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鉴定语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点鉴定语(精选8篇)

教学点鉴定语 篇1

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通关教学点从2000年始长期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福建省著名高校合作,现已成为厦门是乃至福建省教学质量最好、培养人才最多的教育机构。

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与厦门理工学院联合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本着“以人为本、特色 办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学习的平台。

点此进入在线报名!!!

●优越的地理环境

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通关教学点位于厦门市著名的海沧区,面海而立,依山傍水,与风景秀丽的厦门园博苑相临为伴。校区周边高校林立,科研机构众多,高才俊彦云集,学习风气良好,科研氛围浓厚,硕士博士作伴,专家学者为师,是难得的人文教育和高科技和-谐发展的俊杰之园。

●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任课教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担任,鉴定材料《教学点鉴定语》。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经常邀请各高校专家学者及厦门市知名企业家到我校举办讲座,形成一种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体制。

●特色的学生管理

学校始终贯彻“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办学原则,学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与学生同学习共生活,实行亲情管理,爱心教育,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实施奖励制度,每学年评寻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班级”等先进个人和集体,给成绩突出者颁发奖学金;而且学校还拨出专项奖金,用于资助贫困的优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在学生入校时为每位学生免费办理20万元的意外医疗保险。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党团、学生会积极组建各类社团,创造一个健康活泼、锐意进取的校园文化。

●权威的毕业证书

教学点鉴定语 篇2

关键词:模糊语,学术语篇,语境,写作教学

1 术语的界定

模糊语的定义最早来源于心理语言学家lakoff,他认为“那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就是模糊语”。后来,他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模糊语作为一种降低或提高语义模糊性的方式,将语言的概念范畴中的核心要素和边缘要素区别开来”(lakoff,1972)。90年代,Crismore和Kopple将语言情态系统中的语言表达式,如"perhaps,might,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possible that"等归为模糊语,并指出“它们能够对所指称信息的真实性或可能性加以评判”。

Hyland对模糊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语言学者。早在90年代,他对这一术语提出了清晰的定义:

"Hedge is any linguistic means used to indicate a)either a lackof complete commitment to the truth of an accomplishing proposi-tion,or a desire not to express that commitment categorically.Hedg-es are therefore the means by which a writer can present proposi-tion as an opinion rather than a fact"(Hyland,1996;478).

在Hyland看来,模糊语不外乎是说话人或作者由于对命题的真实程度缺乏信心或不愿对其承担责任而采用的语言手段。说话人或作者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将命题以观点、意见的方式,而非事实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了对命题的真值承担责任。该文将借鉴Hyland的定义作为研究的基础。

2 文献回顾

Hyland(1998)分析了四个不同学科的28篇专业研究论文,涵盖生物、市场营销、天文物理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结果表明,模糊语是最常用的人际元话语标记,市场营销类和应用语言学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频率要明显高于生物和天文物理学研究论文。该研究反映了学科类型的差异对模糊语使用频率和类别的影响。

Gillaerts&Van(2010)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元话语,主要是模糊语、增强语和态度标记语进行了历时研究和分析,考察元话语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分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互动元话语的整体使用率呈下滑趋势,但模糊语的使用频率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作者认为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术气质的改变,即作者采取尽量谨慎、谦虚的语气、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和言论,以说服读者、提升自身的诚信度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语篇社团不断发展壮大,作者需要寻求社团成员对其观点的认同、支持的愿望显得尤为迫切。

Abdollabzadeh(2011)调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语篇作者,英语本族语者和伊朗籍作者的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中结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情况。两组被调查者都明显趋向于使用模糊语表达命题意义,尽管英语本族语者比伊朗语作者在总体上使用了更多的人际元话语,且呈现有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本研究证实了学术语篇作者表达学术观点、与读者协商互动、让读者参与介入的方式与作者所在的特定文化背景、学术社团的规约和期望紧密相关。

