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宣传手册(精选8篇)
我校始终坚持“以德为魂,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法制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法制素养,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法制工作的开展。学校校风这几年有了根本的转变,学生的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校风、学风形成了良性循环,达到了让孩子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下面就这方面谈一谈我校的做法。
一、健全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和遏止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学校首先成立了由罗江丰校长担任组长,罗培辉、李永丰两位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工会主席、教研组、级组长等为成员的龙山中学依法治校领导小组。与此同时还根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并聘该所罗学辉指导员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负责协助、指导学校开展学校治安综合治理法制教育工作,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帮教,协助解决整治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问题,使我校的德育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学校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规划之中,特别在“四五”普法期间,广泛动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了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增长势头。学校每学年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学校还制定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规程、方案、制度等,如《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案》、《龙山中学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案》等,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其它计划措施同筹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突出做到“五坚持”。
推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校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第一,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学生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正确意识;第四,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第五,坚持把学校党政重视,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学校先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禁毒条例》、《禁止赌博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等。通过讲解这些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法制体系,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三、注意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密切结合。
1、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我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校有一支素质较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教师队伍,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各位老师都能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政治课老师首先发挥了的“龙头”作用,系统讲授了《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师生讨论、辩论、知识回答、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看法,再由班主任从中归纳、引导,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精神,明辨是非。如一些喜欢上“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一些参与赌博打架斗殴,甚至参与社会上一些违法活动的学生,都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讲论,很快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2、法制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每学期根据学校法制教育计划经常请司法、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同志到校给学生作法制教育讲座,围绕学生的切身利益,传授实用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求学生阅读法制报、观看法制教育图片,举行“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校园拒绝邪教”签名活动,环境知识竞赛活动等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3、重视家长学校的建立,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学校是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的一条途径,更是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成才观的有效途径,学校把举办家长学校摆在突出地位,把家长工作列入校工作计划,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建立与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坚持实行“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利用《家校联系手册》,通过电话联系、家访、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等,做好跟踪教育。学校特别重视后进生的校外表现,让法制副校长和老师配合家长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狠抓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养成教育及诚信教育等等,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各种专题讲座,确实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四、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1、普法教育全员性,学校利用教育的优势对全校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学校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突出政治课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每个政治课教师每学期增加10个课时的法制教育教案,以案说法,以事说法,以法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由政教处负责,印制《预防未成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3000多份法制材料,利用校园广播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法制教育大会,着重在学生中开展了法律基本常识学习,在班主任中推广法制教育先进经验,掀起了一个学法的高潮,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2、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
(1)每学期开学后第二周定期召开法制教育大会。就广大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告诫青少年应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自觉性,预防违法犯罪。会后班主任趁热打铁,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初步建立。
(2)每学期由政教处在校园内张挂一百多张法制宣传图片,组织全校师生认真观看,使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给本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震颤了学生心灵,使学生又一次受到了法律的洗礼与熏陶。
(3)每学期都组织“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政教处定期组织开展各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会主题是“学法、守法、预防犯罪”,同学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精彩的演讲,着重陈述自己如何学法、守法,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力量的做法与思想,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作用。
(4)每学期初高中各班都召开不同形式的班团周会。今年各班主任与学生一道开展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现代文明道德意识,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思想道德体系。
