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推荐11篇)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 河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 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 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 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 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空间上已经连为一体的多个行政村应统一规划。第六条 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发展的建议。村庄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县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第七条 规划成果完成后,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第八条 村民有义务对村庄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县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并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
第三章 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九条 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第十条 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素质教育、农民体育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2.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预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3.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二)基础设施规划
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垃圾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集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第十一条 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五个方面。
(一)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类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高度、色彩及其他环境要求,满足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积极倡导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延长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二)公共建筑安排
1、确定村庄各类公共建筑(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等用房)的内容、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
2、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三)基础设施规划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广播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
(四)景观风貌规划
1、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2、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3、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五)农宅规划设计
1、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向居住小区集中,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2、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里纠纷。
第十二条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一)制定村庄近期建设和整治计划,确定项目内容,预测工程量及投资,提出时序安排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体。
(三)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定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
(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 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中确定需要迁并的村庄,应单独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应制定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提出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对策措施。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第十二条的规定,根据需要适当简化。
第四章 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第十四条 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5图1书1表”,即5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第十五条 村庄规划图纸主要包括:
(一)村域规划图(含区位图),比例尺宜采用1:2000-1:5000;
(二)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三)村庄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四)村庄工程规划图(含道路竖向及各类工程设施规划),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五)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含建筑单体方案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第十六条 村庄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2)村域规划;(3)村庄建设规划;(4)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第十七条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十八条 单独编制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般包括“2图1书1表”,即2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一)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图纸主要包括:
1、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2、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1)概述;(2)村庄环境整治目标和原则;(3)村庄环境整治具体方案;(4)村庄迁并引导措施;(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三)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近期环境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村庄,规划成果可适当增加图纸。
村庄整治工作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下面以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街道姜家村为例对东北新农村规划建设及村庄整治中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大连市地处辽宁省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姜家村位于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街道西部,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东北部是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私有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经济实力强。在规划中被确定发展为近郊农业型新农村。在规划中我们将着重对姜家村进行以下几点的村庄整治工作。
1 乡村景观环境的整治
乡村景观环境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乡村景观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
在姜家村规划中景观建设及环境整治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中心的建设;乱搭乱建的整治;房屋院墙的整治;人畜分离的整治;闲置空地的整治。
1.1 公共中心的建设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市集、庙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目前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规划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添加和整修。结合道路交通规划,沿村中主要道路进行布局调整。围绕公共中心,设置一些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店铺。
1.2 乱搭乱建的整治
整理规划村屯零散户房屋,拆除93户,新建70户,保留建筑维修整治250户。对街面上的草垛堆放、自建的厕所进行整治。
1.3 房屋院墙的整治
目前姜家村建筑外墙颜色混杂,风格不统一,檐口高度也参差不齐,在规划中对村庄内的住宅进行集中整治,规定统一的围墙屋顶的材质色彩
1.4 人畜分离的整治
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1.5 闲置空地的整治
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2 乡村道路的整治
2.1 村域主要道路
姜家村有四条乡级道路通向登沙河街道、大李家街道、华家街道、杏树屯街道、阿尔滨村。本次规划理顺村内原有乡道、村道路网,并对原有路面进行硬化,已硬化的道路进行拓宽,平整破损路面,整修道路排水系统,道路修建采用统一设计模式,主要采用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规划新增柏油路6km。
规划沿村内主要道路增加公交站点,使村民出行更为便利。
2.2 农户房前道路
姜家村农户房前道路现状全部为土路,并且没有排雨水系统,在雨雪天道路积水非常严重,本次规划我们设计出房前道路的统一修建模式,单侧设置边沟,也考虑到村民特有的一些生产生活上的需要,统一进行硬化,材料可以采用水泥、石板、柏油等,宅前道路硬化5.2km。
2.3 农田道路
农田道路是村民田间劳动的主要道路,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现状农田道路大部分为土路,一遇下雨下雪便泥泞不堪,给农民带来很大的不便。结合现状农田路,规划出村民田间劳动的主要道路,对道路路面进行平整硬化,路面硬化材料主要选择水泥、石板等。
2.4 道路亮化
姜家村现状道路没有照明系统,根据村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主干路及部分宅前道路旁规划安装路灯,以方便村民的生活。
3 农村住宅建筑的整治、建设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反映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们不同的居住习惯,同时也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在环境、建筑、室内等方面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而这里的居住环境则成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地处我国最北部,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其特有的气候特征与自然条件,必然对居室的环境设计产生影响。大连农村住宅多为红砖房,取暖能源以秸秆、柴草为主,平房居民的采暖形式仍是以烧炕取暖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由于建造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大都是自搭自建,建房时多选用落后的建材,使得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非常混乱,破坏了环境美观,又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浪费。
在姜家村规划中,对村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设计,用以指导农民进行建设,同时设计出几种平面户型,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人口构成和经济条件的需求。对于户型的设计,在平面中考虑各家农用设施的存放,秸秆的堆放位置等问题。通过集中规划建设来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我们在姜家村规划中保留东北农村所特有的居住形态取暖还是主要采用烧炕为主,同时我们也建议在农村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对于新建住宅建议进行一些新技术的尝试,比如建造节能建筑、进行太阳能采暖、壁挂炉采暖等。
4 新农村规划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
姜家村现状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还进行粮食、果树等一般农作物的种植。在新农村规划中姜家村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三产业,利用“都市农业”“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摘要:针对东北农村的一些特点,分析了在新农村规划村庄整治建设中所应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整治、农村住宅建筑的整治建设及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指导东北新农村建设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村庄整治,乡村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2010,36(2):68-69.
[2]刘静霞,卢素英,安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浅析——以河南省汤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1):15-16.
