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推断教案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词推断教案(通用8篇)

实词推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

教学设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二、方法介绍

(一)课内: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1: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

A、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B、袖空牒窃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二)课内: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1991年全国卷)

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三)课内: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

A、文过饰非(掩饰)

严惩不贷(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四)课内: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五)课内: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六)A、(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词义判断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浙江卷)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天津市)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全国卷Ⅱ)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实词推断教案 篇2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 “橹”是常见字, 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字, 但“樯”从木, 与“橹”联合成词, 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等。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 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 大胆逆推, 找到通假关系, 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 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 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 “惠”通“慧”, 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 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高考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 “熟悉”的意思, “娴于辞令”即为明证, “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 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旬以“而”相连, 表并列关系, 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 译为“圣明之君, 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韵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主谓关系, 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 讲求对仗,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1)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2) 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简析] (1)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 属于对仗, “忠”和“贤”相对, “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 那么“用”和“以”同义, 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 任用”的意思。 (2)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 也属于对仗句, “六国”与“秦”相对, “灭”与“族”相对, 由此可推知, “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四、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 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 (2000年全国高考题) “自放驴, 取樵炊爨”,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 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起来, 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 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

(1) 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 带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简析] (1) 句也为对仗句, “据”与“拥”相对, “固”与“地”相对, “地”是地方之意, 名词, 那么“固”也是名词, 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 句也为对仗句, “帽”与“环”相对, “带”与“腰”相对, “带”为动词, “腰”也为动词, “腰佩”之意。

五、成语验证法

不少成语源于自文言文, 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 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

(1) 腥臊并御, 芳不得薄兮。

(2)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 登高而呼, 声非加疾也。

(4) 每责一头, 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 (1) 句中的“薄”字, 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 那么 (1) 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2) 句中的“速”字, 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 招引”的意思。 (3)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4)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 寻找”之意。

六、课文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实词文中含义 篇3

一、结合语境,依据逻辑来推断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与上下文的语意有关。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是判断的最好依据。

例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壮,见天下大乱 逮:到了

B.从豪杰事 计:谋划

C.吾将之矣 柔:安抚、平息

D.明旦介客诣生 谢:道谢

解析:联系上文“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可以看出:另一个武官想趁南宫生一个人外出时动手打他,但看见南宫生一点也不躲避,因此知道南宫生是不懦弱的人。而“明旦介客诣生谢”就是武官之后采取的行动,正是南宫生的气节让武官认识到之前的做法是多么不应该。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D项的“谢”字应解释为“赔礼道歉”。答案选D。

二、按照语法,根据关系来推断

任何一个实词,它总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如搭配关系、修饰关系、呼应关系、目的关系等。

例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之。官费又恐不给,请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大雪雨:下雪

B.民必甚之病:疾病

C.请期更日驰:延缓

D.而不行先生之丧:丧礼

解析:对B项中“病”字所在的短语做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病之”是一个动宾结构,“之”指代上文“雪甚如此而丧行”,做“病”的宾语,“病”应为动词,所以B项中的“病”应解释为动词“诟病,责备”。答案选B。

三、借助对应,根据结构来推断

古人行文,常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在修辞上构成互文、排比、对偶等。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由结构推断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如《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兴国”与“亡身”语义相反,由此可以推断出“逸豫”义应与“忧劳”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例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选自《晋书•左思传》)

【注】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hùn):篱笆边,厕所旁。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授殿中侍御史擢:提拔

B.不我少时及:比得上

C.貌,口讷寝:老实

D.门庭籓溷②皆笔纸著:放置

解析:C项中“貌寝,口讷”与后文“而辞藻壮丽”形成转折,因此可知,“貌寝”与“口讷”结构相同,语意一致,“口讷”意为口吃,由此得出“貌寝”意为“相貌丑陋”。答案选C。

四、巧借字形,借助联想来推断

汉字是表义文字,字形和词义密切相关。通过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会意、形声字),适当联想就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一些实词的意义,或者在答题困难时有所启发。

例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以谋反,夷三族。已而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与布 游:交往