Lewin(2005)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不同角色类型的话语参与者,如论文作者、专业读者和语言学家,对科技论文中模糊语语法结构的确认、识别及使用动机的判断上表现出较大差异。Lewin认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话语参与者的语言能力(母语或第二语言)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于学习学术英语写作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包括模糊语在内的修辞策略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Koustantoni(2006)比较了工程类“学科专业论文作者”和“学生学位论文作者”的修辞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专业学术论文,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学术社团中的权势地位差异造成的。学生在学术社团中处于“弱势”,他们的观点必须受制于外界的质疑和驳斥;而专业学术论文作者,为了能够在专业学术领域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必然要受制于代表更高学术权威的论文评审者的挑战和质疑。同时他们也要表达在特地学术领域的独特建树,这种学识上的权威与其学术地位的不对称性相互平衡,给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专业学术论文作者更偏爱使用归因的模糊表达(如to our knowledge,we feel that,we make no claims for等),他们更愿意主动承担观点或论点的责任,给观点增添了“个人主观”的色彩,弱化了观点肯定程度的同时,也为与读者对话协商搭建了互动的平台。

3 理论基础

3.1 元话语理论

1959年Harris首次提出“元话语”的概念,它是指“理解语言使用,表示作者或说话人引导受众理解语篇的一种方法”。Hyland(1996;478)后将其定义为,“用来协商语篇互动意义的自我反省表达形式,它能帮助作者表达观点、与作为社团成员的读者进行交际”。该定义强调评价、态度和参与等人际意义,把元话语看作由开放性的语言项目体现的一个意义系统。

Hyland还讨论了元话语的三个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一、元话语与话语的命题不同;二、元话语指语篇中作者与读者互动的部分,语篇元话语能体现人际意义或者命题意义;三、元话语只指内部关系。基于上述三原则,Hyland提出了元话语的分类模式。该模式把元话语分为交际和互动两大类。交际类元话语引导读者,注重组织话语的方法;互动类元话语涉及作者的闯入和评论。交际资源包括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回指标记、言据标记、语码注释语等。互动资源包括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自称语、介入标记等。互动类元话语通过闯入和对信息的评论,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其目的是澄清自己的观点,希望读者对其话语作出回应。互动类元话语本质上市具有评价和介入性质的,表达一致性,期望听到不同的观点、声音,体现作者或说话人希望与读者对话的意愿和结盟读者构建语篇的程度。

作为互动类元话语的重要语言资源,模糊语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作者回避对所论述观点应承担的责任,扩展与读者的对话空间,增强语篇的互动效果。模糊语强调观点、立场的主观性,将信息以个人观点的方式来呈现,表达作者与其它读者协商、沟通的意愿。Hyland(1998)指出,“作者必须把握好自己论断应有的分寸,考虑到他所作的论断所负载的精准度和可靠程度,以防观点遭到反驳时可能寻求保护”。因此,模糊语其实暗示着一个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作者合理的推理、而非某一具体事物的认知基础上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对其观点的信心程度。

3.2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起源于上世纪80-90年代Martin等学者承担的科研项目“写得准确”(Write it Right),该项目的中心课题是“人际功能的语义问题”,即探讨作者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何种语言手段来传递价值观和判断。Martin等学者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旨和人际模式,提出了评价理论。

该理论关注说话人或作者表示态度以及与受众协商态度立场的方式。Martin和White(2005)将表达观点、态度、立场的语言资源称为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涉及语言的人际意义,关注语篇中作者对所陈述内容和交际对象的主观态度,关注作者如何建构身份和角色,如何为语篇构建和适应潜在的受众。

评价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态度子系统中,语言使用者对行为进行判断,对产品、过程和事物进行鉴赏,对行为、文本及各种现象表达情感;介入是评价者参与话语的方式。说话人运用介入手段与受众相互参照,协调彼此的社会地位,涉及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讲或所写内容的责任和义务。介入可分为自言和借言两大类。前者排除对话的可能性,后者则容许多种声音的共存,通过投射的声音达到评价的目的。

借言又可细分为内言和外言,如表示可能性、表象、传闻等内言的语言资源,还有表示归因和引源的外言资源,都可以看作是作者或说话人所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和语用策略,是说话人间接表达对话语命题的态度立场和与受众协商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模糊语正是作者在与读者对话中,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运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或评价资源。

3.3 语境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将弗斯关于情景上下文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结构中,并提出了决定语境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语境是话语在其中行使功能的整个事件,以及说话人或写作者的目的。话语范围是话语的主题;话语基调是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是话语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社会关系;话语方式是事件中话语的功能,它包括采用的渠道、语言风格或修辞手段(Halliday,1994)。