[3]杨丽娜,林士军.尊重地域文化建设东北新农村[J].住宅科技,2008(1):21-22.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现代主义思想新农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应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严格遵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及落成小康家园的建设理念,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强新农村的设计、建设与规划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优化新农村的整体布局工作,全面考虑农村管理、农民教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共同提高良好的生活氛围、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地方发展经济与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经济协调、统一、长久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规划、设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对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家的积极向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规划工作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1 当代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1.1 以集镇发展为龙头,以工促农,促进集镇协调发展
农村是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区,后备资源。所以,在建设新农村时,首先要考虑的应是与集镇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利用集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资源与优势,促进乡村生产与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始终坚持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等几大要素的和谐发展,实现地方发展策略与农田整治目标,将村民从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区之内;尽可能的节约建设所用面积,退村还田,实现绿化、环保与扩大耕作面积的目的;完善整治农田所需的水利设施,在政治农田方面付出一定的努力,全面推进机械化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力,积极建设田间林网与路网,改变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整个新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1.2 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充分考虑地域问题,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当地的气候与环境,加强绿地环保建设问题,保护植被与水洗,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体系,改善房屋的日照、通风、消毒与采光等卫生条件,从根本上整治适宜新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让建筑能够与大自然建立友好关系,打造现实主义社会的“绿色生态家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让人们能够长久的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美妙的田园景观中。
1.3 以人为本,关怀人性健康
将与人为本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将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条件,尽可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设置与平台,创造出令人向往的、人景交融的原生态居住环境,和邻里创造良好的关系,充分发扬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精神,确保以人为本的建设核心。
1.4 保护特色,丰富农村人民文化生活
传承传统、鲜明的地域文化,在提倡现代化主义文明风气时,还需保护当地民俗与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当地文化特色,是提高、巩固村庄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结合现代化建筑理论,将新农村的风貌切实展现出来,创造出当地文明特征的交流环境与居住空间,让新农村既富有现代化居住环境的韵味,又融于乡土文化之间。按照当地的习俗与生活习惯,设计新农村的规划指标,设立各种类型的休闲娱乐场所、交流场所以及文化学习场所,以此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1.5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文化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将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即为转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以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为基础,保留水体与植被,既为人们提供合理写作、沟通的空间,又能充分满足放、堆、晒、打等生产要求。
2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按照新农村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促进新农村经济、生产和谐发展。②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尽量突出节约资源的重点;③体现当地政府下发的政策,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发展;④实行远近相结合的原则,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⑤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3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建筑单体设计特色
3.1 合理安排建筑使用空间,考虑新农村的居住功能
现以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瑶塘新村建设为例。在本次的设计过程当中,将节省成本、土地面积的原则贯彻始终,采用两层的建筑型砖混结构,以150m2的标准户型对建筑进行整体式布局,可设计四种以上的设计风格以供农民进行参考与选择。同时考虑到本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小户型与大户型两种可供商业租赁的户型。
其中,户型A相对来说,户型是最大的,整体面积为180m2,一层为生活用房与主人卧室,在设计储藏室时,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将楼梯下的空间设计成主人喜欢的风格,二层设置为可供出租的客房,具有独立的洗手间与起居室。客房与主人所用的厨房也是独立的。这样一来,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相互干扰。还可以结合绿化、环保原则,将农家院设计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休闲空间。
3.2 建筑色彩与造型充分尊重当地传统民居风貌
利用现代化设计方式,在保留传统民居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符合本地特色与居住方式的建筑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采用仁化县传统民居的设计方式,局部可以采用白色抹灰的色调,同时为了营造出梦幻的光影效果,大胆的和屋顶坡度相连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建筑特色。
3.3 本地建材选用经济实用
建筑外墙采用灰砂砖,并加做外保温强,提升冬季室内的温度,外墙选用白色涂料,进行局部涂刷,勒脚外粘贴浅色的斩假石与毛石,屋顶与阳台的栏杆应进行加固,确保安全性能,保留了原始的乡村风格。窗户设计采用白色塑钢窗,中空玻璃一窗一纱,建筑外门采用本色木门,为了有效加强室内的保温性能,特借鉴北方建筑的设计风格,在门内侧增设可拆卸玻璃门。
4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居住环境设计
在设计新农村居住环境过程中,为了加强新街与邻里之间的友好沟通,提高新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在四个建筑审计中,还应加强文化宣传以及绿地交流等方面的设计,并在中间地段设计出可供人们休闲、休憩的广场,与此同时,考虑到对居住区静、动两者之间合理的、有机的格局。在设计园区植物景观等方面时,应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地域特点,保留原有的植被与水,选取容易成活的植物来种植。
5 小 结
在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上述设计理念、要求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居住情况,进行不断的开拓与创新,尽可能的创造大自然与人类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洪艳,邵晓萍.新农村建设之新村庄规划设计探索——以宁波鱼山头村为例[J].浙江建筑,2007年9期.
[2]廖寧.新农村村庄建设及农村危房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物业,2013年6期.
