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精选11篇)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1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选修课程,共1学分,18学时。

2.本课的基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规范及其修养的一般策略;充分认识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对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效果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自觉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胜任当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更好地教书育人,增强教育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功能及强化的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及基本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尊重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发展的机制;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等。

教师职业道德课的教学,在总体上要坚持以下要求:1.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变化。在继承历史上优良师德传统的同时,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分析研究我国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赋予教师职业道德以新的内容和观念。

2.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阐述各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要注意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进行深刻的阐述,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伦理性特征,使人更好地理解各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什么是一种“德”而不是单纯的教育学原则,要避免把教师职业道德单纯作为教育原则来理解。

3.要结合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教师在其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实践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实际启示。

4.在注意对教师职业道德各种规范给予清楚深刻的理论阐述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对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实践修养的操作性引导和提示。为广大教师职业道德学习与修养给予策略上的引导。

三、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 —— 由东北师范大学赵宏义教授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教材按大纲要求分为共十二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引言、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小结、自测练习题等。该文字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基础,也是联结其他教学媒体的桥梁与纽带。

2.录像教材 ——共6学时,主要通过重点讲授、专题讲座及各种形象化手段表现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重难点与实际应用等,是强化课程内容的重要辅助媒体。

3.IP课件 —— 由东北师范大学赵宏义教授主讲,5讲,共10学时,主要围绕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重难点、典型案例以及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分析,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辅助手段。

江苏电大在线中()教学辅导、实施方案、学习自测等;栏目以及中央电大在线()中与本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

四、教学环节

1. 自主学习

本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协作学习为辅。学生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参考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周的学习内容。在自学本课程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选学其他媒体教学资源。在自学过程中,应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

在本课程的形成性册中,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表,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认真填写。

2. 协作学习

本课程可采取面授辅导、小组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辅导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采取集中面授、个别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可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在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册中,设计了两次小组讨论,并例举了相关的讨论题,供广大教师和学生参考。

3.平时作业与练习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中,每章都设计有自测练习题,学生在学完每章之后,可进行自我检测与练习。同时,在形成性考核册中,包括四次记分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

4. 网上辅导与答疑

本学期将分按照总论、分论、法律责任论三部分进行3次网上辅导,主要归纳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解答学习中的问题等。欢迎广大师生就本课程有关问题及时提问。

第二部分 正文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意义(2学时)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3.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价值因素 4.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5.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功能和意义

难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及所含有的价值因素

教学要求: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了解其特点和含有的价值因素;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意义

二、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2学时)1.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难点: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

教学要求: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基本要求,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三、教师职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1)(3学时)1.尊重关爱学生的道义性存在 2.尊重关爱学生的教育价值 3.教育爱内涵的基本特点

重点: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伦理性蕴含及教育价值 难点:教师关爱学生的伦理蕴含 教学要求:理解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伦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理解教育爱的特点和内涵的思想特征。

四、教师职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2)(3学时)1.团结协作(团结协作的基本原理;团结协作过程中的关系调节;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2.尊重家长(教师尊重家长的必要性;教师与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的策略)

重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难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

教学要求:理解团结协作、尊重家长的意义;把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的要求;把握有效团结协作和发挥家长作用的策略。

五、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3学时)1.依法执教 2.廉洁从教 3.为人师表

重点:为人师表。

难点:依法执教,廉洁执教

教学要求:理解依法执教的意义、道义性存在,把握依法执教的实践要求;理解廉洁从教的意义,把握廉洁从教修养及其实践要求;理解为人师表的伦理特点和师表风范。

六、教师本职业工作得以提高的内在道德基础(3学时)1.爱岗敬业。2.严谨治学。

重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难点:爱岗敬业的价值观蕴含;严谨治学的精神体现。

教学要求:理解爱岗敬业的伦理价值、教育意义,把握爱岗敬业的实践要求;理解严谨治学的精神意蕴,教育意义,把握其实践要求。

七、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2学时)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需要的基本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与方法 难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 我国在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这就意味着师范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法课程也要顺应发展而进行改革。但无论如何改革, 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坚持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一、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最终目标—职业技能培训

Profession is a type of job that needs specia training or skill especially one that needs a high level of education.所以,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职业教师, 首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理论知识, 其次还要接受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概念, 最初被解释为“teacher training (师资培训) ”, 后来由于其含义不足以表达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 又改为“teacher education (师资教育) ”, 再后来, 人们发现这一解释只能表达对教师的理论教育, 而不能凸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教师特殊的授课技能培训特色, 所以最终把这一概念解释为“teacher development (师资发展) ”。