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离不开特定语篇产生的语境。Crismore&Kopple(1990;50)曾提到,“如果不考虑话语发生的场景,作者或说话人、受众、所谈论主题事物的本质及语篇,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模糊语的作用和效果”。Markkona&Schroeder(1989;167)也强调指出,“使用模糊语手段不是语篇的内在特征,而是作者与读者交际互动的结果。模糊手段只有通过在读者身上产生的回应才能反映其效果和意义”。因此,对某一语篇的模糊手段的分析应该从交际情境的分析入手。

4 学术语篇的语境分析

早期有学者将学术语篇理解为“揭示事物真相的语篇”(lemke,1995)。学术语篇凭借其对“纯粹真理”和“实证论据”的展示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议论形式。理性的推理、科学精准的研究方法、客观公正的观察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为学术语篇强大的说服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术语篇重视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甚至趋向于将这种说理论证的形式视为“可靠知识的保障”,具有浓厚的“文化权威”色彩。

过去十年间,学术语篇逐渐失去了它作为“客观的语篇形式”属性的传统标记,开始被看作是促成读者与作者间互动而采取的说服言语行为的产物。对学术研究结果的讨论和相关理论的探讨,目的并不是要揭示“纯粹的事实或证据”,而在于参与某种特定形式的说理论证过程(Hyland,2005)。换句话说,学术语篇作者并非旨在生产出能合理反映外部现实世界的语篇,而是要使用语言与语篇社团成员来建构和协商社会关系。学术语篇的建构离不开赋予其意义的语篇社团,学术语篇的创作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语篇的生产反映了作者在说服读者、结盟语篇社团成员的过程中采取的语篇建构方法、观点和修辞手段。学术语篇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作者使用各种语言手段,恰当地表述学术思想和观点,增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努力过程。

学术语篇的语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谈谈学术语篇的语场。作者就某一学科领域中颇有争议或引起学界关注的研究话题,或就相关的研究发现或成果进行的说理论证。语篇的语式是属于说理类书面语篇。语篇的语旨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语篇作者即研究论文的撰写者,既属于语篇社团的普通成员,也是以某一学术思想的“代言人”的身份来建构语篇的。无论其观点是否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或认同,他们都会将自己“假想”为学术的权威,新的学术思想的“倡导者”和学术成果的“发布者”。所以,潜藏在语篇作者与读者受众间的权势地位悬殊是勿容置疑的;另一方面,语篇作者必须遵守语篇社团的规约,必须对同领域的其它学者或更权威的学术观点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谦逊。对于持反对意见的观点,作者应采取“倾听、包容”的态度,通过与其它社团成员商讨和协商等貌似“妥协”的方式来逐步达成说服读者的交际目的。简言之,学术语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矛盾的双重特性:上下地位权势关系和平等的同盟关系。成功的语篇作者就是要力图在这两种关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5 模糊语研究对学术写作教学的启示

对学术语篇写作的分析,首先必须建立在“把写作看作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的基础上。学术语篇在本质上属说理类语篇,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投射到作品中,表明自己的交际意图。模糊语是作者在交际过程中为说服读者、赢得学术社团对其观点认同和肯定而采取的语用和修辞策略。

模糊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所指信息可靠程度的主观评价,也明示了作者参与言语事件的方式;它允许作者以语篇社团普通成员的身份发表学术见解、参与学术讨论,同时它也成为作者协调与语篇社团的关系,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合理的人际策略。

能否恰当地使用模糊语,对于学术语篇作者,尤其是二语学习者来讲,已经成为一大学习障碍。如何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模糊语用策略,是摆在语言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学术论文写作教学:

5.1 培养以读者为中心、以语篇社团为导向的意识

任何语篇都包含了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学术语篇体裁与其它书面语篇一样,要考虑到目标受众,并对他们的学科背景知识、对语篇的认知困难及反应作出预先判断(Widdowson,1984)。写作是在特殊语境下针对特定读者的一种社会行为(Brufee,1986)。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还必须考虑到作者所在的语篇社团。作者为学科社团成员,每个人都有专业化话语的能力,能够将数据和观察结果以读者能够理解的模式呈现。只有将信息建立在社团认可的关系上,遵守社团的学科文化规约,才能够有效地说服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

