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知识(共8篇)
一、武术概述部分
1.武术的称谓:春秋时期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2.武术的概念:狭义上讲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武术运动。广义上讲,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是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的。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仅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交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与体育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其视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武术的属性:从武术概念中可看到内涵的三个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4.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 5.武术的四击:踢、打、摔、拿
6.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涵摄了古典哲学、兵学、中医学、古典美学、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反映。
7.武术“内外兼修”的内涵:追求外在形键和内在神韵,达到形神兼备;强调内练外练;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高度协调和统一;追求德艺双修。武术所谓的“内”指心、神、意、气。所谓“外”指手、眼、身、步的活动。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
8.武术的分类方法: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
9.形式与类别分类:两种运动形式(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内含五个类别(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对武术内容进行归纳。
10.功能分类法:根据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学校武术
11.套路运动: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12.搏斗运动:两人或多人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攻防性练习形式。现在武术竞赛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散打、太极推手、短兵等等。13武术的特点:具有攻防技击性、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具有练习的广适性。14武术的作用: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生养性,观赏娱乐 15,器械分为:长、短、双、软四类
16.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动作程序进行的功防格斗套路。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7.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8.集体演练: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套路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19.搏斗运动: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包括散打、太极推手和短兵三项。
20.散打: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21.太极推手: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太极拳中的堋、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搭手对峙,通过粘、连、黏、随的形式,以肌肉感觉判断对方用力,从而借力发力,将对方推出,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22.短兵:两人按一定的规则,手持一种特制的类似于刀剑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使用武术短器械中的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23.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教育功能,其目的使学生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使之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24竞技武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
25.健身武术:流行与广大民间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
26.武术挖整:1983至1986年练习三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查明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
27:武术六合包括内三合和外三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28.武术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
29.天人合一观: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反映了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就是要求练武实践必须顺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达到完善和提高。
30.知行合一观: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它是武术认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31.反者道之动:指对立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对武术而言表现在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技击要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32.中国传统哲学与武术: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影响极为深远,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33.武术与宗教:道教以武当武术为代表,佛教以少林武术为代表 34.武术与传统医学:武术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阴阳辩证观,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等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养身之道。
35.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攻防技击性所决定,他们相互渗透与促进。
36.武术与传统美学思想: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37.武术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
二、武术发展简史部分
1.武术的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 2.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军事战争
3.商周 时期出现“武舞”.周代设有庠、序等学校。把射、御、习舞干戈列为教育内容。4.唐代长安二年始行武举制,用考试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6.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武术流派林立。7.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8.国民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中央国术馆”,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9.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表演引起轰动,展示了武术。
10.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
11.198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12,1982年12月,在京召开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3,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
14.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15.散打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实验项目。
16.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特殊使命。、17,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
18.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19.1987年在日本横滨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
20.2001年3月5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21,1992年开始,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乡”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22.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23.武术于1990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三、武德修养部分
1.武德概念: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武术社会活动之中。2.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3.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理、智、信
4.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最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其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
5.义:义为行善之本。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在武德中“义”可以理解为秩序、等级,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等。
6.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代人接物的礼节仪容。7智: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心,其功用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只有如此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8.信:“信,诚也”,做人要诚实,守信用。
9.勇:武德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
10现代武德的内涵: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正。
11.抱拳礼:有中国传统“作揖礼盒少林拳的抱拳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新义。行礼方法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并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颌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掌拳与胸相距20-3-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12.抱拳礼的含义: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有权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武勇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13.鞠躬礼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14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横于胸前,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心附于左手拇指第一指节上,高于胸齐,两手与胸距离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
14.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剑,屈臂抬起使剑身贴铅前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右手成掌以掌外沿附于左手食指根节,高于胸齐,两手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15.武礼的运用: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在理论课堂的运用,在竞赛和表演中运用。