(6)每学年给违纪学生举办一次法制教育学习班,告诫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提高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7)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力度。一是利用校园广播选播学法心得体会稿件,二是利用升旗议式的训辞和橱窗、小荷月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充分认识在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区开展普法教育是法制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不断深入, 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呈现多样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多种经济体制并存, 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经被打破, 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 这部分人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组织来管理, 法制教育状况非常薄弱;二是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使得社区治安存在很大的压力;三是随着劳教制度的改革, 社会服刑和安置帮教人员将逐步增加, 对加强社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 大部分由社区来承接。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 社区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社区居民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 参与社区的活动, 而且对社区的服务管理、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分析社区现状, 我们认为在社区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力度, 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的法治环境, 对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对于推进“文明城区”和“首善之区”建设, 保持社会稳定, 推动依法治区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确保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城市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相当数量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 社区的“社会人”的人数不断在增加。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社区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使社区法制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就要紧紧结合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研究新思想, 探索新途径, 解决新问题, 扎扎实实把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 在组织措施上要做到“两个到位”
一是要组织到位。作为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社区主管部门要成立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党政主要负责人必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并指派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班子干部负责此项工作。领导要亲自动员, 亲自部署, 亲自抓检查落实。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职能部门全力抓, 其他部门配合抓,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保障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网络的科学完善。
二是要制度到位。为保证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形势和工作实际, 社区要有社区法制教育考评制度, 要将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
(二) 在普法宣传对象上要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要突出社区居民骨干。特别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居住在社区内的党员和法律工作者以及离退休干部的作用, 因为他们是做好居民群众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二是要突出社区青少年。各社区要加强与辖区内中小学校的沟通, 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 使在校的学生出了校门走进社区同样感受教育氛围, 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 使社会每个环节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都不失控。
三是要突出外来流动人口和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员。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 人口流动越来越多, 外地人员来津务工经商的人员也随之增多, 在新兴居民小区购房居住和在老旧小区租房居住的外来人员也越来越多。随着劳教制度的改革, 社会服刑和安置帮教人员将逐步增加。因此, 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和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相当艰巨的任务和重点。
(三) 在普法内容上要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所需
街道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应由两方面组成, 第一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基本上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国旗法》以及涉及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第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不同地区的实际, 有侧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的法制宣传教育。社区要充分借助社会上大型的法制宣传活动的舞台, 如综治宣传月、“6.26”禁毒日、“11.9”消防宣传日、“12.4”宪法宣传日等, 对社区群众开展适宜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 在方式方法上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目前仍在采用的传统的宣传方式, 如法制橱窗、板报、法制图片展、印刷发放宣传资料等, 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要根据各社区的实际和形势发展需要, 在创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下功夫。如利用网络开展法制动漫、利用播放广场电影时播放法制宣传短片、利用社区文艺宣传队开展法制文艺演出、利用社区电子显示屏做普法公益广告等。要注意开拓普法教育与维权相结合, 普法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 普法教育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渠道, 使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朝更有益于群众接受的方向扩展, 通过好的形式进一步增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今年河西区司法局为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 为每个街道制作了一套与广大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展板, 由各街负责到各社区进行循回展览;还印制了普法凉扇和普法宣传彩页向社区居民发放;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在不断提高。教育宣传工作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进展与成绩,积极主动地与有关媒体沟通与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教育网络宣传则是教育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为教育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的宣传使教育信息宣传覆盖面大,且没有国界,使教育更好的宣传自己,走向世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那么,网络宣传在教育宣传工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网络宣传能快速地传递相关教育信息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或地区新出台的教育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的进行宣传,教育行政部门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和规定也都通过网络做到及时传达。而网络操作起来简单、直观,使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教育信息对外宣传各载体的电子版,而不必非要去看报纸,坐在家中就能查阅各种教育新闻,观看各种教育报道视频,简单轻松地通过网络了解教育,关注教育。例如网络办公系统,对各学校的相关工作部署都可以通过邮箱及时的传达,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又如我市教育信息在各刊物上每期出刊后,如不能及时通过报刊阅读到,直接就可到教育网的电子版浏览到,既简单又方便。
二、网络宣传涉及面之大、内容之广使教育信息得到广泛的宣传