(试行)
1.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指导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以下简称“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增强规划选址论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
1、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
2、未纳入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专业规划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编制要求
1、选址论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2、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公众等方面意见,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等部门应配合报告编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现状基础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用地现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等资料。
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2.项目选址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2.2合理性原则。
项目选址要综合考虑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及同类项目的建设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论证,做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2.3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基本情况及选址要求,综合考量其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确保不超出当地环境的容量,不存在安全隐患,满足环境保护、安全等要求。3.选址论证的主要内容 3.1选址论证的缘由
提出建设项目进行选址论证的缘由。需要独立选址的建设项目,必须明确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进行独立选址的原因,提出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独立选址范畴的意见。3.2方案比选
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和条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情况下选择两个以上的拟选位置,进行多方案综合比选,择优选出项目选址的推荐方案。
方案比选应从工程建设适宜性、交通市政设施配套、环境影响、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还应进行社会影响、景观影响、历史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论证。3.3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建设项目用地的有关定额指标,合理论证建设项目所需的用地规模,分析拟选地块面积是否满足建设用地需求。3.4相关规划要求及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明确项目建设的规划要求,说明项目建设、运行必须满足的前置条件,提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建议。4.成果要求 4.1成果形式
选址论证报告成果分为报告文本、图纸及附件。选址论证报告必须加盖编制单位资质专用章或技术专用章。报告编制单位对成果结论的科学性、真实性、可行性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
选址论证报告经专家评审后,报告编制单位应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就专家意见的落实情况作出说明。专家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纳入报告附件中。4.2成果内容
报告文本是选址论证报告成果的核心内容,表述上应前后逻辑一致,分析论证客观真实。论证报告文本应具备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建设项目条件分析,包括项目建设必要性、立项依据、选址研究原则、区域概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建设选址要求等内容。(2)分析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对项目选址的要求。(3)建设项目开展选址论证的缘由分析。
(4)项目自身建设要求和外部条件分析,明确比选方案,并在多方案综合比选的基础上,提出推荐方案。
(5)建设用地需求分析,必要时应提出项目规划总平面初步方案的优化意见。(6)明确项目建设的规划要求及相关建议。
图纸是选址论证报告成果的必要内容。论证报告应根据实际需要出具相应图纸,主要包括:
(1)城市、镇总体规划上标注的选址位置图。
(2)现状地形图。图纸标明建设项目拟选址用地范围、地形条件及与周边建设用地相互关系等内容。
(3)相关的交通、市政、环保等专项规划分析图,要求能够准确反映分析意图。必要时还应附具项目规划总平面初步方案图。
选址论证报告的附件包括相关部门意见、支撑性文件和基础资料和专家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等内容。5.附则
本导则经批准后生效。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为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编制了《海南琼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全面推进琼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字] 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建设指引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六个方面。
2、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
2.1编制思路
1、客观分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统筹城乡,整体规划,从县域当前的实际出发,通盘考虑经济发展、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规划成为指导县域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全面贯彻国家、省有关文件的精神,按照《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安排城乡产业聚集、村镇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县域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特别是要保护好环境,合理利用建设用地。要与县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建设规划、区域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协调一致,完善配套,形成合力。
4、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战略布局的同时,要突出具体的建设项目和建设内容,提出指导性的要求、标准、模式,防止将规划局限于政策层面上的解释,或过于宏观的概括性表述。
2.2编制方法
1、现状调查分析。综合分析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评估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不足、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编制规划准备好客观现实依据。
2、确定发展目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影响琼中县经济发展、城镇化和村镇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座谈讨论。以动态和发展的理念,确定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3、编制规划成果。围绕目标与定位,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发展思路及项目规划,构建县域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战略体系。
4、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规划编制初步完成后,应印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充分讨论,并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组织集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保证规划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县域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3、琼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
3.1项目区概况
琼中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是海南省黎族人口主要聚居的市县之一,人口66.3万人,境内有阳江、乌石、加钗、长征等4个国营农场,以及省白马岭林场、新市农场(县属)、松涛林场、红岛牧场和黎母山森林公园。
3.2总体发展思路
根据海南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发展要求,总体确定以下发展思路: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2、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管理民主、法制健全、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具有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3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是除继续发展橡胶、槟榔、水稻等传统农业,绿橙、南药等优势农业外,积极发展种桑养蚕、养蜂、养山鸡、种灵芝、养兰花等林下产业,不种急功近易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山兰、木薯等短期经济作物,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琼中特色农业之路,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力争把琼中建设成为漫山葱绿,森林密布,生态环境全省最美,空气质量全省最优,人人向往的山区生态农业富县。