16,递接武术器械的方法:递接器械是武术外在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向对方递交器械时刀、剑尖向下,切忌刀尖、剑尖指向对方。枪、棍垂直离地约20公分递给对方,切忌枪尖朝向对方。
四、拳械套路理论
1.长拳:中国重要拳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将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洪炮、弹腿、少林等拳术,综合整理创编而成,是近五十年多年发展起来的新拳种。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长拳和自选长拳。“高、难、新、美是其技术发展的方向。长拳的运动特点可概括为: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达、以快制慢,劲力以刚为主。
2.长拳技术的八大要素: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强调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等八法的运用配合。
3长拳定势身体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敛臀等。4.练习长拳要做到身法多变需要做到:腰如蛇形行。长拳眼法有:注视和随视两种。
5.长拳的一般冲拳、击掌时发力顺序要求: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6.长拳弹腿、蹬腿的发力顺序要求:起于胯、挺于膝、达于脚。
7.长拳的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式动作进入高式动作时,应运用“提法“;在做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时,则应运用”托法“;在做刚脆的活动性动作时,应换用“聚法”;由高式动作进入低式动作时,又该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动组进行变化时,都始终保持“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8太极拳介绍: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其名称由来是因其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太极拳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首传人为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太极拳的内涵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流传较广,特点显著的有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太极拳总的来讲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9.太极拳主要运动特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
10.太极拳锻炼要领:用意识引导动作;注意放松,不用拙力;上下相随,周身协调;虚实分明,重心稳定;呼吸自然。
11.剑术技术要求:轻快敏捷、刚柔兼备、腕把灵活、气韵生动。运动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富于韵律。
12.主要剑法有:劈、斩、挂、刺、撩、点、崩。
13.刀法的技术要求:刀术尚猛、刀手配合、身械协调、刚柔兼用。运动特点:紧密缠身、刚劲有力、雄健彪悍、勇猛快速。
14.主要刀法有:劈、扎、斩、撩、缠头、裹脑、云、崩、挑、点、抹
15比赛场地:比赛在地毯上进行。单练和对练项目的场地为:长14米、宽8米,四周内沿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在场地的两长边中间各做一条长30厘米、宽5厘米的中线标记。场地周围至少有2米宽的安全区。集体项目的场地为长16米、宽14米,四周内沿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其周围至少有1米的安全区。比赛场地上空从地面量起,至少有8米的无障碍区。两个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在6米以上。
16.完成套路比赛的时间规定: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太极拳自选套路为3-4分,太极拳规定套路为5-6分;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其他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钟,对练不得少于50秒。
17.武术图解:用文字叙述武术动作名称、讲解武术动作的详细过程、方法和要领;用图来显示武术动作姿势、动作方向和身体各部位(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两者结合称为武术图解 18武术图解文字叙述的过程,一般先叙述下肢动作“步型、步法、腿法”,继之叙述运动方向,再叙述上肢动作,最后叙述眼注视的部位或方向。在特俗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程序来写。
19.武术图解的运动方向:以图中人的躯干为准,并且随着躯干姿势及其所处的位置变化而变化。途中的胸前为前,背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
20.运动方位:在文字说明中,以东西南北来表示运动方位的,是以图中人预备姿势的假设来确定的,通常面对方向为难,右手为西,左手为东,背对方向为北。运动方位不受身体姿势变化的影响,全套动作方位固定不变。正确掌握套路的往返路线和动作布局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21.身体各部位动作之间的运行路线:武术插图一般用虚线或实线表示该部位的下一个动作将要进行的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一般用虚线表示左上肢和左下肢的运行路线,用实线表示右上肢和右下肢的运行路线。有的也有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
22.整套往返路线:武术套路有段构成,各段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向左,双数段向右转回原来的位置。武术套路的收势一般与起势在同一方向,并且位置接近。23.马步两脚距离约为本人脚长的3倍。24.虚步中心重心应落在后脚
25.歇步时,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在前为右歇步
26.冲拳力达拳面,弹腿力达脚尖,蹬脚力达脚跟,推掌力达掌外沿 27.拳谚有“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之说。28.长拳运动中呼吸总的要求是“气要沉”
29.24简化太极拳是以杨氏太极拳为基础编制的。30.1989年国家体委办不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性的武术散打擂台赛。31.八卦掌的特点是沿圈走转,式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
32.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以十二中动物的动作与形象组成。以五行说为理论基础。33.砸拳力达拳背。
34.劈拳是拳自上而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拳轮 35按掌是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掌心。
36撩掌是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掌心。37弓步约为本人脚长的4-5倍。
38刀手配合的作用:有助于身躯四指在运动中的和谐;有助于刀法力量的发挥;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
39.自学武术注意事项:认识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技术动作的用意与用法;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40.套路类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41.腿部练习方法有:压、搬、劈、踢。
42.压腿主要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43.搬腿主要包括:正搬腿、侧搬腿、后搬腿。44.踢腿包括直摆性腿法和屈伸性腿法。
45直摆性腿法包括:正踢腿、斜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和外摆腿。46.屈伸性腿法主要包括:弹腿、蹬腿、踹腿。47.腰部练习方法:前俯腰、甩腰、涮腰、下腰。
48.三节以上肢而言,肩为梢节、肘为中节,手是根结。49.武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是特设项目。
50太极拳技法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为腰,形于手指”。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二者具有不同的属性。武术的套路练习包括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单练又分为拳术和器械等部分。这些套路共同的特点是将一些武术动作按照一定顺序编排进行演练,即使是对练套路,也是练习者按事先编排好的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假设性的攻防实战练习。搏斗对抗性练习,则是练习者遵照一定规则,自由地运用某些规则所允许的攻防方法来进行直接的身体对抗,练习者的动作依据双方不同的攻防实际情况相机而用,动作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顺序。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代表,具备了体育项目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武术的起源、发展来看,武术也是一种智力成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的积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武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围绕武术产生了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重视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关系到武术的发扬光大。
2 武术知识产权保护对象
武术是一种智力成果,但不是所有的智力成果都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就武术来说,其适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武术名称、武术口述、文字、音像作品、武术套路、武术秘籍等。
2.1 武术名称
武术名称是对各武术拳种及武术招式的一种称谓。最初是为方便记忆与交流,为简化文字说明、武术图解等常使用的武术名称。武术拳种名称有以山川名胜而自然形成的,如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青城派等;有以创造者的姓氏命名的,如各式太极拳;有根据动作形象命名的,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乌龙盘打、金鸡独立等等。大多数武术名称非常优美,而且非常形象,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对武术拳种、招式的理解和记忆。
2.2 武术口述、文字、音像作品
中国武术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授形式,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过程中的功法拳理是口述作品。中国武术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主,但还是有不少武学典籍等文字资料流传于世,这些武学典籍就是文字作品。为更有效保护武术,国家以及各地曾经进行过多次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许多口头流传的功法拳理、散布民间的武学书籍等被以文字等载体进行了保存,还有大量录制的老拳师演示武术的录像等资料。如1983年至1986年,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经过3年努力,“编写各种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这些工作丰富了我国的武术资源,特别是现在,不少武术家结合武学典籍、中华传统文化、养生功法,总结自己多年的练武经验,写出了大量论文、专著等文字作品。由于记录载体的多样化,还出现了不少武术教学录像带、VCD等音像制品。
2.3 武术套路
武术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武术的套路练习包括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单练又分为拳术和器械等部分。这些套路共同的特点是将一些武术动作按照一定顺序编排进行演练,即使是对练套路,也是练习者按事先编排好的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假设性的攻防实战练习。而武术的对抗性练习,则是练习者遵照一定规则,自由地运用某些规则所允许的攻防方法来进行直接的身体对抗,练习者的动作依据双方不同的攻防实际情况相机而用,动作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顺序,武术套路的特点使它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2.4 武术秘籍
武术秘籍是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口诀、秘诀的一种载体,其所记载的内容处于秘密、尚未公开的状态,为少数人所知。它一般是由文字说明和插图两部分组成,也有仅由其中一种形式组成的。文字说明讲解动作的详细过程、方法和要领,插图描绘动作姿势和身体部位(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和方向。武术秘籍是武术理论化进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包括专利制度、商标制度、著作权制度等。2004年,有媒体报道李连杰把自己用于电影的1000多招武术动作在美国注册专利,但“专利是要附着在一个具体产品上”的,必须适用于工业化生产,而武术作为形体作品,不是工业产品,对于武术的专利保护没有可操作性。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可采用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有商标制度、著作权制度等,可以以商标权、著作权、未公开信息来保护武术。
