义学习论:①知识观-知识相对论(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特点)②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③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
13、朱熹的学习过程划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的是人类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其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又叫记忆性知识,学习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语义。主要有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4、命题:来自逻辑学,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指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语言信息单位,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
5、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
6、图式:对同类事物的命题或知觉的共性的编码方式。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时间图式表征。
7、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8、符号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其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9、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10、概念形成:一种从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概念的方式。
11、概念同化;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的方式。、意记②排除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首位、近位效应)。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22、精细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简单知识的精加工策略:①位置记忆法(传统记忆术)②缩
12、命题学习:一种是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命题),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以上特殊事物时间的关系的非概括性命题。
13、同化的相互作用观:同化-表示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赫尔巴特),其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此时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变又有量变。
14、同化的形式有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5、下位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购的这种关系式一种类属关系,又叫下位关系,这种学习就叫下位学习。分为两种类型:①派生下位(派生类属)如果新的学习材料知识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总概念的一个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加以理解时,这种学习就叫。②相关下位(相关类属)新学习的材料虽然也类属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但却使学习者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学习叫做。
16、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17、并列结合学习:档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8、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①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形式表示的规则。②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19、策略性知识学习:又叫学习策略,或简称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0、认知策略: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新鲜,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方法: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
简和编歌诀③谐音联想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语义联想。复杂知识的精加工策略:①做笔记②提问③生成性学习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3、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③利用表格。
24、运动技能: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分类:①连续-断续②精细-粗壮③内反馈-外反馈④简单-复杂 结构: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体能。层级:动作技能分为动作语汇的获得、连锁与辨别、问题解决。
25、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①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②操作的模仿③操作的整合④操作的熟练。
26、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①准确的示范和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一按迁移本身特点;按迁移的内容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按迁移发生的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学习的影响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二迁移主体,萨洛蒙和帕金斯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迁移;巴特菲尔德根据迁移过程中参与的认知成分分为辨别、组合、分析等9种;冯忠良根据新旧经验正好过程的方式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形式训练说观点:最早关于迁移的假说,基础是官能心理学,缺乏科学实验。
3、共同要素说:创始人是桑代克,刺激-联结理论为基础,由奥斯古德发扬光大(形状知觉实验)
4、经验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射击水下靶子的实验得出,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5、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发明,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发生迁移的关键不是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是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1919年苛勒的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发现不论是小鸡还是幼儿,他们学会的是对刺激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反应,而不是对刺激外在特征作出反应。而且转换现象受原先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诱因大小和练习量的影响。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包括学习材料、学习情境、学习目标的相似性。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包括知识组织水平和经验的丰富性上。三认知技能与策略,包括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元认知策略(美国弗拉威尔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和监控)。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先与一众活动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7、如何促进高校学生迁移能力:一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二科学精选教材。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五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两方面:①培养学生迁移意识(告诉学生什么是迁移,发现迁移规律)②教师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在多种情境中应用知识,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经验;当学生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问题: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定义为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包括给定、目标、障碍三要素。
2、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的分类:①精确问题和模糊问题(目的是否明确)②呈线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如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③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认知心理学按问题过程是否受对手解题活动影响划分,如象棋。围棋)④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占有相关知识的多少)。
4、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过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又叫潜伏或酝酿阶段,潜意识的参与是该阶段最大特点)、明朗阶段、证实阶段(采用逻辑推理、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
5、问题解决的过程:①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知识经验、求知欲三因素)②明确问题(认清问题的关键)③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④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6、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模式:(1969年提出)①呈现问题情境命题②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③填补空隙过程(解决问题的核心)
7、问题解决的策略:①算法策略,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指明解题的步骤(可以保证问题解决,费时费力,难以实施)②启发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容易成功,不能保证成功,省时省力,简便易行,常用的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正向工作法),从问题当前的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2)目标递归策略(逆向工作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渐向初始状态递归。
8、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一有关的知识经验(新手和专家)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三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表针方式: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四酝酿效应。五原型启发(启发:指从其他事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六情绪和动机状态
9、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水平:①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②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思维策略③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10、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一影响创造力的因素,①知识与创造②智力与创造③人格与创造(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宽容性、坚韧性和合作精神)二创造力的开发,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疑问、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②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好奇心和怀疑精神)③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培养发散与聚合思维、直接与分析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逆向与正向思维、潜意识与显意识思维)④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教学活动新颖性-立意新,内容新、方法新,措施新,课题常讲常新、每讲必新,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学习动机
1、动机: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需要本身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这种状态在没有诱因出现时,只是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机,表现为一种愿望和意向。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事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诱因: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的功能: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 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韦纳:认为归因分为三个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4、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一认知内驱力:奥苏伯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成就动机的第二组成部分,是个体对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外部动机)三附属内驱力,成就动机的第三组成部分,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6、强化动机理论: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构成,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强化: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过分强调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一理论有局限性。*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7、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概念是默瑞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界40、50年代由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斯发展成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一般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斯进一步将理论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X期望X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管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个体的成就动机又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积极性的。