网络不仅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还涉及面大,内容广,作用之大使报纸、广播和电视不得不刮目相看。网络既汲取了前三大媒体的优势,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教育网络上设有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还有视频新闻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从而使更多的人愿意去看,使教育各种信息更广泛更直观得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关注教育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有利于教育宣传工作。网络宣传同时也增强了教育对外宣传的作用,它的受众群体广,不论是国内人士,还是国外人士,只要进入网络这个媒体,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网的浏览者,这样就能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教育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绩,为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实施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的宣传工作要建立一定的宣传网络模式,而这个网络模式则是由教育宣传工作的管理部门和教育通讯员构成,要保证教育宣传工作的质量,管理部门就要定期对这些教育通讯员进行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简捷、最快、效果最好的培训形式还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网络覆盖面大,易保存,有的教师既在学校教课又是学校的通讯员,由于工作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听培训课,还有的教师即使接受了培训,也不能把培训的内容完全地消化,这时网络就发挥了它的优势,把培训的内容传到网络上,让受训的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翻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它完全消化、理解并付诸于实践当中,从而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教育网络上的互动为宣传工作创造了条件
网络上除了有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新闻报道外,还有专门为家长、教师、学生们开辟的栏目,使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干部、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实现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网上有效互动,教育宣传工作者,可以参与互动,也可以旁观,从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新动向及他们对教育最真实的想法,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报道宣传。如网络上设有“论坛”,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快捷和自由的讨论和经验的交流开辟了新天地,教育宣传工作者可以以此及时了解师生心声,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让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民生政策,逐年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实现了学生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一、学前教育阶段
1.学前教育贫困幼儿资助
资助对象: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包括农村建档立卡家庭幼儿、低保家庭幼儿、福利机构监护的幼儿、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
资助标准:500-800元/人.年。
资金构成:由当地财政部门负责筹措落实;根据各地工作开展情况,省财政统筹资金给予相应的奖励。
资助流程:每年9月开学时,由符合条件的贫困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向幼儿园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效贫困证明(建档立卡贫困证明、低保证、残疾证、孤儿证明等),由幼儿园进行审核、公示,上报所在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县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按同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规定,向幼儿园拨付补助资金,幼儿园将资助资金发放给贫困幼儿家长或监护人。
/ 13
2.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
补助对象: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城以外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学前儿童(含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取得办学许可的农村民办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和在非集中连片地区实施营养计划试点的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学前儿童。
补助标准:600元/人.年。
资金构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省、市、县按4:3:3共同承担;非集中连片地区市、县按3:7共同承担。
资助流程:在园就读即可享受补助。
二、义务教育阶段
3.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补助对象:对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统称“两免一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城镇困难群体学生、社会救助供养学生以及其他家庭困难学生等。
补助标准:学杂费小学170元、初中220元(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
教科书费按教科书目录据实免除。
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1000元/人.年;
初中:1250元/人.年。
资金构成:学杂费中央资金50%、省级资金20%、市级
/ 13
资金15%、县级资金15%;
教科书费国家教材中央承担、地方教材地方财政承担; 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中央资金50%,省级资金50%。
补助流程:学杂费、教科书费入学时直接免除。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学校公布资助信息,学生按学年或学期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提交贫困证明材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证明、城镇困难群体有关证明、低保证明等能证明家庭困难的证明材料),学校组织对申请学生进行审查、公示拟资助名单,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学校向学生发放补助资金。
4.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补助对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
补助标准:800元/人.年(可采取家庭负担一点的方式提高供餐质量)。
资金构成:国家试点县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试点县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省、市财政根据实施情况予以奖补。
补助流程:学生报到入学,学校注册登记,学校提供营养补助。
三、高中教育阶段
5.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在普通高中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贫困学生。其中农村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城镇困难群体就读子女和贫困的孤残学生、残疾学生、革命烈士子
/ 13
女或社会优抚家庭学生、农村计生“两户”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复员退伍军人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优先给予资助。
资助标准:2000元/人.年。
资金构成:中央财政80%,市级财政10%,县级财政10%。资助流程:每年9月入学时,学校向学生发放助学金申请表,学生填写申请表并请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核实、盖章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可不提供),学校对申请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拟资助名单,公示期满(不少于5天)无异议后,学校将资助资金按学期通过资助卡发给学生。
6.普通高中国家免学费
资助对象:在普通高中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农村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
免除标准: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学校收费标准直接免除。资金构成:中央财政80%,市级财政10%,县级财政10%。资助流程:在入学报到时,学校先按标准免除贫困学生学费,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要求完善相关手续。
7.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
资助对象:在普通高中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我省农村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资助标准:(1)扶贫专项助学金 1000元/人.年;
/ 13