3.1 以商标权保护武术名称
商标应当具备法定的构成要素和能够区别其他经营者同类商品或服务的显著特征是商标获准注册的基本条件。我国商标法规定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等可视性标志,均可作为商标的构成要素。武术名称是符合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构成要素,而且武术名称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或者该武术项目文化底蕴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区别性,人们听到或看到武术名称往往与该民族或者该武术类别特有的风俗、技术动作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深刻印象,也就是说武术名称具备了显著特征。因此,武术通过武术名称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保护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商标权的取得采用注册原则,商标要获得法律保护,应进行注册。按照商标使用者来分类,商标可以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目前,已经出现了以武术名称申请注册的商标。如中国嵩山少林寺以“少林”申请注册的商标即有第3、5、6等类别的商品商标,又有第35、36、37、38等类别的服务商标。注册商标时少林寺还考虑到海外市场的需要,于2000年10月起向全球100多个国家提出“少林”商标注册申请。2004年11月,“少林”商标还在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少林武术通过认定驰名商标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中华武术有131个拳种,各门派之间风格、规则、套路,及擅长的器械都各不相同”,“一个完美的武术门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论,还要拳械相兼,并有固定、独特的套路和法则。这是区别于其他门派和单拳散手的要素和标志。”“然而,武术界也同其他领域一样,难免在发展的缝隙中冒出一丝丝‘假冒伪劣’‘争抢名牌’‘见利忘义’‘欺世盗名’等歪风。”针对这种情形,在以商标权保护武术时,可以考虑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
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中华武术门派、套路众多,各门派又有种类繁多的支派,有一些适宜申请注册商标的武术名称等不适宜被个人或某门派或支派通过注册商标获得商标权而独占,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注册集体商标。集体商标由某一组织的成员共同使用,不是该组织的成员不能使用。各级各类的武术研究院(会)、武术协会等团体组织作为集体组织,可以申请集体商标供自己的组织成员使用。
证明商标是“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主体是对该商品或服务是有鉴定、监管能力的组织。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无论其文化要义和底蕴还是各武术门类的武艺标准,我国的武术行政管理部门或各门类协会、行会具有阐述、鉴定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的法律保护途径就是证明商标”。我国的武术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武术协会三合一”模式,作为武术管理部门或专业团体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可以作为武术证明商标的注册主体,再授权符合条件的武术团体、武林人士等使用。
但目前以商标权保护武术存在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由于许多国家包括我国注册商标采取申请在先的原则,许多武术名称已经被武术权利人之外的人注册为商标。如较有影响的武术三大流派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的名称已经被在多个类别注册商标,但许多商标的权利人并不是三大门派本身,其中还不乏在国外注册的商标,武术门派正常的活动都有可能遭遇他人商标权的限制。少林寺已经遭遇这类尴尬,在国内有多家企业使用“少林”商标,甚至还有少林酒和少林烟。在美国、日本等国,大量以“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已经被注册,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等。这种情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量的“少林”商标不但给少林寺的无形资产带来损害,“少林”火腿肠等还给少林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而“嵩山少林寺组团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国少林或少林寺商标持有者的同意,否则就不能成行并有可能被告上法庭”。
3.2 以著作权保护武术文字作品、口述作品及武术套路
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在我国,著作权即版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和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复制权等财产权。“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的作品种类有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尽管许多武术口述、文字作品已经不在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内,但署名权等著作人身权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但武术套路并不是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的保护对象,它只有满足我国著作法律、法规规定的作品要件要求,才能受到保护。著作法保护的作品要“是思想或者感情的表现”、“具有独创性或者原创性”、“表现形式应符合法律的规定”等,武术套路是符合我国著作法保护的作品要件的。
首先,武术套路是思想或者感情的表现。武术延续发展了数千年,它并不是简单的动作组合,而是融合了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是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气论,刚柔说,尚武崇德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太极拳被称为哲拳就是很好的例证。武术套路创编者在创编套路时,饱含创编者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其对攻防动作的理解等,套路是其创编者思想或者感情的表现。
其次,武术套路具有独创性或者原创性并能以有形形式复制。武术套路以武术运动中的踢、打、摔、拿、劈、扎、抡、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但并不是各种动作的简单组合。由于气候、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使得武术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地方特色,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不止南北武术各有侧重,各拳种也是各有特点。“武术套路并不是仅仅将一些武术动作按一定顺序进行简单的编排和堆砌,而是遵循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编排的”,编排武术套路时要考虑武术的特点和拳种的技术风格、套路演练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步法要协调配合,内在的精、神、意、气也要合理地运用在动作之中,而且武术套路往往会有创编者多年的习武心得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是因人而异的,对动作的理解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一件作品的完成是该作者自己的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不同的武术套路是其创编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符合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或原创性要求。武术套路将一些武术动作按照一定顺序编排进行演练,搏斗动作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顺序。也就是说,套路可以“复制”而搏斗不可以。因此,按照“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果”的要求,武术中的搏斗技术不能够成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但套路可以。
最后,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符合法律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局限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而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之外的体育领域,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中并没有将武术列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类型。事实上,武术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即由武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由武术的上位概念所决定的文化色彩上的民族文化特点。”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我国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林功夫、回族重刀武术、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太极拳等名列其中,说明武术的某些方面可以纳入到“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武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技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现在的中国武术已经脱离了原本的自卫、防身的基本作用,转而向着艺术化和可观赏性发展,特别是“套路动作讲究攻防含义和演练时的攻防意识,它是以攻防动作为素材,并将其进行艺术概括,从而表现动作的健与美”,“套路是讲求艺术性的体育项目,所以,除它的体育属性外,艺术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受保护的武术套路还应该在保护期内,未进入公有领域。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传统的功夫套路,由于缺乏固定的独创者进行版权登记,特别是许多套路已经超出了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但对于还在保护期的武术套路应给予著作权保护。
但目前以著作权保护武术套路存在的问题是武术套路并不像与其非常近似的舞蹈、杂技那样明确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之列。2005年由保利公司推出的舞台功夫剧《寺院内外》获得巨大成功,《寺院内外》以少林寺武僧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武术的形式向观众演绎了寺院生活,其中还有专门为这出剧自创的功夫表演,比如《膳食功》、《扫帚功》、《十八罗汉》等,由于遭遇盗版,保利公司将《膳食功》、《扫帚功》、《十八罗汉》进行了版权登记。《寺院内外》是舞台剧,但其中的少林功夫全部为真功夫,武术形式的《膳食功》、《扫帚功》、《十八罗汉》等能够申请版权登记,说明武术套路是可以以著作权加以保护的。当然,也正是由于目前武术套路没有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之列,保利公司强调《寺院内外》是舞台剧,以使其中表演的武术套路能够获得著作权保护。
3.3 以未公开信息保护武术秘笈
未公开信息(Undisclosed Information)出现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Trips并未对未公开信息作明确定义,只规定了未公开信息三个要件:第一,它不是一般人可轻易获得的;第二,它具有商业价值;第三,权利人为它的保密采取了具体措施。我国目前是通过保护商业秘密的形式来保护未公开信息的。有些武术绝活、绝技等并没有进入公有领域,只有极少数人知晓,武术秘籍的内容也处于秘密状态,拥有者一般都会采取保密措施,不轻易透漏武术秘籍内容,而且这些信息都具有商业利用价值,能作为“未公开信息”得到认定和保护。少林寺在1500多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武术秘籍,“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现有708套”,练习武术秘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作用。尽管由于“现在少林功夫到处都是,有些假冒少林功夫混迹其中,以至少林功夫遭到曲解”,少林寺于2004年7月在其网站公开了一些武功秘笈,以正视听,但少林寺以及众多其他武术门派还有大量秘不示人的武术秘籍可以以“未公开信息”加以保护。
摘要:武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产生了一些有关武术的知识产权纠纷,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值得关注。武术名称、武术口述、文字、音像作品、武术套路、武术秘笈等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可以通过商标权、著作权、未公开信息等方式保护武术的知识产权。