3.4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文件的精神,到2020年,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围绕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救治水平和妇幼保健水平,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5村镇建设指引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3个风情镇、20个新农村中心居民点和50个特色村庄,全面实现全县文明生态镇和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2、总体布局原则
村庄建设布局要全面综合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新、老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
3、建设指引
(1)住宅
住宅设计应按照各项技术规范,根据住户改旧或新建的具体要求,考虑区域特色、地方民俗、村庄特点,围绕“五改一增”(改顶、改水、改厕、改厨、改能、增绿)和“三新六有”(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材料、外观呈现新面貌和有安全卫生的饮水、有卫生型厕所、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沼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或其他淋浴设施、有节能取暖设施)等基本内容。
(2)公共设施
一般应设置的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村委会幼儿园(托儿所)、文化站(室)、老年活动室、卫生站(计生站),文化宣传栏和相应的运动场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
公共设施建筑面积控制指标:村(居)委会办公200~500平方米,幼儿园(托儿所)600~1800平方米,文化站(室)200~800平方米,老年活动室100~200平方米,卫生站(计生站)50~100平方米,公用礼堂600~1000平方米。运动场地占地600~1000平方米。
(3)道路
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庄内部道路规划一般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前路。村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为6~8米。村庄次要道路车行道宽度为3.5~5米。宅前路宽度为2.5-3.0米。村庄主、次道路的间距宜为100~200米。
(4)综合防灾
建立健全县各级防风、防潮等各级防灾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制定防治、救灾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结语
一、准备阶段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奕棋镇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镇主管领导主持,镇有关职能部门和区领导组成,由市规划局负责监督、指导和组织评审。2.确定任务
签订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合同,筹措规划编制经费。3.制定规划纲要
根据村庄的有关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确定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建设发展的定位以及实施规划的具体建设和保障措施。
二、考察调研阶段
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调查
1、村镇历史沿革、区划变迁、规划编制情况等。
2、村镇地形图(总体布局用图)(1:500-1:1000),航拍资料、规划区范围等。
3、人口资料:
(1)常住人口数(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待落户人口、外地单身职工及住校学生),流动人口数(保持一定规模的探亲、访友、出差、旅游或参加短期商贸活动的人口)。
(2)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年龄及职业构成,文化素质,就业及待业情况等。(3)通勤人口(外地不在镇上居住的职工、学生)。(4)村镇人口机械增长情况。
4.村镇经济资料:包括连续5—10年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等。
5.村镇产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矿企业数、固定资产、主要产品产量、增加值、利税额、职工数、职工收入;农业(镇区):土地、产业机构、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三产业个数、职工、增加值、利税额、服务范围、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6.各类仓库、货场数量、货物储存量、周转量、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7.村镇行政、经济、金融、社会团体、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宗教等机构的设置情况,从业人数、规模(学校及医院)、服务范围、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8.村镇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站场、客运量、职工人数、经营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9.村镇公用工程设施:包括道路交通(道路总长、路网现状、过境交通、停车场)、给水(水厂制水能力、供水量、普及率)、排水(排水设施、体制、污水量、污水治理)、电力(变电站、电压等级、设备容量、年用电量)、电讯(装机、电话数量(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上网普及率)、广播、电视等现状情况及发展计划等。
10.村镇各类建筑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房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要求;主要公建配置、分布和经营情况。
11.村镇各类绿地、名胜古迹、传统街道、民居等方面的资料。
12.村镇环保、环卫,包括污染源分布、三废排放量、污染指数、噪声源、各种污染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情况。公厕数量、垃圾及粪便处理情况等。
1、解读《城乡规划法》和《决定》有关内容
解读《城乡规划法》和《决定》, 从城乡规划发展关系看, 其重要的规定和原则如下:
1.1 确立了乡、村庄规划体系的法定地位
我国村庄规划长期以来依据的是《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乡规划法》出台后, 将村庄规划纳入法定范畴, 把城乡规划发展作为整体来加以考虑, 意在打破“规划立法和管理”的城乡二元体系;从而使以往就城市论城市, 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方式发生本质的转变, 充分显示国家对村庄规划的重视, 必将有助于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的实质性进步。
1.2 确立了乡、村庄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
《城乡规划法》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确定应当制订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鼓励、指导前款以外区域的乡、村庄制订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这种“指定编制”和“鼓励编制”的做法, 充分考虑了我国城乡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授权地方政府具体指定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区域,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
1.3 确立了乡、村庄规划应尊重“民意”, 公正、民主的原则
《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和第二十二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 尊重村民意愿, 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 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城乡规划被认为是一技术问题, 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 社会和公众基本处于事后被告知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城乡规划工作地位日益重要, 其公共政策属性越来越强, 城乡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需要更多注意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 需关注私人利益的保障, 这在客观上要求村庄规划制订与实施的全过程, 要有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 遵循公开、民主的原则, 广泛征求村民意见, 从而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1.4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决定》中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实行最严格的用地制度,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明确18亿亩的耕地红线要求。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严格宅基地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物权。对整理节约出来的土地, 首先应复垦为耕地, 其次才能转为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交易。对依法取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有形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5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就必须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以上的改革内容, 将对村庄规划建设产生广泛影响, 传递的“政策导向”, 将为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指明方向。
2、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2.1 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误区”