8、归因理论:由美国人海德1958年提出: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分为环境归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和个人归因(人格、动机、情绪、能力、态度。努力)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环境,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①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②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③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习得性无助(赛利格曼):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11、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观点: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另一种是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
1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①个体成败的经验,包括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主要因素)和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②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人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13、如何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①设置合理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③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教师实现任务本身的变化,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⑤利用竞争与合作⑥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提供挑战性任务)⑦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也叫团体,指人们为了一定共同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群体的特征:①群体成员之间有一定共同目标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③成员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3、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群体内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以及权力结构。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4、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①社会助长(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②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产生的条件: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③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定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面背离最佳决策。)④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众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依赖与个人的生存而存在。②道德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一个完整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③道德是一定社会生产的产物,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④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对象。
5、班集体的类型:①简单聚合型②一般型③成熟型
6、集体舆论及其作用: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集中反映。作用: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
7、集体凝聚力的培养: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①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②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③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8、非正式群体:由一些观点、兴趣、爱好、习惯、志向、态度相似的同学自发自合而成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9.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
10、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基本的)、尊重(自尊和尊重他人)、真诚(最重要的)、理解、社会交换原则。
11、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②主动交往③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④合理对待批评。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免争论②维护他人的自尊③勇于承认自己错误④学会批评⑤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1、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品德:又叫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特征或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②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依赖与整个社会存在,3、皮亚杰品德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其为儿童品德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将儿童道德水平分为他律和自律,参照点是①尊重准则,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6-10岁)把准则看做是道德上的绝对的东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倾向。而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才懂得准则也是人制定的,它本身也可能是不对的,儿童能自己重新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对错,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也是如此。②社会公正感,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一般倾向于抵罪性惩罚,10-12岁儿童进入了自律阶段。他们已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不是绝对的,为了保障人的需要,它是可以改变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共、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4、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分为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二是习俗水平(9-15岁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为维护社会秩序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分为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取悦于人)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于个人尽本分并尊重自己建立的权威)。三是后习俗水平(原则的道德水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准则),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等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和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个体发展的最高阶段,行为者根据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5、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逊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受特定文化制约,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最有影响的是妈妈或类似妈妈的人)②成为自主者阶段(18个月到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影响最大的是父亲)③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主动性和内疚的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家庭)④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和自卑感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和邻居)⑤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同辈集体、校外集体)⑥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友谊、性、竞争和合作中的伙伴)⑦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和壮年,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矛盾,与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有关)⑧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和绝望、厌弃矛盾)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家族精神病、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导致心理异常)②环境因素(家庭、学校-教学呆板枯燥、师生关系紧张、竞争无序、就业困难及挫折,社会-时代变化、市场经济冲击)③生活事件因素④自身因素(自我中心、自卑、理想与现实冲突)。
4、心理障碍: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常。(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
5、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一神经症(神经官能症,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
6、学生不良品行形成原因:分为主主观和客观,一客观方面原因:①来自家庭方面原因(家庭成员的溺爱、迁就;家庭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缺乏正确教育方法;家庭成员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长缺乏表率作用;家庭结构的剧变)②社会方面原因(广义的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狭义的社会环境值学习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及影响个体的社会活动)③来自学习方面的原因。二主观原因,①不正确的道德认识②异常的情感表现③明显的意志薄弱④不良习惯的支配⑤某些性格缺陷⑥某些需要未满足。
7、学生不良品行矫正的心理依据:①了解不良动机②纠正认知障碍③克服习惯惰性④克服自卑心理⑤抵制外界诱惑⑥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8、学生不良品行纠正的常用方法:①防范协约法: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②表征性奖励法:运用表征性奖励系统对行为者在矫正了不良行为或作出了良好行为反应后给予肯定和奖励。③强化暂停法: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行为者暂时不予强化,或把行为者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频率。④过错矫正法:要求不良行为者消除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使原来状况得以恢复,并有所改善,继而还要做一定程度的练习。⑤榜样示范法:教育者提供或树立榜样,然后要求教育对象注意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加以模仿和实际操作,榜样法亦可用与矫正不良欣慰。
第十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②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③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④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⑤适应社会生活⑥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⑦人格完善和谐⑧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程度的心理障碍。特点-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症状多样,表现为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无器质性损害,患者意识清晰,有自制力,要求治疗,部分患者有性格缺陷。症状表现:神经衰弱、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癔症。二是精神病(心理障碍中最严重一类,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症状表现: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三人格障碍(变态人格,症状表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分裂型、攻击型、癔症型、强迫性、回避型、依赖型、自恋型)。
6、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①保密(最重要原则咨访关系的前提和基础)②信赖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学生为主体)⑤时间限定原则(一般为50分钟,电话咨询委30分钟)。