关键词:武术 研究型教学 理论研究
在武术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不仅能突破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相对封闭状态,而且能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弥补了体育教学在满足体育人才发展需求方面的局限与不足。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导向
研究型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注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训练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
二、转变教师观念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为适应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体育教师必须相应地转变观念,由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学观念的转变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保证武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突出创新意识,变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转变为科研型教学。
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切入点
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切入点,以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问题空间,建立学生的“问题库”。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基本技术能力时,如何对不同的锻炼要求提出不同的锻炼方法?在培养实践运用能力时,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性格、运动能力等条件创编组合?在组织比赛时,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比赛群体与不同的比赛规模进行合理组织?这些问题把质疑、设疑、激疑、释疑、解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关键
实施研究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它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具有传授知识、形成动作技能、指导实践、发展经验、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练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强调问题设置;自主学练教学法是通过自学、自练、自评、自编环节来完善研究型教学的方法;研讨式教学法是在武术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中进行探讨式教学的方法。
五、传统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保障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所以建立一种新的、灵活的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如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既能反映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又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提高情况,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虽然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而研究型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弊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润花.对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韩英灵.对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
(一)武术概况介绍
一、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
原始部落战争的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斗技能而远于狩猎技能了。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逐渐就有了对体育的要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创造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锻炼筋骨,活动关节。唐、宋朝时,才开始有简朴的武术套路。例:李白的剑舞。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4、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书籍和挂图。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1990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场地为16*14。当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作时比赛开始计时。武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攻击技艺美。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攻技术。运动员比赛套路中中断允许重练,但必须扣1分。剑术是以刺、点、劈、撩、挂、削、点、崩、截等剑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当中轻快、身法矫捷、富于韵律感。初级剑术共分为四段32动。刀术以劈、砍、撩、挂、挑、刺、缠头、裹脑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勇猛、快速。初级刀术共分为四段32动。
二、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武术是由军事技能发展为搏斗运动的体育项目。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的。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
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以及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具有攻防技击性
攻防技击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
人们通过武术的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体运动。
这种练功方法,对内能够理脏腑、理经脉、调精神。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武术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三、武术的内容、分类
(一)拳术:
1、长拳:属外家拳是查、华、炮、洪、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燕青拳术的总称。
2、太极拳: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简化、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综合竞赛套路等。
3、南拳
4、形意拳
5、八卦掌
6、通臂拳
7、劈挂拳
8、地趟拳
9、象形拳: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形拳、醉拳等
(二)器械
短器械:刀、剑、匕首
长器械:枪、棍、朴刀、大刀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匕首、双钩
软器械:三节棍、九节鞭、绳镖、流星锤
(三)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和器械对练
(四)集体表演:六人以上的徒手和器械的集体表演,允许配乐。
集体表演的特点: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风格鲜明。
(五)攻防技术:短兵、散打、推手
四、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肩臂练习: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仆步抡拍
腰部练习:前俯腰、甩腰、下腰、涮腰
腿部练习:正、侧、反压腿、搬腿、劈腿、踢腿、扫腿
直摆性腿法: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飞脚击响
屈伸性腿法:弹踢、蹬踢、侧踹
手型手法练习:手型:拳、掌、钩,手法:冲拳、架拳、栽拳、劈拳、推掌、亮掌、穿掌、劈掌、挑掌、摆掌
步型步法练习:步型:弓、马、仆、虚、歇、丁步、坐盘,步法:击步、垫步、弧形步
跳跃练习:腾空飞脚、大跃步前穿、旋风脚、腾空摆莲
平衡练习:提膝平衡、燕式平衡、探海平衡
跌、打、滚翻:抢背、鲤鱼打挺、乌龙绞柱、侧空翻、旋子
组合练习:五步拳、腾空飞脚组合等
五、练习武术基本功应该注意的问题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和训练手段是丰富多样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时要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先学一些压腿、踢腿、弓步、马步和冲拳、抡臂以及活腰等动作,把专项训练手段和基本动作结合起来练。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武术 : 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3.散打运动 :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武德 : 即武术道德,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5.太极拳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冷兵器时代,武术与()紧密相连。
2.商周时期,出现 “()”,武王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
3.纵观历史,()时期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这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拳种林立,各种武术著作大量流行。
4.()年,国家批准设立武术博士学位。博士授予权属上海体育学院。
5.()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6.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
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7.中央国术馆曾在()年和()年在南京举行两届国术国考。
8.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逐步开展的搏斗运动形式有(),(),()三项。
9.拳是由拳心,(),(),(),()等部分组成。
10.武术具有(),(),(),()的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简述中国武术概念?
2.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把国术改为武术?
3.我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一)大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二)作好挖掘整理工作,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借鉴,既保持武术的固有特点,又沿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套路和搏斗运动并行不悖
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五)积极稳步向国外推广
4.简述武术散打的概念和特点作用。
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之所在。
散打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一)技击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二)对抗性是武术散打运动的基本特点
(三)武术散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丰富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五)提高竞技水平、增进友谊
5.简述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
答:散打基本技术包括:
一、实战姿势和警戒姿势
二、基本手法:拍、挡、截、抄、格、拿
三、基本掌法:推掌、砍掌、刺掌、劈掌。
四、基本步法:进步、退步、上步、撤步、闪步、换步、跃步
五、基本拳法:直拳、贯拳、抄拳、劈拳、鞭拳
六、基本肘法:顶肘、摆肘、格肘、后击肘
七、基本腿法:弹腿、蹬腿、侧踹腿、鞭腿、截腿、扫腿
八、基本膝法:顶膝、撞膝
九、基本摔法;抱腿摔、别摔、勾摔
十、基本组合:拳拳组合、腿腿组合、拳腿组合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论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及对身体的作用。
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培养道德情操;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流。
2.试述武术“抱拳礼”的涵义?