目前, 一般村庄规划编制程序是编制单位在征求村集体领导意见后, 在调查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往往是只重视对住宅用地的布局, 而忽视公共服务设施。政府部门本意是想通过规划, 一方面控制和引导村庄发展, 一方面方便农民建房。但是, 规划编制人员不是建房者, 他们不可能完全了解建房者的建房意愿, 或者周边的邻里纠纷。规划的建筑与农民实际建房在建筑朝向、层数、土地权属关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不一致, 农民要建房就得修改原来规划, 还需县政府审批, 时间往往会拖上2~3个月, 甚至更久, 费时费财费力, 这与政府部门的初衷不一致。
2.2 集体土地调控问题
根据《土地法》规定, 农民住房实行“一户一宅”, 建新房拆旧宅, 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落实, 因为很多农民对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非常淡薄, 认为宅基地是私有财产, 而村干部又碍于面子、顾及关系, 没有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 致使村集体对老宅基地回收管理失控。二是建设用地安排不合理。有些村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把大量符合“两规”的村留地用作工业用地, 而将农民住宅用地安排在农保地上;有些村把村留地用于商住用地公开拍卖, 而本村村民住房问题却不去解决;有些村把有限的村留地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 户均不足一间地基, 已有住房的村民将自己分得的份额高价转让, 使得经济相对困难的缺房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村在安排村民宅基地时, 过高收取费用, 有的甚至高达每间一、二十万元, 致使一些经济困难村民无力承担, 无法建房。
2.3 村庄无特色, 村容村貌差
传统的农村是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注重村落选址的风水和村民地域归属感, 村民间注重联系和交往, 而随着城市化的影响, 传统村落精神正在逐渐丧失。不少新农村建设忽视了村民的公共参与, 取而代之是大规模的“样板房”建设, 比如玉环县农村建房样式基本都是3.8×14.5米一间的顶天立地式, 导致村落特色荡然无存。
2.4 公众参与度不高, 不代表“民意”
目前, 大部分村庄规划都只有村集体领导进行参与, 村庄的发展方向和规模也都由村集体领导说了算, 规划不透明, 不民主, 以至于村民根本不知道村庄编制了规划, 参与的积极性无从谈起。
3、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3.1 出台地方条例, 明细规划管理要求
尽管《城乡规划法》出台已2年, 但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 各个省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拟定符合本地的地方条例。比如玉环县出台的关于农村建房施工准入制度, 就是参照城区建设管理, 将农村房屋建设施工人员统一培训合格, 持证上岗。这样不仅加强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能杜绝一些违章建筑的产生。
3.2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不同村庄规划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差异很大, 即使是同一个地方, 离城市远近的村庄布局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 必须进一步开展规划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 要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研究乡村规划编制” (汪光焘, 2 0 0 8) , 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村庄的需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发展特征和差异性, 大致可将村庄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1) 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和半包围的“城中村”:这类村庄其土地价值和开发密度已非常接近城市建成区, 大部分村民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已融入城市。但在环境景观上却与城市有巨大差别。对于这类村庄应加速其土地国有化进程, 统一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2) 处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城郊村”:这类村庄属于城市化过渡地带, 土地价值普遍较高, 为保证城市未来发展, 有必要创新体制, 通过编制控制线详细规划进行土地管理和空间控制。
(3) 中心村:这类村庄已具有一定集镇功能, 应参照集镇等级, 强调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布局和建设, 居住用地应布局紧凑, 节约土地。
(4) 基层村:这类村庄属于非城镇化地区, 基本处于稳定的农业生产状态, 周边的生态环境较好。对于这类村庄, 应该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严格控制村庄规模, 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
(5) 移民村:处于高山、海岛的村落, 对具有原生聚落特色, 聚居户数较少的则不再编制规划, 村庄不再新增建设用地, 以便保留原生风貌;对具有良好聚居条件的可编制建设规划。对于无生存条件或需生态保护而需整体迁移的村落, 则应按照“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要求异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3.3 提倡创新编制技术, 改进管理模式
在笔者看来, 《城乡规划法》指导下的村庄规划编制, 着重考虑的是村庄建设用地、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公益事业、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用地布局, 而对村民建房可实行“总量控制、按需规划”。具体方法是:将村民建房用地统一考虑, 如像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一样, 对村民建房用地的指标进行统一考虑, 规定总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等。而农民建房时, 就相当于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凡符合条件的农户, 可自行申报, 再由村镇组织审核, 然后由县政府职能部门行政许可后即可实施, 除了涉及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和布局等强制性内容修改需报县政府审批外, 村民建房涉及的规划调整不再需要县政府审批。
这样实施的好处在于规划审批更加灵活, 减少因规划修改增加的审批时间, 避免了村民因村庄规划与自身建房意愿不一致引起的建房困难。诸如现在的建筑朝向、层数, 土地权属, 邻里协议等。
深化规划局派驻人员下乡入村制度, 对于村庄规划的编制和调整, 规划员都应全程参与, 对农村规划进行监督管理, 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
3.4 制定相应政策, 加强城乡规划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前置性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部门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 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办法的制定和公益性、经营性用地界定的决策过程。今年浙江省已出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若干意见, 鼓励村庄进行旧村改造, 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达到节约集约土地的目的,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空心村整治等工作, 改善村庄面貌, 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3.5 加强公众参与, 做到真正符合民意
农民是乡村规划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 也是规划的最直接利害关系人, 规划实施的好坏, 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 农民意见的征求, 是提高规划实施性, 优化编制技术的重要支持。规划编制应让农民看得懂, 知道自己的土地干什么用;村庄规划编制和调整, 规划员要直接参与村民或村民代表集体讨论, 负责解释和讲解。
4、结论
乡、村庄规划是做好农村地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先导和基础, 是各项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城乡规划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 对新时期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重点及实施等产生重要意义, 如何将其落实到村庄规划中去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雷城、赵民, “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赵永革, 农地新政对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地影响分析。城市规划, 2009年第2期;
[2]吴志东、周素红, 基于土地产权制度的新农村规划探析, 规划师, 2008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
第一条 为了规范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质量,根据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庄整治规划是村庄规划广泛应用的重要类型之一,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 村庄整治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在村庄内予以公示,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整治规划应在村庄内予以公布。
第五条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规划编制资质,编制人员应熟悉农村情况。
第二章 编制要求
第六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
第七条 尊重现有格局。在村庄现有布局和格局基础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保持乡村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便村民生产,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
第八条 注重深入调查。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准确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