(2)免(补助)教科书费 400元/人.年;(3)免(补助)住宿费 500元/人.年。
资金构成:省外及省属学校由省级财政承担;市属学校由市级财政承担;县属学校市、县各占50%。
资助流程:(1)省内学校就读学生。在秋季学期入学时,学校对新生进行登记,并按规定标准对登记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生暂缓收取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待扶贫部门审定确认后予以资助。对仍在当期学段就读,上一学年已享受过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学生,学校直接纳入资助范围,入学时按标准直接免除相关费用。扶贫专项资金按每生每学期500元标准,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学生。
(2)省外学校就读学生。新生在秋季入学后,学生填写《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请就读学校盖章认可后,由学生本人(或委托监护人、亲属等)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交银行卡复印件、学生身份证复印件,县级教育部门将申请学生有关信息报扶贫部门审核比对后,将比对通过的申请学生纳入资助范围,于次年春季学期将资助资金通过银行卡一次性发放给学生。对仍在当期学段就读,上一学年已享受过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学生,只需提交就读学校盖章认可的《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及予以资助。
8.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具有全日制中等学历职业教育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
/ 13
生;学籍或户籍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所有一、二年级农村学生(不含家住县城的县镇非农学生)。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人数的20%确定。
资助标准:2000元/人.年。
资金构成:中央财政80%,市级财政10%,县级财政10%。资助流程:第一学期开学时学生填写申请表,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等。学校根据学生第一学期提交的申请材料每学期组织评审后报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经审核公示无异议后通过资助卡将资助资金按月发放给学生。
9.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免学费
资助对象:具有全日制中等学历职业教育正式学籍的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
免除标准:2000元/人.年。
资金构成:中央财政80%,市级财政10%,县级财政10%。资助流程:学校先按标准免除学生学费。第一学期开学时学生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学校根据学生第一学期提交的申请材料每学期组织评审后报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经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按学期将免学费资金划拨给学校。
10.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精准扶贫
资助对象:在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我省农村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资助标准:(1)扶贫专项助学金 1000元/人.年;
/ 13
(2)免(补助)教科书费 400元/人.年;(3)免(补助)住宿费 500元/人.年。
资金构成:省外及省属学校由省级财政承担;市属学校由市级财政承担;县属学校市、县各占50%。
资助流程:(1)省内学校就读学生。在秋季学期入学时,学校对新生进行登记,并按规定标准对登记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生暂缓收取住宿费、教科书费,待扶贫部门审定确认后予以资助。对仍在当期学段就读,上一学年已享受过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学生,学校直接纳入资助范围,入学时按标准直接免除相关费用。扶贫专项资金按每生每学期500元标准,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学生。
(2)省外学校就读学生。新生在秋季入学后,学生填写《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请就读学校盖章认可后,由学生本人(或委托监护人、亲属等)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技工学校学生向人社部门申请),同时提交银行卡复印件、学生身份证复印件,县级教育部门(或人社部门)将申请学生有关信息报扶贫部门审核比对后,将比对通过的申请学生纳入资助范围,于次年春季学期将资助资金通过银行卡一次性发放给学生。对仍在当期学段就读,上一学年已享受过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学生,只需提交就读学校盖章认可的《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及予以资助。
五、高等教育阶段
11.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
/ 13
资助对象: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 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标准:平均3000元/人·年;可以分为1-3档。资金构成:部属高校中央财政100%;省属高校中央财政80%、省级财政20%;市属高校中央财政80%、市级财政20%。
资助流程:学校公示资助信息,学生按学年向学校申请,提交申请材料(《贵州省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及银行账户信息),学校组织评审,公示拟资助名单,上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学校通过银行卡按学期发放助学金。
12.高等学校教育精准扶贫
资助对象:在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我省农村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资助标准:(1)扶贫专项助学金 1000元/人.年;
(2)免(补助)学费 本科 3830元/人.年;
专科 3500元/人.年。
资金构成:省外及省属学校由省级财政承担;市属学校由市级财政承担。
资助流程:(1)省内学校就读学生。在秋季学期入学时,学校对新生进行登记,并按规定标准对登记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生暂缓收取学费,待扶贫部门审定确认后予以资助。对仍在当期学段就读,上一学年已享受过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学生,学校直接纳入资助范围,入学时按标准直接免
/ 13
除学费。学校将扶贫专项资金按每学期500元标准,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学生。
(2)省外学校就读学生。新生入学后,学生填写《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请就读学校盖章认可后,由学生本人(或委托监护人、亲属等)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交银行卡复印件、学生身份证复印件,县级教育部门(或人社部门)将申请学生有关信息报扶贫部门审核比对后,将比对通过的申请学生纳入资助范围,于次年春季学期将资助资金通过银行卡一次性发放给学生。对仍在当期学段就读,上一学年已享受过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学生,只需提交就读学校盖章认可的《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及予以资助。
13.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贷款对象: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贷款标准:以学费、住宿费为参考依据。
本、专科生 1000-8000元/人·年; 研 究 生 1000-12000元/人·年。
读书期间由政府贴息,毕业后由自己付息,可随时提前还款。
贷款形式:一年一贷,每年7-9月份办理。
贷款流程:(1)高中预申请。在高中阶段享受过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贫困应届毕业学生,如考上大学后需要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毕业当年4月向所在高中学校提出
/ 13
申请,学校汇总后报当地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导入助学贷款系统。学生得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后,登录助学贷款学生在线服务系统(https://sls.cdb.com.cn)进行注册,准备好所需资料(含录取通知书、学生身份证、共同借款人身份证、户口簿等原件,从贷款系统中打印的《贵州省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考试成绩单》),与共同借款人(原则上为借款学生父母或者法定监护人)一同到学生户籍所在县(区、市)教育局资助中心办理,不再需要其它任何证明或手续。
(2)继续贷款。在办理过一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后,以后学年如需继续办理助学贷款(简称“续贷”)的学生,贷款前需登录学生在线服务系统填写续贷申请和相关信息,打印助学贷款申请表并签字(不需要其他证明),并登陆贵州省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考试网页进行诚信答题考试且合格(90分以上),即可继续申请助学贷款。办理贷款时,学生本人(或共同借款人)带上相关资料(即签字的申请表、学生证、办理者身份证原件),到生源地县(区、市)教育局资助中心办理助学贷款。
(3)首次办理助学贷款(简称“首贷”)。对于未办理助学贷款预申请的大学新生和以及未办理过助学贷款的在校大学生,如需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则须先登陆助学贷款学生在线服务系统(https://sls.cdb.com.cn)进行注册,填写助学贷款相关信息,打印助学贷款申请表并请有关
/ 13
部门在“资格情况审核”栏加盖公章,提供符合助学贷款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在校大专学生需提所在高校助学贷款资格认定证明),登陆贵州省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考试网页进行答题考试且合格(90分)后,即可与共同借款人一同到生源地县(区、市)教育局资助中心办理助学贷款。办理贷款时,须同时提供以下资料各一份:
①贷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口簿(原件);②学生录取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在校大学生为学生证)。
14.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对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
奖励标准: 5000元/人·年(不能同时享受国家奖学金)。资金构成:中央、部属院校由中央财政承担;省属院校中央80%,省级财政20%;市(州)属院校中央80%,市级20%。
奖励流程:每学年评选一次。每年9月,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评审,公示无异议后,中央高校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报省级教育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学校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
15.国家奖学金
/ 13
奖励对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特别优秀的在校学生。
奖励标准:8000元/人·年(不能同时享受励志奖学金)。资金构成: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奖励流程:每学年评选一次。每年秋季学期,学校组织评审,经公示无异议后,中央高校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报省级教育部门审核汇总,统一报教育部审批,经教育部批复后学校将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
16.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向学校提出勤工助学的申请,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计算,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适当上下浮动。
17.“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 13
注:
我市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区、市)有:桐梓县、正安县、道真县、湄潭县、凤冈县、务川县、习水县、赤水市;
处于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区、市)有: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南部新区、仁怀市、绥阳县、余庆县。
家里以前与邻居一直有纠纷,邻居一农村妇女于周日挑起事端对我未成年的妹妹进行打骂,然后自己躺倒自己大门里还抱着我妹妹的腿,我妈看见情况上前拉架,在拉扯的过程中踹了她腿一脚,妈妈是老实人已经在口供中承认,我也听见声音后从家里出来,并未参与,然后我妈妈把我妹妹拉回家之后,此女人就一直躺在地上然后打110报警,最后警察来了后,她就去住院了,一直赖在医院里半个月,出院后派出所调解无效,现在她已上诉,她身上根本没有伤,就没做出法医鉴定结果,但是病例描述很严重,说是被人殴打2小时,是脑震荡,胸腔外伤,四肢外商等,她很无赖因为我上班,她就告我妈妈和我打她,要求索赔各项费用,她在派出所的口供没有打我妹妹,只是说我们打他,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在法庭上怎么辩解~真是无赖,要是这种风气助长了,那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又想赖钱了~望解答,谢谢~ PS:双方都没有证人证据~ 最佳答案
1)她说的多么严重不要紧,关键看医院病历记载和法医鉴定结果; 2)双方都没有证人证据,那么你们就什么都别承认得了,没有证据嘛; 3)双方都有过错,按照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责任
浅论涉农民事案件的处理对策
发布日期:2011-05-2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农村社会稳定是事关我国农村乃至全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依法审理涉农民事案件,正确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地解决有激化矛盾苗头的涉农民事纠纷、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人民法院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凸现“司法为民”、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的重要方面。人民法院在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分清当前涉农民事纠纷案件的主要类型,认真分析其存因和发展趋势,从而找出妥善解决的途径。
一、当前农村涉农民事纠纷主要类型
(一)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土地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农作物价格上涨而提前擅自终止与承包户的承包合同;违法把同一块土地发包给多人,从而引发矛盾;农村基层组织未经村民民主决议,擅自将集体土地承包和流转给村外的个人或单位,而村民不予承认引起的纠纷等。
(二)乡村两级基层组织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个人之间的各类债务纠纷。该类案件以民间借贷现象居多,如村委会因公向个人借款归集体使用,村委会以集体名义出具借款手续,并约定支付利息,由于村委会长期不予偿还而形成借贷纠纷;村民之间因生产、生活需要产生的借贷纠纷等。
(三)农民家庭婚姻、财产、生产生活中的纠纷。此类案件占涉农民事纠纷案件的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些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受大环境的影响,对婚姻和家庭责任的认识有所改变,且长期两地分居,导致双方在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方面产生差距;生活压力过大、夫妻沟通少也容易引发离婚纠纷。此外,因赡养、抚养、财产等类型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政府、企业、单位用地征用、补偿、失地农民就业、生活问题而引发的纠纷。近年来,一些地方借“开发区”、“工业园”、“城市扩建”之名大量征用农村土地,在征地过程中产生很多土地纠纷。在土地被征用之后,由于在征地补偿数额上产生分歧,经常会引发村民集体上访或诉讼。此外,农村城市化后,失地农民因其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要求相关部门解决安置和就业,往往也会引发纠纷案件。
(五)规划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拆迁问题。突出表现在因政府移民建镇过程中引发的不愿搬迁、补偿不满意、涉及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实现村级公路畅通等引发的纠纷。而此类纠纷一旦得不到及时解决,往往带来的是涉农群体性纠纷和涉法涉诉上访事件的发生。
(六)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纠纷。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排灌、用电等方面的纠纷;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资方面的纠纷;涉农社会救助、救灾中产生的纠纷;涉农专项重点工程、防汛工程建设中的纠纷等等。
(七)涉农人身损害、财产损害赔偿、权利权益保障方面的纠纷。主要表现在农村因邻里纠纷、建房、帮工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因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集约化养殖厂的建立以及农村废弃物和生活污水、肥料企业的生产等诸多原因,严重的污染了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损害导致纠纷。
(八)民营企业劳动争议、劳动合同、用工工时、劳动报酬等引发的纠纷以及农民工工资纠纷。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各种经营实体、农民办企业的积极性,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由于相关社会生产、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各类纠纷也逐渐增多。此外,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是社会的顽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涉农民事案件的新特点
一是案件类型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适用法律难度增大。主要是涉及土地征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农村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案件、医患纠纷、建筑事故赔偿等案件,法律规定不够完善,在适用法律方面往往易与民情、传统观念、政策相互冲突。
二是审理成本高。因农村范围大,当事人分布散,办案出差次数频繁,审判费用投入增大,对涉及农村案件的审判绝大多数出现诉讼费成倍超支现象。尤其是在审理涉婚姻、相邻、损害赔偿等涉农案件时,诉讼费收入与审判费用支出形成鲜明反差,每件案件的法律文书成本、邮资或电话费、庭审设施使用和耗电费以及直接送达用车耗油、出差补贴等费用就超过百元,加上办案中现场勘察、巡回开庭、实地调解的,审判费用支出则更高。
三是敏感性强。涉农案件的社会敏感度和社会影响力都呈增强态势,部分案件呈现群体性态势。离婚、赡养、抚养、相邻纠纷等案件,当事人感情色彩浓、情绪不稳定,对抗性强,易产生对抗、报复心理;荒山的开发、土地的征用、承包土地的更换等案件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影响大;交通事故赔偿、工伤赔偿、建筑事故赔偿、合伙纠纷等案件经济利益明显,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审理这些案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恶性事件或缠诉缠访。
四是农民当事人诉讼能力弱。有不少农民当事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知识欠缺,证据意识不强,不知道诉讼程序,不知道如何起诉、如何举证、如何参加庭审,不知道如何收集证据和保留证据,有理说不清。有的当事人家境困难,劳动只能养家糊口,没有钱请具有律师资格的代理人,甚至根本无能力请代理人,更无力向法院缴纳诉讼费用。