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3.试论套路运动与格斗运动的区别于交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博弈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夫里·舒尔曼,他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川。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现实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倡导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因为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兵学、医学、艺术等多种知识门类,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运动器械种类多,运动套路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动作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多,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情境设计、尝试协作、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理想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
1.2高等学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分析
1.2.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术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所要求的各种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也会使部分教师养成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良习惯。
1.2.2注重技术学习,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高校武术教学往往以技术学习为主,常常是一套拳、一套器械、加上理论成绩就可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极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而忽略应该根据自身发育特点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个项目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总体状况如何,以至造成被动、消极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3注重统一标准,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施教,使所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老师的安排,而不能针对自身条件和兴趣特长制定锻炼计划和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创造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范型或过程。通过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武术学科的特殊性,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形成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2.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依据武术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技术动作后,学生在动眼、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进行意义构建和自主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过的基本动作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在协作中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2.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武术学科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探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在武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学训练有关的问题,并形成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2.3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是指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创设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高涨的情绪投人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组织会话—明确结论—扩展推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然情境,帮助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从各种情境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拓宽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整合、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明确、具体、深化。武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而应达到对该知识和技能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3.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重构武术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武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摒弃。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构建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吸纳众家之长,更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考虑到本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和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组合、优化和超越,使武术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3.2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它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所有体育项目都具备的强身健体的特点,还具有注重内外兼修、道德教化的功能。古谚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学会几个套路、几种拳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武术的内涵,如武术伦理、武术哲理、武术文艺、武术医学等,使武术情结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因此,在重构武术教学模式时,更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设计、协作教学、尝试完成、会话交流等形式,不断总结出科学实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3.3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保障
置身于信息社会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学习的方式已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教学的常用技能,学会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为教学实践服务,并通过创设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与优化提供广阔空间。
关键词:混沌理论,武术,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犹如浩瀚的银河,武术作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恒星,为民族传统体育增辉添彩。武术,作为中华名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的洗礼中,沉淀下来并能蓬勃发展,这足见武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武术需要。因此武术的各种技法,武德都得到继承和弘扬。但是,武术技法和武德作为一种传承的内容,技术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不能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使传授者与接受者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与民族传统技术思维方式上的断层[1]。又因技术本身的丰富性、难言性,不固定性、发展性、目的多样性和传承的久远性使其的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技术发展的复杂变化和思想延伸。
混沌理论在体育教学设计,在体育教学研究,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方面都有涉及,但是混沌理论运用于体育文化社会现象的研究和利用还较少,笔者在对混沌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发现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与现代物理学中提出的混沌理论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试图运用混沌理论来解释武术的传承过程。
1 混沌理论概述
混沌又称浑沌,人们通常用它来描述混乱、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他与无序的概念是相同的。[2]但混沌并非意味着混乱和无序,而是有边界的,它的运动始终局限于一个确定的区域,并且是可以驾驭的,无论混沌系统的内部如何不稳定,但在整体上是稳定的。简单来说,混沌就是貌似无序,但实际是有序的运动,即看似混乱无规则的现象中存在着秩序。[3]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4]混沌学是一种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使人们看到了运动演化中的生机和动力。混沌学的深入研究指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5]
2 混沌理论的非周期性及武术的非周期性
周期性的定义是很明确的,对于函数f(x),若能找到一个最小正数t满足关系f(x+t)=f(x),则称f(x)是周期函数,t是其周期,否则f(x)就是非周期的。非周期性意味着构成奇怪吸引子的积分曲线不重复原曲线而封闭。[6]非周期性就是指系统发展的非重复性,系统的发展不会像钟摆或者声波的函数图形一样,随时间而重复出现,而是变化的不重复的图形。