上图是培养一名优秀的英语职业教师所要经过的发展过程, 由图可以知道培养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发展和教学理论, 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 英语无论是口语方面还是语法使用方面都会有创新, 随着网络应运而生的网络热词也应该逐渐加入到英语课堂, 所以教师本身要不断发展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而且, 英语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语言, 所以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 还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发展。这些都是英语教学法课程中需要具备的。但是英语教学法课程还不够完善, 仍有很多不足。

二、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现存的问题

1. 老师教学方式传统陈旧, 学生对所学技能不够深入了解。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都是老师按照教材内容走,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想走。这是一种“传授——接受”的被动教学模式, 缺乏创新元素, 使得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课本上。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就直接影响到了往后的教室职业技能的发展。

2. 教学法课程单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法课程中, 更多的是理论教学, 缺乏实用性课程, 学生缺乏更多的实习实践, 这就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牢固却技能操作跟不上, 无法把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来。比如:英语教学法课程中开设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却没有对学生教学技能进行长期培训, 学生达不到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

3. 学生没有意识到教学法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法课程中常模拟中学课程, 而学生刚刚离开中学步入大学, 对于熟悉的模拟课程不够重视, 觉得是自己所熟悉的, 所以产生了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教学技能培训的想法, 没有意识到教学法课程对今后职业的重要性, 使得自身的技能培训锻炼少且不扎实。

三、完善英语教学法课程, 培养教师职业能力

1. 教师起榜样作用。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主要讲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耳濡目染影响很大。这句话应用到教学法课堂上也是适用的。教师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模板, 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起到榜样作用, 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手段。

2. 加深学生对教师职业能力的理解。

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还要有极强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此外, 教师职业能力还是一个永恒的发展目标, 知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3. 设计创新课程。

传统的教学法课程在发展的时代里需要后人们批判地继承。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中心是学生, 在教学法改革中这个中心不能更改。那么, 为了吸引学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兴趣, 教学法老师必须提出创新性课堂, 如:座谈会或见习等,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公共课 职业化转型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3-01

一、公共课程职业化转型与教师教学能力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从2014年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按每年招生计划比例,生源情况良好,在保证省内计划的基础上,外省云南、贵州、甘肃等各民族学生大量涌入我校,学生人数的攀升,带来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而我校的公共课程思政、体育、外语、计算机、就业与创业等课程更是覆盖全校各专业的学科课程。每位公共课授课教师课程工作量很大,公共课教师严重短缺的现象不断呈现——公共课教师忙于承担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公共课教师职业教育观念转变较慢、更没有对公共课职业化转型的思考,实践和操作能力欠缺,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缺乏创新,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教师本身缺乏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的经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符合教师或多技能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公共课程职业化转型与教师教学能力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体验式学习重构公共课程师生关系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催化和引导下,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式学习主动地自我建构过程。公共课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应从完成我校各专业职业任务需要出发,强调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通过合作学习和亲身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把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强化和提升,进而转化成学生个体的内在本领。

(二)以技能本位重构公共课程教学内容

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就业的关键。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学,教师不能以单纯讲授知识为主,侧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技能实践上,让学生会应用操作、能完成生产任务。如: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筛选,布置项目任务,改变以往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专业项目”为主线,将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熔于一炉,使公共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形成一种重能力培养、操作性强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不但在专业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能在公共通识课堂教学中学到与专业相吻合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一体化整合的标准重构公共课程教学方法

所谓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教学场所,综合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等,通过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的互动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把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工作过程安排进度,并最终完成这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理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这种方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公共课教学更贴近于各专业实际,更有利于提高各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立足项目实践重构公共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分析和研究,是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根据我校各专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相关的知识和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设计,完成各专业实际需要的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资料查询、分析讨论、方案设计、具体实施、问题解决的整个实践过程。

项目与专业知识本身不是孤立的。完成项目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需要将公共课程相关知识贯穿于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都能体味到公共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以促进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4

教师:杨世磊

在本学期我校教师认真的投入到《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中,我在整个学习中认真学习认真研究,总的来说我是收获颇多。

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与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师素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本人的师德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总结如下:

一、师德决定着一名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约着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意识到师德建设问题是一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