第九条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和村庄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规划编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第十条 保障村民参与。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规划调研、编制等各个环节充分征询村民意见,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公示规划成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避免大包大揽。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要按依次推进、分步实施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确定规划内容和深度,首先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可按照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要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第十二条 在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可根据村庄实际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一)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分析村庄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排除隐患的目标、阶段和工程措施,明确防护要求,划定防护范围;提出预防各类灾害的措施和建设要求,划定洪水淹没范围、山体滑坡等灾害影响区域;明确村庄内避灾疏散通道和场地的设置位置、范围,并提出建设要求;划定消防通道,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建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
(二)农房改造:提出既有农房、庭院整治方案和功能完善措施;提出危旧房抗震加固方案;提出村民自建房屋的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设计指引。
(三)生活给水设施整治:合理确定给水方式、供水规模,提出水源保护要求,划定水源保护范围;确定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管径等。
(四)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确定村内道路的选线、断面形式、路面宽度和材质、坡度、边坡护坡形式;确定道路及地块的竖向标高;提出停车方案及整治措施;确定道路照明方式、杆线架设位置;确定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位置;确定公交站点的位置。
第十三条 在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方面,可根据村庄实际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一)环境卫生整治: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引导分类利用,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利用,实现就地减量;对露天粪坑、杂物乱堆、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提出整治要求和利用措施;确定秸秆等杂物、农机具堆放区域;提出畜禽养殖的废渣、污水治理方案;提出村内闲散荒废地以及现有坑塘水体的整治利用措施,明确牲口房等农用附属设施用房建设要求。
(二)排水污水处理设施:确定雨污排放和污水治理方式,提出雨水导排系统清理、疏通、完善的措施;提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整治、建设方案,提出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位置、规模及建议;确定各类排水管线、沟渠的走向,确定管径、沟渠横断面尺寸等工程建设要求;雨污合流的村庄应确定截流井位置、污水截流管(渠)走向及其尺寸。年均降雨量少于600毫米的地区可考虑雨污合流系统。
(三)厕所整治:按照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提出户厕及公共厕所整治方案和配建标准;确定卫生厕所的类型、建造和卫生管理要求。
(四)电杆线路整治:提出现状电力电信杆线整治方案;提出新增电力电信杆线的走向及线路布设方式。
(五)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合理确定村委会、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敬老院、文体活动场所和宗教殡葬等设施的类型、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确定小卖部、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
(六)村庄节能改造:确定村庄炊事、供暖、照明、生活热水等方面的清洁能源种类;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缺水地区村庄应明确节水措施。
第十四条 在提升村庄风貌方面,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村庄风貌整治:挖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确定沟渠水塘、壕沟寨墙、堤坝桥涵、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等的整治方案;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划定绿地范围;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整治方案。防止照搬大广场、大草坪等城市建设方式。
(二)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提出村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方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确定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防止拆旧建新、嫁接杜撰。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可提出农村生产性设施和环境的整治要求和措施。
第十六条 编制村庄整治项目库,明确项目规模、建设要求和建设时序。
第十七条 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鼓励规划编制单位与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防止重整治建设、轻运营维护管理。
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十八条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应满足易懂、易用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能切实指导村庄建设整治,具体形式和内容可结合地方村庄整治工作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整。
第十九条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原则上应达到“一图二表一书”的要求。
第二十条 “一图”主要包括:
(一)整治规划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
村庄用地布局方面:明确村庄内各类用地规划范围。
安全防灾方面:标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范围、防护范围、防护要求;河流水体防洪范围;村内避灾疏散道路走向、避灾疏散场地的范围。
给水工程方面:标明给水水源位置、应急备用水源位置、保护范围;给水设施规模、用地范围;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提供给水工程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道路整治方面:标明各类道路红线或路面位置、横断面形式、交叉点坐标及标高;路灯及其架设方式;停车场地的位置和范围。
环境卫生方面:标明环卫设施(垃圾收集点、转运场、公共厕所等)、集中畜禽饲养场、沼气池等的位置、规模、用地范围;提供环卫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排水工程方面:标明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用地范围;排水管(渠)走向、尺寸和主要控制标高;截流井位置、标高。标明水面、坑塘及排水沟渠位置、宽度、主要控制标高;提供排水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电杆线路整治方面:标明电力、电信线路的走向;电力电信设施的用地范围。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标明公共活动场所的范围;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用地范围。
绿化景观方面:标明主要街巷、村口、水体及公共活动空间等重要节点的整治范围;提供重要节点整治示意图、绿化配置示意图、地面铺装方式示意图、水体生态护坡、硬质驳岸等的整治示意图。
文化保护方面:标明重点保护的民房、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的位置和四至;划定保护区的范围;提供保护要求示意图。
主要整治项目分布图:标明整治项目的名称、位置。
村域设施整治方面:标明村域各生产性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的位置、类型、规模和整治措施。
第二十一条 “二表”主要包括:
(一)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户数、各类用地指标。
(二)整治项目表:包括整治项目的名称、内容、规模、建设要求、经费概算、总投资量以及实施进度计划等。
第二十二条 “一书”是指规划说明书,内容包括:村庄现状及问题分析,附现状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整治项目内容和整治措施说明;工程量及投资估算;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及有关政策建议等。
第五章 附则
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汇报
仙岩镇地处玉山县东南部,区域面积63.6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10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有6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其中吴家社区毛水塘、黄茅坞村上新屋、黄坳村周家墩和桑园村大门塘等4个自然村县下派了新农村建设驻点工作组,另外,根据群众要求,毛家垄村毛家垄自然村和桥棚村所在地(村建帮扶村)也列入整治试点工作。
