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总结(精选9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教人者自教”。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里,我就自己的想法,初步探讨一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崭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树立历史教育以树人为本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社会使命感,学会交往、生存、创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把自己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程的主体、教学的依据,让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二、丰富的历史专业学识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因此,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及时、随时地“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首先,要有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包括丰富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国别史、专史、地区史知识。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挑选一些史学名著来研读,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次,要了解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站在学科前沿,及时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第三,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历史教师要广博地学习与历史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如哲学、地理、文学、美学、天文、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知识,只有这样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三、精湛的历史教学技能
历史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技能。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知识的过去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具有比其它学科教师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语言要有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通俗性、精炼性,把语言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融为一体,把模糊事理讲清晰、把枯燥道理讲生动、把深奥的事理讲通俗,让学生感知历史氛围,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历史教师平时应多看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欣赏情趣,以及语言驾驭力。这样,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 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 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 (尤其是师范教育) 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 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 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 但却是合而不同的, 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着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 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不过, 我们从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诸种表述中, 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强调发展要素的内生性、自觉性;二是基于过程理解的阶段性与动态性;三是发展状态的非终结性。[1]
从本质上讲,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 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二、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
(一) 师范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 师范院校一直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 教师市场历来是师范院校的世袭领地。这一体制已经持续了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师范教育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种不同模式, 逐渐探索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师范教育体制之路。[2]
第一阶段是清末新政及民国临时政府时期。中国的师范教育滥觞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而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教育则始于1902年创立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将师范教育从中学学堂、高等学堂正式划出来, 成为单独的系统, 并规定分为初级师范和优级师范, 分别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员。1912年, 中华民国颁布《师范教育令》, 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 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1922年北洋政府推行“壬戌学制”, 提出将大多中等师范学校并入高级中学成为师范科, 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或与普通大学合并, 1929年, 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 规定教师教育的两种组织形式, 一为普通大学附设的教育学院, 另一种为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1938年颁布了《师范学院规程》, 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师教育混合型模式的形成。这一时期的改革突出了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结合, 但同时也动摇了独立的两级师范体系, 很快导致师资严重缺乏, 不久国民党政府恢复了独立的师范教育的系统。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教师来源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建立初级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和师范学校四级师范体系, 到50年代中期取消了初级师范, 形成了三级师范体系。1952年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 (草案) 》规定了教师教育的学校组织系统, 规定师范院校为独立设置, 奠定了我国现行高师办学模式的基本格局。在历时十年的“文革”中师范教育也倍受破坏, 1978年后得以恢复, 进入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师范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改革时期。
(二) “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 对教师的数量及质量需求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教师的需求, 1999年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 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01年,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我国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 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002年9月,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 都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深化改革、锐意进取,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同年教育部也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基本形成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在《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开放灵魂的教师教育体系, 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 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一方面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师范院校改革的必要性。
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可以看出, 我国教师教育的价值观取向已从以前的伦理性教师培养, 转向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这一新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成为制定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十五”期间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文件中, 在谈到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问题时明确指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4]
(三)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在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 先进的通讯及网络系统为教师远程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我国利用远程手段进行教师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函授教育, 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卫星电视教育, 再到21世纪起步的网络教育。
为推进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解决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相分离, 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 适应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教育部集成中国教师教育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于2003年9月正式批准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并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年9月8日, 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教师网络联盟启动仪式。实施教师网联计划, 推动教师教育创新, 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对于振兴教育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一) 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依靠教师教育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有赖于深化教师教育机构尤其是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有赖于改革和加强高师院校的德育工作, 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精神修养;有赖于构建完善的预备教师专业实习制度,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有赖于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保持教师教育的一贯性和统一性;有赖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教师教育多元化, 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益与质量;有赖于推进体制创新, 努力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与专业发展水平。[6]
(二) 教师专业发展日趋“一体化”
传统的师范教育是阶段性的, 它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入职培养、在职培养分为两个不同的培养系统来进行, 是一种“分体式”的师范教育。随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分体式”的师范教育也逐渐向现代化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发展。[7]“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发展以终身教育为指导, 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整体, 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 教师专业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教师教育理培训系统理念的提出及应用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跳出单一的师范教育, 走向职前与职后、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结合。通过先进的卫星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教师培训系统输送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 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时空及区域的阻隔, 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佚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EB/OL].http://www.shuxueweb.com/Article/Class9/zwbs.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管倍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 .