7、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一会谈法,由咨询老师同来访同学为特点目的进行面对面交谈的方法。二观察法,有意识的观察学生外部行为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说话声调、姿势和动作),以研究和判定其内在活动的方法。三测验法,采用标准化工具对来访同学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客观的测定方法。
8、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一精神分析疗法,弗洛伊德创立,使来访者在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基本手段是会谈,会谈的治疗技术有自由联想、梦的解析、阐释、移情等。二行为治疗,斯金纳提出,主要用于儿童行为问题、恐惧症、社交障碍,具体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条件操作法、全身松弛法、模仿法、扮演角色法、行为限制法。三是认知疗法,贝壳在1976年提出,根据对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四是人本主义疗法,人为中心疗法,罗杰斯为代表。
第十一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教什么(课程决策),怎么教(教学决策)的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形式、选择教学传媒、确定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结果包括-学生获得知识,获得一定智力技能,16、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①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发生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来回交往③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生生交流④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来回交流。
17、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其心理学基础来①自行为要开发学生职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确保某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布鲁纳的螺旋式组织:教材应根据儿童或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同一原理在不同年龄段的教材中,应随年纪的升高在抽象程度更高的水平上反复出现,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5、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组织:先行组织者-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分为①陈述性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目的是为了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他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②比较性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相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6、学习准备:使新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7、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8、提供教学支架: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9、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组织策略、陈述策略和管理策略)
10、教学的一般方法:讲授、提问、组织讨论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11、发现学习:布鲁纳提出,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然发现知识,理解概念的原理的教学方法。
12、掌握学习:布鲁姆提出,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单元并考试,直到通过为止,才能进入下一单元学习。
13、程序学习: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14、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
15、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过程。其依据是教学目标。
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和教学及其)、②认知心理学(一种是布鲁纳、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另一种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③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康布斯、罗杰斯。
18、教师的职业角色:①家长的代理人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的楷模④管理者⑤心理医生⑥朋友和知己者
19、教师威信的构成:思想、品德、学识、情感威信 20、教师威信的形成:一客观因素包括社会(最重要)、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二是主观因素,①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②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教师威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③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的重要影响。④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形成有一定影响。
21、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一是适应阶段,包括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和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二是分化定型阶段,教师分为四类-教学技能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合格教师、知识型教师、经验型教师。三是突破阶段。四是成熟阶段。青年教师发展模型:①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②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笔者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分别从课程改革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构建, 旨在掌握和运用与高职学生年龄阶段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调适技能, 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 以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为重点,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更好地整合校园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课程应坚持一个系统的原则, 将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类活动等作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遵循两条发展规律为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 弥补本门课程内容针对性、适用性不强等不足, 课程要遵循两条规律, 即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素质养成规律, 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知觉经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巩固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
确立系统化教学内容三年不断线为进一步满足高职学生三年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课程要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年不断线, 并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确定每个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坚持四个侧重本课程要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坚持四个侧重: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用小组教学;教学方法侧重学生的体验与分享;侧重过程考核, 注重考核的发展性与情境性;侧重使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心理素质。
实践
确立发展性教学内容模块为切合学生实际, 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发展性教学模块。首先, 针对不同阶段的高职学生确立三年不断线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结构,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报、心理测评、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沙龙、素质拓展训练、晨会教育、6S文化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其次, 结合已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相关问题的研究, 对本院2008~2011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1) 自我探索。旨在培养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及超越自我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 心理适应。旨在帮助高职学生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学会与人交往,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 爱情心理。旨在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大学阶段的情感问题, 培养爱的能力; (4) 心理调适。旨在培养学生处理情绪的能力, 学会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见表1。
以互助小组为载体构建“自助—互助”型学习模式团体咨询又称为集体咨询、团体辅导、小组辅导, 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的方式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团体咨询的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 会由于团体的异质性等因素而影响效果, 为此可建立6~8人的互助小组以弥补不足, 强调学生自助与互助, 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 构建学生“自助—互助”型学习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力量。
采用多种体验分享式教学方法, 创设心理情境本课程可采用多种重在学生体验和分享的教学方法, 创设心理情境。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 情境模拟法。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 参与某个情境的处理和讨论, 当场体验与反馈, 即时引发问题思维意识,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角色扮演法。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 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 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 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剧中人”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目的。 (3) “头脑风暴”法。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广泛、激烈而深入的思想交流,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步步深入, 提高认识, 转变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 掌握科学的行动步骤。 (4) 案例分析法。选择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研究, 由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进行课堂交流, 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操作训练和间接经验的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手段网络时代的教与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课程网页、心理测评软件、QQ、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方式, 多样化地呈现各种教学资源, 加强师生、学生的交流,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同时也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注重发展性与情境性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知识的掌握, 有研究者提出本门课程应注重考核的发展性与情境性。因此, 本课程可采用过程考核 (占70%) 为主, 包括考勤与纪律、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四部分, 评价方式有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心理委员评价、教师评价等四种, 所有的评价都是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在体验与分享中成长。
展望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 课程改革应具备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等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回归学生的生活中, 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
学院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学生评价、校内督导评价、校外专业评价等方面来看, 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 如何始终坚持以学生的体验、实践为主线, 切实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水平;如何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等等, 都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会在探索中前行, 在探索中思考时效性、可操作性、社会性和整体融合性等问题。
摘要: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 从树立新理念、重构发展性教学内容模块、以互助小组为载体构建“自助—互助”型学习模式、采用多种体验分享式教学方法、创设心理情境、运用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手段、注重发展性与情境性考核等方面进行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孔伟, 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1) :106-107.