五是季节性强。农村土地承包、养殖、种植等案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果审理时间过长,错过农事季节,就会影响农民的收成。
三、人民法院处理涉农民事纠纷案件的对策
一是人民法院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三农”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多元,致使农村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矛盾和问题的类型增多、经济利益性突出、群体性增强、危害性增加、解决难度加大等等。这给人民法院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民法院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依法调节经济关系,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坚持从监督和支持依法行政入手,依法公正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等各类行政案件,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化解矛盾、搞好保障。具体做到:要依法审理好农业承包合同、农副产品流通等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类纠纷,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依法流转,保护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要依法审理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民营经济主体的各类纠纷案件,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鼓励、引导依法生产经营;要依法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基本利益的案件,优先审理和执行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追索医疗费、抚养费、赡养费等案件,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要认真审理好婚姻家庭、民间借贷、损害赔偿、相邻关系等民间纠纷,维护和谐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在实际审判工作中要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大力强化诉讼调解,坚持“能调则调、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方针,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严格落实司法为民,依法调节涉农各类经济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人民法院必须把加强审判工作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人民法院在强化审判职能的同时,要把握好个案与全局、条文与目的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践行司法为民。一是对涉农案件坚持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必要时可设立专门合议庭或配备专门人员审理或执行。二是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农村弱势群体在追讨工资、工伤抚恤、赡养、人身损害赔偿等诉讼,凡符合条件的依法对其缓、减、免收诉讼费。三是针对一些金额小、涉及面较广、需要尽快办理的案件,开通立案、审理绿色通道,依法扩大“速裁庭”审理范围。四是注重实行巡回审理制度,对矛盾尖锐、影响大的赡养案件、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将纠纷及时解决在当地。五是针对春耕、“双抢”生产时间紧迫的特点,对农村民间借贷纠纷、农田通路、排水等纠纷案件,采取集中优先审理、就地开庭等方式,尽快排除农村耕种生产中的障碍。
三是加大调解力度,依法调处民事纠纷。
人民法院应大力加强调解工作,全程跟踪调解,快立、快审、快结涉农案件。调解工作应具有连贯持续性,应渗透到民事审判的全过程。在送达应诉手续、庭前交换证据、庭前、庭中和庭后等五个阶段都可以多方位立体进行调解。同时,应该创新调解思路,强化调解艺术,讲究调解方法,及时化解当事人矛盾。审判人员可以携卷下乡、深入田间地头、进入农户家中调解,邀请村居两委成员、双方当事人亲友以及当事人周围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参与调解的方法进行调解;也可以用成功强制执行的案例,向当事人说明判决执行与调解自觉履行之间的关系,让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并能够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达成调解与执行效果的统一;对与已结案件相类似案件,可以用已审结的典型案例去引导当事人,让当事人自己加以对照,以此解开当事人的思想疙瘩,并结合具体案情对当事人进行针对性法制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做好审判延伸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司法职能作用。在审理因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向现代化和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农村土地征用纠纷、征地补偿纠纷以及务工纠纷时,时刻把依法维护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不断提高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水平。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群众定纷止争的“金钥匙”、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它组织遍布基层、人员植根群众、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广为群众所接受,这对把面广量大的民间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防患于未然,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职能,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一方面,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向他们传授调解、处理各类民事纠纷的方法、技能,提高他们调解、处理纠纷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求各法庭法官要争做“四员”:一是当好“调解员”。要树立新的诉讼调解理念,积极探索和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的新措施、新办法,对民事案件,在法定审限内多做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解决矛盾纠纷。二是当好“宣传员”。要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优势,通过庭审说法、送法到农村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三是当好“指导员”。要积极做好民间调解组织的工作指导,协助他们调处好各类民事纠纷,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四是当好“协调员”。要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主动协助辖区党政部门妥善处理好非诉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农村的安定团结。
五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方便农民诉讼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安全工作以及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它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每个同学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方面的锻炼,提高警惕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安全、文明、健康、快乐地度过难忘而又富有意义的住校生活。同时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也是十分必要。
二、教学过程:
(一) 你对法律知多少:
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者变相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二)结合学校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住校生安全防范”的意见,希同学们时刻牢记,严格执行。
1.来校和回家途中不逗留、游玩,高度注意交通安全。
2.严格执行学校规定,寝室内不存放贵重物品和大额现金(50元以上),保管好自己的IC卡。学校不提倡学生穿名牌服饰来校,提倡节俭。相关私人物品放入箱柜,上锁,自行车按规定停放,上锁。
3.爱护学校公共财产。如扫把等严禁用手游玩;不用力攀折上铺档板;不做有危险性的游戏,如铺与铺之间的跳跃等;不私拉乱接电线;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4.不在走廊楼梯处冲撞玩耍,要轻走轻声。严禁在窗台、扶栏等危险处攀爬、游玩、晾晒衣物等。
5.打扫卫生时,要注意安全。
6.开水瓶要整齐地靠墙摆放,避免走路时碰翻。
7.严格执行事前请假制度,如有请假,至少要报告班主任值周教师。按时就寝、起床,寝室长点名严格执行零报告制度。睡觉时严格遵守规定,不两人同睡一铺,不容留非本寝室人员过夜,不擅自调换床位。
8.遵守纪律,熄灯后安心入睡。不讲空话,严禁点蜡烛,严禁用打火机。不传播无聊、迷信、下流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言论。
9.注意冷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健康。如有生病,要及时报告班主任,不能拖延。
10.既关心、团结同学,又要注意谨慎交友。要关注同学的心理情绪变化,互相安慰、鼓励。如有反常情况,寝室长有责任及时报告值夜老师。
11.男生、女生都要提高抵抗诱惑的防范意识,自尊、自重、自爱,提高对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能力,不轻率与陌生人结交,不经管理人员允许,男生严禁进入女生生活区。
12.注意饮食卫生,不带饭菜点心零食来校。如发现食堂有过期、变质、三无食品出售,可马上向学校反映情况。