[4]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述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5]丁新.创新集成跨越—中国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理论与实践[J/OL].http://www.360.com/showWeb/0/22/190300.aspx..
[6]于发友.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大趋势[EB/OL]. (2002-10-31) .http://www.fyeedu.net/info/82706-1.
1.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较差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4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思想品德科目。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
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包括师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我认为专业素质十分重要。历史学科专业素质是指对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的专业素质,历史老师必须具备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同时还需具有比较广、较深的通史性知识和专题性和断代史、国别史的专业知识。二是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究的成果,具备能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具备与历史有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历史老师的专业素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1.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历史的渠道;
7.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好历史教学,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目标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标背景下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 基础,教学中既要关注共性,又要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借助课堂搭建平台,对文本进行再开发,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三,评价观的改变,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代之以关注过程、侧重发展素质,增强能力的评价观。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思想品德、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国培计划给了我们提高的平台。。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堅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五)同伴互助,共同实际研究和提高
一方面,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分小组或结对进行教研和学习,进行共同实践研究和提高。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请他们给历史老师们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评点年轻教师,提高全体老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这次我很荣幸参加初中历史教师专业适岗培训在线学习。在在线学习的日子里,虽然在学校里担任的教学工作较繁杂,但是我都抽空来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地观看视屏学习,并相应地通过“百度搜索”来拓展学习相关的资料。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倍感喜悦和欣慰,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在此期间,我认真地学习了《师德修养与教师队伍建设》、世界史课程内容解读、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内容解读等板块,收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的成长历程的进步,首先接触到课改前沿的理念,课改力行了十年之久,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大胆创新,但不能背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偏离历史的客观公正,不能脱离课标和学科说明,总之,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思想理念,是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教学,把课堂的主人演绎成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乐学、学会、会学。其次学习了许多历史理论知识,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智囊,澄清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知识体系,会使我今后的教学更加轻车熟路,会让我从事的教育事业锦上添花。
学习的目的是为专业化的成长,更是为了应用,指导日后的教育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我注重遵循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边学习边结合目前我初三历史学科教学实际进行深刻的反思。努力做到课前仔细推敲教学设计,琢磨教学策略,课后及时反思整改后努力的方向。在回想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因我曾经兼过语文,音乐,政治等学科的教学,所以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专研不够集中,进而影响了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此次较为专注系统地学习,使我更深刻地领悟了本专业的特性,更懂得了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的真谛,尤其是更懂得了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意义。
几点感悟:
1在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得到的感悟。教师的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为中心。当前我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很少让学生去进行自我构建知识的体验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这次学习了新课标,我深刻地反思到,我应该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的精神。
2.在责任意识与工作态度方面的反思。教师是一项专业技术岗位很独特的良心活。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在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教书”与“育人”?我们以往多在意于教材内容的落实,而忽略了“育”的贯彻。新课标的四大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我们工作的导航。
3.在知识、能力与水平方面的反思。我曾经认为,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胜任了,但是,现在看来若没有活水来,是很难胜任当前的课改需要的,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失去活力。没有不断更新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将会成为教学的“古董”。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我距离专业化还有很大差距,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实在是难于提得上是什么的经验,总感资历肤浅,不足以与同行们研究共同体智力贡献的问题,所以在“创新性成果”和“资源共享”两方面,我的任务完成得不够专业,我尚待努力学习提升。
小编整理:我很荣幸这几年能参加学生组织的校本培训,开展一年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教学方式多样化。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收获: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每天我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同事共同面对
课改在教学的实施中带来失败的困惑。经过一年的实践,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有了突破,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已经形成。在钻研教材中,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境地。
新课程倡导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已经落实到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
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逐步从“要我学”的心理向“我要学”的欲望转变。
二、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
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课堂竞赛游戏,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的游戏中。如:在进行话题学习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创意搭档;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擂台赛。
三、校领导积极聘请专家来校讲座,提供理论支柱。
一年多来,专家们多次对我们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提出了许多在教学中的困惑与专家进行探讨、交流。进而帮助我们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次,师大的专家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课前,我对此做了精心准备,反复推敲,研究教法,课后,专家对我上的课给予了好评,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
四、自我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材料。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