武术在传承过程中,表面看是某种拳法、技术、或是武德的传承,同一拳种在代代相传过程中,看似是招式,技能的复制式学习。但是严格地讲,招式、技法、心得、武德等只是得到大体的传承,并不是传承者将技能全部传承给学习者。首先,因为技术的难言性,学习者的自己身体条件某些限制、自身的悟性、学习某项武术技能的资质、个体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都会影响到武术技法传承的完整性和方向性。因此严格的说,武术技能的传承,并不是像实质物体传承一样,而是发展的,进步的具有非周期性的传承。再者,从武术整体的传承与发展来说,从武术的产生时起初的生存需要,到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技击技能,到健身修身养性,再尚武强国的教育价值,以及近现代武术的多元化价值,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人的价值取向,都会使武术产生不同的内涵,同时延伸出不同的技法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因此武术的发展是符合螺旋式发展而不具有周期性的。
3 混沌中的分形与武术的分形
分形性是指奇怪吸引子的结构具有自相似性和不可微性[7](不可导性)。吸引子是一个数学概念,描写运动的收敛类型,它存在于相平面。简言之,吸引子是指这样的一个集合,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在任何一个有界集上出发的非定常流的所有轨道都趋于它。也就是说,耗散系统中,在时间无穷大时,系统的发展趋向于某一个点(吸引子)。
3.1 武术传承系统中的吸引子
在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吸引子,比如武术的技击性,技击性作为吸引子使得武术在一定时期朝着技击的方向发展,并使武术具有较强的技击性。武术的养生性,武术的艺术性,武术的观赏性,武术的教育性等都属于吸引子。这些吸引子都会在一定时期,使各种武术的各种技法向着吸引子趋于稳定。
3.2 武术传承的不平滑性
所谓不可微性就是不可导性,一个函数要是具有可导性,那么它的函数图像必须是连续的和平滑的。因此不可微性,就是说函数图形不具有平滑性或连续性。我们可以说武术的传承过程应该是有着跳跃性,或者分支性,她不是一种技能在时间直线上的传播,不是一种技能的完全复制与继承,而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的。并且是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的飞跃。比如从击剑到舞剑,从“舞对合彀”到“击舞殊途”[8],又比如武术技击性到养生性的演变,技击性到观赏性的演变,观赏性到教育性的演变,又到后来的竞技性的演变,不同时期的演变都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说她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具有平滑性传承。
3.3 武术传承的自相似性
武术的传承是技能的传承,武德的传承。师傅将某种拳法,技能,传给徒弟,徒弟学习这种技能必是经过习练多遍并努力学会和掌握,力图做到和师傅传承的技能的相似。因此学习的技能是带有相似性的传承。武术套路的传承学习者的模仿学习,因此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就是技能的自相似性传承。
3.4 武术的分维
分维作为分形的定量表征和基本参数,是分形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9]数学家华若特.曼德布罗特提出毛线团的维度是多少的问题。问题答案会因人的观察而异,这是对分形图形分维的形象描述,维数在交叉变换,分维是分形的重要原则。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宏观上看武术是一个整体,包含各种各样的拳术技法的总的系统,从整体可以看成一个代名词—“毛线团”;进一步分析发现武术是由各种派别,各种拳种,共同组成的,因此武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犹如走近看毛线团,观察到的是成一个三维立体一样;再细分武术的每一个流派,每一种拳种,会发现,不同派别、不同拳种犹如毛线团的一根根毛线共同组成了武术,此时武术中的门派又犹如一维的线性。而每一流派或拳种有自成体系传承,从这种角度观察每一种流派似乎又成一个三维的体系。因此说,武术具有分维的特征。武术的传承系统中,传承内容的自相似性和不平滑性,以及武术的分维都说明武术的分形特征。
4 混沌的非线性特征和武术的非线性传承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数学上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常数的函数。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一阶导数不为常数。[10]而在武术传承中,这种线性关系是不常见的,严格的说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线性与非线性并非泾渭分明,在一定条件下,从人们的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出发,对于某些复杂现象,既可以把它视为非线性现象,也可也把它视为线性现象。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看来,普遍存在非线性,多数问题不能通过线性的办法或线性化的办法来解决,而直接面对非线性是不可避免的。[11]
4.1 武术传承人数的非线性
武术的传承人是不确定的,人数也是不确定的。比如河南心意拳的传承。马学礼为心意拳创始人,其徒弟主要有马兴,张志成等。在马兴一脉的传承中,马兴传拳于子马梅虎(第三代),马梅虎传其表弟刘万义(第四代)以及同一地缘的孙大来,孙福生(第四代)等。而在第四代刘万义一脉的传承中,心意拳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代代相传且传承人不断地扩大,而同是第四代传承人的孙大来等则没有将心意拳较好的传承。同样在张志诚一脉的传承中,前四代均为单传,第四代传承人张聚将心意拳传给其子张老根和其外甥买壮图,张老根一脉没有很好的传承,而买壮图一脉传承人数众多,将心意拳很好地传承与发扬。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说明武术传承中,人数与时间的非线性。
4.2 武术技能传承的非线性
武术技术的传承不会因为时间的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而且不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或传承的延续而呈现出线性的改变或增长。武术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可能是相似的复制性学习,但是技能的传承并没有因为传承的次数的增加而出现线性的技术发展。并且武术技能的传承可能因为传承人的不同,而出现传承的内容不同。比如回族武术八极拳的传承过程中,宗师吴钟虽然武术精湛,但是传授的技能却比较简单。其女吴荣遵循八极拳的风格,将长拳的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12]等拳术提炼修改并广泛传承。武术技术的发展受个人需要,社会需要个人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而这种需要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随时间或随传承的代数的增加而呈线性改变,这说明武术的传承并非线性的。
5 混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武术传承中的“蝴蝶效应”
5.1 混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1963年洛伦兹发表了关于混沌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并提出了形象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和马蹄铁民谣一样,都是为了说明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但是经过长时间放大却是引发一场飓风的形成或是一个帝国的存亡等重大的变化。这说明混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5.2 武术传承中的“蝴蝶效应”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需求一直促使着技能的传承与发展。技术知识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意会知识的特点。意会知识是言传知识的基础,但它却不能以逻辑的形式加以系统地分析,更不能进行批判性地思考。任何一项技术都可以被看作是由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的部分和无法用语言给以明确表达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3]如武术由“武向舞”的演变,由击剑到舞剑,虽说有武术的外形,却没了“武”的本质。体现了武术传承演变发生质的改变。又如太极拳的演变过程:从陈王廷《拳经总歌》所记录的歌诀中22句,有20句是完全写攻防技战术,主要是以增强技击能力为出发点的,后陈式太极拳又经过陈长兴等人的改造;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在自己所在社会条件下,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将陈式太极拳套路难度较大的动作,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更为柔和,后经其子孙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在师承杨氏拳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逐步修润和充实,使拳架更加柔和规矩,成为连绵不断;武式太极拳,在杨式大架和陈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现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等特点的武式太极拳。[14]由此可以看出,武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武术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摆脱那种封建思想的枷锁,摆脱封建社会那种单纯的师徒传承,血缘关系传承,地缘传承等途径,取其传承精华,去其糟粕,并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开始广泛传播,因学习者所采用的方法,途径的不同,对武术的理解的不同,以及自身资质的差异,又加之人们的不同的价值需求,导致武术发展朝向不同方向。因此在武术传承过程中,更容易因不同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更容易产生“蝴蝶效应”。
6 混沌中的分叉和武术的分叉现象
分叉是有序演化理论的基本概念,这是混沌出现的先兆。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某些关节点上,系统的定态行为(稳定行为)可能发生定性的突然改变,即原来的稳定态变为不稳定定态,同时出现新的定态,这种现象就是分叉。[15]
武术系统的分叉现象是很常见的,从武术的产生到繁荣发展过程很容易发现分叉现象的存在,武术在产生起初,可能是为了安全和生存需要而进行的自卫搏斗[16],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阶级社会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战争。武术作为军事技术,被推崇和推广,此时的武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既得艺,必试敌”便是对武术实用主义的很好印证[17],此时武术的实用价值和武术原本的自卫搏斗的意义便产生了分叉。而随着火器的出现,武术的军事技能相对弱化,人们开始尝试把武术与气功、杂技、舞蹈等进一步交融使得武术得到飞速发展。[18]此时武术便与实用的技击性发生分叉。又如武术向养生性发展,向竞技性方向发展,向表演性方向发展等都是分叉现象。另外,武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当中,不同拳种的形成与发展,也都属分叉现象。因此说武术的分叉现象是普遍的而且常见的。
7 结语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当中,看似充满着混乱与无序,却存在着秩序。经过分析与对比发现,武术在的传承过程中,符合混沌理论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上用混沌理论来解释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的复杂性,还可以利用混沌理论的各种特征来解释武术传承过程中的现象,促进发展武术的传承,使混沌理论成为研究武术传承发展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13]王飞,曾天雪.基于技术难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70~73.
[2][6][11][15]混沌理论及应用[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c9b57ea172ded630b1cb65b.html.
[3]彭尚平,张珍辉.混沌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7,35:80~81.