B.已而彭越头于洛阳下 枭:砍头

C.以谋反 责:责罚

D.而布为人所卖为奴于燕 略:强行劫持

解析:B项中的“枭”为会意字,从鸟,头在木上。本义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因此,“枭”字在这里的意思应为“悬头示众”。做题时,可以这样联想:鸟儿挂在树上,人头挂在洛阳城上。答案选B。此外,“枭”与后面的“彭越头”构成动宾关系,结合这一点也可以得出答案。

在实际考试中,要依据语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判断实词的意义。当然,做好文言实词题,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判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

【作者简介】

张庆岭,高级教师,执教于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发表论文多篇,主编书籍多部。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法 篇4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

201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篇5

【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

2、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3.能够在课外文言文中对陌生实词准确推断其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点击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尝薪胆以图内治。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包括:120个实词、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考查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二、【方法归纳】

解释加点词,并总结推断的方法

1、‚遣官籴.米上江‛()

2、‚臵场平价振粜.‛()

3、则择官阅实其貲.

()

4、旱蝗相仍,民殣.

于道璐()方法总结:补充我们当掌握的: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 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 ⑶.用‚王 ‛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与()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6、卒.然临之而不惊()

7、崔家顾.

人刺我,请以闻。()

8、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9、以书趣.

光世会兵者五()

10、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方法总结:

11、追亡逐北.()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3、通五经,贯.

六艺()

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方法总结:

16、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7、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18、‚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19、火.旁舍以迫之()20、贼张敌万窟穴..其间()方法总结:

21、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22、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

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3、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

儿也,当有所成。‛()124、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

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

方法总结:

25、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江苏高考

26、今贼以薄.

城,宜固守以迟外援 27.乞给轻兵间道..

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2012大纲 28.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2012新课标 29.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2012新课标 30.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

其家——2012江西 方法总结:31.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32.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33.以其女字君.从子 34.吾子无以韩责.

我 方法总结:

三、巩固检测:写出加点字意思,并明确方法由来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王怒曰:‚劓.

之。‛ 8.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9.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10.时邑多盗,群丐间.

作侦探 11.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

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12.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

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13.禹、汤罪.

己,其兴也勃焉 14.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 15.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16.我终不能为国殄.

贼矣 17.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18.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 19.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20.又臵新斛视.

旧加大 【四学以致用】

1.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列诸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

()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3.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同对,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4.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

实词推断教案 篇6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大王亦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

4、左右欲刃相如。.

5、而相庭斥之。.

6、毕礼而归之。.

7、且庸人尚羞之。.

8、召有司案图。.

9、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 ..

以上18个例句中,其中 “约束”“亲戚” 等词属于古今异义,“ 幸” 等字属于常见的一词多义,“刃”“庭”“归”“羞”等字均为词类活用,“案”等字属于通假字,“父兄” 则属于偏义复词,我们认为,即使考文言句子的翻译,也是以常见的文言实词为基础,当我们面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时,能否译准确,文言实词的掌握往往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作为高三学子,一定要立足课内,做好以上几种类型的常见实词的积累和把握,加强在文中的识别能力。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这五年一共考了38个实词,如具体分析,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常见的古今异义,如“狱”(案件)、“保守”(保护看守)、“故事”(按旧例)、“逮”(赶上)、“值”(相遇)等;

2、常见的一词多义,如“对”(应对)、“为”(写)、“革”(改换)、“御”(驾车)、“伤”(悲哀)、“遗”(赠送)、“卒”(成全、完成)“意”(愿望)“延”(请)、“绝”(不见)、(横渡)、“嫌”(猜疑)、“直”(值)、“易”(换、更换)、务(致力)、毕(完备、穷尽)、“寻”(古代长度单位)、“畜”(养)、“讳”(回避、顾忌)等;

3、含有词类活用现象,如“觞”(以酒款待)、“爵”(赐爵位)、“名”(命名)、“正”(使„„正、整理好)等;

4、属于通假字,如“涂”(同“途”,道路)、“亡”(同“无”,没有)等。另外有一些是属于古今不同的说法,如“囊”(口袋)、“的”(箭靶)、“平居”(平时)、“竟日”(整日)、“旬日”(十天)、“隅”(角落、墙角、角)、“曳”(拖)等,此外还有一个“称”(被称道),从上下文的文义看,含有被动义。