我镇黄茅坞村2003年在全县率先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之后,后陈村、桑园村先后于2004年和2005年开展创建示范工作。扎实的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为全镇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了个好头。今年4月份,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现场会在我镇召开,全镇上下深受鼓舞,群众热情高涨。8月14日、18日市、县村庄整治会议之后,8月23日,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再动员大会,掀起了以“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热潮。目前,全镇所有行政村都召开了新农村建设村民代表会议,高标准地完成了村级总体规划,部分整治试点自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规划,9月底前将全部完成。6个整治试点村召开了村民大会(座谈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基本完成了前期的清垃圾、清水面和清路障等工作。吴家社区做好了毛水塘自然村的通村道路路基拓宽改造工作,年内将完成路面的硬质化改造,总投资达40多万元;桑园村完成500多米的里弄小巷路面硬质化改造,清理污水沟1000多米;黄坳村周家墩自然村完成了1500多米的里弄小巷硬质化工程,新建了村内文化休闲小广场,黄茅坞村上新屋自然村正在实施里弄小巷的路基拓宽改造工作,即将动工实施路面硬质化。
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立足各村实际,从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抓起,以着力抓好6个试点自然村的村庄整治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促进全镇各村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高标准规划、严要求操作,抓进度,抓落实。
一、高标准规划,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
一方面要高标准制定规划。一是建设规划,现在全镇各村已经编制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操作性强的村庄整治规划也即将搞好;二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中心村建设和文化特色村建设为目标,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要抓好规划的实施,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以规范村民建房行为为主要手段,通过举办规划学习培训班等方法,抓好规划的宣传、学习和贯彻,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建设等乱搭乱建行为。
二、结合各村实际,实施好“村庄整治方案”。
各试点自然村今年的重点整治工作为:
桑园村大门塘:改造、新建并硬质化村庄道路1000多米,继续硬质化里弄小巷路面300多米,进一步绿化村庄内环境,在群众休闲聚集处安装照明路灯,着力实施改厕改栏,改善村内环境,新建公厕2个。
黄坳村周家墩:硬质化村庄内的所有里弄小巷2000多米,抓好改厕改栏工作,推广无害化厕所,搞好村内主干道的绿化、亮化工作;实施“安全改水”工程,做好村内河道水面的清理工作。
黄茅坞村上新屋:拓宽改造并硬质化村道1200米(宽3.5米),硬质化村庄里弄小巷400多米,大力改善村庄环境,新建公厕1个。
吴家社区毛水塘:投资40多万元,实施好通村公路硬质化工程(长3公里、宽3.5米),实施改改厕改栏,规范村民建房行为,推广使用沼气,抓好村民“安全饮水”工程。
毛家垄村毛家垄:改造、硬质化村庄道路1500米(一纵三横),高标准清理、修建村内小河道和排水沟2000多米,拆除公路边所有露天粪坑,新建公厕1座;改建村庄内群众休闲小广场。
桥棚村:着力实施好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八都至桥棚、宽4米)的硬质化工程,逐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三、健全基层组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 组织编制高质量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推动村庄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今年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是组织编制3227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规划, 为村庄建设发展、改造提升提供依据。我们重点抓五个方面的工作, 按时完成了所有重点村规划设计, 其中直接评审11个精品示范村规划和白洋淀地区45个重点村规划, 保证了规划质量。
一是完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制定了2014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导则、示范图册等技术标准。对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做了详细规定。
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督导规划单位第一时间入村调研, 提前谋划项目。协调地理信息局分4批提供了地形图。积极协调拨付省级规划编制专项补助资金, 并要求市、县配套规划编制经费, 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着力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在规划内容上实现了全覆盖, 对民居改造、饮水安全、道路、村民中心等农民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了统筹谋划安排。编制过程中, 要求规划单位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村庄调研不少于10天, 采取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 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和生活需求, 做到规划成果通俗易懂, 体现乡村特色, 主要项目可实施, 建设风貌可管控, 打造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看得见青山绿水, 留得住亲情乡愁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市县规划管理人员、全省规划编制单位骨干360余人, 重点宣贯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解决照搬城市规划、“千村一面”等村庄规划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成立了由省规划大师领衔的省级专家技术指导小组, 对各地重点进行巡回指导, 并抽取了10%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查。
五是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指导意见》, 在重点村开展了传统建筑调查, 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 能够反映历史面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寺庙、古戏台、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筑, 建立传统建筑名录和信息档案, 实施重点保护。
2 因地制宜加强农房建设指导
2.1 既有民居改造重在节能和特色
针对当前河北省农房功能不完善、外貌不美观、建筑不节能的情况, 在屋顶、门窗、外墙等方面进行节能、美化改造, 进一步完善功能, 提高居住舒适度。一年来, 通过各级和农民投入、农民投工投劳等, 3000多个重点村既有民居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68个整体新建民居的中心村建设进展顺利。为体现乡村特色, 我们组织5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 抽调省建筑大师领衔, 编制了《河北省乡村特色民居设计方案》, 针对我省山地、丘陵、沿海、平原等不同地域, 生土、石材、钢结构、尾矿砂砖等不同建材结构形式, 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设计方案。开展民居改造多样化示范, 确定丰宁县云雾山村、固安县南王起营村、南和县南韩村、涿鹿县红庙堡村为民居节能保温、彩瓦坡屋顶、钢结构材料应用、现代生土建筑等多样化示范村, 给予重点指导支持, 建设成为了不同样式风格的示范样板。
2.2 农村危房改造重在居住安全
台安县高力房镇后黑村“幸福村庄”建设材料
后黑村位于台安县高力房镇西北4公里,辖7个村民组,共有人口1507人,耕地面积4000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350元。几年来,后黑村紧紧围绕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高力房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充分结合村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改善农村基层条件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发展程度为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示范带动、积极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提高生产能力为突破口,多管齐下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饮水设施建设。饮水难是困扰社树人的大问题,长期以来村民都吃不上一口方便水。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全村人民团结起来,共投资54万元,铺设了3057米的主管线,5790米的分支管线以及2200米的进户管线,全村400户村民都可以在自己家喝上纯净的 自来水,困扰后黑村人多年的饮水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2010年,又投资23万元,实施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防护栏工程。划出半径为50米、周长为400米、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其四周设臵了高1.8米、全长400米的砖混截污防护栏,并在显要位臵设臵保护水源警示标志牌8个,全村人健康饮水得到了保障。
二是加强村屯道路建设。积极与县交通局、镇交通办协调,铺设进村标准柏油路2.1公里。投资216万元,清理270多户门前柴草、粪堆等附着物1.4万立方米,修筑路宅边沟3500米、包装临街围墙6800米,安装路灯105盏,打造了一条全长3500米的路宅分离精品街路。投资49.6万元,在全村修筑全长为7.7公里、共计14条的砂石路,在全村实现了户户通,彻底结束了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三是加强文教卫生设施建设。针对村卫生所设备落后,村民就医难的问题,村里投资5万元,维修了村卫生所,添臵了必要的医疗设备;针对全村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现状,投资45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的村部,并重点开辟了文化科技活动室;投资22.5万元,建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型群众文体活动广场。