5.2 写作任务的制定要明确具体语境

在学术用途英语中,写作这一社会活动主要取决于读者、作者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Hyland,2000;Thompson,2001)。Crismoore&Kopple(1990)在“语境修辞和模糊语”一文中,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修辞语境与模糊语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模糊语会因为具体的语境因素、语类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学科性质、读者对象、作者的语言文化背景,都是影响模糊语使用的要素。让学生比较同一主题的不同语体(如研究论文和教科书,同一论文的不同语类结构组成部分)在观点表述上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语境要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3 鼓励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DDL)模式有助于模糊语的研究。检索真实的语料数据,观察模糊语的不同词项、表达式在语料库中的分布特点,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假设,并采取演绎推理的方法,使用实证材料加以验证。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鼓励他们由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伴修改互评的方式营造协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5.4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多样化”的原则,可根据实际设计几下的学习任务:

1)选择一篇专业学术论文,通过省略或添加模糊语的方法,将作者的观点连接起来,并对其关系进行评价;

2)用模糊语对不确定的观点进行重新阐述和解释;

3)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让学生从选择项中挑选合适的模糊语将句子补充完整;

4)使用人际模糊表达对政治家或记者的观点进行反驳;

5)用模糊语或表示确定程度的标记将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

6)由本族语专家对学生的论文草稿进行改写或修改,用于课堂讨论;

6 结束语

禁忌语比较教学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禁忌语

一、引言

禁忌(Taboo)主要是人类在对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认识不发达时产生的,其产生、存在和延续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功能。Taboo一词起源于汤加群岛,1777年英国的—位探险家在南太平洋上探险到此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只允许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其他人所使用。当地人就把这一被社会集团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原意含有“神圣”,“不可触摸”的意思。同样,当一种行为属于禁止之列时,意指该行为的词语也相应地成为禁忌语。从此,“Taboo”这个词就从波利尼西亚语被引入到英语中,也就逐步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还是在英语的听力和阅读教学中,都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本文就在大学英语中如何就禁忌语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探讨与研究。

二、中西方禁忌语不同的表现

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特点,它反映了某一文化的许多方面。所以,禁忌语涉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由于宗教神权和世俗统治的强化,使得禁忌语更加制度化。违背禁忌语的原则,就意味着触犯某一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与民族之间的交际原则。[2]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和行为上的避讳与禁忌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常在英语学习中误用一些在英语国家中属于禁忌语的语言或词汇,同时也对一些属于禁忌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最常见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称谓:由于在人类未将理性科学纳入思维范围之前,不仅将自然现象与自然物神秘化,而且也把人名看作是具有超凡力量的神秘事物。这种禁忌,对于死人的名字尤其严格,在历史上有关人名的禁忌语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在中国,人名禁忌的文化根源则在于其极端的等级格局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宗法社会,也是一个“竖”的社会。因此,汉语在称谓中往往是与阶级和等级相联系的。[3]汉文化中所调强的“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的制度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十分忌讳直呼长辈,尤其是父母和皇上的名字。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文化中,就有了“私讳”与“公讳”只说。“私讳”是子女不能直呼父母或祖先的名字,而采用辈分的称呼。在同辈之间彼此称呼时,一般出于尊敬,通常以对方的职称或使用家庭中的长幼差序之称等来代替名字。“私讳”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家庭观念。“公讳”是指当朝的皇帝和被尊为“至圣”的孔子的名字。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朕”只能用于皇帝自称,而普通百姓只能用“吾”。由于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政”与“正”同音,因此他下令把“正月”改为“元月”。在唐代,为避免皇家姓(李),鲤鱼改称赤鲜公,三十六鳞,并且不准买卖,见者放生,更不准吃。唐太宗李世明为了避讳,唐代诗人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改称观音。

与汉文化形成比较的是,历史上西方社会的禁忌语是以宗教为其根本取向的,而当今的西方则多采用礼貌原则来约束有关人名的禁忌语。比如,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汇,如:“God(神)”,“Devil(魔鬼)”,“Christ(耶酥)”,hell(地狱)等这一类的词汇。而在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中,God,Devil,Christ等是除了正式言谈外,是不可随便说出口的,如在开玩笑或轻松的谈话时说:Jesus Christ(耶酥基督),一定会被认为你是不懂礼貌的人。在骂“你是个畜牲!”或“可恶的东西!”时,英国人会使用有关神的语言,比如:For Christ’s sake!(为了基督!)God damned!(神啊,受诅咒吧!)Hell!(可恶的地狱!)Oh,damn it!(诅咒它吧!),这些话比我们骂“你这畜牲!”语气更重,因为这不仅是“骂人”,也是对神的冒犯。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不要对这些词语用汉文化的传统方式去理解,更不能在交际中套用汉语的模式,避免在交际中引起误会。仅从上述几个比较与对比,也足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差异。