[2]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7 (8) :126-127.
[3]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59-60.
[4]桂莉娜.角色扮演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9 (5) :78-79.
[5]罗兰芬, 谢枢, 林漫森.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09 (2) :174.
[6]李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5 (1) :50-53.
河南省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
2002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下简称省基础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地方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教师用书);省辖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义务教育课改试验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县城及农村中小学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地区的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为做好这项工作,省教育厅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设在省基础教研室,并成立“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所以消极应付。即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是,由于忽视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所以,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此种倾向是影响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最大障碍。
2.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师资数量不够。河南省大部分城市的示范性高中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初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农村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和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几乎是空白。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河南省中小学生约有2000万人,5000名学生配一名心理教师,也需要4000人,而省师范院校每年培养的心理学人才只有几百人,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
其二,师资质量不高。据调查,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而这部分教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目前的状况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
3.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河南省还是起步阶段,是新生事物,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专家的引领、理论的支持和实践层面的指导。
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1.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入人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追求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
目前,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且成立了专家咨询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即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学校逐步扩展到一般学校,由大中城市逐步扩展到城镇,尤其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及推广,逐渐实现正规化、制度化。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及发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很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只有经过专业培养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要保证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极为重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训练时间和次数将延长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将经常化和制度化,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河南省将逐步制定、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服务质量。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将更加显著
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之一,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技术、方法与本省、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与不同学校学生特色、特征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不同学校特点、适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推陈出新,建立有河南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符合河南省中小学的需要,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为达此目的,河南省将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为载体,建立一批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并对他们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实验,促进校本研究,形成学校独有的风格,使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本土化。
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将逐步规范化
学校将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干部、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河省省争取在三年内,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能指导和规划当地、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教师。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会等一些群众学术团体也将开展培训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多层次、多方位的支持。
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
1.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学校及其教学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进行认真研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保证课时、安排教师、落实教材,以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要教学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河南省教育厅印发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列入各班级的课表,以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被挤占。在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广播、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中学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3.从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有的学校虽然有心理教师,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实际效果不理想。因此,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
省基础教研室从2004年起,分期分批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对参训老师要求如下:(1)学校要尽可能固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且这些教师要熟悉教学规律、懂得教学技巧、有学生工作经验、对学生有爱心、喜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通过培训,使这些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
4.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
各级教研员之间、学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同伴互助,互相学习,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信息。省、市教研员不定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查指导。实验学校在这项工作中要起示范作用。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自拟课题,要善于把工作中的问题课题化,把课题成果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鼓励全省广大教师撰写文章,并力争在中央级、省级及市级刊物上发表。省基础教研室定期组织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先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先进试验区、实验学校的评选活动。《河南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标准》已于2004年9月正式下发,由“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负责此项工作的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她像一株刚刚破土的嫩芽,需要大家共同来呵护和扶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共同把这一项事业做好。
教 育 心 理 学(中 学)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1、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 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A、动物 B、人类 C、学生 D、儿童
2、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时,研究最多,研究时间也最长的部分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下列哪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的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4、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埃里克森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感
6、学生对自己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于下列哪类自我意识()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7、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水平差异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上渴 D、近墨者黑
9、语文课学习作文的写作规则,这类学习主要属于()
A、言语信息学习B、动作技能学习C、智慧技能学习D、认知策略学习
10、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后,掌握了“四边形”概念。这种学习是()
A、连锁学习B、概念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学习