二、强化过程、注重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本着务实、高效和有所创新的原则,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将“师德学习”与学校实际相结合1要求是: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通读教材,学习、领会在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提升自身人格,将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熟记于心,落实于行动,并随时记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2通过和教师思想交流,敬业精神有待提高,从德育和教学的不同角度,认真做好笔记。

(二)将“师德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高质量的教育来自于高质量的教师,而高质量的教师必然具备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说课堂教学就是一名教师师德素养的试金石。

(三)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有一些不好的课堂行为,例如不善于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处理问题程序化、简单化;对学生鼓励少,责问多;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这些情况从表象看,似乎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而实际上,每一种现象都与教师个人的师德素养密不可分,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过程中,单纯用一种教育方式,常常显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所以,作为

新时代下的教师,我们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

学习《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修养,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反省,努力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修养。

这次学习的《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中那些真实鲜活的案例,那一条条诚恳实在的建议,不时地激发起我的一种潜在的意识,引起我的共鸣。“为人师者当自豪,为人师者要自强。”这是随即在我心头不断闪现最终定格的话语。打开自己的心,自觉自己苦苦寻摸着的快乐就在于我——如何使教育之花幸福开放?我愿意为它不断增添能量。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他认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意义更大,因为我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将相关知识运用的实际中,让自己成为一名综合能力极高的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5

普宜中学

杨传艺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力量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近年来有关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建设作为教风建设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假期里短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颇有心得具体体现如下

一、新历史时代下的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在新历史时代下从教育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势必给整个教育界带来新的思考和动力势必带动教师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包括 

1、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2、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3、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形象。

4、学习教科研方法做研究型教师。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师是文明的播种者和传递者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所以教师不能以市场经济的价值规范取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要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这种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意识才能更加热爱所有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称得上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三、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核心所以教学能力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理论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才能真正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

四、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这一事业才能激发自己为之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教师要热爱学生,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竭尽全力。

五、为人师表、注重身教、加强自我修养。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回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伟大的能动作用正是用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面貌来塑造新的一代。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言行一致、品行端正、情操高尚、诚实谦逊、公德正派、举止文雅。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做有损教师声誉的事。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加强修养,坚持不懈地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水平以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6

教师职业技能,可以理解为以教师口语、共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艺术素质(音乐、美术)、实际教学技巧(掌握课程标准、使用教材、备课和写教案、/说课、讲课)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技能。这些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能读、能讲、能写、能画的“四能”和会唱、会画、会跳、会表演的“四会”,达到以教师素质要求为本,以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主的培养要求。这一定义是对教师职业技能较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还应该包括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及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成功进行职业活动的保障。

一、目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而相应的师资、课室缺乏。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范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学校的各种设施更新速度缓慢,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院校采用大班教学或压缩课时的形式,甚至用讲座的形式完全代替师范技能训练课程,造成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减少,几乎没有互动和反馈,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时间、手段、方式也在减少,致使大部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原地踏步,只靠原来的基础支撑,这些客观原因成了阻碍学生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2.已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课通常只是在理论上给予指导,省略练习环节,无法将一些方法、训练手段细化,致使很多学生上完课后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意义能口若悬河,但实际如何操作或如何进行有效练习去提高自己的技能却无从下手。由于开设的课时有限.内容偏多,且大班教学,教师们对很多问题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将问题细化,忽视一细节问题,只能对学生提些要求或期望,至于如何去做或做得如何没有办法掌握和监控。

3.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评价和反馈缓慢,甚至没有评价反馈。学生水平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无法判断,只有到诸如普通话测试或其他类似的大型考试时才有一些简单的量化指标可供参考,平时没有一个平台可供学生检测自己到底达到何种程度,学生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得过且过,到最后要用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自己所学不够。

4.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领悟能力不同。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参差不齐,领悟能力差异也很大,传统上课方式无法关照到所有学生,且往往只是理论上的指导,如何在课后给学生提供平台以弥补上课时没有提及的细节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充裕的时间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也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利用专题站及网络课程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而且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人们的学习方式将会打破传统的框架,朝着新的观念发展。在新的学习观指引下,网络将会成为人们实现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将会成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必须依托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网”网站,进而根据实际需求开设相关科目的网络课程,如普通话、三笔字、演讲学、简笔画、班主任工作等的网络课程。