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自20xx年8月调至南丰中学以来,连续三年任教于初三教学一线,任教两个班的数学。在同年级组把关老师的辛勤指导,学生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其中XX,XX届学生的成绩均居全年级前列;08届学生毕业成绩较入学有较大的提高。XX年南丰镇教育调研中,我的课被评为优秀课。XX年参加南丰镇青年教师评课比赛中,获中学组一等奖。本学年本人服从学校安排,转教语文。在新的学期里,我努力转变角色,力求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在语文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的站稳了讲台。本学期开设《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两节公开课,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工作中,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同时把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撰写成随笔和论文。自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案例》、《苏州日报》、《张家港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获奖4篇。参与了学校“十五”课题研究,并撰写学校“十一五”张家港市级课题研究方案和中期汇报报告。本学年度《什么样的沟通最有效》、《实施班级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分别发表于《魅力教师的修炼》(书)、《张家港教育研究》、《学习周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优秀同老师榜样,加强自身政治学习、业务锤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个多准备,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一、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1. 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2. 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4. 深化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
体育科研工作是探索体育学科领域内在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科研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更新和深化现有知识结构,通过新知识、新发现,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见解,积累新经验。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具有针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善于探索和进行科研,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融入教学,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5. 教学与思想教育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搞好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它一般包括编写教案、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正误对比能力、保护和帮助学习能力、运用电教设备教学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品德
3.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1. 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应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力。现在不少人认为只要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就能当好教师,殊不知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学工作能力是搞好教书的重要前提,而育人工作则主要靠教师的思想教学工作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思想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6. 指导训练与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和训练、比赛紧密相连,为准备参加各类运动会,体育教师应具备指导训练和比赛的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实施,体育教师应具有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训练是学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准备各类运动会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都承担着兼职教练员工作,起着教练员在训练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主动训练的目标模型,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的、科学的训练指导。学校群体活动内容广泛,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拓宽知识面,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群众体育活动。
管理出效益,管理上水平。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管理能力。工作安排井井有条,合理地使用器材,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活动的兴趣等是一名体育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体育教师管理场地、器材能力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合理使用学校场地、器材的有效办法,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功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学生能力,则要求教师根据体育具有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荣誉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等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研究型数学教师特征分析
韩友亮朱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河北滦县
摘要:我国目前处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新的时代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以其独特的创新品格和实践魅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和亮点,也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本文对研究型教师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特征分析
一、时代的背景需要研究型教师
早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的欧洲,“研究性学习”就被卢梭等人所倡导,其目的是解放人的精神。后来,美国著名的进步主义者杜威等人,以及改造主义者康茨等人也倡导“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欧诸国及日、韩等国,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目的是造就顺应“冷战”需要的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个世界主题。我国目前处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代,这样的时代,文盲已不再仅指代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创造的人,新的时代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2.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
国王铁萍
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以其独特的创新品格和实践魅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和亮点,也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时代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的特征
1.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往往会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质,不再局限于“研透教学大纲,吃透中学教科书,讲透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除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能使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比较完整、更加优化。研究型教师一是要有扎实深厚的本体性知识,包括数学史、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精深的研究;二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科学的条件性知识,这是顺利转化知识、提高效率的必备知识三是要机智处理教育情境的实践智慧,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驾驭课堂,收放自如,引人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4.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在以往的教研中,我们都关注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学校对老师发展的影响。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理想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具备历史学科特质的素养是历史教学的前提
教师,为人师表,品格的重要性当然勿庸置疑,相对一般学科而言,教师的品格也许并不防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历史教师则不然,教师的品格直接关乎历史教育的本质与终极目标的实现。那就是:历史教育要服务于人生,目标是人格教育与公民教育,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本国主流价值的熏陶。因此,历史教师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对上述目标的实现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历史教师,一个没有国家民族观念的历史教师,一个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历史教师,一个天天抱怨学坏了手艺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历史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利用历史学科塑造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