11、学习源于对学习内容或结果的兴趣而发的学习动机,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问接的、远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12、“闻一知十”属学习中的 现象()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创造性
13、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4、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班图柆
1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下列哪种社会心理效应的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激化 D、从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
16、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法有、自然实验研究。
17、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认咶能力、教学 和教学监控能力三方面。
18、在个体心理的发展阶段中,初中阶段正好处在少年期,高中阶段正好处在 期。
19、在影响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随年龄增加,的影响越来越强。2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21、条件学习有经典条件学习和 条件学习两类。
22、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新旧知识的同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即 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还是对现实的准确表现,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具有 性。
24、班图拉将人们事先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种任务的估计称之为。
25、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可因学生的 而异。
26、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迁移的 理论。
27、在课堂教学中,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直观材料,这种直观方式属 直观。
28、根据技能的分类,“默读”主要属于 技能。
29、阅读时的“划线”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策略。
30、在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两种一般问题解决策略是:算法式的和 式。
31、观察学习和 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
32、在个体品德的构成中,道德 是其品德的核心部分。
33、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及普及心理有关知识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34、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群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力被称之为。
35、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 问题行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
36、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37、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39、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4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1、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
42、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3、有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专门开设了学习策略课程,但发现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试用“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来分析之。
2009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
教 育 学(中 学)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1、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A、《学会关心》B、《学会做事》C、《学会生存》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A、弦琴学校B、鸿都门学C、国子监D、航海学校
3、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昆体良
4、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B、《礼记》C、《史记》D、《左传》
5、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A、加拿大B、美国C、法国D、英国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D、学生亚文化
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点。
A、主体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
A、方向性B、可能性C、现实性D、必然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因材施教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10、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1、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1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培养品德和审美情操
1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
14、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5、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增容题栏内。
16、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是近代以 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17、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 从而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8、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相对稳定性和
性等特点。
19、普通教育学有两大基本任务,分别是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教育学的。20、1657年发表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的学者是。21、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与赫尔巴教育学形成对峙的教育理论,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 教育理论。
2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 性。
23、教育教学中“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24、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在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最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和 本位论。
25、从层次来看,教育目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
2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具有一定的 能力。
2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关系。
28、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社会、儿童和。
29、常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和 评价模式。
30、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包括:、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3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32、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综合型和 型四种主要类型。
3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情、意、行。
34、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叫。
35、班主任的领导风格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 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
36、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3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9、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40、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
42、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了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这个案例。
43、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也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一、选择题: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该书的编写者是(B)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2、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C)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按照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C)A、80 B、100 C、120 D、81
4、儿童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B)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5、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A)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6、儿童在知道“白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新概念。这种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的学习属于(B)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类属学习
7、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列举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这种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含有直角”,同时变换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质特征“直角的方位”,就是运用了(B)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迁移
8、在记忆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那种影响的结果。(D)A、同化 B、痕迹消退 C、压抑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9、下列那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A)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10、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了英语音标的学习。根据迁移的性质,这种迁移属于(B)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1、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安排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12、学习英语单词属于(B)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13、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B)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14、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