同时,网络课程不只是静态的内容的组织,而是一个随时准备逐步展开的教学过程的浓缩或准备。换言之,就是要在平面的二度空间的内容组织中展现一个三维、立体、动态的教学过程。将网络课程与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结合起来能开辟一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新天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一般技能训练无法比拟的优势: 1.学习形式灵活方便,拓展课堂的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随时点击,自主性强。网络课程具有可以随时点击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随时点击学习,从而提高有效练习次数,延长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共享程度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课时有限,而教师要讲的内容又多,很多问题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细化。而网络课程的内容可以选材广泛、内容具体,同时配以声音和图像,并有强大的链接功能,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

3、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及课时不足的难题。网络课程的内容存储于远端服务器中,供学生随时学习,这可以有效解决任课教师和课时不足的问题。

4.内容更新方便、及时,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由于网络的更新方便快捷,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及时上传到网上,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动态,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优化教育资源的目的。

5.给学生提供交流、练习的平台,并可以及时反馈结果。在网络中有多种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譬如教学留言板、BBS等,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学习过程的互动协作性,同时改变了师生角色,形成了互动教学体系。

三、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提倡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网络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在提倡利用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些误区,譬如试图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构建全新的“网络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本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有效地运用网络课程。

1.注重网络课程中导航设置的人性化。导航的设置应灵活、方便,因为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导引的作用,人性化的设置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用效率。

2.增加和完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在网络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没有课室这个大舞台,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容易分心,精力无法集中,很难使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平时上课时的状态,这是网络课程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的设计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增加和完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同时,设置人机互动的平台,增加一些更接近和符合人体视角效果的设计更有助于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设计网络课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答案的反馈可以通过Flash制作成板书的形式加以显示,再为每一个答案设立分支,分别有不同的反应。这样学生听到或看到问题后就可以利用Flash选择答案并得到老师的“回应”,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7

压力是个体面对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因应对资源不足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害怕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 是客观压力和主观反应的综合。教师被公认为压力较大的社会职业, 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面对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威胁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时, 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自20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首次发表文章提出这一概念以来, 教师职业压力就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愈加全面深入,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压力源与压力感受的研究;二是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就教师压力的内容来说, 继续探究教师压力的普遍性、压力源仍然是很重要的, 也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 随着新课改在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调整, 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一些教师由此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 研究表明, 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小学教师, 其中中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初中生和高中生正是处于青少年期, 青少年阶段生理发育加速, 但是心理的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使得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脆弱, 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 如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面临的压力因素及承受的压力程度都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针对现阶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状况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研究, 以探究教师的压力感、压力源和压力的影响因素等情况。

二、研究方法

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编制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开放性问卷进行预调查, 选取海南省几所中学教师200人, 要求被试用10个短语或句子描述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 然后由5名心理学教师对被试列出的短语或句子进行归类, 合并同义词, 选出频率显著较高的短语或句子共31个, 每个句子随机排列, 形成本研究的正式施测问卷。问卷包括六个方面, 分别为学生因素、升学与考试、工作负担、职业发展、社会压力、学校管理、家长因素和教学工作, 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问卷采用五点记分, 对每个句子进行1 (没有压力) 到5 (很大压力) 的评定。正式问卷还包括教师性别、教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 问卷一致性系数为0.88。以学校为单位, 由研究人员担任主试, 按照统一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施测, 并向被试保证问卷资料绝对保密, 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从某几所中学随机抽取385名教师进行正式施测, 共获得有效问卷344份, 其中男教师155人, 女教师189人, 有10人未写性别。初中教师152人, 高中教师192人。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中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教师职业压力源情况如表1所示。表1表明, 教师职业压力各个维度的平均数都超过3, 说明职业压力较大, 职业压力源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发展、社会压力和学生因素。

2.教师职业压力特点

(1) 男、女教师在职业压力各维度上的差异检验。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压力上的差异情况如表2所示。表2表明, 男女教师在职业压力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 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初中与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差异的情况如表3所示。表3表明, 初中与高中教师在职业压力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3) 文科和理科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文科和理科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情况如表4所示。表4表明, 文科与理科教师在职业压力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4)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把教龄划分为5年以下、5~15年、15年以上三个阶段,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压力差异的情况如表5所示。表5表明, 5~15年教龄的教师在升学与考试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

(5)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把教师职称划分为中学二级以下、中学二级、中学一级和特级,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压力差异的情况如表6所示。表6表明, 中学一级职称教师在升学与考试、工作负担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中学二级职称教师。