三、总结
一、在乡村开展法制宣传工作的意义
我国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 乡村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司法、执法力度小, 农民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一个国家整体的法治水平不仅取决于城市公民的法律素质, 乡村的法制建设也是考察的重要指标。因此, 法制宣传显得极为必要。
(一) 法制的积极影响
尽管法律能够公平公正地衡量和评断社会纠纷,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其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法制宣传这一前提。法律不被了解和遵守, 将会变成一纸空文。乡村相对于城市, 物质条件十分匮乏, 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较窄, 无法及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 自然也无法分享法律人人平等、保障合法利益的光辉。法制宣传能够开拓乡村人民的视野, 将法制积极、正面的影响引入乡村人民的生活中。
(二) 乡村法律纠纷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例如农村的婚姻家庭继承方面, 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常受侵犯、家暴问题、遗弃弱势家庭成员、子女的抚养权的争夺、财产的分割问题等, 面对这些法律纠纷, 大多数农民只能根据当地习俗解决或是不了了之。
(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
我国在治国理政上实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二字要求将法律普及全国, 从城市到乡村, 从知识分子到农民。宣传法律, 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公平意识, 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法律实践氛围。反之, 不普法, 随后又用人们不知道的法律约束民众, 法律的威严就有瑕疵。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法学理论知识从社会众多纷繁的纠纷中产生、发展, 最终要回归到社会上去, 为社会实践服务。但是现如今, 法律实践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短板, 其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足之处
1. 实践机会少、时间短
大多数法学院校除了在毕业时为学生设计了毕业实习活动, 在大学期间的其他时间段没有提供实习机会。另外, 由于受到寒暑假和毕业季找工作的限制, 法律实践的时间通常只有一两个月, 这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法学院校对实践的规定相比, 时间短之又短。
2. 实践规模小、形式单一
法学学生的实习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安排获得地点, 也有部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己找实习单位。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 开展实践活动的途径少, 实践指导的师资薄弱。有些实践活动是自愿报名参与, 参与人数少, 无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公安系统、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几个地方, 少数人能进入公司做法务工作。由此可见, 法律实践活动的地点单一, 形式不够丰富, 对法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小。
3. 实践受重视程度不够、氛围不浓
高校开设实践活动往往以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很多时候倾向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的目的、意义和实质内容。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没有向学生灌输法律宣传的重要性, 让学生真正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最终导致法律实践效果不佳。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二) 改进建议
1. 增加实践机会与地点
社会实践随处可见, 其作为高校学生锻炼能力的手段自然不该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法律不仅存在于公、检、法单位, 还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高校可以增设实践机会, 挖掘新的实践地点, 例如让学生进入偏远落后的乡村, 将知识通过年轻的力量带给最需要的人。此举不但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 还有助于拓宽法学学生眼界。
2. 将实践主体、实践对象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 注重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 明确自身的主体身份, 将实践对象与实践内容紧密结合, 是立足现实情况, 实事求是, 对症下药的体现, 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处理各种法律纠纷的应变能力。目前高校的法律实践时间短, 阻断了活动的后续性, 学生不能把已有的实践经验运用到下一次的实践中。另一方面, 一些冗长的法律纠纷无法在短期的实践中得到解决。
3. 与社会大环境接轨, 紧跟国家政策和时代潮流
我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就是法治。思想认知是行为的先导, 引领全社会知法、守法, 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学高校的法律实践能够上接法律理论知识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 下接群众百姓的生活, 在普法的大工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三、让法律从高校“走进”乡村
鉴于上述乡村法制宣传难以克服“先天不足”的问题, 以及高校法律教育中所存在的实践活动的缺陷, 将乡村法制宣传与高校法律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从本质上来说, 这是一种普法活动。从形式上看, 是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填补农村法制的空白, 城乡结合;从实质上看, 是将高校丰富的法学资源引入文化贫瘠的乡村, 将法律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 统筹安排, 全面协调
法学高校的法律实践活动应当由教育厅等政府部门统筹安排, 形成体系, 统一管理。高校与实习地点相互协调, 做好交接工作, 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联系。根据乡村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 安排好学生的住宿、交通、餐饮方面的问题, 排除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 以及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前进行策划, 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二) 注重形式, 充分利用媒体
现代的媒体技术已经覆盖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村也受到传媒的波及。打破死板的传统形式, 利用媒体技术, 以五花八门的活动, 浅显形象的方式让乡村人民在欣赏活动成果的同时了解枯燥晦涩的法律知识, 提升法律素质。例如制作宣传音频、视频、用互联网向村民展示庭审过程、播放电视记录片, 还有自编节目进行文艺汇演、创作法制文艺作品等, 使法律宣传富有活力并且达到好的效果。
(三) 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机构
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仅靠高校和学生的力量难以实现, 考虑到法制宣传工作要营造社会大氛围, 利用各种各样的纪念日, 如“12.4”法制宣传日, 潜移默化地将法律知识渗透到乡村中去, 需要建立专项小组, 设立日常的办事机构, 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协调各方面事宜, 领导学生们进行法律实践工作。
(四) 加强法制宣传师资力量, 做好经费保障
师资力量对于提高法制宣传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缺乏校外实践经验, 各种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在法制宣传过程中及时提供专业上的帮助, 促进学生对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另外, 法制宣传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经费, 法制宣传过程中所需的用以置购教材、宣传手册等资料费用, 各地政府和高校应当负责与保证。
四、结语
法律的生命力必须在实践中体现, 坚持普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环节。让高校法学学子走出校园, 走入乡村, 做好乡村法制宣传工作, 让广大乡村人民能更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 紧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让法制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随着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正在逼近法治国家的目标。然而, 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 乡村法制化不彻底、不健全, 法制宣传力度有限等不足凸显出来, 成为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对此, 应该将法学教育这一主要力量注入乡村法制建设, 将两者从形式到实质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促进高校在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 同时推动乡村法制发展。