总之,英汉禁忌语在避凶求吉的语用策略上,尽管相似之处是明显的,但汉语中避凶求吉的范围要广得多,要遵守的禁忌避英语复杂得多,不仅涉及语义、词形,而且涉及到语音上的联系。英语中的禁忌没有汉语严格,主要涉及到宗教,极少由词形上的联系。[4]

三、英汉禁忌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可以看出,语言禁忌出现在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哪些学过的语言在某种场合下说出来不合适,会造成重大的语用失误。如在课堂上,肯定的、赞许的、鼓励的、关切的语言和目光能使学生受到鼓励,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错误就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或使用“stupid(愚蠢的)”等一类的词语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丧失对外语学习的信心。所以,那些对学生的自尊心能带来历害的词都属于禁忌词。再比如,如發现某生成绩下降,不能说“You are not working hard(你没努力学习心)”这种批评太直接,太笼统,应当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在,并帮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可说“You need work harder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some words.”(你应更加努力学习并且多注意你的用法),这就婉转而带关怀了。一些贬义词,如stupid(笨的,愚蠢的)stubborn(顽固的),dumb(笨的)等更不能使用。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那些带有浓厚文化内涵词汇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那些在我们字典里并没有“恶意”,而在英美人眼里却属避而远之的词汇。比如,有一个学生看到外教的孩子比较调皮,就说了一句,“He is a naughty boy.”引起了外教的不快。“naughty”一词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明显不合适,而应该使用“active”这个词汇。所以,在就这个方面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时,一定要给学生重点说明,哪些属于英美人忌讳的话题,使他们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能避免问一些冒失、有失礼节的问题。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任何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某些概念或事物的方法和语词,但针对某些概念与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直接提及。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概念及表达某些概念的语词会令人不快、不满、或吃惊;简言之,语言中存在着滋养该语言的文化传统、社会规范与民俗风俗所不容使用的词语。一旦误用了这些语词,就会触犯社会禁忌,违反社会规范,结果就会遭到该社会的排斥,从而难以与该社会的个体进行正常的交际,造成程度不同的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失败。所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余丽.英汉禁忌语比较[J].今日科苑2007(6):107.

[3]孙丽红.英汉禁忌语比较及其跨文化语用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97.

教学点鉴定 篇4

思想上,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遵纪守法,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活动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校期间,担任班委组织委员一职,曾获得优秀宣传员奖。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同学参加学校举办校运会获得团体奖第四名,参加学校举办大专生辩论赛获得团体第三名。代表本教学点队参加总院举办的运动会比赛获得团体第二名。同时,个人获得短跑200米冠军和200米栏亚军。

生活上,崇尚质朴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时间观念性强,鉴定材料《教学点鉴定范文》。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得到师长的好评。敢于拼搏与吃苦耐劳精神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三年多姿态多彩的大学生活造就了充实的生活!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不会因为自己是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来完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用心、执着、刻苦拼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态度决定一切!“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勤奋的我将以不怕输的韧劲精神踏入社会!同时作为一名2008年应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即将毕业的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只是求学途中走完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人生大学,人生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坎坷,踏入社会只是人生道路途中的某段起跑点!

在炎炎夏日,本来我们可以在家里享受空调的清风,享受妈妈给我煮的各种清凉饮料,享受整个假期带来的清闲感觉。但是我没有,因为作为一名即将成为大三的学生,在社会上如果还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话,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就会相当不习惯,以至于被这个社会淘汰。所以,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的那一霎那,我就开始了在茫茫招聘的路上挣扎。

招聘过程:

首先,是找寻去应聘的路,在网上我搜索了很多的招聘网站,本来我最理想的工作是找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对于工资甚至可以不要,但是我发现这么低的要求还是让我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物流公司,一般都不愿意接受暑期工,在投了几份简历无望后,我放弃了。不是我没有坚持的心,因为我现在的阶段,我找这类的工作时相当困难的。所以,可能在以后的假期再选择这类工作吧。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 篇5