四、分析与讨论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我省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 排在前三位的压力源分别是职业发展、社会压力和学生因素, 余下依次是升学与考试、家长因素、工作负担、学校管理、教学工作。这个结果与近年来国内研究有很大差异性, 近年同类研究表明, 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工作负担、教学工作、升学与考试。由此可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职业压力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新课程改革使得教材更新力度加大, 速度加快, 新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 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教师还面临职称评定、各种业务考试和评比等, 不得不挤用业余时间, 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因此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首当其冲。面临新课改, 社会上各种观点也不相同, 对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也有不同要求, 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来看, 将教师看成知识的传授者, 就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 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成家长的代理人, 就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 因此社会压力也成为主要压力源。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学生因素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如此结论, 一方面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渗透到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改的这些理念让教师开始从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思考和实践更多的问题, 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往往会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压力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自主意识强烈, 接受外来信息能力越来越强, 管理难度加大。升学与考试作为排在第四位的压力源, 这种状况值得关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社会对知识价值的重视, 使得升学考试仍然是各个学校竞争的手段, 近几年, 高校不断扩招, 状况有所改观, 但高考、中考依然是指挥棒, 考试成绩、升学率仍然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而且,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和住房等直接挂钩, 可以说, 我国教师所面临的学生考试及升学压力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是教师职业压力源中, 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因素。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 5~15年教龄的教师在升学与考试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 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反而与其他教龄的教师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 (教龄在两年以下) 尚缺乏工作经验, 他们对其工作复杂性的敏感性较低, 也满足于自己对工作中问题的简单处理方式, 因而所感受到的职业压力较小。而5~15年教龄的教师所感到的职业压力明显增大,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源自工作方面的因素是随着经验的增加, 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工作业绩标准, 而且升学与考试方面的应对策略正处于探索时期;源自个人方面的原因是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期, 对很多事物都保持较高热情和兴趣。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 工作经验丰富, 已经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方法来应对升学与考试, 因此反而压力小于5~15年教龄的教师。

研究结果发现, 职称越高的教师在升学与考试、工作负担方面的压力越大, 而且中学一级职称教师压力显著高于中学二级职称教师。原因是职称越高, 领导、同行对其期望值越高, 希望其所带学生的成绩有好的表现, 而高职称教师本身虽然积累了比较多的工作经验, 但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停留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没有得到及时的提升, 加上生理机能逐渐衰老, 因而在应付新的社会变化、教育改革和更多的工作事件或困难时会感受较多的挫折感, 职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Akihito Shimazu, Yusuke Okada, Mitsumi Sakamoto.Effects of stress management program for teachers in Japan:apilot study[J].J Occup Heal, 2003, 45:202-208.

[2]Lazarus R S.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665-673.

[3]Susan B Phelps, Patricia A Jarvis.Copingin adolescence: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assessing coping[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4, 23 (3) :359-372.

[4]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1) :21-24.

[5]傅维利, 刘磊.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压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3) :1-5.

[6]巩檀芳.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32-35.

[7]饶述园.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 2007:32-35.

[8]赵建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控策略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3) :373-374.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就已经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世界教育年鉴》1980年的主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是目前正从数量(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迫切要求。

一、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专业成长新的内涵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即为“教师专业成长”,又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关注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和争取资源与权利的分配”的同时,“更着重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的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涉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途径和方法。无论哪一种说法,笔者认为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个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者可被看作为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的发展过程;后者可理解为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本文所指的教师专业成长更多的是后一种理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结构赋予了新的内涵,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更突出职业性。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具有依赖性强与变化周期短的特点。人才需求市场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它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具备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效融通的能力,具有高度的职业前瞻性和敏感性。

2.教师专业成长内涵更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对接”,就要求教师按照市场调查、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改造等。因而实践和经验知识的成分、操作和动手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另外,由于学生技能水平被社会认可有时间延迟性,这更需要教师在企业实践中不断发展专业情感。

3.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更富于差异性。由于职业学校课程有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分,同一学校中又开设多种专业、多门专业技能课程,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此外,教师在不同的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导致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需求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也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很难同步。

二、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1.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历史性的。

(1)课程功能上的变化,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是个新的挑战。从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发挥三大功能:一是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二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为己任,通过课程设计、有效教学等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三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相关调查数据一再显示,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因而,职业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全面关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求,要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结构上的转变,对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的系统性是个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是:学校和企业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3)课程内容上的变化,对教师科学选择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个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仅有知识和技能,也有过程和方法,还有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因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和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能够从事多种职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适应企业的改造、重组、创新的需要。