四是加强村容村貌建设。以“创优美舒适环境、建和谐 文明新村”为目标,以整治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逐步改善村内环境。投资20万元,在全村主要街道两侧设臵垃圾箱100个,每个垃圾箱都有专人负责清运垃圾和日常维护。设臵临时垃圾填埋场,并投资33万元,配备了垃圾转运车,负责将垃圾运送到县城指定位臵。建立保洁队伍、垃圾日产日清。建立了一支由4名保洁员组成的保洁队伍,实行“户集、组收、村运、村处理”的管理模式,做到了整个村保洁全覆盖,确保了条条道路有人扫、处处垃圾有人清。保洁员具体工作由村委会安排,投入32万元,配备了4辆机动车,要求“两扫两保一巡查”,即上午、下午各扫一遍,各保一次,下班前巡查一次。总投资97万元,购臵了粪便运输车、铲车、搅拦机等粪便处理设备三台,建立了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粪便处理场一座,该场地配备了防污网和防渗漏等设备。做到了及时收集,统一运送,集中处理,既改善了环境,又提高了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五是加强环境可持续整治建设。后黑村地处土地沙化地带,土地贫瘠,农作用产量仅为周边村的三分之一。为解决这种情况,村里投资33万元实施了种植苜蓿草植树造林改良沙化土壤工程。建设防风固沙林带100亩,间种苜蓿草100亩,植树创造价值40万元,苜蓿草创造产值30万元。工程实施后,有效地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沙化面积,达到了防风固沙、保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实现了农林牧业可持 续发展,带动了全村及周边地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经济发展。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多措并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把养殖业做大做强。养殖业是后黑村的传统农副业,已经存在很多年,但是由于是散户养殖,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经济效益一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顺应“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村外集约养殖。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作到“四统一”,即全村养殖户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改良品种,统一组织营销,解除了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等后顾之忧。几年来,全村共投资260万元相继建立3个村外养殖小区,生猪存栏量达到4000头,肉鸡存栏达到10万只,年创效益350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针对本村土质特点,投资400万元建立了蔬菜有机基地400亩,新建(120米×7.5米,1.35亩)无支柱、钢筋骨架、自动卷帘、高科技保温大棚100栋。同时新建堆肥厂3000平方米,生产有机肥,保证棚菜用肥需要。通过采用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农业高新技术及配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产出率。整个基地年产有机蔬菜300万公斤,年创产值350万元。投资290万元建立了陆地菜生产基地500亩,年创产值300万元。三是大力兴办私营企业。几年来,共计投资1500万元相继创办私营企业6家,其中玉米深加工厂年创产值240万元,3家水泥建筑材料加工厂合计年创产值340万元,2家塑料制品加工厂合计年创产值600万元。这6家企业同时安排劳动就业120个。
四是大力发展运输业。目前全村拥有各种运输车辆50余台,分别从事粮食、蔬菜、物流等运输和贩卖,年实现纯利润600万元。与此同时,后黑村大但实践“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了种植业生产协会和种植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组织全村种植业的生产和销售,吸纳上述运输大户为会员,组成经纪人队伍,负责种植业产品的运输和外销。通过专业生产协会的运作,全村种植业规模和效益逐年增加。
五是把劳务产业做成农民增收的另一渠道。后黑村对村民外出务工实行有组织的管理,注重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在节假日村两委班子成员代表全村村民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慰问,出现了“外出一个,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加强群众思想首先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强“八荣八耻”教育,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 睦、邻里团结、不打架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告等良好村风民俗。在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过程中,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以“我建我村,共建新农村,增光添彩,添砖增瓦,提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为乡风文明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群众法纪意识。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加强群众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纪教育,增强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村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治安联防工作制度》、《村调委会工作制度》,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小组,经常开展矛盾排查调解工作,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调整充实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组织,广泛深入推行十户联防、联户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模式,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网络,教育群众实施邻里守望,有效提高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水平,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全村无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连续三年无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
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着力巩固“安全文明村”创建成果,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户参评率达到100%。全村共评选出9 星级文明户10户,8星级户17户,7星级文明户13户,“好儿媳”10人,“五好文明家庭”11户,对评选出的各类先进户及个人进行了表彰鼓励,通过该活动的开展,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了大的转变,争做“好”氛围更加浓厚。
四是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引导群众崇尚科学,革除封建迷信等各种陋习,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引导群众自觉养成科学、健康、互助、文明的生活方式。组建村民间秧歌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曲艺,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93%以上。
五是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依托新建的终端接收站点,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适用技术、政策法规等开展培训,并辅之以文明礼仪、职业道德、劳动安全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运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工作水平,提高培训绩效,通过培育,90%以上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致富实用技术。
六是大力发展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后黑村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发展位臵来抓,近三年来共计投资30万元,对村小学的校舍进行了翻建,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彻底的美化和绿化,并更新和添臵了大量的教学设备,村小学教育教学成绩一直排在全镇前列。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除解 决基本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外,还积极引导全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100%。全村弱势群体得到高度关注,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全村60岁周岁以上老人均享受了新农保政策待遇,16至59周岁以上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与此同时,各种惠农政策也百分百的在群众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全村呈现出“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的祥和局面。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推荐阅读: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12-18
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实施方案09-29
村新农村建设规划06-28
县新农村建设规划07-01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07-18
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10-01
×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09-17
乡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规划10-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总结12-29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