15、无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能达到某项学习任务的规定水平,只不过所花的时间有所差别而已。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布卢姆所提出的(C)A、情境学习B、合作学习C、掌握学习D、发现学习
二、填空题:
16、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 评价/反思 过程。
17、在解答问题时,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属 沉思型 认知方式。
1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勤奋感。
19、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 认知结构。20、儿童多动症是小学中最为常见的以 注意力 缺陷和活动过度为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21、维纳提出归因的三维六因素模型。其中,三维度是指稳定性、内在性与 可控性。
22、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这种迁移理论称为 经验类化说。
2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言语直观。
24、技能指通过 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5、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26、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有 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 内化 三个阶段。
28、罗森塔尔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 期望 对学生产生自动应验效应,这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29、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 和放任型。3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 两个亚类。
31、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 三个阶段。
32、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中等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3、班图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 自我强化。
34、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 三个阶段。
35、常模参照 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队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简答题:
36、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8、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答: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9、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②情感目标; ③动作技能目标;
40、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答:①强度律; ②活动律; ③差异律; ④组合律。
41、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实习。
四、论述题 :
4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在考试内容形式上增添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评估学生成绩时考虑创造性的高低。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②进行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进行自我设计训练 ④进行头脑风暴训练
43、一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先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试问,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答: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有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材料本身有意义,主观条件包括:学生有适当观念、学生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一、选择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A.瑞士皮亚杰
B.奥地利劳伦兹
C.美国桑代克
D.苏联维果斯基
2.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D.自我意识
3.智商是能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其公式表述为()。A.智力能力/实际年龄x 100%
B.智力能力/实际年龄x 100 C.实际年龄/智力能力x 100%
D.实际年龄/智力能力x 100 4.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这类学习称之为()。A.人类的学习
B.广义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成人的学习
5.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加涅
B.桑代克
C.苛勒
D.我国心理学家
9.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做()。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0.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A.概念的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
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干扰说
D.动机说
15.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叫做()。
A.心理教育
B.心理评估
C.心理测验
D.心理辅导 1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
B.前后一样快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17.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叫做()。A.发现教学
B.合作学习
C.情境教学
D.个别教学
18.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A.课堂气氛
B.群体规范
C.人际关系
D.群体凝聚力
19.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将教学评价分为()。
A.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B.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20.一位新教师当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______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4.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和
5.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
6.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______。
7.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______”的教学策略。
1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包含以下四个步骤: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______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5.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______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1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______三个成分。17.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______。18.______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三、简答题
1.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如何才能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 3.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4.怎样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5.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6.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
四、论述题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2002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B
4.C
5.D
6.B
7.C
8.B
9.B
10.C 11.B
12.B
13.C
14.D
1.5.B 16.A
17.A
18.A
19.B
20.B
二、填空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3.(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4.(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5.(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6.(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关键词:心理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Logistic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在外出农民工中,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主体,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流动逐渐定居城市,为预测定居城市这一行为结果,可沿着人口学家使用的“意愿——行为”模式(侯佳伟等,2014),即假定流动行为由流动意愿转化而来,通过分析流动意愿,预测流动行为,从而预测流动结果。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研究中,通过分析市民化意愿的水平和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市民化的结果。
在人口迁移研究中,需要关注心理因素对迁移行为和迁移意愿的影响。对于心理因素,国外人口迁移研究逐渐形成由态度、价值、感知和动机组成的迁移心理学(James T Fawcett,1985—1986),并利用调查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以迁移动机对迁移的影响为例,从迁移者角度出发,利用调查数据发现: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际移民中,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非经济动机是促使迁移发生的重要原因(Diana B Winchie et al,1989);在构建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的动机模型基础上,利用土耳其的数据,分析经济动机与社会动机对迁移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经济动机对迁移的影响高于社会动机(Engin Sorhun,2011)。国内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和其他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时,更多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进行探讨(任娟娟,2012;李丹等,2013;张洪霞,2014),部分文献已开始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因素,如新生代农民工对务工动机、农村生活、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境遇等的认知(姚植夫等,2014)、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资本(陈延秋等,2014)、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悦中山等,2009),但上述研究纳入的心理因素较为零散,且多未使用量表进行测量。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中,更多将心理视为融入的维度(王佃利等,2011;张蕾等,2013),将其置于因变量的角色。