(4)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对教师掌握恰当的课程实施方法是个新的挑战。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为倡导以下几种:一是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工作小组,通过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其带来的教育最大附加值是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二是“模拟仿真”教学方式。将电脑、投影、幻灯、录像和电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其优势除了将不便于搬进教室的设备搬进课堂外,教学过程的缩短和学习内容的再现也成为可能。三是模拟教学方式。是指在人为的特定环境下,让学生对某一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演示的教学方法。它在工业领域的专业实践训练和商业办公训练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5)评价方式上的变化,对教师形成积极的课程评价观是个新的挑战。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变化,不能再按传统教学那样对教师与学生加以评价,必须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新的调整。在学生评价方面,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阶段性,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更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师自评为主,通过自评来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再加上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以及学校领导的评价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职业教育工作者。

2.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时代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改革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角色。

(1)教师即学习者和促进者。新的历史时期,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能、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职业指导能力。因而,唯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保证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而又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渴望掌握一技之长而又不知从何下手、兴趣爱好较为广泛而又不愿太多投入、思维灵敏活跃而又常常感到自卑等特点。因而,职业学校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开发者、教学情境设计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2)教师即心理辅导者。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征的表现是:第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自我意识深度不够,自我否定过度。第二,情感内容丰富多彩,但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既有容易受感动形成正义感的一面,又有很容易受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形成消极行为的一面。第三,自尊心强但意志力薄弱。渴望得到尊重,追求平等,但内心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遇到困难时特别依赖别人的帮助。教师作为学生发展时期的重要影响者,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中折射出来,并“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3)教师即职业指导者。职业咨询和指导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职业学校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确“职业是什么”、“如何选择职业”、“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

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操作和实施策略

1.立足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自我意识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再好的外部条件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教师成长的理论,了解自主发展的具体内容,科学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而后要有行动支持,借助备课组、教研组、课程研发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学习团队实现自主发展;最后自我发展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同时学校公正的行政支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力保障。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般模型如图1所示:

2.着眼教师的教学经历

教师可通过个人资料的收集和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改进教学实践。在教学之前,教师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进行思考;教学之中,尽量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教学之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将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通过调整再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循环往复地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教师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水平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般模型如图2所示:

3.构建教师合作的平台

目前,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已初步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对各课程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进行重组,突出事物的整体性,避免了重复教学,克服了课程间的割裂,促进了学生智能的迁移,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将各课程进行融合的技术。因而,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间的合作可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技能集训、教学导师、同伴训练、集体咨询、集体辅导、课题研究、教研沙龙、协同教学、课程开发等方式进行,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政策机制和物质条件的支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保证教师有充裕的合作时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般模型如图3所示:

4.关注教师研究的策略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其实,每个教师每天都在“研究”,只是层面不同而已。针对教师在研究中的成长,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背景,坚定专业信念与意识,积累各类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锻炼自身的研究能力,采纳各种类型的研究途径,实施递进性研究行为与策略,不断完善与整合研究成果。同时要结合自身不同阶段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对一个阶段的研究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对研究中的盲点进行重点分析。另外,教师研究的成长是一个包含了“混沌—实践—理论—实践—提高—成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般模型如图4所示:

5.注重教师的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之一。专业引领通常指的是具有教育教学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领第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引领人员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和行家,也可以包括资深的专家型教师,如特级教师、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可通过科研讲座、专家咨询、合作研究、技能竞赛、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师徒结对、课例教研等方式实施专业引领。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一般模型如图5所示:

总之,影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以上诸多方面所包含的因素之外,还有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社会发展趋势、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等其他的因素。但不难看出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崔允.课程·良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8.

[2]胡青.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3-7.