这38个实词基本上都是课内学过的词语,而且也是平时所读的文言文中极常见的词语,因而重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对于高考的备考是极其重要的。为加强实词理解的运用能力,特介绍几中实词理解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1. 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例如:“引”,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又如:“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二﹑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例如早晨的“早”,在“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1)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2)声母相同(双音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所”通“许”。“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禽”通“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距”通“拒”。我们弄清了通假的来龙去脉,便可以坦然地接受字音推断法了,即从音的假借上去追索,以声求义。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受”通“授”,义为“给予”。

3、“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通“熟”,义为“仔细”。

特别提醒: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如:“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如果是“柱”、“注”、“炷”等字就不可以通假“驻”;另外,“住”通“驻”之间,也不能反向通假。

二、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要求我们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当你遇到某一实词,你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符合。这种方法是以夯实课内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它在复习备考中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历年的高考变革均充分体现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其“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下面几例高考题都充分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

1、1998年全国试题文言文的第四题:指出“其罪当与童贯等”和“帝殊有难色”两句在文中的正确含义。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把握句中“等”和“殊”这两个实词的词义。联系《陈涉世家》中“等死,死国可乎”里的“等”,我们便可想到等义为“相同、相等”,这一义项也符合当前的句意。根据《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今者老臣殊不欲食,乃自强步”里的“殊”,我们可推断“殊”义为“十分、非常”。

2、2000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四小题A项:“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后,跟随旅伴上路。”推断这句翻译是否正确。难点在“随旅进道”,其中“旅”字与《岳阳楼记》中的“商旅不行”的“旅”意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题时,如果想到“商旅不行”就不难推断A项是正确的了。

3、2001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解析】选C。A 项,“拔”解释为攻取义无误,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拔二十城”,其中的“拔”即为“攻取”之义。B 项,“附”解释为“归附”,可参考《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C项,“乘”正确解释应为“登上”,例如《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中的“乘”即此义。D项,“北”解释为“败逃者”无误,参见《过秦论》中“追亡逐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要狠下工夫,读抄译背,步步夯实,复习中,要以课本为核心,学会迁移,以求解答准确无误。

四、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

1、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势均力敌

(敌:相当、匹敌)

2、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失

(的:箭靶)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短兵相接

(兵:兵器)

4、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

(《庄子·齐物论》)

言简意赅

(赅:完备)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中加点的词的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词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五、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也叫因文定义,即根据所把握的上下文意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如:

1999年全国试题第11题D项加点词“绝食”若脱离原文,我们就会误解为“断绝饮食表示抗议”。联系上文内容“郡界大水”,我们就会发现它在文中的含义是“没有吃的了”,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1999年全国试题第14题A项中“出息”指“租息收入”,非“发展前途”。凭空是很难想象出是指“租息收入”,对此,只能到上下文中去查找索解,原文“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提供了一点索解的信息,再到下句“研虽为债数来”,前后的“富”和“债”字把“息”的确切所指昭示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千万不要忽视考纲中“在文中”这一限制,它要求我们具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能力。这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

六、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义了。

再如:“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中,借助对应位置上的“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 为不正或倾斜的意思。

七、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试看下面几个句子: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今以蒋氏观之,犹信。C、楚王贪而信张仪。D、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可以推断出“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在C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因而断定“信”作“相信”讲。B句中“信”也是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是句中的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语法分析还有助于认识词类的活用,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

1、名词充当谓语后面带有了宾语、补语,那它就活用为动词了,如:“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杀做肉干)鄂侯”,“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使长肉)骨也”。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如:“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用剑)斩之”。

2、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总结: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数量最多的是实词。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文句中又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尤其在高考试卷的阅读过程中,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同时掌握并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以便增强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综合练习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

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 .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 .岂足多哉 多:称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之)

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则)

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其)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 .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 .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 .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 .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 .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答案:11.B 12.C

13.A

14.C)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2005年高考试题·广东卷)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候,拜访。前面有动词“往”,明显看出“候”作“等候”不恰当。答案: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B. 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答案: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

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

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

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详解:

根据字形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义项 篇7

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字形推断的直接理论基础。汉字的造字方法公认的有六种,称为“六书”。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虽然不够完善,但对于大多数汉字特别是古文字,还是能够予以说明的。“六书”是古人解释说明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六书”之称,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给“六书”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一般是最基本的四种造字方法,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下面根据这四种最基本的造字方法,结合江苏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逐个分析。