综合来看,国外在研究心理因素对迁移的影响时,在理论上已形成较为系统的“迁移心理学”。意愿作为行为的预测变量,可从行为视角进行研究,从多维视角的人类行为理论来看,“迁移心理学”纳入的心理因素还不够完整。同时,实证研究结论因数据来源存在差异,故不能简单地将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运用到国内。国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侧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心理因素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更多将心理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因此,在分析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中,应在具有一般意义的多维视角的人类行为理论和直接关联的迁移心理学指导下,纳入相对完整的心理因素,借助调查数据,系统分析的心理因素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有序推进该群体市民化对策的建议。
二、数据来源、变量与方法选取
1. 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自笔者主持的“湖南省农民工流动调查”,该调查从2010年11月初开始,在湖南省湘潭市进行为期近20天的试点调查,正式调查从2010年12月底开始,持续到2011年2月中旬。农民工来源比较分散,笔者在来源地同样分散的大学生中挑选调查员,被调查对象遍及湖南省所有地级市(自治州)。共计发放问卷950份,回收850份,剔除填写错误、填写不完整、外出时间未超过半年的问卷后,有效问卷808份,回收率达到89%,有效回收率为85%。其中,上一代农民工325份,新生代农民工483份。
2.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文章根据迁移心理学与多维视角的人类行为理论选择自变量。在迁移心理学中,影响迁移的心理因素包括态度、价值、感知和动机;在多维视角的人类行为理论中,影响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发展与信息处理、交流、态度、情感、社会认知与调节(乔斯·B·阿什福德等,2005)。根据上述心理因素的内涵和关系,最终选取的心理因素包括参照点依赖、从众心理、风险偏好、动机、态度、相对剥夺感与公平感李强(2013)的研究发现:农民工在是否愿意拥有市民身份时,最关心实际利益,而非“市民”的称号,故将市民化界定为“实现了社会地位的转变,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过程”,与“市民化”早期的界定非常接近(陈国权,2002)。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转变、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难以全面、直接地测量,但农业转移人口通过“用脚投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测量,故本文使用“定居城市意愿”表示“市民化”意愿,以非市民化意愿(包括一直流动、回乡务农与回乡创业三种流动意愿)为参照组。
3. 分析方法。
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故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在二分类情况下,因变量发生的概率如下:
其中,π为条件概率,即在X1,…,Xn的条件下,Y发生的概率,Y不发生的概率为:
发生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为:
对其进行线性转换:
式(4)即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P为发生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即发生比;logit P为对数发生比;x为控制变量与自变量,β0表示常数项,β1到βn表示回归系数。自变量对发生概率的影响通过发生比率体现,发生比率(odds ratio)是以自然对数为底、回归系数为幂的函数。
三、变量的描述统计
1. 因变量的描述统计。
在483份新生代农民工问卷中,29份为初次外出,没有“现在外出动机”数据;1份公平感填写不完整,1份问卷家庭年收入未填写,最终进入回归分析的样本容量为452。在452份新生代农民工样本中,具有市民化意愿的比例为47.8%。上一代农民工中,市民化意愿的比例仅为19.7%,远低于新生代农民工。故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市民化意愿,且市民化意愿的比例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
2. 控制变量与自变量的描述统计。
(1)控制变量的描述统计。控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裹1控制变量的描述统计
资料来源:笔者主持的“湖南省农民工流动调查”。以下数据,若未说明,均来自本调查。注:年龄和年龄的平方项中,第5、第6列分别表示均值和标准差;性别以男性为参照组,婚姻状况以有婚史为参照组。
(2)自变量的描述统计。自变量中,参照点依赖为定类测量。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照点依赖现象普遍,且以城里人为主要参照点。参照点依赖取值包括三个选项:“不比较”、“与城里人比较”和“与农村人比较”,在452份样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5%、40.5%和38.1%。
其他自变量的测量层次为定序测量,定序变量中的数字仅代表等级,不能进行数学运算。但在实践中,为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可将其视为定距变量(理查德·P·鲁尼恩等,2007)。例如,在分析农民工安全感等的影响因素时,将量表得分视为定距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李培林等2010)。故在本研究中,亦将定序变量视为定距变量,利用均值与标准差描述新生代农民工除参照点依赖外的心理因素状况。
据表2,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众心理均值为4.64,处于偏低水平;风险偏好为4.43,介于中等到风险追寻之间;现在外出动机均值为14.52,均处于中等强度;非制度性态度均值为6.31,超过中值,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流动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制度性态度均值为13.93,略低于平均水平,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制度性态度位于消极与中立之间;相对剥夺感均值为6.31,低于平均水平,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剥夺感;公平感均值为均值为15.09,低于中间水平,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持有较低的公平感。
注:相对剥夺感分值越高,对剥夺感越弱;其他变量分值越高,程度越强,即分值越高,从众心理越明显,越偏好风险,动机越强,态度更积极,公平感越强。
四、回归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19.0中文版,控制变量与自变量中的参照点依赖直接纳入,自变量中其他心理变量使用加总值代表相应指标,将相应指标的加总值纳入回归模型。二项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回归方程通过似然比卡方检验,具有一定的拟合优度。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变量中,在5%统计水平上,婚姻、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均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无婚史者与有婚史者比较,市民化意愿更高;受教育程度的改善可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U形特点;家庭年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正向影响。在自变量中,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心理因素包括参照点依赖、从众心理与公平感。与城里人比较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不比较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市民化意愿更高;从众心理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负向影响;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与不和他人比较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与城里人比较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易产生市民化意愿,其市民化意愿是不与他人比较的新生代农民工的1.975倍。参照点依赖作为一种根据与参照点比较定义得失进行决策的心理现象,参照点的确定是其前提。参照点既包括个人参照点,即决策者现状,还包括社会参照点,即他人状态。社会参照点影响决策的路径之一是认知决策者将自己的回报付出之比与他人回报付出之比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当形成不公平感时,更容易出现冒险行为(谢晓非等,2014)。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能够享受的城市公共服务均低于城市居民,在是否定居城市决策中,当以城里人为参照点时,新生代农民工将会感知到损失,形成不公平感,从而出现选择定居城市的冒险行为,提高市民化意愿的发生概率。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与参照点比较,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提高市民化意愿发生概率需要前提,即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差距的日益缩小,如果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收入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即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的损失不断扩大,可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沮丧情绪,最终回流到农村,类似于沮丧劳动者将退出劳动力市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农民工监测报告》,从2010年到2013年,农民工务工的年收入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重从55.5%提高到60.8%;同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公共服务将走向均等化,二者在公共权益方面的差距将不断缩小,为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条件。在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公共权益差异日益缩小的背景下,当前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损失和不公平感,但不公平感将逐渐弱化,更有可能选择定居城市意愿。
注:本文通过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为0.1。
从众心理对市民化意愿存在负向影响,从众心理越强烈,市民化意愿越低,从众心理每提高一个等级,市民化意愿为非市民化意愿的87.3%。从众心理受到信息与规范来源群体(Morton Deutsch et al,1955)的影响,本研究中的从众心理主要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在信息与规范方面受到同乡的影响程度。在是否定居城市的选择中,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从已经定居的农民工那里了解定居的成本、收益、政策等信息,并了解定居的压力。在全体被调查农民工中,具有市民化意愿的比例仅为37.7%,目前已经成功实现定居城市的比例更低。由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与定居城市行为均处于较低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受到该群体的影响,产生市民化意愿的可能性较低。
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正向影响,即主观感知越公平,市民化意愿越高,公平感每提升一个等级,市民化意愿是非市民化意愿的1.033倍。公平感是主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形成的主观感受,比较对象是自己所得与付出之比与他人之比(John.Stacey Adams,1965)。近年来,一系列博弈实验翁定军,1999),指导个人行为选择。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选择中,新生代农民工如果感知到工作单位与所在社区公平,将会产生积极的互惠效应,长期留居,最终可能出现市民化意愿。反之,如果感知为不公平,将产生消极的互惠效应,在城市暂居,候鸟式迁移发生的可能性更高,市民化意愿发生的概率降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与城市居民工资的差距趋于缩小,社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公平感弱化,有利于提高其市民化意愿。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与建议。