关键词:乡村法制宣传,法制教育,法学专业,法律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晓强, 林嘉锟, 林禧等.乡村法制宣传与高校法制教育的结合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 2011 (18) :220-221.
1. 农村普法的难点
1.1法律价值观取向不够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阴影难以磨灭,农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侵蚀和影响,部分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宗教意识很浓,封建迷信盛行。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部分农民的封建思想不易消除,平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普遍存在,遇事凭传统习惯、不能正确运用法律处理。“法”的意识十分淡薄,这给农村普法造成了一定困难。
1.2地理位置的影响 受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乡村道路修了不少,电力、电话、电视等基础设施逐渐兴建和完善,但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现状仍然存在,这对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一些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受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苦于无积极的应对办法和措施,只得做做表面文章,抓抓而已,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1.3普法队伍力量不足 农村面广点多,而司法行政工作既繁杂又琐碎,特别是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存在着普法力量薄弱,上面布置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临时抽人“应对”,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的现象。可以说,无人管事,责任不明是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1.4宣传形式单一 农村普法工作在宣传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仍是靠传统的出专栏、设置咨询台、发放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缺乏富有时代气息、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普法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的积极性。绝大部分村民是通过看资料、听广播了解普法的,年年如此,学不到新东西。
1.5普法对象素质不高 在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学法处于被动状态。只有遇到问题时,才急着了解法律知识。然而,只有法律条文,没有工具书,对规范的、抽象的法律条文看得不懂,理解不透,似是而非,一旦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仍按照传统习惯或利用宗族势力来解决,而不是寻求法律的保护,制约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发展。
2.建议及措施
2.1加强道德教育,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一方面,农民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相信党、依靠党、追求知识、崇尚科学,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价值主流。另一方面,农民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存在强烈不满,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造成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勤劳、善良、纯朴、厚道、以义制利的传统美德缺乏。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在城市物质文明高消费的诱惑下,在某些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刺激下,当代农民在价值目标的取向上更趋功利。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日趋严重,只讲实惠、不讲情义,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把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集体联系起来,要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做贡献。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深入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农村的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2.3建立保障有力的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农村普法工作的组织保证。要从战略的高度,切实抓住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认真配备。要求普法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认真配齐、配好这支队伍,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并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调整、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二是合理使用。要管好用好农村普法工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在工作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大胆工作,另一方面对那些年富力强,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同志要大胆启用;三是精心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普法工作队伍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努力使他们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需要;四是要采取“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义务”的办法,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老师、回乡知识青年的作用,发动他们担任村组宣传员。
2.4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富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要针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从业结构、居住状况、行为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实际出发,多编辑一些由典型案例诠释法律条文、朗朗上口的法制短语等组成的法律手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法制挂图、年画,创作一些法制文艺精品节目,建立农村普法网站,在农村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视中开辟“法制栏目”,农村报刊、杂志中设立“法制专栏”等,从方便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
2.5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针对农村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实际,适时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农村的实际,针对农民的思想反映和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效果。如围绕农村易出现土地纠纷、山林权属纠纷、房屋拆迁等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土地、工商、规划、税务等部门联合起来,到农户家中宣讲《土地法》、《农业法》、《森林法》等,依法解释和处理各种问题。围绕农村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部门一道去做工作,宣传实行计划生育和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农民自己明白其中道理,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搞好安全生产。围绕农村易出现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行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政法委、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宣传禁赌、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环境。总之,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开辟一条“以创新方式求普法实效”的农村普法路子。
摘自《重庆司法行政网》
【法制教育宣传手册】推荐阅读:
民主法制宣传教育06-18
保密法制教育宣传方案10-25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06-17
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总结09-06
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记录10-31
法制宣传与教育心得体会09-19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11-01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宣传标语10-04
桂果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简报06-27
街道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