一、象形字

所谓“象形字”,即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字形。如:“旦”,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太阳刚刚从地面升起的样子。所以,此字的本义是天刚刚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之时的意思。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这句话中的“旦”,便是使用的“旦”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象形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早上的意思。

二、指事字

所谓“指事字”,即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如:“本”,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在“木”的下面加上一横,是为了指明树根之所在。所以,此字的本义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的意思。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书》)。这句话中的“本”,便是使用的“本”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指事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草木的根或茎干的意思。

三、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即是指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之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步”,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所以,此字的本义是行走的意思。例句: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这句话中的“步”,便是使用的“步”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会意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行走的意思。

四、形声字

所谓“形声字”,即是指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如:“赋”,这个形声字是从贝,武声。由其小篆体字的形旁“贝”,可以推断出其的本意与财物,进而告诉学生是征收的意思。例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这句话中的“赋”,便是使用的“赋”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形声字的形旁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赋税的意思。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其形旁为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一句中“却”的意义探求。“却”的形旁为“卩”,像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不难推测,与其所关联的义项应是“退却”的意思。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篇8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的"赂"即贿赂;从"竹"的字与竹条有关,"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中的"策"即(竹质)马鞭。"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再如"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越州赵公救灾记》),其中"粜"和"籴"都是会意字, "粜"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出"字,下面是一个"米"字,根据字形可推断其为"卖出粮食'之意。而"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

二、根据语言结构推断字义 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中"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庭除"与"堂庑"相对,"甚芜"与"甚残"相对,显然"除"是个名词,解释为"废弃"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台阶"。

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以"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再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与"族"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族"应该是"消灭"之意。 

《过秦论》中"齐人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则可推测"北"也是"败逃者"。

三、根据语法推断字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词语的搭配,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志义相投,刑牲盟生死","刑"本是名词,但此处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刑"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宰杀"之意。

翻译句子中"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设备"本身是个名词,而"不"是否定副词,因而不能构成句子,自然"设备"是个古今异义词,需要拆开解释,应为"设置防备"。

又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中"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声,烛之则狗也"(《冉氏烹狗记》),"烛"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释为"照"。

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短"本是形容詞,却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诋毁,说坏话"。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本是名词,却带了宾语,显然要做动词用,解释为"杀"。

"将军披坚执锐 "中"坚"本是形容词,但"披坚"是动宾短语,所以"坚"应该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同理,"锐"应解释为"锐利的兵器"。

四、根据语境推断字义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的意思都会与上下文的语境有关。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断字义。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中"伺"作"等候"讲,显然不符合语境,应该是"进之按住腰间的刀探察(窥探)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了他"。所以"伺"应解释为"探察(窥探)"。

又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贷"若当"借给",讲不通,因为这里不存在借贷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文意为,你的罪行当死,现在暂且饶恕你。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并且再胡言乱语,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子,杀掉你全家。所以"贷"应释为"饶恕"。

再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作"率领"讲是讲不通的。因为上文为"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不寻常的人"。所以此处"率"应作"全、都"讲。

五、借助联想推断字义

试卷上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准许

B.若不取来,公转营迫之 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考虑

四项中加点的字在相关的课文中均出现过。"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听"释为"准许,满足"。"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中"迫"释为"逼近"。"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中"壁"为"营垒"之意。"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荆轲刺秦王》"度"为"常态"之意。所以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项。

我们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我们可联想到"怨声载道","载"为"充满"之意,所以解释为"负载"是不对的。

2007年高考江苏卷"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我们可联想到"屡试不爽""爽"为"差错"之意。

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

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假途灭虢或是久假不归(借)

另外,当遇其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发火器,再四皆不然","然"作代词"这样"讲,明显是不合适的,联想到通假字"燃","燃烧"之意就通顺了。

又如"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从亲", "从"应通"纵",意为"合纵",当时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

"马肥病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争"通"诤","劝阻"之意。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振"通"赈","挽救"之意。

【实词推断教案】推荐阅读:

摭谈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05-25

上一篇:文明标兵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料场生产管理系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