根据笔者主持的“湖南省农民工流动调查”数据,可发现:近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市民化意愿,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市民化意愿的比重更高。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心理因素中,参照点依赖、从众心理与公平感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其中参照点依赖中与城里人比较更易产生市民化意愿,从众心理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负向影响,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不管是参照点依赖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还是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均需要缩小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差距。因此,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在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政府应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公平分配原有城市户口承载的权益,并给予财政支持;企业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入职机会、晋升机会,实现同工同酬,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员工拥有同样的职业发展机会;社区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公共服务。
2. 研究展望。
关键词:高等自学考试;SWOT模型;湖南
中图分类号:G642.4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26-2
湖南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其“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达到93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了108万人。同时,我省的自学考试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模型。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湖南省自学考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分析。
1 湖南高等自学考试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对教育投资比重加大。湖南省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基础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05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17.6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54%。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必然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学校规模以及硬件水平上。对于湖南的教育事业来说,尤其是对湖南高等自学考试来说,是更个难得的好机会。因此,相关院校应充分抓住该机遇,大力发展本校的高等自学考试教育,为湖南省自学考试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贡献力量。
截止到2007年底,湖南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9所,其中综合大学(含高职)40所、理工学院(含高职)27所、农林院校(含高职)4所,师范院校5所,语文院校3所,医学院校(含高职)6所,财经院校(含高职)7所,政法院校(含高职)2所,艺术院校2所,体育院校1所,民族院校2所。普通高校有在校学生总计达到898622人。近些年,在校生参加自考的比例在加大,扩大了自学考试的生源,改变了考生的结论[1]。同样,我省也出现了在校生参加必考的人数增加的趋势,并使得生源的年龄结构明显下降。一般说来,社会上多数工作对学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校专科生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他们选择通过套读自考本科,来获得本科的文凭。这样,专科生在毕业的同时也同样能够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一举两得。2007年湖南全省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08所,在校学生830646人;其中,普通中专52所,在校学生213522人,大量的在校专科生成为自学考试的潜在生源。
2 湖南高等自学考试面临的威胁(threats)
从 2002 年开始,随着中国高等院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到2005 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 15%的大众化起始标准,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比例达到了60%-80%,这使得自学考试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生源[2]。至2005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08万人(折合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78%,这标志着湖南省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初始阶段。因此,对于湖南省来说,高等自学考试也同样面临着高中毕业生生源流失的问题。生源的减少对各个高校的自学考试招生来说,是个严重的威胁。
尽管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有着比较优越的发展历史,但越来越面临着开放教育领域中其他教育形式的竞争[3]。在新世纪,自学考试面临着一批新的竞争对手,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地兴起,对自学考试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上世纪 90年代后期,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至今已达1200多所,在校学生达150多万。通过学历文凭的颁发,使得民办高校成为自学考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成人高校入学及毕业条件相对较低,并且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等,也改变了自学考试一枝独秀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4]。此外,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的大量教育机构进入我国,湖南也不例外,对我国的自学考试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国外的教育机构采取合作或者合资的方式与我国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直接与我国的自学考试进行面对面的竞争,而且,它们还采用了多样的学位证书或者技术证书的考试。学历获得选择面的多样化,同样影响和冲击了自学考试的生源,致使自學考试的生源大大地萎缩。
3 湖南高等自学考试面临的优势(strength)
截止到200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9所,其中综合大学(含高职)40所、理工学院(含高职)27所、农林院校(含高职)4所,师范院校5所,语文院校3所,医学院校(含高职)6所,财经院校(含高职)7所,政法院校(含高职)2所,艺术院校2所,体育院校1所,民族院校2所。普通高校有在校学生898622人。与中西其他部省份高等院校数量相比,湖南绝对处于领先地位。众多高等院校为湖南省的自学考试提高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学校资源。
同样,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班主考院校也在增加。2010年8月,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高等自学考试助学班主考院校,包括了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城市学院、长沙学院、邵阳学院、湘南学院、怀化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32所高校。2011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试社会助学机构进行了检查和评估,在150个登记备案的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机构中,143个评估合格助学机构被评合格。
其中包括了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等高等院校。
4 湖南高等自学考试面临的劣势(weakness)
截止2009年6月,尽管湖南省高等自学考试已经开设83门专业,其中本科专业65门,专科专业48门,涉及了8个大门类,但是,面对社会对人类资源需求的多样性,显然,这些专业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对于广大农村的农民来说,开设的专业过于单一,往往只是涉及了兽医、园林、园艺等几个少数专业,并且这些专业的理论性较强,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农民并不能够真正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此外,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知识周期更新快,而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标准化的统一管理模式下,难以适应社会多变的需求。在通常状况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人才定位只能通过用几门考试成绩来衡量和定位,因此,也暴露出了自学考试的缺点。
专业设置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合理。当前高校开设的自学考试专业多数是社会热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过于死板,很难符合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多数高校的自学考试课程都参照了普通全日制的课程,并没有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此外,高校在知识传授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或者不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给考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因素,影响其学习的劲头,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由于自学考试难度大且通过较低,致使一部分潜在生源考生选择了其他教育形式来获取高等教育的文凭。类似自学考试中的《高等数学》,其合格率都在 30%左右,而有些业余函授类大学通过率却高达90%。同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划在经过几年的修订完善后,又增设了一些考试课程,如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等。对考生来说无疑又增加了考试难度,使通过率不是很高的自学考试又难上加难,一部分考生自身的基础就较差,科目的增加无疑加大获得文凭的难度,使得这部分人不得不半途而废。
5 小结
在SWOT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湖南省高等自学考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今后湖南高等自学考试顺利健康提供建议和素材。同样为笔者今后的研究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志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P213.
[2] 龚茂华.试论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策略[J],经济师,2009.4.
[3] 胡晓娟,冯云.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教育与考试,2011.2.
[4] 邵郁.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困境和出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报,2009.10.
【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推荐阅读: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10-03
湖南省宜章教育信息网06-24
湖南科技大学小学教育就业前景09-18
湖南省政策10-19
湖南省信访条例09-21
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安全教育日直播观后感09-15
人防法湖南省实施办法06-19
湖南省普法题库及答案06-19
湖南省档案查询系统11-06
湖南省重点大学有哪些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