[4]混沌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935.htm.
[5]刘红.混沌理论对成人教学设计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251:47~48.
[7]什么是确定性混沌[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5078907.html?an=0&si=1.
[8]周伟良.简论武术技术特征的历史演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50~252.
[9]分形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6848.htm.
[10]线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0474.htm.
[12]刘汉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内聚与外衍——以八极拳的传承、传播为例[J].回族研究,2005,2:186~190.
[14]赵蕾.解读太极拳之演变历程[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0):30~32.
关键词:自由;知识自由;思想自由
一、从“自由”谈起
自由(Freedom)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是衡量个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社会领域内获得按其各自意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权利。对人类来说,追求自由已被证明为无须证明的人之本性,是人性固有的一种内心需求和外在社会诉求。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由几乎成为一种真理、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和一种制度被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论证、描述和歌颂过。康德曾经说过,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人类“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按此逻辑,我们可以说,没有自由的人生更不值得活。马克思也曾指出:“自由确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连自由的反对者也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帕克理特·亨利“无自由,毋宁死”,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无限崇敬。对人来说,“成为人和成为自由是一回事”。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认为,自由是人类共同的第一自然权利,其他权利均由这一权利派生。由此,卢梭(Jean Rousseau)就曾经指出自由是人生与生俱来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由于自由是人类固有本性的追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状态,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活动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领域特有的自由诉求,如政治活动领域中的政治自由,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经济自由,学术活动领域中的学术自由,私人活动领域中的私人自由,文化活动中的表达自由等。每个人都生存于特定的领域,所以,人所追求的自由都表现为特定的“领域自由”。这也证明,人所追求的自由都是具体的自由,而不是抽象的自由。知识自由也是一种“领域自由”,它是政治及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的自由理想与诉求在图书馆活动领域中的表现。
二、知识自由的内涵
“知识自由”一词是舶来品,其英文对应词是“Intellec-tual Freedom”。“Intellectual Freedom”一词,在《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里,被翻译成“知识自由”,这与“intel-lectual”这个词的本义有关,译为“知识分子(名词),智力的(形容词)”。因此,“intellectual freedom”又可译为“智力自由”,我国台湾学者们又普遍将其译为“智识自由”、“智性自由”和“资讯自由”。《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里写道:“知识自由既非图书馆史具来的传统,也没有一定的条文或说法,乃是源自19世纪以来,美国图书馆学会陆续对相关情况所做的各种探讨与声明;可见知识自由乃是源于美国的《图书馆权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最基本的或是:人人有表达自己意见与接触(未必即接纳)他人所表达意见的自由;也就是被知与获知的自由。”图书馆学是研究客观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整理与提供的学问,在图书馆服务中广泛涉及知识和信息的自由获取与提供的问题,因此在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中关注知识自由问题是一件自然和必然的事情。
对于知识自由的内涵,东西方学者理解及感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图书馆协会知识自由办公室(OIF)从知识或是信息的获取层面把知识自由定义为:“每个人都享有不受限制地寻求与接收各种观点的权利,应自由获取各种思想的所有表达,从而挖掘或深究某个问题、事由或运动的任何或所有方面。”知识自由在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线词典)里的定义为:“美国宪法所赋予之的权利,在不涉及诽谤之前提下,每人皆可阅读或表达意见,即使这些读物或意见不为大众所接受或是违反主流价值。”国际图联信息自由获取与表达自由委员会(IFLA/FAIFE)对知识自由的表述为:知识自由是指每个人都享有持有与表达意见、寻求与接收信息的权利。知识自由是民主的基础。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概念的核心。我国学者蒋永福教授从知识运动发展的角度定义知识自由,认为所谓知识自由,亦可称智力自由、知识平等,与其相近词汇有求知平等、求知自由等,是指知识的自由生产、自由接受、自由传播(交流)、自由管理(利用)的状态。或者说,知识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下,不受限制或少受限制地被生产、接受、传播和管理的过程或状态,就叫知识自由。笔者认为,所谓知识自由是指在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公民在自愿情况下,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获取、传播及利用任何载体形式的信息(包括此信息的所有方面)及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思想的自由权利。
三、知识自由的表现类型
关于知识自由类型的分类多种多样。美国图书馆协会将知识自由分为以下3个部分:知识持有自由,知识接收自由与知识发布(传播)自由。台湾世新大学的阮明淑教授认为,知识自由与身体自由、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良知自由、信仰自由、学术自由)一起构成人权自由的表现类型,而知识自由又有图书馆自由、阅读自由、观赏自由、出版自由等类型。台湾学者王明玲更加较为系统严谨地把知识自由分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表意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和接触(未必接纳)他人意见的自由即资讯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表意自由又称意见自由或表现自由,即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图形等)或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包括说话自由、演讲自由、讲学自由等)、出版自由(包括刊行自由、广播自由、著作自由等)、集会游行权(包括狭义的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等)、请愿权等。资讯自由也称信息自由即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寻求和接触他人意见的自由。包括取用资讯、传播资讯以及合理使用传媒的自由权利等。资讯自由与表意自由是知识自由的一体两面,二者互相依存,循环作用。资讯自由为表意自由之源头,从资讯生产之流程来看,如果没有一段汇集资讯、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的思想形成过程,如何形成自我意见,表达于外?从资讯宣布之效果来看,如果失去资讯接受对象,意见表达者无法将意见公开传布给他人,表意自由就变得毫无意义。资讯自由可以酝酿多元的资讯市场,而表达自由则保障多元资讯的产生回馈到资讯市场。笔者基本赞同此种观点,并据此进一步认为按照知识运动发展的序
列过程可以把知识自由分为知识生产自由、知识传播自由和知识接受自由三大类。
(一)知识生产自由
知识生产自由是指人们不受限制地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或创新活动的自由,即平等享有以无形或有形方式发表或出版自己的知识成果和以正式及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知识生产的权利。其具体形式有言论自由(如会议发言、讲座或讲课发言、演讲发言、面对面交谈等)、写作自由(如发表文章)、公共出版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物、印刷出版物、传媒与因特网等现代形式的出版物)及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自由等。
(二)知识传播自由
知识传播自由是指不受限制地传递各种意见、看法、观点或是主观知识客观化后所形成的各种知识成果的自由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已客观化的知识不受限制地加以传播的自由,如对知识或信息内容的讲授、对知识或信息载体的发行或传递自由,等等。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必然包含对知识的收集、加工、整序和提供的过程,这就引入了知识管理自由这一概念。知识管理自由是指人们或相关部门平等享有以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进步为目的的对知识产品进行收集、加工、整序和提供有关服务的自由权利,其前提是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法)。知识传播自由与知识管理自由密不可分。
(三)知识接受自由