一、以读为主,体验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读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尽情、尽兴地朗读,从而获得整体感悟。其次,要读出“花样”。如果一味用某种形式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个体读与集体读相互映衬、男生读与女生读相映成趣、学生读与老师读相互比较……还比如配乐读等等,都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实践证明,这样读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成功地将他们带入了诗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达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准确感悟、培养素养。在诗歌教学中,教者设计问题多、杂。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获得一个整体感受,而且课堂重点也模糊,老师自己也讲得很累、很辛若,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所以,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围绕三方面来设计问题,即内容(事物、事件)、画面、情感。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语言描绘画面”,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及词汇量毕竟有限,老师的语言示范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

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

三、淡化诗意,尊重理解。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多元教学,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五、拓展阅读,积淀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教学点鉴定语 篇6

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

2.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本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结构。)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这里把人生或是社会比作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在这人生之海的航船中的船长。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掌舵人,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

(副标题——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谈的话。)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字词,完成练一练。(1)心(fei)(2)(qi)视(3)无动于(zhong)

(4)呱呱坠地()呱呱,形容婴儿啼哭声。呱呱坠地,指婴儿出生。(5)幸灾乐(huo):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6)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

(7)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2思考讨论

(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系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们推己及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中心观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一名称职的船长。)(板书)

(3)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认为“你是你的船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养成公平、公正、正义的观念,与“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这一主题有何联系?

(这里把人生或是社会比作大海,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在这人生之海的航船中的船长。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掌舵人,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形成这种观念是作为船长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浅析翻译教学语篇观 篇7

长期以来,国内外语课堂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以词句为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翻译教学中也形成了以词句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的传统教学法。这种做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能有意识地使用技巧处理各式词句,但往往忽略词语与上下文的联系,造成误译。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大纲》要求学生具有翻译语篇的能力。传统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能力。高校翻译教学该如何改革?应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创新性地将语篇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李运兴指出:“翻译课正在经历一次从以句子为中心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改革”(1997:48)。以语篇为中心不仅意味着把“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还意味着把语篇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以下本文将介绍语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并讨论其对翻译教学的指导。

“语篇”概述

1.“语篇”定义

语篇也称篇章。功能语言学者Halliday将语篇定义为形式而非意义单位。Beaugrande&Dressler认为语篇是“交际事例”,需符合7个条件: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唐叶青,2009:1)。胡壮麟(2000:1)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刘辰诞(2011:3)对“篇章”的定义是“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是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且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语篇是一个意义连贯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关心语言与使用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篇定义揭示出语篇语言学的三大基础概念——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

2.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

语篇能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是因为它符合衔接与连贯两大特征。黄国文(1988)把衔接与连贯比作语篇的“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通过语法手段和语义手段实现。连贯指语篇中的语义关联,隐形在语篇底层,靠逻辑推理来实现。

语类即语篇范围或语篇体裁,朱永生指出语篇是“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并表达一定意义的话语类型”(2001:86)。祈祷、书信、小说和诗歌等都是不同的语类。

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2000:182)。“上下文语境”指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时周围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场合、参与对象及其关系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所在言语团体的文化背景、社会距离和风俗人情等。三者均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预期的交际意图,从而使语篇保持连贯性。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对于正确理解原文和产生优秀的译文具有重要意义。

3.语篇与翻译教学

把语篇与翻译相结合,产生了“语篇翻译”的概念。李运兴是这样解释“语篇”的:“以语篇为准进行翻译操作……(1)将译者的视野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子的单位。凸显不同语言级层上翻译操作的特点。强调篇章是翻译操作的最终决策级层。(2)语篇类型、交际功能与翻译策略、方法密切相关。(3)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交际功能。翻译操作必须考虑翻译活动发生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翻译情境”(2003:59)。以下本文将从翻译单位、衔接与连贯、语类、语境等方面将传统教学法与语篇教学法作对比,以期指出“语篇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有助于清楚地表达原文意思。

Nida将翻译定义为“从语言到形式在目的语中用最切近又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004:12)。“再现原文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传统的“句本位”翻译观认为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在实践中先处理字词,然后分析句子,最后产生译文语篇。根据功能语言学,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单位,即语义单位;句子是语法范畴的概念。语篇与句子关系用“体现”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大小高低之分。换言之,句子体现语篇,即属于语义范畴的语篇是通过属于语法范畴的句子来体现的。

例1:The boy who remained faithful to him knew how tocook only native food.