二、过硬的专业素养是成为历史教学的根本保障
历史是社会百科,包罗万象,历史教师必须拥有过硬专业素养。
首先必须拥有渊博知识。
历史从内容上看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非常庞杂。历史教师从课本上学得的知识只是苍海一粟,根本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过去发生了什么是人们谈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正值青春时代,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尤其感兴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虽然有一些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但大多数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重要史实,这往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掌握足够多的历史知识,能够随时解答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疑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历史信息的机会也就越多,说不定哪天就会拿他还不是很清楚的历史知识向你咨询,如果当教师的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说法,那老师的形象将在学生心目中大大受损。更不用说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调查发现,一个拥有广博知识的历史教师比善于驾驭课堂教学成级优秀的历史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更受学生崇拜、模仿,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因为他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位知识渊博型的历史教师。
其次,历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
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样不能让学生信服,特别是让文科学生信服。热热闹闹,课堂气氛不错,感觉还可以,实则是不够的,现代高考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随便翻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你就会发现“八股取土”的做法已成为过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充沛其中,几乎翻遍课本都很难找到一道题的现成答案。这在告诉老师靠题海战术和知识灌输是行不通的。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也是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知识要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特别是对原始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尤显重要。高考历史材料几乎都是学生与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平时的训练要求也必须是全新,这已逐渐成为一个共识。全新的材料就是在基础年级的练习中也非常普遍,如必修一中有关宗法制的一段材料出现在高一学生的课堂练习中,“丰启作宝祖甲齐公尊彝”,这是在山东考古发掘的一个铜器上出现的一句铭文,它要求学生从铭文记载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这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对材料的翻译都成问题,更不用说选择正确的答案,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能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理解,那将是一件令人很尴尬的事情,教师接触到的历史信息较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能总盼着那些似曾相识的信息出现在你的面前。
再次历史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尽管历史课本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起来的,但其编排的依据只能是某一标准。如新教材必修课本的编排侧重在同一性质的历史放在同一章节作一比较,探讨历史规律,而旧教材往往以编年体的形式,把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串联起来,同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交待的比较清楚。应当说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前者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比较容易但对某一时代的知识则是支离破碎的,而后者对某一时代的认识比较全面,却看不清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方向。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把两种编排的优势结合起来,也许基础年级在宏观世界把握方面的要求不高,老师只要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适当作一些前后方面的联系比较就可以了。但如果学习内容太多了,特别是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对历史老师的概括综合能力的要求就高多了。
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战略家型的。
三、熟练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是历史教学的助推力
正如前面所说,历史知识包罗万象,课本作为历史知识的载体也只能详其大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更多的历史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以生动的方式传送给学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良好效果。同時,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它来丰富自己的历史信息,瞬间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这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博知型历史教师的重要手段。所以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充分学习和利用现代化的一些教学设备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不能让自己的教学手段也成为历史。
四、与时俱进是维持历史教师专业活力的不竭源泉
首先,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历史,要把历史与现实、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把握时代的气息,服务于社会、人生,培养学生的国际观。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历史教师要把时代主弦律贯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用现代主流价值观去诠释历史,让历史焕发新的生机,饱含时代的气息。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史学动态,及时把史学界达成共识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用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历史教师眼光,思想不能滞后。例如旧的历史教材阶级斗争史观,贯穿古今,但史学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早已流行,并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学术理论。朱熹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教师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必须是一位学习型教师。
导语: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每天我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同事共同面对课改在教学的实施中带来失败的困惑。经过一年的实践,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有了突破,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已经形成。在钻研教材中,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境地。
新课程倡导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已经落实到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逐步从“要我学”的心理向“我要学”的欲望转变。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课堂竞赛游戏,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的游戏中。如:在进行话题学习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创意搭档;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擂台赛。
一年多来,专家们多次对我们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提出了许多在教学中的困惑与专家进行探讨、交流。进而帮助我们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次,师大的专家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课前,我对此做了精心准备,反复推敲,研究教法,课后,专家对我上的课给予了好评,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总结】推荐阅读:
历史教师专业书籍书目推荐10-15
历史学专业教师推荐书目11-24
历史教师个人总结09-16
历史教师个人年度总结06-12
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10-20
工作总结初三历史教师11-09
下学期历史教师教学总结12-13
初中历史教师期末教学总结12-30
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07-25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