知识接受的自由是指人们以合法方式平等享有接受知识的自由权利,主要包括被动接受知识的自由和主动接受知识的自由两种形式。接受教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阅读各種期刊书籍、自主学习各类知识、上网查询信息、搜索资料是主动的知识接受过程。知识接受过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实质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化过程。知识获取自由要求图书馆对所有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年龄、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一律平等地提供文献信息和相关服务。现在民主社会普遍注重“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建设阅读社会”等理念,就是知识接受自由的理念表现。
知识生产自由、知识传播自由与知识接受自由三者相互循环、互为前提,某一方面不能得到保证,整体循环就无法建立,其中知识生产、创造自由可归为表意自由(表达自由),作家、记者、知识分子和出版商,比较注意表意自由。知识传播自由与知识接受自由属于资讯自由范畴,保存知识的图书馆、资料中心、档案馆等,则较注意资讯自由。资讯自由中的“取用资讯自由权”与“散布资讯自由权”与图书馆事业密切相关,“取用资讯自由权”与读者权益相关,“散布资讯自由权”与图书馆员相关。
四、知识自由的基础
(一)知识自由的思想基础——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权是一种背景性权利。它是公民某些其他人身权、政治权的基础,其他一些权利被承认、被规范必须以思想自由权的存在作为前提。这些权利包括知情权、隐私权、沉默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而知情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及学术自由又是知识自由所包含的方面,因此现代民权理论中的思想自由就成为了知识自由的理论基础。“知识自由”是思想自由在图书馆领域中表现的一种特称术语。
1、思想自由的内涵。现代英国历史学家伯里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书中称:希腊人之所以使我们永远铭感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作为一项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压制人民思想自由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以思想自由为一项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人权口号。《中国人权百科全书》认为思想自由是指“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
2、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及资讯自由的关系。(1)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表达自由和思想自由两者存在必然联系,思想自由是表达自由的基础,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表达自由是以人的思想自由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表达自由,不可能有表达自由的方式和内容,思想自由是表达自由的必然要求。第二,思想自由要以表达自由来保障和体现。因为人的思想如果不能表达出来,不能为他人知道,这种思想毫无价值可言,而思想要表达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或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可以说,一个社会表达自由的实际程度,正是人们思想自由实现的程度,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另外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思想自由与资讯自由。思想自由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20世纪由“表达自由”向“资讯自由”的拓展。思想自由与资讯自由密切相关。思想自由本质上是思想交流的自由。从“交流”的视角看,既得有思想的表达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表达的接受者,思想自由实际上连接着表达者和接受者两端。情报信息获取自由、思想观点接受自由等是接受者的自由,也称资讯自由。接受者的自由,就是“认知自由”,即认识和了解的自由,通俗地说,就是读的自由,听的自由,看的自由,查的自由;(3)思想自由与图书馆的关系。思想自由作为“一切自由的根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图书馆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传播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寻求、接受信息的需求,公民拥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也就拥有了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而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是其他所有层次的思想自由权利实现的基础。所以,伴随着图书馆真正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伴随着图书馆活动真正成为科学、教育、学术、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自由原则在其中的延伸是必然的。为了满足信息利用者的权利,图书馆必须具有收集提供资料的自由,从而使图书馆在整体上具有回答民众所有资料信息需求的能力。思想自由作为一项普遍原则,是人人享有的权利,由此派生的知识自由权自然也是一项普世的权利。因此,现代图书馆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为所有人服务。
(二)知识自由的理论基础——人权理论
人权是人应有权利,是每个现代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知识自由与人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自由是人权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的身体自由、经济自由、精神自由一起,共同构成人权自由体系。任何人都不能维持无食物的生存,也不能维持无信息的生存。对现代人来说,无信息的生存甚至比无食物的生存更难以为继。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文化人类学家们说人是文化的存在,符号学家们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在这些有关人之定义中,其实都包含着“人是信息的动物”这样一种含义。人之为人就必须从事、参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符号活
动等,而这些活动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过程。因此,可以看出人类作为一种群体性生物相互依存,知识与信息在这个群体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今人类社会是由知识与信息构建而成的,一个人所获知识与信息的多与寡将决定这个人的生存地位和社会地位。我們把一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定义为人的最基本权利,而知识与信息的多与寡又影响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获取知识和信息就自然成为人们获取生存、追求发展的途径与手段。自由的获取知识与信息所体现的即是人们平等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所以,信息获取的自由权利(知识自由)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作为基本人权的知识自由,由于其不受限制、不可剥夺、不可放弃的特点,表明它本身是一种人身人格权利,在人权的分类中,是“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先天已存的价值”,属于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权,是一项享有的人权。对享有的人权,国家的态度只能是立法上为其划定应受保护的范围,并“依据这一范围向它提供支持并抑制自己不去侵犯它”。任何基本人权在本质上都是人类作为一个普遍性的主体无例外地应该享有的人权。知识自由应当为全体人类所共有,而不单单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和专利。
参考文献
[1]杨海蛟,王冠群.何谓自由[J].思想战线,2007,(4).
[2]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阿伦特著,田立年译,贺照田编.什么是自由[M].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毕红秋.信息自由:图书馆价值的核心概念[J].图书馆论坛,2005,(4).
[7]胡述兆.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M].台北:汉美出版社,1995.
[8]Intelleetual freedom[EB/OL].2011-03—15.
[9]ODLIS: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ee.Intellectual Freedom[EB/OL].2010—12-02.
[10]原文为Intellectual freedom is the right of every individualto both hold and express opinions and to seek and reeeiveinformation.Intellectual freedom is the basis of democracy.Intellectual freedom is the COre of the librarycon—eept.http://www.ifla.org/faife/.2011-03—15.
[11]蒋永福,李集.知识自由与图书馆制度——关于图书馆的制度视角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4,(1).
[12]原文为Intellectual freedom encompasses the freedom tohold,receive and disseminate ideas,htto://www.ala.org/ala/oif/basica/intellectual.htm2011-03-02.
[13]阮明淑.知识自由——浅谈图书馆的几种相关自由及其相互关系[J].世新大学图书馆学刊,1991,(5).
[14]王明玲.知识自由在国际图书馆界的新近发展与其省思[J].大学图书馆,2000,(2).
[15]伯里著,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6]中国人权百科全书“思想自由”词条[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