译文(Ⅰ):那个忠于他的仆人只会做本地饭菜。

译文(Ⅱ).:那个勉强留在他身边的仆人只会做本地饭菜。

这是毛姆短篇小说The Outstation中的一句话。如果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译文(Ⅰ)是正确的。但依据整篇的意思,那个仆人并不忠于主人,而且老是闹着要离去,把fkithfiul译成“忠于”不能表达小说的原意。纵观全篇,译文(Ⅱ)四更加合适。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有助于清楚表达原文意思。

第二,衔接与连贯手法的正确掌握有助于产生地道的译文。

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大量练习讲解各类翻译技巧。从语篇的角度来看,应用各种翻译技巧的根本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衔接与连贯的手段不同。英语是重形合(hypotactic)的语言,词句之间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突出以形显义。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注重逻辑事件顺序和功能意义,较少使用形式连接手段,突出以神统形。

例2:“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候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阕。日前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①

“Two brothers,whose nameⅠneed not mention here,wereboth good friends of mine in high school;but after a separation of many years we gradually lost touch.Some time ago,I happened to hear that one of them was seriously ill,and since I was going back to my old home,I broke my journey to call on them.I saw only one however,who told me that the invalid was his younger brother.”②

英语译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原文中没有对等语。汉语原文没有形式上的连接词汇,却仍然传情达意。但是,英译文如果删去这些词语,破坏了形式连接,语篇的完整性受损,影响表意功能。充分了解英汉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不同特征,才能译出地道的目的语篇。

第三,灵活处理不同语类能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特定的语类旨在实现某种语言功能,有自身的语言特征。如文学语篇凸显语言的叙述、描写功能,词藻华丽,注重修辞;科技语篇体现语言的说明功能,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广告语言主要实现语言的劝诱功能,富有感染力;法律语篇表现语言制约功能,表述清晰,语体正式。好的译文不是与原文字面上一一对应,而是在语类上对应,在目标语中传达原文的信息与功能,实现翻译目的。

例3: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osmanthu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ir fragrance.

原文是上海某年桂花节的一篇介绍。汉语文字华美,词藻堆砌,行文流畅。如果完全对译成英文,许多重复的词语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有些花名很难找到对应的英文。译文采取大幅改写的方式,传达了原文信息,符合英文介绍性语篇简洁明快的特征,实现了翻译目的。

第四,文化语境是制约习语和典籍翻译的重要因素。

习语在英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典籍翻译中有些现象也仅限于原语文化。采用传统教学法,学生多重视词句而忽视语境因素,在处理习语中文化现象时望文生义,导致错误翻译。

例4:It brings one to the 64,000-dollar question:how andby what standard are films selected these days?

这是笔者讲“文化与翻译”专题中的一个练习。许多学生将划线部分直译为“价值64,000美元的问题”,语意不清。该短语源于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广播节目。由主持人向竞赛者提出几组问题,如果竞赛者答对最后的压轴难题,便可获得大奖64,000美元。现在此习语被用来指“最重要的问题”“起重大作用的问题”。因此,上文的翻译应为:“这把人们引到最重要的问题上来,即如今的电影是如何选择的,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语篇教学法更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英汉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不同,在语言上形成差异。以地理环境为例,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众多,汉语中有不少农谚,如:骨瘦如柴(as lean as a rake)、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means drawing nothing)等。英国是个岛国,英文中有许多词语源于航海业。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杨帆)、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沉大船)等。

对于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通常有“异化”和“归化”两大策略。当两种文化差异不大或差异不给目标语读者带来阅读障碍时,采用“异化”策略,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当文化差异过大甚至出现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时,采用“归化策略”,让译文适合目标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读者。

例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

译文Ⅰ:“Guan!Guan!Cry the fish hawks

on sandbars in the river;

a mild-mannered good girl,

fine match for the gentleman”.④

译文Ⅱ:“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 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④