[3]朱家存.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34-136.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9

准考证号: 姓 名: 单 位:

论述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古以来,我们就推崇师德:“身教重于言传”“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强调的就是师德、师范。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成为高校教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之增强,并且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全人类和社会进步也有着重大意义。

当代高等教育宏观教育价值取向要求高校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容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为增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教育事业。

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是教师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对学生百般呵护,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为培养教育学生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促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

二、明白自己的责任。

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新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责任和神圣使命。为此,加强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教师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才可能内化为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与利”,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更多有益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更多对人类进步和历史传承有重大价值的青年一代。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的的前提下,高校教师更应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为这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

四、加强教师业务和专业学习。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层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五、在实践中完善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关心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作表率和榜样,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用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六、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文化素质同样与职业道德密切相关。文化水平决定着道德水平,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重视教师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鼓励教师自学或参加函授学习;另一种也就是继续教育在岗培训和提高。通过这两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和文化水平,我校教师100%达到中专学历,有57%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还有许多教师正参加高一级学历的函授学习。学校每年、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师在岗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打字、操作水平已初见成效。

七、培树典型,影响推动师德素质的提高

在教师中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培树典型。大队辅导员李琦说:“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找出了自己的差距,使我更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做事要用心,用力去做只能达到标准,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教师杨翠平说:“我要学习杨丽敏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把心血倾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10

1、学校应把智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2、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4、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

5、如果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6、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7、《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

8.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 未成年人禁止进入 的标志。(√)

9、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

每月 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 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 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5、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6、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在征得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听话的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17、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公办学校性质。(╳)

19、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20、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

21、国家不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22、宁宁今年小学毕业了,他可以到商店当售货员。(╳)

23、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4、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业务、心理素质。(√)

25、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6、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精神、准确。(√)

27、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

2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2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0、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是合法的。(╳)

31、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32、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并可以得开除。(╳)

3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34、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5、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36、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37、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五部宪法,1982年颁布的。(╳)

38、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是生命健康权。(√)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40、我国监护人的设立有法定监护、委托监护和指定监护三种方式。(√)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18 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2、初中学生李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限徒刑1年缓刑3年,李某可以回校继续读书。(√)

43、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4、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范;教师职业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25-02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从2000年启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到2009年底,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已实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有调查发现,经过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变化,但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产生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教育,也面临着这种的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现有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称职的中学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分析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在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方面进行探究与尝试。通过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当前师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1.注重学科性的传统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往往注重专业培养的学术性、学科性,课程体系与新课程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往往脱节,课程设置学科性过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生物新课程教材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点,对中学生物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及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专深生物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出色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陈旧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相适应

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由知识传授者转向人文关怀者,由知识移植者转向学习方法给予者,由知识灌输者转向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者,由教学资源垄断者转向学生探究资源引导者,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向学生的合作者,由课程开发执行者转向教学行动研究者。大部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比较感兴趣,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地利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只侧重于生物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科学思想、科学意识的培养,无法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不能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由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引领工作,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学习方式来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3.实践训练的不足和实习条件的不完善与新课程对教学技能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学技能训练应该在实验实习实训中进行,由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实行探究式教学,从备课、教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课等环节全面体现新课标,并将是否遵循新课标作为教学实践考核的重要依据。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向,使师范生具有对教材分析、加工、整理、组织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指导学生提升观察自学的能力,同时具备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但由于受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如微格教室少,管理人员不足,加之教育实习时中学的生物指导教师因为担心教学质量不愿让实习生多代课,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我院先后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校建设单位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出“一改三建”(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以此为契机,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中等教育师资”的目标,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1.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意识

生物科学专业实行“2+2”培养模式,即实行大类招生,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理解专业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第一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志愿,进行专业选择,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学习,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加强师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和就业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情感性格、生活方式严格要求,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规范言行,使学生将来走上讲台后,能够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依法从教,为人师表。

2.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遵从生物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市场需求的原则,注重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置,按照市场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生物科学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在保持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生命科学史、生物STS教育、生物伦理学、社会生物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使师范生在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辩证法等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1)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生命科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链接,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

(2)在生物实验课程改革方面,重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能力的准备,要求学生熟悉中学生物实验,对实验材料采集培养、试剂配制、标本制作等进行专门的培训;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师范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技能培养。利用学生的实用心理,通过实例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利用参与意识,借参观、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演讲、粉笔字、简笔画小制作比赛,培养表达能力、板书技能、操作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体现情感教学、参与式教学;关注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参加地方教研活动。

(4)制定《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规范(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教学地位作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执行计划、开课条件、任课资格、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后辅导答疑、成绩评定、教学文件归档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对课程建设提出具体合理可行的要求与规范。确立生物课程论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及培训模式。从教学论理论、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教师语言、实验设计、直观教具制作、CAI课件制作、教材开发、探究性案例等方面构建新的生物教学论课程群。

三、结语

上一篇:客户服务部门岗位职责下一篇:幼儿教师师德师风文章