作为古汉语典籍名篇,《诗经·关雎》有众多英文译本。国内的许渊冲、汪荣培,国外的James Legge、William Jennings、Arthur Waley、Ezra Pound都曾将《关雎》译成英文。本文只选取两个版本进行比较。

原始采用了中文传统的四字结构,第一、二、四句押尾韵,描绘了河中沙洲之上,雎鸠关关歌唱,翩翩少年爱慕美貌姑娘的浪漫场景。整体看来,译文I采取异化,保留了原文的象声词,直译为“GuadGuan!”,“逑”(伴侣)直译为“match”,忠实于原文。译文Ⅱ采取归化法,省略了象声词,意译为“coo”(鸟鸣),对名词“逑”作了词性转换,转译为动词“woo”(追求)。一、三句尾的“coo”和“woo”,二四句尾的“dove”与“love”形成两组尾韵,音律感强。相比之下,译文Ⅱ虽不够忠实,但更好传达了原文的优美意境,更具诗意。

语篇翻译更强调语境对翻译的制约。培养学生重视语境因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和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结束语

语篇既是一个概念,也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将语篇概念引入翻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能力,避免传统词句教学法将句子与语篇分隔的弊端。语篇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逐步强化学生的语篇意识,这包括四方面基本知识的灌输:(1)语篇是翻译过程中的基本单位,词句只是构建语篇的因子;(2)英汉语的连接手段不同,应注重形合与意合的差别;(3)译文与原文应达到语类上的对应,实现预期的语言功能;(4)在文化翻译中强调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语篇翻译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Schiffrin曾提出6种可用于语篇语言学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话语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M.A.K.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法入门》中明确指出,他提出功能语法,旨在为语篇分析提供可依据的理论框架。国内有学者也肯定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语言学的指导作用(黄国文,2001:29)。教师应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为从“词句翻译教学”到“语篇翻译教学”的转变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语篇语言学的三大基础概念: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堂局限于句子分析层面,而应以整体语篇为单位,提高学生的篇章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篇,翻译单位,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运兴:《句群分析——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翻译》1997年第1期。

[6]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

[7]刘辰诞、赵秀凤:《什么是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8]唐叶青:《语篇语言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9]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教学中英语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英语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32-01

现代教学思想正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本质上,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化形式,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使学生素质适合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1英语学习活动的层次

英语学习活动基本上可划分为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和后学习活动3个层次。

1.1前学习活动

这一层次英语学习活动的目标是非个人的,而是家长、教师、学校施加给学生的一般性目标,学习也就属于应付家长要求、各种考试要求。因此,学习依赖性强:一是依赖教师;二是依赖教材;三是依赖考试制度。只要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教材进度和通过考试,学习就算完成。这类活动以单纯模仿、机械套用、死记硬背为主。

1.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指真正意义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只是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跟着考试走,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材料,并在实践中使之不断更新和完善。这时的学习动力不是外部强加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模仿他人的,一切都源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后学习活动

后学习活动是比学习活动更高的学习层次。这一学习层次的特点是学习英语的目标超越了掌握英语的本身,打破常规,创造新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纪录。

可见,新时代教师要创设条件、合理引导,努力使学生由前学习活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石。

2学习能力的形成及自主学习的原则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習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充分进行独立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新。

自主学习的原则:①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具备巨大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在:教师的作用既是主导,又具有辅助性;学生是主体,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树立平等的师生观、主导观,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信任并尊重学生,理解并支持学生,启发并鼓励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最佳情境。③活动性原则。教师努力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方式,激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使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④多样性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摒除教学的弊端,使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变得生动有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3.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英语课堂氛围,教师要能够把微笑、鼓励、趣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带进课堂。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重“精”轻“泛”,教师反复强调对评议规则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而忽视让学生自己接触、运用和归纳语言规则。在自主性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把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真实性的材料确立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堂交流活动,并在必要时给予引导、帮助和鼓励。

3.2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还必须让学生的口、手、眼、耳、脑都参与活动

(1)提供玩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英语教学要以活动课为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尽量让人人说,在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参与欲,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2)提供想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用以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练习中,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3)提供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尽可能让学生练习,实现以练促思,练中提高。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自觉性高,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English in Teaching

Chen Mengli

Abstract: How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English in teaching, this text discusses an elementary view on forming of the level of the studying activities, English learning ability and cultiv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etc..

上一篇: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下一篇:篱笆情结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